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六章

书名:内向者优势 作者:赵静 本章字数:11166 下载APP
商业与投资,看重的就是理性
长线投资,对事业进行长远规划
一些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给不同投资者列出了两种投资方式:第一种是投资时间为一周,一周之后投资者就可以获得500元的收益;第二种是投资时间为一年,投资者到期可以获得10000元的收益。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投资,人们究竟会如何做出选择呢?
结果显示,多数参加实验的投资者都选择了第一种方式,他们更加倾向于获得一周之后的收益,而只有少数参与者选择了第二种投资方式。
为什么很多人更加注重眼前的利益呢?原因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有一种非常原始的应激反应,这就是即时满足感。这种应激反应主要和远古时代恶劣的生存环境有关,由于资源和食物非常短缺,大脑会持续分泌一些化学物质来提醒人们要立即出去寻找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大脑也进化出了一些更加高级的控制单元,人们可以利用丰富的策略和良好的计划来应对生活危机。大脑的原始工作机制开始不断退化,但是即时满足感并没有消失,在遇到一些外在的利益刺激时,它仍旧会跳出来与更加理性、更加高级的思维做斗争,以此来争夺控制大脑和身体的权力。
面对外界的利益诱惑或者相关的刺激时,大脑会产生两种偏好: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偏好即时满足的人更加看重当前的利益和享受,只要有利可图就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也正因如此,他们缺乏更为长远的目光,做事只顾当下,只看重当下的享受和满足,对于未来缺乏明确的规划。这样的表现使得他们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影响未来的发展。
即时满足和另外一个词联系密切——“回报敏感性”。回报敏感的人往往非常积极寻求回报,这是他们做事的一个基本动机。通常情况下,回报敏感的人性格偏于外向,而且对回报过分敏感的人往往拥有强烈的即时满足感。
而偏好延迟满足的人更加理性,更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对他们而言,做任何一件事不能仅仅考虑当前的收益,而且必须考虑未来的收益,必须考虑这件事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一类人具有强大的自律意识且目光远大,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明确的规划,他们更习惯于进行长线投资,他们看重的是长期利益。
心理学家之后对这些参与实验的投资者进行调查,发现选择第一种投资方式的参与者多数都是外向性格的人,而选择第二种投资方式的人则属于内向性格的人。也就是说内向者更加理性,也常常偏好于延迟满足,他们通常会对当前的形势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分析,会注重长远的收获。通常情况下,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具耐心、更加沉稳,也更加自律。这一类人擅长投资,他们不会因为眼前的得失而更改或者放弃自己的计划,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在“一周后获得500元”与“一年后获得10000元”的选择中,内向者通常都会选择后者。
这类投资者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股神巴菲特。巴菲特是一个内向的人,平时不太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也很少露面,而他在投资上的策略也很简单,那就是“放长线钓大鱼”。作为一个真正的投资大师,他几乎将长线投资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他在1988年秋天开始大量收购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此举不过是为了抄底,毕竟1987年10月美股刚刚经历了崩盘,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当时从高点瞬间下跌了30%。大家都不看好这只股票,而且认为巴菲特大概会采取低吸高抛的方式赚取差价,也许用不了一个月,他就会卖出这些股票。
事实上,直到1989年秋天,他一直都在持续不断地收购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而这些股票占据了可口可乐公司7%的份额。接下来,巴菲特什么也没做,就是将这些股票捂在手里。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长期持有这些股票,他对可口可乐公司的发展前景依然看好。结果不出所料,1988年至1998年这短短的10年里,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值翻了10倍,但他并不急于出手卖出股票,而是继续持有。尽管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股价上涨经常陷入停滞,但是巴菲特依然没有出售股票的想法。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成功投资和智商没有绝对相关性,只要你有一般人的智商即可。你需要的是能够控制冲动的性格,其他人在投资上会出问题都是因为冲动。”对他来说,一个出色的投资者应该保持耐心和理性,应该注重长期利益,而不是斤斤计较于眼前的收益。
