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七章那些属于你的财富

书名:唤醒自己 作者:达叔 本章字数:17440 下载APP
除了股票和房子,还有什么值得长期投资
我一直在思考投资的本质是什么,答案如下:投资的本质是认知差和信息差,加上一个时间差进行交割,完成获利。
一、认知差
认知差,就是别人觉得这个东西肯定没戏、不值钱、到顶了、要暴跌、是泡沫,但你判断这个值钱、被低估、还能涨,然后你投资入手赚钱了,如果还能上点杠杆,那就更赚钱了。
楼市里的多空对决,就是基于这个认知所做的判断。股票更是如此,涨涨跌跌更高频、更直观,所以也更好理解。
那么除了股票和住宅,还有什么能赚钱呢?
这就要看你具体精通的领域了。
你要想持续地赚钱,基本上只能赚比你对某个领域更陌生的人的钱。而每个人的禀赋、经历、专业,以及熟悉的领域都是不一样的。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在课本上折磨了无数青少年,但在金融市场上被“毒打”得不成样子。
如果你对农业领域熟悉,就研究一下最近比较热门的土地流转,回到自己的家乡,承包几百亩农田,搞无人机播种、机械化大生产。
这句话的重点不是无人机,也不是机械化大生产,而是土地流转和自己的家乡,因为你的“基本盘”(1)才是你能量的源泉。
你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可能会遇到各种想不到的困难。
除了农业,其他行业的情况也类似。
我前面讲过自己上学时卖过运动鞋,3个人折腾了10个月,没赚到一毛钱。
从那以后,不管做什么生意,我都要先花一年以上的时间做详尽调研。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什么是认知差,不熟不做,或者要找符合自己专业的领域做事。
二、信息差
为了方便,我还是以上面土地流转和承包为例子。以前但凡和农业搭边的生意基本上都不太赚钱,即便赚钱也是辛苦钱。
江湖上有句话,腰缠万贯,带毛的不算。哪怕是畜牧业、养殖业,也不太赚钱。这就是目前的基本共识,但是国家现在要做新农村建设,那么土地流转和承包,你适合承包土地吗?看着像是一个认知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信息差。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改革的方向和未来,但具体该怎么承包,不长期关注这个领域的人很难弄清楚——如果你比别人掌握更多信息、更多细节、更多可行性方案,比如配套的金融政策、财政补贴、税收政策等,就是非常大的优势。
这就是信息差。即使某一天别人都知道了,但是由于土地是稀缺的,具有排他性,你承包了,别人就没法承包,结果就是别人刚知道怎么运作,你已经承包完了。
你找一个领域先让自己沉下去。只有先沉下去,才能浮上来,要找到自己能先拿到一手信息的领域,赚信息差。
我对很多号称学习股神巴菲特的人嗤之以鼻。人家股神长期玩的是股市的一级市场,作为玩二级市场的人,你掌握的信息都是被咀嚼过无数次的公开信息。没了信息差,被收割的概率当然就很大了。
公开信息—半公开信息—隐私(秘密),谁掌握得更进一步,谁亏得更少、赚得更多。否则特朗普的幕僚官员怎么在美股熔断暴跌前精准地成功抛售呢?
三、 时间差
如果大家的意思是单纯地进行财务投资,购入之后,长期持有,等很多年之后能够有所收获,那估计就是投资一些创业团队之类的了。这个太刺激了,还有别的吗?
我见过身边有人不停地买茅台,不是买茅台的股票,而是正儿八经地一箱一箱买茅台存起来,留好所有凭证,以便证明这是真的。前些年投资的,还真赚了,可不可以继续操作呢?至少这个人还是继续这么操作的。
有个朋友是专门收藏作家签名书的,找知名作家签,每次签几百本,比如莫言、陈忠实、路遥、贾平凹等,这又是为什么?他赌这些作家获奖或者过世之后作品的涨幅。
这个方案听着好像不太好听,但是如果我手里有一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六位民国大师的签名书,总共200套,你说值多少钱?
尤其是在礼品市场和收藏市场,当作礼品送给重要的人物,那也是个天价吧?
如果是张爱玲、王小波、徐志摩、海子、顾城的签名书呢?值钱不值钱?
以此类推,就到字画等IP领域了。
其他投资领域,比如指数基金定投、黄金是否值得投资呢?看个人爱好吧,这两个领域也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
最后,最关键的投资还是投资自己的大脑。
职业发展有快慢,危机中的选择一年胜十年
一、不同的职业,收入是不同的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很长时间,我都认为自己将来能成为很优秀的人。为此,上了高中,我就开始谋划。
别的同学休息时间谈恋爱、打篮球,我一个人跑到操场前面的图书馆,把所有商业杂志拿出来研究,尤其是研究财富排行榜。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两个:一、富豪们出自哪些行业;二、富豪们来自哪些地方。
我上高中那会儿,IT类科技新贵还没爆发,富豪主要集中在地产、能源、金融几个领域,而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
我发现上海离我家最近,而且是金融中心,所以决定要选上海的大学。后来挑了一个上海的经济类院校,稀里糊涂还考上了。
虽然最后没有从事金融行业,但我心里一直清晰地知道,如果没有金融的加持,一个人或组织,甚至产业是翻不出什么花样来的。
金融的本质是对资金跨时间、跨空间的重新配置。
在这里,钱就是生产资料。
国家每次对一个战略产业大力扶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金融支持。比如目前对芯片领域的支持,就是给予较低的贷款利息、更长的贷款周期及税收减免等措施。
所有的支持,说到底就是给钱、给政策。职场亦是如此。
那么作为个人,我们能利用的金融方案有哪些?
