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五章 做好时间管理,需要拿出我们的态度

书名:和时间做朋友:你一定要学的高效时间管理术 作者:李泽文 本章字数:20072 下载APP
在多数人眼中,时间管理应该是一种技术性比较强的管理方式,比如对时间进行切割、规划,对时间进行设置和平衡,或者采取提升工作能力的方法来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不过相对于采取各种技巧来管理时间,相对于个人的工作技能以及个人的管理,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样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态度往往可以决定他在工作中的专注度,决定他将会为工作付出多少努力,同时也决定了他在工作中具体的表现。对于那些态度端正的人来说,他们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会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会将时间管理真正放在心上。
1.责任往往代表效率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进行内部人才提拔的时候,给每一个候选人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你们看来,一个员工最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一个管理者最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有大约一半人的回答是“高超的工作技能”;还有人说是“聪明的头脑”,有人则认为是“非凡的远见”,只有一个人的回答迎合了洛克菲勒的心思,那就是“责任心”。在洛克菲勒看来,只要有了责任心,那么剩下的所有特质都可能会出现,只要拥有了责任感,那么所有的工作都将会变得更加简单。所以,洛克菲勒最终提拔了那个唯一给出了令人信服答案的人。
同样地,在某一年的年会上,一位企业家动情地发表了一番演讲:“愿你们人人进步,愿你们能力出众,愿你们拥有最出色的思维能力,愿你们拥有最庞大的社会资源,但是我最希望看到你们富有责任感。”
事实上,很多时候,企业家和管理者都会犯一种错误,那就是“唯能力论”,只要对方具有相应的工作技能,那么就证明了这个员工值得重用,但是到最后却发现这些所谓的优秀员工并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工作表现完全不符合预期。其实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些能力出众的人并没有真正融入企业当中,并没有真正想过认真对待这些工作,而是采取了随意对付的态度,这样自然会影响到工作的效能。
真正具备责任感的人并不会这样,即便他们在能力上稍有欠缺,但是更加成熟的心态会使他们表现出更加认真、更加努力的态度。有位库管员曾经表示自己数十年来从来不敢迟到,因为他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这是一种责任心;有位企业家说,过去几年来,由于公司处于转型期,他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应酬,把时间全部用在了工作上,这也是一种责任心;有位管理者说,自己每天都坚持将一天所有的工作做好总结,然后才离开公司,这个习惯几乎十几年未变,这又是一种责任心。在各行各业中,都会存在那些对工作负责到底的人,他们似乎比其他人更加懂得如何利用时间,比其他人更加懂得如何规划好时间。
这些人往往不会轻易拖延工作时间,他们会在工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定,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会浪费时间做其他的事情,也不会在工作时间内偷懒;他们会认真把握每一个细节,避免遗漏和失误,从而能够防止事后再浪费时间来弥补自己的工作;他们会严格按照计划做事,不会轻易改弦易辙,因此很少会出现临时改变计划而浪费时间的情况;他们往往目标明确,不达目的不罢休,因此他们往往会逼迫自己不断为目标而努力奋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责任心往往是效率的一个重要保障,也是时间管理的重要保障。
对于那些总是抱怨工作时间不够,总是抱怨工作比较烦琐,总是抱怨工作比较混乱的人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还没有认真负担起自己的工作,由于缺乏责任感,他们在时间安排上总是显得很随意,而这往往会给工作带来麻烦。所以,我们在面对工作的时候,必须表现得更加积极一些,必须更具责任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责任感呢?
第一,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毕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才是培养责任感最直接的方式,只有想办法将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好,只有认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我们的责任感才会得到实质性的强化。
第二,工作需要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要确保自己的工作不会受到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的影响,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太重视这些,那么责任感将会很快消失。只有认真对待工作,并且保持工作过程中的专注,我们才可以说自己全程都对工作认真负责。
第三,在逆境中一定要保持耐心,这一点其实对责任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工作顺畅时,我们的工作状态即便不太好,也有可能会完成目标,而当工作出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这是对个人心态的重大考验,通过这种考验,可以加强我们对工作的投入,可以加深个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一旦我们保持耐心,工作的责任感一定会得到提升。
第四,主动做事,不要总是被动接受任务。一旦我们能够主动规划自己的工作,主动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我们对工作的责任心一定会得到强化。
第五,尽量不要依赖别人,因为对于任何人来说,工作始终都是要自己面对的,如果一味地希望获得外界的帮助,那么,我们将会失去那种“将工作扛在肩上”的魄力,而这无疑是对责任感最大的破坏。
第六,当自己的工作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选择逃避。只有勇敢地面对这些错误,我们才能够真正让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也负得起责任的人。
其实,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我们还需要信守承诺,无论是接受公司的任务,还是对自己的计划做出承诺,都需要将计划付诸实施,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责任感。
2.热情是强化工作能力的重要秘诀
在我们的身边,总会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常常喜欢四处抱怨,“我受够了这份工作,真的受够了我的老板”“我的工作可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这真的很折磨人”“为什么别人都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我却如此倒霉”……无论是家庭谈话,还是朋友聚会,总有一些人会忍不住吐槽自己的工作和老板,总是要试图发泄内心的不满。
一个真正的问题是,这些抱怨几乎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便那些年薪高达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人,仍旧会被自己的老板数落一番,仍旧有一大堆不满自己工作的理由。在他们看来,自己所做的工作、自己所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承受的委屈也是别人无法体会的,看上去他们真的像身处炼狱之中一样。
