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第五十二章

书名:白话中国史 作者:吕思勉 本章字数:3112 下载APP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之成立
中国国土大,边陲的举动,不容易影响全局。要能够振动全国,必得举事于腹心之地。但是登高一呼,亦必得四山响应,而其声势方壮。此种情势,亦是逐渐造成的。革命党的运动,固然是最大的原因。党人乃于十九日,即阳历的十月十日,起义于武昌。革命军既起,清朝的官吏,都逃走。(一九一一年)阳历十二月,孙中山先生从海外归国。二十九日,十七省代表,公举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通电改用阳历,以其后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清朝乃授权袁世凯,和民国议定皇室和满、蒙、回、藏优待条件,于二月十二日退位。从一六二二年明桂王被弑,清朝占据中国,共二百五十年而灭亡。
清末的形势
清朝从德宗和慈禧太后死后,格外失其重心。一九一一年,说是预备立宪组织责任内阁,而阁员十三人(当时内阁总、协理外,有外务、民政、陆军、海军、度支、学法、农工商、邮传、理藩十部,及军咨府。内阁总理庆亲王奕劻,是清末宗室中久握政权的),满族居其九;九人之中,皇族又居其五。人民称为“御用内阁”,不合立宪精神,请愿改组,遭清廷拒。又以铁路国有之事,与人民大起争执。其时国民鉴于外人攘夺我国的路权,实寓有瓜分危机,群谋收回自办。川汉、粤汉,都组有公司。(粤汉铁路,清末本借美国合兴公司的款项建筑,因该公司逾期未曾兴工,乃废约收回自办)而清廷忽将铁路干线,都收归国有。人民起而争执,川省尤烈。清朝的四川总督,一味用高压手段,将代表拘押,群众驱逐。省城人民,聚众请求释放;外县人民,亦有续至的;彼竟纵兵残杀。清朝还要派满员端方,带兵入川查办,人心大愤。
革命的导火线
中国国土大,边陲的举动,不容易影响全局。要能够振动全国,必得举事于腹心之地。但是登高一呼,亦必得四山响应,而其声势方壮。此种情势,亦是逐渐造成的。革命党的运动,固然是最大的原因,而清廷的失政,亦有以自促其灭亡。清廷到末造,是无甚真知灼见的,只是随着情势为转移。当时的舆论,颇有主张中央集权的。政府亦颇想设法挽回。但不知道集权要能办事,其举动依然是凌乱无序,不切实际,而反以压制之力,施之于爱国的人民,就激成川、鄂诸省的事变,而成为革命的导火线。(《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下册,第157—158页)
革命军的起事
此时革命党人,鉴于屡次起事,都在边陲之地,不能震动全局,乃谋易地起义,武汉的新军,业已运动成熟,定于是年旧历中秋起事,旋改迟十日,未及期而事泄,清廷的湖广总督瑞澂,大肆搜杀。党人乃于十九日,即阳历的十月十日,起义于武昌。革命军既起,清朝的官吏,都逃走。革命军推黎元洪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收复汉口、汉阳。照会各国领事,各国都认我为交战团体。[按国际公法,列国承认一国革命军,既为“交战团体”(Belligerency),即为尔后承认为合法的革命政府之先声,关系甚重]清廷闻变大震,即派陆军大臣荫昌,率近畿陆军南下。这“近畿陆军”,原来是袁世凯在直隶时所练。(辛丑和议定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练新兵,共成六镇,后来第一、第三、第五、第六四镇,改归陆军部直辖,称为近畿陆军。世凯后入军机,溥仪立后,罢居彰德)荫昌无威望,不能指挥。清廷不得已,起用袁世凯督军。攻陷汉口、汉阳,然各省次第反正;停泊九江、镇江的海军亦响应。清廷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载沣旋罢摄政职,大权全入世凯之手。乃由英领事斡旋,两军停战,在上海议和。
中华民国成立
是年阳历十二月,孙中山先生从海外归国。二十九日,十七省代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直隶、奉天) ,公举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通电改用阳历,以其后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中山先生,即于是日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于是成立。