一般情况下,内向者都是延迟满足者,而这是他们身上的一个重要特质,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优势,因此他们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并进一步发挥出这些优势。比如做事要克制冲动,谨慎而全面地分析这件事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包括当前的,还包括长期的,也就是说,任何行动都需要做到当前与未来的平衡。
一般来说,这种平衡需要侧重这几个方面:当前收益,成本核算,潜在风险,未来收益。
当前收益是最直接的参考数据,每个人做事时都需要了解清楚自己做这件事能够获得什么样的短期回报。
成本核算与当前收益相对应,彼此之间相互约束。人们需要计算清楚做这件事能够获得什么收益,以及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什么。如果成本过高,那么就要果断放弃当前的收益。
潜在风险则是一种警告,也就是说人们不能只顾着计算眼前的收益有多少,而不去分析这种收益背后的风险,否则就容易落入陷阱之中。一个聪明的投资者会认真分析潜在的各项风险,并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评估。
未来收益则是最重要的考核因素。任何人在制订自己的行动规划时,必须将目光放在更为长远的未来收益上,这才是决定自己的行动是否合理的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也就是说人们需要采取长线投资的策略,抑制当前的冲动,做好长远规划,制定长期的发展策略。而对于未来收益的核算本就是在当前收益、成本核算,以及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来进行考量的。
抓住少数重要的客户
之前在谈到内向型人格与外向型人格的区别时,曾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外向者更加偏向于广泛的社交,他们认识的人很多,人脉也非常广泛;而内向者的朋友很少,他们只愿意和少数值得交往的人沟通。这种模式上的区别使得双方在工作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区别。
比如在营销领域,外向者更倾向于广泛拓展和积累人脉,他们就像是那些超级营销员一样到处发放自己的名片,无论是在社会活动场合,还是在一些私人宴会上,他们的口袋里随时随地装着一大把名片,他们的目光停留于到场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些潜在的客户及他们的朋友和家属。
他们习惯了举起杯子同每一个人碰杯,假使有可能的话,他们会这样去做;热情地同每一个人攀谈,试着探索并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东西,家庭、孩子、房产、股票、旅游,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与人建立联系的机会。事实上,对于外向者来说,如果他们打算出售自己的产品,那么他们的电话簿中可能轻易就能翻出几百个大小客户的名字。他们天生就是那种广撒网的人,并且期待着有所收获。
相比之下,内向者更加内敛,他们不太习惯那些社交活动,尤其是在面对一大堆陌生人时,他们会感到不自在,并且希望找到一个独处的空间。他们并不会对所有人都产生兴趣,通常情况下,他们只会将目光停留在那些愿意和自己交流或者和自己具有某些相似点的人身上,这也就意味着内向者更加看重对方的价值。如果将这种交际模式与营销方式结合起来,那么内向者通常更能抓住少数重要的客户。
考虑到效率问题,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这样理解社交与人脉:许多商务社交都是无效的,广撒网的人往往不一定会捕捉到自己期待合作的对象,要知道自己希望获得的订单与合同往往来自于很少的那一部分人,所以社交的关键在于把握那些最重要的人脉。就像参加一次大型的社交活动一样,在几百人的场合中,需要认识的永远只有最重要的那几个人。因此人们需要适当过滤一部分人,需要适当地避开一些不必要的社交活动。
如果仅仅是为了结交合作伙伴或者有价值的朋友,那么内向者或许更有优势,本着“我只需要把握关键的20%的朋友”“我只需要重点把握20%的优质客户”“我只需要谈成价值最大的20%的生意”的原则,许多内向者在生意场上非常高效,并且非常善于挖掘那些优质人脉。
李伟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每个月都会去大卖场出售产品。相比于其他人满大街地宣传自己的产品,李伟的做法就显得比较简单,就是通过互联网和微信群找到公司的超级消费者。这些超级消费者都是公司产品的忠实拥趸,而且消费额惊人,李伟的主要任务就是与这些超级消费者建立起良好的买卖关系和私人关系,然后顺利销售自己的产品即可。
有关超级消费者的定义实际上就类似于主要客户的说法,他们都是决定销售额和业绩的主力军,是决定整个销售业绩的关键因素。通常情况下,可以用二八法则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说20%的重要客户吸纳了80%的产品,而其他80%的客户只贡献了20%的销量。对于销售者来说把握住关键的20%的客户就可以决定自己的业绩,而这对于内向者来说是一个有利条件,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像其他人一样去接触更多的人。
事实上,内向者只需要通过更少的谈话和更加深入的交流,就可以创造更大的机遇,而这一切迎合了他们的优势。尽管一些外向者也会使用二八法则,但是相比而言,内向者在营销工作中遭受的阻力会更少些。
在争夺资源和游说方面,内向者通常不太占优势,如果能够缩小沟通的范围,那么就可以有效隐藏自己的弱势。许多营销者都承认,如果公司要求人们必须结交更多的客户,那么内向者往往比不上外向者。可是业绩的提升并不一定在于认识的人更多,而在于认识的人是否具备很大的价值。
