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五章

书名:情商高,就是把情绪控制好 作者:于一鲁 本章字数:12024 下载APP
适当放低姿态是化解冲突的关键
一、学会做一个倾听者
有个人自认为说话能力出色,善于把握各种各样的话题,因此经常和朋友聊天、开玩笑。可是渐渐地大家都不怎么愿意和他交流,平时似乎有意躲着他,这让他感到伤心。于是他就向一位哲学家请教,如何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哲学家听他抱怨了差不多三十分钟,直接回了几个字:“管好嘴巴,少说点儿话。”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抱怨自己的朋友很喜欢说话,很喜欢表现,喜欢抢夺话语权。这些朋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掌控群体生活内的话语权,喜欢站在舞台的正中心。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加突出,他们往往会通过频繁的、主动的表达来吸引注意力。而这种人经常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希望掌控更多的话语权,都希望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一旦有人试图掌控一切,抢夺自己的表现机会,必定会遭到其他人的反感。
有些心理学家将这种话语行为称为“语言领地的侵犯”。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和欲望,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中。人们的表达是均衡的,说话的次数、频率、语气都有一个合理的范畴,就像一块被合理划分的领地一样。如果有人表现过度,就打破了这种均衡,侵犯了他人表达的领地。而高情商的人善于把握好尺度,他们会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望,少说多听,减少因为自我表现而侵犯他人的行为,从而为和谐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
少说多听,包含了一种语言表达上的自我克制。《巴利经藏·增支部》中有这样一段话:(佛言)“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见;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见。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闻;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闻。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觉;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觉。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了别;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了别。”
这一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婆罗门!我不认为“应当将所有看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也不认为“不应当将所有看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不认为“应当将所有听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也不认为“不应当将所有听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不认为“应当将所有察觉的一切说出来”,我也不认为“不应当将所有察觉的一切说出来”;我不认为“应当将所有分辨的一切说出来”,我也不认为“不应当将所有分辨的一切说出来”。
一个高情商的人会注意言语上的分寸,知道什么不能乱说,什么要少说,什么能不说就不说。而少说的同时还要多听,听就是倾听。可以说,少说多听的本质是为他人的表现提供充足的空间,并以倾听者的姿态去尊重他人表达的权力,满足他人表现的欲望。
比如,比尔·盖茨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企业家之一,但是他非常佩服巴菲特的投资天赋,因此经常去拜访巴菲特。而每一次登门拜访,他都会保持谦卑低调的姿态,很少开口谈论自己的投资方法或者投资理念,而是全身心地听巴菲特讲述投资的一些方法。
作家钱钟书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和朋友在一起聊生活,聊各种社会趣事的时候,往往喜欢听朋友说话,自己则很少开口说话,每次都是朋友聊得尽心,自己听得尽兴。
马云也曾说过一件事,他在创业初期曾经遇到过中国商界教父级的人物柳传志,然后就兴高采烈地和对方谈到了互联网,谈到了自己的伟大梦想和规划。当时他发现柳传志一直面带微笑地听完所有的话,他认为柳传志一定对自己的话非常认同,并且会投资自己的事业。但直到最后,柳传志也没有投资阿里巴巴。事后,马云才知道柳传志对自己的创业理念丝毫不感兴趣,但他并没有直接表明态度给自己泼冷水,为的就是不当面让自己难堪。经过这件事之后,马云对柳传志的为人更加佩服了,他甚至将其作为自己的榜样。
