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四十三章

书名:白话中国史 作者:吕思勉 本章字数:3154 下载APP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欢迎西学,而畏恶西教;西人挟兵力以求通商,则深闭固拒,以致危辱;到外力的压迫深了,才幡然改图,以求和新世界适应;这是欧人东略以后,东洋诸国所同抱的态度;而日本因缘凑合,变法维新,成功的最快。中、日两国,历史上的关系,极为深切,当西力东侵之际,本有合作御侮的可能。但日人则褊狭性成,专务侵略,自始即不希望和中国合作,遂转成为东方的侵掠者。中日战后,中国的积弱,暴露于天下,而外力的压迫,遂纷纷而起。中国人受了一个大大的刺激,变法的动机,就勃发而不可遏了。
朝鲜日本的盛衰
日本千年以来,幕府专权,国土分裂,本在乱极思治的时候,因西洋各国,强迫通商,激起国人“尊王攘夷”之论。幕府倒,封建废,借王权的力量以维新,就是所谓“明治维新”,正当清同治七年,由此而渐进于宪政政制的正轨。
日本因变法而成侵略国
欢迎西学,而畏恶西教;西人挟兵力以求通商,则深闭固拒,以致危辱;到外力的压迫深了,才幡然改图,以求和新世界适应;这是欧人东略以后,东洋诸国所同抱的态度;而日本因缘凑合,变法维新,成功的最快,遂转成为东方的侵掠者。(《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下册,第93页)
中日初期的交涉
日本和中国订约,事在一八七一年。当时因我国与西洋各国,都是全国开放的,对于日本则仅限于通商口岸,所以我国和日本所订的约,也和西洋各国有异。(一)领事裁判权,彼此都有。(二)关税都照税则完纳;要税则所无的,才值百抽五。(三)亦无所谓传教。这是日本人很不满意的。这一年有琉球诸人遭风飘到台湾,为生番所杀。琉球是两属于中、日之间的,中国却并不知道,日本向我诘问,我国说:“琉球是我藩属,琉球人被杀,与你何涉?”又说:“生番是化外之民,不能负责。”日本遂自行发兵到台湾去攻生番。我国亦调兵渡海,日人颇为胆怯,乃由中国给死者家属以抚恤;并偿还其修路、造屋之费而罢。但日人觊觎琉球,有加无已。公元一八七九年,日本就把琉球灭掉。我国和他交涉,始终无效。
日本自始即打侵略的主意
中、日两国,同立国于东方,在历史上的关系,极为深切,当西力东侵之际,本有合作御侮的可能。但这时候,中国人对外情太觉隔阂,一切都不免以猜疑的态度出之,而日人则褊狭性成,专务侵略,自始即不希望和中国合作。中、日的订立条约,事在一八七一年。领判权彼此皆有。进口货物,按照海关税则完纳,税则未定的,则直百抽五,亦彼此所同。内地通商,则明定禁止。在中国当日,未始不想借此为基本,树立一改良条约之基,然未能将此意开诚布公,和日本说明。日本则本不想和中国合作,而自始即打侵略的主意,于是心怀不忿。至一八七四年,因台湾生番杀害日本漂流的人民,径自派兵前往攻击。一八七九年,又灭琉球。交涉屡有葛藤,而衰微不振的朝鲜,适为日本踏上大陆的第一步,遂成为中、日两国权利冲突的焦点。一八九四年,日人预备充足,蓄意挑衅,卒至以兵戎相见。(《吕著中国通史》下册,第539—540页)
日本的窥伺朝鲜
公元一八七六年,日本和朝鲜订约,认朝鲜为自主国,后来清廷发觉,才命朝鲜又和美、英、法、德次第订约,均申明为我属国,然《日约》未能追改。公元一八八二年,朝鲜国王李熙的本生父昰应,和王妃闵氏争权,作乱。中国派兵代为勘定,自此中国兵就留驻朝鲜京城。公元一八八四年,朝鲜党人作乱,又为我国所镇定。明年,日本遣使来,和我订约:彼此都撤兵,如欲派兵,必须互相知照。中、日对朝鲜,就立于同等地位了。
朝鲜人好结党相争
朝鲜李氏的开国,略和明朝同时。攘斥胡元,输入中国的文化,一时国势,颇蒸蒸日上。不幸,朝鲜人虽学到了中国人的好处,也沾染了宋、明时代中国人的习气,士大夫好结党相争;又外戚专权,历时甚久,政治遂大腐败。(《初中标准教本 本国史》第三册,第106页)
中日战争
