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八章

书名:抓重点 作者:赵启 本章字数:12205 下载APP
找到合适的工具 突显重点
运用思维导图和逻辑树来简化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烦琐的事情,尤其是面对一些复杂的情况时,大脑的工作量就会增加,这个时候从大量的信息和工作中找到最有利的因素和最重要的环节,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思维的秩序可能会产生混乱。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一种更为简单明了的方式来处理相关事务,确保人们始终处于一种正确的顺序与合理的方式上解决问题。
为了将所有的事项及思维的过程理顺,有必要使用思维导图这样的工具,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它是一种用于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主要是借助图文并用的方式将各级主题的关系表现出来,常见的就是相互隶属关系与相关的层级图。在思维导图中,为了突显主题关键词,就需要使用图像、颜色等特殊方式来建立记忆连接,打造一个放射性的立体结构。
思维导图能够充分拓展人们的思维和视野,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放射性,而放射性思考是人类自然思考方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思考的中心和中心主题,然后向外辐射。像文字、数字、音符、意象、线条、符码、香气、食物、颜色、节奏等,都可以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个关节点,其中,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除了培养人们的发散思维之外,运用思维导图还可以培养人的聚合思维,帮助人们梳理和整合不同的事项,并找出不同事项之间的联系。
思维导图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了明确性、便捷性,相比于文字描述,利用图画的形式往往可以表现出强烈的画面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控整个思维流程,抓住那些最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充分激发右脑的图片功能,帮助人们把握各事项的内在逻辑性与规律。
英国思维训练专家托尼·博赞曾经提出“给你的思维画一幅导图”的理念,他建议人们利用分格、画线的方法来理清自己的思维秩序,确保思维形成一个更为明确的画面,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对思维的控制力,还能提升做事的效率,对自己的工作可以一目了然。在很多优秀的公司里,思维导图成了会议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当人们试图阐述一个复杂的议题时,就会运用到思维导图。而且一些公司明确要求员工在提交方案的时候,将相关内容描述成一份思维导图,这样方便内容的审核。
比如在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时,通常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流程,那就是界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需要处理一大堆的信息,包括有关问题界定的各种资料和证据,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推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执行计划,以及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这么多的信息无疑会让整个流程变得更加复杂,这对于人们的理解没有什么好处。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一类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和管理者,人们一方面渴望通过信息的充实来充当解决问题的保障,一方面不得不疲于应对复杂的思考过程。
有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扩散和复杂化的问题在某些时候看来几乎不可避免,如果人们打算给出一个更加清晰的答案,打算给出一个更加明确的解决方案,那么常常不得不期待搜寻更多有利的信息。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信息变得越来越多,各种推论,各种分析,各种问题的细化和分解,从问题到结论,从结论引申出新的问题,再获得新的结论,每一个环节和周期都会承载大量信息。当信息扩散超出某一个单项维度之后,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对任何人的思考都是一种考验。
为了解开这些难题,人们需要想办法让所有的思考和分析过程,让整个事务运作的流程得到简化处理,并且相关的环节和步骤可以明确地展示出来,而常用的工具就是逻辑树,逻辑树是思维导图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比较实用的一个工具。比如某跨国公司准备兼并X公司,在内部会议上,董事长对兼并事宜进行讨论,反对者认为公司没有必要在一家实力不太强且慢慢衰落的企业上浪费时间,公司还有可能被拖垮。但是赞同兼并的人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公司有充足的资金来完成兼并,而且过去有过好几次成功的兼并经验,这几次兼并都为公司创造了很大的收益。这一次选择兼并X公司应当看重X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比如这家公司在安防方面拥有强大的底蕴,摄像头技术非常先进,而公司如果想要进军安防产业,就需要把握这一次机会,毕竟X公司还拥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作为一家出色的科技公司,X公司在管理方面的成就在业内几乎有目共睹。
更为重要的是,X公司在过去十年时间虽然在市场上的份额不大,几乎和任何排行榜绝缘,但这并不意味着X公司不够优秀,作为一家合资企业,X公司身上具有很多西方企业的基因,而且它还和很多欧洲公司有业务上的往来,在西方国家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如果公司想要拓展欧洲市场,那么就需要借助X公司原来的业务关系、平台及品牌影响力。
