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五章

书名:内向者优势 作者:赵静 本章字数:11452 下载APP
善用自己的特性,打造职场竞争力
勇敢展示自己的能力,让所有人认识自己
张先生是一家机械制造公司的员工,他从创业开始就跟着老总,一直都非常忠心,在工作中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每次都会认真完成分内的工作。随着公司的发展步入正轨,老总给他安排了一个营销部主管的职务,负责将公司的机械产品推销出去。可是他在这份工作上做得并不成功,虽然总体上不断进步,但一直都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可是在私底下,张先生对市场营销非常了解,他曾经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对市场进行调查,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还针对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市场规划方案。在方案中,他对市场扩张、市场整合、人员安排、机会把握、机构设置都有明确的规划。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种非常高效的市场分析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综合各项因素来分析市场开发是否可靠、划算。
但是张先生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拿到台面上来说,也没有交给领导审核,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专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而没有想过将背后的这些工作成果展示出来。
在工作中,人们需要主动展示和推荐自己,而这恰恰是内向者的一个缺陷。内向的人不太会表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得中规中矩、兢兢业业,很少会主动去表现自己的能力,很少去推荐自己。许多内向者都是职场上的隐形人,他们缺乏自我表现的欲望,有时候他们也会站到群体的面前,也会站到舞台的中心,但是当他们走到聚光灯下并成为公众注目的焦点时,基本上是为了那些对他们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并借此机会展示其不同寻常的才能,有时候则是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造成的。尽管同外向者一样,内向者有时候也非常喜欢那些随着名气而来的关注度,但他们始终都抱着这样一种想法:这样的自我展示,实际上是巨大的精力消耗。
不仅如此,内向者很少公开谈论自己的个人成就,很少将自己的光辉事迹到处宣扬,他们更加担心自己会给他人留下“夸夸其谈”“名不副实”“咄咄逼人”的不良印象,所以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不是合格的自我推销者,尽管这是社交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正因为拥有这样的想法,他们更容易在工作中变得默默无闻,这也决定了他们在职场上将会更加低调而艰难。
事实上,内向者由于关注自我,有时候也会拥有一个比较好的职业规划,但良好的职业规划不仅源于个人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也在于让别人对自己的能力建立起更为清晰的认知,而内向者能够发现自己的职业优势是什么,但是不善于让别人发现他们身上的职业优势。外向者通常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从他们进入职场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未来应该做什么。内向者可能也有类似的想法,但是在行动上缺乏外向者那种果断性与坚决性,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自己对工作的理解和感受,而不是将这些感受及成果分享出去。最终的结果常常就是,内向的人明明能力出众,却比其他人都要显得自信不足。
人们在回答该如何为生活而进取的时候,通常都会谈到“丛林法则”,谈到“优胜劣汰”,这些法则也许永远不会过时,所以对于内向者来说,要想适应“丛林法则”,就应该在职场上主动展示自己的优势和能力,让人见识到自己身上的价值及各种潜在的可能性,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的魅力,把握机会,并顺利提升存在感,而不是当一块“埋在土里等着别人挖掘的金子”。
那么内向者该如何主动展示自己呢?
