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六章越清醒,越优秀

书名:唤醒自己 作者:达叔 本章字数:17113 下载APP
职场和投资

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什么是强关系?你和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等的关系一般归为强关系。
什么是弱关系?比如我们之间的关系,一方是作者,一方是读者;比如你和平时遇到的客户,吃饭、联谊遇到的朋友,还有公司里的老板、同事等的关系。
有一个问题要想清楚:是强关系让一个人变得更强大、更有成就,还是弱关系?
我问过身边的很多人,绝大部分说是强关系。
但这个答案是错的。
正确的答案是弱关系。
为什么?
强关系让一个人富裕的内在逻辑是财富的量级。你身边的强关系对象,比如父母、兄弟、姐妹,一般来说,掌握的财富规模和你是一个量级的。
比如父母是十万级的规模,就是十万级的见识和能量,不可能给你带来百万、千万级的机会。
几十年下来,强关系之间,能帮的早就帮了,无法突破,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型的稳态社交圈了,很难再相互指望增加财富。
但是谁能给你带来财富上的量级变化?
你多年不见、在他乡打拼发财的发小,需要知根知底、值得信任的帮手,在业务扩张期选中了你,让你来帮忙。
你碰到的重大客户,需要一个人帮他做事,而他的家人没有能力做这件事。你出现并赢得了他的信任,他选中了你。
公司内部赛马,你业务能力突出,并且通过忠诚测试被选中,跻身核心圈子。
请注意我的用词,在这些情况里,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你的努力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因为你是弱关系中的强者。
当然,这需要机遇。

为什么我不愿意参加5个人以上的饭局?
因为人多了,就没几个人说真话了,全是车轱辘的无用信息——相互吹捧,回忆青春,觥筹交错,流于表面,除了混个脸熟,没有其他作用。
饭局的意义在于交流。只有小范围的人,才有相互交心的可能。相互交心是赢得信任的必备条件。能够交心的前提是,双方有安全感。
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重要的事情不开会。
很多大公司的做法都是一样的。
如何获得核心的工作职位?
一种是自己创业开公司,自己冒着巨大的风险,竖起一面旗帜,让其他人围绕着自己,开疆拓土——风险与收益并存。
你不是领工资的,而是发工资的。工资发不够,团队是没有战斗力的,甚至会发生“哗变”,但打下来的江山也是自己的。
另一种就是加入一个大公司,奋力往上攀爬。
这条路比较稳妥,爬到中层主要是靠拼命努力,而且道路还算宽阔。一般敢拼敢打的年轻人,抓到机会都能爬到中层管理者的位子,年入几十万元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中层管理者和高管之间有一条鸿沟,很多时候是无法逾越的。
为什么?因为这条鸿沟不是靠努力就能跨越的。

在职场上,不要相信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类鸡汤话不适合。
只有成功,不断地成功,用小的成功赢得信任,换取更多的资源,用更多的资源堆积出更大的成功,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在某次饭局上,大家聊到一个全国顶级大客户出了事,震动业内,现在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大家一阵感叹。
位置越高,人越寂寞,到后面朋友越来越少,风险也越来越大。但巨大的利益摆在前面时,争抢者还是前赴后继。
那么如何才能当上高管?
一种是靠运气和坚持。加入时的小公司慢慢发展壮大,公司的核心人物长期信任你——信任你的能力,信任你的人品。
远有阿里巴巴的前台成为高管,海底捞的服务员成为高管;近有我身边的Q总,加入初创公司开始奋斗,现在公司进入最后一轮融资,准备在香港上市。
一种是你加入一个大公司,认识了现在的高管,他一路高升,对你进行提携。
每一个你看到的亨通之人,背后往往都有贵人提携。

财富的背后是血汗和长时间的寂寞。
很多大公司的高管,是无法自由支配时间的。
如果他负责全球业务,就要满世界飞,各种倒时差,睡眠都是个问题。
如果他负责全国业务,也要到各地出差,或者开会,背后需要一个贤内助,否则事业和家庭很难兼顾。贤内助多不多?不多。
我身边的高管离婚的居多。这才是世界的真相:你得到的多,失去的更多。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某年轻漂亮的女子说:“将军们的妻子怎么都又老又丑?要是我,肯定能当个出色的将军夫人。”
她的同事抨击她:“那你得先嫁给中尉,跟他在边境上、在森林里、在沙漠中待上20年。”
一天吃饭吃到最后,大家聊起了投资,有的要去杭州摇号买房,有的在上海建仓,有的在看南京和苏州的房。
无论是职场还是投资,都考验个人的眼光,考验认知和判断。选择好赛道,放下赌注,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
你的耐心能有多久?10年、20年,还是当下就要?为了这个目标,你又愿意付出哪些?
