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八章

书名:看人心理学 作者:赵育宁 本章字数:10435 下载APP
各种各样特殊的看人方式
从座位安排来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
前华人首富李嘉诚,一生阅人无数,在识人方面很有经验,而他有一套非常独特的座位识人法,通常在饭局或者会议上,他会认真观察所有的人,看看他们都会怎样挑选位置。
比如有的人总是喜欢坐在上司的身边,这种人往往过于积极,工于心计,往往心术不正。还有一些人刻意远离上司,总是坐在离上司最远的位置上,这些人往往比较胆小,社交能力不足,要么就是因为工作表现不好而心虚。
这种独特的通过座位选择来看人的方式,成了李嘉诚多年来识人的一个重要法宝,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创造出了辉煌的人生,更成为不少人用来看人识人的方法。其实,从座位的选择来看人一直以来就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一种识人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场合,一些会议、咖啡厅或者餐厅,每个人都会按照内心的指引做出选择。
有的人进入会场或者房间后,会刻意挑选一个正中央的座位,而喜欢坐中央位置的人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对其他人的事情和观点丝毫不感兴趣,喜欢抢占话语权;经常在谈话中,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并且要求其他人也听从自己的观点,他们不喜欢别人提出其他的建议和意见,不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且希望自己可以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对于其他表现出众的人,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和厌恶感,他们不喜欢有人抢走自己的风头,即便有人想要同他们坐在一起,也会招致强烈的反感。
有的人喜欢坐在房间入口处,表明他们非常善于观察,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着比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从而掌控相关的环境。这种人非常好动,喜欢四处走动,具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认真专注的品质。他们喜欢与别人交流,并且乐于照顾他人,乐于替他人服务,他们扮演的角色就像是电影院放映厅门口的检票员或者酒店门口的迎宾员一样。
有一些人不喜欢靠近入口,但是喜欢靠近窗口的位置,这一类人看起来非常普通,个性并不突出,而且为人非常低调,尽量避开出入口,尽量远离洗手间,也远离那些喧嚣嘈杂的环境。相比较而言,这类人不善于表现自己,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更喜欢表现得与世无争,不被人打扰和关注。
如果一个人喜欢坐在靠墙壁的位置并且背向其他人,这表明他们比较孤傲,不想和其他人交流,对他人的事情也不感兴趣,更不想分享自己的想法。这种人似乎更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工作。在很多时候,这一类人不容易被人理解,他们也不指望被他人理解,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模式。如果人们选择了背靠墙壁,面向大家的位置,意味着这个人非常普通,他们的选择也符合普通人的意愿和想法,因为在这个位置上,人们可以不用担心背部遭到他人的攻击,这样的举动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有的人喜欢坐在角落的位置,这个位置的视野往往最开阔,可以一眼就横扫整个房间,这样有助于他们把握全局,因此也最能够带来安全感。重要的是,当他们观察环境和其他人时,并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可以说,他们喜欢追求一种安定、稳妥的环境,而且不喜欢掺和其他人的生活和工作,在多数时候,他们缺乏决策的能力和魄力,不适合充当领导者和管理者,更适合充当旁观者和顾问的角色。
有的人喜欢坐在靠前的位置,多半是为了引人注意,比如在会议上,越是往前坐的人,对于会议的内容越是关心,而且常常希望通过靠前的位置来证实自己的存在感。这一类人渴望拥有自己的舞台,渴望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他们在工作中比较努力,并希望有人能够见到这种努力以及努力的成果。如果是在学校课堂上,越是往前坐的学生越是自信,而且他们通常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不害怕老师点名,甚至会期待着老师提问。那些喜欢选择中间段位置的学生,往往成绩最差,他们并不希望老师关注自己,不希望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除了选择座位之外,从座位的距离中可以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有的人选择座位时会刻意和身边人保持距离,这样的人往往比较谨慎,比较内向,独立性也比较强,不喜欢有人靠近自己。如果有的人不断靠近另一个人的座位,表明这个人希望和对方进行更多的接触,他可能喜欢对方,可能有求于对方,或者对对方的谈话感兴趣,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如果一男一女并排而坐,聊得比较畅快,表明双方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没有什么罅隙,若是看到一对男女相对而坐,则表明他们还需要进一步沟通,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稳定。