自我展示的第一步就是大声告诉别人“我是谁”,大胆地介绍自己,介绍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这本身就是彰显自信的一部分。内向者有时候显得过于拘谨和害羞,这容易让他们陷入“自我贬值”的困境中。
1958年4月,作家阿加莎创作的戏剧《捕鼠器》创下了演出2239场的记录,于是制作人在酒店摆庆功宴,那一天阿加莎特意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晚宴。可是当她穿过宴会厅的大门时,却被门厅的侍者拦了下来,这个不识相的侍者根本不认识阿加莎。阿加莎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大名,告诉对方自己就是那个写出《尼罗河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及《捕鼠器》的大作家,但是她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就这样被人粗鲁地挡在宴会厅外面,然后离开了。事后她陷入了“狼狈”“恐惧”和“羞怯”之中,难以自拔。
如果换成别人,他们会怎么去做呢?很显然,内向者缺乏那种自我介绍的勇气,或许他们并不习惯于讲述自己的个人成就,但这些往往是每个人身上的标签,适当地展示自己是谁,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团队体系中,如果内向者缺乏这种自我展示的欲望,就可能会被遗忘在职场的某个角落中。
其次,要注重对个人能力和优势的展示。如果个人拥有一些出色的能力,那么就要主动将能力表现出来,并且尽快转化成为价值,而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展示。需要注意的是,主动展示个人能力并不仅仅是做好本职工作而已,还应该让身边的人尤其是上司见识到这种能力。所以他们需要尽量与其他人分享信息,一旦自己产生了什么好的想法,就应该及时拿出来分享;一旦有了什么好的工作规划,就必须想办法展示给上司看。个人能力的展示往往会带动个人魅力的提升,从而营造出强大的气场,这种气场就是提升存在感的基础。
除了展示个人能力之外,个人工作态度的展示也非常重要,而工作态度包含团队感、荣誉感和责任心。为了表明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内向者应当积极参与到团队工作中,而不要总是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老板让我做什么,我就只做什么”的想法有时候会让员工被孤立在团队之外。一些团队合作的项目,一些可以互相探讨的话题,一些内部同事的求助事项,内向者都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并适当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价值展示,可以更好地凸显自己的个人形象并提升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内向的人需要改变自己“埋头苦干”的工作模式,更应该将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和态度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这样会提升他们在团队内部的地位,也会使他们的信心得到提升。
接受挑战,给自己设定更高的工作目标
内向者很少愿意展示自己的成就,很少会告诉别人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事实上他们对于生活、对于工作的要求往往非常高。如果对那些艺术家、哲学家、数学家、工程师、作家、发明家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对于生活的追求比一般人要更高一些,这也是他们能够保持相对精致的生活的原因,而且他们很容易在各自领域内取得突出的成就。
严格来说,内向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冒险主义者。低调沉稳的个性,加上理性思维的影响,使得他们很少会做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冒险,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工作就没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
目标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够引领个人或团队的行动,而更高的目标往往具有更强的引导性和刺激性。这种引导性是推动个人或团队前进的动力,也是发挥潜力的一个刺激因素。许多内向者虽然不太习惯表现自我,不太习惯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到处进行宣扬,但是他们同样需要接受一定的刺激,同样需要借助类似的方法来强化自己。
比如,任正非向来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也在内部会议上喊出了“未来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占据其一”的口号,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华为甚至连在国内市场都还没有站稳脚跟,但是更高层次的目标确实有效引导了他的行动。他还将这种略带理想主义的野心注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头脑中,要求他们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今天,在谈到职场及职场表现的时候,内向者的形象不应该完全定位在“沉稳”“谨慎”“保守”这样的状态上,他们应该挖掘出自身的其他一些优势,并且尽情地展示各种潜在的可能性,其中制定更高目标可以成为一个展示自我的强大诱因。这种高要求、高层次、高目标的展示通常可以称为梦想,而追求梦想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内向者也不例外,这并不是要求他们做出改变,要求他们必须像外向者一样野心勃勃,充满冒险精神,只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优势和能力去过更好的生活和挑战更高的工作目标。
人们所知的那些职场达人,如苹果公司现任总裁库克、谷歌公司的前副总裁李开复,他们都是出色的工作者,当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完成任务并实现目标的时候,常常会这样提醒自己:“既然我有能力做好一件事,为什么不尝试着去做更多的事呢?”“既然我有能力完成目标,为什么不尝试着去接受一些更高的挑战呢?”当然,前提是他们能够从内在的精神世界中获得更多的力量,并能够积累这些能量。
这种力量获得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内向者在接受更高的挑战时,应该认清自己的实力,明确自身的定位,了解自己所处的层次,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了解自己的潜在优势和潜在的发展空间,明确自己当前的追求。只有对自己位置及优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才能制定更高的工作目标,并确定这个目标在哪一个层次上。