也许他们真的应该先换一份工作、换一个老板,简单来说,他们可能更加喜欢让自己去制订一份就业计划,包括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模式、新的岗位,他们可能极度渴望打破现有的工作系统和生活状态。当然,当他们安排好这一切之后,也许用不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会厌恶这一切,然后开始新一轮的抱怨,重要的是,在抱怨当中,他们基本上什么工作都没有做,而且什么工作都没有做好。
如果我们能够对他们(包括自己)的工作做一次调查,仔细观察他们的工作,就会发现他们通常情况下都表现得没精打采,就像一头快要进入冬眠状态的熊一样。他们可能还是严重的“星期一恐惧症”患者,是“加班恐惧症”的受害者,张口闭口就是“这根本不是人做的工作”,哪怕这些人一个星期可能只有不到3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工作的热情,他们没有办法在工作中表现出那种热爱和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在他们看来,一切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存在,一切都应该围绕着自己来转,即便最终没有什么会真的让他们满意。由于缺乏热情,他们更愿意草率地应付每一天的工作,更愿意将时间用在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如果给他们一天8个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他们真正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也许只有一半,而缺乏热情还让他们仅有的一半工作时间效率低下。
保持热情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工作效率并不是完全由个人的能力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态度更加重要,而热情就是最好的工作态度之一。而且在时间管理的诸多法则中,热情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指引我们在工作中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保持热情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绝佳的状态,这是确保我们认真执行任务、完成工作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强大的助推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那些能够保持强大决心和激情的工作者,的确在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出色一些。事实上,这些确保了他们能够在状态上保持某种竞争优势,确保了他们能够以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时间。
热情是强化个人能力的强大武器,或者说是迫使个人能力发挥最大价值的催化剂。也许很多人会说能力决定了一切,但多数时候态度决定了一切,只要我们拥有热情,只要拥有那种想要做好一切并且努力去做的决心,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好工作,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而且一个有能力的人只有在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劲头的情况下才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否则只是一个华丽的摆设。
热情实际上带来了一种时间意识,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具有强烈的热情,那么一定会更加重视工作时间,一定会想办法在约定时间内做得更加努力、做得更好。对于那些热爱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可不会轻易将时间浪费在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不会轻易把时间浪费在拖延上,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会尽量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的工作时间。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保持热情实际上是提升时间管理水平,或者强化时间管理一个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愿意将时间管理当成一种技术性的管理手段,我们会这样想,只要提高效率,只要合理安排时间,只要想办法采取正确合理的工作方式,那么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但是,一些精神状态上的反应往往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而且对技术性的方式同样会起到催化的作用。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持自己的工作热情呢?该如何表现出那种对工作的尊重和兴趣呢?
首先,合理调整作息时间,经常锻炼身体,确保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只有身体达到了一个好的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在精神上保持热情。
其次,了解自己的工作,弄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有什么目的,这是培养热情的基础,如果对自己的工作都不了解,就谈不上喜欢,更谈不上保持热情和专注了。
再次,培养工作的欲望,了解自己为什么而工作,激励自己努力去追求一些具有挑战的事情,去做一些能够给自己带来某种满足的事情。一旦我们找到了这种欲望,找到了这种能够推动自己不断向前、不断努力的动力,我们的积极性自然会达到一个不错的状态。
复次,热情往往会出现波动,而且可持续的时间很短,但事实上只有长久的热情才能够产生实际的效果,只有长久的热情才能让我们始终对工作保持更大的投入,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的习惯。
最后,我们同样需要适当地强迫自己去工作,很多人都会觉得热情是在心甘情愿的自由心态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我们,所以,有些时候还是要想办法强制自己去做,等到自己慢慢适应了,一切就会觉得更有意义。
3.完美主义是时间的一种浪费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比较严苛的人,他们会严格要求自己或者他人做好每份工作,对待工作往往会吹毛求疵,不允许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否则就会以不合格为由要求重新去做。
比如一句话,他们会反反复复斟酌好几遍而迟迟不肯说出口;一件事情,一定要重复重复再重复地审核几遍;一个产品会不断地进行设计、改正,再设计、再改正,力求一点儿缺陷也找不到;一个计划总是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一项工作总是做了一遍又一遍,始终不停地挑刺儿。其实这些人往往就是十足的完美主义者,他们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点儿瑕疵,只要觉得事情没有做到完美,那么他们就不会轻易收手。