总而言之,座位就像是人们的心理地图,选择坐哪个位置往往代表了人们的心态,代表了人们对于周边环境的不同掌控,观察者如果想要了解一个房间里的人,完全可以尝试着从他们下意识的位置选择做出判断。当然,如果所有的位置都是事先被人安排好的,那么整个观察也就失去了意义。
饭桌上的人文文化和个性反映
饭局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参加饭局是生活中最常遇到的一件事。而在饭局中,每一个人的表现方式都不一样,而恰恰是这些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表达出一个人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可以说饭局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反照出不同的人格与不同的人生。
一些擅长社交的人不仅借助饭局认识更多的人,打造更加稳定、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借助饭局来观察人心,这种观察反过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甄别社交对象,并且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为饭局上的沟通提供更多的帮助。
最常见的就是观察饭局的参与者与规模。饭局往往被当成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一个人认识什么样的人,往往就会参加什么类型的饭局,马云的饭局上都是国内外的商界大佬,这就证明了马云的社会地位,也间接证明了他的社会价值、理想和人生的格局。
除了饭局的规模和参加饭局的人之外,从饭局上吃什么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有的人喜欢吃些简单的家常菜,这样的人往往比较低调和朴素,他们看重的就是聚餐的氛围;有的人喜欢铺张浪费,不是好酒好菜,不是名贵佳肴就不上饭桌,这样的人相比之下喜欢摆阔好面子,做事爱炫耀,总是有意无意地希望他人了解自己的实力。
如果说吃什么关系到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性格,那么吃相就更能够直接反映出个人的生活作风和修养。比如格力集团的老总董明珠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人,所以会专注他人的一言一行,在吃饭的时候,她最看重他人的吃相,如果一个人吃相很难看,她肯定不会重用,也不会和对方做生意。比如很多人喜欢把东西咬得很碎,然后一点点吐在桌子上,董明珠认为对方缺乏修养,而且忽略了其他吃饭者的心情,这样的人过于自我,而且对个人的行为缺乏约束力,并不尊重和在乎其他人。
金仁宝集团董事长许胜雄据说在选人的时候会观察对方在饭局上的表现,他同样对人们的吃相非常重视,他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8个人一同去吃饭,桌子上有一道菜刚好是8块味道鲜美的肉,其中有一个人非常喜欢这道菜,于是一直吃肉,而不顾及其他人的需求。许胜雄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分享的概念,缺乏团队精神,因此即便这个人能力再强,最多也只能当一个副总来培养,而成不了总经理,因为这种人不会带领团队,不懂得如何获得团队成员的信任。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吃相会体现出这个人最真实的性格和修养。吃相优雅的人往往很自律,往往注重生活细节,注重自身形象以及对他人产生的影响。而那些吃相不雅的人,则明显欠缺约束性,明显缺乏对生活的精致把握,他们总是显得很自我,并且忽视其他人的存在。
一般来说,在饭局上,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能都会被他人所关注,甚至会在饭局这样的特殊场合下被放大,毕竟这些细节问题可能正好能够反映出个人的真实状况。
著名地产商潘石屹曾经看中了一名小伙子,希望任命他为公司的财务人员。某一次饭局上,这个小伙子看到桌子上有一盒高档香烟,便径直拆开,然后向在座的每一个人发烟。可是由于大家都不吸烟,小伙子便自己抽了起来,而且一根接着一根。没多久,房间里就变得烟雾缭绕。
等到大家吃完饭后,潘石屹发现小伙子没有征询大家的意见,便将那盒没有抽完的香烟装进了自己的口袋,然后转身离开了。
这个小伙子先是自顾自地吸烟,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后来又将剩余的香烟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很可能是一个喜欢贪小便宜的人。很显然,让这样的人管理财务很难让人放心,所以潘石屹最终还是打消了聘请这个小伙子的打算。
除了把握个人的言行举止之外,人们还会从其他方面进行观察。比如“玻璃大王”曹德旺非常喜欢美食,只要有朋友邀请品尝美食,他大部分时候都不会错过。正因为“久经沙场”,他对于饭局上的人情世故很了解,也非常善于观察那些参加饭局的人。曹德旺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识人标准,那就是根据饭桌上参与者的清醒程度,来判断一个人的自律能力。
