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三章

书名:西方博弈往事 作者:九边 本章字数:17712 下载APP
欧洲大陆那些事
大航海时代:西班牙的暴走(1)之路
西班牙主要依靠旅游业,那里的人们很浪漫,喜欢享受,不太吃苦。西班牙专注一些轻工业产品,比如包、衣服之类的。现在很难把西班牙和“列强”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西班牙开启了欧洲的列强模式,在此之前几百年,欧洲一直是被暴打的地位,在西班牙之后,西欧逐步开始对世界呈碾压态势。
在1469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期,西班牙两个王国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联姻合并了。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费解,但是在欧洲非常常见,后来的那个奥匈帝国,就是通过不断的联姻,版图扩张了好几倍。
合并后的西班牙本土势力大增,在二十年后对岛上的阿拉伯势力发动最后一击,彻底将阿拉伯人赶出了半岛,从此西班牙独立。
到这里,先把这条线索放下,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经济史,不然理解不了西班牙为什么要搞大航海,也理解不了为什么他们能搞大航海。
我们知道,欧洲当时的货币是金子,金子本来就是贵金属,贵金属由于产量有限,有升值趋势,大家有了金子后第一反应是存起来,等升值后再拿出来。大家都这么想,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金子果然升值了。升值后大家发现之前的预期是对的,于是继续“窖藏”金币,流通货币进一步减少,继续升值,形成了“正反馈”,这种循环状态让欧洲掉坑里了。
很多国家的房价大概也是这么个情况。事实上,一个商品如果供应有限,持有成本低,但是流通性好,一般都会引发持有潮,进一步推高价格,如此循环。唯一的破解方法就是增加持有成本,收取房产税,或者增加供应,总之需要打破持续上升的预期。
最后欧洲市面上没钱了,陷入了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要严重得多。这种状态下,基本上什么都干不了,因为没钱,商品价格倒是不高,但就是没钱。这种困局只能通过外部介入才能打破。这只是欧洲面临的其中一个问题。
欧洲还有一个问题,叫“内卷化”。由于生育率高,欧洲和中国历朝历代末期一样,陷入了严重的人口爆炸,人均拥有土地极低,而且人口供应量大,所以工人工资低,工资低的话工人就没钱消费。对经济学有点了解就会知道,这是典型的“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就没钱买东西,没钱买东西,就没法生产,即使生产出来也卖不出去。就这样,欧洲彻底被锁死了。
只有一个办法能救欧洲,就是天上掉下大量的金子来。只要有金子,就可以买东西,别人拿到钱后可以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得雇佣工人,工人有了钱后就可以继续消费,工厂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社会就能够循环运转起来。这样才会有科学革命,有工业革命,有技术进步,才会有后来的一切。
所以欧洲人,尤其是西班牙人,患上了“黄金狂热”症,急切地要去找黄金,所以后来亚当·斯密就把大航海形容为“神圣化的黄金渴望”。
哪有黄金呢?这时候我们所熟悉的马可·波罗上场了,他说东方有。他声情并茂地介绍了他在东方(就是中国)看到的景象,声称遍地是黄金,蒙古大汗的宫殿都是金子做瓦片。欧洲人沸腾了,那得赶紧去东方啊。
反正欧洲人基本都信了马可·波罗的话,但是当时去往中国的路已经被阿拉伯人阻断了,怎么去?这时候就得提另一个观念——地球是圆的,欧洲当时有很多人相信地球是一个叠一个的乌龟,有人觉得世界是一株三叶草,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地球是圆的,比如哥伦布——哥伦布相信马可·波罗说的,也相信地球是圆的。
人们对哥伦布现在当然是赞誉有加——航海家、冒险家、美洲大陆的发现者,其实回到他生长的那个年代,哥伦布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哥伦布从二十几岁开始就狂热地向各国推销他的那套理论:既然地球是圆的,朝西走也能到中国。
这个想法在当时如此大胆而不切实际,以至于大家都不太能接受,大家对他理论的难以接受程度,相当于现在有人要集资研究水变油一样。所以哥伦布一直蹉跎到40岁基本一事无成,他是意大利人,却先后游说了法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牙。到了1492年,哥伦布已经40岁了,他终于找到了投资人。
打败阿拉伯人的西班牙人投资了哥伦布。西班牙人为什么要投资哥伦布?主要是因为绝望了。西班牙人跟葡萄牙人当时在海上竞赛,到1492年,西班牙已经处于完全的劣势,试尽了所有的办法,也没能找到出路,这时候才想起来早就被扔到垃圾堆里的“哥伦布方案”,准备死马当作活马医,来个激进疗法。
就这样,西班牙人给哥伦布七凑八凑弄了三条帆船,又找了几百个死囚,封他为海军上将,哥伦布就气势十足地出发了。
随后哥伦布就找到了古巴,然后他得意扬扬地觉得到了印度,中国就在眼前,这个“执念”一直持续到死。如果哥伦布死前知道自己去的地方离中国和印度还有一万公里,会不会死不瞑目?有一个关键问题,他当初忽悠西班牙王室说要去找黄金,那他找到黄金了吗?——古巴那地方除了鹦鹉啥也没有。所以哥伦布就带着几只逮到的鹦鹉和抓到的“印度人”回到了欧洲。
虽然哥伦布没有找到黄金,但是意外地发现了两项跟黄金差不多盈利的业务:奴隶和烟草贸易。首先,美洲大陆的土著印第安人哪是作战经验丰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人的对手,印第安人没怎么反抗就被圈起来了。其次,船员们发现印第安人的烟草可以止疼。西班牙人哪疼呢?——梅毒,欧洲人当时梅毒的得病率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可以说西班牙前期是靠奴隶和烟草,后期是靠美洲发现的黄金撑起了其列强的地位。
有了利润,西班牙就有了运转下去的动力,跨大西洋贸易机器就这样被发动了起来。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当时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玛雅文化、阿斯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都在南美。前两个在现在的墨西哥那一带,印加文明在秘鲁那一带,反正都是在南美,所以以打劫为生的西班牙人基本都在南美活动。北美也就是现在美国、加拿大在的那块地方在当时没什么价值,后来这片没什么用的土地归了殖民美洲比较晚的英国。
