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八章

书名:内向者优势 作者:赵静 本章字数:11786 下载APP
寻找安静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注意保护私人空间与私人时间
内向者是天生的隐藏者,更多的时候他们希望成为一只鼹鼠或者一只安静的猫,他们不会过度暴露自己的行踪,不会将内心的想法写在脸上。他们不喜欢被人挖掘,拒绝接受过多的评价,这也是他们不喜欢过分表现自己,不喜欢站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的原因之一。
他们平时不喜欢谈论成就,不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不会轻易同其他人分享自己心中的秘密。即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也会给自己的生活预留一些私密空间。倘使有可能的话,内向者更加倾向于每天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或者选择一个人独处。一些内向者经常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并且拒绝家人进入自己的房间打扫,拒绝朋友进入自己的房间,这种谨慎的具有保护型倾向的行为预示着他们对私人空间的重视。
正因为善于保护隐私,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他们得以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从事自己的工作。这样的举动是否过于小心翼翼,这样的举动是否存在价值?没有人能够做出最直接的证明,但是如果对那些成功的内向者进行分析,就会意识到,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在一个宽泛的空间内实现的:也许只是一个昏暗的封闭的阁楼,也许只是一个房门紧闭的卧室,也许只是一个简陋的实验室,或者是一个陈设简单的办公室。
这种自我保护完全可以被视为一种增强影响力的方式,那它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或许可以想到的是,当一个人蜗居在狭小的私人空间内时,他的思维会得到暂时的安宁,他可以从烦琐的社会生活和繁杂的信息中脱离出来,并且借助这个空间来筛选信息、理性判断,同时还可以给自己充电。在这里,私人空间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过滤器,帮助内向者有效阻挡了来自外面的信息干扰,从而保持专注度。
建造私人空间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独行侠,并不意味着他们要长期处于独处的状态,内向者只不过是想在他们无法从容应对大量的信息时,在他们面对群体思维的影响时,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理性分析。
乔布斯说过:“只要坐下来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心是多么躁动不安。如果你试图强行让它静止下来,情况只会变得更糟,但随着时间流逝,它自然会平静下来。这个时候,你内心深处那些细微的声音就有了展现的空间——你的直觉会开始延伸,你看事情会更加清晰透彻,你对当下的把握会更为准确。这是一种修行。你必须不断练习。”真正的内向者不会强迫性地将自己塞进一个小小的空盒子里,他们拥有自己的宇宙空间,在那里面他们可以创造一切。
一些安静的影响者会从自己最能够思考及充电的地方开始拓展自己的影响力,他们会抽出一段时间沉浸在安静的状态中,不断积聚能量,同时强化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这时候私人空间会成为一个激发创造力的基地,会成为个人不断进步的一个跳板。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见过的多数发明家和工程师就像我一样——他们性格腼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他们独处的时候,工作最有成效,可以控制一项发明的设计。我要给你的一条建议是——独自工作,尽管这可能有些难以接受。独自工作的时候,你能够设计出革命性的产品和功能。”
华尔街的很多股市经纪人每天至少都要抽出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独处,他们会待在书房里将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出投资的趋势和目标公司的发展规律。一般没有重要的事情,任何人都不得进去打扰。据说,有个经纪人受聘于一家基金公司之后,老板问他对于工作有什么要求(主要是薪资方面),这个经纪人想了想说:“每天给我两个小时的私人时间就可以了,我要确保不会受到任何骚扰。”
有时候即便只是简单的游戏时间,他们也不允许受到任何骚扰。对他们来说,私人空间及私人时间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自由、一种个性的主张,更是一种能量积累的方式。对于那些将全部时间花费在公共事务上的人而言,他们与其他人分享的东西太多了,这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消耗。一旦他们意识到失去了自己的时间,就会发现自己的能量值在下降,影响力也在不断减弱。这些人通常都是执行者,都是一些依附在他人价值观上的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者。
因此,对于试图保持安静并打造安静影响力的人来说,最应该走出的一步就是改变自己的时间分配,确保自己拥有私人的空间和时间,确保自己可以抽出一些时间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拥有一些空间来做自己最想要做的事情,可以拥有一个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个性。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安排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生活和工作中。