一八九四年,朝鲜东南部又有乱事,求救于我,我国派兵前往,未至而乱已平。日本亦派兵云集京畿,我国要求他撤退,日本不听,又击沉我国运兵的轮船,两国遂开战。我国陆军败于平壤,海军败于大东沟,日兵遂渡鸭绿江逼摩天岭,别一军进旅顺,营口、海城亦相继陷落。其海军又北陷威海卫,南陷澎湖,中国不得已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
马关条约
和议初开时,日人的要求很为苛酷,旋因李鸿章为刺客所伤,各国舆论哗然,日人才许停战。旋议定条约:(一)中国认朝鲜独立。(二)赔款二万万两。(三)割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四)照欧、美现行约章,和日人改订商约,这是日本求之多年而不得的。而(五)开放长江上流的沙市、重庆和运河沿岸的苏州、杭州。(六)日人得在通商口岸,从事制造,货品课税及租栈,得享有一切豁免优权。则又是欧美各国,所求之而未能得的了。约既定,俄、德、法劝告日本,勿割辽东;日人乃增索赔款三千万两,而将辽东还我。台湾人自立民主国,和日本抵抗,到底因势孤援绝,为日人所灭。
中日战后外力的压迫
中日战后,中国的积弱,暴露于天下,而外力的压迫,遂纷纷而起。俄人以干涉还辽之故,于公元一八九六年,诱我与订《密约》,许其筑造东省铁路。次年德国人强占胶州湾,迫我订租借九十九年的条约,并得胶济、胶沂济铁路的敷设权,及开采沿铁路线三十里内的矿山。同年俄人又租借旅顺、大连湾,以二十五年为期,并得从东省铁路,添筑一支线,达于旅、大。英国则借口均势,于公元一八九八年,租借威海卫,租期与旅、大相同。又租借九龙半岛,租期和胶州湾相同。同年法国亦租借广州湾,租期和胶州湾相同。而法于两广、云南,日于福建,英于长江流域各省,又都要求我不得割让他国。这就是外人所谓“势力范围”,各于其中,攘夺筑路、开矿的权利;瓜分之论,一时大炽。
美国在中国,是没有什么特殊权利的,其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或译赫伊),乃照会英、法、德、意、俄、日六国,提出“门户开放,领土保全”主义,这就是所谓“均势”。(照会的条件有三:一、 各国对于中国已得的权利,彼此不相干涉。二、 各国势力范围内各港,对于别国的商品,都遵照中国现行海关税率课税,由中国征收。三、 各国势力范围内各港,对他国船舶,所课入口税,不得较其本国的船舶为高;铁路运费亦然,这是所以保存各国对我国条约上的权利的。要条约有效力,必须领土不变更,所以既谈门户开放,必然连带及于领土保全)从此以后,我国的局势,就随着外人瓜分和均势的议论,而忽松忽紧了。
对外认识一大变
从戊戌以前,中国人对外的认识,可分为四期:
(一)教士的译著书籍,是从明朝就起的。然而除掉天文、算学之外,竟毫不能得中国人的注意。便看见了,也不信他。譬如纪昀修《四库总目》,对于艾儒略的《职方外纪》,提要上就疑心他是说的假话,世界实在没有这么大。这是毫无认识的时代。
(二)到五口通商之后,而中国人始一警醒。于是有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江上蹇叟所著的《中西纪事》等出来。对于外国的情形,稍稍认识。然而这时代,所抱着的,还是闭关的思想;所讲求的,还是把守口岸,不给洋人攻破等等法子。这是第二个时代。
(三)太平军的平定,在清朝一方面,实在借用一部分的外国兵力的。中兴诸将,亲眼看见过外国兵的,知道中国的兵力,确非其敌。于是乱平之后,就要注意于练兵。设船政局、制造局,开同文馆,广方言馆,选派幼童留学美国,以至兴办铁路、汽船、电报等事,都是如此。这是第三个时代。
(四)这种办法的弱点,经中法之战而暴露出来,中日战后,更其尽情暴露。当时自然有一班比中兴名将时代较后,和外国接触较深,知道他的内情较真实的人,但是这种人,在中国社会上,不易为人所认识。到中日之战,中国人受了一个大大的刺激,而当时主张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又是长于旧学,在中国社会上,比较的容易被人认识的人。变法的动机,就勃发而不可遏了。(《白话本国史》第四册,第52、5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