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弱点,非弱点
人有优点,非优点
全在于如何去使用
合一的真相
我们一直强调人的健忘性,几乎在每一件事上都会发生。男女的结合是为寻找体验合一(当然,所有的事都是,只是我们忘了),合一的前提是有爱,所以爱情是美妙的,热恋是幸福的。在这时,只有爱显现,看不到对方的一丝缺点,而这就是爱的本质。当爱丧失,恐惧出现的时候,关系也就到了危机的关头,无论用什么策略或方法都无法挽回。恐惧是因为丧失了爱,丧失了爱是因为忘了初衷,让道德观念、责任、物质、金钱取代了,最终迷失于生活的幻象。这时候,欲望就掌握了大局,夫妻的性生活变成了义务或权利,成了控制与被控制的砝码,交易在此上演,只留下性,爱没了,恐惧就制造事端,创造痛苦。
·1
问:所以,我们恋爱时很幸福,结婚后幸福的就不多了。
答:恋爱时有爱,结婚后是用责任、义务代替爱。
问:难道不应该担负责任和义务吗?
答:你自己担负起责任和义务是因为你有爱,要求别人就不是。如果你要求别人承担什么就说明你担负的行为不是爱,而是恐惧。爱是不会去交换的,恐惧换来的只能是痛苦。
·2
问:如果我一直付出爱,而对方不呢?
答:你要问什么?
问:我是说如果我一直付出爱,对方不付出,那我不是很吃亏?
答:你担心你会吃亏?
问:是啊。
答:担心是来自爱吗?你要用爱去换爱吗?爱从不交换,只付出。
问:如果只是付出爱,又得不到爱,还会幸福吗?
答:付出爱说明你就是爱,你不是爱如何付出?爱和幸福是同义词,它们是一回事。你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这是规律、吸引力法则。
问:你说男女结合是为了体验合一的感觉,是吗?
答:是的。
问:你这么说可能会挑战很多人的观点。如果是这样,你就是纵容人们有男女之欢,不管和谁。
答:前提是有爱,如果没有爱那只是一种欲望。欲望是一种“不够”的上瘾症。欲望诞生于恐惧,恐惧就会给你制造麻烦。
·3
答:宇宙中的一切皆已完备,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取多少也不会减少。当你认识到这一事实时,你会怎么做?
问:我会……
答:你会停止索取。只有感到缺少、不够时,才会去想拥有更多。在这个世界上,你觉得什么东西都不必去想要更多,因为你不担心会被别人抢光。
问:也许是……还真难找,什么东西人都在抢,石油、土地、山脉、海域、制空权。空气还算是不必去抢的东西。
答:是的,为什么空气不需要去拥有更多呢?
问:因为不必担心被别人用光。
答:是的,因为你认为它有无限多,只需要一呼一吸地使用所需而已,不会去存贮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当你认为有无穷多的时候,你反而会索取很少,只满足需要而已。如果人类对所有的一切都这么看待的话,会发生什么呢?
问:和谐。
答:大师看到了这一点。我们积累财富是我们不够的恐惧心理造成的,归根结底是缺失爱与真相。不过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回馈社会,如果不是出于什么功利目的,那就是爱的表现。其实创造积累的很多财富并不是你的,只是你认为是你的。因恐慌创造出来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有利于你的,你只是活在自以为安全的幻象里。
问:怎么会不是我的呢?拥有了我想要的,我会感到安全。
答:人只能拥有所需的,超过所需的都不是你的。如果你硬要霸占的话,那只是自寻烦恼。你想吸入更多的氧气试一试,你只想吸入,不想呼出试一试。所有的财富皆是如此,把自己当成一个管道,而不是蓄水池,蓄久了水会变臭。只选择自己所需,不必霸占更多,人生会变得轻松自如。
·4
问:还有一个问题,一切都已足够,这是真的吗?现象证明石油越来越不够,纯净水也成了一种危机,土地、煤炭等也是越来越少。
答:是恐惧造成了不够,并非事实,事实是一切俱足。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80%的人占有20%的财富,这个统计你听说了吗?
问:对呀。
答:是谁不够?20%的人还是80%的人?
问:应该是80%的人。
答:是80%的人认为不够,还是20%的人认为80%的人不够?