比如冥想。一个内向者或者说一个安静的影响者应该拥有冥想的时间。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冥想都会带来思维的提升和状态的调整。通过冥想,内向者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可以更好地进行内省,可以对生活和工作有更深层的思考,可以对人生有更多的规划。冥想是放空自己,放空原有的思维体系,并重新构建一个思维体系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内向者可以要求自己每天花半个小时或者二十分钟进行冥想,冥想的地方可以是办公室,也可以是书房或卧室,或者在野外找一个安静清幽的地方进行冥想。
除了冥想之外,还有独立思考和放松。思考的目的往往是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核心内容在于寻找最适合的答案,寻找最深度的真相,寻找最合理的路径,或者最简单的方法。许多人重视执行,但思考的价值同样重大,而且自己的独立思考更容易带来非同一般的思想成果。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给自己留下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不受外在因素干扰的深度思考。
而放松的方式往往比较丰富,比如听音乐、阅读、玩游戏、散步,或者安静地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虽然每个人的放松方式不太一样,但每个人都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而且都需要放松的私人时间。一般来说,在工作劳累之后,独自一个人静一静,听一听音乐或者看一看自然美景,都可以有效放松自己。
对于内向者来说,创造并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和动机去做这件事,并且将其作为开启个人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基本前提。
预先做好准备,打造安静影响力的基础
打造安静的个人空间和时间,往往意味着积聚力量,当这个前提设定好之后,内向者就要开始提前做好各种准备。相比于外向者而言,内向的人更加注重准备工作。如果他们打算发表演说,往往会提前整理好演说稿,并认真进行修改;如果他们打算在舞台上进行表演,会进行充分的排练;如果他们打算接见客人,会提前收拾好房间,准备好饭菜;如果他们打算认识新朋友,就会先对对方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他们向来都是低调的行动派,不会大声宣扬自己做了什么,即将做什么,而是直接将相关的工作做好。
正如前面几章所分析的那样,内向者更加谨慎,对于外界的反应更为敏感。他们时刻都希望自己能够拿出最好的状态、最好的表现来征服所有人。一旦他们准备做什么事情,就会担心自己一旦做不好可能承担的巨大压力,可能遭受的来自外界的指责和嘲讽,这些压力使得他们变得更加胆怯和谨慎。为了尽可能避免遭受更多的压力,他们会想尽办法将事情做到位,而提前多做准备就是免于受到指责的重要方法。
一般情况下,内向者会重点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准备,它们分别是常规的知识储备、相关的工具和资源准备、制订应对措施、对未来进行规划以及反复练习。
——常规的知识储备
这一点往往非常好理解,那就是学习和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如果是机械制造工程师,那么就要想办法掌握更多的机械制造知识;如果是某一个演讲项目,那么就要掌握演讲内容的相关知识;如果是沟通与对话,那么就要事先了解对方的专业,以及相关的兴趣点。总而言之,知识是构成沟通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双方进行沟通的前提。
许多内向者会主动给自己充电,尤其是当他们面对一些自己感到陌生或者不太熟练的东西时,不会贸然采取行动,而是会想办法掌握该事物的基本信息,掌握做这件事应该具备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当他们积累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就可以提升对整件事的控制力。
——相关的工具和资源准备
这指的就是内向者要做某件事之前,一定要准备好相应的资源和工具,比如做事需要什么人,需要什么技术和工具,需要多少资金,需要多长时间,他们必须将需要动用的资源全部列出来,最好列出一个清单。许多人做事不够严谨,缺乏条理性,经常忽视对这些基本要素的考虑,结果常常事到临头才发现自己什么准备都没做好。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资源,可以有效提升办事效率。
——制订应对措施
制订应对措施是指内向者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或者沟通的相关情况进行计划和预测。比如要和一个重要的客户谈判,那么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为整个谈判制订相应的计划,谈判工作开始后直接按计划行事即可。而且他还需要对谈判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进行预测,确保谈判进度不会受到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参与谈判的人最好选择多份谈判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内向者往往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们会将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当成一种博弈,会意识到当自己说出某句话或者表达某个行动的时候,对方可能产生的反应,而针对对方的反应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他们再主动制订针对性的方案。这种深度推理的模式往往可以尽可能地确保自己占据主动位置,而不会在事情出现的时候突然陷入不知所措的尴尬处境。
——对未来进行规划
对未来进行规划是立足长远的一种表现,也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好提前准备。它侧重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一个大致的规划,明确目标和方向,以及未来可能达成的成果等。这类准备工作有助于人们提升行动的合理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控好工作的节奏。
