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四章

书名:抓重点 作者:赵启 本章字数:12386 下载APP
激发头脑的活力,让思维更加发散
运用头脑风暴法找到关键点
某外贸公司的运作一直不景气,而且连续三年都陷入亏损状态,如果继续亏损下去,恐怕在短时间内就会导致公司倒闭,这让刚上任的总裁心急如焚。为了尽快解决问题,让公司走上正轨,必须及时找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可是由于初来公司,并不清楚公司的情况,新总裁于是准备咨询内部的员工。
为了确保找到最棘手的问题,新总裁在会议上让参加会议的干部及员工代表写出公司目前存在的10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不久之后,他就亲自对55个人提交的答案进行整理,然后将每一个人的答案进行归类,将大家相似或者相同的观点集中在一起。结果,新总裁发现在55个人的答案当中,内部沟通不畅出现了40次,管理者渎职出现了35次,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出现了31次,流程不合理导致分工不明确出现了27次。这4个问题是当前比较集中也比较普遍的问题,也自然而然成了公司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这里涉及的是代数中的集合与子集的问题,当不同人提供的答案中重合的部分越大,或者说某一个答案出现的次数越多,就证明这个答案越重要,证明相关的问题对公司产生的危害也越大。相关的方法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人们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讨论中来,然后集合众人的力量来找出大家最关心或者最在意的事情,而这些最在意的事情就是重点。
头脑风暴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内部沟通方式,也是找到重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在运用这个方法时,参与者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保持开放的、包容的姿态进行沟通,彼此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和干涉。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往往能够有效提出各种有价值的问题与答案。头脑风暴法可以作为一种统计方法来使用,它可以更加高效地在某一小范围群体内找出大家最关心或者最重视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方法类似于市场调查或者社会调查,只不过范围更小一些,针对性更强一些,而且工作量也相对要小很多。
比如谷歌公司多年来一直推行自由的讨论文化,内部员工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认为正确或者不合理的事情说出来,这成了公司非常重要的一种沟通方式,也是内部创新及内部纠错的一种常见方式。微软公司也曾开过类似的交流会,整个会议没有什么明确的话题,没有什么特殊的针对性,所有的对话都是不受太多约束的,与会者可以自由说出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及观点,会议负责人的工作就是对会议内容进行整理,找出共通或者共同的内容。IBM公司内部的一些会议往往是在草坪上开始的,负责人拿个会议记录本往草地上一坐,然后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对内容汇总进行归类整理,找出重叠的核心部分。
许多公司都会将头脑风暴法看作内部交流的范本,它可以拓展思维,也可以集合思维,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沟通方式。它在沟通方面具有良好的信息筛选功能,能够找出大家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事情。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条或者多条重要的信息,而且整个参加头脑风暴会议的人必须控制在7个人以内,因为人数越多,信息交流的效率就会相应地下降。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在谈到头脑风暴法的相关会议时,认为一个最合理的会议团队应该控制在6~7人,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原则,即两个比萨原则。按照贝佐斯的说法,如果两个比萨还不足以喂饱一个项目团队,那么这个团队的规模可能就显得有点儿大了,而两个比萨刚好能够喂饱6~7个人。
考虑到一些重要问题可能会被忽略,因此公司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原则,打造更多的7人团队,先让基层员工分成数个7人小队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出一批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接着让员工代表在高一层的头脑风暴会议上将各自讨论出来的代表性意见提出来,之后在更高一层的会议中再次选择代表。通过这种层层向上筛选的方式,公司可以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7人团队及最具代表性的意见,最后在最高级别的头脑风暴会议中筛选出最重要的信息。