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南美很多国家的人都说西班牙语了吧?那南美为什么没有西班牙人呢?西班牙人跟黑人、印第安人融合了。
后来日本一度人口压力大,也把本国人往南美送,现在智利那地方有很多日本人和当地人生育的后代,比如球星内马尔,很可能就有日本血统。美国种族隔离比较严重,现在依旧黑白分明。现在的南美已经看不到西班牙人了,但是西班牙人的一些恶习遗留了下来,比如宗教狂热、没有经商头脑、懒散、及时行乐、热爱喝酒。
一般来说,每个民族都有点自己的“特长”,比如英国人特别擅长用别人的代价去达成自己的目标,擅长合纵连横。
德国是由普鲁士军事贵族发展过来的,擅长生产武器。现在那几个生产宝马、奔驰、保时捷汽车的公司,以前都是造坦克的。现在卖电梯的克虏伯,以前是造大炮的。
西班牙在大航海之前就没干什么,尽打仗了,锤子的眼里满世界都是钉子,西班牙人的眼里满世界都欠砍一刀。美洲土著当时的主要技能是文身、石器、天文、祭祀,这些技能难以发展自己,更难以保护自己。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整个西班牙的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前往美洲。坚固的铁甲、刻着十字的盾牌、锋利的重剑,偶尔还操作火铳,对于新大陆上处于旧石器时代的土著来说,简直就是变形金刚降临,经常出现几百个西班牙人追着几万美洲土著在砍。当时的土著还在使用石头制成的武器。通过这种血腥的屠杀,西班牙人打下来一个面积比西班牙本土大十倍的地盘。
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避开了后来的美国领域。如此大的版图,让西班牙成了“日不落帝国”,是的,西班牙才是原版的“日不落帝国”。
西班牙打下这么多的殖民地,而且在秘鲁发现了大量的金矿,当地土著被杀得差不多了,怎么经营呢?这难不住西班牙人。对于西班牙人来说,只要能抢,他们就不会费力去买,他们去非洲抓黑奴,让黑奴给他们挖矿、种烟草、种可可、种甘蔗和橡胶,西班牙人一方面人少,另一方面也不会干这些。
有了钱之后的西班牙人继续一路“风骚”,他们把黄金拉回本土之后基本上只干了两件事,一是去买奢侈品。在16世纪,什么东西才是最酷最炫、最有型、最配得上土豪西班牙人的品位呢?当然明朝的丝绸和瓷器!现在大家知道中国南方在晚明的时候为什么工商业非常繁荣了吧?全世界一大半的金银跑中国来消费了,搞得明朝一度被通货膨胀折腾得苦不堪言。
另一件事是为了维持打劫力度,防止被打劫,一直维持着同时和第二、第三强国开战的标准。造最大的炮,喝最烈的酒,去最好的医院,就是西班牙人那些年的日常。
此时的西班牙,英国在给它到处抓奴隶,荷兰是它的海上马车夫(是的,荷兰一开始主要是给西班牙人开船的),葡萄牙把东方的丝绸运回欧洲卖给西班牙人,西班牙海军当量相当于列国之和。此时的西班牙看着处于无敌状态,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西班牙会一直强盛下去,谁能想到,巅峰状态的西班牙迅速滑落。
荷兰的资本家怎么砸了自己的国家
说起荷兰,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它曾经雄霸整个大西洋,一度垄断了东西方贸易。现在说起这个国家,不了解的人可能只能说上一个“大风车”,了解多点的人可能会说到他们那个夸张的拦海大坝,不过都很难把它和“列强”“最强海军”“世界银行”“东印度公司”等词汇联系起来。
所以,我突然想写一篇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文章,追忆下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
一、被“切断”的贸易之路
聊荷兰就得先聊丝绸之路,如果没有这件事,可能很多事都不会发生了。
中国人从汉朝就开始卖给罗马人丝绸之类的东西,可是汉朝人不太了解西边是什么情况,罗马人也不太了解汉朝。原因也好理解:地理隔绝。
丝绸之路正好路过亚欧大陆的交界点伊斯坦布尔,也就是以前的君士坦丁堡,总之这里是必经之路。
丝绸之路并不是汉朝人直接赶着驴,驮着丝绸就去欧洲了,那是清朝时候的山西商帮干的事。整个中国古代都是一节一节把丝绸卖过去的,比如南方人先把丝绸送到甘肃,甘肃人途经河西走廊,卖到新疆,新疆的商人再卖给中亚人,中亚人卖给波斯人,波斯人卖给土耳其人,土耳其人卖给罗马人……几万公里的路程,被拆分成每几百多公里一截,有点像击鼓传花,头尾两端的人根本没见过面,沿途每转手一次,货物价格就飙高一次,依靠这种价值差,丝绸就“跑”欧洲去了。
当然了,很多东西也会沿着这条路回到中原,比如胡萝卜、胡椒、胡桃、胡瓜、葡萄、石榴、蚕豆,据说都是从西域来到中原的。还有一些动物,比如驴和水牛,据考证也是从丝绸之路引入中国的。
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了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君士坦丁堡。之后买卖没法做了,因为垄断了路线的土耳其人不厚道,直接把丝绸和香料价格提高了十倍——爱买不买,大不了丝绸自己穿,香料自己留着炒菜了——这下欧洲人受不了,他们不是舍不得买,是真没钱。那时候是金本位,金子本来就稀缺,又被控制在少数人手里。
从金融角度来说,整个欧洲中世纪其实就是在通货紧缩中打转。周而复始,经济根本没法发展,那时候又没有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应量。尽管欧洲一直都是市场经济,但就是因为没钱,一直在低水平层次上打转。这时候欧洲人急眼了,到处找新航道,谁如果找到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谁就可以富可敌国。有这么大的利润刺激,欧洲的冒险家们不顾一切地出发了,也就有了我们知道的发现新大陆。
二、西班牙的没落
发现新大陆这事长时间看来是必然的,被哥伦布发现反而是偶然的,因为哥伦布把去往亚洲的路线少算了一万公里,大概觉得去印度三千多公里的距离还行。正好投资他的西班牙人也是糊涂,也没算明白,就信了他。哥伦布拿到钱就上路了。
哥伦布一直往西边溜达,还真让他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发现了新大陆。
哥伦布到死都相信,他到达的是印度,而不是什么新大陆,那上边的人都是“印度人”(“印第安人”是他对美洲土著的错误称呼)。
发现新大陆的西班牙,可能算是500年间崛起的大国里最不靠谱的国家——跟所有暴发户一样,在美洲发现银矿、金矿发财后,什么正经事都没干,就搞了两件事——消费和造军舰。前者是为了爽,后者是为了继续抢,而且谁敢抢他金子他跟谁拼命。
当然了,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那么多钱,他自己也没闲着,国内通货膨胀也很厉害。如果那时候你在投资一个工厂生产饼干,原料和人工费用极高,生产出来的东西由于成本太高,没人能消费得起,就只能干脆不生产了,所以西班牙一直没有核心产业。
有人问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西班牙,毕竟它比英国崛起要早——西班牙连手工业都没有,还要什么工业革命?
