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了,生命的花就开了
人生不设限,坚持“洗冷水澡”
“体力已经达到极限了。”
这是曾三十一次夺冠、在相扑史上位居第三、因身姿勇猛被称为“狼”的著名横纲千代富士贡在隐退时的记者见面会上说的话。也许大家的脑海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想法。
“看来我的体力已经到达极限了……”
请一定不要有这种令人感伤的想法。据说,人类最多只使用了自己全部能力的25%。大多数人所使用的能力甚至不到自身能力的25%。
换句话说,人类还有约75%的能力未被开发和使用。所以,即便我们再怎么使用自己的能量,再怎么锻炼,仍离极限很远。人的能量是非常大的。任何人都有将能力提高2%~3%的可能。自己决定界限,是主动扼杀这种可能性的行为。
然而,人类的能力正与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在当下这个不断强调便捷性的社会,人的能力不仅很难有所提升,甚至在不断退化。
想必大家也能想到类似的情形吧。在手机还未普及的时代,每个人最起码能记住10~15个经常联系的朋友的电话号码。
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只要把电话号码存在手机里,按下按钮就能拨通电话,大家又能记住几个电话号码呢?我想,大多数人只记得自己的手机号吧。
导航软件也带来了同样的问题。过去存在我们脑海中的路线图,现在已然成了一张白纸。诸如此类,光是记忆力本身,因为享受便利而退化的问题已显而易见。
当然,这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我并不是希望大家摆脱当下生活的便捷性,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让我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表达个人意见的话,我只能说,正是因为处在这种时代,我们才更有必要进行“自卫”,从而有效地预防记忆力退化。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在大脑中规划接下来一整周的工作安排。现在,可能很多人会选择在手机的日历上记录日程安排,并随时确认。但我希望大家能有意地放弃这种便利性,利用自己的记忆力来完成这些事情。
不止这一件事,任何事我们都可以按照这种思路去做。针对每一件事,自己定一个规矩,有意地去使用自己的能力,这样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能力退化。不一味地沉迷于便利性,而是在充分了解不便的基础上有意地放弃部分便利性。
衰老也是让人感到自己已达极限的一大原因。进入老年,想挑战新事物时,人们就会出现“这已经到了我的极限!”的想法。日本有这样一句俗语:“老年人洗冷水澡。”很明显,这是在揶揄老年人。听到这句话时,他们好不容易燃起的小火苗可能一下子就被浇灭了。
其实,不管年龄多大,我们都离自己的能力极限很远。这时候,我们正需要展现犹如“有意洗冷水澡”般的意志力和挑战精神。
我所在的寺庙里有一位施主七十岁才开始进行徒步运动,而开始的契机竟然是康复训练。随后,他慢慢地对徒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从徒步转变为慢跑,最后甚至开始了马拉松长跑。虽然他已经过世,但直到93岁他都一直活跃在马拉松赛场上。
我的父亲亦是如此。因为活动手指可以刺激大脑,80岁的老父亲开始学习弹钢琴,85岁开始学习英语对话。他和我的侄女一起参加钢琴演奏会的场景,我至今历历在目。
人一旦给自己划定了界限,能力就会退化,所以请持续地挑战自己。
坚持“洗冷水澡”,依旧能做到“七十学艺,八十修行”。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真正的自己对话
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坐禅”中的“坐”字:“土”字上面有两个“人”。我想,这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坐禅”的意义。在还没有僧堂的时代,“坐禅”就是在土地或石头上进行的。
明明坐着的只有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两个“人”字呢?首先,坐着的那个人肯定是我们自己,这一点不用多说。其次,旁边的另一个“人”正是我们“心中的自己”,禅将其称为“本来的自己”。
换句话说,坐禅的意义就在于直面心中真实的自己。或许也可以说面对本来的自己,向他/她提问并聆听他/她的回答。
“一路走来,这种生活方式有没有什么问题?”
“今天的言行举止有没有不当之处?”
“今天有没有说什么伤害他人的话?”