真正高情商的人会顾及他人的表现欲望,尊重他人表达的机会。因此,他们在沟通中往往会放低姿态,尽量突出对方的地位,给予对方更多的话语权。比如,对自己知道的东西没有必要表现和卖弄,当对方谈论起这些事情时,可以重点听一听对方的想法,而没有必要急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谈话保持好奇,可以适当提一些问题,让对方获得更多表现的机会和动力;人们也可以保持认真的倾听姿态,不轻易打断对方,也不要中途插话。
其实,在成人的世界里,人与世界所建立的联系更为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不可捉摸。尽管人们想要与他人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但由于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背景和起点,也拥有不同的生活模式和选择,这就会导致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而重要的是,当人们想要进入某个群体时,就希望在群体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建立起更高的社会地位,此时争夺控制权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少说多听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压制,是对他人控制权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可以确保双方之间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二、观察和把握他人的情绪变化
高情商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共情能力,能够立即领会他人的想法、情绪,并且快速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确保双方能够拥有一个亲密沟通的过程。而在领会他人情绪之前,往往需要对他人的情绪进行观察和把握,这是情绪控制和引导的一个前提。观察能力实际上是高情商的人所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对那些高情商的人来说,他们善于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通过一些细节来把握他人情绪上的变化。
比如,一个人的话语能够表现出情绪及情绪的变动。对一般人而言,完全可以通过口头表述、倾听来试探他人内心的想法,了解他人的情绪处于什么状态。最常见的就是对方直接通过口头表述来强调自己对某件事、某个人是否认同,是否会发脾气,是否在某个话题上表现得非常激动。这些谈话往往可以表达出对方最直接的情感,展示对方的心理状况。就像对方兴高采烈地谈论一件事时,表明他非常喜欢这个话题;对方一直以抱怨的口吻对你说话,表明了你在某件事上让他感到不爽;对方在谈话中一直遮遮掩掩,说明了他有些东西不想同你分享,或者根本不信任你;如果一个人不想和你多说话,或者总是有一句没一句地搭话,那么表明对方情绪低落,或者对你的谈话并不苟同,又或者双方之间有某些摩擦。
除了一些比较隐晦的暗示外,口语上的表达往往更容易解读,而高情商的人完全可以从中了解对方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诸如赞美、拒绝、批评、沉默、答非所问等都可以比较明显地展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
除口头语言之外,人们还需要注意观察他人的肢体语言。尽管人们经常忽略肢体语言,但它往往会隐藏诸多的情绪暗示,从一个人的肢体语言中,通常都可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所谓肢体语言是指身体和四肢所表达的意义,例如,头、眼、颈、手、肘、臂、腿、胯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所传达的一些特定的语言意义、思想状态和情绪变化。
研究肢体语言的先锋人物阿尔伯特·麦拉宾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不同的表达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其中文字产生的影响力大约为百分之七,语音产生的影响力大约为百分之三十八,肢体语言的影响力则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五,这样的比例证明了肢体语言在情绪表达和心理信息传递方面的地位。
对方在交谈时,双手手掌摊开,手指保持笔直,这就意味着对方对谈话对象比较信任,愿意保持坦率的交流态度。这个时候,人们可以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且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对方一直保持手背向外的姿态,表明对方保持着比较强烈的戒备心理,此时双方之间很难建立互信,这个时候贸然表达或者做出一些比较亲密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如果对方一直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这就意味着对方对相关的话题及交谈者缺乏兴趣,他们期待着结束对话,或者换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此时,人们要做的就是及时转变话题,避免让对方更加不悦。