一、信用卡:额度高低不一,给你的账期最长五十多天,一旦分期,实际年化利率只有15%左右了。
二、信用贷:这类产品由于授信金额较大,是最体现职业收入的。
我选了个不错的金融产品,优点如下:
1. 采用信用方式——无须担保、无须抵押,授信金额为50万元、40万元、30万元、20万元4种;
2. 授信时间长——提供最长时间为3年的授信,到期后可申请延期;
3. 手续简便,高效快捷——一次授信,循环有效,授信期间,可通过柜台或网上银行交易,办理贷款手续;
4. 利率便宜,甚至可以是基准利率,上下浮动10%。
在华东地区某知名信用贷银行办理时,我心都凉了。
适用对象:教师、医生或者其他事业编制的人员,企业单位的中高级工作人员,电信、电力、炼化、律师、会计等行业普通工作人员。
即使你是外资名企收入较高的一线销售或地区经理,在银行眼里都不“值钱”。
当时年轻气盛,有一帮同学在银行,我还找了其中一个聊天。我问同学:“我明明流水不错,一年也能有二三十万的收入,为什么我不能申请这个产品?”
同学说:“原因有三个,其中一个原因是你的收入不稳定,职业也不稳定,经常跳来跳去,看天吃饭。而我们选的人不会轻易跳槽,很稳定。稳定在银行眼里就代表着可控、安全。”
三、房贷:年限最长可以达到30年,利率也是基准利率上下浮动一点。
对房贷的态度,成为很多人一生财富上限的分水岭。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有时候我就想,这个世界真是太魔幻了。
四、其他经营贷等产品。需要成立公司,普通人更没有条件,在此不表。
二、危机中的选择,一年胜十年
全球央行的行长每年都会在得克萨斯的一个小镇上开个年会,这个小镇名叫Jackson Hole。
以前全部都是闭门会议,各国央行行长对货币政策和货币体系的主张、意见、实践进行分享。
很多时候,普通人的命运是被别人的一个政策改写的。
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球央行行长会议改为线上会议,历史上第一次给了普通人围观的机会。
全球美元的掌舵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慢悠悠地吐出了三个词:“Average Inflation Targeting”(平均通胀目标)。
很多事能做不能说,一旦说出来,事情的性质就变了。
比较负责任的政府那里一直努力把通胀率控制在2%,而且把失业率看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一个准绳。
如果失业率过高,就考虑降息来刺激经济;如果失业率过低,就会考虑加息。
有的人读到这里,又蒙了,失业率过低也不好?
是的。
失业率过低,代表经济过热,经济过热可能导致高通胀,高通胀是所有政府的噩梦。
那么这么多年来,绝大多数国家能实现2%的通胀率这个目标吗?
从结果来看很难实现。虽然很难,但是很多国家通过玩数字游戏,把结果弄得没那么离谱。但是在这次全球央行行长会议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撕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这个“Average Inflation Targeting”,缩写为AIT,号称不再死死盯住固定数字2%,而允许通胀率在“一段时间”内“适度”高于2%。
直白点,就是放松通货膨胀标准。为了实现总体经济和财政政策,可以容忍更高的通货膨胀。
比如,定一个2年内3%的AIT,假如第一年通胀才2%,那么第2年,可以容忍5%的通胀率。
鲍威尔话音刚落,后果如何,看看市场反应就知道了。大宗商品,如贵金属、铁矿石、铜、天然气、大豆、小麦等,价格迅速上涨。
懂行的迅速行动,购买真正的资产,对赌未来的资产增值。
三、韩国经济的启示
了解一下韩国经济的走势,或者能够对我们有所启发。
韩国的经济是这样发展的:
第一步,纺织、玩具等轻工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爆发阶段;第二步,钢铁、化工——资本密集型行业爆发阶段;
第三步,汽车、电脑——技术升级阶段;
第四步,电子、半导体、芯片等——技术密集型阶段。
然后来看韩国首尔的房价:
1986—1991年,上涨130%。
1970—1991年,上涨14倍。
1992—2000年,比较平稳,加大房屋供给,加大调控力度。
2000年之后,再次上涨,为什么?
韩国经济低迷,要刺激经济,国家推出低利率政策。
用房地产刺激经济,不是某个国家的专利,很多国家都这么做。房地产税能降低房价吗?能抑制房价吗?
很难。
2005年,韩国首尔推出房地产税。
税率为0.4% ~ 2%,首尔房价继续上涨,完全不受影响。
房价上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与普通人的收入无关,与这个国家的中高等收入人群相关。
房价的涨跌是由供需决定的,供需是由人口和利率决定的。
部分热点城市,人口持续流入,利率未来持续走低。这些都是大势所趋,不以个人的意志而改变。
不懂就是不懂,职务高也不一定对
几年前,我时间自由,工作之余,在上海某学校教了两年“经济学原理”。
面对一群懵懂的少年,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我都会提醒他们:“你们所听的,可能都是错的。你们还很年轻,不要轻易迷信任何人,即使他是你的老师,或者是你的领导。”
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年轻、内部学派相互打架的学科。
未来步入社会,面对的社会学亦是如此。
正确的,未必有用;有用的,未必正确。
人要对自己负责。

M总,是我接触过最有能量的领导者,极具领袖气质。
M总先后在两家500强公司各待了十几年,在前一家公司做到了中国区总监,在后一家公司担任中国区总经理,年收入数百万元。
长期以来,他一直坚定地认为中国房产存在泡沫。
鼓吹中国房产泡沫的人,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买不起的,因为自身认知的局限,看不懂为什么会有人去买那么贵的房子。这种属于陷入身边即世界的陷阱里,没有睁开眼看世界。
第二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知道人们喜欢听什么,有需求就有供给,发表的所有观点都是冲着收割流量去的。
第三种就是M总和谢国忠这种在各自领域都是精英的人。
一个是500强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一个是摩根士丹利前董事总经理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这种人都是很真诚地发表观点,他们是真的信了才会说,但是很可惜,他们最后还是错了。
2019年夏天,我和M总到武汉出差。
M总知道我是坚定的“多派”。我们两个拜访完客户,在楼下聊天聊到房价问题。
我问:“听说你前几年把上海的房产抛售了,是真的吗?”