如果内向者不清楚自己的处境,就盲目地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那么一旦目标超越了自身的极限,这个目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跟其他人一样,内向者也需要对自己的目标进行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确保自己的目标是可实现的,即目标不能超出个人的能力范畴。
除了审视自己之外,内向者还需要审视自己所制定的目标,了解这个目标的一些基本信息,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客观的心态来分析相关事项。比如内向者平时在工作中常常显得有些谨小慎微,非常害怕尝试一些难度比较高的挑战。当他们将要面对某一项工作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可能没有办法做好这件事,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做这件事,而在各种思维暗示中,人们已经错误地理解了相关的信息。这种自我暗示是毫无根据的,既不是建立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更不是建立在对相关事实进行了解的基础上。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内向者需要发挥出自己客观分析的优势,将自己的思维重新铺开,当成一张生活地图,然后重新审视一遍地图,了解挑战项目的真实性,而不是妄自揣度。一旦人们了解了实情,就会恍然大悟:“这个目标很有挑战性,但并非不可完成。”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自信和欲望,内向者应该培养这样的精神力量,并从中获取前进的动力,帮助自己从“沉稳”“保守”的形象定位中走出来,去打造更具竞争性的角色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即便对自己的能力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即便对挑战项目有深刻的认识和全方位的了解,但是如果缺乏自信或者缺乏行动的欲望,那么整个挑战就会仅仅停留在分析和计划阶段,相关的优势也难以在工作中发挥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接受更高的挑战本身就是为了给自己搭建一个更好的自我展示平台,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并确保自己不断获得突破和进步。
发挥执行优势,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由于行动迅速,外向者通常被认为是更坚定的执行者,他们的执行能力会更强一些,而内向者相对来说会更加谨慎、多疑、迟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内向者就是不合格的执行者,从某些方面来说,内向者一样可以将自己的优势运用到执行工作当中,并且成为出色的执行者。
从执行的定义来看,执行力是指执行者能够贯彻战略意图,并按规则完成预定目标的一种实际操作能力,详细来说,就是指能够有效利用资源,并且保质保量达成预定目标的能力。无论是在个人的工作模式中,还是在整个团队运作流程中,执行都是将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环节。
在“贯彻战略意图”及“保质保量”这两个重要因素上,内向者都可以做得非常好。由于具有出色的执行意识和专注度,他们能够非常认真地做好工作,可以说内向者具有执行的一些先决条件和优势,这些优势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成为推动执行的重要条件,可以成为提升执行能力的关键要素。
那么执行者应该如何转化和利用这些优势呢?如何才能将这些优势与执行工作完美结合起来呢?
一些管理学者认为执行力拥有三个核心要素,即信息、心态和行动。其中信息决定了执行者的心态,而执行者的心态决定了要采取的行动,个人的行动又产生了新的信息积累。
信息是打造执行力的一个前提条件,要想提升执行力首先要解决个人面临的信息问题。比如一个执行者有能力做事,也有强烈的工作欲望,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因为没有相应的信息,对相关工作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执行可能就会陷入困境。这里的信息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的搜集,即执行者对相关工作进行调查和分析,掌握相关的信息并制定执行方案;另一个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这里涉及做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时候做,以及什么时候做完、在哪里做、怎么做、谁来做或者和谁一起做、做到什么程度、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和条件、外在的环境怎么样等一系列的信息。
心态指的就是执行者的态度问题,包括执行者对于工作的看法、工作的意愿、对自身工作状态的认知、工作的责任心等。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心态端正的执行者往往拥有更强烈的工作积极性,拥有更大的工作动力,他们往往会在工作中展示出更强的专注度和更饱满的激情,他们的行动往往更加迅捷高效。可以说,心态是个人行动的推动要素,是确保行动效率的一个关键要素。
而行动是执行的具体表现,是进入实践的具体步骤。执行者的任何想法和意愿归根结底都要进入实践状态,采取行动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行动不是简单地做做样子,而是需要打造一个行动的体系。一般情况下,行动都是建立在规划的基础上的,具体的行动步骤、行动纲领、行动目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执行者只需要将相关的方案和理论付诸实践即可,并在实践中注意信息的搜集和总结。