西班牙那么多钱把周围的狼都吸引过来了,那真叫一个刺激,西班牙的对手主要有这几个:德意志诸侯、尼德兰银行团(荷兰前身)、意大利城邦、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等。尽管单打他谁都能打得过,可惜抵不住这么多一起上,而西班牙又没像英国一样有了钱搞工业升级科技树。
西班牙内外交困,折腾了上百年——最气人的是英国,人家西班牙人去西边找印度,葡萄牙人去东边找,英国人去北边找。北边不是北极嘛,到了北极冻死好几支探险队,投资打水漂了。英国人也不气馁,既然东西两大航道都被控制了,那我干脆干海盗打劫吧。
海盗前身基本都是海军,那时候一艘大船比现在的驱逐舰都贵,不是普通几个亡命之徒凑点份子钱能玩得起的。无数次招惹西班牙人之后,西班牙人怒了,无敌舰队出发了,没想到点背竟然被打败沉入大海了,而且这样的事不只发生了一次。西班牙人终于伤筋动骨了,欠银行团的钱还不上,人家不愿意再贷款。偶尔贷款,利率也极高,西班牙更还不上了……总违约,更贷不到钱,越来越弱了。最先崛起的西班牙就这么就慢慢落后了。
三、荷兰的独立
西班牙的钱花哪去了?去了英国、印度、荷兰。西班牙自己不会造船,它的船在英国造,荷兰也造,后来荷兰的造船技术越来越厉害,它的造船厂高度机械化,几乎一天能生产一条船。
由于荷兰在造船方面有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荷兰的船主可以削价与竞争者抢生意。西班牙人去美洲贩卖奴隶、贩卖金银,不是西班牙人自己倒卖,雇的是荷兰人。这相当于从那时候起,荷兰是家运输公司,替西班牙人跑业务,其实荷兰当“海上马车夫”比荷兰当霸主早得多。
荷兰一边当“车夫”,一边顺便在西班牙人钱不够时放高利贷,利息回流本国发展工业,荷兰慢慢就崛起了。
荷兰是在一个古时叫尼德兰的地方。
荷兰多种语言新版本的国家徽标上面尼德兰的意思是“洼地”,表明荷兰在一个坑里。大海涨潮时能把荷兰给淹了,所以荷兰人很早就有“修大坝”的技能。荷兰修了一座30公里长,20层楼那么高的大坝。
不过这个坝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有六七米,真去看的话就发现没想象的那么霸气。环境不太好的地方一般有两个极端:善于经商或者穷得很。荷兰人就善于做买卖,所以荷兰人一直都挺富。但是,一个富裕地区跟“超级大国”是有差别的,荷兰当时才150万人,这是很大的短板。
刚开始荷兰是西班牙的属地,这一点荷兰人原本是没意见的。后来西班牙要增加税收,荷兰人怒了。其他的都好说,要钱不行,荷兰人的钱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加上宗教因素,荷兰独立战争打响了,也叫尼德兰战争,这一仗打了八十多年,打打停停,因为西班牙还得去解决其他问题。
一开始荷兰人不是西班牙人的对手,后来荷兰人的各个邦开始联合起来,英国也开始支持荷兰人独立,派远征军去欧洲大陆参战,战争才打成了半僵持。时间一长,到处开战的西班牙人终于耗不住了,最后任由荷兰人独立了。这场战争被称为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因为荷兰这个国家当时主要是由资本家组成的,相当于一次资产阶级无法忍受暴政发起的武装反抗。
抗战成功后的荷兰人成立了一个商业共和国,这种组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它标志性的特点是政府非常弱,资本家们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商量好了开干,基本没政府什么事。这种机制的优点是可以充分放大商人们的创造性。而缺点是致命的,一个松散的商帮,没什么凝聚力。其实这也是一场独立战争打了八十年的原因,经常是西班牙打过来大家一起抗战,西班牙人一走荷兰内部又陷入了商人式的相互扯皮。
四、荷兰的崛起
荷兰人的发家秘诀,很大的原因在于荷兰人既能做买卖又能做海军。
荷兰人发明了一种船,上边没有武器,全部装粮食,这样造价便宜,装的粮食又多。但是荷兰人崛起后,不可避免地给自己的船装上了大炮。所以说,完全的市场经济只存在于理论中,现实世界中的市场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暴力。
荷兰的武装商队到处圈地,不服就打。荷兰人先后战胜了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与英国人,从他们手里夺得马来群岛、孟加拉、马六甲、泰国等,在印度马拉巴海岸和科罗曼德海岸、日本等地设立商行。荷兰人的势力范围主要是在亚洲。
荷兰人把信用运用得极其到位,信用这玩意儿特别有意思,浅显点的谁都理解,亚马孙丛林的土著都知道说话算数的战士值得信赖。但是复杂起来正常人的脑子往往又不够用,比如美国现在开动印钞机印钱然后就可以从中国和日本买工业品,而委内瑞拉政府、阿根廷政府却不能拿自己的钱去买东西,以及美国通过美联储加息、降息“剪羊毛”,本质都是信用。
土著战士值得信赖是因为他很长时间里说一是一,言出必行;而美国的信用源于它的军事强大,海军就是美元的抵押品。荷兰人的信用也来自它久经考验的行为模式——从不赖账。
“信用”这种名声树立起来非常难,但是一旦有了这名声,就有海量资源供你使用。不过这些都是前提,荷兰人还有个制度创新,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也有一个,法国后来也有一个,而且是差不多时间开的,目的就是从事东方贸易。
