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八章

书名:情商高,就是把情绪控制好 作者:于一鲁 本章字数:14960 下载APP
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一、主动接触高情商的人
1912年,戴尔·卡耐基在纽约市青年基督协会为一批不怎么会表达的商人学生授课。可是教了几节课之后,他发现学生们并没有任何改变,在面对他人的时候,还是不会说话,经常会把人际关系搞得很尴尬。面对这种情况,卡耐基果断放弃了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是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助交流。大家可以互相谈论生活和工作,谈论彼此的生活乐趣。不仅如此,他还邀请了很多谈话很有水准的人加入进来,这样一来学生们就有了更好的交流和学习的对象,谈话水平也越来越高。
事实上,卡耐基本人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几乎一生都被抑郁症困扰。他总是担心自己被雷劈死,担心自己出车祸,担心自己像种子一样被埋在土中,在人际关系上也曾遭遇挫折。上学期间,同学们经常欺负卡耐基,对他恶作剧,而这一切都让卡耐基感到沮丧和恼怒,他曾数次和同学发生冲突。
母亲总是劝他努力学习,用好的成绩来赢得同学的尊重,同时注意在生活中保持乐观,这样就不会给人留下不良的印象了。卡耐基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乐观和温和的女人,为人处事很有分寸,也非常受人欢迎。卡耐基在母亲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技巧,而且母亲也鼓励他多和那些善于交流的人接触,鼓励他向那些真正会说话的人学习口才。也正是因为如此,卡耐基长大后在师范学院里向那些参加辩论和演说的人学习,他几乎每天都和那些口才出众的人待在一起,让自己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尽管他的辩论和演说一开始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却在和他人的接触中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让自己的社交能力提升了一个层次,这也为他后来成为成功学导师奠定了基础。
社交圈对个人的影响力非常大。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家人、朋友或者同事都是高情商的人,那么这个人往往也会提升自己的社交水平,有很大机会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反过来说,如果周围的人都冲动行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做什么,那么这个人在言行举止上也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比较差,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个更好的社交对象来引导自己走出困境。
这种引导从形式上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可以观察对方的言行,了解对方的表达模式和行为模式,了解对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习对方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危机,又如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接触,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另一方面,当情商低的人和情商高的人在一起时,为了确保沟通上的默契,双方之间必然会想办法保持一致。这对情商低的人而言是一个自我改进的机会,他们会在这种“保持一致”的压力下努力完善自己。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情商高的人会无形中制造一种巨大的压迫感,迫使情商低的人主动做出调整。
平时多向那些高情商的人请教问题,或者和对方直接展开对话。看看对方如何进行沟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对方为人处事的方法,特别要关注对方对一些矛盾和分歧的处理方式,近距离体验对方的高情商操作。
不过想要接触那些高情商的人,人们还需要在态度和认知上进行调整。美国演说家查尔斯·R·格鲁内尔曾经提出了一个“自我形象受威胁论”的观点。在他看来,很多不会说话的人到最后往往害怕交流,甚至会出现社交恐惧症。按照格鲁内的说法,人们常常都存在社会的、理性的、性别的、职业的各种自我形象。这些形象通常会被自己保护起来,而当人们不得不将其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暴露在和自己风格不同的人面前时,就会担心自己的形象受到破坏。对那些情商低而经常将事情搞砸的人来说,他们往往会对社交产生恐惧心理。正因为如此,人们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抑制“自我形象受威胁”的消极看法,更多地接触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对方为人处事的方法。
在与高情商的人接触时,人们应该适当保持社交的主动性。对很多人来说,被动接收信息是一种更为安全的社交模式,因为当自己保持被动状态时,他们完全可以不用耗费精力去想“我应该先说点儿什么来打破僵局”,也不用去担心自己突然说话会不会让对方感到不适应,会不会显得太过于唐突。为了避免自己在沟通中显得过于拙劣,很多人会保持保守的社交状态,凡事等着对方先挑起话题,等着对方先打招呼,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出回应。
可是从社交效果来说,经常表现得被动的人可能会被误解为“不想和我说话”“不喜欢和我交流”“对我有什么成见”“想要摆架子”,而那些善于主动交流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魅力。因此,人们最好还是保持交流的主动性,通过主动提问、主动考验的方式来观察对方的应对措施,从而更好地学习高情商的沟通技巧。
二、开阔视野是打造高情商的前提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请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请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请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请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请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可以说,个人命运往往和思想水平有关,而一个人的思想往往受囿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想要提升思想水平,就要想办法打破环境造成的限制,积极开阔视野,接受更多新鲜的、更具层次感的思想。
