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七章 与时间同行:给自己留下一点儿空当

书名:和时间做朋友:你一定要学的高效时间管理术 作者:李泽文 本章字数:16571 下载APP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坚持认为尽可能地将时间排满,尽可能地将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时间管理才算有了很大的保障,时间的利用价值也才会得到提升。不过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一旦时间使用过度,或者时间利用太过充足,反而会导致效率的低下,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及时调整和休息,只有做到劳逸结合,只有想办法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保持好平衡,我们才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在管理时间的时候,给自己留下一定的空闲,必须分出部分时间来放松自己,而这样才能真正长久地做好时间管理的工作。
1.不要将24个小时全部花在工作上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存在这样一种思维误区,那就是误认为工作时间越多,工作的成果也就越惊人,所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所以,为了充分利用好时间,很多工作者会在执行任务或者做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每分、每秒的时间。这些工作者每天都在忙着应对各种各样的工作,甚至牺牲了下班的时间、休假的时间、陪同家人的时间,有的人还渴望一天有28个小时可以用。
虽然我们提倡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但是坚持更有价值地去工作,更有效率地去工作往往更加重要。那些没日没夜加班的人其实并不值得羡慕,也并不值得去学习,因为个人即便能力再强,也需要腾出足够的休息时间,这些休息时间的确有助于缓解个人在工作中的压力,有助于他们调整自己的心态。
可以说,一个不懂得休息的人也不懂得工作。尽管有些人自以为自己精力旺盛,但实际上没有人可以在一天2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始终保持专注,始终保持强大的工作动力。人的身体永远都是诚实的,即便是最强壮的人,他也会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中经历低谷,一旦进入低谷中,个人的产出自然也会随之下降,有时候甚至低于付出的精力和成本。这是由人的生理规律决定的,即便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工作,一直都在试图保持好的状态,但是我们的身体根本无法维持这种状态。更不必说在忙碌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根本没有剩余的精力来保持原有高效率的工作。
据统计,现在的白领中,大概有90%的人每月都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而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意识到这些超负荷工作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健康状况。工作经常加班,虽然对个人的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只有25%的人觉得这种加班状态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巨大的帮助,而多数情况下,他们超额的工作量并没有带来同等比例的报酬,即没有带来同等比例的效益与价值。
真正的成功者是不屑于通过加班来证明自己的,他们可能会处在一个艰苦奋斗的价值观中,但是并不意味着艰苦奋斗真的可以带来明显的效果。成功者是需要享受时光的,他们善于享受生活、享受工作,也会和其他人一样去参加派对,会外出旅行,会想方设法多花一点儿时间陪同家人,即便是工作时间,他们也乐于增添一些小乐趣,喜欢在办公室里养养花、种种草,摆弄一些可爱的小道具,或者抽空陪着客户打场高尔夫,或者一起观看一场网球赛。他们会给自己腾出一些私人时间,他们也懂得将工作和生活分离开来,以确保自己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来面对工作。
比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任正非一直都提倡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他曾经开玩笑说,员工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为了达成工作目标甚至可以和老婆离婚。在当时那种加班文化氛围中,员工的工作劲头似乎都很足,也的确为华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可是当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之后,员工的效率反而不断下降,身体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很多员工开始对工作产生倦怠,开始反感没日没夜的工作,开始在生活与工作的矛盾冲突中变得无所适从。
当任正非发现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公司的产值只有西方企业的几分之一时,意识到了加班并不能真正解决发展的问题,如果说过去的英雄都是依靠艰苦奋斗诞生的,那么现在想要成为成功者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天24个小时都用来工作的状态。他觉得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得更好,效率才是王道,所以,真正的时间管理应该先从效率做起,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将一天固定的时间一点点挖掘殆尽。从这个时候开始,任正非很少提及“床垫文化”“加班文化”,而是更多地鼓励员工去享受生活,利用自己工作中挣到的钱去购物、去旅游、去消费。
通过享受生活,员工一方面可以释放压力,调节身心健康,从而为自己的工作补充能量和动力;另外,通过享受和消费,可以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更大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接下来他们会因为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保持更强大的工作动力。事实也是如此,每次休假之后,员工的工作状态变得更好,工作劲头也更足,办事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可以说,有时候适当地远离职场和工作是有必要的。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时间管理是让自己做事变得更有效率,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价值的最大化,这才是时间管理的根本动力和基本目标。而长时间的加班,牺牲生活与休息的时间来进行工作,这些都是违背时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的,因此,应该抛弃这种陈旧的、狭隘的工作理念。