为了提升表达的影响力,确保与会者尤其是反对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相关的观点和论据,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存在的内容层级以逻辑树的形式展示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常规状态下的思维导图,还是逻辑树,本质都是对信息的一次梳理,它们可以将烦琐复杂的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画,转化为更加直白、更加清晰的信息,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重点内容。
将相关信息写下来,定期进行整理
众所周知,纸张是一种相对原始的记录工具和载体,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借助更加先进的科技产品来记录和书写信息,它们比纸张更加高效,容量也更大,人们正在慢慢疏远和淘汰纸张,但是在很多时候,纸张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人们在记录的过程中,往往可以更加直观而便捷地记忆相关信息,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本身就会形成二次记忆,会对个人的执行形成一种压力和推动力,它就像一种承诺一样,能够推动人们尽快去完成相关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记录本身可以最大程度地解放大脑,确保大脑能够从烦琐的记忆功能中挣脱出来,专心应对思考方面的工作。
有人曾去微软公司参观,发现很多员工在参加部门会议,或者参加某些内部讨论时,会带上一些小册子和小本子,据说他们会将讨论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在谷歌公司,很多高管承认自己使用笔的时候要多于电脑。这些高科技公司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将电脑普及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它们反而对纸张这样的信息载体非常信任。而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等人虽然时间宝贵,但同样经常使用原始的纸笔收集信息,在他们看来,用笔写字比电脑输入印象更深刻,思绪也更加宽泛,思维也更加活跃。可以说,纸笔的使用并没有在信息收集、记录和筛选方面完全被淘汰,它还是具备自身的价值的。
利用纸张做记录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在清单上,像列出工作清单、产品清单,或者是问题清单,这些都是记录的一种方式。列举清单往往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问题,可以更加直观地将相关信息整理出来。作为一种信息记录方式,列举清单实际上是一种初级的信息提炼,人们会将所办事项或者所面对的问题逐一列举出来,之后就可以花费时间对所有列举事项进行归类,对相关事项进行筛选,同时理清顺序及彼此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更快地掌握重点内容。
工作日志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记录方式,现如今,许多公司都设有工作日志,但大部分公司的工作日志都被误解为记流水账,人们会按照记流水账的形式来记录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显然没有将日志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比如工作日志是一个非常实用的信息收集器和资料库,人们可以将每天遇到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每周或者每个月进行一次总结,将那些看起来比较重要的信息提炼出来,并且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意识到一些信息重点,意识到自己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需要重点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和完善。
工作日志可以划分得更加仔细一些,比如它可以划分成问题日志、重点和难点日志等多种类型。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可能是反复出现的,如果人们不注意记录,那么这些问题可能还会继续出现。问题日志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所遇到的问题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定期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看看哪些问题多次出现,哪些问题看起来冷门而容易被人忽视,哪些问题造成的损害最大。通过整理,人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规律,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重点和难点日志往往更加精细,人们可以将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记录下来,最后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重难点资料库。
会议记录是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即便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即便设备越来越简单便捷,但是仍旧有很多人喜欢用纸笔做现场的会议记录。电脑输入容易影响会场气氛,录音笔虽然简单,但是同样需要整理,而且录音并不能选择出重点内容。书写虽然在形式上有些落后,但是在书写过程中,人们进行了思考和加工,也进行了二次记忆,而且书写本身更有针对性,可以专门整理出自己认为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那些内容。西方有很多企业明确规定开会的时候必须准备好会议记录本,将相关的会议内容记录下来。国内也有很多大企业有类似的规定,要求每个人都要将会议内容在记录本上呈现出来。
一些简单的工作计划往往也可以在纸上写出来,诸如工作时间、工作事项、工作地点、工作原因、工作方法、工作目标、工作的合作伙伴等内容都可以简单进行记录,这种简单书写的方式就是对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的一次简化。人们可以将自己的计划以简单的几个元素组合勾勒出来,并且突出重点内容和框架。