人总是会无意识地犯错误,伤害到他人。正所谓“人无完人”,坦率地面对心中的自己是极其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通过这个过程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可以及时改正;若发现自己伤害了他人,就能有所改变。我想,在禅修的过程中,我们之所以每天都要进行坐禅,就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察觉自己的不成熟。
我想,大家即使不能坐禅,应该也能与内心真实的自己对话。话虽如此,现实生活中没有这种宝贵时间的人想必很多吧。当然,我也知道现代人到底有多忙碌。
但是,哪怕是晚上的十分钟、十五分钟也好,这点时间也挤不出来吗?只要我们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关掉手机,就不会被各种社交软件所打扰。这将成为我们开启自我对话的开关。
坐禅原本应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这是有一定原因的。道元禅师曾创作过这样一首和歌:
“溪声山色,皆为佛陀之音声、法身。”
山峰的颜色和溪水的声音都是大自然的象征。道元禅师在和歌中咏叹道:“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佛陀的声音、佛陀的身姿。”
是的,在大自然中坐禅,就是被佛陀的声音包围着、触摸着佛陀的身体进行打坐。没有比这更可贵的坐禅了。
既然好不容易才留出与自己对话的宝贵时间,要不要考虑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呢?
现在市场上售卖的有那种收录大自然之音的光盘。小溪潺潺的水声、风拂动树叶的沙沙声、鸟儿的啼鸣声、浪花拍打海岸的声音……请在流淌的大自然的声音中安静地度过十分钟、十五分钟。
在大自然的拥抱中,我们的心自然会打开,请借此平静地回顾一下当天的言行举止。抑或扩大回顾的时间范围,比如反思这一整个月是如何度过的、这一整年做了些什么。
“今天的工作有一项没有收尾,可能是因为最近这段时间状态不佳。”
“总感觉自己的工作惰性越来越严重了。这样下去可不行,一定要避免千篇一律、故步自封。”
在坐禅的过程中,你肯定会有所发现。我想,这正是与内心对话、聆听心声的过程。请一定留出这种时间。只有不断地与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对话,我们的身心才能得到真正的锤炼。
与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对话,就能锤炼出一颗强大的心。
想开了,自然能拥有高质量睡眠
晚上总是睡不好……我想,每个人应该都经历过这种失眠的日子。白天因为一些小事和朋友发生了争吵,总是想来想去睡不着;一想到第二天的工作就紧张得无法入睡……失眠的缘由因人而异。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对某件事的思考妨碍了我们入睡。
在这里,我想先讲讲我个人的情况。我从来不曾失眠。无论是在飞机上,还是在电车里,我都能轻松地睡着。哪怕身心都很疲倦,只要小睡十分钟左右,也会感觉很解乏,整个人会精神许多。
事实上,前不久一家主营保健商品的大型电器公司进行了一项有关睡眠的实验,我有幸参与其中,成为实验对象。实验结果显示,我只需一分钟到三分钟就能进入睡眠,而且在六个小时的睡眠中,我的熟睡时间长达五小时四十分,熟睡率高达99.8%。
与我一同参与实验的其余两人,一人的睡眠总时长为六个半小时,但熟睡时间只有两小时;另一人有七小时的睡眠时间,熟睡时长却只有一小时四十分。相比较而言,我的睡眠质量可以说好得令人诧异。
虽然我并不是很清楚睡眠与“想得开”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因果关系,但随时随地都能睡个好觉就意味着我没有思考那些令人忧虑的琐事,意味着我对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从不挂怀。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想得开”的心态。
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这种心态,关键在于入睡前的三十分钟。在这三十分钟内,你必须放空大脑,努力让内心平静下来。
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在于设置“结界”。众所周知,寺院和神社都有山门或鸟居,它们就是“结界”。山门和鸟居将世界划分为外(俗世)和内(净地)两个区域。
参拜者们只有穿过这道“结界”,才能拂去心上的尘埃,以一颗虔诚、清澈的心造访净地。
参照山门和鸟居的例子,我们是否可以试着将离家最近的车站出口、自家家门或玄关看作一道“结界”呢?一旦越过“结界”,就要提醒自己放下社交以及职场中那些令人烦恼的琐事。也许一开始你进行得并不顺畅,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人的习惯性是非常强的,只要你有意识地坚持一段时间,就能真正掌握这一做法。
再次回到入睡前的三十分钟,为了让我们的内心平静下来,最佳选择必定是让自己感到“舒适”。如果说前面提到的是一种空间上的“结界”,那么这里我们需要的则是时间上的“结界”。一旦到了这个时间(入睡前三十分钟),就要让自己进入一种“舒适”的状态。
提到“舒适”,具体怎么样才算舒服,想必也是因人而异的。听听喜欢的音乐、翻翻绘本或是相簿、点上自己喜欢的香薰、适度地活动活动身体、抬头仰望星空,抑或小酌几口……这些都可以。
当身心舒适时,人就会与当时的行为成为一体,既不会思考任何问题,内心也不会被琐事叨扰,只是单纯地被“舒适感”所包裹。
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这是让内心平静、快速进入睡眠的最佳状态。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为了拥有高质量的睡眠,从今晚开始,立即实践一下刚才提到的方法吧。
