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六章

书名:别让好脾气害了你 作者:周维丽 本章字数:12200 下载APP
职场是激烈的竞争之地
职场向来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地方,充斥着各种利益纠葛,仅仅通过充当“好人”是难以生存下去的,如果将现实想得太美好,将人际关系想得太简单,那么最终可能会失去在职场生存的机会。
办公室里的老好人总是会吃亏
在职场中,人们常常会发现某一类人性格比较温和,且乐于助人,几乎有求必应,这一类人往往被称为“职场上的好好先生”,而“好好先生”往往拥有几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他们总是面带微笑,唯唯诺诺地接受任何人的指令,并乐此不疲;工作没有主见,很少发表个人意见,凡事跟着别人走,凡事都注意迎合对方;做事没有原则,总是因人而动,缺乏稳定的立场;缺乏竞争意识,凡事都力求安稳,不会主动追求更高的目标,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更高的目标;习惯了逆来顺受,不会因为他人的反对和批评而动怒。
从现实环境来看,职场“老好人”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这一类人往往天性善良,不喜欢与人计较,有时候甚至生性胆小懦弱,凡事尽量避免与人发生冲突;这种人往往有很强的迎合性,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害怕被人排斥,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取悦于人,都希望表现得更加得体一些;后天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模式同样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个性,一些人由于从小缺乏上进心,没有太多的压力,他们对自己缺乏了解,也缺乏自信,没有制定一个比较明确的人生规划,也没有比较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所以他们会将目光放在眼前,放在别人的身上,并且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一些工作环境会迫使他们养成尽忠职守的性格,他们习惯了听从指令,习惯了为他人服务,习惯了听从调遣,并将这一切作为个人工作中最大的责任。
“好好先生”往往是整个职场上比较能吃亏的一批人,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够适应职场环境,是否能够在职场上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呢?美国康奈尔大学、圣母大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3位研究人员花费了20年的时间来跟踪调查1万名在职人员,这些接受调查的在职人员来自不同的年龄层,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在调查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先根据“与人相处的难易程度”将所有人划分成不同的组别。以此来验证那些职场中的“好好先生”是否会在内部排名中垫后,以及“是否容易相处”会不会成为影响个人收入的关键因素?
调查的结果显示:那些“难以相处”的人往往挣得更多一些,而那些脾气更好一些的“好好先生”反而挣得比较少。其中难以相处的男士比“极易相处”的男士每年要多挣18%。女职员的情况虽然不那么明显,但是“很难相处”的女士仍旧要比“极易相处”的女士平均每年多挣5%。
研究人员在成果论文中指出,造成此类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脾气好的人在薪酬的谈判中一般更容易做出妥协,他们在内部分配中并不会过多地计较,而这会导致他们在内部竞争中吃亏。
前些年网络上曾经发布了一则《偷看了所有同事的月工资及年终奖,发现个天大的秘密》的文章,作者声称自己有一次偶然见到所有同事的薪资情况,发现了一个现象:“公司里那些脾气不好,还喜欢溜须拍马讨领导喜欢,但技术能力很一般的员工,工资明显高于那些脾气好、比较老实,工作能力较强的员工。超过40岁的高级工程师工资远远低于那些33岁左右身兼小组长的一般工程师的工资。”这个观点很快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其实,不仅仅是工资分配不均衡,其他一些调研人员曾对几百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在应聘工作的时候,学生脾气越好反而越不容易被选中,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主张,不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从而无法让人相信。而在那些职员中,脾气最好的职员表面上更受其他人的欢迎,可是获得提拔和成功的机会往往最小;而那些棱角鲜明的,有自己主张的,看上去并不算好脾气的职员反而更容易获得上司的青睐,也更容易赢得内部竞争。此外,好脾气的员工往往放弃主动追求利益的机会,他们对一些不公平的分配行为也会保持缄默的态度。
比如当老板一直选择无视职员的工作和贡献,一直都以各种理由委婉地拒绝给职员加薪或者升职时,职员该如何做出反击呢?继续忍气吞声,还是直接找到老板争取自己的利益?对于那些“老好人”来说,事情再简单不过了,他们往往只需要这样告诫自己:“我是一名非常正直且称职的员工,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别人怎样去做出决定,我实在没有办法控制。”