整个模式就是一个比较严谨的信息筛选过程,在这个筛选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需要关注人们讨论最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整个讨论中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除此之外,相关的负责人需要对信息进行甄别和鉴定,看看这些信息是否真的具备高价值,是否真的符合实情。
需要注意的是,头脑风暴法必须确保真的在完全放松和自由的状态下进行,如果参与讨论和决策的人相互串通,那么就可能出现所有人或者大部分人都选择同样的观点和立场的现象,这样就失去了信息筛选的意义。如果参与讨论的人相互敌视、相互牵制,那么就会出现大家相互排斥、相互拆台的情况,这个时候,整个谈话就会变成两种立场的对决,这同样无法帮助人们进行信息筛选,无法帮助人们寻找出重点信息。
通过换位思考来了解别人的想法
《联合日报》的经理肯特·库珀曾经这样告诫自己的下属:“有一个要点,编辑们应当铭记于心,那就是,人只对自己有兴趣。还有一个衍生要点就是,人只对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感兴趣。你从来都不会注意那些登在报纸头版或二版上的关于欧洲的重要新闻,你只会急于了解你应该缴的所得税是否有了新规定;是否修建了一条新公路,使你每天晚上可以在不大拥挤的人群中走回家去;你所住的那条街地价涨了没有;是否有你认识的人死去了;在你昨晚参加的重大宴会中是否有神秘嘉宾;在这条消息中,是否提及了你。”
在这里,肯特·库珀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使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应对他人,确保自己可以创造更好的沟通条件,确保自己可以创造更多的空间。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亨利·福特也曾说过:“如果成功有任何秘诀的话,那就是了解对方的观点,并且从他的角度和你的角度来观察事情的那种才能。”
换位思考的能力在沟通中往往不可或缺,它就像一面窥视人心的镜子,可以有效把握他人的想法及思维,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对立情绪和矛盾冲突,也可以避免人们在沟通中出现一些错误的判断。它是一个典型的矛盾处理系统,能够避免人们在一些关键事件上做出错误的决策。
很多人在处理相关事件时无法把握要点和重点,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知道哪些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工作重心的缺失或者迷失会让人们陷入漫无目的的工作状态,并且容易引发低效、低产等情况。其实,想要弄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有时候不一定非要对照自己的需求来进行,尤其是当人们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时候,完全可以将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了解他人的想法,了解他人的需求,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构思和抉择,这才是人们最应该做的事情。人们可以通过换位思考来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从而把握住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完全可以将注意力放在三类人身上。
第一类就是客户。作为一个企业或者员工的服务对象,客户的存在决定了服务者的地位和发展前景,只要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只要获得了客户的认同,那么服务者的工作就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客户在乎的事情就是工作的重心,因此把握工作重点的一个方向就是先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在这之前就需要想办法了解客户有什么想法和需求。通过换位思考,人们可以从客户的立场出发,从客户的思维出发,努力寻求简化销售的方式,想办法打造一个强大有效的沟通模式。
华为公司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企业一定要清楚,我们客户的价值主张是什么?以前我们是闭门造车,后来大家说要营销,产品不光要做得好,还要卖得好。于是很多企业就把自认为做得好的东西推销给客户,像用一个高压水龙头对着客户冲,把客户冲得落花流水,那客户还会买你的东西吗?”
营销人员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顺利,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经常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如果我是客户,会选择什么产品”“如果我是客户,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如果我是客户,对于产品会有什么样的期待”。
第二类是领导。领导作为一个团队中的核心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运作,也会影响队员的行为,因此人们必须意识到一点:领导重点关注和强调的事情就是工作的重点。在工作中,人们经常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引起上司的注意,其实最简单的就是了解一下上司最喜欢什么,最关注什么,最需要什么,只要把握住了这些,就可以快速掌握工作的重点。