只要创造出两道“结界”,你就能安然入睡。
想开了,生病也是一种修行
佛家所言的“四苦”指生、老、病、死。虽然也有夭折或是身体健康却因意外突然离世的情形,但一般来说,任何人都无法逃脱这四种痛苦。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聊聊有关疾病的话题。
疾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治愈的疾病;另一种是癌症等顽症或绝症。
“即便是可以治愈的疾病,一旦需要住院,不仅会耽误工作,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就连情绪也会变低落。”
有些人一旦身体出了问题,心理也会随之生病。这种人应该并不少见。正所谓“病由心生”,我想,如果内心失去了精气神,病情自然会恶化,恢复速度也会变慢。
我希望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即疾病会让我们察觉一些身体健康时我们不曾关注的重要事情。身体健康的时候,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这时,我们的肠胃不会抱怨,只会一个劲儿地帮我们消化吃进去的东西。所以,我们没有生病。
这是理所当然的。是的,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如果肠胃出了问题,不能放开肚子吃东西,我们就会体会到能尽情吃喝是一件多么值得感激的事情。反过来说,如果不是生病,我们不会发现那些理所当然的事是最值得我们感激的。
生病能让我们体会到理所当然之事的可贵之处。这就是禅所追求的心境。坐禅、作务、读经……禅的所有修行都是为了拥有这一心境。
从这个角度看,生病可以说等同于禅的修行。
当然,即使不考虑得这么深刻,只要懂得感激,人也会有所成长。感恩会让人的心胸变开阔。无论是感恩他人的一方,还是被感恩的人,皆是如此。当你对某个人说“谢谢”时,你的内心是坦率的。当听到某个人对自己说“谢谢”时,你的心里会非常温暖。
无论是坦率,还是温暖,都是拓宽胸襟的良药。如果心胸变开阔,人必然会变“高大”。开阔的胸襟能培育出坚韧的性格和“想得开”的心态。
那么,如果是顽症又会如何呢?
曾担任曹洞宗大本山总持寺住持的板桥兴宗禅师与癌症“共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每次我写信问候他时,他总会在回信中提到这样一句话:
“我和癌症的关系维持得还不错。”
即便整日唉声叹气、以泪洗面,癌症也不会消失。既然如此,除了与它“共生”,我们别无选择。既然选择了“共生”,与其和它尴尬、别扭地相处,不如努力和它保持和睦、融洽的关系。这就是板桥兴宗禅师的理念,在生活中他也是这样做的。
哪怕是疾病,也要坦然地接受它最真实的样子,这就是对禅修的实践,其中蕴藏着平静的心境。相关报告显示,微笑能提高对癌症的免疫力,对癌症的治疗有促进作用。
与之相对,压力则是让免疫力下降的元凶。患癌症之后,倘若我们整日长吁短叹,只会徒增压力。一旦下定决心与其共生,只要保持一颗释然的心,就能绽放笑容。至于这其中的差距,想必大家已经了然于胸。
生病等同于一场禅的修行。
坦然接受生活中的所有事物
大家是如何看待当下这个世界的呢?下面这两句谚语可以说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世上还是好人多。”“防人之心不可无。”
前者说的是充满温情、爱心的世界,后者说的是世态炎凉、人心凉薄的世界。当然,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也是多层次的,所以我们对它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我们有时会对前者产生共鸣,有时又会对后者十分认同。
那么,活在时而温暖、时而凉薄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我想,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关联中存在的。
以工作为例,工作不是你一个人在做,有了公司、上司、下属、同事以及工作伙伴等多元化的关系,工作才得以存在。
我们与家人、恋人、朋友等的关系,也是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的。举一反三,人正是在这种相关性的支撑下生存的。我想,如果大家能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对那些与自己有一定关系的人和物抱有一颗感恩的心。
“非常感谢您给我这次工作机会。”“有家人(恋人、朋友)在,真好。”
你有这种感觉吗?说得更夸张一些,我们应该对祖先、父母抱有感恩之情。因为他们赋予了我们生命,我们才能在与周围人的关联中生活。这正是生活的原点。如果能脚踏实地地站在这一原点上,那么无论身处什么样的世界,我们都能无所畏惧地大步朝前。
能坦然接受生活中所有事物的感恩之心,是一颗超脱了以“这个值得感激、那个不值得感激”的心态随意地区分事物的宽容之心,也可以说是不拘小节的“想开了”。
在我看来,还有一点极为关键,那就是“不过度”。不过度思量,不过度烦恼,不过度迷茫……人会因为“过度”而体会到痛苦与难过。
禅语“即今,当处,自己”意为在此刻你所处的环境中做你应该做的事。这句禅语向我们阐释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无论何时,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有你该做的事。
你只要尽全力去做那些你该做的事就好。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这样做,才会过度思量、过度烦恼、过度迷茫。
“这次给用户造成了大麻烦。这可怎么办,他们应该很生气吧?该如何道歉他们才会原谅我啊?”