问:应该是80%的人认为自己不够,20%的人会关心80%的人够不够吗?
答:80%的人认为自己不够,所以把油价调高,是吗?
问:不是,他们根本不喜欢油价上涨,喜欢上涨的是卖油的。
答:只有不够才能涨价,足够是不可能涨价的,你认为呢?
问:对呀。
答:那么,是谁认为不够的呢?
问:卖油的。
答:卖油的是20%的人还是80%的人?
问:20%的人,为什么拥有80%财富的人还是认为不够呢?
答:对呀,那么到底是够还是不够呢?
问:我知道了,是恐惧造成了20%的人认为自己不够,事实上他们足够。可是为什么80%的人也会认为不够而去配合他们的涨价呢?
答:你问20%的人会不会关心80%的人够不够的问题,答案是:会的。
问:为什么?
答:他们会让你认为不够,这样,他们就有理由涨价了。
问:哇靠,这不是有钱人欺负没钱人吗?
答: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他们只是把恐惧传给了你,而你认同了,接受了。
问:我们为什么要接受他们说的这些东西呢?
答:因为你早就有了,别人只不过换个包装而已。
当下的实相
·1
问:你是说我们的所有痛苦都是因为活在了过去或未来,是不是?
答:没错,其实你不可能活在过去或未来,你只能活在当下。痛苦是因为你的思维抗拒当下产生的。换句话说,你的思维跑到了过去或未来,用过去或未来的思维意识活在了当下的这一刻,用虚幻的假象抗拒着当下的实相。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思维意识都只能在当下发生。过去与将来的思维意识使你看不到当下的实相,失去实相的结果就是与当下一切失去存在的认知。万物都是存在,存在就是爱,失去存在的认知就是失去爱,失去爱的结果就是恐惧,恐惧制造痛苦。痛苦证明你活在幻象中、过去或未来。
·2
问:怎样才算是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去与未来呢?
答:因为我们的思维在不停地想事情,大部分时候都在考虑以前发生的事,或者又想将来怎么样,所以做一项令你专注的事情能够把你带到当下,当下是没有时间性的,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问:有啊,我陶醉在音乐中的时候就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我盯着一朵花出神的时候也很享受,直到回过神来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答:在那无时间性的当下就是实相发生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你与物相融,不分彼此,爱和合一在此产生,这时,你就来到了当下。
问:如果我回忆美好的过去,憧憬美好的将来,那么我就不会有痛苦而是很幸福,虽然它是幻象。
答:让你的美好回忆与憧憬在当下发生,那就是活在当下,但是你不能相信它在将来发生而放弃现在,你也不能让过去的回忆左右你的当下。当下没有判断,只是同在状态。判断是基于过去,所有的事只能在当下发生,包括回忆与憧憬。也就是让过去和未来在当下发生。因为没有过去和未来,它们只不过是你逃离当下的借口。
·3
问:为什么我们要制造过去和未来,不愿驻足当下呢?
答:这就说来话长了。
问:那就长话短说。
答:当你还是小婴儿的时候,你是完全处于当下的,没有思想的牵绊。随着成长,因为得不到无条件的爱,恐惧就产生了。为了逃避恐惧不安的情景,你发展出了一套应对策略,这套策略至今仍然控制着你,这就是思维模式。
你就是靠着这套思维模式去应对当下的一切,你把这套思维模式当成了真正的自己。如果没有这套思维模式,你是谁呢?你就是生活在当下的那个小孩。你不是你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只是你用来逃避恐惧的工具。但是现在变成了你,你已被模式所控,失落了真正的自己。
也就是说,你还在用旧的策略应对当下新的事件,你还在用你小时候建立起来的没有能力应对的情景模式,来反应现在你有能力选择应对的情景。所谓自由,就是能摆脱模式的控制,选择自己想要的应对方式。
·4
问:如何做到选择自己想要的应对方式呢?
答:来到当下,止息思维,只是看着事件发生而不做出反应,不要给事件下什么定义。就像你第一次来到地球,看到的一切都那么新奇,这就是还没有建立思维的小孩子眼中的世界,当下的世界。
问:那么未来呢?