高情商的人不会拘泥于现有的环境,不会被生活空间束缚,他们总是能够看到无限的可能性,并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对他们而言,一个人只有视野打开了,胸怀才会开阔,胸怀开阔了,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从三十楼往下看的时候,他的眼里几乎都是美景。但是当他尝试着从三楼往下看时,眼里看到的可能都是垃圾。”当一个人缺乏高度,视野不够宽阔的时候,他眼中的世界充满了各种问题。而高情商的人会想方设法让自己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更为丰富的体验。
开拓视野的一个方法就是阅读,书籍往往是人类获得智慧和经验的捷径。通过阅读,人们可以快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成为人们交谈的原材料,还可以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这些又可以运用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比如,很多喜欢读历史的人,说话往往具有比较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看问题更加全面和理性;经常读心理学的人,善于察言观色,能够从他人的话语中看出他们内心的想法,也能够了解他人喜欢听什么话,喜欢做什么,从而提升自己说话的针对性;对哲学有所了解的人,在谈话中更加理性,更有内涵,他们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的逻辑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模式;而那些喜欢看文学作品的人,一般都有很高的素养,有着不错的生活品位,他们浑身上下透露着知性的魅力,可以让人更着迷。无论哪种书籍,都能够丰富人们的见闻,拓展个人的视野,从而提升说话的格局。
作家夏衍曾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有一次有两位历史学家正在谈论某个历史问题,结果夏衍冷不防地插了一句话,谈论了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结果遭到了历史学家的讥讽。他们认为夏衍什么也不懂,也敢在这里卖弄。听到对方的讽刺后,夏衍非常生气,暗暗下定决心要多看历史书。而在潜心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他才意识到自己对历史的认知是多么浅薄,意识到自己的生气行为是多么幼稚。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也是个人获得成长的阶梯。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应该多阅读,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眼界,让自己能够在一个更加理性、更有格局的思维中探索人生。在学习更多的知识后,个人的心智会越来越成熟,就知道什么应该说,什么不能说,应该怎么说,应该避免怎么说,而且会形成一个自觉的情绪控制体系。
除了阅读之外,人们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多出去走走,可以增长更多的见识,认识更多的人,学习到更多自己在书本上没有见过的东西,经历一些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未曾经历过的特殊体验。人们在生活中所积累的一切都会成为一笔财富,都会为个人的社交生活提供更丰富的养料。
有个人天生就只有一只手,因此一直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加上恋爱受挫,就变得更加消极和自卑。经常抱怨命运的不公,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一条可怜虫。朋友觉得他老是这样自怨自艾,恐怕个人生活会彻底毁掉,于是就建议对方出去走走。
在朋友的鼓舞下,这个人决定四处流浪,也好远离是非之地。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他游历各地,见到了很多风土人情,看见了很多悲欢离合,也见到了很多其他人苦难的人生。这个时候,他意识到自己所遇到的那些挫折根本算不了什么,也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根本不算是问题。由于接触到了更多的人和事,他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并且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心理学家认为,个人情绪的变化和生活经验、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很多时候,个人情绪都是建立在生活感受的基础上的。比如,很多人会狭隘地认为生活原本就是这样子的,生活原本就如此逼仄。可是一旦他们体验了更多的生活,接触了更多的人和事,就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形成更丰富、更完善的认识。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对困难和挫折的领悟力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阅读,还是体验生活,拓展见闻的本质都是对个人思想和胸怀的一种拓宽。但这种视野上的扩展离不开个人的觉悟,即对照书本知识和生活的见闻,认识和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觉悟,这才能够更好地让自己获得成长,让自己在情绪掌控方面更加游刃有余。
三、对自己失控的情绪进行复盘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复盘”,所谓复盘就是指在头脑中把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情重新“过”一遍,对自己过去的思维、行为和情绪表现进行回顾,对一些不好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探究,然后找到自我改进和完善的方法,确保自己能够获得提升。