M总说:“是真的,当时觉得严重泡沫,就赶紧卖了。现在在上海只剩一套了。”
我问:“后悔吗?”
M总说:“后悔倒是谈不上,毕竟是自己认知不够。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房价是泡沫,但最近才想清楚,如果我这辈子看不到泡沫破裂的那一天,又有什么关系呢?”
很多人分析问题,都喜欢从简单的经济学角度来看。
凡是从租售比、房价收入比等技术细节来思考问题的人,都会陷入战术细节的泥潭里,爬都爬不出来。
为什么?因为样本选错了。
租售比、房价收入比这些都是建立在发达经济体比较稳态的社会结构上来研究的。
收入稳定,房价稳定,用稳定的指标来研究稳定的社会,还多少有点价值。即使有价值,也丝毫不妨碍发达经济体头部城市的不动产持续上涨。
现在的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从时间维度来看,是普通人最容易成功的时期。
从空间维度来看,中国是全球最有活力的市场,配上新的技术革命加持,各个行业都会不停地涌现出有钱人。
有钱人怎样才能证明自己有钱?房产变成了人们千百年爱好的变种。
人从家里到公司,到餐厅,到酒店,到商场,到电影院,甚至坐飞机、汽车,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人在不同空间里移动,一辈子都是从一个空间移到另一个空间。
对空间舒适度的追求,造就了豪宅、豪车、高端酒店、商场,这才是财富的载体和最终归宿。
有人已经从金融的角度分析过,一套房子,个人首付三成,银行贷款七成,就注定了这个资产下跌幅度极其有限。
否则,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历历在目,我们的首付要三成,已经规避了这种风险。
M总掐掉了烟头,默默地说了一句:“我在美股上也没少赚,就是有点对不住身边的人和那些被我劝说早早卖了房子的同事。”记住,即使他职位再高,他说的也不一定是对的。生活是你自己的。

人们对资产增值收益有误解。
某一天,我和医业观察的大V星哥吃饭聊天。
星哥是搞投资的,聊到一件事,他批评了另一个投资者大V,那人也是做医疗行业的。
该大V认为,之所以这么多人觉得买房能赚钱,其实是最近10年的趋势强化了认知。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等城市的房价,都是十年翻了两三倍。折算成年化回报率,北京是11%,深圳是14%。
他认为房子作为投资品,回报并不高,其他城市,比如苏州、天津、南京等,年化回报率也不过7% ~ 8%。
如果话到这里,是不值得反驳的,因为太小儿科了。
他还加了一句,之所以感觉赚到了很多钱,主要是加了3倍的杠杆。但是你的杠杆资金成本是每年5%,如果未来房价每年涨幅低于5%,你用杠杆去投资,其实就是亏的,还不算折旧和各种费用。
听着是不是头头是道?
可惜,他这么说全部是错的。
我的微信公众号的口号是“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关键点在哪里?在“慢慢”两个字。
为什么?
因为暴富不属于普通人。
那么收益回报率多少比较合适?看一下从你毕业开始,公司每年给你上涨的工资是多少就明白了。
我每年都会审批下属的工资上涨幅度,平均上涨幅度为6%!
这还是业绩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的全球医疗行业排名第一的外资公司给一线员工薪水的平均涨幅。
这就是普通人劳动回报率的增长幅度。中国统计局每年公布的通胀率是2%,有谁觉得自己的收入涨幅跑赢了通胀?
P2P全国大暴雷的时候,有无数专家苦口婆心地说,投资回报率高于8%的项目几乎都是骗人的,达到12%的百分之百是骗人的。
为什么?
因为这么好的项目轮不到普通人,甚至顶尖的金融机构都无法长期做到。
很多人不知道赚钱到底有多难,而资产增值更是难上加难。
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的股市里,做到连续20年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8%的只有两个人——巴菲特和索罗斯。
敲一下黑板,巴菲特和索罗斯做的是美股,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标的物,并且他们有庞大的研究团队。
我们普通人,通过买优质城市的房子,年化收益率能达到8%,甚至10%,持续10年以上,还不够吗?
贪心是会被反噬的。
在中国,除了房子,其他任何金融资产,但凡加杠杆的,有几个有好结果的?
绝大多数被强制平仓,一夜回到解放前。
加杠杆也是个技术活,普通人拿什么去融资、去加杠杆?
金融机构只认土地证和房产证。你是肯定没有土地证,那就把房产证交出来吧。
是不是又绕回房地产去了?