唐骏在微软公司上班的时候,在工作技能上并不占优势,毕竟整个微软公司人才辈出,从管理者到员工,每个人都有出色的技能。但是唐骏的工作态度比其他人要好。据说他的顶头上司有一个工作习惯,那就是为人比较精细和谨慎,无论做什么都要有理有据。为此,唐骏每次在提交工作方案的时候,都会特别提供一份可行性方案,以证明自己的方案是值得推行和实施的,而其他人每次都只是提交一份策划方案。正是这个细微的差别,使得唐骏得到了上司的认同,他也因此次获得了重用。
第三类是竞争对手。只要是竞争对手感到头疼的事情,往往就是竞争中需要把握的重点,这一原则主要体现的是竞争策略。在竞争中,最本质的问题不是自己变得多么强大,而是对竞争对手形成优势,针对对方的弱点和痛点进行攻击,这就是竞争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如果人们不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处理竞争事务,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寻找他人不喜欢的、痛恨或者恐惧的事情。
比如很多企业资源丰富,劳动力也很丰富,想要依靠传统的发展模式来战胜这些企业很难,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对方不擅长的新技术来进行反攻。最典型的就是苹果公司对诺基亚公司的压制。作为传统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在巅峰期曾经占领了90%的手机市场份额,但是诺基亚故步自封,不愿意接触触屏技术,不愿意接触新的手机系统,并对出现的应用软件及其发展前景不屑一顾,而苹果公司正好抓住这几个要点进行发展,大胆对手机及手机应用进行变革,最终引领了智能手机的发展潮流。
不同角色和不同环境中的人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工作重点,确保自己不会做一些低价值、低收益的事情,确保自己不会错过发展的最佳机会。
逆向思维:学会反过来看问题
查理·芒格是一位出色的投资家,在过去的40多年里,他和巴菲特联手创造了一项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伯克希尔公司股票账面价值以年均20.3%的复合收益率增长,每股股票价格也从19美元升至84487美元。而他之所以会获得这样的成功,和他出色的投资理念、做事理念息息相关。
作为一位出色的投资人,他具有独到的眼光和另类的思维,芒格曾经提到了约翰尼·卡森的一次演讲:“卡森说,他不能告诉毕业生如何快乐,但他可以用个人经验来告诉他们如何变得痛苦。卡森认为有三种东西会导致痛苦:一、改变情绪或知觉的药物;二、嫉妒;三、怨恨。卡森的思路是,反着思考一个问题,通过如何不做X来研究如何创造X。”
“反着思考”就是芒格的一条座右铭,他认为逆向思考可以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为此他还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给家人出了一道小题目:“在美国有一项运动,是一对一的比赛,并且有全国冠军。有一个人在相隔65年的两次比赛中都拿了冠军。现在,请说出该运动的名称。”按照芒格的提示,这项运动85岁高龄的人还可以参加,而且比较复杂,需要一点儿耐力。
他的儿子是物理学家,平时也深受逆向思维的影响,按照他的理解,父亲的题目应该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来找出答案,所以他很快进行了推理:这项运动既然是85岁高龄状态可以完成的,那么必定和手眼协调无关,毕竟年纪越大手脚越不灵活,视力也会下降。考虑到需要应对复杂行动及耐力考验,最有可能的就是跳棋。答案就是跳棋。
芒格一生中一直坚持逆向思维的投资理念,他认为一个投资者要做的并不是变得更加聪明,而是努力避免变得愚蠢,只有不被愚蠢的思维控制,才能避免犯错,按照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避免出现赔钱。决定是否赔钱的并不是理解价值投资系统本身,而是要理解情感和心理。比如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作为搭档的芒格也有类似的观点,其他人在评价芒格时说道:“芒格不仅在思维上,在情感上也使用了逆向思考的方式。他似乎能够扭转情绪,当其他人欣喜若狂时,他会变得不感兴趣;而当其他人不确定或害怕时,他会投入其中。”
很显然,在情感和心理上确保自己能够保持清醒,这同样需要逆向思维作为支撑,这一点至关重要。芒格和巴菲特的理念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一类理念在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各自的形态。比如在数学中,有一种方法叫作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论证方式,首先假设某命题不成立,然后推理出与定义、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明显矛盾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成功证明原假设的不成立,使得原命题得证。