复盘并不是简单地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复制和重演,也不是单纯地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总结。复盘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推演,即对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环节及各个环节中个人的表现进行可能性的分析。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人们要做的就是对那些会影响结果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在这些环节上做出改变和调整,是否可以获得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在一些错误的问题上,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复盘来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
在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上,人们同样可以通过复盘的方式来完善和提升自我。比如,一个人因为某件事而大发脾气,那么在复盘的时候就需要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捋清楚。然后找到自己生气的直接原因,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抑制自己的情绪,是否可以以更好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人们还可以对自己生气时的表现进行回顾,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有些过分了,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看看自己是否可以避免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在情绪复盘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对事件发展的流程或者关键的节点进行分析和推演。比如,现实中相关事件的发展流程是:A——B——C——D——E,而在推演中,人们需要挖掘其他更加合理的可能性,因此,他们可以推演出:A——F——H——I——J或者A——B——H——I——J,又或者其他的形式。
对任何一个流程和节点的情绪做出调整,都可能会影响事件的最终走向和最终结果。比如,一个商人和客户因为价钱没谈拢而发生争吵,第一次谈判不欢而散。在这之后,商人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他开始回顾自己的谈判经过,发现从一开始自己提出新的报价时,对方的脸色就不太好,还直接推开了桌上的杯子,表明无法接受这样的合作。此外,接下来自己并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而是坚持原来的报价,生气地表示自己半点儿也不会让步,最终导致矛盾被激化。商人认为自己如果在报价时倾听一下对方的意思,或者在之后的谈判中不那么坚持,稍微留有一些余地,双方之间的谈判都会温和很多,谈判的空间也会大很多,可能这次交易就会以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价格成交。
整个复盘行为主要针对矛盾冲突点及个人的情绪波动。找到不合理的情绪爆发点和表达方式,确保下一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同样的方式、情绪进行交流。可以说,复盘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找到情绪失控的原因,并且在复盘中做出修正,确保这些破坏情绪的不安定因子可以得到抑制。
那么,想要强化个人的情绪控制,想要抑制一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复盘呢?
第一种是情境重现法,简单来说,就是把事件发展的相关情境尽可能重现出来,然后找出那些影响情绪波动的因素。
这个方法主要包含了三个要素,分别是信息场、思维场、情绪场。信息场主要是指该事件发生时的环境状况。比如,当时有什么人在场,天气怎么样,穿着怎样的衣服,是不是喝了酒,相关人员说了什么话,存在什么样的举动。信息场能够提供一些细节方面的信息,它们是情境重现的基本要素,也是人们了解事件发生和发展经过的元素。
思维场是指当时在场的人及主要的参与者有什么想法,“我是怎么想的”“对方有什么看法”“大家有什么样的共识”“问题发生时,大家的看法是怎样的”,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想法,能让人们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在推动事件的发展,同时引出相关人员情绪变化的动机。
情绪场主要是了解在场人员为什么会出现情绪波动。人们可以通过复盘来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当时各自的立场,找到分歧和矛盾出现的原因。对情绪场的复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情绪变化的逻辑,找到情绪变化的原因。
情境重现法就是将人们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将信息场、思维场、情绪场呈现出来。人们可以从事件发生的时候起,按照自然发展的流程进行回顾,按照固定的步骤和阶段进行叙述,然后进行适当的推演。
第二种是关键点法。这个方法主要看重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因素,然后对这些关键因素进行回顾、重现、思考和推演,推演分为正向和逆向两种方式。
正向的关键点法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分析和思考,寻找关键点进行思考、推演和复盘。逆向的关键点法则与之相反,它不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复盘,而是依据经验,对事件成功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和关键因素进行确定,然后围绕着这些关键因素进行复盘。
无论是情境重现法还是关键点法,在进行情绪复盘时都要把握三个基本的问题:
“现在怎么样了”:现在产生了什么结果?和预期的结果有什么差距?有哪些情况是超出预料的?个人的情绪现在又是怎样的?
“当初的决定是怎样做出来的”:这个决定是大家共同做出来的吗?是不是有人进行了独裁管理?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有没有获得尊重?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被忽视了?是不是一时冲动?当时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审视一下思考的前提是什么”:在这件事情上,我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我是不是错误地理解了对方的立场?我的要求是不是有些过分了?这样的决定是否符合现实,是否违背了规律?我的情绪表达是不是不合理?