既然有东印度公司,自然少不了西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最厉害的就是从印第安土著那里买了块地,起名“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现在的纽约。还有一块地,起名“新尼德兰”,也就是现在的曼哈顿。这个公司的存在简直就是对西方经济学的嘲讽,因为经济学里说,资本家会相互竞争,降低价格,最终消费者受益。
荷兰商人就是最早发现他们国内的商人们竞争太激烈,导致谁也赚不到钱,干脆就联合了,十几个在亚洲做贸易的公司干脆就合并了,成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怪物。因为它不仅能够自行组建雇佣军性质的军队,发动殖民战争,还能发行货币、建立殖民地,乃至与有关国家订立政治条约,基本是一个国中之国。
后来荷兰不行了,英国崛起,英国的那个东印度公司跟荷兰的差不多,公司有武装,总督跟国王差不多,统治着一亿人,比英国本土人都多。正是依赖东印度公司这样的巨无霸,17世纪是荷兰人的世纪,主要贸易是茶叶、香料、瓷器等。巅峰时期的17世纪中叶,全世界共有2万艘船,荷兰人就占了1.5万艘。
五、英国的出击
那曾经如日中天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什么会走向破产呢?主要原因是来自英国的恶性竞争。荷兰本来准备跟英国人来一次商业上的大比拼,而且他们有信心把英国人比下去,没想到英国人上来直接就踢翻了桌子,拔出刀来砍人——荷兰一群商人坐在一起商量,说维持的军队数量太多,要不裁军?大家一合计,裁军就可以减税,于是果断裁军。这一举措让英国和法国都高兴坏了,拎着刀子就上门了。英国人不得了,对自己狠,对别人也狠,一直跟在几个大国背后,打了西班牙打葡萄牙,然后再找荷兰的茬——英国海盗天天骚扰西班牙,西班牙崩溃后又天天骚扰荷兰。所以欧美五百年间崛起的大国没有一个能用经济学解释清楚的,清一色靠打劫和贸易保护上位。
从1652年开始到1784年,爆发了四次英荷战争,英国在战争中越战越强,而荷兰的国力却被逐渐消耗。尤其是第四次英荷战争,东印度公司损失了近70%的公司资产,这是后来破产清算的重要原因。
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法国趁荷兰虚弱,动员了十几万大军进攻荷兰。荷兰政府阻挡不住法国人,一败再败,愤怒的老百姓跑去把当时的政府首脑、资本家头目德维特抓起来吊死在了路灯上,然后把他的肉割下来卖掉了。有幅名画叫《德维特兄弟的尸体》,讲的就是这件事。
这场战争结束后,荷兰彻底失去了与英国博弈的筹码,英国可以毫无压力地将荷兰商船击沉并且不怕报复。慢慢地,荷兰不再拥有之前那种卓越的信用了,别人可以随意击沉你的商船,你却没法报复回去,大家还怎么相信你?还怎么敢把货物交给你?懂得这个道理,就明白了这些年一些学者提到的“带剑经商”。事实上你有这个决心和能力,你反而不需要使用这种能力了,这就叫信用。哪天你不断地使用这个能力,或者威胁这个威胁那个,很有可能信用已经出问题了。
当时这几个国家都是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还没有工业革命——虽然贸易这么发达,在海上溜达来溜达去,其实依旧是手工业时代,军舰什么的都是手工工厂生产的。
工业革命是很晚的一件事。英国先成了海上第一强国,然后爆发了工业革命,而不是反过来。海上第一强国的地位让英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市场,大市场催生了技术创新。为什么这五百年中世界性强国一个比一个人口多?因为强国都需要巨大的市场来支撑,本国没有人口就没法建立庞大的内部市场。而工业革命爆发的时候,荷兰早就已经衰落了。可以这么说,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基本上没赶上工业革命带来的红利。
荷兰走下坡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被贸易保护”了。为了击败荷兰,它的两个老对手英国、法国从1651年起通过了几个航海条例,核心的内容是今后英国本土和殖民地用到的所有船,必须用英国的,而且不许跟荷兰人做买卖。
航海条例出来后,英国海军采用绞杀式的封锁战术绞杀荷兰人,荷兰人完全没法做生意,首都阿姆斯特丹街道上杂草丛生。后来北美独立也跟这个条例有很大关系——大家都喜欢跟荷兰人做买卖,便宜而且从不违约,但英国就是不同意,北美人民抗议,英国继续不理会,加上其他的一些事,北美就造反了。而且英国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其人多的优势,英国人口比荷兰多得多,海外到处是殖民地,占据了几乎所有的重要港口和殖民地,并且怂恿海盗击沉荷兰商船,到处签发私掠许可证。荷兰人有苦说不出,打又打不过,因为英国人就是海盗出身,非常能打,再加上法国海军天天骚扰,躲又躲不开,毕竟自己是做买卖的,不去见客户哪行,但是一出门就遭劫掠。就这样,荷兰人一点一点地虚下去了。
不过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我们一直没说。战争需要花大量的资金——欧洲当时每次开战前就要发行国债,英国人打仗胜率高而且信誉好,投资回报率也非常稳定,深得投资市场的欢迎。早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之前,荷兰资本家就在不断地投资英国套取高额收益。而且英国为了吸引投资,故意拉高利率,准备打赢仗抢劫完慢慢还。所以,资本家开始盯上新崛起的英国,大量的荷兰资本流入英国,到最后,荷兰资本家干脆搬到英国去了,自此荷兰也就没什么戏份了。可以说,英国人拿着荷兰人的钱打败了荷兰,资本才是没有感情的杀手,疯起来连自己都砍。但这还不是故事的结尾,搞工业起家的英国人继续投资美国,在美国搞工业修铁路赚钱,自己弄了个空心化。