如果对方双目平视,胸部直挺,双手保持自然下垂,两腿站直,往往意味着他精气神十足,对相关的话题或者自己的观点充满自信。这个时候人们不宜进行过多的辩驳,而要懂得适度让步。
如果对方坐姿端正,两手平放膝上,上身微微向前倾,则显示出他对沟通对象非常尊重和崇敬;如果谈话时身子前倾,头部微微倾斜,表明了他对谈话内容特别感兴趣。这个时候,谈话者应当继续自己的谈话,并且注意坚持鲜明的立场和清晰的观点。
如果对方将手臂交叉在一起,并且不断加快点头的速度,用手摩擦脸部,或者手指重复敲打桌面,往往表明对方对谈话已经失去了耐心和兴趣,他不想浪费时间。此时,谈话者要做的就是转移话题,结束交谈,或者将说话的主动权交给对方。
不同的肢体语言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上的需求。因此,在社交中察言观色,注意他人肢体动作的变化非常重要,人们可以更加合理地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在某一次内部会议上,公司内部的高管针对某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进行讨论,某一位副经理建议公司投资这个新项目,因为潜在的利润非常可观,他还认为这会是公司拓展新道路,实施多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这样的观点很快就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他们也赞成投资。虽然整个大会非常和谐,而且老总似乎一直面带微笑,但眼尖的林先生还是发现老总时不时地轻揉鼻子。他意识到老总可能并不信任这一次的投资,可能对相关的流程及潜在的风险感到担忧。林先生隐约觉得这个投资项目以及后续的投资方案会引起老总的反感,或者说老总心里可能有其他的选择。
于是在大家说得热火朝天时,林先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你们的投资想法非常好,但是依照公司目前的状况,是不是能够承担起这笔开支,后续的风险该如何进行评估,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我觉得不妨先搁置一下。”就是因为这一次站起来明确反对,使得老总对他刮目相看。果不其然,在会议之后,老总否定了这个项目,并且将林先生叫到办公室,希望他可以成为公司另一个项目的负责人。
在人际交往中,想要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往往取决于一些细节问题的把握。那些善于把握细节,从细节入手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掌握他人的情绪及情绪波动的规律,从而及时进行调节和引导,避免情绪上出现对抗。而细节的把握来源于出色的观察力,来源于丰富的肢体语言知识,这些都是打造和谐关系的关键。
三、给予他人合理的情绪发泄时间
甲骨文公司的老总拉里·埃里森是一个脾气很古怪的人,他经常会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或者一些私人矛盾而大发脾气。这个时候,最遭殃的往往是下属和秘书,每次在生气动怒的时候,他就会破口大骂,这让很多秘书吃不消。据说,埃里森曾多次更换秘书,一方面是因为秘书忍受不了他的脾气主动离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很多秘书经常会在埃里森发脾气时,进行劝说、安慰和解释,结果常常让对方更加生气,直接辞退这些秘书。
有一个秘书却有幸跟着埃里森干了十年,尽管他也承认自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他有一个职场秘诀,那就是每次当老板生气的时候,他就站在一旁安静地听着。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情绪非常糟糕,或者说他正在为某件事感到恼怒和沮丧时,外人要做的就是尽量保持沉默,不要在对方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说太多话,更不要在对方生气的时候直接做出辩驳。
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就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通常情况下,在他人遭遇痛苦,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人们经常做的就是安慰对方,提供各种建议和意见。他们自认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态,但那些情绪不佳的人对他人说了什么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想说出自己的苦闷和愤怒,只想发泄内心的不满,只想在形式上体现出个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很多丈夫都会抱怨说,当妻子因为工作、家务事、孩子或者因为夫妻矛盾而生气的时候,自己根本什么也不能说,多说一句就多错一句,多说一句就多一分被骂的危险。在这个时候,他们通常不愿意多说话继续招惹妻子,而是甘愿成为一个倾诉的对象。
一些下属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上司因为工作问题而大发脾气时,他们基本上什么解释也不用做。因为上司既然打定主意要对着你大发脾气,那么只需要做好挨过十分钟批评的心理准备就可以了。他们认为只要挨过了这十分钟,上司的怒气消除了一大半,就愿意真正坐下来谈论如何解决问题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紧张、生气或者感到失落的时候,往往缺乏理性。他们的一些言语表现和行为表现都会陷入盲目、慌乱的情绪之中,这个时候他们就像是一架失控的机关枪,任何试图干扰它运作的人都容易被误伤。