人们可以通过这三个问题来回顾自己的情绪演变过程,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哪些方面过于冲动了。同时弄清楚究竟是哪个环节、哪些因素让自己感到不开心,这些因素真的那么重要,真的值得自己爆发情绪吗?如果再来一次,自己应该如何应对,自己是否还会有同样的表现呢?了解这一切会让自己在自我反省中获得情绪控制的秘诀。
其实,写日记也是复盘的好方法。通过写日记,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心情及情绪变化写在纸上,然后经常翻阅这些记录,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情绪的变化模式。不仅如此,在进行日记形式的情绪复盘时,记录可以帮助人们缓解情绪冲击,恢复内心的平静。
四、学习和掌握冥想的方法
许多人都渴望拥有出色的情绪管理能力。而想要管理情绪,首先就要提升情绪的掌控力,需要了解情绪,有针对性地制订调节的策略。在这个掌控过程中,人们对情绪的了解往往以主观上的感知和分析的形式进行。但除此之外,还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客观的方式来体验情绪,体验者可以独立于主观模式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情绪的变化,这种体验模式往往需要依赖冥想来推进。
冥想是一种引导人们进入入定状态,摆脱负面情绪困扰的方法和途径,这是瑜伽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冥想的时候,人们需要选择一个安静的场所,放松身体和大脑,保持坐姿,然后轻轻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等到慢慢进入状态后,开始感知身体的部位,将意念集中在某一身体部位上,体会自己的所有感知。无论是发热、发冷、疼痛、麻木、震动、拍打、轻抚,还是粗暴的、细微的、柔和的、时断时续的,冥想者都需要体会这些感觉。有时候人们的感知能力比较微弱,或者说什么也感知不到,这时候可以想办法去感知皮肤与衣物的摩擦,或者感知皮肤与空气的接触,这些细微的感觉往往可以让人更快地入定。
对那些感知灵敏的人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确保自己在感知一两分钟后及时转移部位,不能留恋太长时间。无论人们的体验是怎样的,人们都要保持平常心来看待,人们要做的就是接受它本来的样子,只需要从旁进行观察,然后及时转移到下一个部位。
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冥想的时候需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情绪表现)保持好奇,没有必要要求自己一定要与这些情绪化思维、情绪发作现象进行对抗。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能够将人们的行为及冲动表现转化成一种单纯的生活体验,这样就能够摆脱一些不良感受的困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们察觉到情绪上的波动和冲动时,可以通过保持好奇心来感受一下“不去做这件事”带来的快感,并且想方设法重复这个冥想过程。
有时候,人们也可以对相关事件进行冥想,人们需要详细思考引发情绪波动的相关事件,并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尽可能生动地描绘当时发生的事情。在描绘的过程中,人们就像一个观察者和报道者一样,而不是那个情绪漩涡的当事人。人们从第三者或者静默者的角度来看待发生的一切,从而有效避免自己被情绪影响。人们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想出一个能够体现痛苦经历的词,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个词上。
通过冥想,人们可以体验到超越思想和情感的静默,而这种超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自如地进行情感控制。
著名的影视巨星阿诺德·施瓦辛格是一位从健美领域跨越到影视业的巨星。作为一名世界级别的健美选手,阿诺德·施瓦辛格的转型非常成功,但也很累,每天都要不停拍戏、揣摩角色。这种高强度的生活方式让他感到恐慌,这和自己当初所想的根本不一样。
由于工作压力很大,他不得不压缩自己的私人空间。好莱坞镁光灯同样会带来很大的关注,娱乐媒体的时刻关注让他感到非常不适应。那段时间,他经常做噩梦,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和家人的冲突也越来越多,于是萌生了退出的念头。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当演员,不适合继续待在好莱坞。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冥想大师,大师建议施瓦辛格练习如何进行冥想,通过冥想来摆脱内心的压抑和负面情绪。在那之后,施瓦辛格跟着大师一起练习,每天早晚各花二十分钟进行打坐。一开始,他也像其他的西方人一样,对这一类神秘的东方文化感到不可思议,认为这只是一个忽悠人的把式。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适应,他意识到自己的调节能力越来越强,情绪也越来越好,之前的焦虑感逐渐消失。
由于状态越来越好,他主动通过媒体透露了自己练习冥想的事情:“通过冥想,不仅让焦虑感消失了,情绪也比之前更稳定,我不再担忧工作太过繁重,不再将成堆的事情看成一个麻烦。直到今天,我仍然从冥想中受益。”