在谈判与对决中,有时候没有必要一直突显自己的好,可以适当地通过描述他人的不好来突显自己的优势。比如在会议当中,有些管理者会提出自己的方案,但是无论自己的方案多么完善,总是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会对方案各种挑刺,并且给出一些替代性的方案。在一些大型会议上,这些反对意见经常轻易就可以摧毁方案的权威性。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有的人干脆让别人先拿出备选方案和那些替代性的方案进行讨论。这个时候,与会者会惯性地挑三拣四,将那些方案批得一无是处,等到所有的方案被否定之后,管理者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意识到这个方案虽然不完美,却是所有方案中最好的。
同样的,排除法也是选择题中常用的逆向思维,即有时候想要找出哪些是自己需要和想要的,还不如找出哪些是自己不需要、不想要的。反向演绎或者说逆向演绎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应用范围很广泛,而且效果明显,很多时候可以帮助人们挖掘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事物的本质。
比如在印象中,咖啡馆是一个能够放松自我的地方,许多上班族都愿意抽出一点儿时间去咖啡馆逗留,或者和朋友、恋人一起去咖啡馆坐上几个小时。咖啡馆都是本着吸收和接纳顾客,给顾客提供最舒适的逗留空间的原则经营的,但有一个品牌是例外,它反其道而行之,实行“赶走顾客”的经营策略,它就是星巴克。
这里所说的赶走顾客并不是将顾客轰出门,而是减少顾客逗留的时间,而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提升翻台率。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顾客都将星巴克当成午后休闲的休闲场所,都当成散心、交谈和约会的地方,那么可能出现的结果就只有一个,星巴克的客人将会越来越少,毕竟由于场地的限制,星巴克不可能容纳所有人,当店内客满之后,就不会再有人进去消费,也许一整个下午自始至终都只有一拨人。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霍华德·舒尔茨买下星巴克时,就开始致力于打造“第三空间”,即让顾客在家庭和办公室以外,可以有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一开始,这个理念就迅速俘获了顾客的心,星巴克得以快速扩张,但是霍华德·舒尔茨知道,如果星巴克真的能够给顾客提供放松一下午的地方,那么星巴克的生意就要彻底毁掉。
1994年,霍华德·舒尔茨聘请著名设计师莱特·梅西帮助星巴克制订全新的连锁店拓展计划,莱特·梅西重新设计了店面,并对桌椅柜台进行了统一,更重要的是他着手改变顾客的消费方式,为此他提出了要求,将店内原先存在的陶瓷杯全部换成纸杯,而这一举动实际上表明了星巴克的改革方向——追求更快更便捷的经营模式和消费模式。
为了提升翻台率,星巴克从此简化了消费的流程,从顾客进门开始,星巴克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让他们买完东西后赶快离开,这一点从相关的细节设置中就可以看出来。除了更加方便携带的纸杯之外,星巴克将过去温暖的色调改为清爽的风格,这样就降低了人们逗留的情调;店内删减了大量的饮品和食物,这样就方便顾客快速做出选择;故意将空调开得低一些,让人产生寒意;撤掉了舒适的布沙发和皮质椅子,改成木头椅子和高脚凳;开通了外卖窗口,顾客可以不用进店就买到食物。
所有的设置都指向了一点,星巴克根本不打算让顾客在店内多做停留。从尽可能留住顾客到尽可能快地赶走顾客,这种转变使得星巴克客的流量得到了很大的保障,因此它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咖啡店,并成长为世界级别的大公司。可以说,星巴克正是通过逆向思维掌握了发展的秘诀,这使得它能够从一大批同类公司中脱颖而出。
在很多时候,当人们无法使用常规方式获得突破时,当人们无法使用正常的逻辑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时,不妨尝试着从反向分析问题、制定策略,这样反而能够看得更清楚,反而可以找到更多的突破口。
强化逻辑思维,提升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有个员工急匆匆地冲进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董事长,营销部的王经理现在还在路上,据说飞机晚点了,因此他没有办法赶回来出席下午两点半举行的内部会议。研发部的何经理打电话来说,部门内的一个机器损坏严重,严重影响了对客户的交货进程,他正带着工程师们维修,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好。李主任说他明天中午12点要去一趟上海,考虑到后天上午就要放假,会议时间需要尽快安排妥当。王经理也许要等到明天了,何经理刚刚打来电话说今天怕是没时间了,因为客户催得很紧。”
领导听完这些话之后一脸疑惑,原因就在于这个员工在汇报的时候,没有捋清楚内在的逻辑联系,他只是将所有与会者遇到的问题简单地描述了一遍,而这种描述无疑会让人感到混乱,抓不住重点。其实如果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明确这个员工想要表达的是:“原定于今天下午两点半举行的会议大概要延迟到明天上午了。”理由很简单,王经理因为飞机晚点而赶不上会议,何经理可能一整天都要处理紧急事件无法脱身,李主任明天下午没空,而后天又全员休假,通过时间上的分析,那么最佳的开会时间就是明天上午。对于领导来说,员工的汇报让他很难对整段话做出快速的分析,很难把握住重点,如果员工可以先说出“明天上午开会”的观点,然后逐个进行解释,那么整段话的逻辑顺序就会更为通顺和明了了。