如果给对方造成了困扰,那么你应该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立刻道歉,立刻找上门去低头认错。与此相比,没有什么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歉意了。一旦思量过度,考虑得越多就越难受,越无法采取行动。
再比如,公司里有位前辈不仅工作能力强,性格也好,非常有魅力,你想和他走得近一点,那就直接向对方发出邀请:“下次要不要一起去喝点东西?”这就是当时那个状况下你应该做的事,不是吗?
避免“过度”的妙计就是不要踌躇,放开胆子直接去做(行动)。如此一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我们都能克服。
避免“过度”的唯一方法在于果断行动。
放下多余之物,拥抱简约生活
前不久,“极简主义”“极简人士”引发社会关注,成为热门话题。所谓“极简主义”,就是最低限度主义,这种理念的实践者被称为极简人士。这就相当于禅学中“无所有”的生活方式吧。
现代人的确拥有了太多的东西。房间里摆满了东西,在各种物品的压迫中和狭小压抑的空间中生活,这在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身上再常见不过了。
身边的东西之所以会越来越多,和人类最根本的秉性有关。佛陀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即使把整座喜马拉雅山都变成黄金,人的欲望也无法被填满。”
人类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拥有的再多也不会满足。不仅如此,在拥有某样东西后,人就会想要下一样东西,等真的拥有了那样东西,又会想要下一个……
比如,如愿以偿拿到了心心念念的名牌包,也只会在当时那一瞬间感到满足,很快又会想要围巾、首饰、鞋子等等。我想,大家应该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人类的欲望总是在不断膨胀,而对曾经拥有的东西又很难放手。一旦有了“还想要更多东西,但握在手里的也都不想抛弃”的心理,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身边的东西越来越多。
这时,我们就需要保持“放下”的心态。比如挂在壁橱里一直舍不得扔的衣服,我想问的是,你最后一次穿这件衣服是什么时候?
“那我确实记不太清楚了。对对对,大概是三年前吧……”
三年都没穿过一次的衣服,将来能够穿起来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嗯,我想大概率不会再穿了。”
几乎百分之百会是这种答案吧。既然如此,那这件衣服就只是一件占用空间的永久藏品,这时我们需要学会放手,下决心将它扔掉。除去觉得可惜的心情,扔掉这件衣服所带来的影响只会是让空间变大、让生活变得更舒适。
餐具、厨具等生活用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零件、装饰品等,我们身边应该有很多现在派不上用场、将来也不会用到的物件。如果能果断地舍弃它们,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舒适。
不仅仅是物件,希望大家在面对人、金钱、信息时,也能做到果断舍弃。以人为例,大家有没有那种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出于朋友好心邀请,不得已赴约的体会呢?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佛系社交”。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拒绝对方的邀请,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吗?