选择相信谁,和谁一起玩,跳出自己的圈子。普通人的强关系要是靠不住了,尽量去找高能量的弱关系,趁着年轻搏一把。
我希望你的选择没有错,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如何找到贵人
一、执行
D姑娘来上海,约我吃饭。
她比我想象的要健谈,属于话痨型。和这种人吃饭,我不必担心冷场。
她聊的内容很多,但引起我共鸣的是她大学创业的曲折故事。
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没闲着,经营咖啡厅,卖运动鞋,搞校园旅游,还代理过腾讯在上海地区的游戏地面推广。
爱折腾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不会穷的。别说她去卖房子,就算去卖包子,也不会比一般人差。
因为很多人只动嘴不动腿。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指点江山,今天评论美国大选,明天分析中东局势,后天分析阿里巴巴战略,洞察腾讯动向。另外,这些人喜欢聊同事八卦,点评老板是非,就没有他们不懂的。
不客气地说,总是关注大而空的东西是一种病。我上高中的时候,这些病都犯过,每天最爱看的就是全球政治新闻,然后呢?天天穷得只能吃馒头配土豆丝。
来到上海之后,我才把这臭毛病治好了。我研究的那些事对我自己丝毫没用,甚至对国家也没用——在我看来,真正的爱国就是埋头苦干,参与到建设中去。
我自毕业开始在几个世界500强公司待过,这些公司规模小的几千人,大的几万人。我逐渐领悟到,在一线做业务的人懂什么战略?你能把邮件看懂,准时完成任务,就谢天谢地了。
任何一个团队都不缺“时政评论员”。动嘴皮谁都可以,反正又不花钱,也不费力气。
团队最缺的是有行动力的人,所以请双脚沾地,去开疆拓土,把一个个项目落地完成。
记得有个人说过:上司给的方向,能理解的就赶快执行,不能理解的,就一边执行一边理解。
等你把业绩做出来,地位自然也就起来了。领导不会放弃一个真正做事的人,不会放下一把真正锋利的刀。
这个思路在任何组织都是适用的。
社会在犒赏有执行力、有结果的人。
二、后生可畏
在聊到部分内容的时候,D说她有个很焦虑的点,让她感到进退两难。她是做房地产投资的,明明在这一块赚到了一些钱,但房地产圈巨鳄无数,藏龙卧虎。
为了做业务,她需要晒一些战绩,但又总觉得这些战绩在巨鳄面前是小菜一碟。她很纠结,晒也不是,不晒也不是。
我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在医疗领域,我算是个新人,无论是级别,还是资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太多人比我优秀。
比如,我写了一篇主题是“为什么POCT项目值得做”的文章,被很多媒体转载了。
公司大领导突然给我发了条微信,问这篇文章是不是我写的。
我回复说,是我写的,还给大领导解释了半天,说我这是在找新的打法,为了配合县域新兴市场,联结更多潜在经销商,让他们来找我。
大领导说:“别激动,写得挺好,文章是一个老前辈转发的,虽然有些观点我不认可,但是后生可畏。”
这就是格局的问题,级别比你高,财富比你多,他们的包容性很多时候是很大的,不会轻易否定一个人。
财富多,级别高,很多时候是一个果,而这个果是由很多美好的因组成的。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的读者里可以说卧虎藏龙,有很多CEO、投资机构老板,还没什么人批评我。
可能是这些人比较忙,和我一样,懒得去批评人,写的有用的就好好看看,写的没用就不看,找找对自己有用的其他文章。
除此之外,我经常提到一个观点,就是相关性。你的成就和你本身的能力与付出,有多少强相关。
比如,我在B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任老板,上海人,比我大5岁左右,他的父亲是某机构的领导,做过房地产公司。虽然他后来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在上海还有四五套房子,并且都在中环内,资产比我多多了。但这和他自身的能力有多少强相关,最多能证明他的父辈比我的父辈牛多了。
大家都是年轻人,但起点不一样,我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在财富上赶上他。但按照上海房价的涨幅,我可能永远都赶不上他。但是,这对我没有任何妨碍,甚至我见到他还可以调侃他。
没有哪个年轻人的努力会被轻视,除非他的观念有问题。如果他的观念有问题,那原谅他吧,和他较个什么劲。
比如,某天晚上,我看到有个读者写了一篇《相信比你优秀的人》。
我把她的账号打开看了一圈。她已经写了很多篇文章,虽然没什么人看,但她还是在继续写,这就很不容易。
我顺手帮忙转了一下。
为什么?
因为后生可畏。
三、扶上马,送一程
某天晚上,我带老板和某初创医疗公司的老板一起吃饭谈合作。
回到家,对方发来信息说,多谢引荐。
我说,我的理念从来没变过,就是希望身边的人都能成功。如果我能帮身边的合作者成功,成为亿万富翁,你说我能差到哪里去?
按照这个理念,我最近5年在医疗行业,成功帮助多个有干劲的年轻人找到医疗主营方向,他们每个人都收益颇丰。这就是“扶上马,送一程”。至于这些人在医疗行业具体能做到多大,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我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找新的有潜力的合作者,领他们进门,做起来,走下去。当这种渠道遍布全国时,这是多么有趣又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某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几个同事在一起闲聊。
一个帅哥同事问:“达叔,你那个微信公众号,冷启动为什么能成功?”
我说:“我先一顿猛写,无论有没有人看。”
后来,有行业大V帮我,比如医业观察的星哥,体外诊断网的李光宇、品牌张,还有房产圈的某位有影响力的人物、AlphaGirl,等等。
同事又问:“那为什么人家愿意帮你?”
我厚着脸皮说:“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我肯定能做起来。很多人的格局大得很,是愿意帮助别人成功的。
“你看,在我们公司里也是这样。有些人非常有天赋,是很难被掩盖的。老板会给这样的人机会。”
我指了指老板前面的总监,再拍一拍自己的胸脯,又列举了几个人的名字,继续“厚颜无耻”地说:“这些人的能力,是很难埋没的。”
老板看见了他们,提拔了他们,成了他们的贵人,团队就有了战斗力,也有了凝聚力。
老板把筷子放下来了,说:“你这夸人的能力见涨啊。”
套用HR姑娘的一句话:千里马要自己先跑起来,跑得快一些、猛一些、出众一些,才容易被伯乐看中。伯乐很忙的,你不跑起来,他怎么在一群马中选到你?