答:因为你用过去建立的模式应对当下,得到的仍然是过去的结果,那就是恐惧不安。为了逃避它,又制造一个将来,等到某时也许会好起来,这只是一个逃避当下的借口,画饼充饥而已。逃避从来不会使事情变得更好,只有当下才是一切。
问:那么对未来的恐惧呢?
答:那就是最糟的情形了,虽然等待一个美好的未来不现实,但是对未来的恐惧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但让过去控制了当下,还把它投射到了未来。
问: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不对吗?
答:你不必为了将来,牺牲当下。耶稣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何时才是忧虑的头呢?
·5
问:设定目标与计划,是不是执着于未来呢?
答:你当下所做之事,就只是当下之事,不要思虑是为将来做的。目标与计划只是让你知道做什么,不要执着于目标或计划,全身心地投入做当下之事。你不是为了目标而做,而是与当下之事拥抱彼此,这样达到目标的速度会更快,虽然你并不执着于它。
举个例子,如果你为了考个高分数或担心考不好而辍学,你就不能专注答题,成绩就不会好。如果你只是为答题而答题,就能发挥你的最高水平。
再举个例子,你为了退休后的生活保障,工作期间积蓄养老钱以备急用,你失去了现在随心所欲的生活,却是为了退休以后,是否值得?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种生活状态:为了以后,但以后是不可知的。有一位大师曾说:“我早上醒来,我不知道是否能活到日落。”
问:这么说我们不能为了将来做我们现在做的事?
答:你可以计划将来如何(虽然它是不确定的),但是你不能失去当下所想要的。当下不是为将来准备的,将来也不能影响当下,但当下却影响着未来。活在当下就是活在了未来。但是我们说的当下并不仅仅如此,它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合一,是我们本质的表达,除此之外,都是思维创造的幻象。
·6
问:过去、现在、未来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答:它们本是“一”,就是当下。过去和未来是当下创造出来的,并且它们就是在当下,因为发生的一切无不是在当下发生。如果你有美好的过去和未来就让它在当下发生吧,过去和未来在当下合为一体。如果你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和恐惧的未来,那就专注当下之事吧,它会给你带来平安,消解幻象。
·7
问:如果当下之事是痛苦的呢?比如正在经历痛苦的折磨。
答:当下只有事件发生,没有好坏之别,好坏是你的定义造成的,定义是你过去的思维模式的延续。
·8
问:怎么才能把痛苦看成是好的呢?
答:你不需要把它看成“好的”或者“坏的”,你只需要和它同在当下,既不抗拒,也不接纳,只是观察,不判断,这就是同处当下的力量。
问:这样会发生什么事?
答:这样就会来到合一、存在的状态,痛苦消失了,只有平安与爱。
问:真的?这样就不痛苦了吗?
答:痛苦是抗拒引起的,抗拒是恐惧引起的,恐惧是判断引起的,判断是失了爱引起的,爱就是存在,接纳了存在就是接纳了爱,有了爱,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就崩溃了。
问: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
答:什么事令你最痛苦?
问:失恋。
答:令你痛苦的不是失去了她,而是抗拒失去她这个事实,你抗拒这个事实有用吗?
问:没用。
答:你之所以抗拒是因为害怕,害怕什么?你会想:
以后我可怎么办呢?
问:是啊,以后怎么办?没人陪,注定是会很孤独的。
答:你为什么会做出“孤独”这样的判断呢?
问:为什么呢?
答:因为你已没有了爱,“孤独”就是失了爱创造出来的幻象。
问:你是说,我失去她很痛苦是因为我不爱她了?不对呀,我是爱她才如此痛苦的,如果我不爱她,高兴还来不及呢。
答:爱就是爱她的一切,不是凭她的行为。有选择地爱,根本不是爱,那是一种伪装的爱。他如何我就爱,不如何我就不爱,这是一种交换。这种交换一旦失去平衡(一定会失去平衡),伪装的爱就露出了真面目,那就是控制。你一旦失去了这种控制的能力,就会产生恐惧。让你痛苦的不是爱,而是失控的恐惧。
·9
问:如果她的离去我是高兴的,这算是爱吗?
答:这也不是爱,这只能说明你并不接纳你们在一起的事实,你想摆脱她。如果她离开使你高兴,那就证明你并不爱她。
问:那就是既不痛苦也不高兴,对吧,那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答:爱是接纳一切——发生的一切。
问:爱到极点是痛苦吗?