作家安迪·普迪科姆在《简单冥想术:激活你的潜在创造力》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特殊的词——“头脑空间”。头脑空间并不依赖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但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无疑可以感知到头脑空间的存在,这个空间非常广,几乎能够容纳任何一种情绪。因此,当人们进入冥想状态后,压力就会失去影响力,就像一杯牛奶倒入大海一样,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影响。冥想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头脑空间”,并借助它来降低负面情绪的杀伤力,确保人们可以以平常心面对生活,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
与此同时,人们可以在观照内心的时候,更加敏锐地了解负面情绪的出现和侵蚀。比如,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将注意力放在观察外界、观察他人身上。当矛盾和分歧发生的时候,人们会注意到别人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发现别人身上的错误,看重外界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而这种观察往往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感知,他们不知道矛盾可能就是自己引起的,自己可能就是错误的那一方。通过对内心的修习,人们可以更好地发觉情绪的变动,从而尽早地进行调节。
五、规避浪费精力的事情
许多人都期待能够提升自己的情商,但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很可能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各种法则和技巧,而是因为在一些不相干或者无足轻重的事情上浪费了精力。高情商往往需要依靠意志力来维持,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则会消耗意志力。
关于这一点,最明显的几种情况就是,当人们听到好消息时肾上腺素会快速增加,这个时候人们会充满力量,心情也容易愉悦。反过来说,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容易垂头丧气,感到精疲力竭。如果不好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人们的能量消耗就会更快,这个时候他们就无法提供更多的能量来维持情绪控制所需的能量了。就像那些在办公室里遭受老板批评且承受了巨大工作压力的人,回到家中后还要面对妻子的唠叨和指责,这样一来,他在情绪控制上必然会失去更多的能量支持。
心理学家认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消耗行为,而且很多消耗行为并不合理。比如,有的人看到玻璃上有一个黑点,就会想办法去擦拭。如果一直都擦不干净,可能会陷入一种疯狂的状态——非常生气,并且拼命想要擦掉它,直到自己筋疲力尽,甚至不惜打破整块玻璃。玻璃桌子的角比较尖锐,人们可能每天都会担心客人会不会撞到这个桌角,会不会在桌角上磕出一个伤口来,因此每次见到桌子都会产生担忧和恐惧,情绪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事实上,人们并没有必要和这样一个黑点过不去,没有必要在桌角上保持过多的关注。同样的情况在其他方面也非常常见,找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整理一份乱糟糟的文件,这些小事情往往会消耗很多精力,降低自我控制的能力。
又比如,很多人会对工作产生倦怠感,那么,为什么人们经常会对工作充满沮丧、厌烦和恐惧心理呢?考虑到每天都有应酬不完的客户和饭局,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任务,每天都被各种琐事缠身,人们的情绪不可能保持好的状态。
有个人最近非常忙碌,经常在公司里对着下属发脾气,回家后还会冲着妻子发脾气,结果导致下属见到他就躲开,妻子也和他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冷战。面对糟糕的人际关系,他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挽救。有一天,他向朋友谈及最近的糟糕状况,一肚子的怒火和焦虑。朋友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尝试推掉一半的会议,推掉一半的饭局,推掉一半的聚会。”他按照朋友的建议执行了两个月,果然发现自己的情绪好多了,原先一些让自己感到烦恼和生气的事情也能够得到控制,自己与下属、家人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人们如果想要提升情商,想要让自己在情绪控制方面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那么就要注意保存能量,尽量避免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想要做到这一点,人们需要制定一个切实可靠的审核机制,确保自己所做的事情经过了严格审核与过滤,避免一些无价值的小事情干扰自己。而这个审核机制的形成往往需要建立在长时间的记录与观察的基础上。比如,人们可以对自己日常的行为习惯进行观察和记录,看看自己平时都会做什么,有什么事情是无价值的,这些无意义的行为会对自己的情绪产生什么影响(或者弄清楚自己情绪不佳时,往往是因为什么事)。一般可以以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为一个记录周期,人们可以对这个周期进行认真回顾和分析,找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经常在贴吧和微博上与人互怼;经常因为一件小事而四处抱怨;经常在玩牌的时候大动肝火;经常因为一毛钱的菜钱和摊贩争得面红耳赤;经常在一些无聊的游戏上耗费时间;经常参加一些无聊虚伪的聚会。人们需要将这些行为和活动总结出来,然后尽量在下一次控制自己的冲动,将其排除到生活之外。