对于内向者来说,想要提升执行力,想要做好执行工作,就要把握这三个要素。首先,他们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比如他们需要对执行事项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包括了解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做、和谁做等基本信息,同时还要明确这件事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标准、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和规律。而掌握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自己主动去搜集信息,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来掌握执行所需的信息,也可以向别人进行打听,求助于别人来丰富自己的信息量,或者彼此之间进行讨论。如果是接收指令办事,那么就应该从下达指令的人那里了解更多的信息。在整个过程中,内向者应当保持敏锐的嗅觉,掌握那些关键的细节,注重从信息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倾听态度,确保自己不会错过重要信息。
其次,内向者应该调整好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无论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欢做的,无论这份工作是不是有很大的难度,无论这份工作是不是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们需要拿出自信乐观的态度去做事,需要展示出职业素养,一旦接受了任务就要全力以赴,就要保持专注和投入,绝对不要敷衍了事。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勇敢地走出心理舒适区。在面对心理波动或者心理压力的时候,内向者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确保自己可以以最佳的状态去迎接工作。
最后,内向者应该保持高效的行动。这里的行动不仅仅涉及个人完成工作的能力,还涉及速度和行动的敏捷性。内向者需要适当提速,确保在理性分析和时间安排上进行平衡,保证自己可以按时完成任务。在行动过程中,内向者应当保持专注,要注意掌控好行动的步骤和节奏,要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并及时对自己的行动进行总结。行动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含了行动前的准备工作,行动过程中的流程控制与监督,行动之后的信息反馈与总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对待,把握好行动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内向者心思细腻,能够进行理性的分析,他们对于细节的把握和信息的掌握往往比较全面,因此在执行信息的搜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信息沟通方面,他们则要注意与他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内向者的专注和理性又决定了他们的执行态度会更好,对于目标的专注、对于工作的全面认知、对于执行任务的深度理解,使得他们能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合理运用独立工作的特性,提升创造力
在谈到内向者的优势和成就时,有一个词常常被提起,那就是“创造力”,但凡那些成功的内向者,都具有这样的特性。而内向者之所以拥有强大的创造力就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与其他人不同。
比如,通常情况下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往往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他们愿意独立工作的原因。他们会花大量时间欣赏事物,接着会不断深入挖掘和探索,这就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挖掘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此外,他们的感知能力非常出色,尽管在某些时候可能会陷入过度敏感的困境中,但是在工作方面,这种敏感的特质能够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他们能够感知到一些不为人所察觉的信息,能够发现一些不被人关注的东西。
而独处、深度思考及出色的感知能力,使得他们的思维更加发散,愿意用一些原创的、创新性的理念进行不同的尝试。无论是Facebook(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还是大画家梵高,他们都拥有不受约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能够将发散性思维运用到实践当中,因此他们的成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但是这些优势如果不能合理地运用到工作当中,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来,那么也仅仅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力量。为了确保在工作中具备强大的创造力,就需要合理运用自己的优势,采取更为合理的行动,而下面这些建议会帮助内向者发挥优势。
——选择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内向者常常会有一些天才的想法,加上他们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模式,这就使得他们更容易在工作中脱颖而出,但是在此之前,他们需要找到一份合胃口的工作,需要找到一份让自己如鱼得水的工作。这份工作要么与他们的专业相关,要么适合他们释放自己的天才思维,要么能够带动他们不断深入探索,这样的工作往往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换句话说,如果从事一份和自己没有什么关联,也找不到任何兴趣点的工作,那么无疑会让他们陷入困境。
那些被称为天才的内向者,大多数都是在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领域内获得成功的,换句话说,他们的成功本身就离不开那些合理的选择。就像爱迪生没有去练习写作、扎克伯格没有选择继续上学、贝多芬没有将天赋挥霍在美术上一样,成功者大都是因为他们给自己做出了最适合的选择。
——互动式的思考
对于内向者来说,独立思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也是一个很大的工作优势,但是深度思考并不意味着一直都要坚持独立的状态,最合理的思考方式就是独立思考与对话同时存在。简单来说,就是内向者在进行独立思考的同时,可以积极地与其他人进行互动,这样就能够在互动中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也可以获得一些新的灵感。这种工作模式和思考模式的好处在于既发挥出了内向者思考上的优势,又发挥出了团队合作的优势,让内向者在一个自己擅长的模式内工作的同时,能建立起更加活跃的社交关系,并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戴尔是一个偏执狂,但是他经常和自己的下属分享彼此的想法;乔布斯往往被人称为独裁者,但是他的很多理念都来自与他人沟通之后的思考所得。这些人虽然有着强烈的独立倾向,有着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他们仍旧会与其他人进行适当的沟通。
