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五章

书名:想太多是会爆炸的 作者:(新西兰)格温多琳.史密斯 & 黄意雯 本章字数:3047 下载APP
如何应对想太多:治疗模式
欢迎来到我的诊疗室。这里只有我和你,以及一块白板。我们每周一次的疗程即将开始。(会有作业喔!)
你之前已经填了一些资料,所以我可以根据你提供的资料,为你设计一套治疗计划。以下是你描述的自己的体验:
生理
• 肠胃问题
• 辗转难眠,睡醒也没精神
• 心悸
• 呼吸急促
• 倦怠
• 焦虑
情绪(心情)
• 暴躁易怒
• 挫败
• 沮丧
• 感伤
• 恐惧
行为
• 回避
• 退缩
• 过度担心
认知(思维)
• 悲观
• 自我批判
• 优柔寡断
• 注意力不集中
恭喜你中了大奖!你现在已经被确诊为一个忧虑型想太多的人(忧虑的人)!
白板上画的是“认知行为疗法”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完美描述出你的经历(症状)。接下来我将解释这个模型如何有效应用于实际。如图所示:
A=现实,实际的事件,诱因
A从来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就像我常说的:“现实就是这样!”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引起忧虑的可能是外部诱因,也可能是内部诱因。例如,一通传来坏消息的电话就算外部诱因。
但如果你只是坐在家里,然后开始胡思乱想“如果……该怎么办”,接着,你把自己推进想太多的旋涡,这时,你的思绪就是一个诱因,也就是所谓的内部诱因。
B=你的认知/思维
这里的“思维”包括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包括信念、感知与评估等。
认知理论并不是单纯研究“你在想什么”,它感兴趣的是“你对……怎么看”。换句话说,我们研究的是你对A(诱因/事件)的整体看法。
在认知疗法领域,推理(inference)指的就是你对某件事的评价和态度。例如,“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假设你和我读了同一本书,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激励人心,也很有启发性,可以说是我读过的最棒的一本书了。
而与此同时,你强迫自己翻完这本书——只因这本书是读书俱乐部本月的必读书——还说这是你读过的最无聊的东西。
很难相信我们读的居然是同一本书吧!但这也清楚显示了,不同的感知滤镜和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理解截然不同。
因此,在认知疗法中,对思维(换言之,你是如何看待事件的)的关注至关重要。认知疗法正是在这个B阶段(思维)起到了干预作用。
不教正面思考
有一点很重要,认知行为疗法的目标不是要教你正面思考——我称之为“治标不治本”。认知行为疗法要教会你的思维变得更有建设性,对你更有帮助,但这跟正面思考不同,后者需要的是一种肯定的态度。
我的意思是,你想想看:你把一半的睡眠时间都用在反复思考和预想可能到来的灾难上,然后早上艰难地从床上爬起,你不但感觉糟透了,整个人也没有精神。
然后,你走进浴室,对着镜子,反复对自己说:
·“我对自己和他人都很积极乐观。”
·“我不让任何事情伤害我。”
·“我喜欢镜子里的这个人。”
大家可能觉得你是疯子。
可别误会,我不是反对大家积极、正面地去思考,但是若把正面的想法强加于负面思维上,那就像我对你说“别再去想骆驼”一样。
意义的重新归因
在认知理论中,意义是需要“重新归因”的。意思是说,要以一种全新的、不同的方式赋予事物意义。通过学习如何重新归因,你能学会如何将非理性的恐惧转变为对现实的实际评估,从而减少恐惧。
例如,你看到房间的角落里有一只老鼠。你惊慌失措,于是立刻冲出房间——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因为在你的脑海中,老鼠的“意义”是这样的:
天哪,一只疾病缠身的啮齿动物!如果我坐下来,它一定会向我冲过来,爬到我身上,咬我一口!我会染上鼠疫,我受不了了!