善于对未来进行规划的人往往具有很好的节奏感和计划性,他们能够做好当前的工作,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而且懂得循序渐进地达成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在整个规划中,内向者应该重点思考做事的方法和原则,应该规划好做事的基本步骤和流程。
——反复练习
反复练习是指做事前的模拟演练。无论是演讲之前的演练、演出的排练、工作中的模拟实验,还是商业运作的沙盘演练,这些都可以提前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往往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并提前给予解决和调整。练习工作有时候是整个准备工作的试金石,而它本身也是准备工作之一。对于练习的人来说,每增加一次练习,就意味着成功率增加一成,意味着自己对于事情的控制力提高一成。
以上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显示出了内向者认真的办事态度,而这些也是他们应对工作的优势所在,它们构成了整个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只要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就能够更好地释放安静的力量。
专注对话,借助沟通来解决彼此面对的问题
很多人都意识到内向者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比其他人更加坚决,做事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在谈到安静影响力的时候,应当侧重于内向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解决涉及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候个人的独立行为(包括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也许会起作用,也许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最好与别人进行协商,彼此之间进行对话和深入讨论,并形成思维的碰撞。
第二个方面就是对矛盾冲突的解决,简单来说,就是内向者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缓解或者消除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冲突。纠纷和矛盾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常见形态,无论是谁都有可能同外界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有大有小,但是如果不能合理进行应对,那么可能就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交危机。卓有成效的对话成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内向者要做的就是专注于彼此之间的对话,并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解决分歧与矛盾。
对于那些试图施加影响力的人来说,对话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事实上无论是哪一方,影响力的存在和传递有时候并不是一种强制的或者刻意的行动,有可能是以一种简单的互动或者简单的回应存在的。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了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但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有时候更加需要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需要通过这种协商的方式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对话常常不可避免。由于每天都要与他人进行对话,每天都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对话实际上成了个人释放力量与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工具。而多数问题都是通过对话来解决的,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和个性的展示来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的个人形象,都可以通过对话来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专注对话通常被认为是内向者的一种重要力量。专注对话简单来说就是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交流更多的是互动与自我表达。通常人们会认为内向者不善于表达,但是他们在对话过程中拥有一些优势,那就是专注度、理性客观及对话内容的深度,他们既不是那种喋喋不休的说教者,也不是那种强势输出价值观的人。
胡先生一直以来都给人不善言谈的印象,性格内向的他很少会主动和别人聊天。有一次,公司召开内部会议,老板准备和众人谈论一下新的市场开拓计划,大家很快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准备提交自己的方案。老板对众人的想法不太满意,于是散会后特意找到了胡先生,问他有什么看法。之后胡先生很认真地对新计划的优点和不足分别进行了解读,然后深入剖析了目前的市场形势,以及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接着又分析了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当前时机还不成熟,不能冒险开拓新市场。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胡先生表现得非常冷静,提出的观点也很合理,虽然并不像其他人那样说得神采飞扬、感情充沛,但是有理有据、论点清晰,而且能够更深层次地进行分析,找出最关键的问题。经过这样仔细的分析,老板一下子就对问题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最终选择放弃这个计划。
其实,相比于外向者充满感情色彩和情绪化行事的风格,内向者在沟通方面更加沉稳、更加客观,他们更像是理性的数据分析师,可以找出每一个合理的地方,也会指出每一个不合理的环节与细节。如果说外向者更加注重感情上的引导,那么内向者更加看重的是客观事实的说服力,而且后者的态度更为诚恳、低调,也更加理性。