——第一性原理
埃隆·马斯克曾经提出了第一性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而不是与别人进行比较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照他的说法,任何探索和挖掘都应该从事物的本质开始,找到事物的本质然后进行推理,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而内向者原本就善于挖掘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一原理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工作形式。
第一性原理实际上就是一种回归本质,从本质开始拓展和延伸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思考的方向,减少思维过度发散产生的精力消耗。
埃隆·马斯克在研究电动车时,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电池。当时的电池成本高达每千瓦时600美元,如此高昂的价格无疑会提升车的成本,这对任何一家汽车制造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阻碍。
马斯克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开始对问题进行转换,直接从电池制造的本质问题入手,即电池的材料是什么,这些材料的市场价格是什么。经过思考和分析,马斯克发现自己可以购买制造电池的材料,包括碳、镍、铝、钢及一些分离的高分子,而这些材料的总价格只需要每千瓦时80美元。接下来,马斯克建立了自己的电池工厂,并且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和工艺水平,最终使得电动汽车中电池的平均价格降低了80%,这个时候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就被控制在合理范畴内了。
大多数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是:“看看我周围的大多数人是怎么做的?”他们会搜寻相关的信息,然后结合自己的直观感受和时间、精力的安排,计算出成本,然后决定怎么做。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让自己进入误区,而选择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然后推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更加简单有效。
总而言之,无论是选择感兴趣的工作,进行互动式思考,还是选择坚持第一性原理,都是为了发挥自己的天赋,为了集中运用好自己保持独立的优势。
不要浪费自己身上潜藏的领导力
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很多人通常会认为内向者适合担任执行者的角色。因为内向者话不多,而且具有倾听的良好习惯,因此是执行的不二人选,而且这种设定本身还建立在一个常规思维上:内向者不适合担任管理者,因为管理者需要放弃自己喜欢的那些事,需要承担一些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愿意面对的责任,需要面对一些模糊甚至无解的任务。因此在角色转换方面,内向者难以占优。
通常人们会建立起这样的认知思维:各大企业的CEO往往拥有强大的控制力和社交能力,他们拥有很强的语言能力,说话铿锵有力,极度自信,可以从容地和各种人打交道。他们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进行公关,面对困难时则表现得英勇无畏。而这些出色的特质无疑加重了人们的错误认知。实际上内向的管理者并不在少数,如果对当今世界上最出色的商界领袖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内向者。
《今日美国报》进行过一项调查后发现,65%的公司高管认为内向是领导力的一种障碍。在他们看来内向的人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但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大约40%的领导者实际上都属于内向型性格。如果将范围缩小到精英阶层,那么内向者的比重还将扩大。可以说无论从管理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都一样具有强大的领导力。
如果进行更为具体细致的对比就会发现,外向者往往是更加坚定的执行者,他们在锁定目标之后,总是迫不及待地提醒自己和其他执行者:“让我们立即行动吧!”他们享受这种立即行动的快感,并且认为这是提升效率的一个重要保障。而内向的人更是务实的、理性的分析主义者,他们更提倡理性判断和谨慎分析,他们常常会这样说:“我们这样做是否妥当,是否足够合理?”在很多时候,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行动建立在一个有保障的方案上。而这样的模式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优秀的执行者,也不妨碍他们成长为优秀的领导者。
对于一个团队的领袖、企业的掌控者来说,这种理性分析和审慎的态度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考虑到领导者应该和其所管理的团队以及企业中的人建立起命运共同体,领导者必须保证拿出最合理的决策,必须对整个团队负责。一些过于浪漫主义和狂飙突进式的行动应该给予克制。从这一方面来说,内向者在担任领导职务方面本身就具备这一特定的优势。
尽管人们常说一个人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因为这是推动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不懂得冒险而安于现状,那么这个人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但冒险并不意味着采取激进的态度和行动,并不意味着盲目接受挑战,理性而客观的分析和自我认知是推动冒险行为的基础保障。尤其是管理者每天都要做出很多重大的决策,冒险激进的做法可能会让整个企业陷入困境。
性格内向的管理者会权衡利弊,会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猜想,会对各种方案进行权衡和比较,并制定一些必要的可行性方案。谨慎地处理好资本和资源,这是任何一个管理者都需要做好的工作。
内容延伸: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有许多内向者在职场上通常都显得很不顺心,但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毋庸置疑,他们也有能力做好那些工作,却没有能力让上司发现这种优势。由于不善于主动表达,也不善于主动表现自己,这种过于隐形的性格很容易让他们失去自我追求、自我展示的机会,因此常常会被困在小角色、小岗位上,甚至在一些完全不符合自身追求的工作岗位上。