陷入“发达国家陷阱”的法国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很多坑,走的路多了,很容易掉进其中的一个。自从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基本无一例外掉到了一个叫“发达国家陷阱”的坑中。
这是什么情况呢?简单来说,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高福利,高税收。
这个有目共睹,发达国家里除了美国福利差,其他国家都要好很多。福利几乎人人喜欢,很少有人说我就不喜欢有人给我买单。但是高福利的背后就是高税收,税收和福利是左手右手的关系,福利较好的法国GDP的一半都交了税。
很多西方国家的税收,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实往往是取之于一部分民,用之于另一部分民。对于美国,政府开支大头是打仗——给了军火集团了。至于法国的税收,主要是用于难民、单亲妈妈及医疗开支,其实纳税主力中产阶级从中受益跟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举个例子,在法国,单亲妈妈完全可以不上班,在家生孩子就可以衣食无忧,与此同时白领却承担着高税收。
在欧美,事实上想让有钱人纳税非常难,他们找会计,找律师,总能找到漏洞,再不济就把财产转移到海外。所以欧美各国中产阶级都是纳税主力,一方面这伙人有点钱,另一方面这伙人跑不掉,最重要的是,这伙人害怕失去的太多。
高税收下,最痛苦的其实就是中产阶级。同时伴随着大户的持续出逃,法国这些年正在持续经历这种痛苦。大户出逃会导致经济持续走低,但是财政支出降不下来,毕竟穷人、单身妈妈、难民越来越多,几乎是在一个螺旋下降的通道里打转。去年我在法国,一个当地的员工就跟我说,他们法国这些年变化不大,工资也不怎么涨,支出反而多了起来。
其次,国家先发优势正在耗尽。
什么叫“国家先发优势”呢?也就是西方国家在大航海之后率先进入工业国,积攒了大量的家底,这些家底够他们消耗很多年。这些家底一方面是专利,另一方面是技术。
专利好理解,比如一些组装公司基本就是给西方交专利费的——跟很多人理解不一致的是,西方的很多发现其实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我们举个例子。
科学家在实验室通过一万次实验极其偶然地发现了A,然后再在A的基础上搞实验,又经过一万次实验偶然得到了B,然后继续这个流程。几百年里,西方从最初的几块铁矿石,硬是这样一点一点发现了可以做核反应堆的材料,或者做飞机引擎的材料,然后他们不告诉别人这个过程。如果发展中国家想直接从铁矿石研发到做飞机引擎,要么重复他们这几百年的发现过程,要么就直接买他们的成品,他们开出高价,让发展中国家的人养着他们国家的人。
上边说的那个过程,就叫“进化算法”,这种算法搞出来的东西几乎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任何一个中间产物有偏差,结果立刻就跑偏了。所以后发国家想通过重走西方路赶上去非常非常难,赶不上就得买,而先发国家可以一直吃老本到天荒地老。
但是这些年西方国家发现原本天衣无缝的理论出现了瑕疵,首先是20世纪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迎头赶上,发挥出亚洲人那股坚韧劲和举国体制,成功突破了欧美森严的壁垒。是的,最早玩举国体制的是日本,安倍晋三的祖父叫岸信介,岸信介是日本战后的内阁总理大臣,一直学的是苏联。
后来被朴正熙移植回韩国,搞定了“汉江奇迹”,也是因为朴正熙目睹过日本怎么搞经济,韩国后来就是在朴正熙的手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通过巨额投资和大家的齐心协力,不懈努力,送大批留学生到西方,这些留学生中总有一部分会回国,他们回国后就把部分技术和思路带回来了,日韩就攻陷了西方的汽车领域壁垒。大家要明白一点,计划经济在追赶方面有先天的高效性,但是缺乏灵活性,也缺乏活力,不能长期搞,长期搞就僵化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就能形成巨大的优势。
再次,发达国家普遍在研发方面投资乏力,缺乏增长空间。也就是说,十几年前没有投资研发,现在也就没有经济增长动力;现在没有研发投资,再过一些年也不会有增长动力,彻底掉坑里了。
研发科技就是孕育未来,按理说各国都应该拿出大力气来发展科技。事实上自从苏联解体后,西方就开始把本该用于发展的资金用在人们的消费上了。当初苏联没解体的时候为了抑制苏联扩张,西方疯狂发展科技,洲际导弹、互联网、超大功率飞机发动机都是为了应对苏联核打击搞出来的。再看现在,美国航天局在1973年就拥有了“土星五号”这样的大杀器,但是到现在反而没了。
现在除了美国、德国,欧美国家基本都掉坑里了,但是说了这么多,说的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接下来说法国——为什么法国人动不动就要跳出来抗议?