在很多时候,信息书写可以是一种零散的记录,一些公司会推出一些小卡片,员工可以将自己要做的事情写在上面,比如工作中偶尔遇到了一些事情,虽然不怎么重要但是很有意义,这个时候拿出一张卡片稍做记录就行。对于人们来说,类似的小卡片更像是一次工作内容的捡漏设置,通过整理这些小卡片,人们在很多时候可以找到一些有价值的工作。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其目的都是将信息有条理地记录下来,而这些信息可以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帮助人们花费最少的时间整理出重要的有价值的内容。
掌握好GTD工作法
在把握重点的时候,往往离不开一个因素——时间。时间是衡量一件事情是否重要的关键因素,虽然二者之间不能直接对等,但是时间的消耗和事情本身的性质密不可分。而且有关时间的正确使用与合理分配,同样会对事情的重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正因如此,很多时候使用科学合理的时间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帮助人们把握重点。
比如在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发现自己一整天都在忙,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忙,可是具体在忙些什么可能连自己也不清楚,具体做了什么很重要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印象,或者说根本没有做什么有价值的事情。有时候人们被一些琐碎的小事缠绕,而忽略了那些更为重要的大事。有时候,人们又会因为缺乏计划性而经常盲目冲动行事,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在面对这些情况时,最重要的就是梳理自己的工作及工作时间安排,看看自己是否将时间运用到最重要的事情上。这个时候,人们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科学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和工具来解决这类问题,其中GTD工作法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
GTD的全称为Getting Things Done,它源于效率管理专家戴维·艾伦所写的一本书《尽管去做》(Getting Things Done),戴维·艾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分析,创造了这一套出色的时间管理工具。这套方法的核心理念就是五个重要步骤:收集、整理、组织、回顾、行动。
其中收集是指人们将自己所想到的但没有去做或没有能力完成的事情罗列出来,放入电脑文件夹、纸张、U盘、工具箱等工具中,确保所有相关的工作被记录和收集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充分解放大脑,帮助大脑从烦琐的记忆中解放出来,全力进入思考和分析状态。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对自己的所有计划和行动来一次总结,从而初步掌握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做得不够到位。
当所有事情收集完毕之后,就可以相应地进行有效整理,所谓的整理就是为了对信息进行区分,然后想办法清空文件夹或者工具箱。在区分的过程中,执行者需要设定一个简单的划分标准,即按照2分钟的处理时间来划分事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一般来说,那些在2分钟内就可以顺利完成的事情应该立即着手完成。而超过2分钟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延迟,执行者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分类——用作参考资料或者当成信息垃圾处理,或者用于下一次工作当中。真理的本质就是一次有效的删减,它可以按照设定的标准,将很大一部分信息提前处理掉,可以将一大批信息进行合理归类,避免信息的混乱和烦琐。
信息整理工作初步完成之后,执行者需要对没有处理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看看相关信息是用作参考资料还是当作垃圾处理,抑或是下一步的行动所需,垃圾信息可以直接处理掉,参考资料则应该建立文档管理系统,成立一个完善的资料库,而下一步行动所需的信息则要划分成下一步行动清单(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和步骤)、等待清单(委派他人去完成的工作)和未来/某天清单(延迟处理且没有具体期限的信息)。组织是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也是一个突显出重点信息的关键环节,它的存在使得整个时间管理过程变得更为合理、明确。
组织之后就是回顾,即对之前的工作进行检查,回顾和检查的具体目标就是那些“行动”、“项目”和“等待”的事项,确保相关目标进入系统内运作,并保持及时的更新。回顾的作用非常大,它是一个警报器,也是一个监督体系,可以督促执行者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确保自己不会在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放松,不会半途而废。
回顾带来了更多的约束和稳定,而回顾之后就可以立即采取行动,将之前整理和组织好的事情付诸实施,可以说行动是将整个GTD方法从理论推向实践的关键环节。行动并不是盲目的,它建立在前面几个步骤的基础上,对时间安排、精力分配、任务重要性的划分都有所考虑,然后结合这些要素去做事。
管理学家戴维·艾伦在《尽管去做》一书中对整个流程做了一个精简的介绍:“把所有事情都从你的脑袋里弄出来。在事情出现时就做好相关行动的一系列决定,而不是在事情爆发的时候。以合适的类别组织好你的项目的各种提醒以及下一步行动。保持你的系统更新和完整,及时进行回顾,使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信任你的系统和对任务的处理。”
可以说,借助GTD工作法,人们可以对信息进行合理分类,可以清晰地了解工作的重点和要点,可以合理地安排工作的计划和节奏,保证人们可以科学、合理、有序地推动自己的工作,并尽量确保工作效益和时间利用率的最大化。
GTD工作法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时间管理的经典方法和工具,在管理时间方面效果很好,多年来一直深受大公司的欢迎,普通人完全也可以按照这个方法中的五个基本步骤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整理,让自己的行动更加轻松,也更加有针对性。
