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六章

书名:高效沟通 作者:王鹏 本章字数:11779 下载APP
高效沟通不仅靠方法,更要靠态度
真诚是高效沟通的前提
心理学家包约翰在《为什么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中曾经提到沟通的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陈腔滥调打招呼——“最近还好吗”“你准备上班去吗”“好久不见了,最近在忙些什么”;
第二个层次是关于他人的事实陈述和报道——这些报道是从别人的谈话中引申出来的事实,并不涉及谈话者的个人观点,通常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比如“我听×××说你从前做过这类生意”“他们都在背后评价你,说你做得很棒”;
第三个层次是意见和判断——人们虽然有权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但需要懂得主动迎合对方的立场和需求,争取做到求同存异。例如“我觉得您的想法很有趣,我的想法和您不太一样,但大致也差不多”;
第四个层次是感受与情绪——沟通者可以主动分享隐藏在意见和判断内部的感受、情绪,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让对方感受到自己传递出来的信息;
第五个层次是坦诚沟通、形成默契——沟通者可以主动告诉他人自己的想法,并利用真诚的表现来打动和影响别人。需要注意的是,在沟通过程中,双方可能会存在分歧,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回归到事实层面。
许多人在表达的时候,喜欢充分运用情感的力量,运用各种技巧性的修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渲染氛围或者强调某个要点,有时候会故意增加过多的情感投入。可是过多的修饰会破坏个人最真实的表达,而一旦内容失真、情感表达失真,整个谈话就会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
沟通的魅力并不在于说话多么流畅,不在于那些充满礼貌的语言,不在于那些富有技巧的修饰,而在于真诚。真诚是表达的一个基本原则。那些最擅长表达和沟通的人,可能口若悬河,可能拥有出色的语言技巧,可能拥有强大的艺术手法,但是最终都会回归本质,那就是利用自己的真诚来打动人心。想要做到真诚表达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事求是的表达
真诚的表达首先就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或者说真实本身就是真诚的第一要素。说话的内容应该真实可靠,应该描述具体发生的事情,是什么就说什么,没有必要将问题进行修改或者过分掩饰,相关的内容和主题不能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改造和加工。
比如在谈话中,人们通常都会谈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有些人会少谈论一些内容,或者只谈论一些容易引发争执的内容,又或者对事实进行歪曲和添油加醋,这样做只会让沟通变得更加困难,更加不和谐。
有个人准备去说服客户,见面后他直接谈到了公司目前的发展状态和未来的规划,并且承诺如果双方之间顺利进行合作,那么每年都将会为对方创造五百万元的分红。而事实上,客户对这家公司的发展早就有所了解,在他看来这样一家小公司每年的创收不会超过四百五十万元。即便未来几年的合作有很大的进展,恐怕也不会突破七百万元,有关分红五百万元的说法根本不现实。在客户看来,这个人在谈判时显然不够真诚,没有将相关情况如实相告,所以他思考再三,最终拒绝了这次的合作请求。
二、不要刻意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
既然是真诚的交流,那么就需要进行交心。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应该建立在内心和谐的基础上,应该敞开心胸交流,不要有太多的遮遮掩掩。如果一方对另一方有什么不满,可以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提出来,没有必要放在心里。如果一方打算提出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也可以直接提出来,然后以商量的口吻进行探讨,争取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更深的交流。
有些人在沟通时不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想法,关键时候又站出来指指点点;有的人当面说一套,背后又说一套、做一套。这样的人往往缺乏足够的诚意,凡事遮遮掩掩,让其他人觉得很不靠谱,容易引起他人的戒备和反感。这对之后的人际关系以及交流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语言应当平凡朴实
著名厨师戴龙说过:“一个真正的好厨师,考验的不是用名贵食材炫技,恰恰是最平凡的食材,做出淳朴而又令人心醉的味道,应该是吃完之后,数月乃至数年过去,嘴里还能念念不忘的味道。”为人处事也是这样,如果想要与他人进行真诚的交流,就没有必要借助语言的“美感”或者技巧来博得他人的认同,也没有必要过分地依赖于“情感优势”来吸引他人的关注。保持平凡的、简单的、朴实的沟通风格有时候更具冲击力,也会让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然。
朴实自然的谈话是真诚的一种特殊表现,毕竟说话朴实的人真的是在描述事情本身,而不是想办法应付了事,将沟通当成一种社交形式,也不是想办法拼命维持自己的形象,将沟通当成一种自我表现的形式。
对于沟通来说,真诚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真诚的人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沟通态度,以及对沟通形式、沟通内容的尊重。讲故事专家安妮特·西蒙斯曾经说过:“在沟通中,人的存在和展示经常被那些试图让沟通变得清晰、简短和吸引注意力的各种标准所掩盖,但实际上这些标准会让沟通过于简化、断断续续,并且令人烦躁。这些‘次要目标’经常会混淆真正的目标:人与人的内在联系。如果没有个体独特性格作为背景,沟通就无法让人感觉到真诚。沟通时,你得在现场。真正的你,而不是经过粉饰的、理想化的那个你。大部分失败的沟通所缺乏的要素就是人情味……为了在每次沟通中都融入人情味,你只需要讲更多的故事……你的沟通里就有了人的存在。”