对于对话的专注也决定了他们会认真对待任何话题,会认真分析话题的合理性与真实性,会深入问题的内部去挖掘本质,而不是敷衍了事。他们认真和专注的状态会让整个谈话充满知识的碰撞、思维的碰撞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这种碰撞往往就是创造影响力的开始。
有关对话及对话的质量,语言哲学家保罗·格莱斯曾经提出了四条用于保障沟通效率的基本准则。
第一条是量的准则。所谓量的准则就是确保沟通所需的基本信息量,双方在对话的时候,需要传递足够的信息,以便对方可以准确地了解沟通内容。
第二条是关系准则。这个准则的重点就是要保持讲话内容的相关性,即不要轻易改变谈话的主题或者改变沟通的方向。贸然做出改变可能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导致双方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
第三条是方法准则。所谓方法准则就是指在沟通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晦涩难懂的描述和存在歧义的内容。比如某人说“三个部门的负责人下达了通知”,这句话就存在歧义,究竟是三个来自某一部门的负责人下达了通知,还是负责掌管三个部门的负责人下达了通知,或者是来自于三个部门的各位负责人下达了通知。
第四条就是质的准则。这个准则强调的是沟通过程中对事物真实性的描述,任何夸大、扭曲或者撒谎的行为都违背了这个准则。
对于内向者来说,这四个准则往往就是一种对话标准,这些谈话准则代表了谈话者的素养与能力,也是个人释放影响力的必备原则。
发挥出书写上的优势
无论人们是否愿意相信,写作都是内向者身上具备的一项能力。由于更喜欢独立思考,更喜欢挖掘事物的本质,他们往往能够更深刻地看待事情,而且也更具创造力,这也是他们更容易成为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的原因。
在现在的生活模式中,写作往往会被当成一种工作方式而非生活方式,被当成一种职业而非一种能力。人们往往并不在意自己的写作水平究竟怎么样,毕竟没有多少人每天都要写作文或者论文,每天都做文字报告。但写作能力或者说书写能力的确是扩大个人影响力的一种方式,而且相比于口头表述,书写更有内涵,也更有深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或许更加适合内向者。毕竟多数内向者并不喜欢发表讲话,不喜欢太多地与人进行接触,但是想要让更多人了解自己,想要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想法,想要让更多人受到自己的影响,那么就要懂得通过写作来展示自己。如果说专注对话代表了口头语言的影响力,那么写作是另外一种沟通形式,它更加符合“安静”的特点,两者通常可以进行切换使用。
散文大家周作人是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性格非常内向,不太善于与人打交道,也不喜欢讲话。他曾在大学任职,结果连课程也讲得结结巴巴。可是学生依然非常喜欢他,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周作人的散文写得非常好,通过阅读他的散文,人们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生活中,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人,他们不喜欢进行交谈,总是宅在家里,很少参加聚会及其他社交活动,很少会主动与人谈心事,与人对话于他们而言是困难的。他们看起来甚至有些笨拙,但是只要看一眼他们的书,只要看看他们平时写的东西,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就会被他们的思想所征服。
多数人几乎都不会将书写当成一种展示自己影响力的方式,但是善于书写的人往往可以更好地影响他人。在这里分析一下书写的几个重要优势:
第一是思想的深度与广度。相比于日常的正常交谈,书写能够挖掘更深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深度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思考,这样就可以构建起更加深层的关系。内向者往往可以探究生活背后的真相,挖掘事物的本质,这些东西往往会成为书写的元素。
第二是内容的完整性与概念的完整性。虽然内向者在表达上显得更加慎重与克制,但是在书写中可以更好地描述一个完整的概念,也可以对自己做出更全面的介绍。
第三是书写的凝练性。正常的谈话可能会涉及口语、口音问题,这些东西或多或少会影响个人的表达,而书面语更加正式、更加凝练,更利于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和观点总结出来。
第四是传播上的优势。相比于嘴巴会说的人,会写的人往往会受到更多重视,至少他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会更好一些。语言上的煽动往往只能让人产生一时的激动,但文字的穿透力与影响力是持续的。
最后,内向者本身就喜欢相对安静的环境,而写作恰恰也需要这样一个环境,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书写而不是口头上的语言描述。
事实上,在应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时,比如概括复杂的观点及分享强烈的情感,书写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可以更好地阐述观点,抒发情感。内向者还可以将读者与所描述的人物、事件连接起来,从而增强其写作内容的启发性。
书写或者写作是内向者进行自我表达的一个利器,因此内向者在工作中更喜欢写电子邮件,而不是采取打电话的形式;他们更擅长提交文字版的报告或者方案,而不是进行口头汇报;他们更注重通过文字来唤醒和启迪他人,而不是利用煽动性的语言鼓舞众人。书写为他们提供了思考和加工的时间。在语言社交方面,他们常常备受冷落和质疑,但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会放下所有的压力,排除外在的干扰,并且从中获得更大的信心。
许多人低估了写作的能量,作为能量的积累者,内向者本身就是内敛的,对他们而言,写作实际上是一个能量的积累过程,作者会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情绪、感受、思想、渴望,以及掌控力全都恰到好处地隐藏在文本中。需要注意的是,文本在传递信息的时候都是被动的,写作的人不会主动释放自己的情绪,不会主动推销自己的思想和内容,不会给阅读者施加任何压力,换言之,它的影响力是内敛的,阅读者会通过阅读文本自动受到感召。这种被动释放信息的状态会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影响力,因为阅读者会自己慢慢品味文本的内涵,去认识内在的知识架构及情感表达,这样他们会更容易感受到作者的想法和情感。