借助SWOT分析模板找出最优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信息网络的建立、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企业面临更为广阔、开放的市场,但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外界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与威胁一直都相互缠绕,而且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环境都是影响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它们都将环境分析纳入战略规划和内部管理当中。
不仅如此,企业在竞争中还需要涉及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分析,这种分析主要在于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生存的机会,决定了它们的决策是否合理。优劣势分析主要着眼于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实力对比,里面涉及的因素很多,如资源、技术、管理、人才、资金、战略空间、发展潜力、创新能力、行业发展趋势等,企业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将那些重要资源和因素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特点和缺陷。
为了提升决策的合理性,人们需要将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这样的外部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内部的变化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上,而机会和威胁分析主要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自身发展的可能影响上。在分析机会和威胁的时候,通常不会单独进行分析,而是将其与优劣势综合在一起进行考量,外部力量主要对内部因素进行评估。总的来说,当这四种因素相互缠绕、搭配、组合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组合方式就是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一种态势分析方法,它的主要原理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一些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因素。人们需要将这些因素全部调查整理出来,然后制作一个矩阵结构,将各个因素进行相互匹配,看看匹配后的效果或者产生的可能性影响,最终得出的结论往往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作为一个提升决策科学性的工具,SWOT分析法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和情景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准确的研究,相关的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对策实施的依据。一般情况下,SWOT分析模板中存在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合:优势—机会(SO)组合、弱点—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弱点—威胁(WT)组合。
优势—机会(SO)战略是指重点把握内部的发展优势,充分利用外部的发展机会,制定相对理想的发展战略。在这个战略中,企业可以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借助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外界助力强化竞争优势。比如近年来有很多企业重点发展新能源领域,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受到了全球的瞩目,可以说它拥有非常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如此,由于特斯拉本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内的技术具备很大的优势,这就使得它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内的翘楚,它的发展战略也就显得合理和优秀。
弱点—机会(WO)战略是指企业在发展某个项目或者朝着某个方向发展时面临一些先天优势不足的情况,但是它可以借助良好的外部环境,借助外部机会弥补内部的弱点。在这个战略中,外部机会成了一个重要的助力,可以促使企业避免将弱点暴露在竞争对手面前。比如某企业准备重点发展电商,可是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但是由于很多合作商都看好电商的发展道路,于是主动进行投资,企业很快就解决了资金问题。加上一些电商企业准备转型,导致大量人才外流,这就为这家企业吸收专业人才提供了助力。
优势—威胁(ST)战略与弱点—机会的战略相反,它重点发展自身优势,并且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回避或者减轻来自外界的威胁。在这个战略中,竞争优势成了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要素,也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依靠这些优势,企业可以在不利的环境下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比如某个行业的发展进入寒冬状态,多数企业都陷入挣扎,但是如果某家企业拥有大量的现金,或者拥有出色的技术和良好的战略执行能力,那么它就可以在寒冬中坚持得更久一些,毕竟充足的现金流足以保证它度过困难时期,出色的技术和战略执行能力可以帮助它获得更好的调整能力。当这家企业能够比其他竞争对手坚持得更久一些时,它就可以借助大环境恶化引发的行业洗牌来赢得更大的生存优势。
弱点—威胁(WT)战略是四个战略中最为不利的,通常情况下,当企业制定这样的战略时,就意味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为了防止自己丧失生存机会,企业对内必须尽量减少缺点,对外必须采取防御性措施,对外来的威胁保持警惕和防备。比如在过去几年里,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状态,整体行业不景气,而具体到相关的房地产企业,它们同样面临裁员和降价的危机,由于自身发展不规范,发展模式过于单一,这些房地产企业往往会遭遇困境。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房地产企业需要被迫做出调整,尽量回避自己的缺点,尽可能采取一些新的发展模式,或者采取一些差异化的策略来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这四种战略是SWOT分析模板中的主要内容,运用该模式的目的主要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在分析企业或者个人发展的状态时,同样可以运用这个模板进行分析,确保自己在现实条件下做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一般来说,人们可以制定一张SWOT分析表格,将相关的战略内容填写进去,也可以直接设定一个4×4象限的坐标进行分析。