事实上,也许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良好,但是只要有一件不完美的事情出现,他们就会迅速卷入灾难性心理:“如果我没有为星期三的谈判工作提前做好安排,这次谈判肯定会被我搞砸,也许那个时候每个人都会认为我并不是一个称职且有能力的人。也许我很快会被开除,并将被整个行业看不起。”又或者“如果我不能获得成功,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我的妻子也许会就此离我而去”。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通常情况下,完美主义者会想方设法给自己的工作来一个全面的体检与审核,而且几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漏洞,只要工作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哪怕是极细微的问题,他们也会直接否决掉,并且要求重新开始。但没有任何事情会是完美无缺的,只要认真去找,总能够发现瑕疵。同样地,我们的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完美,总会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总会出现一些不如意的环节,总会产生一些难以避免的错误,关键是,只要这些漏洞或者错误不会影响到工作的性质,不会对工作目标的达成产生不良影响,那就可以忽略掉它们,而没有必要一直斤斤计较。
完美主义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任务就是不断找出错误、不断纠正,但是这样做并不能保证事情会变得完美,而且他们似乎忘记了一点:任何工作在改造和提升的过程中都需要耗费成本,包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还有一些人力成本,这些都会对工作原有的价值造成损害。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切,那么可能会把问题弄得更加糟糕。
具有完美主义特质的人,往往没有什么时间概念,或者说他们从来不去考虑时间,在他们眼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完成工作,而不是按时完成工作,所以,他们通常并不在乎自己会花费多少时间或者担心自己还剩下多少工作时间。这种状态往往会导致他们错过最佳的时机,往往会导致他们的工作面临失败。
完美主义者通常会表现出行为迟疑的特点,他们不会轻易下某个结论,也不会轻易将某项工作终止,甚至不会轻易开始,他们在等待一种最佳的状态。为了达到这种工作状态,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他们也会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与他人,会以最严格的标准来审核自己与他人的工作成果。
所以,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他们通常还是最大的拖延者,因为每次当他们想到一个绝妙的点子时,经常会想到其他更多的点子,或者会想方设法从更多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在策划或者制订工作计划的时候,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思考,思考,再思考,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否决自己的计划,结果从计划阶段开始,整个项目就常常会变成一项漫长的工作。这种不断思考、不断怀疑和不断否决的过程,会让原有的计划瞬间破灭,最终导致某项工作在计划阶段就迟迟难以定型,从而造成工作无法按时执行和完成。
L公司是上海一家电子产品制造公司,公司几年以前从国外率先引入先进的电子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眼镜当中去,使得眼镜具备了测试视力、检测眼部健康状况的功能。事实上,在产品设计阶段,这家公司就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充满了期待,并且一直希望能够尽快推出自己的第一款产品。
2010年,公司已经设计出了第一款先进的电子眼镜,当时市面上还没有同类的眼镜,至少在技术上都还不够成熟,功能也很有限,可以说L公司当时占据很大的优势,只要顺利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就可以赢得先机。可是公司一直都觉得这款眼镜还不够完美,所以都在外形设计、技术方面打磨,几乎每个月都要设计好几套不同的设计方案和技术革新方案,结果在不断地追求完美中白白错过了最佳的机会。半年之后,公司还没有拿出固定的成品,而其他公司已经相继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并且很快占领了大片市场。看到市场被人抢先占领之后,这家公司只能宣布放弃电子眼镜的研发,结果几个月的辛苦研发成本和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想要让自己的工作看起来更好一些,想要追求精益求精,这些都没有什么不妥,但是精益求精必须有一个基本的限度,追求美好也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畴内,不能将追求美好变成追求极致的完美,不能演变成完美主义。没有任何人可以真正确保生活和工作完美无瑕,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质量、时间、能力以及期望值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只要这项工作能够达成目标,并且产生预期的价值,那么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就没有必要再去寻求新的变动了。
——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事,不要过度追求完美而耗空自己的精力。实际上,既然能力上有所不足,那么我们也没有必要强迫自己一定要做到最高水准,只要做出符合自己身价和能力的事情,那就是一种成功。
——尽量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只要达成了这个目标,那就表明了自己的工作已经获得了成功,而没有必要再给自己施加压力。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确保有价值,当我们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之后,会出现一个投入产出比的最高值,一旦继续追求完美,就会增加更多的成本,而价值的增加却少得可怜,这个时候,就应该立即停止自己的工作。
——任何一份工作都要将时间因素考虑在内,如果发现自己的完美主义会耗费大量时间,甚至影响到了工作的正常执行,那么就要及时刹车,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完美主义影响到自己原有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规划,否则,我们将会在经济活动中不断增加自己的时间成本,而这本来就是得不偿失的错误行径。
4.专注和认真是赢得时间信任的关键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专注度,并将其作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保持专注度是提高工作效率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一个在半个小时内100%投入的人,和一个在半个小时内保持70%状态的人,在工作环境、工作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其工作效能往往是不同的。不过,在工作中,很多人都存在专注度和注意力不足的情况,很多人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走神、拖延、心不在焉等情况,这些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低下。所以,提升专注度和注意力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今几乎所有企业都会强调这个问题。
其实专注是指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可以较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连续性,可以说,专注的本质是对自身注意力的高效管理和利用。而注意力是大脑分配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的选择机制,比如大脑会对要处理的信息进行甄别和选择,优先吸收和处理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具有以下特征:自己需要的、具有吸引力、反复出现、具体形象、符合预期。