本章谈论了职场竞争力的一些要素,但无论是个人能力的展示、接受挑战、发挥优势、独立工作,还是领导力,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前提下,那就是先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说先要确保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众所周知,在职场上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源于内部的优化配置,而优化配置的核心理念就是人职匹配,简单来说就是将最合适的人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技术性强的人就让他去做研发工作,表达能力强且具有感染力的人适合做销售,为人严谨且思维缜密的人适合做财务分析。每一个人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找到一个能够最大化发挥这些优势的工作就是最佳的工作。如果让一个懂技术的人去做财务,那么就等于浪费了他的研发天赋,他的个人的主动意识再强烈,也没有办法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
为了实现最佳配置,一定要做到人职匹配,想要做到这一点,通常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上司具备出色的观察能力和分配能力,另一方面则需要员工主动去寻找那些适合自己的工作。
管理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发现和挖掘员工的能力,有义务给每一个员工找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通常情况下,管理者会长期观察员工的表现,会依据员工的能力、特点、业绩、状态来进行评估,帮助员工进行定位。一些负责的管理者会想方设法给每一个员工设置一个资料库,在这个资料库中,他们会精准地记录每一个员工的特点,然后会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安排最合适的工作。
在欧洲很多大公司里,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下属有一定的了解,一些出色的管理人员甚至可以叫出一百多个员工的名字,并说出每一个人的特长是什么,性格特征是什么,对于工作中的相关信息,他们都能够了如指掌。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强大的能力,拥有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他们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
当然,更多时候员工有自己的选择权,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特点更加了解,也更加知道自己希望做什么、向往什么,以及渴望在哪一个方面获得突破。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意识到自己在哪一方面会做得更好,意识到自己在什么岗位上会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而对于一些内向的人来说,就会涉及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内向者应该主动证明自己、表现自己,要让管理者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通常因为内向的人不善于表现自己,因此管理者可能无法准确地了解内向的员工拥有什么能力,不了解他们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从而做出错误的安排。有时候管理者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给员工安排一份不适合的工作,这个时候员工应当想办法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能力,从而让管理者及时做出修正。
其次,内向者要分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与自己想要做什么的区别,适合做什么是基于能力和特点得出来的结果,而想要做什么主要源于个人的愿望。比如有时候人们会盲目选择那些工资更高、发展机会更大的工作,会愿意爬上那些更具竞争力的岗位。就像那些初入职场的新人,他们更希望找到一份工资高、福利好或者发展前景好的工作,或者愿意接受一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事实上他们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去驾驭这份工作,而这往往会导致他们的自我定位发生偏差。因此,内向者应当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理性地选择工作。
无论是管理者的观察和安排,还是员工的自我选择,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通常情况下,两种方式会结合起来使用。比如许多公司在招聘和任用员工的时候都是持开放态度,员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等到一段时间之后,公司会对每一个员工进行观察和考核,然后针对员工的具体表现重新调整。如果员工的表现很出色,那么就证明他们适合自己选择的这份工作,适合继续待在原有的岗位上;如果员工的考核成绩比较差,工作表现也不太好,那么就要换到其他岗位上,公司会根据每一个员工工作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定位、安排。
华为公司曾多次表态支持员工自由挑选岗位,管理者不能用封建包办婚姻式的方式来包办员工的工作,因此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会给予应聘者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员工在实习期间可以先自由选择职位,等到实习一段时间后,公司会根据个人的工作表现重新进行合理安排,尽量让每一个员工都被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上。
不过在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的过程中,内向者一定要确保自己的表现够积极、够主动,要确保自己能够保持客观的自我认知和端正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才能为自身优势的发挥提供最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