事实证明内向者在沟通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更倾向于一对一的交流,如果人数众多就会消磨他们的积极性。在一对一交流的过程中,内向者更容易发挥自己情感细腻、心思缜密的一面,他们会注意观察对方的情感和情绪,会想办法抓住一些细节问题来确保谈话不会出错。
内向者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倾听,但他们不可能倾听所有人说话,选择那些更加重要的客户来倾听,这是提升效率的最直接方式。某公司一个富有经验的销售部经理每周都会进行市场调查,听一听客户和消费者的想法,而在他的调查名单中,基本上都是那些超级消费者和重要的大客户,他会当面认真倾听每一个客户的建议和意见,并获知一些反馈信息。
由于能主动抓住少数重要客户,内向者有更多的机会采取一对一的沟通模式,有机会倾听客户的声音,并将此作为提升工作效率的依据。
采取循序渐进的营销策略,逐步说服对方
通常人们都会觉得内向者不擅长销售,不擅长与客户进行沟通,事实上他们在信息描述和信息挖掘方面拥有很高的天赋。比如内向的人更加细心,因此更容易发现谈话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并能从中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内向的人更懂得如何给予信任,而信任是销售的前提,如果一个推销员一直想着客户手里的钱,而无法让对方感觉到最基本的信任,那么客户自然不会心动。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内向者在交谈时善于观察对方的情绪和表情,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确保自己不会出岔子,因此在推销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做到察言观色。
著名的推销训练大师汤姆·霍普金斯曾总结出一套非常实用的聊天方法,这就是著名的NEADS公式,这个公式非常适合内向者使用,它可以有效发挥出内向者的优势。
N是指现在(Now),即什么是对方现在所拥有的,包括对方的职业、资源、苦恼、生活习惯及其他信息,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对方现在拥有的产品是什么。就像一个人购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产品一样,了解这些产品是什么,属于什么品牌,往往是了解对方消费习惯的前提。
E是指享受(Enjoy),是指对方现在正在使用并拥有的东西中,他最喜欢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有哪些兴趣上的倾向性。简单来说就是对对方当前的消费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然后从中寻找对方的兴趣爱好,了解对方生活消费的倾向性。这样就可以找到共同的语言或者共鸣点,然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A代表Alter(不满意),是指在对方所使用、所拥有的东西中,有哪里不满意,想要改变的是什么。对方有什么想法和愿望,对方渴望获得什么东西,或者希望对当前拥有的东西做出什么改变。通过交谈,人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出对方的需求。就像一些追求新潮的消费者,他们对于上一款产品会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总是希望在某些方面做出改变和调整。这些调整的愿望就是一种需求和商机,推销员应该敏锐地把握住这些信息。
D代表决策者(Decision-maker),是指谁才是最后的决策者。在努力挖掘对方的需求后,并不意味着就立即需要迎合对方的需求做点儿什么,对方是否能够下得了决心接受自己的建议和帮助,是否能够接受自己提出来的解决方案,是否还有人做出最终决策,找到真正的决策者非常重要。在很多时候,推销员已经说服了购买者,但是购买者可能会说:“我非常希望接受您的产品和服务,不过这件事我做不了主,我还要请示一下上司。”寻找最终的决策者就是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状况。
S代表解决方案(Solution),表明谈话者可以为对方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一般来说,在了解对方的需求,并获得许可之后,就可以主动为对方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了。
事实上,整个推销过程就是一个逐渐引导的过程,从信息收集到需求分析,再到提供解决方案,推销员可以一步步引导对方向自己的产品上靠拢。这就需要强大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需要专注度和理性的思维,而那些冲动的人,也许从一开始就会主动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营销领域,NEADS非常奏效,汽车销售之王乔·吉拉德就习惯于使用类似的方法,大家往往只记得他到处发名片的故事,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沟通者,非常注重通过挖掘别人的信息与需求来赢得销售的机会。
与人见面的时候,他首先会询问对方的职业,谈论彼此的生活和家庭,然后了解对方有什么兴趣,找到共同的话题。接着顺利地将话题引到车子上来,看看对方是否对车子感兴趣,平时都喜欢什么类型的汽车,以前购买的汽车是什么品牌。在交谈的过程中,乔·吉拉德会根据对方提供的相关信息推断出对方适合的车型与品牌,再决定是推销空间更大的、更廉价的、品牌价值更高的,还是安全性能更好的车子。自然而然,他会反复确认对方是否愿意购买车子,是否需要征求家人的同意。一旦对方决定去看一看车子,他就会在对方需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某一款车子,并告诉对方这是最合适的一种选择。
