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5章

书名:香蕉特别会说话 作者:(日)柿内尚文 & 王祝 本章字数:6802 下载APP
表达时如何应对“麻烦的人”
如何应对“立刻否定的人”
在工作中,“否定思维”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
“否定思维”指的是我们在判断自己正在推进的项目是否可以继续下去时,有意识地从一种否定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质问自己“这样下去是不是不行”,也可以说是一种怀疑的态度。
例如,当我需要判断一份稿件的质量好坏时,如果不带任何怀疑的眼光去读,那么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觉得这份稿子写得还可以。但是,如果有意识地以“否定思维”来看待,我就能更加严格地打磨这份稿件。
我在以前写的书中提出了上述观点,结果收到了这样的提问:“我的公司里总有一些一直持反对意见的人,那些人也是以否定思维来看待问题的吗?”
不是的,这里的“否定”与我所说的“否定思维”不是一回事。有意识地从否定的角度来看问题和对任何事都持否定观点这两种态度完全不一样。
的确,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喜欢否定一切的人。
当你询问:“你觉得这个企划案怎么样?”
对方会回答:“不太好吧。”接着会说明为什么不好。
当你询问:“我们可以和这个客户开展新合作吗?”
对方会回答:“不太好办吧。”接着会说明为什么不好办。
这些人也拿不出什么替代方案,只是一味地否定而已。
你身边是否也有类似的人呢?
一直否定的人似乎认识不到自己其实一直在否定别人。也就是说,他们的否定是无意识的。
那么,他们究竟为什么要否定一切呢?
原因有很多,不过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想通过否定来贬低对方、抬高自己,所以有时这种否定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肯定行为。
另外,也有一些人想通过否定让自己占据比对方更具优势的地位。因为他们害怕对方可能会比自己更优秀,所以出于不服输或者自卑来否定对方。
也就是说,这种否定行为基于一种十分复杂的情感内核。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这类人相处呢?
喜欢否定的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部分否定”。这些人的否定大多并不是“为了实现目标或做出成果的否定”,而是“基于个人喜恶和内心执念的部分否定”。如果是这样,其实我们只需要把话题展开。
如果话题限于局部,那就正合他们的意。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说来说去也说不出什么结果。而且,因为局部内容大多是细枝末节的部分,有时其实根本不需要在这些细节上费口舌。因此,如果遇到这类抓住细节不放的人,我们需要尽快转移话题。
流畅且自然地改变话题的技巧之一是确认目标。
我们要确认工作目标并思考如何将提出的意见和想法与目标结合起来,用一种俯瞰的视角来推动话题展开。
与那些动不动就否定的人交流时,要始终保持目标意识,不断地确认这段谈话是否朝着预期目标前进。
在共享目标时,我推荐大家运用第68页提到的利用白板的方法。如果没有白板,也可以用纸。总而言之,我们要让目标可视化。
在白板中间写上我们想实现的目标,在周围写上有助于实现目标的意见或计划,将那些不断否定的人提出的意见也一并写上。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意见其实对实现目标并没有帮助。
如何应对“听不懂话的人”
《就算生气也别和傻瓜争执!》以及《别和笨蛋来往》这两本书曾一度热销。
虽然我们不清楚对方是不是真的笨,但是如果无论怎么沟通都行不通,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勉强自己和这样的人沟通。因为就算在这些沟通上花费了时间,可能也无法传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也有一些人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必须要与他人沟通,例如教育、医疗、护理等行业的从业者。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只需要在“传达是困难的”这个前提下沟通即可(见第140页)。
人只能理解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物。所以,那种对方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情况确实会发生。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过,有时候我们会碰到那些不管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表达对方都无法理解的情况。这时,“断念”就是一个必要的选项。总之,以传达终究会失败为前提,决定该如何做吧。
