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九章 《老子》的思维方式

书名: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作者:熊逸 本章字数:2963 下载APP
有一位商容先生,不知道是何许人,得了病,老子去看望他。
老子问道:“您有什么遗教可以告诉弟子我吗?”
商容说:“我要告诉你的是,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是不忘本的意思吧?”
商容又说:“经过大树的时候要快步走,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是敬老的意思吧?”
商容张开了嘴,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说:“还在。”
商容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您的牙齿都掉光了。”
商容又问:“你懂了吗?”
老子答道:“您的意思是不是说,刚强者死亡而柔弱者存活?”
商容叹道:“嘻!天下事都在这里了。”
这个小故事出自《太平御览》,不过它有许多衍生版本,流传很广,故事的框架可谓尽人皆知了。在《孔子家语》等古籍里,老子的角色时而变成孔子,时而变成子思(孔子的孙子),但从故事的含义来看,还是算在道家头上比较合适,它所阐释的也确实就是《老子》一贯“贵柔”的主张。
不过,这个故事貌似精辟,却禁不起细想。一来,牙齿为什么会掉,那是牙龈的问题,而只有牙齿本身断掉了才适合说明“刚强者死亡”的道理,可偏偏这种事很少发生;二来,即便牙齿都是断掉的,但人死肉先腐,身体当中和牙齿一样质地坚硬的骨骼却还是好好的,这种现象又该怎么解释呢?
换个思路,如果以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来比较,是金属和石头更耐久呢,还是草木更耐久呢?——我这么讲,一定有人会说我无理狡辩,但其实这正是道家“修炼”时的逻辑,不但在道教信徒中盛行一时,甚至曾经波及整个社会。
首先,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界限在古人那里并不那么鲜明。中国佛教关于佛性问题旷日持久的争议,就是一个相当著名的例子,山河大地、黄花翠竹,乃至石头瓦片,都可能具有佛性。在道家这一边,五代年间,黄老一系的学者谭峭,也就是道教当中的紫霄真人,在《化书·道化》里做过理论总结,说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这是无情之物化为有情之物的例子;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这是有情之物化为无情之物的例子,所以说“土木金石皆有情”,万物都是一物。
转而看看世上万物,很容易发现金属和石头在性状上是非常稳定的,这很让人羡慕。如果吃腰子可以补肾,喝虎鞭酒可以壮阳,吃黄金和石头是不是就可以长生呢?
今天的人自然斥之为荒谬,而在古代社会,这实在不失为一个伟大的想法,既基于观察,又合乎逻辑。《周易参同契》说“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于是建议人们吃金子。魏晋的人们则风行着一种没那么多铜臭气的药方,这就是著名的五石散。
五石散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名医张仲景,到了曹魏时期,何晏把张仲景的方子做了一些修改,这才完成了著名的“五石更生散”。这里边的矿物质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和石硫黄,再配以人参、桔梗、干姜等,能治男人的五劳七伤。何晏服食五石散,疗效如神,引起人们的竞相效仿。据何晏自己说,服食五石散不但可以治病,而且格外觉得神清气爽。
五石散怎么配、怎么吃、有什么注意事项,在《千金翼方》里有很详细的记载,但恐怕现在最大胆的中医保健读物也不敢介绍这类方子了。但就魏晋当时的认识来说,能在这条路上做出探索,并且略有小成,实在很不简单。但是从逻辑一致性上来看,那时候尽管风靡老庄,人们却忘记了老子那个舌头和牙齿的故事,而且《老子》明明还说过“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服食金石当然算是“死之徒”了。
道家一系自《老子》之后发展下来,黄老学者大概是觉出这种刚柔观念有问题了,所以马王堆帛书《十大经·三禁》提出了“人道刚柔,刚不足以,柔不足恃”,太刚和太柔都不行,刚柔相济才合适。这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观点来看,阴和阳二者不可或缺,那么刚和柔也应该同理才对。从这个理论来看何晏的五石散药方,矿物药配合植物药,应该也算得上是刚柔相济吧。
炼丹的问题,直到清代依然是许多有识之士所关注的焦点,刚与柔也仍然在被审慎地讨论着。以词名世的纳兰容若就留下过许多有趣的记载,比如:
(1)张紫阳的炼丹之法是阴、阳、清、净兼用,如果有所偏废,丹药的效果就不会好。不过,如果只用来治病,这样效果的丹药也够用了,起死回生却办不到。
(2)涿州冯相国的长子冯源淮,他懂得追取银魂之法,这是天主教传来的法术。教士远行中国,携带大量银钱会很不方便,所以只摄取银子的魂魄带在身上,所以行囊很轻便,这叫老子藏金法。
(3)还有更神奇的事情:把黄金用特殊的药汁来蒸,蒸出黄金之汗,搜集起来可以治疗火病,药到病除。明朝末年有一名老将军给客人看过这一奇物,样子就像香油,说是在南方打仗的时候,有大将被火铳打伤,命悬一线,结果只涂了两匙的黄金之汗,就立时痊愈了。
(4)铅也可以这样蒸汗,给噎嗝的人服下,马上就可以打通肠胃。濒危之人一定要用这种金石重药才能治疗,如果只是草木之药,才一服下就会呕出。所以地元修炼者说草木经火则灰,经水则烂,不可以用来炼丹,金属则水火不能伤,故而可以养命。
(5)《抱朴子》里记载有服食金银之法,唐代的王涯还曾把金沙倒在井里而饮用井水,后来“甘露之变”受刑身死,皮肤呈现金色。(《渌水亭杂识》)
看来直到清代,刚柔问题仍然没有被梳理清楚。不过“刚柔相济”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早已经没人怀疑了。既要有刑,又要有德,二者相辅相成,但这也是到了《黄帝四经》才发挥清楚的。
以上这些故事只是做个引子,接下来就要在《老子》的文本当中分析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了。
易中天先生说,《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回到远古。这么说虽然未必正确(参考前文对“小国寡民”的讨论),但他举的一个例子很有参考价值:“贫穷落后才是万恶之源。台湾有个作家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台湾街头,两个自行车撞了以后要打架,那个时候自行车值钱。现在呢,小轿车撞了,双方走下车来,互相交换一下名片,拜拜!让保险公司和律师去管吧!这是什么?这是文明了,富裕了,进步了……”
这个撞车的例证为什么能说明“贫穷落后才是万恶之源”的结论呢?从心理学讲,这表明易先生是根据“个案历史信息”(case history information)而不是“统计信息”(statistical information)来做推理的,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思维方式。
不但个案历史信息比统计信息更容易影响人们的判断,教科书还告诉我们,当人们既掌握了统计信息,又面对着生动鲜活的个案历史信息的时候,即便后者的内容与前者相反,人们也往往会依据后者做出判断。彩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即便从统计信息上看,小概率事件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人们还是容易被那些中大奖的个案历史信息激动得意乱神迷。
撞车的例子之所以被用来佐证“贫穷落后才是万恶之源”,只因为它是一个生动鲜活的个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它拥有的只是感染力,而不是说服力。我们也可以很轻松地找出同样鲜活生动的例证,来证明贫穷落后不是万恶之源,或者金钱才是万恶之源,尽管再强大的个案也不足以证明任何一个普适性的结论。
我之所以说撞车这个例子很有参考价值,是因为《老子》在论证的时候也常有这种思维方式,比如我们看下面这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通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