简单来说,想要处理好自己与时间的关系,就要避免将所有时间花在工作上。那么该如何为自己分配出足够的休息时间呢?该如何将必要的生活时间与工作时间分离出来呢?首先,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之外,每天最好按时上下班。对于一般人来说,8个小时工作制是比较合理的,一些活动强度更大的人可以选择6~7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其余时间用来休息。
其次,一定要安排足够的休假。对于连续工作几天的人来说,他们往往会因为缺乏足够的休息而产生疲劳的现象,这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此外,长时间得不到休假的话,我们也会对一成不变的上班生活产生反感,这对个人的工作状态会造成严重影响。所以,每周选择一两天休息很有必要,在这一两天休息的时间里,我们可以抛开工作,安然地享受私人生活或者家庭生活。
最后,要寻找其他一些兴趣爱好。尽管这种做法被很多工作狂厌弃,甚至觉得这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甚至包括最杰出的商人和最伟大的政治家这样的人物,也不可能在一年365天,一天24个小时都保持对某一样工作的兴趣,我们很容易对此产生疲劳和厌恶的情绪。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在工作之余找到其他的生活乐趣,找到一项让自己感到放松和愉快的兴趣点,就可以有效调剂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确保自己可以以最轻松的状态来应对工作。
事实上,越是重视时间的人,越是不会盲目地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工作中,尽管我们常常习惯于用那些勤奋努力的人举例子来进行自我激励,他们似乎都是那种愿意为工作付出一切的人,但对于一个聪明的管理者来说,这样做并不明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精力同样是有限的,在利用时间方面,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工作中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关键还是应该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还是要懂得提升自己的工作效能,而劳逸结合显然是保持效率的一个重要保障。
2.留一点儿时间给自己思考
有个年轻人向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请教成功之道,并且准备向对方学习。在找到企业家之后,他特意拿出了自己的工作时间表,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了他一整天的时间安排:早上6:00起床,花费30分钟锻炼身体;7:00出门上班,7:30开始到达公司,并且提前30分钟工作。中午12:00休息,一直到下午1:30上班,然后工作到下午5:30。晚上8:00到10:00用来加班。
企业家看过这份时间安排计划表后,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了一句:“你的时间安排得如此紧凑,看来你的确比其他人要更加努力,而且也更有毅力,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习惯,但问题在于,你的思考时间呢?难道你没有想过每天都为自己留一些思考时间吗?”年轻人听了非常惭愧,于是重新修改了自己的工作时间表。
事实上,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愿意为了工作而付出更多的努力,愿意为工作付出更多的时间,甚至牺牲掉一些基本的休息时间。我们不能怀疑他们工作的专注度,不能怀疑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但是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去做,并不是埋头苦干,真正的工作还需要考虑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还需要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思考来完成。
那些成功者之所以比我们更加成功,原因也许并不在于他们的能力比我们更强,不在于他们的工作时间更长,而在于他们更善于抽出时间来思考,这种思考往往会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其中一项就是在思考中做好自我反省工作,纠正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明确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对于任何人来说,工作并不是一个一直往前发展的流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发展过程。想要确保工作效率的提高,就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和监督,就需要审核自己的工作成果,需要了解工作中还有什么值得去改进和提升。
比如,很多人在服务客户的时候,常常会按照先前的服务制度与规定做事,每天都和平时一样,这个时候,他的工作实际上是惯性的、固定的,没有任何变动。而对于一些思考者来说,他们在执行自己的服务工作时,会不断思考,弄清楚客户满意度为什么一直没有获得提升,弄清楚客户是不是有什么疑惑和不满。他们会主动去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需要哪种方法加以改正;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继续提升,有什么地方可以获得进一步的突破。
思考往往意味着一种总结和自省,是对个人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进行汇总,从而找出相应的规律和特点,同时也找出存在的优点和缺陷,这样对自身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毕竟只有发现了问题,只有找到了突破口,我们才知道该如何自我改进、自我提升。在过去,有很多企业采取客户经理制,客户经理的职责通常都是固定而明确的,那就是单方向的、推介式的与客户进行联系。这种联系往往像是一种固定的工作安排,客户经理可以从主观上给予客户更多的服务,他们都是站在公司的立场说话的,至于服务质量的高低往往不得而知,对客户的真实需求可能也不得而知。