西蒙斯谈论的就是谈话的“真诚”问题。在她看来,真正的真诚就是要在生活中保持真实的自己,不要用过多的语言粉饰自己,不要用太多的情感色彩和充满技巧性的语言来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及时自我反省,纠正错误
人们用来诠释事物的自定义原则并不相同。一般来说,个人过去的经历最终会演变成一种自定义式的、独特的原则。这些原则就是人们自身的生活准则。无论这个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都会以此为规范,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遵守这些原则。可以说人们对于世界的运作方式、处事方式、事物存在的状态等各个方面的认知都来源于这些原则。人们眼中的世界和生活,人们对于某件事的描述大都受到它们的影响。
显而易见,一些错误的自定义原则往往会将个人的分析判断带偏,导致自己对相关问题产生错误的或者不合理的理解。这些错误的认知无疑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而且由于自定义原则带有很强的个体属性,因此每一个人的自定义原则都不相同,这样就会导致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产生不同的意见。
一般来说,当沟通产生分歧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争执和矛盾,而能否处理好这种分歧往往关系着沟通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也决定了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得到保障。这一类沟通包含了三层结构:
第一层结构是有关“发生了什么”的对话。当分歧出现时,沟通双方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分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换句话说矛盾和分歧的引爆点是什么,导火线是什么。比如双方的争执可能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行为、一个事件引发的,因此双方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调查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且会对相关的行为进行划分,即什么事情可以发生,什么事情不应当发生。这里面会涉及思想冲突,从而划分各自的责任范围。
——“你刚才说的那句话显然惹到了我,希望那不是你的本意。在这样的沟通中,不应该出现那样的话。”
——“你的所作所为有欠妥当,那绝对不是一个合理的举动,它明显具有破坏性。”
——“如果不是你刚才的那个行为,这样棘手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
——“这件事是你做的,那么责任就在你身上。”
类似的谈话其实都是在谈论和搜索“发生了什么”,而这样的交谈往往存在比较明显的思想冲突和责任划分。
第二层结构是情绪对话。沟通双方会在分歧出现的时候思考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发泄自身的情绪。在整个过程中,沟通者的心态会受到分歧的影响。这个时候,他们的情感和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产生一些不满。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连这点儿小忙也不肯帮我。”
——“我们之间的关系还不错的,没想到这一次你却选择站在我的对立面上。”
——“没有想到,你竟然会背着我做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沟通形式往往带有比较强烈的情绪波动,如果不注意控制,双方很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口角之争,甚至出现更为激烈的冲突,导致双方的矛盾彻底激化。
第三层结构是自我认知的对话。一般是指双方沟通之后,会针对目前形势进行理性而冷静的分析,评估自身受到的影响以及即将产生的影响。这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即人们在沟通中对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进行反思,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到位,是不是误解了对方的意思,是不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言论,是不是伤害到了对方。这些反思往往可以巧妙地避免自己陷入焦灼和迷失状态。也正是因为如此,整个社交和对话过程将受到更大的约束。因此在矛盾激化之前,人们要采取更为合理的对策来消除矛盾。
有个人在工作中因为责任划分问题与同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正在气头上的他将同事的“坏话”全都写在纸上,然后准备第二天打小报告。下班回家之后,他认真回想了一下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突然意识到自己也犯下了很多错误。他回过神来,立即拿出之前写下来的那些“坏话”查看,脸上一阵发热,不禁为自己愤怒情绪下的想法捏了一把汗。当天晚上,他就烧掉了那张纸,然后打了一个电话给同事,主动向对方道歉,很快两个人就重归于好了。
在这三层结构中,第三层结构往往是最合理的结构,能够有效帮助双方建立更为和谐的关系,帮助人们实现更加顺畅的交流,并促使双方克服相关的困难,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们去反省错误反映出的问题时,过去的经历常常会限制个人的思考,并导致他们遗漏掉一些重要的信息,以及一直以来都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当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时,应当摘掉有色眼镜,摒弃先入为主的态度。有时候需要倾听自己的直觉,有时候需要借助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有时候则需要询问他人的意见,找出相关的事实和依据。