抛开内部的分配和竞争来说,在人际关系的维护方面,尽管拥有一副好脾气会让这些人看上去更受欢迎(至少从表面上来说是这样的),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将那些逆来顺受的人当成一个可以随时利用的对象,可以随时施加压力的对象。
好脾气往往会成为一种负担。这些人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上司的话向来顺从;他们还会帮助同事做各种杂事,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构筑所谓的人脉(这些关系往往非常脆弱),这些表现会让他人形成一种惯性认识:这些好脾气的人向来逆来顺受,可以接受任何一项不公正的待遇。一旦他们没有办法摆脱或者拒绝那些麻烦,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麻烦找上门来。当某个人被贴上“好好先生”的标签时,那些竞争者几乎就会嗅到他的味道。
此外,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好脾气的人并不善于与人争抢资源和机会,而争抢恰恰是职场生存的一个基本模式。这种人缺乏主动推销自己的能力,缺乏与人直接竞争的勇气,缺乏做回自己的魄力,更缺乏主动提出诉求的态度。在一个“谁最能哭(叫唤),谁就最能获得满足”的时代,好脾气的人往往会自动闭上嘴巴。
对于好脾气的人来说,他们的缺点几乎和优点一样鲜明,这些缺点会让他们丧失竞争的优势,会让他们在竞争中错失更多的机会。美国著名棒球教练利奥·杜罗奇尔于1939年在描述场上的对手时说了一句著名的话:“看看他们,他们都是好好先生,但他们会落在最后,好好先生们,往往排名最后。球场上当然不需要好好先生,有强烈的求胜欲和与人竞争意识的运动员,才能赢得比赛的胜利。”这句话用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是成立的。
由此可见,那些所谓好脾气的人,并不是职场上的幸运儿,作为职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恰恰最有可能成为办公室里吃亏最多的人,因为无论是在工资待遇,还是人际关系上,他们可能都不占优势,而且还经常会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而这使得他们在应对生存压力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
追求并保护自己的根本利益
每一个人都要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每个人在考虑集体利益的时候,也要考虑自己的利益,马斯洛提出的各种需求层次中已经明白无误地指明了人类固有的欲望特征,这些欲望就是对自身利益追求的一种体现。
如果从生存的角度来说,追求并保护个人根本利益显得至关重要,这些利益可能是短期利益,也可能是长期利益。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人们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在追求短期利益的时候一定要快准狠,而在追求长期利益的时候,可能会适当做出忍让和妥协,但是目的还是确保自己的利益获得保障。
很多人认为一些商业合作伙伴之间的让利是一种分享的表现,是利他主义,但从本质上来说,商业中的让利行为是建立在投资的基础上的——让利可能会巩固双方关系,而人们可以借助这种双边关系来盈利。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也是如此,不能否认利他主义的存在,可是在很多时候,人们所认为的和谐,所认为的利他主义,可能只是自己为谋取长远利益所采取的一种必要方式。而且,一个人也需要在自身利益获得满足后,才有实力和意愿去帮助其他人,才能实施利他主义。
比如在非洲有一种植物在成熟后会释放一种特殊的气味来吸引田鼠吃掉自己的果实,而它们之所以这么做,关键在于繁衍后代。因为田鼠吃掉果实后,会在粪便中排泄出果实中的种子,所以当田鼠出现在什么地方,就有可能将种子排泄到什么地方,而这种植物就可以跟随田鼠到其他地方去生存和繁衍。
在人类社会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有这类事情的背后都是一种合作机制在发挥作用,而这种合作机制的本质就是为了帮助自己实现目标。在多数时候,在人际关系中,大多数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帮别人做事,人们之所以愿意付出,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这些付出将会带来很可观的回报。
在多数时候,追求个人利益都是一个优先选择,而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必然会涉及各种各样的冲突,包括个人与竞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个人与合作者之间的利益分成,也包括个人与客户之间的结算,这些行为会对个人利益造成损害(哪怕是公平分配也意味着自己少了一部分利益)。但有时候保持坚定的立场,保持对利益的追求是自我保护以及促进自我发展的关键。
无论如何,个人想要获得发展,就需要向外界索取,如果将这种索取的行为和欲望放置在职场环境当中,有关个人利益的讨论或许会更具争议。毕竟在职场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仅仅包含了正常的竞争,也包括了很多非正常的竞争,这些非正常的竞争有时候以合作的方式出现(虚伪的合作),有时候以对抗的形式出现,有时候一些缺少交集的人也会产生竞争,竞争者会偷偷放冷箭。但无论如何,竞争者最好还是遵循规则行事,确保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可这并不意味着妥协和退让,并不意味着要将利益拱手让人,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自己的立场。