这种服务机制往往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行为,比如一些客户经理会主动欺骗客户,屏蔽那些投诉电话,并在自己的服务工作中造假。这样一来,显然会影响到公司的服务质量与品牌形象。所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谋求转变,它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服务工作,开始主动反省自己的服务工作,并希望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提前将这些问题解决掉。这种思考的习惯直接促使客户代表制的出现。简单来说,原本的客服人员或者客服经理转变成替客户说话的人,他们必须代表客户来监督公司的运作,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来批评公司。如果客户代表没有及时对公司的低效服务提出批评,那就会被视为严重的失职,当然如果客户代表胡乱批评公司,考评同样会受到影响。
客户代表制的推出,有效强化了内部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反省,从而保证公司在服务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并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时间虽然很宝贵,但是将时间用于思考并不意味着浪费,因为相对于埋头苦干,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进一步结合起来,需要借助思考来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这对后续工作的进行往往能够产生很好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往往能够让工作效能获得很大的提升,能够让我们节省更多的工作时间。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发展和进步,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给自己留下一点儿思考的时间。
除了可以有效反省和寻找突破口之外,思考还具备另外一种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在完成工作之后制订更新的计划。通常来说,我们在工作中会不断积累新的经验,不断提升个人的技能和效率,而随着个人的不断提升,相应地,我们也必须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并且必须制订新的工作计划,从而确保自己能够在总结前面的工作时,对未来发展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规划。虽然我们通常会专门抽出大量的时间来提出相应的工作计划,但是通过工作之后预留思考时间,我们可以将工作与发展规划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而无论是进行自我反省和总结,还是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规划,这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有助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
3.为计划预留更多的时间
一些意外性事件的出现往往会让我们感到措手不及,因此无论是谁都不希望自己原有的工作被意外打断,都不希望一些计划之外的事情介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但令人苦恼的是,这些意外性事件总是不请自来,而且几乎避无可避。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总会存在一些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预料到的事情,其中有些事可能无足轻重,而有些事则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最常见的影响是,我们原有的计划被打破,固定的节奏会受到破坏,突发性的变故还会让我们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且对后续工作的安排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我们在面对这些意外性事件的时候,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因为我们事前很可能缺乏有效的预判和准备——事实上,这些意外性事件往往也无法精确预知,我们甚至都没有留下一点儿应对和解决它们的工作时间。
比如,我们原定在下午5:30下班之前将自己的工作方案交给领导,事实上我们也做出了这样的承诺。接下来我们会尽可能地将时间耗到5:30或者5:25,因为我们认为只要准时交上这一份方案,就算顺利完成了工作。而我们可能从早上上班开始,就已经将所有的事情做了安排,时间刚好排到5:30。
当下午5:00的时候,我们还在制订这一份方案,可这个时候,公司突然通知大家去会议室开会,而会议可能会浪费30分钟的时间,这对于没能完成工作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因为当会议开完之后,我们实际上已经错过了原定的交稿时间。
类似的情况非常常见,只要我们去观察,就会发现自己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突然遇到了新的麻烦,而这个时候我们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做出反应。显而易见的是,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将时间紧紧安排在那些计划之内的工作上,而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去专注一些安排之外的事情,只要我们的任务清单上没有这项工作,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将这部分时间消耗掉,而一旦意外性事件出现,往往会让自己陷入更加恐慌和无助的状态。所以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应该想方设法预留一点儿时间,这样我们就有足够的缓冲时间,以及足够的应对、解决时间。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赶飞机的情况,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顺利登机,我们需要了解飞机什么时候起飞以及自己在前往飞机场的路上所要耗费的时间。比如飞机是下午3:00起飞,从家里到机场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要刚好在下午2:30卡点出发呢?这样做显然不够明智,除非有什么急事,否则我们都应该将出发的时间提前,而且必须在3:00之前预留出一大段时间。比如,我们需要考虑交通堵塞的问题,需要考虑到登机之前可能遇到的一些突发状况,因此最好是确保自己能够在下午1:00或者1:30出发。
为了确保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不会被意外性事件破坏,我们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需要预留出更多的工作时间来应对那些突发性的情况。而在预留时间的时候,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