有时候,“断念”并不容易。在需要“断念”时,我经常会做下面3件事:
·重新确认自己的时间的价值。·避免情绪化。
·重新确认目标。
“重新确认自己的时间的价值”指的是重新确认自己宝贵的时间是否值得花费到某件事上,如果不值得,自然会“断念”。
“避免情绪化”指的是不生气。避免情绪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冷静地判断。
“重新确认目标”是指重新认识到花时间在一件终究不会成功的事上对自己并没有帮助。
如何应对“吹毛求疵的人”
在举行会议或者进行磋商时,总有一些人喜欢提吹毛求疵的问题。
这类人的提问大多偏离主题,或者不断地追问那些现阶段还无法解释的细节部分。
这种吹毛求疵的人确实很常见。
那么,他们如此吹毛求疵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在举行会议时,很多这样提问的人都是出于“如果不说些什么就无法彰显自己存在的价值,勉强问个问题吧”或者“想压你一头,所以故意提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来为难你”之类的心理。
不管他们出于何种目的,无疑都是很棘手的一类人。
当我们面对这些人时,也必须考虑到我们的立场和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与对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将问题说清楚,那么,可以考虑使用“这个问题偏离了今天的会议主题,以后再探讨吧”或者“不好意思,我的内容还没有说完,这个问题能不能等一下再探讨呢”等回答。
简单来说,就是尽量不要回答这些提问。
不过,由于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直接,很有可能会伤害对方的感情。所以,为了不树敌,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更加缜密的方法来回答——尽量不否定对方。
首先就是接受。
不过,我们要在接受提问的基础上确认目标或目的。这是因为吹毛求疵的人总喜欢咬住那些与事情本质不相关的细枝末节不松口。这里采取的是与应对那些立刻否定的人相同的对策。
例如,在会议上可以这样说:“谢谢您的意见。您指出的问题非常正确。今天会议探讨的主要是×××,还有许多细节部分的问题没有解决。关于您指出的问题,如果今天的会议能就×××探讨出结果,那么接下来我将解决您的问题。再次感谢您的提问。”
我们需要避免脱离本质的探讨。所以,我们在回答问题时要一边确认目标,一边照顾对方的情感或立场。
如何应对“无法展开话题的人”
下面是两个第一次见面的人之间的一段寒暄。
A:“最近天有点冷啊。”
B :“是啊。”
A:“枫叶也很美,日光市的伊吕波坡道堵得可厉害了。”
B:“是吗?”
A:“这边的办公室氛围真不错啊。”
B:“谢谢夸奖。”
A:“……那么,关于今天的这个项目提案……”
在这段对话中,A每次抛出的话头都被打断,话题自然无法展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那么,为何无法展开话题呢?我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话题无法展开的原因
① 对方不擅长聊天。
② 对方没有兴趣聊天,不想说话。
③ 对方现在心情不好。
④ 对方没有时间,所以想尽快结束对话。
⑤ 提问太差劲了,所以对方不想回答。
⑥ 对方对我们并没有好感。
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原因。
如果我们碰到的是不擅长聊天的人,那就没有办法了。
不过,有些人虽然不擅长说,但是喜欢倾听,所以比起不断向对方抛出提问,不如自己掌握对话主导权,这样可能会更好。
如果对方是没有时间聊天的人,我们就需要尽快结束对话,这也是为对方着想。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展开话题。
②、③、⑤这3种情况比较复杂,“提问的能力”能够帮我们解决问题。
我喜欢足球,经常观看足球比赛。在观看赛后选手采访时,我经常会想到一件事:采访者提问时使用的技巧不同,选手的回答也会完全不同。
对于“请谈一谈你对今天比赛的感想”这种司空见惯的提问,选手只会回答提前准备好的内容。如果赢了比赛,大概会说“将此次胜利的经验运用到今后的比赛中”或“忘记今天的胜利,从明天开始继续专心备战”之类的话;要是输了,就会说“今后会好好训练,下次一定会赢”之类的话。
然而,如果采访者十分擅长提问,选手会出乎意料地吐露心声,他们的表情以及说话方式也将更加真诚,给出的回答在观众看来也更有趣。
提问方式不同,回答也会完全不同,这就是提问的能力。这种提问的能力还能运用在开会或者闲聊中。
提问不是“岔开话题”,而是“深入话题”
为了将话题展开,最重要的是“深入提问”。下面是一个例子。
A:“听说您喜欢跑步。”
B:“是的,我经常去跑步。”
A:“前几天电视里播的马拉松比赛您看了吗?”
B:“没看。”
A:“在那场比赛中,很多选手都穿了某款运动鞋,您跑步时穿的也是那款运动鞋吗?”