事实上,乔·吉拉德虽然看起来非常健谈,但他私底下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工作,他似乎不太愿意与人进行交流,但是在掌握了这一套理论和方法之后,他的表达能力和销售能力的确有了更好的提升。
这套方法通常被认为是内向者的销售“圣经”,它就像一个万能公式一样,可以应对各种不同的场景,任何行业的推销者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挖掘客户的需求。想要引导客户接受自己的产品,就要了解对方目前使用的产品的情况,了解对方对使用的产品满意的地方及不满意的地方,然后为对方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顺利让自己的产品替代客户目前正在使用的产品。整个沟通流程可以简化为收集信息、分析需求、提供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寻求客户需求的公式。通常情况下,那些出色的销售员往往都拥有一个类似于NEADS的套路。
实际上这个方法同作家凯伦·梁提出的FREE四步法有些相似,在FREE四步法中,凯伦·梁将沟通分成了四个步骤: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快速建立融洽关系(Rapport)、自然地加深情感连接(Emotional Connection)、不费力地去影响他人(Exertion of Influence)。
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就是要求内向者注意自己的形象,包括穿衣是否得体、言行举止是否让人感到舒服、表达水平是否足够出色,个人需要通过自身的形象展示来强化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快速建立融洽关系主要是指要懂得主动分享彼此的生活与工作,然后寻找共同话题,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发现对方真实的想法。
自然地加深情感连接是指在找到共同话题之后,要注意迎合对方的需求和情感变化进行沟通,尽量谈论一些对方关心且感兴趣的话题,尽量以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让他人产生愉悦感。不仅如此,有时候也可以适当谈论自己恐惧和害怕的事情,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简单地说一句“有什么我可以帮到你的吗”,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对方产生更为强烈的信任感。
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沟通,双方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强化,这个时候内向者的一言一行就会对对方产生影响。
从本质上来说,FREE四步法与NEADS拥有一个共同的套路,那就是找到共同点并挖掘需求,之后以此为跳板,顺利施加自己的影响力。可以说两者都是非常实用的沟通方式和营销策略。
深度思考,让商业方案更加完善
有位商业大佬在公司内部进行调研,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性格外向的员工往往需要花费7天的时间来提交一份项目的方案(从调研到制订方案),而性格内向的员工则需要9天左右。从时间对比上来看,外向者更占优势,他们似乎更具执行力和竞争力,实际上内向的员工所提交的商业方案更加完善。很多外向者会忽略细节,即便他们能够从全局上进行把握,但是相关方案也常常显得不够严谨。
在制订方案或者制订计划方面,内向的人往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多年从事管理咨询的人依据自己的经验,都曾指出内向和外向性格的管理者在商业运作上常常表现得截然不同。比如外向的管理者在商业会议上会随手甩出一份方案,这份方案往往只提到几个简单的要素:项目、资金、技术、人员、投资/运作方式、时间。他们更像是造梦者,此时他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关于商业项目的宏大概念,会有一个非常宏伟的蓝图,但那些都是一些大致的印象描述,是一些比较粗糙的构造。他们是那种仅仅依靠几张简洁明了的PPT就能展示整个项目的人,他们更加重视画面感,或者说在描述的时候更注重一种感觉。
而内向者如果制订了一份商业方案,他们会郑重其事地将其放到会议上来说,也许会给每个人发放一叠文件。在这些方案中,每一个要素、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会尽可能提到。他们不善于进行一种形象的展示,而是会以非常客观的数据、非常严谨的文字、非常细致的分析来推广自己的方案。整个方案的框架和结构非常严谨、合理,整个方案的内容非常细致和充实,既展示了宏大的结构,也勾勒出了细节。这些方案更像是一些完美的范本,它们不是一时冲动或者灵感迸发打造出来的,而是经过严格推敲和认真分析得出来的成果,每一步都夹杂着精确的计算、推理和分析,而且都经过深度思考。
还有一个区别也很明显,外向者就像是乐观的造梦者,他们往往只会制订一种方案。对他们来说这种方案成与不成往往都带着偶然的因素,或者说他们对自己的成果深信不疑,并且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把握来说服别人接受这份方案,或者有足够的能力让下面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执行。