在我一生的不同阶段,遇到了很多贵人,再次感谢这些人。
你讨厌的,只是另一个你
一、贫穷与爱情
我的妻子是福建人。
大学期间,有一次她生病了,我就坐着绿皮火车去福建看她。
绿皮火车从上海出发,要19个小时才能到福州。
进入福建境内,一路上全是山路,晃晃悠悠到最后整整花了23个小时才到。为什么我记得那么清楚?因为我买的是硬座票。
现在想想,感人吗?很感人。
后来,我看到《百年孤独》,里面有句名言:“哪儿有贫穷,哪儿就有爱情。”
结婚以后,生活逐渐富裕了,妻子总觉得我没有以前那么爱她了,而且是一年不如一年。
我默默地翻出这句话,对她说:“说明咱们家整体经济水平是在持续往上走,不再那么贫穷了。”
有一部电视剧,好像就是讲类似的故事。
穷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
男主人公为了自己的抱负,也为了让心爱的女人过上好日子,搬出贫民窟,出去卖肥皂。慢慢赚钱了,生意忙了,女主人公开始觉得,男主人公每天忙于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爱她了,最后两人分手了。
有些女人,一辈子活成了一句歌词:“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陪陪我。”
小时候,你会觉得这种歌词好有意思;长大了,你会觉得这歌词怎么那么吓人呢?
这部电视剧是我和妻子多年前一起看的。
看完后,我们复盘。
我们给彼此的关系下了一个定义,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匹配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以我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如果不出意外,每过一两年就会上一个台阶。那时候, 我会出差,会花更多时间在外面,妻子在家庭的大后方,孩子的教育得交给最值得信任的人,她要理解要包容。
我经常强调信任。
“信任”这个词,本质上是双方赋予对方可以伤害自己的权利。
对方有能力伤害你,却不伤害你,这才是善良,才值得信任。
这个能力是你在时间的河流中不断授予对方的,让对方知道你绝大部分的秘密。
时间久了,对方就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如果你想将其撕裂出去,你会极其痛苦,十分不适。
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遗忘。
但凡已经离婚还对前任愤愤不平的家伙,就是还有一部分前任的烙印仍然残存在身体里。
二、三伯
三伯,是妻子的三伯,她爸爸的三哥。在妻子父亲的家族里,三伯是目前最有钱的,他是一个典型的福建男人,爱做生意,爱折腾。
他从海边的小渔村起步,开工厂、饭店、KTV,做了各种生意,然后破产,欠了一屁股债。他在老家待不下去,跑到了厦门。
中年失意,他灰头土脸,意志消沉,逃到厦门躲债,也不愿意出门。
三伯的妻子一个人挑着担子,在厦门卖点水产、小食,养家糊口,也为她老公东山再起积累原始资本。
后来,三伯找到了跑船的业务。跑船需要什么?需要船,于是有了很多船王之类的。这些都是大生意,和普通人没关系。
除了船,还需要什么?大量船员。
那个年代,也正是歌手郑智化唱《水手》爆红的年代。
为什么?因为真的是有时代背景,大量对外贸易导致需要大量船员和水手。
船员是很苦的,出一次门,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家里稍微有点钱的都不愿去干这个。
三伯干的就是船员劳务生意。三伯到全国各个沿海、沿江地区给船运公司招人,比如辽宁、山东,以及长江沿线的地区等。
再后来,船员劳务生意没落了,劳动力价格在地区之间逐渐抹平,信息差不再是鸿沟,这门生意也就结束了。
很多生意,本质上就是玩价格地区差。信息差一旦抹平,连行业都可能要消失。
现在,三伯的儿子做外贸生意,女儿开奢侈品店。他的家族生活还算不错,但都是做生意的积累吗?
并不是。
他们早些年在厦门买了几套房子,都在市中心,现在房价是6万元每平方米。
我经常和朋友聊,都是做生意,但是在哪里做很有讲究。生活在县里,就在县里置业;生活在大城市,就在大城市里置业。
最后,无论你在哪里,想要后半生体面地过日子,还是要靠置业的资产。
位置,位置,还是位置最重要。
前面的故事,讲的是不同的人做差不多的生意,有的人在大城市,有的人在县城,有的人在长三角地区,有的人在其他地方。
刚开始,大家都能赚钱,但是因为位置不同,房子的资产价格差距很大。
所以,你要去大城市,然后在那里置业,资产价格才会继续、长期上涨。
三、另一个你
妻子说:“三伯想给你介绍个朋友,也是做医疗的,人在厦门,你们认识一下。”
我说:“我不喜欢你三伯,我觉得他也不喜欢我。”
妻子有点生气了,说:“这么多年,你一直不喜欢他,是不是当年你第一次来福建的时候,他没有给你好脸色?”
我说:“是的,你爸妈都对我很好,就他天天黑着个脸,很不高兴的样子。”
妻子问:“你对他的不满,我能理解,但请你换位思考一下,现在你也有女儿了,她长大之后,带回来一个家庭条件很差的男朋友,你的脸色会好看吗?
“在我们整个家族里,和你最像的就是他。一个从小地方一路拼杀出来,在大城市安家立业却不被家族理解的家伙。
“其他人,包括我爸妈,看到你直乐呵,那是因为他们看不到攀爬的困难。只有我三伯,知道婚姻是一个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所以他忧伤,他生气。他觉得我们的好白菜被猪拱了,他的表现是理智且正常的。”
妻子一旦调集火力,发起攻击,我就招架不住。
一招致命的是,她拿女儿举例子,我只能彻底投降了,奉命行事,说去认识认识。
四、解释权和支配权
王国维说,世界上的学问,只分为两种:1. 可爱而不可信的。
2. 可信而不可爱的。
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听话的家伙,不讨好领导,懂得很多可信而不可爱的学问。
但为什么我和妻子那么多年还能相濡以沫,而且我甘心被她领导?