最后说一下资金成本,如果资金成本是5%,货币停发,那这5%就是你的成本。
如果货币仍然保持现在的印发速度,那就是福利。
中国顶尖的房地产公司,世界500强级别的,融资成本是多少?境内融资年化成本12%以上,境外发债综合年化成本15%,甚至更高。
央企的融资成本是多少?不用绕道信托等,直接从五大银行拿,年化成本达到8% ~ 10%。
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利率是什么?是钱的价格。
房贷是最便宜的钱,而且是作为个人唯一规模最大的钱。
如果你买的房子不涨,问题不是出在5%上,而是出在你自己的选择能力上。
知识面要宽,机会才更多
我写的内容,发生过几次变化。刚开始的时候,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写三个板块:经济、思考和房产投资。
后来,我偶然看了一篇医疗网红郭天王的文章,顿时受到启发。我也是做医疗的,写医疗类文章我也拿手啊。于是,一发不可收,关于医疗的内容,我一口气写出了一个系列。
但是,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我不写医疗类文章?因为我觉得医疗人更缺的不是医疗内容,而是经济学思维和投资思维。学医、学检验、学器械等的医疗人,知识面太窄了。
我是学财经的,进入医疗行业,看不懂化学名,也念不顺,每次参加产品知识培训都像学天书一样,但我为什么生意做得还可以?
因为我懂一点底层逻辑,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
一、大主任的困惑
2019年夏天,某人口大省顶级医院的几个医生来到上海,我们聚了一下。
我谈到上海的房价。
我指着包厢窗外一个破破烂烂的老小区,问这几个医生朋友:“你们觉得这个房子多少钱一平方米?”
几个医生朋友猜了几个数字。
我说:“具体的我也不知道,我在链家网上看看谁猜的准啊。”
打开链家的网站一看,均价8万每平方米。
医生朋友开始大骂房价泡沫,太贵了。
我在那边笑着问:“你在省会有几套房子?”
其中一个医生说他有两套,一套自己住,还有一套近期准备卖了,2016—2017年那一波涨幅,直接翻了一番,泡沫太大,现在准备抛了。
我说:“我在你们那边出差,除了做业务,还研究你们那儿的楼市。你要是想卖,咱俩可以聊聊啊。”
医生问:“你不觉得有泡沫吗?涨了那么多。”
我说:“之前涨了多少,那是你感受到的。未来还能再涨价,是我看到的。在座的各位,你们的身家未来都能超过××万元。”
几个医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
我知道,上课时间到了。
二、换个战场
为什么要聊房价?
这个话题就和聊明星一样,大家都熟悉,有一定的认知,懂不懂都能插上几嘴。
我问:“在座的几位主任,老家都是哪里的?有没有本身就是省会城市的?”
结果和我的预测差不多,他们都不是省会城市的。
为什么?
因为这个省会原来就是个小县城,几十年前被指定为省会是个偶然事件,现在人口刚过千万,大多都是新来的。
但是,你上来直接讲城市化、人口迁徙,对方有耐心听吗?
没有。太多的词语,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没有直观感受。
结果一张桌子上吃饭的几位全都是从外地来的,都在这边买房、安家立业,这现象就有说服力了。
我问其中一个医生:“你刚毕业当医生那一年,工资是多少?”
他说:“一个月500元。”
我问:“那现在你们科室里,最年轻的医生一个月工资是多少?”
医生想了一下,说几千块。
我说:“那你觉得现在刚毕业的医生,和当年刚毕业的你,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你刚毕业只能拿500元,他一毕业就是你的10倍以上?”
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来,什么钱越来越不值钱、通货膨胀。
聊起过去,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分析得头头是道。推测未来时,分成两派,三个人看“空”,四个人看“多”。
我讲房地产,因为相比于股票,贷款买房是比较稳妥的投资。
找朋友借钱,能看清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地位;找银行机构借钱,能迅速看清自己职业的含金量。
教师、医生等职业人士都是自带融资属性的,但有几个医生发现了自身的金融属性?
很少。为什么发现不了?因为知识学得太专;工作太忙、太累,无暇他顾。
我和他们说这话的时候,他们都问:“真的吗?你说的是真的吗?”
做销售的应该经常听说,要给客户提供价值,而我们也经常听说,很多人的交往也是价值交换。
人都是有主场优势的。
你聊他熟悉的领域,就是他“摁着你打”;他聊你熟悉的领域,就是你“摁着他打”。
比如你想和对方合作,你在他办公室聊不出来的东西,把他带出去开会,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酒店,就能聊出来了。
离开了他的王者应许之地,人才能平等地交流。
人和人之间平等了,提供的价值才是价值,否则就是进贡。
三、不动产的含义
有一些灾难对优质资产的价格起助推作用。这个灾难,有时候是天灾,比如这次疫情;有时候是人祸,比如次贷危机等。
为什么?
因为灾难来得很突然,年度财政预算里没有这块支出,但是不赶紧救灾,经济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全倒了。
怎么救?