寻找实用的信息选择和管理工具
在寻找重点信息和管理重点信息方面,往往离不开重要的思考方法和信息处理方法,同时也需要一些非常实用的工具,借助这些工具,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提取相应的重点。
比如在一些内部会议上,管理者会使用集点器这样的App收集每一个与会者的观点,然后将这些观点和个人的信息尤其是可信度进行综合分析,或者将观点中的各类要素进行加权分析,了解对方观点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集点器是西方企业比较常用的信息管理工具,它的主要工作原理在于收集参与者的信息和观点,然后找到相应的评判标准来判断这些观点是否有效,是否值得信任和推广。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制作一些集点器的信息收集表格,表格中有议题、编号、时间,每一个与会者的观点,各个观点的翔实数据和准确性,观点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以及可信度评分等基本内容。这个工具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参与者的观点和立场,能够反映出每一个参与者观点的可信度,从而方便人们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这个方面来说,集点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人们实现创意择优,帮助人们从众多观点选项中找出最适合的那一个。
集点器能重点标示出交流中的那些“节点问题”,这些节点问题就是指彼此之间的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不同立场,在表示的时候,一旦个人的观点与绝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或者差距较大,集点器就会自动发出警报。这个时候,人们就可以采取措施寻找证据来解决存在的分歧。
集点器的作用在于提升信息挖掘能力,在于收集观点的可信度,然后做出合理判断。还有一些工具同样可以帮助人们搜集不同信息,最常见的就是关键词搜索工具,比如在搜索信息的时候,人们会输入一定的文字,通常情况下,人们每一次只能运用一个搜索引擎,这样一来人们在输入关键词时,所能获得的信息相当有限。而Soolve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搜索工具,借助文字云整合搜索结果,该软件可以让人们一次性看到不同的搜索引擎结果,确保人们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结果。Soolve最多可以一次性在15个搜索引擎上寻找结果。
相比于集点器收集尽量多的观点,Soolve的主要功能在于高效地运行多个搜索引擎,从而将不同的搜索结果进行对比,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结果中找到共同点,找到相互补充的信息,这些都有助于完善个人的信息搜索,有助于突显出信息的重点。类似的软件和工具还包括Word Tracker及Keyword Tool,它们都能够一次性运行多个搜索引擎,方便人们对不同的搜索结果进行直观的比对。
很多企业会在内部推行这些搜索软件,尤其是一些新闻出版行业公司,他们对于信息的广泛性非常重视,能够快速把握不同的信息源,掌握不同的信息,并在丰富的信息流中掌握重点,是它们一直追求的很重要目标。
高效Todo是管理和突出重点的一款App,作为一款时间管理和事务管理的软件,高效Todo重点在于指导人们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把握那些最重要的工作事项,从而帮助人们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它的主要界面正好是采取四象限的形式,将事情按照轻重缓急分成了四个类别,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类别,其中红色代表紧急且必须马上去做的重要事务;黄色代表很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蓝色代表不重要但很紧急的事情;绿色代表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务。用颜色进行分类和区别无疑可以更好地提醒人们应该去关注哪方面的工作和信息。
为了推动执行,该软件可以设置一些事件提醒,尤其是一些需要重复去做的事情,该软件会充分发挥出管理和规划的功效。这款软件非常实用,而且具备了良好的信息保障和安全系统,为了防止重要事项的丢失,它可以连接本地存储和云存储,确保信息及时备份。
这款软件具备团队协作的功能,一些看起来不重要的事情,可以交给其他人去做,或者交给更合适的人去做。不仅如此,它还提供了简单有效的绩效评估方式,通过这个评估系统,人们可以轻易地判定团队中谁的能力最强,谁的工作最好,贡献最大。
在整理工作任务方面,奇妙清单(Wunderlist)也是一款非常不错的软件工具,作为一个云端任务管理工具,奇妙清单可以记录人们的想法、观点、目标、需求、期望、计划。人们可以将自己要做的事情、想要做的事情全部列成一个清单,并通过这个软件进行管理。内部可以设置文字和图片,可以设置PPT,可以对清单上的各个事项做出标注,比如哪些事是重要的,必须先完成;哪些事比较休闲,可以适当延后;哪些事情非常重要,到期需要及时提醒。
除了列举清单之外,这款软件还是一款比较时髦的社交工具,人们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个人信息,分享自己的生活心得和工作心得,可以将旅行、美食、服装、购物、电影、阅读等相关信息分享给其他人,并且相互评价和交流,其他人可以对这些观点提供各种建议和意见。
除了以上这些工具之外,人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图表来把握重点(严格来说,这些也属于信息管理工具),比如很多人喜欢设计统计图,将相关信息制成图表的形式,最常见的就是市场调研报告之类的统计图,人们可以将市场信息如实反映在统计图当中,像市场占有率、增长曲线、消费曲线、产量变化、盈亏比重等,都可以制成统计图,人们可以通过观看统计图找到规律,找到哪些部分是最重要的内容,或者找到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点。