我想了很久,觉得今天在路上学的哲学课听起来好像有一点道理。
权力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还是一个支配权的概念。
也就是说,无论对方同意还是不同意,你的意志都能得到有效贯彻,这就是权力。
如果对方不同意,姑娘就问:“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是进行强行比较,偷换概念,加以胁迫。对方心情好的时候,姑娘的意志能得逞。
但是经常用这招,肯定不是个好策略。
最好的策略是什么?是说服对方,让对方同意。
而说服一个人,首先要掌握解释权。任何一个道理,掌握了解释权,就容易多了。
那解释权该如何掌握?
定义问题的范畴。
比如,你去国外旅游,在街上看到两拨人起了冲突。你刚好路过,拍了照片,发条微博。有三种表述,而不同的表述会带来不同的问题:
1. 两群暴力分子发生了武装冲突;
2. 武装警察抓捕黑社会团伙;
3. 英勇的市民发起武装起义。
同样一件事,你对合法武力和私人暴力之间的冲突如何定义,就决定了这个问题该如何讨论。
按照奥地利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理论,前面三种陈述都带有偏见,都不对。
本质是什么?是两群灵长类动物之间爆发了冲突。
一类是拥有合法武力使用权的警察,一类是非法的私人暴力团伙。
而对合法与非法的定义,以及如何评价,都是内心的个人成见。
比如,对于三伯这个人的态度。
我的定义是,两个相互不喜欢的男人是敌人,何苦要见面?大家都忙得很。
妻子的定义是,我俩一个德行,是一路货,是同类,都是看到自己女儿被穷小子拐跑了,生闷气。
这就是妻子的聪慧之处,将解释权应用得很棒。这么一听,我还多了一个同类,马上舒坦多了。
同样一件事,如何解释才能让更多的人跟你走,听你支配,关乎个人的修行。
普通人的成长之路
在经济学里,人类面临四大约束条件:东西不够,时间有限,相互依赖,需要协调。
绝大部分的家庭没有想清楚这几点,原本大家都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之后有的一路高歌猛进,有的停滞不前,有的面临崩溃。
拿别人举例不合适,先以我为例。
我出身于农村,父亲是有大家族观念的农民。小时候,我一路以学霸的姿态高歌猛进,在学业上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直到考上上海的大学。
人是很有意思的动物,得陇望蜀。
孩子学业不好的时候,父母每天念叨的都是如何好好学习;孩子成绩好的时候,父母的念叨就变了——长大以后,要好好回报家乡,造福一方。
很多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家庭的统治者,滥用时间恰巧给予的支配权,却意识不到自己是不合格的统治者。
很多逐渐长大的年轻人也意识不到这一点,无法摆脱命运的桎梏。
新闻上充斥着一家老小为购买大城市的房子掏空六个钱包的故事。很多人觉得好惨,我却不这么认为。
一个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在大城市找到不错的工作,年薪30万元,一年能剩下十几万元,熬上几年,就能在这个城市里有个落脚点。
部分家长这时想的不是如何帮衬孩子尽快购买资产,而是拿着三流的资讯喊着房价要跌,赶紧把钱拿回去给村里的亲戚盖房子、还债务。
这时,一个人的选择就是决定命运的时刻。
当年刚起步的时候,我表现得极其冷静,该拒绝的就拒绝,给的理由是:我要完成原始积累。
整个家族如果要实现跃迁,至少要有一个人完成原始积累,心无旁骛,赚更多的钱,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之后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如果他还想帮的话。
在这之前,挥霍那一点可怜的存款,去帮助增值极慢、毫无回报的“项目”,是极其愚蠢的。
即使这个“项目”,外面包裹着情感的绑架也不行。
记住,东西是不够的,时间是有限的。年轻人要把手里仅有的那些资源尽快兑换成有增值潜力的资产,因为这个城市给你的时间是有限的。
一般人在40岁之后,财富增长曲线大概率会走下坡路,极少有人能够走出第二个上升曲线。
而40岁之前的资源配置和时间节点控制,决定了很多人的人生上限。
热爱学习又被亲情绑架的年轻人

前些天,我在江苏遇到一个好多年没见的发小,我叫他大山。
我问大山:“咱们大概有多少年没见了?”
大山说:“估计近20年没见了。”
我问他:“你这些年在忙什么?”
大山说:“在建筑行业,做造价这块。”
我们聊了很多,我大概了解到大山在建筑行业遭遇的瓶颈。他年收入二十多万元,老婆是个医生,两个人加起来一年有三四十万元的收入。他们在江苏某三线城市有三套房子。
大山为什么找我?因为他焦虑。
我说过,很多人过了30岁就认命了。但有一些人不认命,他们觉得人生才刚刚开始,总想着再干点别的。
这些人充满欲望,又备受折磨。
大山和身边人诉说危机,身边的人很难理解,都觉得他们两口子工作稳定,有房有车,“还要啥自行车”。他来找我,是因为他觉得我能理解他。
我是一个危机感很重的人,偏好提前布局,但听完大山的故事,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来。
大山高考成绩一般,只上了个大专院校。
很多考上本科的人都在妄自菲薄。看看大数据就会发现,能考上本科的已经是少数人。但高学历的人渐渐多了,所以学历在快速贬值,那么赚钱这件事,比以前就竞争得更厉害了。虽然大方向上学历和收入还呈现正相关,但系数正在变小。最后,能赚多少钱,要看你对自己的要求和赚钱的欲望够不够强烈。
嘴上喊着要努力赚钱,但真正愿意动手、能长期坚持的没几个。
即使有人拿出一本手册说照着做就能赚到钱,也有很多人拿手册去垫桌子,因为不识货。
大山在读大专的时候学了建筑,因为某个项目而有机会在某中字头的地产公司实习。
大山很卖力,很珍惜机会。
实习快结束了,有个部门经理问大山想不想留下来跟着他。
大山和我说:“当时我想着自己还年轻,在里面做一个普通职工能学到的东西不多。于是就和这个领导说,我想去工地多学习。”
领导就给他推荐了一个国企,但大山觉得在国企接触得不够全面,最后自己挑了一个草台班子——一家民企承建公司。
这是命运女神第一次抛出橄榄枝,被大山亲手折断,扔进了垃圾桶。
我一脸困惑地问大山:“你当时真的是因为要学习,还是有别的原因?”