但假设你对这件事重新归因,在看到老鼠后,出于卫生原因,你不希望把它留在那里。你会这样告诉自己:
它更害怕我,因为我的体型要比它大很多,而它不过是个小东西。
你可以拿起扫把驱赶老鼠,也可以叫人把老鼠赶出去,还可以设捕鼠夹——你开始解决问题了。
只要理性思考那只老鼠的意义——基于事实的思考——你就不太可能恐慌症发作,只知道站在屋外尖叫,直到有人回家救你。
重新归因之后,现在的你是基于事实与实际情况在思考,你的思维是理性的,而且以实际证据为基础,这和你基于想象的、可能还会诱发恐惧的非理性思维完全相反。
你的思维因此变得更有建设性,也更有帮助,而且也更积极了!这种思维的转变正来自你重新归因了你遭遇的事,让它变得不再那么可怕,而非来自在半心半意的正面思考的尝试中堆叠负面想法。
C=你的反应(生理的、情绪的、行为的)
在讨论C之前,我想先请你特别注意一下下面这个公式:
B(认知)创造出C(反应)
就像前文提过的,惊吓反应不在这个规则之内,因为那是所谓的“条件性情绪反射”。我们可以通过俄国生理学家、医生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和他的狗实验来简单了解这一理论。
巴甫洛夫发现,狗看到肉时会不由自主地流口水,但是对没有味道、无法引起食欲的铃声不会有反应。不过,只要把铃声和香气四溢的肉联系在一起,狗又会开始流口水。
这样,狗对铃声就有了条件反射,只要听到铃声就会开始流口水。感谢巴甫洛夫医生……
让我们再谈谈那只老鼠,看一看巴甫洛夫的实验在研究人类及其焦虑反应方面是多么重要。我想先花点儿时间说一下我的啮齿动物恐惧症。(我知道你可能会有点儿震惊——原来作者也有害怕的事情。)
想象一下,一个胖乎乎的、可爱的英国小女孩(就是我),从英国(脱欧前)搬到新西兰一个与世隔绝、要靠水力发电的村庄,白皙的皮肤上满是蚊子的叮痕。所有比走过一条小径更花心思的事,对当时的我来说都是难事,不过我仍然努力想融入那里的生活。
我和其他孩子一起跑过一小片松树林(只有我穿着鞋子,光着脚跑步对我来说完全是无法适应的行为)。其他孩子都玩得很开心,我却觉得自己像是踮着脚尖跑过一片恐怖之地。没想到噩梦才刚刚开始。其中一个孩子大叫:“不要碰那棵树!”
我抬头一看,那是我生平见过的最大、最可怕的生物——一只树鼠。那只树鼠的“鼠生使命”一定就是跳到我身上,然后用它怪物般的巨齿咬死我!我边跑边尖叫,肾上腺素为我这个受恐惧所驱使的奔逃动作灌注了满满的能量。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害怕所有啮齿动物,不论它的体型是大是小。蝙蝠更是我的噩梦,因为它们不但是老鼠,而且会飞!谁都无法用“它们不过是毛茸茸的可爱小动物”来说服我——我才不管那是不是事实!
记忆让害怕演变成恐惧症
所以,就像巴甫洛夫的狗那样,我对啮齿动物产生了条件反射。所有跟啮齿动物沾得上边的东西,都会激起我相同的恐惧——仿佛我又回到那片松树林,跟那只危及我性命的巨鼠在一起。这就是一种“情绪记忆”,就像我前面举的小孩与狗的例子一样。
人类会通过自己的感官来记忆:
• 听觉:噢,这段旋律我记得很清楚,就在我失去童贞的那个晚上。
• 嗅觉:嗯,每次闻到那个汤的味道,我就会想起跟外婆在海边小屋度过的那个夏天。
• 触觉:我喜欢细沙在脚趾间的感觉,这让我回想起跟初恋在海边漫步的情景(最后我还是被甩了)。
• 味觉:从我有记忆开始,海盐酸醋味就是我最爱的薯片口味。
情绪记忆
在感官记忆中,最常被忽略的就是情绪记忆:那些对情绪的生动记忆。情绪记忆可能无法还原事件发生时那么强烈的感受,但仍然会给人带来相当程度的欢乐或痛苦。
与记忆相关的情绪来自杏仁体,一旦这些情绪记忆被激活,它们就会将过去的感受呈现在当下。(还记得第45页提过的大铁球吗?)
如果这个被触发的情绪记忆来自某件令人害怕的事情,就会引发强烈的痛苦。接下来,我会教你如何测量痛苦的程度,这会是你家庭作业的一部分(详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