那么,该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和确保不伤害他人之间保持一个平衡?职场中人常常必须弄清楚几点:第一,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第二,他人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影响;第三,如何去规避一些负面的影响。
“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生存当中会遭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人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一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对他人和自己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会迫使人们去慎重思考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去应对。比如,通常人们会觉得自己如果追求个人利益就可能会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或者对自身形象造成伤害(会让人们觉得他很自私),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追逐自己的利益,或者至少不那么明目张胆地逐利。
“他人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影响”,是指人们对他人言行的一种评估,并通过评估来思考自己下一步应该如何做出应对。如果他人的行为对自己有利或者没有什么伤害,那么从一开始,他们就会认同这种行为。如果他人的行为影响和伤害到了自己的利益,那么人们将会考虑是否要做出回应,以及如何做出回应的问题。无论是认同还是反对,都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
“如何去规避一些负面的影响”,是说个人对于外在压力的一种回应,当个人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或者他人的行为对自己造成了压力,人们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改变现状。比如,有的人担心自己受到他人的侵犯,这时候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会提出抗议。可是也有人在面对他人的侵犯时,不希望将关系闹得太僵,而适当做出妥协,但是同样会给对方亮出自己的底线。
一个人勇于追求个人利益,往往可以形成自我保护,而那些“好好先生”或者纯粹的利他主义者,有可能会因为过分善良而在别人挖的坑里越陷越深。所以对于职场中人来说,既要勇敢追求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懂得进行观察、分析和衡量,看看这样做对自己是否有帮助,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短期或者长期的利益。如果不经过分析,就贸然帮助别人,就充当利他主义泛滥的好人角色,那么就可能会被他人利用。当然,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不能以损害集体利益为代价,必须坚持以集体利益为先的原则,必须懂得尊重别人的合法利益,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轻易满足是进步最大的敌人
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家,从事哪一个行业,或者处在哪一个阶层,人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要面对,而在不同的行业和阶层中,往往可以见到人性的一些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往往受制于阶层的环境,在这里可以将其称为阶层之墙,它常常会阻碍和限制人们去追求行业范围、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使劲向上攀爬,但人性中的安逸念头又会使人们不断地适应环境,削弱冒险的愿望。“我已经获得够多的东西了”“我已经获得了满足”“我现在的生活非常不错了”“我不想在平稳的环境中过度冒险,再起波澜”——阶层之墙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一定的满足之后,阶层之墙就会产生效应,慢慢阻断他的视野,消磨他的意志,此时人们会不断给自己发送“做人应当知足”的信号,不仅如此他还会将这种思想理念传递给身边的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固定工作、身边的固定环境、有迹可循的生活习性、逐渐封闭的人脉圈子,开始害怕冒险。
当他人要求占有更多的利益时,他们会欣然接受,并觉得“我有这么多收益也已经足够了”;当他人要求掌握控制权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必要贪图权势;当他人希望他们转让机会时,他们会觉得少一次机会也没什么。尽管这些人往往拥有很好的脾气,总是表现得与世无争,处处让人一步,没有太大的野心,也不会对他人的利益造成威胁,可是冒险精神的不足、欲望的寡淡,会使他们变得更加软弱,并最终丧失基本的抵抗力。