在他看来,人们可能会被各种甜言蜜语和虚情假意的客套话迷得不知所措,很多人会因为喝酒而在饭桌上失言失德。如果有人可以在饭桌上保持清醒,那么就证明这个人的自律能力很强,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非常出色,证明这个人能够坚持自我,能够保持真实的本质,而不会被外在环境所影响。
据说有一次曹德旺面试了4个能力出众的年轻人,由于4个人的能力差不多,他一直拿不定主意,到了中午吃饭时,他带这几个人去餐馆吃饺子。
用餐的时候,曹德旺畅快地和几个年轻人聊天,等到吃得差不多的时候,他突然改变了话题,直接问道:“你们一共吃了几个饺子了?”这个时候,有三个人面面相觑,连连摇头,只有另外一个人非常准确地报出了数字“32”。曹德旺喜出望外,于是就将这个小伙子招聘进了公司。
许多人都说“饭局就是一个小社会”,饭局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饭局中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这个社会关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会非常重视饭局的作用,并且会通过饭局来观察和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和性格。
从一个人的习惯中了解他的为人
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这样说道:“我们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似乎都是精心考虑的决策结果,其实不然。这些选择都是习惯的结果。虽然每种习惯的影响相对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吃饭时点的菜,每天晚上对孩子们说的话,你是储蓄还是消费,锻炼的频率,以及你的思维组织与日常工作安排,对你的健康、工作效率、经济保障以及幸福都会有巨大的影响。杜克大学200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人们的决定是习惯促成的,但是习惯的形成可能恰恰是潜意识的一种表现。心理学家认为,每一种习惯都是经过重复表现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它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具有很强的惯性,不论这些习惯是好是坏,都会像滚动的车轮一样拉着人往前走。
比如当一个人打字变得熟练之后,打字时就不需要再思考键盘上每个字母所在的位置,他的手指会自动根据想法指向按键。可以说在想法和按键之间有一种人们陌生而熟悉的区间,这就是潜意识和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往往是潜意识形成的能够表达出自身的所思所想,以及其性格特征的行为。
正因为如此,一些经验丰富的识人高手或者心理学大师能够通过一个人的习惯看透他人隐藏起来的性格特征,比如看电视的习惯、吃饭的习惯、使用的香水类型、放松的方式、购物的倾向、开车的方式都可以折射出人的性格。
心理学家约瑟夫·墨菲曾经对酒鬼做出调查,发现酒鬼们通常都无法戒掉这个毛病,尽管他们一再声称自己正在控制酒量,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不喝酒,但他们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墨菲认为“许多人改不掉酗酒,就是因为他们不承认自己酗酒。你的毛病就是一种不稳定的心态,一种内在的恐惧。你拒绝面对生活,你想通过喝酒来逃避你的责任。作为一个酒鬼,你实际上没有自由,尽管你认为你有自由,也许你还自夸你有意志力呢?如果你已经嗜酒成性,并且说:‘我不再喝酒了。’其实你根本就无力实现你的诺言,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把意志力用在哪里。你住在自己营造的‘监狱’里,你受你自己的信仰、观点、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像许多人一样,你是你自己习惯的奴隶,你习惯于按你的思维方式做出反应。”
按照墨菲的看法来分析,人们的习惯其实是潜意识的功能,透过这些习惯,就可以发现内心最原始的想法、欲望,以及那些令人恐惧的东西,个人的思想、性格最终决定了人们应该做什么,以及形成某种习惯。从酗酒者的潜意识来看,他们或许渴望自由,或许渴望提升自律能力,但从内心来说,他们是脆弱的、恐慌的,他们只想通过酗酒来达到逃避责任的目的,并且难以改正。
有的人说话时喜欢口吐脏话,喜欢损别人,结果常常因为说错话而得罪他人,事后他们会觉得很后悔,认为自己不该说这些话,认为自己只是一时感情用事。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个人如果经常说脏话,就证明了在潜意识中他认同了这种表达方式,证明了他渴望通过这样的表达来达到满足自身欲望的目的。或者说,在潜意识中,他就看不起别人。
一个人在工作中喜欢拖延时间,这种拖延习惯从表面上来看有很多借口,“今天忙了一天,很累了”“我觉得这件事放到明天做也没什么”“我的时间还够用呢,等一等吧”,而这些借口的背后其实是个人的恐惧感和焦虑在作祟。这个人可能害怕面对工作,可能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是一个自卑的人,所以一直试图逃避,并且通过娱乐、游戏等方式遮掩过去,暂时缓解自己的恐惧和焦虑。