就像一个人向外推销自己的思想一样,也许他会暂时通过对话来赢得他人的认可,或者吸引他人的关注,但事后对方会意识到对话中的干扰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包括煽情的语言、谈话的环境、个人的状态,所以一旦听者意识到对方的谈话并没有那样吸引人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而书写的文本不存在这样的变化,阅读者会慢慢在文字中找到感觉,这种影响往往是循序渐进且潜移默化的,当阅读者意识到自己喜欢上了某段文字时,就证明他已经受到了影响。
网络与社群媒体的应用
那些害怕社交的内向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需要主动参与社交活动,毕竟社交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向者需要进一步打开自己的生活大门,更多地与外界发生联系。另一方面,他们在社交活动中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需要忍受心理上的压迫感。在这种矛盾心理中,内向者往往会陷入挣扎的状态。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达为内向者解决自身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方法,那就是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的范畴比较广泛,QQ、微信、微博、贴吧、Facebook、Twitter及其他一些社交平台都是进行网络社交的场所。自媒体的发展更是将网络社交推向了一个高峰,社交形式的多样化让内向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相比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或者参加社交活动的社交方式,网络社交拥有很大的优势。线上交流的模式可以让内向者避免面对人多时的不自在,他们再也不用为面对面的交流感到困扰,也不用担心由于需要面对很多人而产生恐慌。在网络社交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安静地躲在房间里与他人畅快地进行交流,有时候甚至不用担心自己会出丑,因此这种社交方式非常适合内向者。
S小姐是一个坚定的网络社交支持者,对于各种社交软件的使用也得心应手,她几乎每天都会在网络平台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进行交流。她承认这是最适合自己的一种交流方式,因为她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在别人面前说话的时候常常会脸红、结巴,而且经常会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失误,这让她感到尴尬。她认为自己站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是一只傻乎乎的“呆鹅”,她常常会在人群中出丑。
而现在她可以非常顺畅地在网络上同每一个人讲话,还可以在一些平台上自信地一展歌喉。面对形形色色的陌生人,网络给她构建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交环境。而丰富的网络社交生活也让她变得更加自信,她现在偶尔也会出去参加聚餐,会和朋友一起出去游玩,或者彼此谈论一下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她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过去的工作中,她常常害怕开会,更加不喜欢发言,但是在微信社群中,她成了一个社群的创建者,并且非常积极地为社群活动做宣传、做组织。
网络社交或者社群媒体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改善了内向者的行为模式,通过网络社交的锻炼,他们往往会变得更加热衷于社交。许多内向者都有与S小姐类似的经历,他们可以更好地在网络社交中找到自我释放、自我展示的机会,能够在社群媒体中找到更多的存在感,而且还可以在网络世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丰富的社会资源。
当然,使用网络社交工具或者社群媒体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受拘束,内向者需要思索如何谨慎合理地应用社群媒体和网络社交,以便满足自己进一步的社交需求。而谨慎使用首先就意味着要做到适可而止,因为过度地借助社群媒体而非现实交流来展示自己并不明智,人们容易陷入虚无的网络世界,从而导致他们与现实生活进一步脱节。许多人痴迷于网络世界,并将网络世界当成安全的港湾和精神寄托处,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缺乏面对现实社会的勇气。
此外,内向者之所以不喜欢接触外界,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就是因为担心个人精力和能量会被过度消耗掉,在网络社交和社群媒体中,同样存在这样的状况。如果过度沉迷于这些社群媒体,那么将会失去更多的能量,失去更多的私人空间。
网络社交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人们常常难以辨别真假,任何人都不会轻易相信别人,因此个人的自我展示有时候会被认为只是一种营销策略而已,对方也会对营销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自媒体的兴起加速了信息的泛滥,而这种信息泛滥的状态会导致人们在自我营销或者传递信息的时候丧失优势,因为别人不一定会对这些信息产生兴趣,对他们而言,可供选择的信息还有很多。因此对于那些试图通过自媒体、社群媒体等工具全方位展示自己的人而言,其个人的展示行动往往会失效。
谨慎使用社群媒体是拓展自己影响力的关键,它决定了内向者应该选择和哪些人进行交流,选择以什么样的工具和平台进行交流,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可以说,社群媒体或者虚拟的网络社交世界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更为内向者发挥和展现自身优势提供了舞台。