想要提升专注度或者注意力,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分割了我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度,是什么导致我们的专注度不断下降。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个美国人每天接受的信息总量大约达到了34G,当然不论是美国人还是印度人,或者是中国人,如果对我们每天所接受的信息也做一个统计,其实也不见得会低于34G,可以说,这个34G的信息应该是一个标准值。这样的数据实际上仍旧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考虑到如今计算机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出现,我们在信息时代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使我们每一个人将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信息。
不过最大的问题是,当那么多的信息出现在生活中时,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将会受到严重的打扰。很多企业家都认为过多的信息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工作,他们都承认自己与几十年前的老企业家们相比,在工作投入上往往不可同日而语,那个时候,人们可不会碰到手机和计算机,也没有各种信息骚扰和电话骚扰。正因为如此,如今一些企业家都在想办法逃离信息骚扰,比如,很多人开始选择使用老式的手机,它们没有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基本上只能用来收发短信和接打电话,这样就可以确保手机上的各种垃圾信息不会响个不停,可以尽量减少信息接收的渠道。
还有一些公司会要求员工在工作期间关闭手机,或者将手机调成振动模式,并且要求上班期间不准打私人电话,不准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不准逛网络商城购物,其实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信息的干扰。当然仅仅依靠逃避来避免信息骚扰,或者借此提升工作的专注度还是不够的,想要让自己更加专注,还需要采取其他一些方法。
比如,对作息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一次性只能维持30分钟左右,在30分钟之后,个人的注意力开始进入疲惫期,这个时候,大脑接收和处理信息的速度会大大降低。因此,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通常是30~40分钟,最好还是站起来活动一下,或者放松一下大脑,从而让大脑尽快从疲劳状态中恢复过来。
此外,我们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和生理变化而发生波动,比如,早上刚起床的时候,由于身体得到了休息,精力恢复过来,我们往往很容易集中注意力;而经过一上午的工作,身体消耗比较大,注意力会快速下降;在中午进食和休息之后,身体慢慢得到恢复,此时又可以集中注意力,不过相比于早上,人在下午实际上更容易疲惫。由于人的注意力与生物钟相呼应,因此,在最高效的时间内工作,往往可以保持专注度,也可以明显将工作做得更好,这个时候我们更容易达到身心一致的状态。
在时间安排上,如果我们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那么对提升个人专注度是有很大帮助的。不过想要提升专注度,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工作者给自己一些精神上的约束,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旦他们能够主动激励自己拿出更加认真的工作状态,那么就可以有效确保自己的工作效率。
比如,工作本身有难易程度上的划分,但是工作态度其实不应该有高低之分,只要投入工作中,就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比较重要、比较困难的任务,需要保持足够的专注度。而一旦我们面临的工作任务相对比较简单,而且不是那么重要,那么同样需要保持专注,绝对不能轻易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
还有一些人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用这个目标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在这种激励和指引下,他们会始终表现出最好的工作状态,始终会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晰的目标是保持专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多数工作者来说,推动自身专注度提升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保持对目标持续不断的追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自己追求的这些目标虽然具备挑战性,但必须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如果自己做不到这些事情,完不成相关的工作,那么就不要制定这样的目标,以免给自己增加心理压力。
总而言之,制定清晰合理的目标、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避免那些无效信息的干扰、选择合适的工作时间,这些都是有效提升工作专注度的重要方法,也是让我们掌握工作主动权的重要因素。而只有保持专注,时间才不会辜负我们。
5.自律的人才能真正掌控时间
为什么在同等时间内,有的人能够100%完成工作,而有的人只能完成70%?为什么有的人在工作中不会感到疲劳,而有的人只要工作几个小时,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为什么有的人不会轻易犯错,而有的人一开工,各种问题就会接踵而来?为什么有的人工作时什么都做得井井有条,不会出现任何的紊乱和差错,而有的人一旦工作起来就会手忙脚乱、毫无章法?
其实,有的人之所以会和别人之间出现这些差距,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能力不行,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难度比别人的更大,又或者他们得到的帮助比别人更少。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时间的管理出现了问题,造成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和无价值的时间利用,而这种时间浪费又在于平时不够自律。
由于生活和工作不够自律,我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计划之外的事情,经常会做一些不符合常规的事情,并且并未引起自己足够的重视,这就会在无形中伤害我们对时间的控制。而对于那些自律的人来说,他们对时间的控制能力更强,对时间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他们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懂得如何去维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事实上,只要认真分析,就会发现那些自律的人在时间管理方面往往具备很大的优势,而这些优势让他们拥有更高的办事效率。
——自律的人对时间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而且对时间绝对忠诚和尊重,他们通常都会准时完成任务,甚至会提前完成任务,几乎从来不会出现拖延的情况。此外,这一类人的办事效率往往很高,而且不断鞭策自己变得更强。
——自律的人会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并且严格执行工作计划,只要自己已经计划好了做什么事情,以及怎样去做这些事情,他们通常不会轻易改变计划,而是按照事先约定的程序和步骤,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做下去。
——自律的人往往会保持强大的专注度,他们一旦投入工作就会认真执行,绝对不会在工作中出现偷懒、随意停顿、与人嬉戏打闹或者浏览网页等浪费时间的行为。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他们一旦开启工作模式,就会主动屏蔽一切干扰性的因素,而绝对不会轻易受到影响。