混乱的描述往往会导致重点的遗失,人们需要把握住整件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需要让所有的逻辑关系得到彰显,转变为逻辑思维之后,往往会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各个信息片段的衔接、内容的衔接往往更加重要,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信息的表述能力和接收能力,才能够体现出内在描述的重点。
有个股东最近出差回来,发现公司内部一团糟,于是就找来一个员工问话,员工就将自己了解到的各种事情如实进行了汇报:公司内部有多位高管直接提交了辞职信;在上周的内部高层会议上大家争吵得非常激烈,现在各部门都开始相互争吵;前段时间,公司有一半重要客户要求产品降价,这让高层管理者感到头疼,因为降价将会引起其他客户的索求;最近的统计数据出来了,公司去年的营收与开支持平,几乎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准,仅次于创业第二年的亏损状态。
这个员工究竟讲述了什么呢?似乎所有的信息都是一些片段,可是仔细梳理一遍,就会发现其中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以通过顺序的梳理来实现。所有的内容可以这样描述:前段时间,公司有一半重要客户要求产品降价,这让高层管理者感到头疼,因为降价将会引起其他客户的索求。针对是否应该降价的问题,在上周的内部高层会议上大家争吵得非常激烈,加上最近的统计数据出来了,公司去年的营收与开支持平,几乎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准,仅次于创业第二年的亏损状态。考虑到公司内部的发展失衡,现在各部门都开始相互争吵,公司内部有多位高管直接提交了辞职信。
理清整个表达顺序之后,所有的事情就可以顺利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这样一来,股东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公司所发生的事件的重点内容。逻辑思维通常和顺序息息相关,只要表达的顺序合理,那么人们往往可以进行更准确的判断和推理,可以说正确合理的顺序就是发挥逻辑思维的关键,它可以将问题的核心意思与核心内容全部反映出来。想要了解逻辑顺序,可以先看一组数字:
11、9、2、14、5、16、0、15、8、12、10、4、13、7、1、18、3、6、17。
如果让人在2~3秒内一下子记住这组看起来毫无规律的数字,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考虑到视力与大脑的分析力、思考力,考虑到个人的记忆力,想要在短时间内将里面出现的数字全部写出来(不要求顺序),往往很困难。
但是如果对这组数字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一些内在的关联性和规律性,人们可以尝试着对这组数字进行重新排列:
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两组数字几乎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数字的顺序被改变了,这就造成了记忆和理解的困难,如果将顺序理顺了,那么人们就可以推理出相关的数字,从而轻易解决记忆的问题。
人们经常会抱怨表述的内容很多,接收的信息量太大,根本抓不住相关内容的重点,因此不知道该把握哪些内容。其实所有的内容都有一个内在逻辑,把握住了这个逻辑,就可以找到谈话的重点,就可以了解他人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了。
打破思维盲点,选择更多的切入点
许多人不擅长把握重点,不擅长定位自己的目标,因此经常会出现决策性的失误,这种失误往往和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有关,和个人缺乏更为理性的思维有关。一般来说,那些不善于把握重点的人,都缺乏强大的分析能力和提炼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阻碍决策或影响目标的设定,往往还存在另外一种障碍——思维盲点。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视野不同,对于事物的理解方式、理解层次、理解方向都是不同的,无论是谁都可能存在一些盲区(没有人可以完完整整地了解一切,没有人可以看穿事情所有的面)。有的人过分看重整体和主要矛盾,有的人只专注于补充那些细枝末节的内容;有的人喜欢发散思维,天马行空地想象一番,有的人更加习惯运用线性思维进行思考和选择。
无论怎样,人们所看到的事情、所想到的事情永远只是所有内容中的一部分,有可能只是一小部分,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立场,换一个界面,换一种思维,人们就可以发现更多完全不同的内容,可以看到很多不为人所知的东西。可以说没有谁能够将一件事情的所有方面、所有内容全部挖掘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盲点,都有自己所忽略的思维盲区。保持开放的思维和视野是避免进入思维盲点,并被思维盲点误导的关键,是人们更全面、更合理地了解事物的前提,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点,或者说是挖掘重点的一种方式。
锤子手机的创始人罗永浩在2017年跨年演讲中,重点谈到了选择的问题。他举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假设人们面前有红蓝两个按钮,按下红色按钮的人可以直接获得100万美元,而按下蓝色的按钮将有50%的概率获得惊人的1亿美元。在只有一个选择的情况下,是按红色的按钮,还是按蓝色的按钮呢?