首先,为工作预留时间通常都需要和具体的工作相结合,了解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的性质、正常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可能遇到的一些潜在威胁与阻碍,以及这些工作是否会对其他工作造成影响。当我们尽可能地对自己所要解决的各项工作有了明确的了解时,我们才能够更合理地为它们空出时间。
其次,预留时间的多少要依据具体的工作安排来制定。对一些很复杂的工作,我们可能将会耗费大量时间,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空出来的时间并不多。如果一整天都比较忙碌的话,我们同样需要适当缩减这些预留的时间。
再次,考虑到一天的时间有限,我们要尽量避免将时间浪费在那些琐事以及一些完全没有价值的事情上,从而确保自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应对那些潜在的威胁或者意外出现的事件。
最后,虽然很多与计划内的工作无关的事情会突然出现,这些事情我们几乎无法做出准确的预判,因此在开始制订工作计划的时候就应该积极思考,尽可能做出详细的分析,至少也应该将一些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纳入考量的范围,这样就可以确保相关的工作不会受到影响。
其实,除了预留时间之外,我们还需要做好一定的防备工作,尽可能地做出设想,尽可能地对一些可能发生的潜在威胁做出适当的防备。比如,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很多将办公总部设置在世贸大楼的公司在瞬间就失去了大量宝贵的商务数据以及客户资料,最终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重新寻找这些资料,而且效果甚微。而摩根士丹利公司却提前设计了“远程灾难备份系统”的设备,将公司的重要资料做了备份,存储在离公司几英里外的办事处,结果在公司总部遭受重创后,该公司很快就重新开业,根本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事实上,当我们将相应的防备工作与预留时间的工作相互结合之后,我们的工作将会越来越高效,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强,而这一切都会增强时间管理的效果。
4.不要连续长时间工作
有很多人会选择长时间加班,会忽略基本的休息时间,在他们看来,时间永远都很紧张,时间永远都很珍贵,因此会毫不犹豫地利用好尽可能可以用的时间。正因为如此,有的人经常从早上做到晚上,就连吃饭也在办公桌前解决,就连厕所也不舍得去上。这种工作状态也许看起来能够彰显一个人的工作态度,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决心和毅力,但是从工作的结果来看,这种方式在多数时候都不够合理,不仅不会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反而会造成工作效能的下降。
比如,连续长时间的工作会造成身心的疲劳,这种疲劳有时候是隐形的,即便我们工作劲头很足,即便我们的工作状态非常好,可是在长时间的持续工作中,往往会慢慢显现出来,而且对身体的损耗和精神损伤也是隐性的,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是到最后,就越是疲劳得快,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下降。与此同时,长时间的工作会增加个人的精神压力,这对日后的工作同样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此外,连续长时间的工作会让我们的生活受到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过度投入在工作中而忽视了对家人的关怀,而这可能会导致家庭内部矛盾的爆发,这种家庭矛盾同样会反过来影响个人的工作状态。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工作的连贯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连续几个小时或者一整天都坐在办公桌前,必要的休息还是要安排的,否则,工作时间越长,效果可能会越差。
事实上,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一般都会安排45分钟的课程,然后是10分钟左右的课间时间,基本上每节课都是如此,而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为了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学生在学习一节课之后可以通过课间休息来放松大脑,同时也舒展一下久坐僵硬的身体,然后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事实证明了这种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它可以有效保证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工作之后,我们同样采取这类方式来工作,尽管多数人未必能够做到这一点,但还是记住了这样的模式。比如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应该起身做做运动,最好眺望一下远方。在很多企业中,领导会经常提醒员工注意休息,或者说在办公室的墙壁上贴上一些提示。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不仅在于体现企业内部的关怀,还在于公司对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的重视。
实际上,任何一种工作都会安排相应的休息时间,上班族的人每天都会设置相应的休息时间,而且经常间隔在两份工作之间。同样地,我们每一个星期都会安排周末,每年都会安排年假,这些其实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时间管理方式,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在长时间工作之后得到休息,为了防止自己被连续的长时间工作给拖垮。可以说,适当的休息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些休息时间的安排必须按照某种规律将所有的工作时间错开,必须做到劳逸结合。
在农业方面,同样如此,务农的人都知道在秋冬季节会停止务农,这样不仅给自己一些休息时间,也给了土地更多的休息时间,毕竟经过一个冬天寒冷气候的影响,地里面的害虫被冻死了,田间的草也在枯萎中变成田里的肥料,从而为来年的耕作提供保障。
通常情况下,连续长时间的工作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单位时间内的连续性,比如一天以内连续5个小时工作,而没有休息一下;第二种是某一时间跨度内的连续性,比如接连一周或者一个月没有休息,工作者放弃了正常的休息时间而将每一天都用在了工作上。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连续工作时间都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首先,工作者应该尽量避免连续好几个小时不停歇地工作,最好还是制订科学的休息计划,比如尽量在工作30~40分钟之后,休息几分钟,因为人在连续30~40分钟保持高度专注之后,大脑会慢慢产生疲劳,思维能力会有所下降,而且我们一直盯着屏幕或文件资料的眼睛,我们一直保持坐姿的双腿都会出现疲劳现象,这些疲劳不仅会积劳成疾,影响健康,同时也会影响身体的灵活性,导致日常工作受到影响。在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最好还是放下工作,尽可能地享受生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参加户外运动来放松自己,消除一天的疲劳。