关于法国,有句英国人编派的话是这么说的:只有圣女贞德和拿破仑才能拯救法国。
当初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连年战败,法国人已经失去了信心。贞德这位16岁的瘦弱女性横空出世,扛着大旗走在队伍的最前边,带领大家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拿破仑对法国的影响很大,一度让法国在欧洲变得辉煌。最辉煌的时候,在欧洲,除了英国,其他国家都臣服于法国,或者和法国结盟。
很多人对路易十四不熟悉,一般认为是他奠定了法国在欧陆的霸权,为后来的各种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主要是在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代“暴走”了两次,但是这两次影响很大,导致法国跟英国差别很大,以至于法国一直都很“左”。
是不是不知道“左”和“右”的区别?“左”就是激进,“右”就是保守。“左右之分”正是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期间,大家开会,保皇党坐在右边,激进的革命派坐在左边。从那时候起,法国“左翼”就开始有个特点:如果你认为眼前的一切不是你想要的,那就推翻它。谁能想到,这个特点后来发展成了他们的民族特点。
英国就是典型的非常“右”的国家,比较保守,到现在都留着国王,而且主要保障两个权利,私有财产和自由。私有财产看起来好理解,就是别人有钱你不能抢,这还用说吗?事实上它比较复杂,复杂就在于“抢劫”的定义。要知道,在英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把从富人那里征税转移给穷人,让穷人不至于饿死,这种行为就被定义成“抢劫”。那肯定有人会问,穷人活不下去怎么办?
答案是“你看着办”,你有自由嘛,你可以选择饿死,或者去抢劫,但是英国早期的法律极其残酷,即便是第一次偷面包也会被剁手,第二次逮到就会被直接吊死。你也可以去新大陆,尽管那边每年的死亡率高达80%,一百人上岸,第二年就剩下二十个了。
而且当时的英国政府还认为企业主有压低工资的权利。因为英国当时人多,大家一起竞争,工资自然一直上不去。而且由于当时“羊吃人”,村里的地也被圈起来了,农民的选择不多,要么去海外冒险,要么去矿上当苦力。当时欧洲对英国人的评价就是“一个英国工人的寿命只有三年”。
资本家把省下来的钱拿去搞研发,有研发才有未来,或者存到英格兰银行吃利息。英格兰银行把这些钱借给国家去造军舰打仗,打仗打赢了抢到钱给大家分红,或者继续投钱买军舰,去抢殖民地,抢市场,形成一个“正反馈”。事实上英国殖民世界,靠的就是舰队和金融。
英国老百姓在国内过得不好,便亡命天涯。就这样,全世界到处是英国的殖民地,到处是英国冒险家,因为当时待在英国本土也非常冒险,还不如出来试试运气。
后来美国又学习了英国的这个特点。直到现在,美国在发达国家里福利应该是最差的,这跟它的历史有关。
美国和英国一样,对罢工游行之类的事向来零容忍,比如在那本《机关枪的社会史》中就说得很清楚。机枪最早的订单就是美国资本家买来镇压工人罢工的,装备资本家的私人武装早于军队。
英国和美国的资本家通过镇压工人罢工,把工人的成本压到最低,剩下的资本拿出来搞研发和扩张。
资本的本质就是先攒钱,然后再去钱生钱。资本积累的过程往往充满了血腥和屠杀,这还不是最惨的,像美、英、法这些国家有海外殖民地,主要是在海外搞清洗。
像日本、俄国这样的后起之秀,在海外没有殖民地,资本积累过程就只能在本国完成,用剪刀差洗劫农业来弥补工业。
为什么要讲英国、美国呢?因为需要对比法国,法国跟英美不一样。
英国人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最终在多个层面实现了突破。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有决定性的改变历史的东西搞了出来,比如蒸汽机、议会制、中央银行。
但是法国人一直都是处于尾随状态,一开始尾随荷兰人,荷兰人搞工业,法国人也跟着搞,荷兰人跑运输法国人也跑;后来英国人大举在海外搞殖民地、搞工业革命,法国人也折腾殖民和工业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需要铁和煤,铁用来做机器,煤用来做动力。如果一个国家没这两样,第一次工业革命无论如何也完了,比如印度在这方面就非常吃亏。法国恰好煤、钢特别多,学会造蒸汽机之后就顺利工业化了。
法国人做的很多事情,很少是自己创新的,全是采用的跟随策略。讲英国历史必须讲海外开拓、讲工业革命,但是讲法国历史的时候,基本就革命一个主题了。
法国人这种跟随的习惯,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法国发展成本低,不需要自己去试错,社会成本自然就低很多,不需要像英国、美国那样往死里压榨底层。底层没有习惯被压榨,所以法国人想法多,动不动就想和上层社会平权,法国左翼思潮就这么起来了。
很多人认为法国人比较激进,比较左的时候,会说法国有一堆左翼知识分子,但这个不是关键,关键是法国的老百姓信那一套,动不动就抗议。
二是法国有折腾的空间。法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像俄国、日本折腾空间并不大,折腾一次就倒霉,几十年缓不过来。唯独法国,条件好、人多、资源足,还可以采用跟随策略——法国不断地革命,国家也没太变坏,偶尔确实还变好了一些。时间长了,人们就达成了共识。
法国人不像美国人,美国人从来不惯着老百姓。南北战争期间富人可以花钱免军役,穷人没钱必须去打仗。纽约老百姓不想参军,后来演变成骚乱,一万多军警顶上刺刀就开始弹压,并且海军动用大口径舰炮和重型榴弹炮轰击,很快就平息了。
在著名的1932年华盛顿惨案中,2万多退役老兵齐聚华盛顿,被政府强力弹压,出动骑兵和坦克驱赶。当时下令的是麦克阿瑟,传达命令的是艾森豪威尔,亲自带着骑兵、坦克去弹压的是巴顿。更逗的是,对面带着暴民闹事的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尽管杜鲁门当初被镇压过,但后来杜鲁门上台后对罢工的事非常不客气,不像法国政府一样动不动就屈服,坚持强硬政策。
一言蔽之,法国人有折腾的基因,根植于他们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就有掀桌子的毛病。
美股已经塌了,欧盟压力也很大
我们今天继续用不带一个专业名词的方式给大家解释一下现在全球金融界最关心的另一个“雷”,也就是传说中的“欧债”,它爆掉的概率极大。
如果把国家当作家庭,欧洲那种福利型社会可以分成这么几种:
第一种,富商家庭。
家里只有一个人在赚钱,但是老婆、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过得还不错。瑞士、丹麦、挪威、卢森堡就是这种状态。这些国家有一些积累和底子,又有一小部分人比较能干,其他人就可以躺着吃喝玩乐。这类国家都不太大,袖珍型国家就可以这么玩。
第二种,家道中落的家庭。
有些国家以前阔过,阔的时候为了让大家能过上好日子,搞了一堆的措施照顾大家,如今家道中落,坐吃山空,幸福生活随风而去,还没想好接下来怎么搞。比如英国、法国,这两个国家这几年事情不断,其实衰退才是核心问题,所有的问题不过是表象。
第三种,借钱度日的人。
有些国家没啥家底,却过着跟富商家庭差不多的生活,这种家庭几乎想都不用想,那肯定是借钱度日。欧洲一堆国家都陷入了这种泥潭,看完本文大家自然就知道了。这也是欧洲接下来动荡不断的根源。
正是因为他们借钱不还,引发欧洲银行体系产生了剧烈波动,一直持续到现在,欧盟也差点崩溃。
一、欧债危机到底是什么?