——自律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做成了某一项工作,就放纵自己或者放松对下一份工作的关注度,对他们来说,任何工作任务都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只要自己还没有下班,只要今天的工作还没有全部做完,他们就会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自律的人有着良好的作息时间规律,他们会制定比较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且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这样就可以确保他们在工作之余获得充足的休息和调整,从而有效保证上班期间能够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份工作。
——自律的人往往有着明确的目标,而且会始终围绕目标而奋斗,绝对不会出现半途而废或者半路改变目标的情况。他们的专注度非常高,不会出现犹豫不决或者执行意识动摇的情况,只要有了目标就一定会努力工作,而且会想办法在最短时间内达成目标。
——自律的人往往会强化对工作细节的关注,无论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掉。同时,他们会洁身自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绝对不会做出一些有损工作的事情,绝对不会在工作中放纵自己,因此,他们不容易在工作中出错,不会因为走了太多弯路而浪费大量时间。
——自律的人虽然工作认真严谨,但是有着非常出色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他们的工作节奏非常稳定,工作状态不容易出现波动,而这就保证了他们可以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工作输出,或者说长时间保持比较稳定而高效的工作效率,而这是节省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关键。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更需要强化自己的时间意识,并且制定合理的行为模式和时间安排,确保自己可以按照正确的节奏去工作,确保自己按照一个稳定的模式去工作,而不会轻易被打扰。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自己更加自律呢?事实上,自律是一个人可以克制自己情绪而让自己行动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原本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那么就一定会按照事先的约定去做。对于时间管理者来说,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工作的影响,就是一种自律的表现。
比如,有的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会变得很失落,在问题迟迟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时会变得焦躁不安,在解决问题之后又会变得过度兴奋,这些其实都是情绪不受控制的表现,这样往往会造成工作节奏和工作状态的不稳定。
当然,仅仅从情绪来分析自律显然不够完整,心理学家认为自律有五条重要的支柱,它们分别是认同事实、意志力、面对困难、勤奋以及坚持不懈。
“认同事实”是个人对现实、现状的准确认知,具体来说,就是自己了解自己的工作习惯以及了解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达到了何种地步。只有了解自己,认清自己处在什么样的水平,我们才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们希望自己早上6:00可以起床,但问题在于我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自己究竟在什么时候起床,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在7:00或者可以在7:00起床,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知道自己有能力更进一步调整自己的作息安排。如果我们只能在早上9:00起床,而且即便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提前半个小时,那么就证明了自律能力比较差,这个时候需要想办法强化自己的自制力。通常的做法是每天都强迫自己提前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起床,一段时间之后,自律能力自然得到加强。
“意志力”就是我们制订一个计划,然后按照这个计划执行下去的能力,不过意志力通常只能产生短期的作用,就像我们能够在某一天或者某一周坚持早上6:00起床,但是不久之后我们开始和过去一样放纵自己,开始拖延到早上9:00才起床。恰当的做法就是想办法让自己在8:00起床,然后将这个作为最低标准(确保自己每天的起床时间都不会晚于8:00),一旦占据了这个最低标准,我们就有机会更进一步,至少比从早上9:00起床直接跳跃到早上6:00起床这个目标更加简单。
“面对困难”实际上指的是我们要想办法接受那些难题的挑战,主动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对于一个常年在早上9:00起床的人,想要提前到早上8:00起床会有些困难,但并非不能做到,但是如果直接提前3个小时,到6:00起床,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挑战,而接受这样的挑战对个人自律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一旦我们完成的工作难度越大,我们在其他事情方面的表现会更加游刃有余。
“勤奋”指的是我们的工作状态,生活中的很多工作不是很难,但是它们常常会要求很多的时间投入,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完成这些事情,那么可能会造成一些很糟糕的状况。我们需要保持一种更为积极的工作劲头,投入那些我们认为值得去做以及必须去做的工作中。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个人的勤奋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说,勤奋是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认真去贯彻这个理念,那么我们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
“坚持不懈”就是努力去维持某一种工作的能力,事实上,个人的动机、欲望以及状态时好时坏,我们常常没有办法长时间坚持做某一项工作,尤其是当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时,问题可能会轻而易举地压垮我们,或者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压力范围。坚持不懈可以刺激我们继续行动,可以激发我们继续工作的热情,可以维持我们对目标的认同和渴望,作为自律的最后一个支柱,它能够提升我们的克制力和耐力。
其实,只要把握好这五条支柱,我们就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自律能力,从而确保自己能够将时间精确到计划范畴之内,精确到规定之内,从而增强时间管理能力。
6.不要忘了给守时的自己一点儿奖励
很多人没有养成那种遵守时间安排的意识,即便有了科学合理的制度,即便有了一个明确的规定,他们还是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还是随意地打乱原先的计划和部署,将具体的时间安排破坏掉。比如前一天晚上,他们可能会兴致勃勃地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先做任务A,然后做任务B,接下来是任务C、任务D、任务E、任务F等,并且会规定早上8:00开始工作,争取在下午5:00之前完成所有的工作。