一部分人可能会选择按红色按钮,毕竟拿走100万美元是十拿九稳的事情;有一部分人愿意冒险,毕竟1亿美金的诱惑实在不小;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会陷入纠结,不知道该如何在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承担最小的风险。当大家将目光集中在这两种选择上而产生纠结时,往往忽略了一些优秀投资者具备的投资理念,他们还能够提出第三种方案和第四种方案。其实,人们还可以引入风险分担者,即寻找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一起挑战,其中一个人选择红色按钮,一个人选择蓝色按钮,最后两个人可以平分奖励。这样就存在两种情况,要么两个人平分100万美金,要么两个人平分1亿200万美金。
如果更加职业化、市场化一些,也可以直接引入市场机制,让相关的金融机构获取市场估值,然后利用概率思维来估算投资成功的可能性,之后将选择权转让给其他人。比如在明知道红色按钮可以获得100万美金的前提下,人们拥有的选择权肯定会高于100万美金,假设一些金融机构给出3000万美元的估价,然后人们按照这个价格将选择权转让给其他人,对方往往会尝试在蓝色按钮上碰碰运气。
因此,每一个人在坚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同时,最好更多地了解一下他人的思维,吸纳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思维,提升行动的附加值和效率。
比尔·盖茨可以说是过去二三十年最著名的商业人士,他长期占据全球富豪榜的首位。这位超级富翁的经商眼光非常独到,而且也非常善于投资,但即便是他,也曾向沃伦·巴菲特请教过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而巴菲特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最好去读一读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著作。”很显然,在他看来,格雷厄姆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投资大师。
事实上,巴菲特从11岁开始就对炒股感兴趣了,尽管那个时代的炒股常常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是巴菲特非常痴迷,对那些成功的投资者羡慕不已。不过巴菲特虽然炒股经验丰富,但也经常会做出一些失败的投资,这让他很困惑。19岁的时候,他决定转变投资方式,并且学习“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巴菲特第一次阅读格雷厄姆的大作《聪明的投资者》,一口气读完之后,他非常感慨地说:“一辈子的成功投资并不需要多高的IQ、异乎寻常的商业洞察力或内部信息,需要的只是一种健全的知识架构来进行决策,以及不让感情腐蚀这种架构的能力。这本书就给我带来了这种正确的架构。”巴菲特非常羡慕对方的才华和天赋,也想象着有一天能够像对方一样,成为华尔街最负盛名的证券分析师。
后来,在别人的引荐之下,巴菲特拜格雷厄姆为老师,并开始向他学习如何进行证券操作,而格雷厄姆对这个聪明的学生几乎倾囊相授。实际上巴菲特很有投资眼光和能力,但是他从格雷厄姆那里获得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并开拓了投资的视野和思路。
比如巴菲特过去和别的投资者一样,一直认为投资需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和项目,项目错了就失败了,但是格雷厄姆就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即便是投资失误,但是只要没什么亏损或者亏损很少,那么这笔投资就不能算是失败。
格雷厄姆曾提出了一个“安全边际”的投资理念:如果人们以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便宜价格买入某个产品,即便他们在投资方向上犯了错误(错误的投资),同样可以在财务上表现得很好。比如一件标价500元的产品根本不值得购买,但是有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为这个付了款,不过,他只支付了200元就购买了这个产品,而产品保守估算的实际价值为300元。这样算起来,少支付的100元(比产品价值少的100元)就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缓冲,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因判断失误而造成的错误和损失。
无论是盖茨还是巴菲特,他们都是投资领域内的专家,但是在投资这件事上,他们还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思维,以避免落入思维盲点之中,避免出现盲目投资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比较常见。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了按照自己的习惯思维、生活经验及知识构架去应对和处理各种事情,但这并不总会奏效。在面对思维盲点的时候,人们需要拓展眼界,寻求更为合理的应对方式和思维方式,打破个人的思维局限。
把握自己最薄弱的部分