最快的就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说到底就是发债、印钞。不管名字起得多酷炫、多新颖,本质就是放水。
房地产,又叫不动产。不动产就是不能移动的财产。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它——有些人买了房子后,一辈子就不动了,换也换不起。
一个小区里有800套房子,可能有600套是长期不动的。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只有200套会逐步上市交易。
每过几年,有几套房刷出一个新价格、新高度,剩下不动的600户人家,都觉得自己家又有钱了。
所以,房产的价格和一般人的收入没多大关系,因为一般人的收入跑不赢通胀。
未来,大城市的房价只和这个城市里的中高收入者有关系。
很多人天天算的房价收入比,计算公式都是错的。
真正的公式是房价收入比=现在的房价÷未来的中高收入×100%。
1. 未来
住宅是城市的股票,优质公司的股价肯定是高的,是对未来收入的提前反应。
所以,房价也会对城市的未来价值进行提前反应。
偏远地区房子的“股价”要低,北京、上海就是阿里巴巴、腾讯,房子的“股价”要高。
不同城市不是一回事,不能相互比较,就如不同公司之间的股权也没有比较的意义一样。
有个读者来问我房价的问题,上来第一个问题就把我给气晕了。
他问的是中国房价未来走势——一个城市的各个板块都走不齐,你还问整个中国的,这就没法往下聊了。
一场沟通的盛宴和由此带来的欢愉,是从问对问题开始的。
2. 中高收入
放眼全世界的大城市,只有中高收入者才买得起房。比如纽约、东京、首尔等,自有住房率只有五六成。
中国目前房价收入比低,是因为预期收入增长快,是朝气蓬勃的代价,是对自己未来收入增长有信心的代价。
像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日本,收入水平高,但未来预期收入增长也慢,它们是稳态社会。
我们的经济是呈剧烈动态的。
你不能拿一个稳态社会的衡量指标去衡量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
特斯拉的营收远比通用、福特低,但股票市值吊打传统车企,为什么?因为特斯拉售卖的是潜力,是未来,是希望。
不好意思,你做的事离价值太远
一、身份属性
在整个中文互联网里,我应该是为数不多的多次提醒大家关注自己身份属性的人。
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份属性进行重新认知,清晰定位,最好能够实现二次开发。
比如,电力、高科技人才等,机构给你的工资,上限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为什么这些工作仍然是非常好的工作?除了工作稳定,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利好,就是这种职业自带金融属性。
金融属性,一个是银行把谁当作自己人,把谁当外人,亲疏有别,情况如何,有很多标准。
但最简洁的标准,就是看银行的政策对谁最友好。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自然人,只要一亮名片、工牌,报上职业,银行金融产品、贷款利率、贷款时间,立马变得友好。这就是银行的自己人。其他,比如某些地区、某几个行业的人,一亮职业,哪怕是小老板,立马被银行拒绝贷款。
某日,我劝某机构的负责人做自媒体。因为他的身份属性太适合了。
一、他快40岁了,形象很好。
二、他级别很高。这是自带流量属性的。比如我如果级别不够,看到的问题、思考的问题就会很狭隘。而作为机构负责人,注定了他对某个行业的了解更全面、更有价值。
三、该机构所在的行业是朝阳产业,在国内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他在大型外资集团待过,在国内顶尖机构待过,懂运营。
幕后投资人是明星企业家,可以获得流量支持。
他身边还有像我这样的自媒体资源。
他是带着妻子来的。他的妻子听完我说的内容,很激动地说:“达叔说得对啊。你赶紧做起来,我给你做经纪人。”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聊了近两个小时。
临走前,他约我一起去见另一个搞医疗网红运营的朋友,认真讨论了一下可行性。
这就是我做生意的策略。
如果我要把生意做大,就得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成功,让对方赚到大钱,取得巨大的成功,我自然也会取得成功。
我需要的人是谁,他需要什么?
利他主义。
任何不让员工赚钱、不让身边人赚钱、不让客户赚钱的事情,都不可能长久,都注定会失败。
用爱发电,发一两天可以,时间再长,爱就消失了。
我今天让他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但愿他成功。
你对自己的身份属性,分析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可以二次开发?做哪些事情可以给自己的主业加上杠杆,提高赚钱效率。
二、靠钱的远近
分享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物流的故事。
我和物流部老大在茶水间聊天。
我问物流部老大:“你的人生规划是怎样的?怎么看待最近物流的糟心事?”
他拿着茶杯,满脸通红地说:“我刚入行的时候,我的老板就和我说,你要想好了,我们这个部门,在绝大部分公司没法活在聚光灯下。工作干得好,掌声和聚光灯都是业务部门的。物流工作顺畅没人知道,都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万一物流的工作干砸了,整个公司的人都会知道,被千夫所指。”
说完,他慢悠悠地抓着头发,补充道:“这么多年,我都习惯了。”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虽然在同一个公司,看到的事情却完全不一样。大家都在盲人摸象。多年以后,说起某个公司,大家所说的却完全不同。
在一家业务性公司,负责物流的人离钱太远了,他们的价值往往被忽视。
第二个是关于演讲变现的故事。
某个公司市场经理加了我的微信,说是村西边老王推荐的,他擅长写作和演讲。从他的自我介绍来看,是一个很不错的年轻人,2019年认证了樊登读书会演讲教练,还跟某编剧团队开展过演讲培训项目。
他问我招不招弟子。
我回他,演讲之类的项目赚钱太慢了,我没兴趣。
他问为什么。
我说我正在写文章,下次有机会见面聊。
在这里,我讲一下我的观点。
演讲培训当然赚钱,但是很难赚到大钱。
我认为,这件事情离钱太远了,得绕好几圈,才能让买家获得收益。
我分析项目,往往通过这个公式:目标客户规模×客单价×频率×(1+复购率)。
我大概计算了一下这个项目,初步觉得这不是个好生意。
这种演讲的项目,应用场景不明确,面对B端(企业用户商家)的时候,经常沦为买家的“白手套”——买家打着你项目的名义,做他们的项目。面对C端(客户)的时候,客户支付意愿差,获利不明。
妻子跟我说:“你先别急着否定人家,以后有机会聊聊看。那个领域是你不熟悉的,你不能眼里只有医疗。如果真的不错,也可以帮人家一把。”
我和很多人聊项目,先不聊对方能不能干成,而是假设对方能干成,在干成的情况下,一年能赚到多少钱。
我会算出某个项目的盈利数字,然后问对方满不满意,看投入产出比是不是合适,以及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和实施策略。
什么才是你该关心的经济学

有几个读者给我发微信说,我的文章有特色,但很少写宏观的事。这样的读者就属于特别聪慧的读者,在读文章的时候还在动脑子,会总结,懂辨别。
太多人天天关心大局势,这些和他们有关系吗?