但是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定和时间的人来说,他们第二天一觉醒来,很可能就已经忘记了自己应该在早上8:00准时进入工作状态,很可能慢慢悠悠地晃到早上9:30才正式上班。然后他们很可能会按照自己一时的喜好做事——事实上,如果他们突然心血来潮地想先完成任务B,那么就可能会忽视原有的计划,直接从任务B开始,然后再做任务A,这样就导致了任务A无缘无故被延迟了。很多时候这种延迟未必会带来直接的影响,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做法会形成一个不良的工作习惯。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们很有可能因为自己肆无忌惮的“不守时”行为以及任性做法而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比如很多公司会制定考勤表,对于那些迟到早退或者无缘无故不来上班的员工进行惩罚,通常的做法就是在他们的工资里扣除部分薪水,情况严重的话会取消个人的奖金发放以及升职的机会。当然,反过来说,一旦员工通过了考勤,每天都按时上下班,而且能够严格按照公司的规定完成任务,能够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工作时间计划表工作,那么到了月底和年底,就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奖励。很多公司会设立一些全勤奖,其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员工守时。
企业会给那些按时完成任务而且绩效达标的员工进行奖励,而对于个人来说,在进行时间管理的时候,同样可以制定一整套比较合理的考核制度,对自己的守时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我们按照规定或者计划完成了任务,就可以适当地给自己一些奖励,通过这些奖励来激励自己,并强化自己的时间意识。
在奖励自己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事一奖励”的方法,或者说是“及时奖”。只要按时完成了某项任务,就给自己一些奖励,或者将这些奖励先暂时记录下来,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发放。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给自己设定一些奖励,从而让我们更直接地培养时间管理的意识。一些孩子在每天坚持准时起床后,会习惯性地在自己的日常表上贴上一朵小红花,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激励的方法。只不过在成人的世界里,这种奖励可以换成更加物质一些或者实用一些的东西,比如购物。
同时我们也可以制订一个更加长久的工作计划,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适当延长考核的期限,将“一事一奖励”的方式改为一周奖励一次、一个月奖励一次、一个季度奖励一次,甚至是一年奖励一次。比如,只要我们坚持一周内都按时完成工作,或者坚持一个月按时完成工作,就可以适当给予自己一次性的奖励。如果坚持一年,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大奖励。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地保持自身工作的延续性,可以让我们长时间保持自律,并且形成良好的守时习惯。
比如,谷歌公司是一个相对自由轻松的公司,不过,为了培养员工的纪律性和守时精神,公司还是鼓励员工养成一个好的工作习惯,按时上下班。所以,公司的主管通常会建议员工给自己设定一个月计划、半年计划或者年度计划,计划的内容就是坚持每天按时上下班,坚持每天都按时完成任务,并且设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比如一个月内如果完全守时,那么可以获得10分;一个月内如果出现两次或两次以内的不守时行为,就获得8分;如果一个月内有两次以上的不守时行为,就可能获得不及格分数。只要在规定时间内(一个月、半年或者是一年),员工能够获得8分或者8分以上,就可以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比如,吃一顿大餐,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或者在年底给自己换一辆新车。通过自我考核的方式,员工养成了很好的自我监督的习惯,而且在时间管理工作上做得非常出色,不会轻易破坏原有的时间安排和计划。
心理学家认为,很多时候人都会缺乏自制力,而这种自制力的缺失往往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当我们辛辛苦苦养成一些好的工作习惯时,当我们开始关注一些好的事情时,只要自制力稍微有所松懈,就会轻易破坏我们的好习惯。但是对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它通常不会出现,我们的那些不良行为也不会轻易做出改变。就像我们每天晚上都保持在10:00之前睡觉一样,这种良好的作息习惯很可能会因为贪恋网络游戏或者夜店而打破,只要稍有放松,就可能会变成晚上12:00之前不睡觉的不良习惯。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已经养成了晚上12:00在夜店放纵回来之后才睡觉的习惯,那么往往很难突然形成晚上10:00上床睡觉的习惯。
所以,无论对谁来说,想要确保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律,想要让自己成为守时的时间管理者,那么首先就要确保给自己一些激励和鼓舞,需要通过实际的奖励来激发自己管控时间的决心。只有真正做到按时完成工作,只有真正将时间规划完完全全地契合在自己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才能够真正掌控和管理好时间。
7.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只重视那些大问题,而忽略那些小问题。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多数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总是抱着一种“我是做大事的”或者“我要应付那些大事”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自己不可能腾出精力去做所有的事情,因此干脆只关心那些容易造成重大影响的事,而忽略那些小事。
看上去我们的选择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可是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麻烦都是从小麻烦开始慢慢变大的,任何一个大问题都是从小问题一点点逐步扩大的,那些看起来非常棘手的难题,那些特别复杂的状况,也是从小问题上一点点积累而来的,它们一开始都只是不起眼的小问题,都是一些非常容易解决的小麻烦,可是因为疏忽,因为不重视,因为我们选择性的遗忘,才导致这些问题越变越大,越来越具有破坏性。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2分钟原则,意思是,如果某件比较紧急的事情在2分钟内能够做完,那么就要立即去做,即便自己已经在做某件事情了,也有必要终止眼前的计划立即去做。如果我们将其放在计划之中,等着将来去完成它,那么这将会花费5分钟以上的时间。这个2分钟原则实际上指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现在有能力,也有必要去完成的一件事,最好不要拖延和放纵,否则,等到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我们将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它。
比如,很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计算机文件丢失的状况,这实际上体现了他们工作中存在一个存储漏洞,而填补这个漏洞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制作一个备份系统,通常情况下,这项工作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解决,而利用备份系统来存储和备份文件只需要几秒钟,但即便如此,很多人依然不把此事放在心上。等到计算机中的漏洞越来越大,文件丢失越来越频繁,最后的结果是员工不得不重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编写那些文件。