欧债危机的事要从希腊说起。
希腊其实本来还行,1000万人口的国家,占着那么一大片海域,可以发展航运业,国土上还可以种橄榄。
希腊整体得天独厚,比荷兰强得多。
不过荷兰条件不太好,经济却搞得有声有色,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之一ASML就在荷兰。这个公司是生产光刻机的,那是种非常复杂的工业产品,一台能卖好几亿。
但是希腊不行,只能生产点高端橄榄油。
1999年欧盟正式启动欧元,为了防止落后分子拖后腿,规定欧元区成员国必须是勤俭致富的国家,而且定下了准入门槛,首先规定欠钱不能太多,其次规定每年财政花钱不能太多。希腊看了一眼自己的账本,发现自己既欠了很多钱,而且每年花得太多,不够资格,所以没能顺利加入欧元区。
到了2001年,高盛的交易员找到希腊,说你加入欧元区的愿望这么强烈,他们却不接纳你。这样吧,我帮你做下账,让你看起来没有那么大的问题,他们不就接纳你了吗?
希腊一直希望能加入欧元区,享受流动性的资本红利,在高盛的掺和下,希腊给了高盛很多钱。高盛对希腊的账目进行了一番复杂的操作,账目竟然真的看起来不那么差劲了,欧元区审核过程中也没发现问题,希腊顺利加入欧元区。
不过加入欧元区并没有给希腊带来想象中的好处,甚至问题一大堆。咱们举几个例子。
在加入欧元区之前,希腊多少有点工业,尽管没法跟“北欧四强(2)”和德国相比,但那时候货币是独立的。希腊经济不行,但是可以贬值本国货币,增加竞争力,或者拉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多多少少还能给自己留点工业底子。
此外还有个事比较复杂,不了解国际金融的人可能理解起来比较费劲,经济不强的国家,货币也不行,比如澳大利亚最近经济疲软,货币大幅贬值,反倒有利于它出口了。
希腊也一样,没加入欧元区之前尽管经济弱,但好处是自己生产的东西也便宜,还有关税,多多少少能卖得出去。
加入欧元区之后就不一样了,货币是一样的,没法贬值,而且没法搞关税,工业完全没法跟北欧强国比,很快那点工业就被挤垮了,失业率高得离谱。希腊只剩下了橄榄油和旅游业了——北欧冰天雪地,欧洲其他地方再厉害也产不出希腊那么好的橄榄油来,而且也没有爱琴海那么漂亮的景点。
不过希腊人不能天天晒太阳、看风景、涂橄榄油,工业品也得用,生活还得继续。另外希腊人口老龄化很厉害,国家养着大量的老人。
希腊的各党派也不太敢跟选票过不去,一直在扩大福利开支来讨好选民,政府一直在扩招公务员,1000万人口的国家,去掉老人、小孩、残疾人,剩下400万劳动力,竟然还有100万是公务员,简直匪夷所思。希腊非常多的人懒散到了极点,经营着一个大港口竟然能赔钱。
希腊需要很多钱,但是自己又没钱,怎么办?能怎么办,借呗。
希腊从德国、法国那里借钱。希腊加入欧元区后占了个小便宜——欧元区的利率是按照德国水准定的,非常低。希腊就一直借贷,然后买他们的产品,没钱了就借新债还旧债,债务累积越来越严重。
整体而言,希腊过上了“借债度日”的生活,主要依赖欧洲强国贷款续命,但是进一步讲,德国也在搞“经济殖民”,吸希腊的血,把希腊吸成了一副空壳。
同理,德国这些年把波兰、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等国的工业打得落花流水,还让这些国家过上了借钱度日的生活,更可怕的是这些国家的老百姓基本浑然不知。
原因我们在上面说了,他们这种差距太大的国家用同一种货币这种结果基本不可避免,发达国家肯定吸落后国家的血。
欧洲这样运行了十来年,在2009年,终于扛不住了,同时美国次贷危机来了,并且开始向全世界扩散。
美国那边把穷人的房贷打包成理财产品向全世界兜售,就像高收益理财产品似的,好处是回报率高,毛病也很明显,你想赚点高利息,它却想要你的本金。欧洲各大银行都买了不少,甚至连冰岛也买了不少,问题是冰岛是个什么国家呢?