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当人们遭遇一个情绪失控的人时,毫无疑问就等于接近一个火药桶,这个时候任何话语都可能会增加危险。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沉默,让对方先通过发泄将压力排除,让对方尽情地释放心中的郁闷,然后双方才有可能在一个相对温和的、稳定的情绪状态下进行有效的沟通。
丹麦基督教思想家克尔凯郭尔说:“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对人们来说,因为别人生气而导致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或者承受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完全就是一种错误的表现。因此,当他人生气的时候,不要急于做出回应,无论是鼓舞或者批判,都不要冒失地处理这类问题。
一般来说,情绪波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彼此之间出现了分歧和矛盾,对方因为这些矛盾而动怒。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人们要么本能地针对他人的失控情绪做出针锋相对的回应,维护自己的利益;要么就是千方百计地进行各种解释,试图平息对方的怒火。这两种行为都不可取,保持克制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会让对方感受到威胁和侵犯,对方会觉得你在故意惹他生气,你在为自己的错误做辩解。
因此,如果是双方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那么最佳的应对方式就是让对方将怒火发泄出来,将内心的压力释放出来。只有这样,对方才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一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一种就是对方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而情绪不佳,这个时候,虽然你没有直接和对方发生冲突,但并不意味着不会惹火烧身。因为当对方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中时,往往会失去理性,这个时候人们如果贸然去劝说,一旦处理不当就容易将自己卷入冲突之中。因此,外人还是应该保持理性,让对方尽情发泄不满,而自己只需要认真在一旁倾听即可,等到对方发泄之后,就会降低攻击性,这个时候相互之间的交流就会安全稳定许多。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人们的社交技巧都是一个考验。而想要应对这些情况,最先要做的就是保持低调和被动的姿态,先给对方一个发泄情绪的时间,然后再慢慢寻求沟通的最佳时机。
四、尽量围绕他人的话题表达
几个一同登机的女性在候机室谈论起家庭生活,A说:“也不知道你们最近都在忙些什么,我上次还打算和你们一起去购买手链呢。你们看,我现在带的这条手链就是那儿买的,我和丈夫整整跑了几家店铺才找到,而且价钱还不贵。”
B接着说:“哦,你上次打电话给我就是为了这件事啊,我当时正带着孩子在国外旅游呢,那里的鬼天气可真叫人受不了,你瞧瞧我现在的皮肤还有一大片黑着。”
C说:“我最近正在学习戏曲表演,我想培养点儿兴趣。”
A说道:“你们看起来都挺充实啊,我就喜欢买一些小饰品,这是我唯一的兴趣。你们看看这色泽,这材质,真的非常不错。”
B:“孩子以后要出国,我得带他出去看看,适应一下新环境,我想着等孩子过去了,我也和丈夫一起搬过去得了,陪着孩子毕业。”
C:“最近我是迷上了戏曲,国外的、国内的、古代的、现代的,我都喜欢,我想我真的着迷了。”
……
依据上面的对话可以知道,如果她们将话题继续下去,恐怕三个人很快都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三个人都在各说各话,根本不在乎别人说了什么,也没有想去理解别人在说些什么,她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说自己的话。这样的现象有些类似于“话语权的抢夺”。简单来说,在一个沟通模式或者结构中,参与沟通的每一个人就像是游戏中的玩家一样,他们要做的就是确保自己能够完成游戏,能够表现出最好的成绩。但却忽略了一点,所有的游戏都需要大家共同参与,没人参与的游戏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为了抢夺话语权,人们可能会选择忽略他人的表达,这对于人际关系的培养和维持没有任何好处。一个聪明的表达者会想办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会将自己的表达建立在尊重他人表达的基础上。在很多时候,他们更愿意围绕着他人的话题说话,或者说当他人提出某些内容和观点时,他们不会草率地抢夺话语权,不会急于表现自己而冷落他人,不会盲目将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干涉他人建立起来的话题和氛围。
成功学导师安东尼·罗宾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沟通者,他宣称能够和任何人说上话。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他是一个善于参与他人话题的人,只要有人在谈论什么话题,他就会想办法加入进去,并且围绕着对方的话题来展开人际关系上的攻势。