大山说:“当时我真的爱学习,真是想学习。”
这就是很多人的思想,总觉得学习和赚钱是直接挂钩的。
家里的父辈,没有一个能解释清楚学习和赚钱之间的关系。
两者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
两者之间是需要媒介的——知识变现,职位变现,劳动力变现,等等。
没有人因为你热爱学习而给你钱。同样一个人,同样的学识,经常变换岗位,赚钱的效率会有数量级的差异。
中学的化学课里讲过,内在因素决定反应物之间会不会发生反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反应效率,但除了内在因素,还有外在因素,温度、浓度、压强等都是外在因素。
这些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有一种东西,叫催化剂。催化剂一放进去,化学反应极其剧烈,上下翻滚,呼呼冒烟。
后来我一直在想,社会上的催化剂是什么,是位子、产品、贵人,还是运气?
我问:“你在那个民企承建公司做得怎么样?”
大山说:“一个人当好几个人使,倒是学了不少东西。没几年,公司倒闭了,我就回江苏了。”
我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后悔没留在之前的公司的?”
大山说:“累死累活却赚不到钱,眼睁睁看着公司倒闭的时候。工作得越久,理解得越深,就觉得自己当初太傻了。”
我经常思考,在医疗行业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领域,中小企业是很难翻盘的。
在草台班子里,你学的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接触不到顶尖的玩家,接触不到最前沿的理念,你接触更多的是野蛮生长。
朝不保夕的人没有办法学习,更没办法赚钱。这是大山错过的第一次机会。

回到江苏,大山成长了很多,理解了这个行业,开始关心企业规模,还有其他方面。
之前学过的本领,加上吃过的亏,让大山慢慢变得通透,他加入当地最大的建筑公司,成为部门副总。
一切仿佛都在走向正轨。
但命运的镰刀又一次无情地挥来,而这次挥镰刀的人是大山的亲舅舅。
大山的舅舅在某省承包了一个工地大概3000万元的项目,找不到合适的建筑公司,能力强的请不起,请得起的不信任。
于是,他想起了自己的外甥大山。
大山的舅舅天天打电话让大山过去帮忙,甚至发出威胁,要是不帮这个忙,以后就断绝来往,把大山的母亲也牵扯了进来。
僵持许久,大山拗不过舅舅,去了。
建筑行业,所有项目的工期都是以年为单位的,换工作对职业生涯伤害极大。
对一个企业来说,老板不敢轻易招一个创过业的人。只要你开过公司,小公司的老板不敢轻易要你。因为你内心深处有一团火,即使熄灭了,他也会担心你死灰复燃。
而那些一辈子打工的人,最让小老板放心。
大山是部门副总,出去做项目,没人相信他是去帮忙的,都觉得他是去创业了。
我问:“项目最后成了吗?分到了多少钱?”
大山双手抓头,一脸痛苦地说:“一期赚到点钱,很快就挥霍了。后来整个项目黄了,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
之前他舅舅答应给他的钱,拖了很久才给了一点,算是补偿,至今都没有结清。这就是所谓的“亲戚在金钱面前的分量”。
我问:“那你们现在的亲戚关系融洽吗?”
大山说:“亲戚关系基本毁了,我的职业生涯也毁了。唯一的好处就是他现在再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语气、态度好了一些。”
聊天快结束时,大山问:“我能和你去从事医疗行业吗?我感觉自己目前的这个工作是个青春饭,受政策调控的影响非常大。”
我一脸严肃地说:“如果是别人,我建议他来玩玩,但行业跨度大,存在壁垒。你目前的年收入二十多万元,而且你快40岁了,加上你的资产负债规模,现金流不能停,我不建议你来医疗行业。”
跨度太大,行业之间没有联系,一旦换行,就得从头开始,风险太大,而且靠专业吃饭的人很难吃业务这碗饭。
我把大山送走,回家的路上感觉很悲伤。这种悲伤是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人是很难替别人难过的,但凡难过都是因为自己。
很多年轻人,好不容易奋斗出点样子,不仅不被身边的亲人祝福,这些亲人还要拖后腿——“你都这么有钱了,为什么不去帮帮这个,为什么不去帮帮那个。”
他们不理解,在达到某个安全阈值之前,现在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建在沙丘上的楼房,有个风吹草动就坍塌了。
我刚毕业就想明白的道理,大山三十多岁,吃了两次大亏之后才想明白。
普通人经不起一场大病,因为现金流瞬间就会枯竭,随后就是资产处置。
很多父辈越老越糊涂,总觉得自己身体倍棒,不会给孩子添乱。
殊不知,最大的添乱是一辈子不支持孩子在职业生涯的上升期时尽快增加负债,购买资产。
职业生涯的平稳期和下降期,会迎来资产的高回报,最后逐步抵押或抛售资产,完成孩子的教育任务,体面送走老人,过完一生,留点遗产。
这一切操作,需要年轻人有坚定的信念,不被感情绑架,包括友情、亲情和爱情。
越是你身边的人,犯了错越不会道歉。
都是自己人,谁跟谁啊,即使毁了你的人生,他也毫无愧意。
我真的很羡慕那些出生在幸福之家的人,父母恩爱且有智慧,能给孩子更多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索取。
我也希望自己能做个合格的父亲,希望年轻人能够多思考,走得坚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你可能不是没能力,而是没朋友
一、三伯
我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真正厉害的大作家往往都是生活在小地方,比如山东高密的莫言、山西阳泉的刘慈欣等。
为什么?