据2018年的数据,冰岛这个国家只有35万人,全国近亲结婚太严重,以至于基因学家经常去冰岛做研究。而冰岛的中央银行负责人是个诗人,日常工作就是写诗,他的首席助理是个专业渔夫。这么个国家都在玩金融,可想而知欧洲当时多疯狂。意大利、希腊都没少买美国的垃圾债券。
美国次贷危机来了,希腊就掉进了坑里,政府只好咬牙给银行打钱,让银行先挺过去再说,这部分钱一下子引发了质变——希腊新上台的政党一看账本吓了一跳,明白希腊濒临破产,为了防止破在自己手上,赶紧宣布前任政府欠了一屁股债,债务是GDP的113%,而且每年还有赤字,这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一个人一年能赚10万元,但是这个人欠了11.3万元;不但欠钱了,这个人每个月还“月光”;不仅“月光”,每个月还继续刷信用卡欠钱;而且还管不住自己的小手,下个月还要欠。
总之还不上了,让欧洲强国们看着办。
欧元区也吃了一惊,突然发现原来希腊欠了这么多钱,这分明是还不上的节奏,而且一深入研究,发现刚才那“一惊”吃早了——不止希腊,南欧那几个国家也都在借钱度日——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都欠了一屁股债,债主基本都是德国和法国的银行。德意志银行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处于倒闭的边缘,2019年大裁员,差点没扛过去。
唯一高兴的是英国,在边上看笑话,因为它没借钱给希腊,它不只淡定,还在那里说风凉话,“早说了欧元区搞不成”“你看看你们多不小心”“别说我没警告你们”……
这下希腊反倒不着急了,着急的是德国和法国。打个比方,你借了几百万给一个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你和借钱的人谁会着急?
德法两国的内心苦啊,怎么搞出这么个破事来?!而且外界都质疑欧元区到底能不能行,是不是过不下去了,要散伙了吧?欧元要贬值了吧?
不过这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源于这俩东西,万恶之源。
杠杆就是借钱,你要去买黄金,拿出100万元,黄金历史性暴涨10%你才能赚10万元,但是如果你从银行借了3000万元(三十倍杠杆),拿着这3000万元去炒,暴涨10%你能赚300万元。不过毛病也很明显,黄金跌3%,你的本金就没了。
欧洲那些银行也一样,他们的钱全是借的,希腊借钱消费,德国、法国的银行借钱放贷,而且整个欧洲几乎所有的银行加了几十倍杠杆搞这些债券的金融衍生产品。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希腊、意大利几个国家破产倒是小事,欧洲的那些大银行也跟着破产了,大家熟知的什么德国千年家族和各种新贵,财富都在银行里存着,弄不好就被爆掉了,这可怎么办?
这就是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不是希腊欠钱还不上,而是希腊还不上钱这事差点引发整个欧洲银行体系的崩溃。希腊本身没那么大能量,但是它触发了欧元区的一个大危机,也就是它们极其复杂的衍生品交易市场,以及信心危机。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欧元区不是一个国家,欧元区更像一个行会,互相做买卖可以,但是互相买单绝对不行,即货币统一了,财政却没统一。欧元区内部的问题基本全是这个问题的衍生品。
危机出来后,处理过程我们不准备细讲了,麻烦不断,总结起来就是:
欧元区:希腊你为什么欠这么多钱?
希腊:我为什么欠这么多钱你心里没点数?
欧元区:你能不能行?今后能不能少借钱?
希腊:我得跟老百姓商量。
欧元区:救你不是不行,但是要拿你的小岛、码头、港口、橄榄油抵债。
希腊:不接受,我要公投脱欧。
欧元区:那你先把钱还了。
希腊:条件能不能不那么苛刻?条件不那么苛刻我就接受,并且不脱欧。
欧元区:看你这么诚心诚意,那就打个九九折吧。不过你得大规模加税,多辞退点公务员,上调退休年龄,省吃俭用尽快还钱。
希腊:我还是接受刚才说的那个条件吧。
欧元区:不行,必须接受新条件。
希腊没办法,只能认了。
随后希腊宣布要加税,要削减公务员。2010年希腊乱成一团,发生了大罢工,大家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向欧元区屈服,但是政府也没什么好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受欧元区和老百姓的夹板气。
不过好在欧元区的贷款终于来了,希腊避免了国家没钱开张处于半崩溃的状态,继续过上了借新债还旧债的生活,不过也节衣缩食偿还欠款。
欧元区大国们也长吁了一口气,欧元区和欧洲的那几个银行总算没崩溃,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纳闷了,退出欧元区不就行了吗?为啥不退出欧元区?一方面,现在民选政府没那个魄力,也没那个必要承担这么大的风险,万一退出后过得更不好了,那就没法交代了。另一方面现在的倒霉都是前任造成的,退出后倒霉的可是现任的责任,没人会承担这风险。
二、欧债还没结束
说到这里,大家都看出来了,欧债危机其实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也解决不了,只是通过贷款来往后推。
最好的办法就是欧元区各国财政统一,发达国家补贴落后国家,大家一起致富,但是欧元区远远做不到。
欧债危机之后,希腊和其他国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它终于意识到欧元区不待见自己,它在欧元区眼里就是个累赘;欧元区后悔当初没把账查清楚,不小心把它放了进来。
然而中国的企业看到了这个商机,比如希腊最大的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当年亏损700万欧元,2010年中远中标了三十五年的经营权,中远购入70%的股份,现在被打造成地中海第一枢纽港了,已经算是中资港口了,也实现了盈利。
而且希腊跟中国的企业合作,一直在搞25万欧元移民项目,大家可能也看到了,最近几年不赤字了,2018年说是终于不用救济了。
不过希腊好那么一些了,不代表欧洲整体全好起来了,欧元区是系统性问题。
意大利有五个希腊那么大,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规模,在欧元区排名第三,问题是不止一个意大利,还有旁边的西班牙也问题重重。
欧洲已经到了危机的边缘,就跟美国似的,上一次金融危机没解决问题,这次重新来,带着双倍的压力。欧债危机也一样,上次根本没有解决,用贷款给掩饰过去了,本来他们应该去杠杆,但是这十年他们也没改正错误,反而变本加厉,现在极高的概率要把上次欠的都还回去。
(1)暴走这个词最先出现在1995年的TV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中,是形容机体或者人失控从而导致的近乎野兽一样狂暴的行为,也有一层意思是说人的瞬间爆发力很强。这里是指西班牙迅速发展起来。
(2)北欧四强:瑞典、丹麦、芬兰、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