“哪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心里反倒会一下子轻松许多。”
没有任何因素值得我们在舍弃上犹豫不决。最让人感到心累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学会切断羁绊、放手,只会让你的心变得更自由。
赚钱亦是如此。如果从一开始就知道“适度”,人就不会误入歧途。我在前文谈论的“知足”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站在“这就足够了,已经很感激了”的角度去考虑,就能舍弃想赚更多钱的欲望。
信息也一样,收集得越多越容易被束缚,受其摆布。我们真正需要的信息是有限的。我们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收集必要的信息,多余的信息要毫不惋惜地舍弃。这可以说是能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生存下去的贤明与智慧。
舍弃就是割掉生活中的“赘肉”,放下多余的事物。如此一来,我们将过上轻松且充实的简约生活。
比起“占有”,我们更应该学会“断舍离”。
不被他人之言所左右,坚信自己的感受
人们常说“人言难防”。即使是在组织或团体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闲话。虽然其中大多是谣言,有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举例来说,有这样一段评价他人的闲话:
“在客户A公司晋升部长的B好像是个特别严厉的人。听说对方只要稍稍有失礼仪,他就会当场站起来打断对方的讲话,怒斥说‘重来’,然后把人家赶回去。”
尽管有些夸大其词,但是如果遇到以严厉出名的部长,光是与其简单地对话就会让人十分紧张。那些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和言语所左右的人更是如此,他们可能早已在心里描绘了一个严厉、可怕的部长形象,然后整个人会被吓得直哆嗦。
当必须和那位部长当面沟通时,那些人可能会紧张得连话都不会说了。
“无论如何,绝对不能有失礼之处。如果一开始就被他挑出毛病,应该会被批斗很久吧,不知道能不能顺利摆脱他。总感觉会出什么岔子……哎呀,怎么开始胃疼了!”
如此一来,真正谈话时的情景应该不难想象吧。在见面之前,他们就已经是“被蛇盯上的青蛙”了,我甚至怀疑他们连正常打招呼可能都做不到。整个人始终保持“僵硬”,主导权彻底被对方抢走,自己没能提出任何主张和意见,谈话就此草草收尾。即便出现这种结果,也完全不令人意外。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既然会出现这种谣言,应该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也许,事实只是那位部长朝一位他看不下去的非常没有礼貌的人大喝了一声。
那也有可能是那位部长唯一一次震怒。结果,这个小插曲不胫而走,在员工之间迅速传开,最后甚至使他被贴上“怒目金刚”的标签。谣言被传成这个样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或者说,谣言就是这样,能让“一”发酵成“十”,甚至“一百”。
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谣言,最佳选择是把它当作耳旁风。如果你是对谣言非常介意的人,就要学会将谣言“打折扣”,只听取“十分”或“一百分”中的“一分”。
如果想知道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亲自与对方接触,自己去感受,才是最可靠的。换句话说,你对某个人的感觉就是那个人在你心中最真实的样子。说得不好听一点,那些谣言只是用缺乏依据的信息所美化的“先见之明”,而这种“先见之明”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失去敏锐的洞察力。
请一定不要忘记将谣言“打折扣”,只听取“十分”或“一百分”中的“一分”。
另外,在公司里,你也可能会成为谣言中的主角。
“她看起来好像做事很认真,不过私生活貌似相当‘丰富’。听说,夜不归宿对她而言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即便是子虚乌有的事,也有可能被议论得像模像样。听到这种谣言估计很难冷静吧。但是,正所谓“谣言难过月,过月无人传”,谣言的有效期其实并不长。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需一如既往,请一定做到这一点。如果直接找谣言的始作俑者争论,抑或奉承、巴结,表现得低三下四、卑躬屈膝,都只会火上浇油。
不管是遇到了谣言的始作俑者,还是那些在旁边煽风点火的人,你只要和往常一样,打个招呼、说声“早上好”就可以了。哪怕是需要鼓舞自己才能做到,也请一定这样去做。打破谣言的最有效的办法,正是置若罔闻、毫不在意的态度。
只要你能保持这种不为所动的态度,姑且不说谣言会不会撑过一个月,其有效期肯定会大幅缩短。
用“一如既往”的行动击退谣言。
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
当下,不愿结婚的年轻人在不断增多。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20岁至30岁的未婚人士中有17.8%的人(男性22.6%、女性12.9%)表示“不想结婚”;同时,有78%的人表示“想结婚”,但其背后的想法形形色色,有人说“想早点结婚”,有人说“遇到喜欢的人就会想结婚”。
在我看来,可能大家潜意识里对婚姻还是抱有希冀和憧憬的。尤其当周围的好朋友一个个都步入婚姻殿堂时,想要结婚的想法自然会变强烈。
如果“想结婚却结不了”,结婚就会变成内心的负担。这样一来,你既会心急、焦虑,也会觉得自己不争气、窝囊,因而责备自己,甚至因此变得自卑。
结婚是建立在两个人有缘分的基础上的。所以,遇到有缘人的时候再去结婚就可以了。这句话概括了我对结婚的所有看法。
如果以结婚为目标的话,在和某人建立恋爱关系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想尽可能地让自己看起来更好的欲望。明明自己平时吃饭经常用便利店的便当凑合,却摆出一副美食家的架势,假装自己知道很多美食餐厅;明明自己并不擅长讨论太专业的话题,却临阵磨枪,着急忙慌地搜罗知识和信息,装出一副知性派的样子……
不仅如此,我们甚至会压抑自己的天性去迎合对方。
“今天吃意大利菜?哇,太棒了,我最喜欢意大利菜了!(其实自己不喜欢奶酪,是个彻头彻尾的和食派……)”
“约会时逛一逛各种小店真不错,我很开心!(唉,真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说说话啊!)”