这篇文章给出的解释是,小地方的人际关系比较固化、微妙、幽微,能够长期、固定地观察很多人的变化。
我也不知道这个解释对不对,但通过对自己熟悉的苏北、闽南两个小地方的仔细观察,发现的确可以总结出很多道理。
比如,我父亲特别喜欢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打交道。一旦这个人变得有成就了,他就不和对方来往了。
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套路,是在找自己的存在感,还是其他原因。总之,就是要和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一起玩。
结果,他一辈子没有太大起色。
而我三伯是另一个类型,他身边的好友都是村子里做生意的,都是有生意头脑的聪明人。
即使三伯一度破产,也坚决不和不思进取的人一起玩。即使吃点苦头,也要挤进优秀的人的圈子。
最后的结果就是三伯破产之后很快重新崛起,在厦门买了两套房,在村子里盖了5层楼。
亲戚于我们而言是被动选择,但朋友是我们自己选的,无论好坏,都怨不得别人。
朋友仅次于配偶,很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
你朋友的优秀程度和数量,就是你的杠杆和力量。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如何分配,分配给谁,和谁一起玩,和谁一起做事,基本上决定了你的人生上限。
有的人就是个黑洞,不停地吞噬你、消耗你;而有的人是一个太阳,永远给你温暖,给你能量。
前者,但凡靠近他,他就能毁了你一整天的好心情,消解你所有的斗志。
后者,你哪怕只是看着他不说话,也能心潮澎湃,重新捡起武器,向他学习,和他一起战斗。
你有没有后者这样的朋友?
二、朋友
很多人对朋友的定义,就是吃吃喝喝、经常一起玩的家伙。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亵渎。
友情,指的是志同道合、情意相投,有忠义、互助的成分在里面。
按照这个理解,以我为例,我有很多朋友至今都没有见过,但惺惺相惜,互惠互助。
两年前,上海一个燥热的下午,某地的销售员和经销商都给我打电话,说销量最大的客户被卖给了另一个集团。
那个集团的采购员说从浙江那边以更低的价格拿到了同样的产品,要求我们降价,否则就换掉我们。
我问见到对方没有。
两个人都说没见到,对方也不见面,只发了个邮件,让我们重新报价。
经销商跟这个客户每年的生意大概在600万元,要是不合作了,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
我和老板汇报了一下,让他在浙江打听一下对方拿到的是什么价格,然后做两个应对方案。
过了两天,我被该集团的采购员拉出去吃饭,说介绍个朋友给我。
三个人落座后开始相互寒暄。
那个刚认识的人突然感慨,刚来上海,因为买了个医院,在重新梳理价格,很头疼,有几个公司特别过分,占比非常高。
我立马警觉起来,问了一声:“你说的是某某医院吗?”
对方把筷子放下问:“你怎么知道的?”
我说:“咱们换个名片,重新正式认识一下。”拿起名片一看,我们两个人都乐了,不是冤家不聚头。
我在找他,他也在想怎么和我们谈价格,之前所谓的拿到更低的价格,也是虚晃一枪,诈我们的。
这个采购员,一看就是老手。
第二天,我带着销售员和经销商老板去对方办公室拜访。双方把能接受的方案梳理了一遍,重新报了个价,顺利签约。
一直到现在,这个几百万元的生意还是我们的。
我做了这么多年业务,这类故事见得太多了。
很多生意能够成交,不是因为你的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对方和你是朋友。
你能力强,和对方有什么关系?
所以,很多人做业务、做生意、获取财富,努力的方向都是错的。
你拼命提高能力,想取得更大的成绩,对方可能根本就不需要。
把自己感动得要死,结果没人付钱,没人买单。
三、联结
某天,妻子问我:“你在自媒体上写了这么多文章,有什么感想?”
我说:“你别看我零零散散写了近百万字,其实每个板块,都有一个底层逻辑、一个大的框架。比如,Alphagirl、挨踢牛魔王、朱红之泪等,写了上百万字,说的就是要增加负债,对抗通胀,构建以房贷为核心的资产包。
“说得再简单点,就是一句话——赶紧买房子。你说说,医疗系列,我写了近20万字,费了半天劲儿,在说什么?”
妻子想了半天,直摇头。
我说:“所有的絮絮叨叨,都在说一件事:我需要的人是谁,他需要什么,为什么是我。很多找我的人有能力、有阅历、有精力,甚至也有资金,但是缺一个变现的工具,或者缺一个变现效率更高的工具。我就是给他们送工具的人。为了送出这个工具,解决‘为什么是我’这个问题,才有了这么多的文章。”
妻子问:“那到目前为止,有效吗?”