又比如,管理人员常常会在管理工作中发现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一些小矛盾,一开始可能只需要做好简单的协调就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将矛盾彻底化解掉,但是由于疏忽和不在意,随着时间的流逝,导致这些矛盾越来越大,内部的争执和分歧越来越大,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分裂,这个时候管理者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会后悔没有在问题变得更大之前就解决它们,毕竟早做防备的话,也许只需要简单的几个小步骤就可以将威胁彻底扼杀掉,可是,由于我们不重视这些小问题,结果延误了最佳的处理时机,并导致问题变得更加棘手。这种后悔实际上表现了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一个普遍的心理缺陷,或者说暴露了我们对这些事情的认识严重不足的问题。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与其想办法去解决大难题,或者提升解决大难题的能力,倒不如从一开始就做好预防工作。我们永远不要等到问题变大、变得更加复杂,并且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时,才想起来要去解决。毕竟一旦等到问题慢慢变得更加严重,毫无疑问就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解决问题的成本,同时也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对于那些真正善于自我管理、善于管控时间的人来说,他们更加懂得防微杜渐。
这一类人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及时予以解决。对他们来说,任何潜在的威胁都需要尽快被清除出去,防止问题在拖延的过程中变得难以收拾。实际上,为了确保将来不会出现一些棘手的难题,很多公司从计划一开始就会进行分析,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出预判,争取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做好预防工作,而更多时候,它们会时刻监督自己的工作流程,会及时挖掘和发现那些已经出现的不良苗头,并且争取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
比如,美国一家科技公司就要求每个员工每天都将公司内部的新问题记下来,最好是能够立即解决掉,或者上交给公司,公司会专门安排相关人员处理。这家公司成立了一个“第一时间处理系统”的部门,专门负责接收这些新问题,专门负责监督公司运作的流程,并且关注各种问题,一些被发现的小问题虽然看起来很简单,而且暂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同样会被公司存入系统之中,然后公司会按照重要程度以及先后顺序予以解决。
这套系统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时效性很强,只要问题被发现了,那么最迟在第二天,公司就会开始想办法进行解决,这样的办事效率保证了任何被发现的问题和漏洞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家科技公司二十几年来一直都顺风顺水,很少经历什么大波折,很显然,它在问题变得更具威胁性之前,就已经帮助自己消除了障碍。
一些出色的时间管理者同样会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在一天的工作忙碌完之后,会专门抽出一点儿时间集中解决这些小问题,避免问题被忽略和遗失。对一些比较重要且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他们会在工作中就解决掉,而不会将问题拖得太久。
事实上,出色的时间管理者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工作,还应该关注未来,因为未来的工作往往以计划的形式出现,这些计划很可能会出现某些变数,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果现在的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的漏洞不能及时修补,那么就会成为破坏未来计划的不利因素。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为未来时间的规划和安排做好布局,必须对未来的时间安排负责。
虽然不可能所有的问题到最后都会变得极具杀伤力,但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还是应该趁着问题容易解决的时候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这样我们就不必冒着更大的风险,也不必浪费更多的时间来面对它们了。
8.正确看待时间与金钱的关系
我们常常会说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当我们试图浪费时间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明确一点,我们实际上在浪费金钱和财富。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的工作时间是8个小时,而平均每天获得的收益是400元,那么时薪等于50元。这也就意味着,每当我们浪费半个小时的时间,就会损失50元。据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秒钟的收入达到了惊人的1000美元,因此,有人打趣地说,当比尔·盖茨看到地上有100美元时,也不会去捡起来,因为在他弯腰的一刹那,就已经浪费了1000美元。
这个段子无论是真是假,它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一个基本的时间价值原理,那就是我们的时间究竟等于多少钱,或者说我们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时间值多少钱。了解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只要计算一下自己的工资以及每天的工作时间即可。不过很多人从来不会这样去换算,他们觉得时间是不用成本的,是上天额外赋予每个人的私人物品,但其实时间永远都在制造成本,当然也在创造财富。
事实往往就是这样,用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来衡量时间的重要性往往能够产生很强的效果,用金钱来衡量时间在这一方面再合适不过了。将时间直接转化成金钱,往往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以及潜在的重要性。毕竟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上班时间玩游戏或者聊天,会造成几十元、几百元的损失,自我束缚的动力往往更强。
对于那些成功者来说,他们并不过分重视金钱的价值,也不会将财富作为自己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但是他们往往乐于用金钱来衡量时间的重要性,对他们而言,时间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而想要重视这个要素,最重要的就是给予自己一个更为直接的参考数据。现在有很多企业开始进行改革,将会议时间缩短至半个小时以内,有的甚至在10分钟内完成,因为对它们来说,时间就是财富,而开会可能会占用和浪费太多的财富。
在这里,时间作为一种财富的间接创造者,我们没有必要忽视它与财富之间的关系,尽管这些关系并不完全合理,因为在多数时候,我们不会像家教或者钟点工一样按照时薪来计算自己的工作,但了解金钱与财富之间紧密的联系,有助于强化我们的时间观念。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掌控更多的金钱,那么首先一定要掌控好自己的时间。
另外,我们必须意识到时间的价值往往要高于财富,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比尔·盖茨那种超强的吸金能力,但是想要理解时间大于金钱似乎并不难,比如我们总是在强调“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是无价的”“时间具有不可创造的特性”等励志哲学。当然,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时间同样比金钱重要,我们也能够意识到时间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这种时间安排的确会让我们获益匪浅。