B:“不是。”
A:“……”
B:“……”
这个例子是反面教材。
因为话题没有展开,所以提问者不断地横向岔开话题。
即便如此,话题还是没有展开,所以只能重复这样的方法来岔开话题。
这种提问方式还有一个缺点——“对方用是或否就能回答”。
如果对方回答“是”,那么我们确实能将话题展开;但如果对方回答“否”,那么话题就会终止。
所以,我们要引导对方说出能够延伸到下一段对话中的内容,而非仅仅回答“是”或“否”。这样话题才会展开。
下面是另一个例子。
A:“听说您喜欢跑步。”
B:“是的,我经常去跑步。”
A:“您一般在哪里跑步呢?”
B:“我经常在我家附近跑步,出去旅游时也会在当地跑步。”
A:“是吗?那您旅游时在什么地方跑过步呢?”
B:“我去京都旅行的时候经常跑步。京都有很多神社、寺庙,景点很多,在京都跑步很有趣。”
A:“真不错啊。我也很喜欢京都,经常去那里旅游。下次我也要去京都跑步。您有推荐的跑步线路吗?”
这个例子就避免了让对方能以“是”或“否”来回答,提出了深入且具体的问题。
这样一来,对话的气氛就会慢慢地活跃起来。
就算对方一开始并不想了解你这个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展开话题,说不定会让对方对你产生兴趣。
另外,如果对方本来心情不太好,随着闲聊的气氛越来越活跃,对方的心情可能会变得愉悦,而且也容易对你产生好感。
总之,合适的提问会成为沟通中的重要武器。
展开话题的提问技巧
展开话题的提问技巧之一就是询问对方喜欢的事。
①询问对方喜欢什么。
② 对方喜欢的事不仅体现在对话中,而且可能会隐藏在所持物品中。如果是在网上聊天,那么聊天背景中可能会藏着对方的爱好。
③ 将对方喜欢的事和自己能说上几句的事联系起来。避免一味地向对方提问,也要融入一些自己的事,营造出一种聊天氛围很好的状态。
人在聊自己喜欢的事时一般会很开心,也会更容易对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人产生好感。所以,对方喜欢的事就是绝佳的聊天内容。
另外,我还想介绍一些编辑在工作时经常使用的提问技巧。
在工作中,我们有很多采访的机会。此时,我们会提一些“正中靶心”的问题。
例如,我们在采访厨师时会直截了当地问:“为什么您可以把菜做得这么好吃?”
之所以这样提问,首先是因为好奇心驱使我们“想知道这一点”,其次是因为这样直接的提问中隐藏着许多可以将话题延伸到其他内容上的可能性。
这个提问可能会让这位厨师答出他过往的人生经验,也可能会涉及食材选择的话题,甚至可能会延伸到餐厅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一个问题可能会引出其他让人出乎意料的话题,所以我们在提问时必须抓住人物的精髓,让提问“正中靶心”。
如何应对“难搭话的人”
曾经有一个人这样问我:“我必须向上司汇报,可上司看起来很忙,我找不到搭话的时机。在我等待时机的时候,上司反而问我:‘上次那件事怎么样了?’等我汇报完,上司生气地说:‘为什么不早点跟我汇报?!’可之前当我想早点汇报时,上司又生气地说:‘看不到我现在很忙吗?!’……我究竟该怎么做呢?”
我也有过这种经历。
每当我想向上司汇报工作时,上司就出去办事并且不回来了。我实在没办法,就用邮件向上司汇报,结果被痛骂了一顿:“怎么汇报得这么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会不明白究竟该如何做。
如果上司是个比较容易搭话的人,可能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了;但如果对方是个难搭话的人,那么汇报工作也可能被骂。
那些容易情绪化的人比较难搭话。他们只要进入了状态,就会变得非常情绪化。那么,如果必须要立刻对这类人说些什么,该如何搭话呢?