有个投资者在朋友的推荐下去会见谷歌老总谢尔盖·布林,当时布林只愿意给这个投资者五分钟的时间。可是双方见面之后,这个投资者却在布林的办公室待了整整一个小时二十分钟。别人问他为什么可以赢得布林的欢心,在办公室里聊上那么长的时间。投资者笑着说:“我什么也没有做,就是当布林先生谈论起谷歌公司时,我随口附和了几句,然后我们的谈话一直很愉快。”
在很多时候,围绕着对方的话题谈论,让对方始终处于沟通的中心,无疑会让对方对你产生更多的好感。回应对方的话题,并不是简单地让对方一个人说话,而是想办法在谈话中给予对方更多表达的机会,同时衬托对方的观点,让对方能够更为全面、深入地展示。
这里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寻找他人感兴趣的话题,这是一种有针对性的交流,主要目的就是借助这些话题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比如,很多人与比尔·盖茨交流时,会重点谈到盖茨最关心的慈善问题;一些主持人在采访巴菲特的时候会重点谈到樱桃味可乐,这是巴菲特最喜欢喝的一款饮料;人们想要赢得马斯克的认同,可以重点谈论他的火星履行计划。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些话题就是打开他们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也是走进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通道。高情商的人需要在社交中掌握这一技巧。比如,“销售之神”乔·吉拉德在与陌生的顾客交谈时,往往会注意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收集对方的相关信息,想办法了解对方对什么感兴趣。然后直接从这些兴趣点入手,说一些对方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快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第二种就是当对方重点谈论某件事时,想办法回应对方的话题,并且引导对方拓展和深入。心理学家认为,提问是一种非常高效的交流方式,在交流中,人们可以针对他人谈论的话题或者观点进行提问,想办法将话题进行延展,引导对方将话题深入。而这本身就满足了对方表达的欲望和需求,因此,双方往往会形成良性互动。为了提升提问的效率,有时候可以将其转化成一种类似于采访的形式,这样可以进一步突出对方的主角地位,彻底释放对方的话语权和表达的欲望。
有个记者一生中采访了很多政治人物和大明星,在他采访的这些人当中,很多人都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有的人具有比较强的防备心,想要采访这些人非常困难;许多人的配合度非常低,总是试图快点结束谈话。但是,在面对这些公众人物时,这个记者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不主动设定话题,而是让被采访者自己谈论。他们可以任意开启一个话题或者几个话题,而记者所做的很简单,就是顺着对方的话题进行提问,了解对方为什么这么做,了解这件事的后续情况,了解这件事背后的发展逻辑和规律。记者通过对对方讲述的内容提问有效引导对方深入探讨了相关话题。
对人们来说,如果不清楚对方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不了解对方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不如采取提问的方式。提问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沟通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社交的深度和稳定性,确保双方沟通关系的和谐。
五、将命令转化为请求
在一些公共场合,我们常常会看见一些禁烟的指示牌:“此地禁止吸烟,违者罚款一百元”“抓到吸烟者,立即罚款”“请烟民远离此地,违者必定严惩”。这些指示牌往往比较明确地告诉烟民“此地不能吸烟”,但效果可能并不好。很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做过调查,发现类似的禁烟文字往往效果不佳,很多人会故意跑到禁烟的地方吸烟,他们似乎对警示内容视而不见。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另一些公益性的告示牌上,“不要践踏草地,违者罚款五十元”或者“请不要折断树枝,一经发现,绝不姑息”。这一类提示和警示通常也会被忽视,拥有类似提示文字的地方往往会成为遭受破坏的重灾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对命令的抗拒。人们在见到这一类提示的文字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反抗欲望,他们会认为整个提示充满了攻击性,是对自己的一种挑衅,所以这种提示文字反而会激起他们内在的破坏欲,让他们产生激烈的对抗情绪,从而采取一系列更为严重的破坏手段。在语言体系中,“请求”和“命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的目的可能是一致的。命令往往带有一定的权力制约或者说带有一定的惩罚性恐吓,一旦人们意识到如果不答应某人的要求或请求就会遭受惩罚,那么就可能会将这种要求或者请求当成命令。