想表现得更好一些也好,压抑自己迎合对方也罢,背后都是“想坚持到结婚”的强烈愿望在作祟。但是,这样做只会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不是吗?
即便你的“努力”开花结果,你们成功步入婚姻,苦日子也才刚刚开始。走进婚姻后,和当初谈恋爱的时候相比,整个人的状态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毕竟是在一起生活,不可能展现出不属于自己的更好的一面,说得更准确一些,应该是没有心情让自己表现得更好。
迎合对方也是有限度的。饮食喜好、生活方式、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金钱观等方面的不同,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全部暴露。当然,这一点对婚姻里的两个人而言是共通的。当一方褪去伪装,我们就会产生“没想到他是这种人”“不应该是这副样子的”等想法。
把何时结婚交给缘分决定吧。在缘分到来之前,请保持自我、好好生活。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缔结的缘分,才能让你始终保持真实、做真正的自己。
禅语“任运自在”的意思是让一切放任自流,不去斡旋、抗争。以自己最真实的面貌、按照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就是对“任运自在”最好的实践。人在保持自我的时候才是最美、最闪耀的。
如果你保持这种生活方式,肯定不会错过属于你的“缘分”,肯定会有美好的邂逅。不要心急,不要焦虑(也许缘分很快就会到来),静静地等待那一刻吧。只要想开了,每个人都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
“缘分”就在活出自我的延长线上。
终极的“想开了” 是单纯地作为人活着
对于商务人士来说,事业上的成功应该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之一。也许,将其视为人生终极目标的人也不在少数。从事个体经营的或是自由职业者,想必没有人不期望把事业做大做强,从而获得更多收入,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我并不是说为了出人头地而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一概都是坏事。不过,我还是会有种“就仅仅是事业上的成功而已?”的疑惑。
商务人士的职业生涯应该有四十多年。假设一直晋升到公司的一把手,真正坐在第一把交椅上的时间也只有几年而已(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世界前2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的平均在任时间约为六年半)。
如果我们能活到八十岁,那么,相对于这八十年的光阴而言,几年时间可以说非常短暂。即使这个时候尽情享受事业成功的美酒,一旦离开那个位子,我们也会变成一个普通人,而余生的二十多年也只能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下去。
我一直在思考,脱离那些虚幻的职务、地位,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应该如何生活。这一点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质量。
“啊,我已经完成了所有该做的事,真是没有白活一场。”
在人生落下帷幕、即将驾鹤西去时,能够发出这般感叹的人,其人生想必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这恰恰也是这种人的幸福。反之,假设这时我们只能遗憾地感叹:
“在事业上,我的确小有成就。但在这期间,我的家人做出了太多牺牲。明明可以为家人做很多事情,我却几乎什么都没有做。”
“为了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我不顾一切地拼到现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退休后我只剩疲倦与空虚。我这一生究竟算什么啊?”
倘若是这般心境,我们还可以将其称为出色的人生吗?答案不言自明。
在我看来,单纯地作为一个普通人脚踏实地地生活,才能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后,我们能不能开心愉悦地度过,其核心在于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假设我们为了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用阴谋陷害了他人。那么即使我们达到了目的,也彻底葬送了与“积累人生厚度”的缘分,余生将充满悔恨。反观那些将飞黄腾达置之度外、为了家人和自己珍惜的人尽全力生活的人,在我看来,这是作为普通人最实在也最出色的生活方式。
禅语“枯高”的意思是“遒劲、坚毅”,也比喻经过积年累月风霜雨雪的洗礼,树叶的绿色渐渐褪去,干枯的树枝非常醒目,即便如此老松树仍能坚毅地保持威严的遒劲身姿。
人在晚年如果能保持“枯高”的姿态,将是一件非常值得感激的事。只有每一天不断增加人生的厚度,才能实现这一点。
重申一次,人生的胜负取决于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生活。不要去关注周围人如何如何,而是要在生活中贯彻落实自己的人生信条。我认为,这就是极致的“想开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生活决定了你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特别附录 让人宽心的“椅子坐禅”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