而内向的管理者更像是谨慎的规划者,他们很少愿意简化自己的工作,对他们来说确保万无一失才是最重要的。正因如此,他们常常会在推出一份商业方案或者计划之后,再推出一些备选的方案。而在推出每一份方案的时候,他们还会特意给出一份可行性方案,这是说服他人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确保整个方案得以实施的保障。
如果对外向者和内向者的工作方式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外向者更加偏于感性,而感性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冲动,这种冲动不仅仅是情绪上的冲动,还在于思维上的冲动。其突出表现就是做事不认真思考或者不会进行深入分析,凡事考虑得太过肤浅,想问题容易流于表面。而且他们很容易把问题想得过于理想化,经常会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浪漫主义,对于严谨的商业运作来说,这些个性容易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内向者则是理性的代表,他们不会轻易做出判断或者做出决策。很多时候客观分析及深度思考成为他们打造完美方案的重要因素。而内向者善于进行深度思考是有原因的。
第一,他们常常选择独处,因此能够为自己创造出更好的思考环境。
第二,内向的人通常不太喜欢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常常找不到值得倾诉和分享的对象,这个时候他们脑中的所有想法都无法从外界得到及时的回馈,因此只能自己不断往深处摸索。
第三,内向者天生就非常敏感,他们有深入挖掘的欲望,并且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接触的问题不可能那么简单。
第四,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非常丰富,过去可能有过大脑一片空白的不快经历,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他们会尽可能地收集更多的信息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五,内向的人心思缜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都很强大,并且富有创造力。由于长时间独处,他们更喜欢思考,而且思考的层次和全面性绝非常人能比,他们会不断进行推演和分析,直到这些想法足够成熟。
正因具备这些优势,内向者在制订商业方案的时候,不会急于下结论,不会急于选择应对的方法,而是会先对相关事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弄清楚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透过事物的表象来挖掘内在。这种不断思考和冥想的能力能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的宽度和深度,挖掘出自身巨大的潜力,并有效提升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以让商业运作更加安全。
与此同时,内向者还会制订可行性研究方案和备选方案。推出可行性研究方案的目的是提升这些商业方案的说服力,让别人意识到这些方案是经过慎重思考与科学合理的推理的,可以付诸实践。而备选方案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提供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以防万一,如果之前的商业方案被人推翻,或者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被迫中断,那么备选方案将会发挥作用。可以说,任何一份商业计划的推出,都需要提供可行性研究方案和备选方案,而这正是内向者擅长做的事。
内容延伸: 理性的左脑及感性的右脑
每一个人的大脑都分成左脑和右脑,这两个部分的功能不一样,其中左脑主要负责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具有理性和逻辑性的特点。一个人平时喜欢写文章,喜欢进行书面表达,多半就是左脑比较发达,左脑常常被称为“文字脑”,就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文字分析、组织和理解能力。一个人善于理解别人,而且能非常敏锐地察觉和分析外在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左脑在发挥自己的功能。左脑非常适合处理文字信息和数据,非常适合分析和判断,它追求真实性和严谨性。无论是文字的真实性、数据的真实性还是事件本身的真实性,都会通过左脑进行核对。当人们面对某件事情的时候,左脑会对相关的信息和参数进行分析和研究,看看是否存在什么漏洞。为了确保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能够产生说服力,左脑通常会分析、分析、再分析,直到确保万无一失。
在左脑的运作机制下,大脑会自觉地对他人的话、他人的行动进行分析,掌握其中的细节和信息片段,然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理性的推理和判断。经常运用左脑进行理性分析的人,并不容易被人说服,他们通常都会非常严谨地验证对方所说的话是否属实,对方提供的证据是否真实。
此外,左脑发达的人非常有条理,注重做事的先后顺序,他们会将所有的事情列成一张清单,然后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而绝对不会随意去做事或者将几件事情杂糅在一起去做。
相比之下,右脑更习惯于主观上的体验工作,它不太习惯那些冰冷呆板的逻辑分析方式,不太喜欢抽象的事物,简单直白且图像化的信息最适合它来处理,因此也被称为“图像脑”。它一般处理声音和图像等具体信息,可以将收到的讯息以图像的方式瞬间处理掉,心算、速读通常都是右脑处理资讯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说,右脑具有想象、创意、灵感和超高速反应(超高速记忆和计算)等功能。它在很多时候偏向于符号化,就像婴儿饿了会吸吮手指或者将手指放在嘴唇上一样,这些符号带有特定的含义,是一种感性与直观的表达方式。