还有一些容易浪费精力的事情,则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比如,有些人经常焦急而苦恼地四处找钥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最好在某个显眼的地方制作一个挂钩,人们可以将钥匙挂在挂钩上。通过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人们可以避免下一次在同样一件事情上消耗太多的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打造审核机制时,一定要着重消除一些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对那些只会浪费自身精力的朋友,人们应该适当保持距离。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做一些无效社交,在他们的社交名单上,永远有一大群相交不深的人。他们可能和他只是有过一面之缘,彼此之间聊过几句话;或者曾在某个活动上进行了互动;他们可能是朋友的朋友、朋友的同学、朋友的亲戚、同学的亲戚、客户的客户。这些人或许以后不会再见面了,面对这些人,人们需要减少交往次数,避免自己将大量精力消耗在这些无意义的社交活动上。因此,人们需要重新拟定社交名单,对社交对象进行合理的过滤和甄选。
六、突破心理舒适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情绪的爆发往往和个人的行为倾向及思维倾向有很大的关联。人们喜欢什么,喜欢做什么,往往就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而对那些不喜欢接触的东西,就会通过情绪的波动来进行抗议。
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不喜欢那些经常在背后煽风点火,打小报告的人,因此,当他听到有人在背后造谣或者抨击他人时,会表现出不屑的神情;一个不喜欢吃蔬菜的人,在面对朋友招待的一大堆蔬菜时,往往会面露尴尬;一个想要放假休息却被老板一个电话叫到办公室加班的员工,定然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人们通常只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产生兴趣,而对自己不想做或者害怕去做的事情,必定会表现出不良的情绪。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心理舒适区,但凡走出心理舒适区的范围,人们都会感到痛苦和不安,这个时候情绪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舒适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才会开心,听到自己想听的话时才会心情愉悦,遇到自己喜欢的场景时才表现得轻松自在,这些舒适区会抑制人们提升自我的情绪控制力。
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个人的焦虑或者恐惧心理是一种条件反应。当某人遭遇某一事物或者将进入某一情境并且引发了不适体验,就会形成不愉快的记忆。这个时候他会本能地逃避或者抗拒这类事物或情境,即便只是提到这些东西但并没有在现实中真正感受到威胁,也会引发他的不适,并且越是逃避和不安,个人的情绪控制越差。想要让自己具备更强大的情绪控制和调整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想办法打破舒适区,想办法让自己去面对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情绪的抗压力。
管理学家博恩·崔西写过一本名为《吃掉那只青蛙》的书,在书中,他强调了人们应该直面那些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如果你每天早上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吃掉一只活的青蛙,你就会欣喜地发现,在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里,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糟糕的事情了。”在博恩·崔西看来,生活不可能以自己希望看见或者自己最习惯也最喜欢的状态出现,总会有一些不那么和谐的因素出现,总会有一些阻碍性和破坏性的力量在干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体验。在面对这些负面的事物时,不要试着去抗拒和逃避,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面对并接受这些事情,立即去解决它们。
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粗暴,但能够突破个人的心理舒适区,让自己获得一个更加完整的成长空间,也能够让自己的情绪控制获得锻炼和提升的机会。这种方法就是“暴露法”,它是指让人们主动去面对自己担心和恐惧的事情,或者主动面对那些容易引发心理不适及不当行为的状况。通过最直接的刺激来强化人们对情绪的克制,直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可以得到控制。
所以,心理学家建议人们直面制造恐惧和焦虑的事物,去感受和体验更多的外来冲击,让情绪在一个不适应的环境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释放方式。
有个刚入职的年轻人在父亲的要求下进入家族企业上班,最开始的工作是业务员。年轻人对自己的工作安排没什么意见,但他非常讨厌自己的上司,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什么能力,却喜欢到处骂人且夸夸其谈的人。尤其是考虑到这个上司只有高中文化水平,和自己的硕士学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正因为如此,年轻人每次在开会的时候都喜欢提出一些反对意见,每次和上司聊天都表现得漫不经心,他甚至请求父亲将自己调到其他部门去,因为他不想面对一个自以为是的“白痴”。