内容延伸: 想要释放影响力,先控制好自己的生活节奏与工作节奏
内向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释放各种力量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但是每一种力量的获得或者说每一种影响力的施展都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内向的人精力消耗太快,经常精力不足,因此总是处于节约能量、储存能量的状态。正因如此,每一个内向者在开始行动的时候都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节奏,争取让自己以一种更合理的状态做事,不要盲从别人的节奏,更不要轻易被别人带到另外的节奏当中去。
想要坚持自己的节奏,或者控制好自己的节奏,内向者首先就应当了解自己的生活模式和最基本的生理运作模式,比如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准备休息,什么时候最适合开始工作,什么时候能达到状态的巅峰,什么时候开始状态下滑。这样一来就可以合理地安排任务,让自己在各个时间段都可以做适合做的事情,防止精力被过度消耗掉。
为了弄清楚自己的作息规律、生理运作规律,内向者最好对自己体内的生物钟进行详细的记录。一般来说,记录时间可以以两个星期到一个月为限,看看自己每天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然后总结出一定的规律。这样就可以确保自己在精力旺盛的巅峰阶段多做一些重要工作,在低谷的时候安排一些不太费力的工作。
与此同时,还需要记录自己所做的事情,弄清楚自己每天的状态,并且看看自己所做的事对自身状态的影响。比如很多内向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思考,进行独立工作,而在社交上所花费的时间很少,这些事情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的频率及对个人生活与工作产生的影响怎么样,对于所有的一切都要认真记录下来。
比如有个企业家经常发现自己处于低效的工作状态,于是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了记录。经过一个月的记录和观察,他发现自己在周一和周二的状态最佳,其他时间则显得一般,因此他将一周内所有重要的工作都尽量安排在这两天。此外,他意识到每次开完会后,自己的工作状态都会跌入一个低谷,工作效率也会变很差。为了尽可能避免工作受到影响,他便尽量将会议安排到下午,而且是在下班之前。
不仅如此,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周最多只能参加一次聚会,这在他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果一周参加了两次或者三次聚会,那么他将会感到精力不济、精神萎靡,工作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这就是一种出色的节奏控制,对于内向者来说,这种节奏控制显得至关重要。不过控制节奏不仅仅在于对身体状态和生理规律的观察,还需要对相关事项的时间分配进行平衡。比如内向者在专注自己的工作时往往处于精力旺盛的状态,这些精力基本上源于内在的世界,思想、情绪和观念都会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可是由于容易在外界环境中感到不适,并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克制这种不适的感觉,他们容易在和外界发生联系时产生疲劳感,因此在没有太多必要的时候,他们应该适当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便存储更多的精力。他们需要在独处和与外界交往的时间当中取得一个合理的平衡,一味封闭自己可能会让他们与社会脱节,并失去很多不错的机会与人际关系,而过度的社交活动又会导致身体能量的流失。
对时间和工作事项的合理安排,可以更好地控制节奏,但是内向者需要明白一点,自己的决策和安排不一定都是合理的,这些安排可能会与其他人的行动产生冲突。尤其是在团队合作或者团体行动中,个人的时间安排和节奏安排如果和其他人发生了冲突,那么就要想办法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可以适当采取妥协和折中的策略,比如一些人适合在下午下班之前开会,但是很多会议可能要在午后进行,因此他们必须适当做出妥协,不能因为个人的节奏问题破坏整个团队的工作计划。
有时候内向者的某些节奏不太合理,比如喜欢半夜加班,喜欢睡到上午十一点以后再上班,这些工作习惯可能并不科学,而且也违背了正常的作息安排,因此应该及时进行调整。此时主动改变自己的工作时间,确保工作节奏更加合理就显得非常必要。
除了上面两点之外,出色的控制能力还在于对工作进程的合理安排。一般来说,善于掌控节奏的人都会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他们在面对工作时更加理性和谨慎,不会轻易采取冒进的行动。对他们来说,小步向前是最稳定、最安全的一种形式,而这恰恰迎合了内向者的办事原则。内向者做事的时候非常注重细节,对于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步骤都会进行合理分析,确保不会轻易出现问题,有时候他们可能会显得行动迟缓,但是更加沉稳,他们通常会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
小步走的战略安排往往非常适合节奏控制,内向者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程进行分解,将工作任务分解成几个小部分,这样就可以进行更完美的操控。无论是对工作中的细节把握、工作内容的更新、工作方式的调整,还是对工作目标的追求,都可以有效进行控制,确保自己可以在一个感到舒适且熟悉的节奏中工作。
总而言之,内向者想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并控制好自己的节奏,就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身体节奏,然后适当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属于并适合自己的新节奏。而对于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的分解,更是能够有效提升对工作的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