就好比一个员工在工作中的追求如果只是时薪20元,并且长期对这个标准感到满意,那么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他每小时所创造的价值永远也只会比20元高一点,这样的工作能力和价值是老板难以满意的,因此他很快就会被辞退;第二种是,他只追求时薪20元,而老板却不断要求他做得更多更好,从而达到长期剥削的目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习惯于满足的人最终都会自缚手脚。
需要记住的是,这个社会始终不断变化,内部的分配游戏也始终都在继续,一个人如果抑制了自己的欲望,也就等于提前退出了竞争,这个时候他将会在整个分配游戏中逐渐被边缘化,而自身获得的财富、权利以及其他资源将会在不断重新分配中渐渐被剥夺。相反地,只有那些渴望获得更多的人,只有那些渴望继续冒险的人,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因为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成就、自我实现的意识,这会推动他们不断前进。
拥有成就意识的人常常表现得雄心勃勃,总是想着有所作为,想着取得更大的成就,这种成就意识很强的人不会轻易接受目前的分配机制,不会轻易满足现有的一切,而是一直想办法获得更多,或者渴望有更大的建树。在他们眼里,每一天似乎都从零开始,只要一天结束,他们就必须获得某种有形的成果,这样他们才能感到满足。在野心和欲望的推动下,他们会变得更加努力,会变得更加强势,会每天都处在高速爬坡的状态。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目标或者他人给自己设定的规划,不满足于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他们就像饕餮一样,胃口十足。
有追求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别人的眼中与众不同,希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认可”,他们非常期待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能够受到重视,所以有时候会表现得更加强硬一些,更加自我一些。他们更乐于推动自己向前,并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他们不习惯于听从他人的指示,不习惯于受人摆布,在他们的个人计划中写满了“我的目标”“我的想法”“我的执行计划”。
尽管为了达到让自己不断提升的目的,他们的一些过于强势的竞争和进取的行为会对周围的人造成压力——他们也并不会轻易收手,但适当的“贪婪”是有好处的,毕竟整个社会的发展就是由人类的欲望来推动的,有时候表现得自信和勇猛一些,会给自己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就目标,对于成就的热衷追求会让人变得更具上进心,也更容易让人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
不要为他人的错误埋单
李是一家公司的职员,脾气温和,总是保留着腼腆的笑容,不过这种微笑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每一次,他都是被老板骂得最惨的那一个,尽管他的工作比有些人要好得多,但是相比于其他人,老板似乎更愿意拿他当出气筒。有一次,因为团队内部出现了一个小问题,老板直接劈头盖脸将他骂了一顿,还对他做出了一个具有侮辱性的手势,这显然已经涉及人格侮辱了,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不能容忍的。也许他应该摔门而去,或者将一大堆资料狠狠摔在老板的办公桌上,大声说:“我受够了!你这个白痴。”但是同以往一样,他什么也没做,就像一个受委屈的孩子一样。
朋友们都觉得他人品还不错,但仅此而已,事实上他的人际关系并不怎么好,只有有限的那么几个谈得来的朋友。多数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懦夫,每当出现纰漏的时候,大家都会将所有责任推到他身上。
在职场中,总会遇到这样一些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倒霉的李或者其他什么人,他们可能高大威武,也可能瘦弱不堪,可能能力出众,也可能只是一些很普通的职员。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是典型的背锅侠。在团队中,他们的地位最低,受的气也最多,每次团队内部追责,大部分责任都会跑到他们身上。
有人将这种情形比作“职场霸凌”,通常来说,新人更容易成为大家欺负的对象,不过这通常和个人的性格、心态、脾气有关,有一些人天生就是老好人,或者天生就害怕麻烦上身,因此总是对外来的一切压力保持逆来顺受的态度,久而久之,别人就会习惯性地将压力和责任推到他们身上。
一家公司由于最近一个季度的销售业绩下降了19%,老板召开季度会议,希望各部门可以找出原因并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会议一开始,市场部的负责人认为公司的销售策略和方法没有太大问题,问题可能在于研发的产品缺乏新意,因此很难在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
研发部的经理听了这番话有些不乐意,立即站起来辩解:“第一,我们的研发能力没有任何问题;第二,我们都是根据市场部提供的最新信息来研发产品的;第三,研发部最近一段时间的预算很少,向财务部申请的研发经费迟迟没有到位,这无疑也影响了研发的进度。”