其次,工作者需要严格遵守每周的休假时间安排,即便不能保证自己每个星期都能享受两天休假,至少也要确保有一天的时间远离工作。其实无论是职业倦怠症,还是“星期一上班综合征”,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在长时间的工作中感到疲劳和厌倦,导致他们会对工作产生恐慌和排斥。实际上,连续长时间地工作会破坏我们内在的快乐因子,导致工作状态的起伏,如果我们能够准时在周末休假,利用周末的时间来进行休息和调节,那么就可以适当缓解疲劳和负面情绪,确保自己能够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星期一的工作。
无论如何,关键还是要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然后严格按照时间表来工作,不能因为头脑发热就将休息时间忘得一干二净,不能因为暂时状态不错就坚持打破常规,更不能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而选择疲劳工作。我们需要记住一点:适当的休息从来就不会影响工作的状态,反而能够恢复和缓解工作状态。
5.控制好节奏,才能和时间管理同步
我们知道,打球需要控制住自己的节奏,即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打,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控制力。其实不仅是打球,说话也需要把握自己的节奏,玩音乐时需要形成自己的节奏,工作同样也需要把握住自己的节奏。
很多人在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效率下降、心不在焉的情况,有时候是因为外在的干扰破坏了自己的工作状态,有时候是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有时候则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方法出现了问题,或者说突然遭遇到了一些自己平时无法解决的事情。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最终的工作结果都难以让人感到满意,而实际上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为节奏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
工作做得太快,往往会显得太过着急毛躁,有可能会出现很多错误;而工作做得太慢,又会影响工作进度,导致工作出现延迟,不能按时完成目标;如果工作时间太长,会影响个人的工作状态,增加身体的消耗;而工作时间太短,休息时间太多,就会产生惰性,导致工作状态一点点消失;太亢奋、太疲软、太在乎、太不在意,这些同样会破坏个人的节奏。
一旦我们的节奏出现了问题,那么无论做什么,无论怎么做,都难以真正把事情做好,自己的工作状态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只要节奏不对了,那么我们的一切工作看起来都会变得很别扭。
节奏问题往往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以及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尽早解决。不过在处理节奏问题时,工作者应该弄清楚自己的工作节奏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的工作节奏是否正确,自己的工作节奏感是否强烈而明显。了解自己的工作节奏非常重要,它能够告诉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工作才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告诉我们以怎样的一种状态去工作,才能够顺利达成目标。
了解自己的工作节奏其实并不难,我们只需要对自己以往的工作进行回顾,去慢慢分析和感受那种让自己看起来非常舒服的工作状态,这种状态恰恰证明了我们处于一个好的节奏上。接下来,我们需要去感受这种状态,记住这种状态,并将其运用到自己之后的工作中。
除了了解自己的工作节奏之外,我们更加需要搞清楚自己的节奏为什么容易被破坏,破坏它的原因是什么,还要了解自己是否有办法重新找到让自己的节奏更加稳定的方法,或者说找到一种让自己的节奏变得更加强烈的方法。而这种自我调整的过程往往要借助一些工作技巧来完成,需要借助一些我们更容易产生习惯和舒适度的方法。
——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这样能够确保我们更快地进入状态,增强对工作的适应能力。
——要按时开始自己的工作,不要轻易延迟,因为拖延本身就会破坏原有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节奏。
——适当地将自己的工作目标进行分解,接下来我们可以按照各个小计划、小目标逐步完成任务,这种循序渐进的工作模式有助于我们把握自己的工作节奏,并按照这种节奏努力工作。
——很多人喜欢一开始就从复杂的、难度很大的工作做起,可是困难往往影响我们的工作状态,而一开始就失去工作状态的人往往没有办法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因此最好先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通过慢慢地适应和积累,我们可以逐渐找到工作的节奏。
——不要忘了做一些每天都要固定去做的事情,或者我们可以按照固定的习惯去做某件事,毕竟按照习惯去工作,能够让我们保持同以往一样的状态和节奏。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正面的工作态度,保持个人情绪的稳定,而情绪的稳定直接影响到工作节奏的稳定。
——严格按照原定计划做事,而且要确保完成一项工作后再去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只有按照这样的顺序做下去,整体的工作流程才不至于出现波动。
——在工作期间保持专注,避免被外界打扰,一旦我们总是被各种琐事打断或者受到其他人的打扰,那么自身的工作就会出现断断续续的状况,而这显然不利于工作节奏的把握。
——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不要着急,应该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确保这些问题对工作节奏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由于我们不可能一整天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可能一整天都保持良好的工作节奏,因此要利用好最佳的时间段做那些最重要以及最有价值的工作。
——尽量将同一类工作安排在固定时间内集中完成,这样就可以确保同类工作的延续性,这也是延续工作节奏的好方法。
——确保在自己熟悉的办公环境中工作,包括熟悉的办公桌、装修环境、熟悉的音乐、熟悉的气味、熟悉的空间等,这些往往可以让我们更加快速地融入以往的工作节奏当中。