那么具体该如何进行自我反省呢?人们是否会对自己的谈话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呢?很显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于培养总结经验的习惯。比如平时可以将具体的谈话技巧、表达方式、沟通结果、沟通效果都列举出来进行分析,或者也可以将自己的谈话和沟通过程做记录,等到沟通结束后认真审核沟通过程,看看自己在哪一方面做得还不错,在哪一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明确自己需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改善。这种审核有助于人们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完善自己的沟通技巧。
在谈话中展示热情,比谈话本身更具吸引力
有些时候,生活会给你迎头一棒。不要丧失信心。我确信唯一让我一路走下来的是我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热爱。你必须去找你热爱的东西,对工作如此,对你的爱人也是这样的。工作会占据你生命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做的是伟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么就继续找,不要停。全心全意地找,当你找到时,你会知道的。就像任何真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越来越紧密。所以继续找,不要停。
这是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发表的演讲中的某一段内容,当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对乔布斯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毕竟在很多人看来,乔布斯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这一段演讲却展示了他非比寻常的工作热情。这种热情使得他的谈话充满了诱惑力和吸引力,让人非常动容。大家突然意识到乔布斯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很有煽动力的成功学导师,他的演说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实际上,许多人并不能真切地了解乔布斯这段话的意思。如果对乔布斯的创业生涯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乔布斯所谈到的“热爱”是怎么一回事。乔布斯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和好朋友沃兹开创了苹果公司,那个时候公司就在他父母的车库里。经过十年的奋斗,苹果公司成长为拥有四千名员工,价值二十亿的大公司,并且推出了Macintosh电脑。三年后他却因为公司陷入困境而被董事会联合解雇了。
这对乔布斯来说是最大的打击。他从未想过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会开除自己。这无疑会让人感到崩溃。乔布斯当时几乎想要逃离硅谷。可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他决定重新开始创业。这一次的重新起步让他看开了很多问题,也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五年之后,他创立了一个叫NeXT的公司,接着又创建了Pixar工作室,然后恋爱结婚。Pixar出品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脑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并且快速成长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工作室。
NeXT的兴起引起了苹果公司的关注。苹果董事会决定收购NeXT公司,并且重新聘用乔布斯。事实证明,正是依靠NeXT开发的技术以及乔布斯的个人能力,苹果公司才重新崛起。乔布斯因为自己的热情和热爱,重新赢得了苹果的关注,而这也是他的故事和他的谈话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原因。
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所做的东西保持专注和热情,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尊重。人们通常都喜欢和热情四射的人进行交往,喜欢和那些对生活和工作抱有热情的人交往。这些人总是热情洋溢地同每一个人谈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们愿意告诉其他人“我对自己所做的东西非常看重”。这样一份热爱无疑最能打动人心。
热情不仅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价值观的呈现。向沟通对象展示自己的热情,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输出。这种输出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心理学家做过调查,发现那些对生活更具热情的人,在沟通中的影响力通常更大一些,对于他人的吸引力也更强一些。
许多人都愿意和著名投资人彼得·林奇打交道,就是因为林奇是一个每天愿意工作十几个小时且乐此不疲的人;许多投资者都愿意相信埃隆·马斯克,就是因为这个看起来像疯子一样的人是实实在在地创造奇迹,他的脑子里装满了各种激情四射的创意。同样地,人们愿意和生活中那些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交往,他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体验和情绪体验。他们会在言谈举止中释放出一些积极的信号:“我很快乐”“这些事让人感到愉悦”“我非常期待再次出现这样的事”,这些积极的态度往往可以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热情是人们应对生活和工作的一个重要特质,也是展现个人魅力和能力的一个特质。在很多时候,热情的人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他们很少会有什么抱怨,很少会释放消极的情绪和信息。从某个方面来说,热情的人天生就带有强大的流量。就像那些热情饱满的演说者一样,当他们开口的时候,更容易引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更容易迎合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期待,也更容易帮助人们提升克服生活障碍的勇气。