图标也是比较简单明了的工具,比如公路上的路标、大厦内的楼层指引,以及手机和电脑上的图标,这些都可以强调相关事物的特性,可以快速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符号也能够起到类似的作用,确保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的目标。
后记
为什么我们经常无法把握重点
考虑到时间的有限性、资源的有限性及个人精力的局限性,人们需要保持高效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这种高效首先表现为对重点的把握,无论是对信息的掌握、对工作的掌控,还是对目标的选择,都需要抓住重点,需要从高价值、高效益的关键对象入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重点的把握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人们都会困在一些烦琐的小事当中,而忽略了对大事、要事的掌控力。
人们都意识到重点的重要性和价值,但为什么很多人常常难以抓住重点内容呢?这里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在于思维的局限性。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重点提到了人们的两大思维系统,无意识的直觉系统是“系统1”,它更多地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这个系统具有见闻广博的特点,人们往往可以依据自身的见闻对自己遭遇的情况做出及时的反应。但并不是所有反应都是正确的,眼睛往往会欺骗人,人们自认为见到了真相,但事实有时候恰恰蒙蔽了双眼,一些被歪曲、被掩饰、被忽略和情感操纵的错觉会引导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有意识的逻辑系统属于“系统2”,它相对理性一些,它在面对问题时,不会被直接的反应所控制,而是愿意花费更多时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尽管这会耗费一些时间,会带来延迟的不良结果,但系统2的确在扮演一个更加理性的角色。只不过这个理性的角色有时候也会走捷径,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会直接采纳系统1做出的判定结果。
很多时候,人们容易被感性情绪操控,一旦遇到问题就会产生盲从心理或者冲动的情绪,没有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因此只能把握一些表象的东西,这样就会误导接下来的决策和行动。有些人可能会产生一些理性思维,但是在感性思维的绑架下,个人的逻辑系统处于半关闭的状态。比如很多人在投资的时候,往往会被当前的利益诱惑,而忽略了对长远利益的考量,以至于经常专注在一些短期项目上,无法获得长期盈利。当人们被强大的直觉系统和感性思维控制时,整体的行动就容易丧失价值。
其次,在于人们视野的局限性。社会心理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曾经提出了一个概念:稀缺头脑模式。所谓稀缺头脑模式,是指一个人长时间缺乏某种资源时,就会过分关注这些资源,从而产生焦虑心理,同时忽略身边其他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的资源。当一个人特别穷,特别需要钱的时候,往往挣不到钱,因为他可能会专注于某些不合理的挣钱方式而错过挣钱的好方法。当一个人喜欢某个女孩子而不可得时,这种执着追求可能会让他忽略身边真正适合他的人,忽略那些更出色的女孩子。
在稀缺头脑模式下,个人的智力和判断力会全面下降,有时会变得更加狭窄,且容易做出一些误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迟迟难以把握重点,难以抓住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主要是因为他们过分重视那些被认为非常重要但不可得的信息,当他们专注于一些无法实现的目标,或者专注于把握一些不是重点的“重点”信息时,就自然而然错失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正因如此,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特别提到了一个名词——“带宽”,这个概念主要是指个人的决策力及决策所需的心力。对于那些执着于把握重点,执着于做着一些无用功和低价值事情的人来说,重点的长期空缺已经损害了他们的带宽,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能力去把握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无法去挖掘那些真正高价值的要素,也无法把握住一次真正有意义的决策。因此,人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方式,需要想办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尽量从更长远、更宽泛的角度分析和理解生活,从更广阔的空间去把握机会,尤其是当个人在某些机会上四处碰壁时,就要果断放弃,将目光转移到其他目标上。
最后,在于信息收集模式的混乱和错误。在信息时代,考虑到每天都要接触大量不同类型的信息,想要从成千上万条信息中把握住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不容易,而更为致命的是,人们常常会在信息收集过程中犯错。比如一部分人会采取赌博式的方式把握信息,选择A或者选择B,又或者是C,他们缺乏分析辨别的能力,只能采取吸收一部分,淘汰另一部分的方式截取信息。
因此,有时候他们会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候会在低价值或者无价值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还有一部分人试图使用“一网捞”的方法,无论什么信息都尽量收集起来,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不可行,一方面信息量太大,不可能全部收集起来;另一方面,大部分信息其实都是无价值的,人们没有必要去收集。如果能够打造合理科学的信息收集模式,可以使用一些合理的方法,制定一些可靠的、有意义的信息收集标准,就能够减少信息垃圾的侵害,提升信息重点的把握能力。
对于多数人来说,能否真正把握住重点,并不在于能力的高低,也不在于个人生活层次的高低,关键在于能否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人们必须打造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理性的信息收集和整合模式,必须掌握一些更加科学的合理的方法,这才是提升个人思考效率和行动价值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