重点是要搞清楚对方究竟为什么如此情绪化。
我认为这类人生气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4点:
·事情没按照自己的预想发展。·不管说多少遍对方都听不懂。·对方的态度很差,不体贴。·只是心情不好。
例如,在一开始那个向上司汇报的例子中,上司可能是因为“事情没按照自己的预想发展”或者“说了好几遍对方还是听不懂”才会如此生气。另外,如果在上司很忙时去汇报,生气的原因可能就是“对方不够体贴”。
在此,我想提出几个解决办法。
首先,在与对方相处时,我们要避免自己也变得情绪化,而且不能畏首畏尾。否则可能会让对方更加生气。
我推荐采用“学者视角”来看待问题。即避免和对方站在一个水平上看待问题,而是将对方视为研究对象。在面对一个生气的人时,试着成为一名“研究人为什么立马就会生气的脑科学家”吧。当然,这种“学者视角”只能存在于大脑中,千万不能表露出来。
从学者的角度思考,将眼前发生的不愉快或者消极的事变成自己的“学术资料”吧。
……
例如,如果你在某家企业的客服部门工作,每天都要处理来自客户的各种投诉,就可以尝试将这些客户的投诉转换为帮助自己发展事业和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材料。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赋予那些令人厌烦的投诉以积极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能够将负面的信息转换为正面、积极的内容。
我将这一过程称为“价值积极化”,意识到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在感情上,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些委屈,认为“为什么非要考虑到这个地步不可呢”,但是,其实这并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后记 香蕉与我
我家的冰箱里一直都有香蕉。
这是因为香蕉是我与心爱的宠物狗之间沟通的桥梁。
我的宠物狗很喜欢吃香蕉。每天早上,它都会缠着我,好像在说:“快给我香蕉!”
于是,我会拿出一根香蕉,给它掰一点,剩下的自己吃。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内心非常宁静、平和。对我来说,这就是香蕉的魅力之一(关于香蕉味道的魅力,我在第22~23页已经详细解释过了)。
十分感谢大家读完这本《香蕉特别会说话》!
现在,我想解释一下自己为什么选择香蕉,以及这本书为什么叫《香蕉特别会说话》。
为什么是“香蕉”?
为什么“香蕉会说话”?
为什么是“特别会说话”?
我想许多读者应该会有这些疑问吧?其实,这些都是有原因的。
·香蕉
我喜欢吃香蕉并发现了香蕉的魅力,这是我取这个书名的主要原因。不过,还有一点——我有意识地考虑到了传达结构中“对方立场”和“亲近感”的重要性,所以选择了香蕉。
香蕉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水果。在日常生活中,香蕉这个形象其实出乎意料地十分活跃,在卡通角色、时尚品牌、游乐设施(香蕉船)等处都能见到。所以,香蕉这个词很容易吸引人们的兴趣。
·香蕉会说话
这里也包含了传达技巧,那就是“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法则。我在第45页对这个法则进行了详细说明。运用这个法则时需要注意,在表达中使用它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变化幅度,突出价值”。我认为,“香蕉会说话”很容易激发大多数人的好奇心。反之,如果书名是“善于沟通的人会说话”或者“香蕉好吃”,效果会如何呢?可能就无法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吧。
另外,在从“意料之中”到“意料之外”的过程中,如果加入偶然、惊讶、新鲜、憧憬这类感情,就能吸引对方更多的兴趣和关注。
·特别会说话
这是我为了吸引读者对这本书产生兴趣而使用的说法,并且由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说话方式,所以我把“说话”这个词直接放在了书名中。
以上就是书名的“秘密”。
把自己的小心思说出来确实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因为这本书写的是传达法则,所以我想还是在最后将这些事说清楚比较好。
一直以来,我在表达这件事上栽了许多跟头。我总是很苦恼,为什么我想说的都无法传达给对方呢?
我一遍又一遍地思考“传达”究竟是什么,反复地学习、实践,并将自己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都写入了这本书中。
另外,在准备阶段,我还采访了许多人,也倾听了他们在人生中遇到的有关表达的苦恼和问题。借此机会,我想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诞生的契机是许多人有类似的关于表达的苦恼。
如果本书能够对您的人生有一些帮助,那我将无比高兴。
在此,我想再对大家说一声,谢谢你们读这本书(无论说多少遍我都十分感谢)!
最后,我想再重复一遍我推荐的本书的使用方法。
● 请反复阅读,不要仅读一遍。
● 一定要让书中的内容成为属于自己的知识。可以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画线,或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想法。
● 不要止步于吸收书中的知识,而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积极地运用这些知识。
● 以这本书为基础,找到你的专属传达技巧。
● 本书的后勒口部分(封底在切口一侧向内折叠的部分)可以作为便笺使用,请务必写上自己想说的话,再将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你珍视的那个人(这是我的个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