右脑的感性还体现在它会将个人的所见、所听、所感形成一个主观的印象,然后与思维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右脑的思维方式符合了多数人的期待,比如很多人常常不希望艰难地做出决定,甚至期待能够立刻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决定,他们始终坚定地认为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知到的东西就是正确的。
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各不相同,两者都有自己的信息加工模式,这些模式没有高低之分,两者都存在优点和缺点。内向者需要了解自己究竟是左脑占优势还是右脑占优势,比如左脑占优势的内向者会表现出理性的特质;右脑占据优势的内向者善于解读肢体语言,也习惯使用肢体语言,具有比较强的幽默感,做出判断时容易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会主观加工信息,同一时间可以处理几个问题,喜欢即兴表演,与此同时,他们更加看重别人的反应。
右脑占据优势的内向者往往会有一些情绪上的体验,这样就导致了诸如过度敏感之类的缺点,有时候他们还会使用否定或者强迫性的思维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焦虑的困扰。
实际上,右脑占优势的内向者更加适合做一些艺术创作的工作,他们拥有丰富的技能和才华,但这些才华并不适用于相对传统的工作技能,他们的行为看起来有点古怪,有很多情绪体验。数学家、画家、诗人等可能都偏向于右脑占优势,他们也常常会因为古怪的性格和行为而遭受外界的误解。
左脑占据优势的内向者更加守时、更有秩序。他们喜欢在行动前进行正反两面的分析,对时间非常敏感,对于社交暗示有些迟钝,对文字和数据感到舒适,能客观分析事实,喜欢举出实例,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左脑占优势的内向者往往讲究逻辑能力和言辞能力,他们更加看重事实,看重逻辑顺序。一般来说,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右脑占优势的内向者会进行一定的主观加工和想象,他们常常会通过想象整个工作模式来做好相应的工作;左脑占优势的内向者更加看重信息的真实性,权威的信息和真实的资料是他们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前提,而且他们习惯于深究“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及“为什么会产生类似的想法”。人们戏言教育系统就是为左脑占优势的人而设立的,这样的话并非没有道理。
如果单纯地从商业运营的角度来分析,那么左脑占优势更适合内向者。他们在商业运作和商业交往中会更加看重事实,更加注重客观和理性。这样的商人喜欢客观的描述、细致的表达、敏锐的观察、快速的反应、分析性的询问,并且拥有强大的耐力。
实际上那些最出色的内向的商界领袖,那些内向的商业精英,往往都具备强大的左脑功能,他们的左脑在处理商业事务时的确发挥了更大的效果。比如一家公司准备开发一个旅游区,这个时候公司内部的决策者如果是右脑占优势,那么他可能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出一个大致的商业蓝图,在这个蓝图中,他会增加各种细节,会提供各种有趣的、奇妙的设想,假使有可能的话,他的想象力会将旅游区打造成一个乐园。
而左脑占优势的负责人则会对目标区域先进行考察,然后再拟订一份比较中意的旅游区规划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他会对相应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会对具体的建筑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进行设计,会对相关方案的成本进行核算,会对旅游区建造过程中的困难进行分析,会对打造好旅游区之后的收益进行评估。不仅如此,对于具体的实施步骤、资金的来源、材料的准备,以及参与建造工作的人员他都会做出安排。
相比于右脑占优势的负责人,左脑占优势的人更加谨慎,更加务实。他们对于整个方案会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而不是笼统地描述一个画面。他们会立足于现实,一步步来完善这个方案,他们会对每一个环节和步骤进行详细的分析,而不是在制定目标之后,丢出一大堆要做的事。
可以说,商业投资或者商业运作之类的工作最适合左脑占优势的内向者去做,毕竟他们更加沉稳理性,且拥有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既不会草率行事,也不会感情用事,这对于追求利益的商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优点和保障。
不过,左脑占优势的内向者更适合从事商业活动,并不意味着右脑占优势的内向者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右脑占优势的内向者更适合从事艺术加工和创作的活动,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可以说,左脑占优势及右脑占优势都各具特色,关键是对应什么人及什么工作。内向者可以依据自身的性格特征来看一看自己是左脑占优势还是右脑占优势,是通过左脑加工信息还是通过右脑加工信息。了解这些后能够有效把握自己的优势,并且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