命令和请求之间的差异性往往会造成截然不同的交流效果。比如,在谈判中,有些人会强势地向对方施加压力:“如果聪明的话,我看您最好还是接受这份报价吧”“和我合作,这会是你唯一的选择”“在这件事情上,如果你没有接受我们的条件,那么相关的后果要自负”。类似的语言往往充满了命令和威胁的意味,让人听着非常不舒服,这很容易激发对方的抗拒心理。而请求相对来说更为谦卑,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要求他人不要做什么或者必须做什么,并且暗示对方可能会受到的惩罚,这样做往往会将他人的行为与自己的期望对立起来。对方会觉得你在轻视他,你在轻视他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必定会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即“你越是不喜欢这些行为,越是让我不要去做,我就越是要做这件事来刺激你”。相比而言,以请求的姿态要求别人做出某种转变,可以巧妙地将事情的性质进行转化,这会让对方感受到尊重。请求者会将自己置于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上,以确保不会让对方产生抵触的情绪。
请求的方式通常用于那些容易引发分歧的对话中。甲方的行事方法及立场影响到了乙方的利益,或者不符合社会价值观和规则,那么乙方不会以威胁的口吻来命令对方必须放弃这些行为。乙方会充分尊重甲方的需求,并且期待对方可以意识到这些需求不适合在当前的场景中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高情商的表现。
居里夫人是一位个性低调,为人谦和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工作获得成功之后,她还是保持了这份低调随和的态度。无论对方是否有名气,无论对方的社会地位如何,她都会一视同仁。有个人曾有幸短暂担任过居里夫人的助理,帮她负责一些日常事务。在她眼中,居里夫人就像隔壁的阿姨一样亲切,她表现得温文尔雅,总是会说一个“请”字:“你能帮我把资料拿过来吗?谢谢。”“不知道你下午是否有时间帮我跑一趟?”“我不确定晚上是否有空,你能帮我回复查理先生吗?”“我想这件事还要劳你大驾。”……
在助理的印象中,居里夫人从来没有使用命令的口吻让自己做任何事。她总是用请求的、谦卑的姿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将助理当成一个地位低下,可以任意使唤的服务员和执行者。也正是因为如此,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让人印象深刻。
“请求”是高情商语言体系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的存在体现出了尊重、平等、谦卑、温和等基本的高情商元素。人们可以在沟通中重点强化这一点,在请求他人的时候,不要以惩罚措施来要挟他人必须服从自己。一些带有威胁字眼的话不要说,一些试图通过惩罚来约束他人行为的话最好也少说。不要去强调“你做不到就会怎样”“后果自负”“丑话说在前头”之类的话,这样会显得过于强势和不通情理,让人觉得这不是请求,而是一种侵犯意味十足的警告。
在请求别人做某事或者不要做某事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使用“必须”“一定”“应该”“只能”等词。这一类词往往充满了主观意识,显得非常强势,会让他人感觉你在给他们施加压力,在不断干扰他们的选择。类似的词通常都具有压迫性,不适合进行温和的沟通,容易引起他人的不快。
向别人发出请求时,要避免将对话变成一场赤裸裸的交易,避免利用其他方面的事情来要挟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你不这样做,我也不会帮你”“你若是肯在这件事情上做出让步,那么我也会为你大开方便之门”“你想要做好那件事,就需要答应我的请求”这一类谈话方式让人很不舒服。人们更加喜欢针对某一件事情进行沟通,如果以交易的形式将其他事情作为筹码卷进来,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情绪也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总而言之,涉及利益绑架和胁迫的对话,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抗拒。对方会觉得提出请求的人根本无意经营这段关系,只是想着给自己谋取利益,这种粗鲁自私的举动无疑会让人们对这种人避而远之。
六、懂得互相理解和换位思考
有个房东准备出租一间房子给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年轻人希望房租能够再降低一些,以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而对房东来说,他的目的是多赚钱,更多的房租才可以满足自己的这种愿望。
由于两个人的目的完全不在一个平面上,双方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歧。按照年轻人的想法,房东将会减少收益,因为将房子出租给其他人将会获益更多。如果按照房东的想法来执行,年轻人将会承受更高的经济压力。由于彼此都不愿意做出让步,双方的谈判很快陷入了僵局。
在这次交流中,双方都对对方提出的要求不满意,两个人都认为对方只是希望从自己身上获得更多的好处。但如果双方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尝试着寻找彼此之间的共同目标,那么事情也就不那么难解决了。
事实上,房东期待着能够收到更多的房租,不一定非要增加每个月的房租,他可以选择通过延长出租的时间来提升收入。就像这一次,他如果拒绝租给年轻人,那么可能需要花费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寻找下一个租客,一旦对方是一个短期租客,就意味着下一次寻找租客时还会出现房子的空档期,这些都是房东的损失。而如果他愿意替年轻人考虑,那么就应该将房子以更加便宜的价格租给年轻人。如果年轻人愿意站在房东的角度考虑,“他完全可以将房子以更高的价格租给其他人”,那么就可以强调自己会通过延长租房期限来补偿房东的损失。