我说:“有效,非常有效。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数量即正义,只要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总能筛选出特别优质的合作者。如果效果不够好,那就是读者的数量不够多,联结的朋友还不够多,要继续努力。”
吃亏要趁早
一、教育
好多年前我是医药销售员,目标客户有几十个。和他们混熟之后,我就有了很多额外的时间,然后一直瞎折腾。
比我们晚一批的销售员里,有一个人很聪明,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江西某市的高考理科状元,经常和我一起神侃。
当年世界500强制药公司的这批医药销售员,几乎全来自名校,野心一个比一个大。
大家仿佛都在吹牛,有的人吹着吹着就去香港搞投资了,有的人吹着吹着就出国读书了。
这个理科状元在上海被客户折腾,国庆期间回了趟家。别人放假到处浪,他找学校弄了个教室搞培训。
他把在公司学的那一套用了起来,结果开了一个班就赚了好几万元。
他一咬牙,回来就辞职不干了。这个人现在在我的朋友圈里还很活跃,胖了很多,头发也掉了一些。他在江西一个不太发达的市开了四个培训中心,成了当地培训教育机构的龙头。
在做医药销售员这段时间里,由于业绩很好,时间也充裕,我被朋友拉去给上海某区的重点高中讲美国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我干的活儿就是承包各个学校的兴趣课,然后找老师去讲。做这种中介的活儿,虽然没有前面那个理科状元赚得多,但是要轻松不少。
我一共教了3年,广受好评。我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一群学生都上了很厉害的大学。
后来工作忙,我就不干了。那个理科状元直到现在都在做这块业务,他应该还搞出了一些别的业务。
前几天,和新老板吃饭,她说她当过记者,还在电视台工作过,又是和领导对着干,又是对着一条小河发呆,思考人生意义之类的。这很像她的风格,干什么都要有挑战,要玩高难度的。
结果她说,她还当过老师,教过英语。这就把我给震惊了。
她说自己暑假找了个朋友,弄了个教室,做学生培训,赚了1万元。
这个教室是向朋友免费借来的。看她搞得风风火火的,朋友经常来看望她,可她只顾着开心了。
暑假结束后,教室被收回去了,而且再也不给她用了。她还挺郁闷。
等后来她再长大一点,终于明白了,自己赚了1万元,没分给这个朋友一点。
我笑得根本不敢动筷子,老板说:“你快吃呀,别等我。”
我说:“我不吃,眼泪都笑出来了,不能被噎死。等你的饭来了,我再吃。”
最后讲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是我当年读书时候的经历。
我和几个同学经常做生意,也都能赚点小钱。于是每次有创业大赛我们都会积极参加,还经常能拿个不错的名次。
再后来,我们几个搞了一个教育项目。我们觉得通识教育的竞争太激烈了,要搞特殊教育,帮家长从小培养孩子打台球、弹钢琴、踢足球之类的。
我们把计划书弄得花花绿绿的,特别好看。
后来答辩环节,有个导师问:“你们将来有孩子,会把孩子交给这个机构吗?”
我们四个面面相觑,说不会。然后我们这个计划书被毙了,没获奖。
二、刚需
再后来,我做任何事情,坚决不碰太冷门的生意,要做就做刚需生意。
教育别人太费钱了,普通人没这个资格去培育市场,那是巨头们干的事。
但凡大件一点的东西,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几十万、百万级别以上的,无论是买车、买房,还是搞创业,不要那么特立独行,老老实实地随大溜——你最多就搞点微创新。我曾经说过,普通人不要创新,能模仿、会复制就已经很厉害了。
你走这条路线,能赚多少钱,我不知道,但大概率不会亏钱,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逐渐升级改善。
关键是,以上故事的主人公,无论是取得成绩的,还是吃了大亏的,都很年轻,未来还有大把机会。
我的很多读者经常看我的文章,看得特别激动,感觉要立马下海和我一起搞医疗了。
我都会先问一下对方的年纪和对未来的期望。很多在时间宽松、竞争不太厉害的地方上班的人,是很难体会到商海的残酷的。
当你来到商海,那就是刺刀见红,充满了挑战。
所以,至今我都没有劝任何一个跨度太大的人来跟我一起搞医疗。因为除了机会成本,更要对他们负责。
正确的道路是,分析清楚自己既有的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利用某种工具进行放大,进行延伸,进行联结。
以我为例,我是做医疗的,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还能每天坚持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经营一个微信公众号,把影响力放大,联结整个医疗行业的上下游。
一年下来,就能小有成就,再坚持几年,就能对目前业务有很大的帮助。
只要我能与人为善、坚持共赢,不作恶,不乱用自己的影响力,就能在医疗行业活得足够长久。
绝大部分公司的净利率能做到10%就已经很高,也就是说,你要赚100万,得做1000万的业务。
而某些头部账号,一个人一年就能赚上千万,相当于一个年营收过亿的公司。
很多事情做得好是不会亏钱的,关键是要想清楚模式。
即使吃亏,也要趁早。
三、合伙
以我这么多年的观察,合伙做生意的,最后能善终的没几个,稍微好点的能比较体面地结束。很多合伙做生意的伙伴变成了一生的仇敌,你死我活那种,最后钱没了,友情也没了。
然而,越是能量高的圈子,越愿意相互成就,即使浪费了时间、赔了钱,也不会骂骂咧咧的。
无论是职场还是创业,说到底都是一场游戏。而游戏的本质就是和人打交道。
终其一生,我们都要追求和体面的人打交道,远离不体面的人。撒泼打滚满地爬的,蝇营狗苟胡乱咬的,一定要远离。
而这种短视的人大概率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即使他们遇到贵人,也会像蚂蟥一样只想着趴在贵人身上吸血。
贵人再后知后觉,为了保命,也会拍死这只“蚂蟥”的。
这种人在吸血的同时,会赞美你,会感谢你吗?