——适当简化自己的工作流程,将那些繁冗的过程和烦杂的环节尽可能消除,这样就可以降低工作难度,保证工作者的工作状态。
——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该工作的时候要努力工作,该休息的时候,就要果断放下手中的工作,给身体放松和修整的机会。
——要平衡好生活的节奏和工作的节奏,毕竟生活与工作往往相辅相成,工作状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生活,而生活状态的好坏也会破坏我们在工作中的节奏,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控制生活的节奏,同时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多数人而言,只要掌握了以上几个方法和原则,就可以确保自己能够稳定在一个相对熟悉的工作节奏上,就能够确保我们按照自己最擅长的套路、最喜欢的状态去工作,并借此提升自己的工作效能。
6.不要把时间全部都规划掉
随着人们对时间管理认识的深入,随着人们的时间观念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会努力去打造一个平衡,这个平衡往往集中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为了迎合这种平衡,多数人都会将自己的时间一分为二,除了工作时间就是生活时间,因此在做出时间规划的时候,他们会分成两大部分。
首先是工作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内,我们会想方设法将所要做的工作全部列出来,然后按照特定的顺序执行下去。可以说,在所谓的工作时间段中,除了必要的休息和调整之外,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或者执行任务。
其次是生活时间,在生活时间段内,个人可以支配自己的时间,用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些事情和工作无关,通常包括个人的休息、锻炼、做饭、做家务、购物、陪同家人、外出旅游等。这一类时间安排往往也会得到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从而确保我们在非工作时间内也有事可做。
如果我们将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全部罗列出来,就可能会发现一整天的时间几乎都被排满了。尽管生活中的一些安排看起来非常琐碎,但是我们仍旧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仍旧希望自己可以自由支配工作之后剩余下来的所有时间。严格来说,这样的全程支配和规划代表了一种非常严谨的生活习惯,证明了我们对时间的支配达到了一个非常精细的地步,或者说我们对时间的管理达到了一个非常强势的程度。从表面上来看,这种程度的管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支配和操纵时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从而避免时间被浪费掉。但实际上,过于精细化的管理,反而会让时间管理失去意义,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时间就像握在手里的沙子,我们握得越紧,它反而会流逝得越快”。试图牢牢掌控所有时间的人,往往会显得非常被动。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生活时间,我们都没有必要将所有的时间安排得太死、太满,没有必要将一整天的时间都纳入规划之中,不要让自己生活中必须做以及想要做的事情全部占满时间表。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曾经说过:“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一天24个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个小时。”没有人可以真正将所有的24个小时全都利用起来,没有谁可以将一天的规划排满20个小时,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因为时间安排得太满了往往会造成生活和工作的压抑,会让我们时刻处在一种被计划支配、被时间规划支配的世界中,这种被支配的感觉容易让我们对生活失去兴趣。
一个聪明的人不会将所有的时间都规划掉,不会将所有的时间都写在自己的计划表上,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安排,也有生活上的规划,但是绝对不会把所有的时间都规划起来,而是会留下一部分时间,让其自由存在。这部分时间完全不受约束,可以用来工作,可以用来休息,可以用来替别人办事,也可以完全地用于自我享乐,这一部分时间是彻底的、失控的,它不属于任何人、任何事,也可以用于任何人、任何事。如果把这些时间全部都列入计划之内,那么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就显得非常紧凑,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让人变得更容易紧张和疲劳,会让人变得更容易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相反,留下一些规划的时间,人们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支配。
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儿空隙,往往很有必要,即便是生活时间的安排,也没有必要被所有计划中的事情给填满,如果我们希望获得更多的休息,希望获得更充分的工作时间,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达到目的,而不是想方设法将一天的时间完完全全一分为二,然后设定各自时间段内的规划。
时间管理和时间规划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到舒适,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过多的计划会影响个人的感受,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每天都像机器人一样,围绕着那些任务清单和计划表转动,不希望我们时刻都在想着“接下来我要做点儿什么”。真正的舒适度应该是放松和自由,应该是适当地顺其自然。
有些人经常会留出一点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并没有特别做出什么规划,也没有什么特别要做的事,确保一切都处于顺其自然的状态,如果有事情了就做一下,没有什么事情就让它自然度过。这段脱离规划的时间虽然很容易浪费掉,但是对他们来说却是一个享受和放松的机会,只有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才不会感受到工作和生活的压抑,才不会被每天的规划牵制。适当地让时间来支配自己,本身就是对时间的尊重。
过去,我们经常说要保证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的平衡,其实就是确保时间在规划和自由状态达到一定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对于个人工作的进行同样至关重要。不过我们在打造平衡的时候,需要保证这些时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的话就会影响到一天的工作安排和计划,如果时间太少实际上也起不到调节生活的作用。