尊重他人观点,避免相互指责
心理学教授詹姆士·哈维·罗宾森曾经写过一本《下决心的过程》,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的”这个简单的词,是做人处世关系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备相同的力量。
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水扬素的药效或亚述王沙冈一世生卒年月的错误……
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很多人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会这样说,“你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不认为你是正确的”“我觉得你应该采取我的方法”“你的建议让人难以接受”“我反对你这么做”。在这一类对话中,沟通者常常只看重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没有给予他人应有的尊重。当沟通对象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人们更加专注于自己,尤其是当双方之间产生分歧时,往往会直接否定对方的观点,会指责和批评对方的想法。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人们为了突显出自己的价值,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会想方设法贬低他人。
在沟通中,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这种表达上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胡乱说话,可以随意抨击和指责他人的观点,可以忽略对他人立场的尊重。高效沟通的一条基本准则就是“永远不要让别人讨厌你”。这也是整个沟通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为了赢得他人的好感,或者至少不让人觉得那么讨厌,人们可以尝试着尊重他人的观点。这种尊重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内心不认同对方的观点,但是仍旧耐心地倾听他人讲话,并且保持专注,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比如告诉对方“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任何人遇到类似的事情时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或者“换作是我,我大概也会像你一样去做”“我觉得有必要先听听你的看法”。
第二种,觉得对方和自己的想法存在分歧,但是愿意找出对方谈话中正确合理的观点,愿意看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并进行适当的赞美。比如他们会说“听了你的话,我觉得你在某些方面可以称得上是我的老师”,或者“你的某些观点对我的触动很大”。有时候可以拿出交流的诚意:“我看过你的方案,有些内容很不错。我这儿也有一份方案,希望和你探讨一下。”
第三种,觉得对方的想法很不错,并且在交流中表达了对对方的认同和赞美。在这种情况下,沟通者可以大胆地告诉对方“我很欣赏你”,或者直接告诉对方“抛开立场问题,我更希望和你进行深入交流”。这种尊重主要在于对他人产生惺惺相惜的感觉,从而提升对方的存在感。
第四种,沟通者不仅对对方的想法非常赞同,而且能够从对方的谈话或者观点中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内容。只有寻找共同点,双方才有可能产生共鸣,才有可能找到更多的话题,并在情感上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沟通者可以这样传递自己的想法:“我并不觉得咱们之间是对立的,在很多方面我们有太多相似点了。”
从这几种沟通方法中可以看出,尊重他人观点时需要放下自己的立场和主观想法去窥测他人,应该想办法去挖掘对方身上的优势,迎合他人的思维进行对话。在谈到这样的话题时,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描述:
当你飞翔在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上空时,穿上降落伞,跳下飞机,就在往下飘落的当中,你看到原始人将火把插在背包里携带着。等你降落,走向他们,你说:“你们这些人对火完全不了解!”然后猛然抽出你的打火机,把火点燃。你知道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吗?他们会把你当早餐吃掉!
现在,同样的情节:你跳下飞机,看到他们将火把装在背包里携带着,等你降落,你走向他们说:“你们这些人真棒!我好喜欢你们的生活方式,嘿!你猜怎么着?我想变成你们,能不能让我跟随你们?我绝对会让自己有用的。”原始人面面相觑,然后说:“管他的!你高兴就跟着吧。”
无论如何,能够迎合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生活习惯,重视别人存在的价值,或者让别人产生存在感,才能有效地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更好地联络感情。不过尊重他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对他人的错误视而不见。在恰当的时机下,人们应该含蓄地指出他人观点中的瑕疵,表明他人言行举止中的不当之处。但是指出错误的时候,最好以提供建议的方式进行,即“我觉得您那样做可能会更好”,而不是直接告诉对方“您的想法是错误的,应该换一种方式”。
保持耐心是高效沟通的重要保障
在生活中,你愿意花费多少时间与人进行交流,愿意花多长时间与陌生人成为朋友,或者愿意给予他人多长时间来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工作中,你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如何,你平时会有耐心向自己的领导或者下属讲述自己的立场,描述自身想法产生的相关原因吗?