不会的。
但凡一个人会感谢、会赞美别人,就不至于沦落到做一只只会吸血的蚂蟥。
你身边的人那么多,谁的成色到底如何,该怎么判断呢?
只能趁着年轻多做事、多合作,用一件件小事、一点点小利益,去试探,去识别。人的一生肯定避免不了要吃很多亏,你能做的就是,趁早解决那些潜在的“蚂蟥”,甄别出那些你伸出脖子,对方都不咬你,还要亲你一口、给你加油的人。
希望你一生都能善待别人,也被别人善待。
少讲点好听的道理
一、道理与利弊
某天出门见了三拨客户,把宠物医院这块市场稍微弄清楚了一些,心中也有了大概的方向。
回家看到妻子一个人在,我问她女儿去哪里了,她说去画画了。
我说我起得太早,困得不行,要在沙发上睡一会儿。
妻子说:“我和你说个事。”
一般她说这样的话,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但是我太困了,眯着眼睛说:“你说吧,要是能把我听精神了,那也是个奇迹。”
妻子把手机拿给我看,说:“我和你妹吵架了,这是我和她的聊天记录。你看看,我有没有说错什么。”
我眯着眼睛,对着她的手机瞄了一会儿,说:“你肯定说错了。”
妻子问:“错在哪儿了?”
我在沙发上翻了个身,用帽子盖着眼睛说:“讲的道理太多,杀伤力不够。其他的等我睡醒再说。”
在沙发上睡得正香,快傍晚7点的时候,女儿回来了,把我折腾醒了。
妻子一脸严肃地问:“你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一边吃着地瓜粥一边说:“我提几点意见,供你参考啊。”
1. 你给别人发信息,不要发大段的,你要研究我写文章的节奏,要用短句,要多一些段落。
这样更有节奏感、有力量,方便用手机端进行阅读。
手机端阅读和纸质书阅读,节奏感是不一样的。很多人的文章写得很好,但是句子特别长,还挤在一起,用手机看,阅读体验就很差。
无论你想传递什么给对方,是知识,还是吵架用的道理,首先都要解决一点,那就是让对方有耐心看完。
满屏幕都是文字,没断句,挤在一起,还都是长句子。我要是和你吵架,肯定是没耐心看完的。
她不看,你不就白写了吗?费了半天劲。
很多文章阅读量低,都是吃了这个亏,甚至被别人取消关注都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没在读者阅读体验上下功夫。
2. 你花了太多时间去讲道理,只花了一点篇幅去陈述利弊。
我在文章中反复说,说服一个人从来不是用道理,而是从利益角度说服。
妻子说:“你让我少讲点道理,所以我也讲了利弊,但效果不大。”
我说:“那是因为你利弊讲得不够清楚,而且力度不够,太温柔了。一个话题,要么别谈,既然谈了就谈清楚,别遮遮掩掩的。
“比如你讲的利弊是父亲生病,你哥主动把所有钱都出了,但你一点家庭责任都不想承担,你哥会怎么看你,这对你不利之类的。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没有兄妹缘分的,父母过世后,都是各过各的。
“她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她的丈夫怎么看她。如果她丈夫是一个聪明人,就能看清她残忍的一面,将来她不幸出事了,他也不会善待她。如果她丈夫是一个愚昧的人,从骨子里就认可她残忍的一面,那么她将来会更惨。
“我说过,每个人做事,都有很多双眼睛在默默地审视着你。平时你说什么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遇到事,面对每一次的选择都做了什么。那才是真的你。
“所以,你分析的利弊不要纠结于兄妹感情。对于这一点。她可能根本就不在乎,要分析她一生中的伴侣,分析她在伴侣面前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一个女儿,如果父母没犯什么错,却不善待自己的父母,她会善待公婆吗?大概率不会。这会在她丈夫心中留下什么样的阴影,目前是个未知数。她丈夫全程不发表观点,这才是最可怕的。”
二、聚散
熟读商业史的朋友,经常能在一些商业评论中读到一些故事,比如万通六君子、腾讯五虎、携程四君子、阿里巴巴十八罗汉、复星五剑客,以及新东方的中国合伙人等。
这些人已经是中国商界顶尖的人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结果都是满天星。除了腾讯好一点,其他都散了。
散了不是什么坏事,能把事情办成,又能体面收场,就是人生一大幸事,不要天天想着绑在一起。
男儿志在四方,各有志向,当年能聚在一起,还不都是因为没得选吗?
一旦事情做成,赚到钱,都要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没什么不好的。如果还继续捆在一起相互内斗,才是最可怕的。
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先要把事情做成。
而把事做成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只能有一个带头大哥。
一些只读书、没经历过事的年轻人,会觉得我在胡说八道。
群策群力,大家互相讨论,相互争论,各抒己见,不好吗?
作为一个长期的实践主义者,我很严肃地说,一点都不好。
人们都是嘴里希望领导平易近人,心底却深深膜拜那些高高在上有能力的人。
要是那个厉害的领导不在了,员工的心里就很不踏实,没有归属感,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努力。
在公司里拼命工作的员工也是为了某个人而拼命。这种具象化的归属感才是真实的世界。
否则,很多人都会滑向虚无主义,消解身边的一切,干什么都没有热情。
我们做业务的,拜访任何一个客户,不怕被客户骂,最怕客户那里没有一个说了算的人,大家一团和气,却谁都不听谁的,交易成本高到无法产生交易。
在一些团队里,看似平等协商,但协商的过程中就开始扯皮了。很少有人能做到对事不对人,最后几乎全是对人。要解决人,才能往下做事。
但是,这么说又似乎很不合乎我们的期望,接受起来很困难。
所以,得少讲点好听的道理,多想着先把事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