想要把握重点往往存在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比较典型的,它会经常出现,且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另一种是个人身上最薄弱的环节,直接制约个人的发展,人们经常会在这个点上出错或者栽跟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可能是最具价值的,也可能是最脆弱的一些必要环节或者能力,这些脆弱的部分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掣肘自身发展的因素,而运用平衡理论中的木桶理论往往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将管理中出现的资源分配失衡及发展失衡现象总结为“木桶理论”。按照他的说法,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人,都具备某一方面的优势,但同时也具备一些劣势,整个组织或个人就是由优势和劣势构成的,就像高低不同的木板一样,一同组成了一个木桶,而衡量一个组织或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蓄水量),并不在于最高的那块木板(优势),恰恰在于最低的那块木板(劣势)。换句话说,劣势往往会成为制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果人们想要提升水桶的盛水量,就必须增高那块最短的木板。
对于任何个人或者企业来说,如果在某一件事或者某一项能力上经常出错,并且非常害怕这个环节遭受对手的攻击,那么就意味着这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他们需要想办法及时弥补这个环节,避免因此受到拖累。
事实上,如何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如今成了竞争的一种主要模式,为了提升生存率,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更加倾向于将资源集中在自己最大的优势项目上,但是更为合理的做法是在确保自己没有什么重大漏洞和缺陷的基础上采取这种模式。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些重要项目(或者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上没有存在重大问题和缺陷,那么就可以采取重点发展优势项目的方法,但是如果在一些非常重要的环节上存在漏洞,那么各个工作环节或者各个部门出现了明显的落差,最终就会影响整体的运作效率,导致内部工作的脱节和失衡。对企业来说,最好的方法还是注意及时补好漏洞,提升竞争力。
比如一个企业往往涉及生产研发、营销、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整个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需要确保每一项工作和环节都保持强大的效率和竞争力。最常见的就是一些企业在研发方面的能力很强,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可是不善于营销,也不懂得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这样同样会在竞争中失去优势。
在美国加州硅谷,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兴科技公司诞生,这些科技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非常出色的创新理念,他们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潮流,但多数企业最终都碌碌无为,并且没有为人所知,也没有受到市场的认可和重视,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些企业缺乏营销能力,由于不懂得如何推销自己,不懂得如何向消费者和客户展示自己的特色,因此无法让自己表现得更加出众。
一家成熟的公司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它绝对不会在一些重要领域落后对手太多,无论是苹果公司、亚马逊公司、微软公司、阿里巴巴还是华为,它们都不是绝对完美的企业,都有一些相对弱势的项目,但是相比于其他公司,它们的发展还是比较平衡的,在一些重要领域和一些重要的环节上,它们并没有明显的缺陷,这就使得它们能够在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并且不用担心自己的薄弱部分受制于人。
个人往往也是如此,没有人可以做到完美,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一些缺点,有些缺点可能不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有些缺点可能会对个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在面对一些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大负面影响的缺点时,人们需要保持谨慎,率先将注意力放在这些缺点上,避免自己受到反制。
比如有的人智商很高,工作能力很强,但是情商不高,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非常糟糕,难以和其他人融洽相处。正因如此,他在生活和工作中一直不怎么受人欢迎,邻里关系很差,朋友很少,同事排挤他,上级领导打压他。在这里,个人的情商就成了一种硬伤,如果不注意修复和提升,就将成为影响个人发展的最大障碍。反过来说,有的人虽然情商很高,但是工作能力很低,这样的人往往只说不做,缺乏执行力和实践能力,个人的工作表现更是不具备什么说服力。
对于企业或者个人来说,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平稳的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保持各个项目或者功能的平衡有时候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