父亲故意忽略了他的请求,只是建议他再多待一段时间,尽管父亲也承认这个上司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能力,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所在。父亲的刻意忽视,让他感到非常不悦,但既然进入公司,就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了。由于每天都要和顶头上司一起工作,年轻人不得不经常和对方接触,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渐渐习惯了对方身上的那些缺点,也习惯了对方那一套说话的方式。毕竟他可不想一整天,一整年都着脸面对对方,所以也在尝试着接受这一切。几个月之后,由于朝夕相处,他渐渐适应了对方的脾气,也适应了这种工作氛围。这时,父亲告诉他说:“现在,我可以放心地让你去跑业务了。”
这时,年轻人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原来父亲深知儿子的暴躁情绪和刚烈的个性。他要做的就是磨平儿子情绪上过于尖锐的棱角,让儿子在相对压抑的环境下培养和锻炼情绪的自控力。
面对自己不想面对的事情,将自己暴露在感到恐惧的情境中,这就是“暴露法”的一个基本形态,其目的就是让自己在不断的刺激中获得自我抑制、自我调整的能力。而在使用这种方式锻炼自己的时候,一般需要遵循几个基本的步骤。
第一步就是要列举出自己不喜欢但不得不经常面对的事情。任何人都有自己害怕面对的东西,他们不想浪费时间和能量在这些事情上,也不想让自己处于一个不舒服的环境中。而列出这些害怕面对的东西,是人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列出那些不想面对的事情后,人们需要对这些事情进行排列,看看哪些是自己感到不适的,哪些是自己不愿面对的,哪些是自己害怕面对的,哪些是自己非常排斥和恐惧的。依据情绪波动幅度的大小来进行排列,然后有针对性地逐一进行调整和适应。一开始最好选择那些不想面对但排斥感很小的东西,这样就可以降低情绪的波动幅度,当人们适应之后,可以增加难度,面对那些更加不想面对的东西。
当人们逐步调整和适应之后,还需要转换自己的想法。尽量将这些害怕面对的事情当成一种挑战,这种挑战的想法往往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确保人们努力去做出改变。而且相比于其他方式,这种想法能更加有效地突破个人的心理舒适区,并且不会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
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这几个步骤来锻炼自己的适应力和抗压力,只要能够找到合理的方式和步骤,那么人们可以在不适应的环境下形成更为强大的情绪控制力。
后记
情绪调节的正反作用机制
每个人都有情绪,但情商低的人往往容易陷入情绪之中而不自知,或者说自知而不能摆脱情绪的影响。而高情商的人往往可以通过出色的情绪调节能力化解情绪上的失控问题,他们能够以平常心面对自己发生的事,看待自己的情绪波动。
事实上,人的心理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当某种心理活动出现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与之相抗衡的心理活动,两者会相互对抗、相互融合。比如,当某人遇到一些让自己恐惧的事情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心理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一切问题都会得到合理解决的”。这些心理活动的出现,目的是适当缓解和压制恐惧的情绪。在重病患者身上,这类心理对抗经常出现,很多患者会担心自己无法痊愈,一面又安慰自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同样是对个人恐慌情绪的一种引导和克制。
情况也有可能完全相反。人们在遇到某件事时,认为自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但另外一个声音可能会站出来唱反调,担心问题会变得很严重,超出控制范围。患者在身患重病时,可能会对未来的治疗抱有很大的期望,但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可能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两种不同的心理活动是相反的,类似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人们在困境中愿意保留一些希望,或者说在事情越来越好的时候,担心自己会遭遇意外。这些心理上的对抗,会对个人情绪波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过度担心负面情绪的困扰,往往会降低个人的调节能力,导致自己被负面情绪摧毁信心。但是过度强调自己要克制负面情绪,往往也会陷入挣扎状态。心理学家对情绪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人们想摆脱负面情绪就像骡子想要摆脱木桩一样。当骡子发现自己被木桩困住之后,渴望摆脱木桩,因此会一直绕着木桩转,希望找到出路,但越是紧张,越是着急,反而越绕越紧,最终动弹不得。
很多人试图通过自己的意志力直接压制负面情绪,而这样的做法会消耗大量意志力和能量。当能量消耗过度之后,人们的意志力就会变得薄弱,这个时候,其他想法就很容易冲破意志力的束缚并占据大脑和身体的主导位置。
在1958年4月,著名作家阿加莎创作的戏剧《捕鼠器》在当时创下了演出二千二百三十九场的纪录。为了庆祝这个成就,制作人决定在一家大酒店大摆庆功宴,而作家阿加莎也受邀出席庆功宴。但当阿加莎兴高采烈地进入酒店之后,却被宴会厅大门的侍者拦下,侍者并不认识阿加莎,反而认为她是一个闯入宴会的不速之客。阿加莎一再强调自己收到了邀请,但她坚持以往一贯的低调表现,始终没有说出自己就是《捕鼠器》的作者,也没有告诉对方自己在圈内的影响力。她努力说服自己大胆表露身份,甚至想过站出来训斥对方,但越是这样想,自己反而越是感到害怕。