7.给自己更多的自由支配权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对时间拥有绝对的支配权,毕竟我们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时间计划表在工作,可是仔细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我们不仅不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反而一直都受到这个社会的支配,一直受到他人的支配。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一旦我们在某一家公司上班,我们的工作时间就被固定下来,尽管这种固定并不是什么坏事,但问题在于我们的时间已经受到了公司老板的控制,受到了公司各种制度的支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按照公司的规定完成任务,而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就像我们不能要求公司每天额外地减少一小时的工作量,不能要求公司给自己迟到和早退的权利。即便我们自己是个体户,也难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力来支配时间,因为我们的客户、我们的竞争者时刻都在督促我们去努力。这个时候,我们的时间安排仍旧是别人说了算。
可以说,在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按照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一种规定来安排自己的时间,这种安排受到了太多外来因素的干扰。不过实际上,对于任何人来说,没有任何一种时间安排原本就需要被固定下来,而且也没有任何一种时间安排需要一个固定的标准。尽管我们遵从企业的规定,遵从自己养成的作息习惯,我们会按时上下班,也能够每天都把握最基本的工作时间,但事实上,并没有人规定每天工作7.5个小时就完全是科学的,没有人会认为每天工作7个小时就是最合理的,我们在遵守这些工作体制的同时,没有必要完全将其当成每天都必须参照的标准。
此外,不同的人往往拥有不同的工作状态和作息规律,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不可能每天都保持同样的状态,因此,最聪明的做法通常就是按照自己实际的工作状态来安排作息时间,也可以适当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安排工作时间和非工作的时间(当然,自由安排的前提是必须遵守企业里或者组织机构中的工作时间安排)。只要我们觉得自己精力旺盛,就可以适当延长工作时间,只要我们觉得身体不在状态,那么在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就没有必要继续加班。
这些自由安排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一个重要保障,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状态和能力更为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比如,很多伟大的企业家可能一天就睡4~5个小时,在正常上班族看来,这样少的时间会导致严重的休息不足,从而降低工作效率,但是这并不妨碍那些企业家每天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这些企业家来说,这些休息时间已经足够了,他们也有足够的精力来维持自己的工作状态。有一些人可能恰恰相反,他们每天用于工作的时间可能只有4~5个小时,比如,欧洲一些公司就实行每天4~5个小时的工作制度,而且对他们来说,这些时间已经足够做好手头的工作了。而一些员工会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比如每天多加班2个小时,或者一到下班时间就回家。
很显然,我们还是可以想办法给予自己一些主动权和自由支配权的,这种自由支配的权力将赋予我们更高的办事效率,将会让我们的工作状态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上。而在自由支配时间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自由不是绝对的
尽管我们有义务去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时间,如果我们不打算违背公司的规定,不打算破坏自己的工作习惯,不打算让自己缺少自律精神,那么就不能随便安排时间。对时间自由支配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常规的时间安排,然后在空余的时间另做打算。就像按时上下班一样,如果连这一点儿也做不到,那么我们接下来的自由支配将毫无意义。
事实上,一旦我们放开了手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安排时间,可能多数人都会将自己的时间安排搞乱,由于缺乏一定的约束力,我们很容易陷入主观思维之中,最终做出一些对工作不利的举动来。可以说自律与自由是相对的,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的。
——自由支配需要尊重规律
我们在支配自由时间时,不仅需要依据自身的工作状态来安排时间,同时也需要尊重实际存在的作息规律,如果现实情况不允许我们继续加班,那么最好还是不要加班,如果现实的情况是,我们能够在白天的工作时间内完成任务,那么就没有必要花费时间继续做这些事情。此外,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将自己的工作时间安排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域内。比如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2个小时,而我们不能自认为状态正好就花费22个小时来工作,这样显然不利于长久的工作。此外,时间的安排最好迎合人体的生物钟,确保自己不会违背最基本的作息规律。
——分清主次
对于时间管理来说,最重要的是分清事情的主次,这是时间管理中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如果我们打算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支配权,那么同样需要分清主次,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时间的价值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用价值。如果我们因为掌控了更多的支配权,就任意打乱工作的顺序,或者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工作,那么就会降低时间管理的水平。
除了以上这些要求之外,自由支配时间还需要注意其他一些细节,而从本质上来说自由支配实际上是一种有限度的自我支配,即在一些规定范围之外,尽可能地按照实际情况采取最合理的方式来利用好时间,确保时间利用价值最大化。