他们看起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界局势也尽在掌握,但就是不能让自己获得成就。
这些宏观却无用的知识,对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知识吗啡,把有限的脑容量挤占了,浪费了。
你看的很多内容,它不是真相,甚至不是假象。那就是一篇挑动你情绪的文章,是很多自媒体为了赚钱而写的。
不如静下心来,关心一下自己的家庭,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别天天自娱自乐。
我平时脾气不太好,但自从在自媒体上写文章,见识更多的人之后,我的脾气变得好多了,甚至常常被一些人的观点弄得哭笑不得。
有一个人曾经给我留言:“你懂个什么经济学,怎么什么人都来说几嘴经济学?”
什么是经济学?有几个人懂?
我之前教了3年书,每次上完课,几乎都会提醒学生们一句:“教科书上的内容,和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仅供各位参考。”
很多学生会问:“老师,你为什么总是这么说?”
因为经济学是门年轻的学科,内部流派众多,每一个流派都是逻辑自洽,却又相互打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又指导出了不同的经济政策。看看下图,大概就能明白了。
图3
请问,哪个流派是正确的?
谁也说服不了谁。你想干什么,都能找到理论支持。
正确的就一定有用吗?
香蕉大,香蕉皮也大。这种正确而无用的理论,我们会经常碰到。
我是推崇学以致用的人,而我更关心的是,这对我们个人取得成就,能带来多少帮助。
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否则,满嘴宏观经济政策,各种国际局势如数家珍,却照顾不好家庭,做不了生意,升不了职,不会写文章,每天就会一些虚谈。
多数事情都是知易行难,哪里有那么多时间空谈。有些人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遇到这种人,要躲远点。

我常常想到“初心”这个词。
我们的初心是什么?
娶了人家姑娘,不是为了让人家过上好日子,难道是让人家来听你吹牛的吗?
经济学的初心是什么?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经济学这门学科,东西方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翻开全球各国的历史书,都是王侯将相史,那么王侯将相们在干什么?在打架。
打架才是历史书的主旋律,要么是政治上的打架,要么是军事上的打架,拼个你死我活。经济是为打架服务的。
东方理论界一般囫囵吞枣,理论大而全,追求终极解释;西方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分门别类,弄出了战争论、经济学。
200年前,欧洲四分五裂,几百个王子公主没事干,天天相互打架,打架的空隙就相互联姻,弄个更大的地盘,为了下一次打架做准备。
什么最烧钱?战争。打架是要钱的,非常多的钱。
欧洲就一丁点儿地方,分裂成几十个小国。这些小国的规模有多大?放在中国,也就是乡镇级别的,最大的也不过是县级别的。
翻开日本的战国史,被日本人吹成战神的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武田信玄、丰臣秀吉等,各个大名使出全身的力气也就能凑出几万的兵力,平时打架也就几千人对几千人。
欧洲早期的战争也是这个样子,那经常打仗,军费怎么办?没有稳定的税收来源,打一次,能打赢也就算了,但架不住常年打。怎么办?借钱打。
那时候的货币是什么?金、银等贵金属,权贵是没有印钞权的,不能随意印钞。
先借钱去打架,打赢了拿赔款还钱。不小心把战争规模搞大了,时间拖久了,能不能分期付款?
打仗就是烧钱,欧洲有各种雇佣兵,花钱就能让他们上战场卖命,谁给的钱多他们就听谁的。如果这是战争的真相,那么各个小国大臣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帮领导借钱。怎么借钱?有的用债券,有的用股权,有的用高利息,有的玩分期付款,有的玩土地抵押,有的许诺期权。各种各样,都是研究怎么借钱。
最后发现金币、银币数量有限,纸币就出来了。
…………

Economics,翻译成中文是经济,有经世济国的宏大意味在里面。
“经济学”这个词来自希腊文,就是管理家庭、经营家庭的意思。你就是你自己的经济学家,你对财富的判断就决定了你家庭未来的财富上限。
1974年,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缪达尔看来,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无处不在,影响着你的家庭、你的爱情、你的亲情和你的事业,贯穿你的整个人生,从摇篮到坟墓。
一个人要有系统的框架,更要学会换位思考。
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比如在游戏里,把某个国家交给你了,你怎么印钞?你如何让人们努力工作?人们不工作,天天就想着玩,行不行?印钞机有了,怎么印,是多印点,还是少印点?印出来怎么花,人们才满意?
一个城市交给你,人口不断涌入,你是拆迁、改造老城区,还是找块空地建设新城区?
见过边界与荒诞的人,更容易有成就
一、兔子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和我的妻子交往了,也是从大学开始,我赚钱了。
宿舍条件差,冬冷夏热。大四的时候,妻子和我说:“要不咱们出去租个房子住吧,就在学校旁边。”
我既激动又犹豫。
妻子说,搬过去,每天早上,她给我做三明治、豆浆油条什么的。
想想这画面,既温馨又幸福,我俩就搬出来了。
结果,三明治没看到,豆浆油条都是我下楼去买的。
所以,漂亮的女孩子是会骗人的。
在学校门口,有个卖兔子的,笼子里的兔子很可爱。
我有了自己的房间,就有了发挥的空间。我花了10元买了一只兔子。
因为要养这只兔子,就得花几百块钱买个硕大无比的兔笼子,否则兔子太憋屈。像所有人都想要大房子一样,兔子也要大笼子。
兔子的排泄物还是有些味道的,所以必须买专门的粪便池,还要铺上像猫砂一样的吸收物。
以上花费在我的预料之中,所以这不是最让我震惊的。
最让我震惊的是这只兔子生病了,不吃不喝,病恹恹的。
妻子着急了,在百度上找偏方,试了几个没搞定,最后决定带兔子去宠物医院看病。
我当时还是个学生,虽然赚了点钱,但给兔子看病这样的事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因为我小时候在农村也养过兔子,村子里很多人在养,每年春天,瘟疫来的时候,都得死一堆兔子。
兔子是买来当宠物的。这只死了,再花10元买一只,不就行了吗?