清朝的灭亡
先是上海和议,议决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至是,清朝的代表,以和议失败,电清政府辞职。和议由袁世凯和中华民国的代表,直接电商。孙中山先生提出“如袁世凯赞成共和,则自己辞职,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条件。袁世凯也接受了。其时清朝以吴禄贞为山西巡抚。禄贞屯兵石家庄,截留清朝运赴前敌的军火,虽然给清朝遣人暗杀,然满人中最持排汉主义的良弼,也给革命党人炸死。滦州的军队,既表示赞成共和;前敌将领,又有要带队回京,向亲贵剖陈利害的。清朝乃授权袁世凯,和民国议定皇室和满、蒙、回、藏优待条件,于二月十二日退位。从一六二二年明桂王被弑,清朝占据中国,共二百五十年而灭亡。
清室之优待条件
清室之退位也,民国与订《优待条件》。其中第一款,许其存尊号,民国以外国君主之礼待之。第二款,与以岁费四百万。第三款,许其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第四款,许其奉祀宗庙陵寝,民国为之保护。第五款,民国许代完德宗崇陵工程。第六款,宫内执事人员,许其留用。唯以后不得再阉人。第七款,民国许保护清室私产。于清皇族,亦许仍其世爵,公私权同于民国国民,而不服兵役,且保护其私产。于旗民,许为代筹生计。未筹定前,八旗兵弁俸饷,照旧发给。亦可谓仁至义尽矣。乃清室仍居宫禁,迄不迁移。违背条件之事,尤不一而足。民国六年,又有复辟之役。京师既复,民国本应加以彻究。徒以是时执政柄者,为清室旧臣,自谓不忍于故君,遂忘服官民国应尽之责任。多数议员,醉心禄利,纵横捭阖,日争政权,但图苟全一己生命财产,不复计纲纪顺逆,无能督责政府者。(《中国社会史》,第343—344页)
临时政府北迁
清朝既亡,孙中山先生即向参议院辞职,并推荐袁世凯。参议院即举袁为临时大总统,派人欢迎其南下就职。袁氏不欲南来,故意暗唆兵变,不能离开,乃许临时政府移设北京。参议院亦随之而北迁。当民军起义之后,各省都督府,曾派出代表,组织联合会议,议决《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参议院即是据此而设立的。至此,乃由参议院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改为《临时约法》,并制定《国会组织法》《参众两院选举法》,据以选举、召集,于二年(1)四月八日开会。
都邑选择当首重社会风纪
都邑的选择,我是以为人事的关系,重于地理的。古人有治,首重风化。以今语言之,即国家之所注重者,不徒在政治、军事,而尤重视社会风纪,人民道德,此义论政之家,久已视为迂腐,然在今日国家职权扩大之时,似亦不可不加考虑。欲善风俗,必有其示范之地,以理以势言之,自以首都为最便,故京师昔称首善之区。自教化二字,国家全不负责以来,人口愈殷繁,财力愈雄厚之地,即其道德风纪愈坏,京师几成为首恶之地。人总是要受社会影响的,居淫靡之地,精神何能振作?所耗费既多,操守安得廉洁?吏治之不饬,道德和风纪之败坏,实为之厉阶。值此官僚政治为举世所诟病之秋,安可不为改弦更张之计?然欲图更化,旧都邑实不易着手,则首都所在,似以改营新都为宜。昔时论建都者,多注重于政治军事,而罕注重于化民成俗,有之者,则唯汉之翼奉,唐之朱朴,宋之陈亮。翼奉当汉元帝时,他对元帝说:文帝称为汉之贤君,亦以其时长安的规模,尚未奢广,故能成节俭之治,若在今日,亦“必不能成功名”,他主张迁都成周,复位制度,“与天下更始”。朱朴,当唐末亦说“文物资货,奢侈僭伪已极”,非迁都不可。陈亮当宋高宗时,上书说:“钱塘终始五代,被兵最少,二百年之间,人物繁盛,固已甲于东南,而秦桧又从而备百司庶府,以讲礼乐于其中,士大夫又从而治园囿台榭,以乐其生;干戈之余,而钱塘遂为乐国矣。”窥其意,宴安鸩毒,实为不能恢复的大原因。三家之言,皆可谓深切著明,而陈亮之言,实尤为沉痛。(《南京为什么成为六朝朱明的旧都》,原刊1946年5月5日《正言报》)
(1) 即1913年。下文各处的“×年”,均为民国纪年,不再一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