如果你是一个谈判者,一个销售员,那你准备如何说服客户和顾客,如何去面对一个对你感到陌生,或者对你的想法非常冷漠的人?你如何说服他们购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当对方对你的想法表示抗拒的时候,你是否会花费更长时间来争取赢得对方的认同呢?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是否考虑过呢?是否真的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来面对类似的状况,或者说如何做到有效沟通。潜能大师博恩·崔西在这方面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作为一个非常出色的销售教练,他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和陌生人发生良性的交流。按照他的话来说,他有办法令任何一个陌生人成为自己最忠实的顾客。
博恩·崔西并没有夸大其词,作为一个沟通高手,他懂得如何说服他人,并且具有超出常人的耐心。比如在销售的时候,许多销售人员都会赶时间,如果顾客长时间没有表态要购买产品,销售人员可能就会主动放弃,很多销售人员会失去耐心,他们并不想花费太多时间在一些不确定的事情上,甚至会催促顾客做出决定。但是博恩·崔西从来不会这样,他愿意花费很多时间在顾客身上,总是试图给对方建立一种安全感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即便顾客明确表态对他的东西不感兴趣,他也会想方设法和对方进行深入的沟通,寻找各种能够建立联系的话题,寻找任何能够拉近彼此关系的机会。
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还是单纯的沟通,都需要耐心,因为沟通交流以及社交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的。不同的人之间肯定会存在一定的防备心理和排斥反应,尤其是陌生人之间,而消除防备心理、赢得他人的信任、获得他人的认同都需要一个过程。克服这个过程中的障碍并坚持下去就是建立有效沟通的过程。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发现一些人不怎么爱说话,与他们进行对话也很吃力。对方总是表现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总是表现得很冷淡,凡事都藏着掖着。可是当人们克服困难,尝试着与对方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对方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而且对方也愿意和自己分享心事,愿意将重要的事情和自己进行沟通。
多数人都不太可能在一个陌生人面前迅速做出积极的回应,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分析和消化来自他人的善意和诚意,需要认真观察外在环境对自己带来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他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可以获得更长的缓冲时间来进行沟通。一旦他们觉得对方经受住了考验,整个沟通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和简单。
还有一些人试图说服自己的谈判对象,但是他们不是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就是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打退堂鼓,认为对方不好应付,或者认为自己无法说服对方。可多数谈判本身就涉及利益上的对决,如果人们无法在利益上做出让步,无法在利益上迎合他人的需求,自然难以获得他人的认同。相比于正常的交流,涉及利益的沟通往往更加需要保持耐心。
那些有毅力、有耐心的人懂得如何把握机会,懂得如何应对那些慢热型的沟通对象,他们往往会想办法找到最佳的沟通时机和沟通模式。就像父母教育孩子一样,一些经常出差在外的父母会抱怨孩子不和自己亲近,抱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彼此之间总是说不上两句话。父母可能会失去耐心,认为孩子不好教或者教不好。
可是如果他们愿意看看其他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会明白自己欠缺的是时间和耐心。只要沉下心来经常和孩子交流,多和孩子说说话,观察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那么彼此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亲密,孩子也愿意对自己敞开心扉。
当人们在抱怨“×××不好沟通时”,也许正忽略了这一点:任何沟通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的,时间是沟通技巧得以完善的基础,是情感铺垫和积累的前提,也是展示个人魅力和信用度的关键要素。苹果公司的一位高层曾经说过,自己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和乔布斯有过交心的谈话,而在此前他一直觉得这位科技大佬不可理喻,难以沟通。他很庆幸自己一开始能够坚持下来,从而获得了认识一个更具魅力的乔布斯的机会。
如果人们仔细观察自己的社交生活,就会发现如今多数人都在享受快餐文化,包括社交也是如此。当人们意识到自己需要结交新朋友,或者需要寻找合伙人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他人。但是过多过快的交友模式常常使得人们更容易陷入焦虑之中。一旦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在短时间内和别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就会认为这样的沟通是失败的,他们会在最短时间内寻找下一个沟通对象。这种社交模式迎合了当前的一些人际关系消费观(消费型的人际关系),但对于长远的人脉资源稳定性来说非常不利,它只会导致个人的社交和沟通长期处于低效模式。因此,保持耐心非常有必要。当人们陷入沟通不良的状况中时,也许更应该告诫自己“再等一等,我应该尝试更多的方法来打动和说服对方”。
提升自己说话的积极性