在生活中,类似的习惯有很多,而不同的习惯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状态和性格。有些人在吃饭时,大家还没到齐他就开始夹菜了,这样的习惯反映出来的是个人无组织无纪律的特性,证明了这个人平时不守规矩,缺乏团队意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有些人习惯在倒车的时候往后看,而不是透过后视镜来观察情况,这样的人非常谨慎,而且通常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只相信那些眼见的或者自己能够接触到的东西;有的家长吵架时喜欢摔东西,看起来这是情绪释放的一种方式,但从潜意识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家长缺乏自制力,性格缺陷比较明显,而且他们可能偏于懦弱,因为他们害怕直接伤害对方,而摔东西更像是一个稳妥的告诫性方案。一般来说,这种人性格游移不定,缺乏主见,并且个性上比较软弱。
可以说,任何一种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其背后都可以表现出个人的想法、态度、性格、潜意识的欲望,所有的行为习惯都指向了内心的某一处,这种指向性一旦被人把握和理解,那么就可以更好地观察和评估每一个人的特点。
运用色彩能够窥测出每个人的想法
有个员工准备找老板谈薪资的事情,但是他平时和老板接触不多,也不太清楚老板的脾气和性格,因此一直拿不准自己该怎样提加薪的事情。
朋友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去观察一下老板平时喜欢什么颜色的东西,这个员工非常肯定地回答说“红色”,因为他去过老板办公室,发现老板平时最喜欢红色的东西,书桌是红色的,手机是红色的,外套也喜欢穿红色的,就连公司的LOGO也是红色。
此时,朋友笑着说:“你的老板恐怕是一个精力旺盛,激情四射的人,说话也很有激情,善于鼓舞人心,他大概是那种喜欢笑着说话,喜欢拍着员工的肩膀描述一个美好蓝图的人,如果他的心情不好,那么可能会对着每一个人大声吼叫。还有一点,他的办公室恐怕不怎么整洁,大概称得上很乱。”
员工非常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莫非你也认识他?”
朋友笑着说:“我只是猜测罢了,然后我告诉你,面对这样的老板时,你要求加薪的措辞应该注意一些细节,我建议你这么去说,‘老板,有件事我必须和你坦白一下,过去几天,竞争公司一直都在找我,他们愿意为我开出一份更高的工资,我确实有点儿心动了,尤其是考虑到我目前缺钱的窘境。但我必须承认自己对这里的感情更深,这里的工作氛围、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都非常融洽,如果换一家公司,或许我会失去这一切,很难知道我能不能适应一个新环境。’”员工照做之后,老板很快就同意为他加薪20%。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其实这只是色彩心理学在发挥作用。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颜色和人的心理状态、性格密切相关,这种关联性是大自然内部联系的一部分。颜色最早来源于大自然,可以说在大自然中,色彩几乎无处不在,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彩、鲜红的血液、绿色的小草、黑色的土地、黄色的稻子、金色的太阳、红色黄色紫色的鲜花以及各色的水果。
人们长时间接触这些颜色,自然就会联想到与这些自然物相关的感觉体验,这是色彩对心理最原始的影响。如果仔细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不同的色彩往往对应着不同的心态和性格,而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某个人喜欢的颜色来判定他的性格。
喜欢红色的人,以外向型居多,喜欢展示自我,大多数人比较感性,易冲动,做事很容易走极端;他们的精力比较旺盛,热情奔放,感情丰富,并且热衷于追求精神生活,在工作中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耐力通常较强。但是不畏惧且冲动的性格使得他们常常遇到阻碍,并且被他人厌烦。
喜欢粉红色的人,会给人非常温和的感觉,使人容易亲近;他们的举止优雅,比较注重礼仪,另外也会比较讲究装束,并且审美能力突出。不过这类人通常存在心智不成熟的现象,虽然遇事时表面非常冷静,但事实上毫无主张。
喜欢棕色的人,往往性格比较老实,不会让别人吃亏,做事比较踏实,值得信任。这些人善于理财,善于经营家庭生活,属于踏实过日子的人。
喜欢紫色的人,往往给人高雅的感觉,但又会让人觉得他们有些清高。这类人情感淳朴而浓烈,但很少外露,有什么想法都会积压在心中。这类人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但是难以坚持下去,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无法冷静客观地正视自己的想法,常常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喜欢蓝色的人,基本上都比较严肃和深沉,在遇到事情时能够镇定自若,在做事的时候会事先制订周密的计划;他们平时非常懂礼貌,为人谦虚谨慎。此外,这类人往往具有很强的团队协调能力,还具有和平主义倾向。但他们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比如性格温和不具备竞争意识,而且由于喜欢遵守规则而导致比较固执,不懂得变通。喜欢蓝色的人,一般都是那些行事一板一眼的专业人士。