财务部的负责人看到研发部将火引到自己身上,也有些坐不住了,于是有些生气地说:“公司的资金并不充裕,如果大家都来要,那么公司恐怕早就解体了,要我说,后勤部的那些人要做的事并不多,可拨款却一分都不少,这肯定不合适,得让那些闲人省些开支。”
后勤部的人其实并不多,平时的开销也是最少的,可是该部门的负责人平时说话就没有分量,也不敢得罪各部门的经理,于是坐在那里默不吭声,老板怒火中烧,将后勤部的负责人训斥了一顿,认为该负责人没有做好管理,导致公司资金出现严重浪费。接下来老板拍板说:“从下个月起,后勤部的拨款减少35%,内部裁员20%。”
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在职场里非常常见,人们并不在乎事情出差错,并不在乎内部追责,只要责任最终不是落到自己这里就可以。在这种游戏中,那些没有实力且没有脾气的人往往会成为最后的背锅侠,承担并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如果做一个大致的统计,那么就会发现多数企业中可能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总有一些人会被同事、老板拉出来垫背,而那些背锅的职员由于害怕得罪人,或者害怕失去工作,往往会选择承担责任。有个老板在工作中出了纰漏,他认为责任在于秘书没有提醒自己;有个职员工作不顺,却归因于同事敲击键盘的声音太大,这样的理由往往非常荒谬,但是常常会有倒霉的老实人为此遭受训斥。
虽然许多公司一再宣称要做到权责明晰,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总有人会为他人的错误埋单,一些人也许会认为只要自己息事宁人,忍一忍就会过去,可是这样做并没有让他们赢得他人的好感,他们也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反而会让自己的角色越来越尴尬。此外,这样做不仅会导致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毕竟追责的方向和对象都弄错了),还会助长内部霸凌。所以,于公于私,为他人无故背锅的“好心人”都应该站出来说“不”。
——好员工应当有责任感,要勇于承担相关责任,但是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最好不要承认,以免惹祸上身。
——为了逃避责任,许多人会选择转嫁责任,将错误转移到别人身上,面对他人的栽赃,千万不要忍气吞声,而应该果断进行回击,拆穿对方的谎言。
——有些人在犯错后,害怕受到惩罚,或者担心形象受损,会请求他人帮忙承认错误,对于习惯当“好好先生”的人来说,面对这些无理的请求,应该予以拒绝。
总而言之,职场里很多地方充斥着利益争夺,任何人想要更好地生存下去,都要摆脱逆来顺受的态度,在涉及自身利益和生存安全的时候,必须展示出强势的一面,这才是最好的自我展示方式和最佳的自我保护方式。
不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态度的人
一家研究机构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研究人员对150位来自各个公司的职员进行观察,了解他们进入职场后的工作习惯。研究人员将新职员分成了两类:第一类是那些胆小怕事、有求必应的职员;第二类是不肯轻易就范,坚持自己主张的职员。第一类职员占了85%,他们做事非常勤快,愿意帮老员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结果5年之后,他们中有多数人多次跳槽和离职,而且被同事呼来唤去。第二类职员人数不多,他们脾气不太好,从一开始就带着很强的戒备心,不会轻易答应帮老员工做那些原则上不被允许的事,更不会做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他们一开始遭受了老员工不少打压,可是5年之后,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获得了提拔,甚至成为了公司内部的骨干分子。
研究人员发现,在职场中,许多老员工拥有敏锐的嗅觉,只要接触一两次就会知道对方的性格,就知道谁可以欺负,谁是那些硬骨头。这就使得人们需要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对那些新人来说,初入职场就是一堂考验课,他们所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直接关乎以后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际关系。但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多数人可能都会这样去想:
“我是一个新人,我应该保持低调和谦卑。”
“职场里的事,谁也说不清楚,如果不想自找麻烦的话,别人让我做什么就该去做什么。”
“我没权没势,说话也没有分量,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逆来顺受。”
“现在不同于家里,也不同于学校,在社会上,我目前什么也不是,所以是时候收敛一下自己的脾气了。”
而身边的亲朋好友,有时候也会给他们一些诸如“保持低调”“忍气吞声”“磨平棱角”“随波逐流”“压制坏脾气”之类的忠告,目的就是不希望职员在公司里闯祸。在这些人看来,表现得太过强硬、高调或者不配合,往往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容易遭到同事的打压。可他们都没有想过一点,职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一开始就完全卸下防备的人,也许最容易受伤。