有个人去某家公司工作后,发现和自己同一天参加面试的同事经常往经理办公室跑,在会议上他也是那个发言最积极的员工。一开始他觉得这是对方在拍马屁而已。他认为一个员工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要在岗位兢兢业业,然后出色地完成任务就行。他认真而执着地奉行这样的原则,就像那些固守职业道德和自尊的人一样,将这一切当成一个员工的自我修养,看成是自我形象维护的一部分,然后他渴望所有认识他的人尤其是老板,会在背后默默地说上一句:“他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但是一年之后,这个同事升到了主管的位置,而他仍旧是一名普通的员工。
由于他一直都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兢兢业业的执行者,以至于忽视了一点:一个公司内兢兢业业的执行者并不少见,但是老板只有有限的精力去认识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主动表达”是必须去做的事情,也是凸显个人能力和价值的方法。
在职场上,“低头苦干”的确很重要,但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陷阱。这种陷阱主要来源于我们的思想和日常经验,来源于他人的说教。初入职场的时候,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大都在告诫人们要少说多做,低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而这种说教无疑让人们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相比于宣扬或者表现自己,他们更加担心自己会给他人留下“夸夸其谈”“名不副实”“咄咄逼人”的不良印象。很多时候他们显得非常内向而消极,尽管他们也非常喜欢那些随着名气而来的关注度,但却始终都抱着这样一个特殊想法:这样的自我展示,实际上是巨大的精力消耗,或者是一次无意义的表现。对于那些不够积极主动的人而言,或许被动接收信息是一种更为安全的状态,他们可以不用耗费精力去想“我应该说点儿什么”“我应该如何做出回应”“我应该把问题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吗”,也不用担心自己主动说话和搭讪会不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然而事实是,如果一个人不善于自我表现,那么他的才能可能就会被埋没;如果一个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没有人会对他想些什么感兴趣;如果一个人没有主动表明自己的立场,那么大家可能就会觉得他没有立场。那些放弃话语主动权,或者根本没有任何主动表达意识的人,可能会在沟通中被人忽略。
人们可能会误以为那些沟通不积极的人难以沟通或者缺乏良好的沟通技能和表达的欲望,因此没有多少兴趣进行交流;会觉得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够配合,缺乏主动融入群体或者主动参与群体事务的愿望。因此在一些事关群体利益的问题上会将那些平时不表态或者不积极表态的人排除在外。
那些不够自信的人常常担心与人沟通会导致“自我形象受到威胁”。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每个人都有理性的、社会的、家庭的、职位的自我形象。当人们进行沟通时,自我形象可能会暴露在公众面前,这也就使得他们的形象存在被破坏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变得更加消极,会失去沟通的欲望。
人们必须提升表达的积极性,必须更加勇敢地谈论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社会群体中,性格比较外向且善于表达的人往往会更具主动性,在表达或者做事方面具有很强的积极性,他们更加注重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而且无论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把握做这些事情,他们都不会放弃。他们是积极的表达者,是非常专注的自我展示者,而且非常注重表达的技巧。
一般来说,提升说话的积极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声告诉别人“我是谁”。这里涉及个人的姓名、地位,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这种介绍不仅仅是个人信息的传递,还是彰显自信的一部分。比如“我是一个工程师”“我就是这个作品的创作人”“是我创造了这家公司”“我是这里所有人的导师”,有关个人地位、职务或者角色的介绍就是一种自我展示。
1958年4月,作家阿加莎创作的戏剧《捕鼠器》创下了演出二千二百三十九场的记录。当时制作人决定在酒店摆庆功宴,阿加莎也受邀出席庆功宴,当天她还特意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但是在经过宴会厅的大门时,门厅的侍者拦下了她。他根本不认识阿加莎,以为这是一个胡乱闯入宴会的人。在那种情况下,阿加莎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告诉对方“我就是《捕鼠器》的作者”。但她并没有主动说起自己,也许提到了自己是来参加宴会的,也许连这个也没有提到。侍者拒绝了她,然后内向的阿加莎只能沮丧地离开。她之后承认这件事让自己陷入了“狼狈”“恐惧”和“羞怯”之中,难以自拔。
个人能力和想法的展示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如果个人拥有出色的能力或者拥有出色的想法,可以直接表达出来,让别人关注自己。个人能力和想法的展示往往会带动个人魅力的提升,营造出独属于自己的强大气场,提高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
西方有句诗歌这样说道:“鳕鱼下了一万个蛋,而家养的母鸡只下了一个;鳕鱼从来不开口讲述她所做的;因此我们轻视鳕鱼却奖赏家养的母鸡。”鳕鱼的价值远远比母鸡大,但母鸡却能够主动说出自己的功劳和价值。这种主动表达和展示的能力,使母鸡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让人们觉得它更有价值。
在沟通中,如果人们也保持这种说话的积极性,那么必定会给自己增加不少印象分。而且相比于介绍“我是谁”,展示个人能力、想法、观点往往更加重要。这些展示也是提升沟通能力的主要方式。在生活中、工作中、社交中,都需要展示自己的沟通积极性,展示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告诉他人自己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优势,并通过沟通来打动和影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