妻子听到这里差点崩溃,觉得我怎么这么冷血无情。她从生命、感情等高度,对我进行了批判。最后,我们还是带着兔子去了宠物医院。
打车花了几十块,挂号花了200块,检查花了几百块,开药花了几百块。
这是十几年前发生的故事,在我看来无比荒诞,能花10元解决的事,偏偏花了近千元,最后什么也没落到。
再后来,兔子死了,我还得找个地方好好给它下葬。
对于这种事,我完全不理解,觉得很荒诞,超出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边界。
谁能想到,十几年后,宠物医疗却成了我事业的一部分。
二、宠物医疗市场
2021年,我除了继续负责传统的医疗市场,还接手了新兴市场,包括民营医院和生物制药,以及宠物医疗。
本来,我认为我们的产品在生物制药和宠物医疗的应用规模都不大,没必要太折腾,主航道应该放在“人医市场”和民营医院上。
某个周一,我被大领导叫到办公室,问:“你对这个新兴市场的规划,2023年、2025年是什么样的,10年后的市场潜力有多大,规模有多大,有方案了吗?”
我说:“刚开年,正在做呢。一些数据正在整理,还没搞出来。我刚接手,也没敢想5年、10年之后的事。”
然后,就被大领导批评了一顿:“你这个吊儿郎当的样子,不把5年、10年之后的路线图想清楚,走着走着就容易变形。”
我觉得大领导说得对,然后就问:“老板,你觉得生物制药的应用和宠物市场的应用,哪个大?”
在问之前,我认为宠物市场应该是生物制药市场的两倍。
结果大领导说:“我觉得我们在宠物医疗这块的市场是生物制药的10倍到100倍。”
这个数字把我给镇住了。
随后,大领导给我讲了一遍应用场景、相邻市场可以扩充的部分、寻找使用场景接近的产品,以及推动集团并购,延伸出一个新的生意产品组合。
我虽然又被批评了一顿,但是听得如痴如醉,被格局更大、视野更宽广的人狠狠地拓宽了一下边界。
后来,我给另一个老板打电话,探讨这件事。我对10倍到100倍这个概念,接受起来有点困难。
老板问:“生物制药这块,你的产品,包括竞品,一共装了多少台?”
我说:“目前算下来,1000台,一亿元左右的生意。”
老板说:“在宠物医疗这块,全国目前的规模是6000台,关键是宠物医疗还在快速增长,那么至少10倍是跑不了的,值得我们花精力好好看看。”
我之前和GE Go Blue(2)团队的人聊过,他们做民营和宠物市场比较早。
卖宠物医院几十万、上百万元的设备很正常,最大的一笔单子是六百多万元。
我和GE的朋友讲了一遍前面那个兔子的故事,算是吐槽。
GE的朋友说:“你娶的那个姑娘还算好的,及时收手了。那些养猫养狗的,给宠物做骨骼手术、心脏手术的都有,花几十万元的都见过,还都是自费的。”
我端着一杯红茶,在一边沉思。
一个农村首富,再有钱,他也不可能去开宠物医院,为什么?
因为他的认知边界决定了他看不懂。他觉得兔子就是10元一只,死了就再买一只,打破头都想不通,为什么要花近千元去给兔子治病。
他必须先看到荒诞的世界——我来到,我看见,随后才能是我征服。
而对很多人来说,看见这一步,是一辈子都难以跨越的槛。
一生都陷于身边即世界的谬误。
黑夜漫长,但天亮是瞬间的事,赚钱也是
一、大胆相信与小心验证
自从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到2021年2月6日为止,我寻找到的潜在合作伙伴已有二十多个。我将他们分别介绍给了不同地区的同事,有的合作比较顺畅,有的合作磕磕绊绊。
有一次,我和老板在咖啡厅等客户。老板问:“你这么折腾,每天那么辛苦,图什么?为他人做嫁衣吗?”
