第90章 第十一章 理想的人生是退步:回归婴儿

书名: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作者:熊逸 本章字数:740 下载APP
苏鲁支(也译作查拉斯图拉)是尼采笔下最著名的一位智者,当他得道下凡之后,就神奇地“变为小孩了”——这意味着他变成了一个“觉悟的人”。赞美孩童一度成为西方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大风气,这说明孩童的一些特质正是当时社会上缺乏的东西。
为什么一个得了道的人会“变成小孩”呢?——尼采讲过人的精神转变的三个阶段,即从骆驼变为狮子,从狮子变为婴儿。前一种转变还容易理解,骆驼象征着被动与驯服,狮子象征着主动与征服,但是,为什么勇猛的狮子要变成婴儿呢?婴儿比狮子强在哪里呢?
对这个问题,尼采的解释很玄妙:“婴儿乃天真,遗忘,一种新兴,一种游戏,一个自转的圆轮,一发端的运动,一神圣的肯定。”(徐梵澄译《苏鲁支语录》)
尼采说话总爱用诗人的语言,如果我们要找一些朴素的说法,可以看看王国维的一篇《叔本华与尼采》,其中翻译叔本华的话,有一句和本节句式完全一样:“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接下来还有具体说明(仍是翻译叔本华的意见):人从一出生,长到大约七岁,知识器官(大脑)就已经发育完全了,而生殖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赤子能感受、能思考、能接受教育,对知识的渴望较成人强烈,接受知识也比成人容易。一言以蔽之:赤子的智力胜于意志。也就是说,赤子的智力的作用远远超过意志的需要。所以从某方面来看,凡是赤子,都是天才;凡是天才,都是赤子。
以上这段话的意思实际是在说:小孩子的智力发育比生殖系统的发育要早,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并不受欲望的干扰,加之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眼光就更加单纯,而这正是所谓“纯粹认识主体”的特点。(苏缨《人间词话讲评》)
《老子》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这么多,但它早早就把婴儿状态看作得道的理想之境了: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通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