8.给情绪一点儿缓冲的时间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心情难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自我克制不及时,就常常会闹一些小情绪,或者个人的情绪出现波动,而这些不良的情绪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比如有些人做事之前不考虑清楚,凡事全凭自己的一腔热血,因此经常脑子一热就会做某一件特别想做的事,可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思考,常常会因为头脑发热而做错事,最终结果是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重新做出调整。
很多人平时喜欢抱怨,抱怨老板对自己不公平,抱怨工作环境不好,抱怨自己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和尊重,一旦他们带着情绪工作,往往会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因为情绪会破坏个人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节奏,会影响个人的专注度和投入度,只要出现了情绪上的波动,那么就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有一些人一旦与人产生矛盾,就难以控制情绪的爆发,结果原本两三句话就可以沟通清楚的事情,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烦琐,双方互不相让,甚至陷入无休止的争执之中。当情绪失控引起激烈的争吵时,通常都没有赢家,也不会存在合理的沟通,这个时候所有的自我辩解和情绪释放都不过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还有一些人情绪过分敏感,对身边的风吹草动常常会过度进行解读,这样就导致他们难以保持认真专注的工作态度,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中。这种人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对周围的一切都保持谨慎的、防备的姿态,他们会以消极的心态面对各种事情的变化,并过分夸大那些变化施加在自身上的影响。
无论是哪一种情绪变化,实际上都不利于个人的工作,不利于时间的管理,因此我们需要想办法进行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在情绪爆发或者失控之前,先不要着急做某件事,而应该想办法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或者花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自我调节,保证这些负面的情绪可以及时清理掉,而不会被带入工作中。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给自己的情绪一点儿缓冲的时间,需要给自己一点儿思考和调整的时间,这些调整的时间和冲动行事之后造成的时间浪费相比并不算多。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花几分钟的时间清醒一下,也许就可以不用在低效和失控中浪费几个小时。
国内某企业的老总V先生据说是一个怪脾气的人,也是一个非常苛刻的人,凡事都想要追求完美,因此很多员工都非常害怕他,尤其是那些研发机构的职员更是对他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要求感到愤怒,他们在私底下都不愿意见到V先生,甚至都不想向他打报告。
有一次,V先生让一个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呈交新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结果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一连呈交了五份设计方案依然没有打动他。这个负责人明显有些生气了,当他准备离开办公室回去接着设计新的方案时,V先生拦住了他,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瓶酒,建议对方不要带着怒气去工作,最好先喝两杯酒再走。结果,负责人果真在办公室里喝了两杯酒,而离开办公室之后,他的情绪明显有了好转。15分钟后,他就将修改好后的方案呈交上去了,而这一次V先生终于认可了方案。
情绪管理与时间管理虽然是不同的自我管理形式,但是二者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情绪管理往往可以影响到时间管理的水平。和埃里森一样,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同样曾经对员工定下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他要求员工每天上班之前尽量将所有的负面情绪过滤掉,或者说他们要尽量避免带着情绪上班。为了帮助那些心情不好的员工控制情绪,扎克·伯格下达指令,允许那些心情不好的员工先花费10分钟的时间到室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或者做一些自我调节,然后再开始上班。扎克·伯格还在办公室外打造了一面情绪发泄墙,员工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在这面墙上,从而确保他们在进入办公室上班之前可以将所有的负面情绪发泄掉。
无独有偶,摩根银行的总裁摩根先生也曾对自己的部下提出要求,那就是不要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急于接待客户,一方面是因为担心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客户,从而导致自身的形象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确保这些负面情绪不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对那些情绪有起伏的职员,摩根先生建议他们先出去喝一杯咖啡,稳定一下情绪。
如果不那么严格地分析,那么在时间管理中,情绪的调控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很多优秀的时间管理者会将情绪的调节和掌控当成时间管理的必修课。在他们看来,个人的情绪变化是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工作状态的,情绪过激会破坏个人的工作状态,会打乱个人原有的节奏,会让个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所以,他们都主张给自己一些情绪缓冲的时间,都主张花上一点儿时间用于保持头脑冷静。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可以暂停手中的工作,先在心里默念10个数;当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不妨先花几分钟时间冷静一下。只需要很少的缓冲时间,我们就能够找到克制情绪病毒的方法,防止它蔓延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