相比之下,那些表现出坚定态度的人从一开始就展示了这样一种决心:“你们不要觉得我很好欺负,觉得我只懂得妥协。”尽管这种表现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不那么友善,会让人觉得有些“无法融入群体”,可是对于一个进入陌生环境的人来说,适当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往往很有必要,这样做不仅更能保护好自己免受侵犯,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百事首席执行官英德拉·诺伊曾经提到了一件事,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在她接任首席执行官的职务时,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建议:“有时候,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发脾气。”乔布斯所说的发脾气一方面是对下属发脾气,另一方面则是针对股东发脾气,但这种发脾气显然不是无理取闹,显然不是没理由地冲别人发火,而是在占有道理且拥有能力的前提下,表明自己鲜明的态度,这是一种威慑的手段,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以确保身边的人不会轻视自己。
——表明态度并不意味着主动挑事,它的最终目的是寻求自保,使自己避免受到一些无礼的侵犯,他们不会主动去挑战其他同事的权威;
——有态度并不意味着将自己和其他人对立起来,也不是明确地划分界限,只不过是不想让自己卷入不必要的麻烦之中;
——有态度并不意味着高调和目中无人,而是一种最基本的自尊,这种自尊并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实质性的侮辱和伤害;
——有态度并不意味着不通人情,在一些小事情上,可以做出妥协和让步,但是在涉及自身尊严和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不做出丝毫让步;
简单来说,表现个人的态度是一种略带防备性的生存策略,这种策略无论是对总裁、执行官,还是对普通职员,都是一样的。尽管这类人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浑身带刺,他们在人际关系上可能会和其他人产生一些摩擦,但是却不会因此而遭受他人恶意的打压和利用。适当带点态度,完全可以作为一种防身的利器。
有人曾将职场中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草莓族,另一类是榴梿族。草莓族的人性情温和,基本上有求必应,他们有时候也告诫自己不要表现得太过顺从,可是每次当别人开口的时候,总是不懂得如何委婉地提出拒绝。而榴梿族的人会非常直接地告诉其他人“我现在很忙”“这件事,我也无能为力”,他们更加专注于做自己的事,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事情并不那么热心,对于他人习惯性的依赖行为和利用更是直接提出拒绝。
草莓族的人在事关自身福利的事情上也容易提出让步,比如当公司无缘无故提出削减福利时,他们可能会表态尊重公司的决定,尽管这个决定让他们很受伤,可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提出抗议,最多只是私下向朋友们抱怨和诉苦。毕竟在他们看来,任何冒险的举动都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榴梿族的人则更希望担当责任,无论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还是其他员工的利益,他们会站出来指责公司,会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谈判桌上,草莓族和榴梿族的表现也同样有很大区别,当客户提出降价要求时,草莓族对于对方的强硬表现会表现出妥协,他们可能会说“我回去和老板商量一下”,这句话一说出口,在气势上就已经输了一截。而榴梿族会强硬地表态:“对不起,这是公司的硬性规定,也是我们的最低标准了。”他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因此能够牢牢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草莓族的整体表现是温和的,而榴梿族则刚好是带刺的。榴梿族不会轻易去得罪人,对其他人来说是无害的存在,但是他们比那些好脾气的人更加懂得如何自保,在应对外在的威胁和压力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加警惕。从生存的角度来看,成为榴梿无疑要比变成草莓更加具备优势。
提升个人能力,让自己更有威严
一些人发脾气常常会被认为是无理取闹,或者是没修养的表现,而有的人发脾气之所以更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也更容易令人信服,就是因为他们的质疑、否定和批评比其他人具有权威性,尽管这些表达方式同样会让人产生压迫感,但是权威和单纯的乱发脾气完全不同。权威更多时候是从能力上给予他人一些压迫感,而不是源于纯粹的地位优势、权力优势。权威性很强的人往往不怒自威,让人觉得不那么亲切,让人觉得没有什么好脾气,但实际上却可以有效影响他人。