喜欢橙色的人,性格外向乐观,说话幽默,喜欢结交朋友,他们的口才非常好,善于辩论,为个人的交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不过这一类人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喜新厌旧,常常结交了新朋友而忽略了老朋友,因此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好朋友。
喜欢黄色的人,善于隐藏自己,他们会给自己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让人难以捉摸。这类人具有完美主义的特质,凡事都希望做到最好,而且他们有很强的上进心,喜欢追求新事物,好奇心也很强,不喜欢受到任何拘束。但他们特立独行的姿态、过于严格的要求、倔强的个性以及不成熟的心智常常惹人厌恶。
喜欢绿色的人,往往是和平主义者,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乐观,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青春活力,崇尚自由;个性率真,不会掩饰内心的想法;待人礼貌而坦诚,而且非常善解人意,能够圆满地解决问题,处理好人际关系中的纠纷。
喜欢白色的人,往往是理想主义者,对于生活和人际关系有着很美好的期待,为人温和、真诚、善良,表里如一,往往属于单纯的那一类人。做事泾渭分明,坚持按照事实说话。缺陷就在于很难突破自己的朋友圈,面对陌生人时容易感到紧张,难以和外人正常相处。
喜欢褐色的人,往往性格非常倔强,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即使身处险境,也不会轻易妥协,更不会半途而废,这种人有时候过于呆板,做事有些过于执着,不懂得变通,因此很多时候明知道难以有什么结果,还是会不知变通地做下去。
喜欢灰色的人,性格偏于内向,不喜欢张扬,而且做事没有主见,欠缺勇气,但在精神层面有着不错的表现,他们的审美能力一流,而且会主动追求高雅的东西,总体上给人一种独特的气质。在生活中,他们是比较友好的人,喜欢为别人着想,会为他人提供一些方便,而不是死守规则。通常情况下,灰色受到金融人士的喜爱。
喜欢黑色的人,性格比较内向,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且产生很多消极的想法,但有时候又会表现出典雅和威严的一面。在生活和工作中比较低调,不喜欢张扬,而且对外人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对周围的一切也常常不感兴趣。一般来说,喜欢黑色的人大多数为企业主管和一些白领。
严格来说,不同的颜色会代表不同的个性和性格,但是这种象征也不是完全准确的,有时候还是会存在偏差。此外,如今人们对色彩心理学自成一个学说还有一些争议,而且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研究和说法。但色彩与心理之间的关联性是客观存在的,色彩对于心理的刺激以及反映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通过画画窥测他人的内心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调查和分析,他们对数千个孩子的画作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孩子的心理状态以及家庭环境,发现了一些规律。
比如当孩子的画作中有自己和父母一同出现时,这些家庭往往非常完整,内部关系比较和谐,而且孩子的父母都在身边。而画作中只有孩子一个人时,表明孩子的家庭生活并不如意,有些是父母离异,有些是孤儿,有些则是留守儿童,这一类孩子具有明显的孤独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孩子不服从管教,他们在做事时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与其他同学朋友的关系比较糟糕。
当孩子画了房子,而且房子里有人时,证明了孩子的生活比较幸福,他们也期待着父母能够留在自己身边。如果只有房子而没有人,那就意味着孩子对于父母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当孩子画的房子是独栋时,孩子所在的家庭与周围邻居的关系并不好,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往来,而这类孩子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很多孩子会将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而这一点常常被家长忽略,但这些特性以及相关的分析方法对于心理学家来说并不陌生。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一个人在意识层面的想法,往往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眼神、手势和身体姿势等表现出来,而潜意识隐藏得比较深,通常只能通过一时的口误、一时的笔误、无意识动作以及做梦等形式呈现出来。