我说:“做了这么多年的业务,经验证明我看人的水平太差了,经常看走眼。性格导致我很容易相信别人,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对方靠谱,工作效率就很高;对方不靠谱,也挺耽误事的,尤其是浪费了我的时间。
“每遇到一个困难,我都会想如何改进,所以如果我把验证的事外包出去,是不是就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比如现在我不停地给同事介绍生意,介绍合作伙伴。如果成了,就是幸事一件,说明双方都厉害;如果败了,我就复盘,是我同事的问题,还是合作伙伴的问题。
“这样的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看人不准的缺陷。所谓大胆相信,小心验证。”
老板问:“那凭你这些年的经验,你觉得做医疗业务,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我说:“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解决信任的问题,这也是我写文章最重要的原因。我要把自己内心所有的想法表露出来,给对方看,让对方在暗处审视我,直到对方相信我,主动找我合作。
“我还给这个行为起了个名字,叫信任前置,就是他们见我的时候,就已经相信我了,这样办事效率就高多了。我再验证一下就可以了。”
老板喝口茶,直摇头说:“你说得不对,这是你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我们这个生意最大的问题,是不愿意和陌生人合作——我手下带了这么多人,90%以上的人全部卡在这一步。他们对生意没有想象力,不知道时代赋予的机会,自己手里拿着强势品牌,不愿意给陌生人机会。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你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你非常激进,从来不需要我激励,跑得比我说的还要快。所以你天天忙着解决的都是第二步,如何解决信任,如何信任前置。
“你给所有愿意和你合作的人机会,你每天思考的是信任,改善的也是信任,所以你觉得这是最难的。
“但是,对于我这个团队来说,我要花很大的力气告诉团队,你们要有想象力,你们要有活力,你们不要保守,要给别人机会。这是我目前感到最难的地方。”
这是全球最厉害的医疗集团之一的职位非常高的老板和我的私下对话。
二、规则
某天,因为一个几万块的生意,我和一个同事产生了争论。
对方直气壮地聊规则,我说“你是对的,那听你的”,然后我把电话挂了。
妻子走过来问:“你刚才是不是生气了?”
我说:“只要是工作上的事,我的所有愤怒都是假的,都是一种表演,别人可以上当,你不要上当。因为工作是我谋生的手段之一,不是我的目的。手段可以有很多种,有的效率高一些,有的效率低一些。
“我只是在用强硬的语气和激烈的态度一些我觉得效率高的手段,仅此而已。如果不成功,也没关系的。
“他玩他的,我玩我的,完全没有必要生气。”
妻子问:“那你这次推销的是什么?为什么失败了?”
我挠挠头说:“价值观发生了冲突。对方觉得规则是命脉,规则是目的,为了规则,可以牺牲效率,甚至可以牺牲生意。
“我想推销的理念是,很多规则都是销售自己瞎定的,公司没这个规矩,法律也没这个规矩,瞎定的规则是不完美的,是可以改善的。
“规则是为效率服务的,是为生意服务的,是可以改善的。对方完全不接受,所以没法往下谈。”
妻子问:“那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我说:“问题出在他们被教育得过于循规蹈矩。对大多数人而言,山顶的风景已经足够,可他是一只飞鸟啊。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自己是飞鸟了。”
妻子问:“那你现在气鼓鼓的,像个河豚一样,到底是生气,还是不生气?”
我说:“我不生气。”
妻子转身就走了,边走边念叨:“喝醉的人都说自己没有醉。生气就生气,还不好意思承认,你几斤几两,我还不知道吗?”
三、单纯
同样是做自媒体,我认识一群大V。每个写手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有一个自媒体写商业圈的故事,把所有的人事调动都归结为攀关系、利益输送,所有的裁员、市场变动都是人事斗争、路线斗争。
上次有个朋友问我:“你怎么看这个事?”
我说:“这就是没见识的人对真实商业的意淫。”
这些年,尤其是我做自媒体之后,我见到的高层,每天思考的都是赛道、战略、五年规划,以及人事布局、人才招募和培养。这些人紧张得要死,看的都是宏大的世界,手里掌握的都是十亿、百亿级别的生意。如果一点小事还能让他们困扰,那也太小看他们了。
有个读者跟我说:“很多人认为你升得很快,是你给大领导送礼的结果。”
说这种话的人的格局太小了——大领导什么都缺,就不缺钱,我这点收入能送什么?对方能看得上吗?就因为我送点几千元几万元的礼,对方就把几个亿的生意交给我掌舵?
这可是他的命脉,他最大的业务。我要是搞砸了,他就得跟着一起“死”。
大领导选接班人,都是看战略、看格局,看这个人是不是真的能接得住,说到底还是要看业务能力。
大家都是职业经理人,都是打工的,没人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那些教你走“下三路”的人,都是自己没混好的,说的东西听着有点像真的,其实都是自己的意淫。
把自己磨得锋利点,成为最能拼杀的那把刀,指哪儿打哪儿,才是最重要的。
我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因为前些天,我在出差的时候遇到个前同事。他年纪不小了,聊天时他说自己很困惑,职场不顺,大意是他自己很努力,指标都完成了,但老板答应的事没兑现,说让他负责四个省,后来不仅变卦了,还把市场份额最大的那个省给了别人。他一生气,就全都不要了。
他气鼓鼓地说着,估计是想从我这儿寻求安慰。
我端起茶杯说:“你老板对你是真的好啊,要是我,就把你‘干掉’了。”
指标完成是所有销售应尽的义务,指标完成没拿钱吗?钱拿了,账就结清了。要是没完成销售任务,是有可能被开除的。
为了提高可信度,我讲了自己的经历,我啃过很多组织里最难啃的骨头,我啃下来了,只要没有当场“挂掉”,就会获得回报。
即使当时不走运,“挂掉”了,让我再选一遍,我的选择还是一样的——尔要战,便战。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拼杀、血战,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生都遇不到一次战点。
能不能遇到你的战点,就看你是一个挑肥拣瘦,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人,还是一个能拼杀、有斗志、值得托付的人。
年轻人的黑夜当然漫长,漫长到你以为天亮永远都不会来了。但是,看过日出的人都知道,天亮是一瞬间的事。
(1)“基本盘”,引申含义是那些改不了、夺不走、丢不掉的东西,也就是根深蒂固的东西。
(2)Go Blue最早由GE医疗集团在2010年提出,即战略性开拓医疗蓝海市场:年轻广阔的非公医疗。GoBlue在GE内部被称为“蓝海医疗事业部”,经过多年发展,Go Blue已经形成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