到了最后,侍者没有放她进去,阿加莎只能无奈地离开。回到家中,阿加莎陷入了“狼狈”“恐惧”和“羞怯”之中,内心的情绪波动久久难以平复下来。事后,她承认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这件事给自己的挫败感非常大。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她始终没有从自我调节的正反作用中挣脱。阿加莎事后也认为,如果不主动给自己施加压力,不去想那么多,也许她可以轻易说出自己的名字,顺利参加庆功宴。
在自我调整的过程中,人们经常会被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困扰,人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这些不同想法的影响。而当人们执着于某一种想法时,就越容易受到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想法的困扰和束缚。而摆脱这种困扰的关键就是淡化对相关事件的分析,淡化自己的情绪表达,以平常心来看待情绪。
情绪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没有对错之分。因此,人们在关注自身情绪的时候,必须保持一个理性的认识,不能将情绪当成一件坏事,不能千篇一律地打压或者压抑自己的情绪。人们应该保持理性与克制,以平常心来面对情绪。
心理学中有一个“ACT疗法(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即“接受和委托疗法”。这种疗法的核心观点是:消极的想法与情绪会贯穿整个人生,它们几乎随时随地都会产生。而想要挑战它们,不如顺其自然,尝试着接受它们的存在,让自己更平淡地对待它们。
在接受治疗的时候,ACT治疗师往往不会直接去改变患者的不合理想法和负面情绪,而是鼓励对方去感受那种情绪。无论是悲伤、愤怒还是恐惧,患者都要真诚地面对,不带评判性地观察个体情绪的波动。治疗师有时候会要求患者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要求他们反复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释放内心的压力。
在整个过程中,患者需要接受情绪、直面情绪、体验情绪、认同情绪。接受情绪的时候,人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这只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一部分”“谁都有可能发火,谁都会有一些小脾气,这并不值得恐慌”。当人们认识到情绪只是每个人身上都会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时,人们就有可能会以平常心接受情绪的产生。
直面情绪是指当情绪爆发或者负面情绪出现时,不要采取回避的态度,更不要主动去压制它们。越是努力逃避或压制,情绪的反弹力越大,个人越容易陷入情绪的泥沼中。因此,当人们遇到悲伤的事情时,可以去尽情发泄和哭泣,没有必要强忍着,否则只会让悲伤在体内越积越多。直面情绪,然后寻找到正常的、合理的发泄渠道,这才是摆脱情绪控制的关键。
体验情绪是指人们在情绪发生之后,需要直接去感受自己的情绪,感受它在身体里的作用点。人们可以将情绪锁定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上,头、手或者胸口,然后去体验这份感觉究竟是什么,有多么强烈,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即便人们无法平息情绪波动,但人们应该去感谢自己身体的感知力。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应该感谢自己的身体是一具如此完美的机器,它警告你的身体系统里有这么一个能量的阻塞点。”
认同情绪是整个ACT治疗的最终状态,认同情绪是在人们接受情绪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容忍自身的情绪发作。人们一般都会确定自己的情绪,并认为这种情绪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他们会找出原因,以便及时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比如,某个人早上突然被自己最好的朋友大骂了一顿,这让他非常伤心,这个时候,如果他无法认同自己的情绪(伤心和生气),那么就会提醒自己:“我真的非常傻,竟然为了这样的人生气和伤心,我根本不值得这样做。”这种想法无疑会降低他对朋友的好感,然后双方之间就此会形成严重的隔阂。而如果他能够认同自己的伤心和生气表现,就会觉得自己被好朋友伤害肯定会伤心和难过,但重要的是为什么朋友会骂自己,他会想办法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双方之间是不是存在什么误会。
如果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整个ACT疗法的核心就是设法淡化情绪的影响力,或者说,将情绪当成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来对待,并正面去面对和理解情绪,找出情绪激发的原因。这样就可以逐步降低情绪对大脑的影响和控制,从而有效提升个人的自控力。
所以,如果人们真的打算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自主控制情绪的高情商的人,那么最重要的就是淡化情绪。只有将其当成平常的东西对待,降低对情绪的关注,情绪才无法兴起更大的风浪。而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可以说,书中虽然谈论了多种情绪控制的技巧,但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淡看情绪的影响力,这才是高情商的一个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