疏通意识和潜意识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画图,画图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它可以反映出意识层面那些未必很自知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一些有印象但是很模糊的感觉。因此即便有的人不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但还是会通过画图的方式呈现出内在的一些特征。
正是因为如此,心理学家在窥测个人的内心时,常常会要求对方画画,比如心理咨询师就会让前来咨询的患者画画。通常画画的内容包含了自画像,家庭成员画像,男人和女人的画像,房子的画像以及树的画像,这一类画往往具有特定的心理暗示。房树人绘画测验是心理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测试,是测试个人潜意识、内心想法的一个重要方式。
1948年,美国心理学家J. N. Buck率先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系统论述了房树人测验。在那之后,这个测验方法就在心理学领域迅速传播开来,许多心理学家在测试人格和他人想法的时候,会要求对方画树、房子或者人,并通过这种方式来窥测绘画者的内心。到了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发现要求他人分三次分别画房子、树和人,绘画者往往会承受巨大的压力,最好一次性在一张纸上要求对方画出房树人,这样的方式更加凸显出了房树人三者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画图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式,人们不用去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用去重复思考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但仍旧可以顺利传递自己内在的想法和思维。在运用这个方法时,心理学家会要求和引导对方画画,并透过画作了解对方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
在房树人的测验中,每一种画作都代表了不同的想法,人们只要善于把握相关的联系,就可以通过这些不同的画作来窥探绘画者的内心。比如在画人的过程中,不同的细节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想法。
当画作上的人是异性时,证明自己的性取向是正常的,如果长期都在画同性的人,那么可能具有排斥异性的可能。头部画得很大的人,往往具有攻击性,他们往往比较自大自负,对生活和工作充满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过来说,如果画的人头部很小且胳膊很短,可能意味着绘画者生活比较困难,难以适应目前的环境。如果绘画者对面部特征进行省略,表明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很糟糕,如果过分强调嘴的细节描绘,表明绘画者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对他人比较依赖,性格上并不成熟。
如果身体画得很不对称,绘画者可能遭受过脑部重创,或者行为带有攻击性;如果人物的身体被忽略了,可能意味着他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了很大的困扰,而自己无力解决问题;人物双腿并拢,表明绘画者可能存在情绪上的波动和困扰。此外,如果画上的人物有口袋,表明对方对物质生活感到不满,或者对爱情生活感到不满。如果画上了帽子,可能表明绘画者性格内向,在社交方面比较封闭。
同样地,在描绘树的时候,如果过分强调树干的修饰和描绘,可能意味着绘画者情绪不够稳定;如果树干只用两条线描绘,树冠只用一条线描绘,表明绘画者内心冲动,为人善变;过度强调和描绘树冠,表明对方善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善于理性分析;如果将树根画在纸的边缘,表明绘画者缺乏安全感;如果树上画了果实,表明绘画者具有一定成就感;如果枝叶繁茂,表明对方对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现状感到满足;如果绘画者强调涂鸦的线条,而不注重树的具体形象,表明了绘画者处于焦虑之中。
在画房子的时候,房子在纸上的位置、线条、形状、墙壁、门窗、烟囱等都具有特定的意义。比如房子画在左边的人比较冲动,容易自我迷恋,画在中央的人具有安全感,画在边角上的人缺乏安全感且害怕独立,画在上方的人缺乏洞察力,自我期望和要求都很高。
房子画得很大,表明了绘画者比较幼稚,且对外界充满了防御,而这种防御显示出了内心的无力感;墙壁表明了内在的防御力和能量,墙壁很厚重,暗示了绘画者强健的体魄和充分的自信;门往往显示出绘画者对人际关系的渴求以及目前的状态,门画得很大,往往暗示着对方比较害羞,人际关系也很差;窗户很多很大,表明绘画者渴望去拥抱社会,希望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下成长。反过来,如果窗户被省略了,表明绘画者比较被动,防御心很强,做事比较偏执;如果画上了烟囱,表明内心对家庭的关心以及对权力的关注。
不同的画往往会显示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像是一个个人的性格名片一样,每一幅画,每一个人画的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地,画中反映的每一个人的心理也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