这样一来,双方就容易达成一致。那就是房东降低单月的租金,年轻人延长出租的时间。这个方案对双方都有利,首先房东延长了租期,就可以避免每一次更换租客时出现房租空档期。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自己刚刚参加工作,需要一个便宜的房子,也需要一个更为稳定的居住环境,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案。
从效果上来说,换位思考是一种比较理性的交流模式和交流方法。通过对他人思维方式的揣度,对他人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行事的动机,了解对方这样做的目的,并且预知对方接下来的行为。这样做就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对方情绪产生的原因,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表达。
尤其是当双方意识到彼此之间存在矛盾的时候,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对方的想法就是错误的。应该想办法保持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要主动去分析对方提出这种想法的背景和动机,分析对方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处境。
作家艾提·海勒申在二战期间被关进德国纳粹集中营中,每天都遭受着死亡的威胁。但她却以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以最人性化的方式去处理自己所面临的危机:“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
换位思考的重要一点就是放下本位主义,不要被个人所处的位置迷惑。通常情况下,人们秉持的行为理念就是“个人的立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位置”。简单来说,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在哪儿,他的行为表现就会具备某种阶层的行为特征,他所有的观点和想法都会为这一社会位置而服务。就像一场劳资纠纷中,工人代表会着重谈到工人工作压力过大,工资太低的问题。而管理者则强调的是工人的工资已经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行业内也已经算不错的了,而且工作的吃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工作时间也得到了合理安排,根本不存在工作压力大的问题,反倒是公司不得不应对人工成本上升而带来的运作压力。
在这个矛盾中,管理者生气的地方在于他们认为工人代表就是来闹事和威胁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多要一点儿钱。而对工人一方来说,他们会认为管理者喜欢剥削工人的血汗钱,总是千方百计地压榨工人。在房东与租客的谈判中,也是如此,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描述事实,结果往往只能看到别人身上不好的、不合理的一面,或者说他们认定这些行为就是不合理的。
如果人们能够抛弃自己的“社会位置决定论”,认真思考自己面临的现状,分析他人所处的位置,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那么各自的情绪就不容易受到影响。除了放弃“社会位置决定论”之外,换位思考的人需要积极观察他人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从中找到对方思维和行为上的逻辑性,掌握相关的规律。透过这些规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为什么这么去做。
比如,在英特尔公司,很多员工乃至董事会成员都对安迪·格鲁夫感到非常不满,认为这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他过于自信,不喜欢别人插手自己的事务,而且经常会提出一些看起来非常无理的要求。他们经常会抱怨格鲁夫为人过于强势,认为格鲁夫的一系列决定太过于自我和莽撞。但是格鲁夫的秘书却始终认为格鲁夫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管理者,即便他之后离开了公司。在他看来,英特尔的成功离不开这样的偏执狂,如果易地而处,让自己去管理偌大的一家公司,就会明白偏执、专注及强势是多么重要。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必须有一个偏执狂站出来领导公司参与国际事务、国际竞争,否则英特尔这艘大船将会搁浅。由于善于换位思考,这个秘书在工作中做得非常出色,深受格鲁夫的器重。
对人们来说,换位思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高明的社交策略,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善意,把握对方的信息,并且会以合理的推断和良好的态度赢得沟通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