同比尔·盖茨一样,另一个世界级别的超级富豪巴菲特同样是一个吸金“怪兽”,其中一件事就是著名的“巴菲特午餐”。几乎他的每次午餐都能拍出令人咋舌的高价。比如,2006年,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以62.01万美元,成为第8位巴菲特午餐的参加者,很多人对此感到不可理解,认为花费几十万美元与人吃一顿饭实在是奢侈。但对于段永平来说,与巴菲特吃饭,可以在一顿饭的时间内学习巴菲特几十年的经商经验。这些经验对他来说,远远要比几十万美元更加值钱。作为一个喜欢学习他人经验的人,段永平在多年的投资生涯中,先后创造了步步高、vivo、OPPO等热门品牌。
对于我们来说,在必要的时候,同样不要吝啬于花钱去学习经验。花钱买时间从来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很多人不愿意为了节省一两元钱,而浪费半个小时的时间步行两三个公交站,不愿意为了节省1元钱而老老实实排1个小时队。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也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可能远远大于花费掉的一两元钱。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花钱的方式确保时间不会被大量浪费掉,就会想方设法去争取时间,而这本身就是把握时间的一种绝佳方式。
总的来说,时间可以适当地用金钱来衡量(这只是一个自我警示的方式),实际上它比财富更加重要,但是无论如何,在整个时间管理中,金钱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毕竟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出两种不同的时间管理理念:看看自己的时间值多少钱,不要吝啬用金钱去购买时间。不过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都是为了突出时间的重要性,为了凸显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缺乏这种态度,我们似乎更习惯于将金钱与时间割裂开来,但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这种人为分裂的方式并不合理。就像公司里发工资一样,任何时候,我们的薪水与奖金都与工作时间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最终都是看业绩),即出勤率、工作时间的长短、加班的次数等。对于个人来说,时间常常意味着工资,意味着成本。而对于企业来说,时间意味着效益,意味着各种商业机会。时间浪费得越多,时间的利用率越低,我们收获的财富也就越少。所有的一切都在证明,时间与钱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决定了我们需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9.注意把时间细化
很多人喜欢将时间看成一个大概的概念,也习惯于将时间当成一个整的概念,比如在支配和安排时间时,常常将其划分成1年、1个月、1周或者1天,这种划分方式往往会让时间变成一个更宽泛的概念,而这显然不利于时间的管理。
事实上,在时间管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那些把1个小时看成60分钟的人,往往要比那些看成1个小时来使用的人更加高效。虽然从表面上来看,1个小时和60分钟并没有区别,但是把时间当成1个小时来使用的人,往往只专注于这1个小时内做了什么,或者说这1个小时能做什么,他们可能看重的是这1个小时内能够达成的结果。或者说,他们可能将专注度放在1个小时这样的时间段上,而不会深入剖析自己该怎样具体地利用好这1个小时。专注于时间细化的人往往能够从细节上来管理时间,往往将时间进行切分,这种切分有助于他们加强对时间的控制和分配。
正因为如此,那些将1个小时当成60分钟来用的人,不会仅仅停留在这1个小时主要用来做什么,而是会认真地谋划和控制好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的使用,他们会把时间切分成更多微小的片段,然后严谨、认真地规划好每一个时间段。如果更具体地进行表述,那么,当我们将1个小时当成1个小时来看待时,我们可能会将这1个小时安排做某一项工作,即便这项工作原本可以在50分钟内顺利做完,我们也会将剩余的时间全部消耗在这项工作上。如果对时间进行切分,将1个小时划分成60分钟,那么我们可能会提高每一分钟的工作效率,争取在40分钟解决问题,接下来的5分钟用来休息,剩余的15分钟可以用来做其他的工作。
很显然,当时间被切分和细化之后,我们的时间观念会得到增强,我们对时间的控制、管理能力也会得到增强,我们会认真利用好每一分钟,并且会按照具体的情况严格进行规划,绝对不会轻易浪费时间。所以,自认为工作60分钟的人比自认为工作1个小时的人办事更加高效,而且时间利用也更好,所做的工作也更多一些。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心理状态。事实上,心理学家发现,一旦我们将时间当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在具体设定计划和安排任务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不太重视时间,而将时间切分之后,个人的心理状态则完全不一样,对于时间的认识也完全不一样。如果把1个小时当成1个小时来使用,那么我们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花费了1,也就是说,即便是浪费了时间,也不过是浪费了1。这样一来,我们对时间就不会太过重视,也不会懂得如何掌控时间。
如果将1个小时看成60分钟,这样就等于将1个小时分成了60份,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按每一分钟来计算,因此所消耗的时间一共是60,如果我们虚度时间,那么浪费的就是60,这是1的60倍,因此,浪费60分钟会让我们感觉到比浪费1个小时更加内疚。显而易见的是,更大的数字往往会从心理上产生更大的压迫感。因此,当我们把1个小时的时间看成60分钟,并按照60分钟的模式来处理工作时,就会意识到60分钟内的每一分钟都是珍贵的。进一步进行推理,把时间看成1天,和将1天时间看成24个小时也是不一样的;将时间看成1年,与将时间看成365天同样不会相同。时间越是精细化,我们也就会变得越认真。
除此之外,从具体的工作来分析,时间越是偏于整体,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越容易陷入“时间不够用”的紧张状态。比如公司准备安排我们做事,并且规定1天之内必须做完6件事。1天之内做6件事实际上并不困难,但是这种数字对比会让执行者产生心理压力,他们会本能地觉得1天之内可能只适合做2~3件事,做6件事可能会有压力。这个时候,“1天”这个整体的概念会和“6件事”这样的分批任务产生冲突,导致我们觉得1天的时间可能会不够用。
如果将1天换算成24个小时,甚至进一步换算成分钟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觉得时间很充足,我们会认真地进行评估,大概花费几个小时可以完成任务A,大概花几个小时可以完成任务B,花费几个小时或者几分钟可以完成任务C等。当时间切分和细化之后,尽管整体并没有出现变化,但时间实际上从可利用的范畴上来说变得更多了(我们可以安排做更多不同的事情)。这种切分方式非常迎合个人的心理状态。
实际上,我们对时间感受的灵敏度往往取决于我们如何划分时间,当我们把时间按照年数来计算的时候,或者按照“年”的标准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时,我们就不会太在乎自己每天该做点儿什么,而是专注于自己的一些远大计划,这样一来我们每天的时间安排就会太过笼统,甚至根本没有任何规划。同样地,如果我们按照每个月应该做点儿什么时,可能会看重每一周的表现,而不会关注一些细节。随着时间范围不断缩小,我们对时间的规划会变得更加清晰和分明,对时间的划分也更加契合自己实际的工作。一旦我们将时间范围缩减成天或者小时,我们的计划会越来越具体,到了按照分钟来规划的时候,我们可能不再仅仅停留在目标是什么的问题上,而是开始考虑自己该如何达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自己该如何利用好每分钟的时间做事。
对于一个注重月计划的人来说,在实现目标的基础上,他完全会认为自己拖延或者浪费一两天时间根本没有什么,这很容易造成最终的时间浪费。但是对于那些看重每天、每个小时、每分钟的人来说,他们所想的是“接下来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做点儿什么”。正是因为个人在想法和态度上会出现不同,我们更应该习惯于将时间进行切分和细化处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失去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