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第五十一章

书名:白话中国史 作者:吕思勉 本章字数:1989 下载APP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凡事积之久则不能无弊。这个积弊,好像人身上的老废物一样,非把他排除掉,则不得健康。人类觉悟了,用合理的方法,把旧时的积弊,摧陷廓清,以期达于理想的境界,这个就唤作革命。但是因为地大人多,一时没有实现的方法。每到政治不良,人民困苦的时候,虽然大家也能起来把旧政府推翻,然而乱事粗定之后,就只得仍照老样子,把事权都交给一个人。于是因专制而来的弊害,一次次地复演着,而政治遂成为一进一退之局。这种因政体而来的祸害,我们在从前,虽然大家都认为无可如何之事,然而从海通以来,得外国的政体,以资观摩,少数才智之士,自然就要起疑问了。当戊戌变法时,国人所希望者,为以专制君主之力,变法图强。庚子后,国人对清廷之希望渐薄,民族、民权思想亦渐昌明。
革命的酝酿
中国革命的酝酿,潜藏得是很久的。清朝入关以后,汉人看似为其所压伏,实则革命的种子迄未尝绝。从西人东来以后,国人懔于民族的危机,愈见深切,因而发生许多反清的举动;至于“民贵君轻”之论,“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孟子·尽心下篇》。“不患寡而患不均”见《论语·季氏》),孔孟早发之于二千年以前,所以西洋的民主政体、社会学说,我们均极易契合。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在人人心坎中,久已潜伏着了。不过没有适宜的环境,不能发荣滋长出来;没有领袖的指导,其运动也不易入于正轨罢了。
革命思想勃兴之原因
当戊戌变法时,国人所希望者,为以专制君主之力,变法图强。庚子后,国人对清廷之希望渐薄。民族、民权思想亦渐昌明。激烈者主张革命,缓和者遂主张君主立宪。清廷迫于舆论,乃有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之举。然清廷实无立宪诚意,加以溥仪幼稚,摄政昏庸,皇族专权,朝政益紊。反欲压制舆论,妄图集权。革命之势,遂日益蓬勃。革命思想之勃兴原因:(一)由民族主义。北族入主中国,虽其治法大体沿中国之旧,然于民族主义,终欠光晶;而欧人东侵,又有以激起中国人之民族思想。(二)由民权主义。民视民听,本已郁积于数千年之前;明末,得黄梨洲等为之提倡;加以欧西现代政治之观感。(三)由民生主义。因欧人之经济侵略,逐渐加紧,人民感于生计之困苦,渐觉有改革之必要。凡此皆时势所迫,勃兴之原因。(《高中复习丛书 本国史》,第167、168页)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广东香山县人(现在改为中山县,就是因纪念孙先生改名的),名文,字逸仙,中山是他的自号。他生于公元一八六六年,就是前清同治五年。他少有大志,怀抱民族、民权思想。公元一八八五年,中法战事起,先生鉴于政府的腐败,就决定颠覆清廷,创建民国的宗旨。公元一八九二年,在澳门创立兴中会,由少数的同志,联结会党,运动当地防营,以为革命的准备。会党虽以反清为宗旨,团结实甚散漫,当地驻军的思想更是腐旧不堪,所以成效很少。公元一八九五年,先生在广州谋起义,因运输军火事泄,不克。先生乃经檀香山赴美洲,和其地的会党连络(太平天国灭亡后,余党逃亡海外的很多,檀香山、美洲一带更盛),又赴欧洲。此时清朝已知先生为革命首领,其驻英公使,把先生计诱到使馆里,拘禁起来,想解送回国;先生感动了使馆里的侍役,把消息泄漏出去,英国舆论大哗,先生乃得释放。此即所谓伦敦蒙难。先生在欧洲数年,考察其国势民情,觉得单讲民族、民权,还不能“进世界于大同,畀斯民以乐利”,乃重加民生主义一说。合民族、民权、民生而完成其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
义和团乱起,先生分遣同志,谋袭广州、惠州,都不克。此时风气渐开,出洋留学的人渐多,尤群聚于日本;其中也颇有怀抱革命思想的。一九〇五年,先生乃亲赴日本,改兴中会为同盟会。入会的人,很为踊跃。革命团体,到此才有中流以上的人士参加。有了这辈人参加,则可以文字运动;主义的传布,更易迅速而普遍;而且指挥组织,也都有人才了。所以先生说:“到这时候,我才相信革命事业,可以及身看见其成功。”
革命的心理动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纪元前四世纪时,就有人说过了。(《孟子·梁惠王下篇》和《尽心下篇》)但是因为地大人多,一时没有实现的方法。每到政治不良,人民困苦的时候,虽然大家也能起来把旧政府推翻,然而乱事粗定之后,就只得仍照老样子,把事权都交给一个人。于是因专制而来的弊害,一次次地复演着,而政治遂成为一进一退之局。这种因政体而来的祸害,我们在从前,虽然大家都认为无可如何之事,然而从海通以来,得外国的政体,以资观摩,少数才智之士,自然就要起疑问了。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动机。(《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下册,第150—151页)
当时海内外的情势
先是康有为从出亡后,就在海外组织保皇党,以推翻慈禧太后,使德宗重揽大权为目的。此时乃改而主张君主立宪,和同盟会为对立的机关。海内的立宪运动,见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