一个高级工程师针对某个研发项目提出各种意见,是因为他是研发领域的权威,他对产品如何设计、技术如何提升有最大的话语权,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设计方案,他有足够的权力给予否定;一个项目经理在大会上发火,是因为他拥有项目管理和项目经营的经验,对于这一方面的工作,他的话就是权威,这种权威往往会有效隔绝那些反对的声音。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在生活中,那些能力强的人往往更有资本去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所强调的事情往往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最好利用更高的能力作为自己正常表达的保障,这并不是说能力平平的人没有资格表达,甚至发脾气(发脾气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也是一个人正常的情绪表达),但出色的个人能力会让人们所说的话更有可信度,受众对象对于这些话的认可度也会高一些。
美国《石英》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几十年来硅谷将史蒂夫·乔布斯奉为偶像——并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在文中,这家杂志抨击了《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认为他的书是“给那些为自己坏脾气寻找通行证的老板们的手册”。
实际上,这篇文章的评价有失偏颇,但是文章也指出了一个现象:艾萨克森对于乔布斯的神话描述造就了一批拙劣的模仿者,很多创业者和职场人士都开始模仿乔布斯的脾气,都主张像他一样高高在上,可是这些人大都缺乏天赋、能力平庸,毫无任何魅力可言,为人处事更是一塌糊涂。
所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沃尔特·艾萨克森身上,更不在乔布斯身上,而在于那些拙劣的模仿者。那些模仿者们并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自己是不是和乔布斯一样出色?是不是和乔布斯一样天赋异禀?可以说,乔布斯即便不发脾气,也会让人觉得强势,也会轻易影响到其他人,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强大的个人能力基础上的,他本人就是整个苹果公司最大的权威,甚至是整个手机行业的权威。他总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能够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还经常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很难想象,一个能力平平的人总是对其他人指手画脚,一个什么也不会的人却到处指责别人的工作,会产生什么效果。那些本身就很平庸的人,如果刻意去模仿那些伟大的人,就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谈判,当公司决定削减年终奖时,一个能力很平庸的员工和一名公司精英同时提出抗议,谁的说服力会更强一些呢?或者说老板会倾听谁的抗议呢?当要求老板给自己加工资时,那些能力强的员工和能力比较弱的员工,谁会表现得更加从容一些呢?
一个人如果对公司没有任何贡献,如果不具备太大的能力和价值,那么他在公司内部的话语权会很少,甚至失去相应的话语权,这个时候他即便是发脾气也可能不会产生多大的价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发脾气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释放情绪,而是加强沟通,是向对方传递自己的不满,以及期望对方做出调整),而且他的情绪化表达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也更大。
有能力的人往往有更多的资本与他人讨价还价,有更多的权威来展示强硬的立场,而对于平常人来说,他们缺乏这种底气,尽管目的是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是强调和保护自己的立场,可那些想法和情绪在其他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从结果来看,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说话的效果,毕竟能力越强,沟通过程中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如果没有强大的个人能力做后盾,一旦脾气发作,那么很有可能会给其他人带来“能力不大,脾气不小”的负面形象。
有个员工在公司里待了两年,可是工资却没有任何增加,而其他一起进来的同事几乎全都获得了加薪升职的机会,为此他准备到老板的办公室里申请加薪,朋友拦住了他,苦口婆心地劝说他过一年再看看。这个人最终听从朋友的劝告,在公司里多待了一年。某一天朋友对他说:“你现在去老板那里申请增加工资吧,如果对方不同意,你就准备提交辞呈。”这个员工非常好奇:“为什么你当初不让我直接去申请,如今却让我以辞职作为要挟去要求加薪呢?”朋友回答说:“因为你当初还没做出成绩,不能拿出足够的筹码去谈条件,贸然申请可能会失去这份工作。如今你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而且也逐渐受到器重,此时去要求加薪就会更具说服力。”这个员工听了朋友的话,决定去找老板谈一谈,结果老板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无论在什么行业,无论在什么场合,一个人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因此对于那些想要提升个人权威和影响力的人来说,有时候强化自身的能力,反而可以避免被人左右,可以有效提升个人的魅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