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五章

书名:白话中国史 作者:吕思勉 本章字数:1316 下载APP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周公平定东方之后,制礼作乐,归政于成王。周朝文明的进步,大约就在这时候。西周是封建制度的全盛时代。古代的部落渐相往来,就有互相攻击的事。战败的国,对于战胜的国,就要表示服从,尽朝贡等礼节。这是封建政体的第一步。再进一步,就要把他的旧君废掉,改封自己的同姓、亲戚、功臣等。封建时代,有贵族、平民的等级。从大夫以上,都是贵族做的;士以下才用选举。教化,则在封建时代,大概是守旧的。一切举动,都要谨守相沿的轨范。礼是生活的轨范。生活变了,轨范就不得不变。然而当时的所谓礼,却未必能如此。人就有貌为敷衍,而心实不然的,这个就是所谓“文胜”。古书上多说“周尚文”,又说“周末文胜”,我们看这两句话,就知道封建时代的风俗要不能保持了。
周朝的建国
夏、商以前,史事可考的较少,周朝就不然了。这一则因为年代较近,所传的书籍较多;二则因为周朝的文化,更为进步之故。周朝从后稷、弃受封以来,似乎颇受外族的压迫,但他始终能够保持农业社会的文明。到周太王(古公亶父)以后,就强大起来了。文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但还“以服事殷”。到武王,才合诸侯于孟津(黄河的渡口,在今河南孟津县),把纣灭掉。这时候,周朝对东方权力,还不甚充足。所以仍把纣的地方,封其子武庚;而武王派三个兄弟去监视他(管叔、蔡叔、霍叔,分处纣的畿内,合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年幼,武王兄弟周公旦摄政,武庚和三监都造反。淮夷、徐戎,亦都响应(淮夷,在淮水流域。徐国,在今安徽泗县)。周公东征,把武庚和三监灭掉。又使他的儿子鲁公伯禽(周公封于鲁,没有就国,叫儿子伯禽去的),打破淮夷、徐戎。经营洛邑为东都。周朝的王业,到此就大定了。
“国”之古义
古所谓国,是指诸侯的私产言之。包括(一)其住居之所,(二)及其有收益的土地。大夫之所谓家者亦然。古书上所谓国,多指诸侯的都城言。都城的起源,即为诸侯的住所。诸侯的封域以内,以财产意义言,并非全属诸侯所私有。其一部分,还是要用以分封的。对于此等地方,诸侯仅能收其贡而不能收其税赋。其能直接收其税赋,以为财产上的收入的,亦限于诸侯的采地。《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即指此。采地从财产上论,是应该包括于国字之内的。《礼记·礼运》说:“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乃所谓互言以相备。说天子有田,即见得诸侯亦有田;说诸侯有国,即见得天子亦有国;在此等用法之下,田字的意义,亦包括国,国字的意义,亦包括田。乃古人语法如此。今之所谓国家,古无此语。必欲求其相近的,则为“社稷”二字或“邦”字。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是住居于同一地方的人,所共同崇奉的。故说社稷沦亡,即有整个团体覆灭之意。(《吕著中国通史》上册,第49页)
西周的兴亡
周公平定东方之后,制礼作乐,归政于成王。周朝文明的进步,大约就在这时候。成王和他的儿子康王两代,算是西周的盛世。康王的儿子昭王,南征不返,这一次,似乎是伐楚而败的。(这一次实在伐楚而败,以致淹死在汉水里的;这时候的楚国,在今河南丹、淅二水的会口。可参看拙撰《白话本国史》第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