答:世俗之爱是这样的,真正的爱是没有对立面的。
问:为什么?
答:因为爱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10
问:为什么不存在可以证得存在,存在不能证得不存在呢?
答:这叫借假修真,真相一直都在,怎么知道呢?创造一个假象。爱一直都在,怎么知道呢?创造痛苦的幻象。
问:所以,令我们痛苦的是假象,借着这个假象来认识我们本是爱。
答:是的,但是令你痛苦的不是假象,而是对假象的认同。
问:我很认同视角这个问题,所有的局限都是因为视角太低造成的。
答:所以,最高的视角就是看到万物的整体性、合一性。
·11
问:在生活中如何提高视角并有效运用呢?
答: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要放到生命的大环境中去看待。这样,令你伤心的事就不值一提,高兴的事也不会令你忘乎所以。痛苦与悲伤都是陷在某个事件里不能自拔,跳出你为自己编织的牢笼,才会发现外面的海阔天空。回想起过去曾经以为天塌下来的大事,现在就会觉得很可笑。不要拘泥于生活的碎片,发生的让它发生,过去的让它过去,生活不是曾经发生了什么,而是正在发生着什么。它就像一条流淌的小河顺流而下,不要留恋于某段风景,也不要为某段不快揪心,免得错过接下来的风景。生命就是当下的流淌,没有哪个时刻比当下更重要。
·12
问:再问一个问题:恐惧的极点是什么?悲伤的极点是什么?
答:你这是两个问题。
问:两个就两个吧。
答:开玩笑了,其实就是一个。所有的负面情感皆是恐惧派生出来的。所以问题就是:恐惧的对立面是什么?这个问题早谈过多次了。
问:是爱,可是生活好像挺复杂的。
答:一点儿也不复杂,爱是一切的答案。
问:举个事例,恐惧是怎样变成爱的?
答:你最害怕什么?
问:我怕死,你可别见笑。
答:没什么,大部分人都怕死。如果不怕死,生活会幸福很多。当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你就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为什么呢?因为你在抗拒正在发生的事实,抗拒有用吗?当然没用,于是你越抗拒越恐惧,当恐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当你发现抗拒改变不了事实的时候,抗拒就放弃了,接受就现前了。接受就是爱的表现,平静就充溢了你。
问:接受在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有什么帮助吗?
答:除了不用去体验恐惧之外,它会把对你的伤害减到最低。
问:怎么讲?
答:因为恐惧会使你丧失理性,接纳会使你想到更好的方法。
问:如果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例如遭遇的是不可控事件……
答:那也会提高生命的概率,例如在灾难中生存下来的大都是乐观积极的大人和小孩。
科学与自然
《圣经》上有个故事说:当人们指责耶稣不守安息日时,耶稣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看看你当下的生活,在按着什么“正确”的标准行事,远离了你的初衷?看看你所做的事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应该做还是必须做,还是不得不做,你最终要的是什么?你忘了,你为做事而做事,你为赚钱而赚钱,你为生存而生存,你为活着而活着,你为心爱的人准备惊喜却指责他迟到,你想让孩子愉快地玩乐却指责他弄脏了衣服,你为孝敬父母买了昂贵的礼物却指责他们不舍得使用。
我们做的和我们最终想要的背道而驰,就是因为我们的健忘和社会的引导。我们需要的不是学习,而是忆起初衷。
“我”的答案
·1
问:能否用一句话说明我到底是谁呢?
答:你是你所是。
问:什么意思?
答:你就是你所是的那一个。
问:哪一个?
答:你选择成为的那一个。
问:我选择成为什么人就能成为什么人吗?
答:是的。
问:那这个社会还会有穷人吗?
答:总会有人选择成为穷人或不同的人。
问:怎么可能?
答:你是富人吗?你是有智慧的人吗?
问:算不上。
答:你为什么没有选择成为富人或有智慧的人呢?
问:我倒是想成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答:所以你就选择了平庸,对吧?
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富足是常态,大部分人相信苦难才是正常的、生病是正常的、贫穷是正常的、辛劳是正常的、不平是正常的。所以,你就选择了成为你所相信的人。
·2
问:如果我选择我相信的,就一定能成真吗?
答:当然了,你的选择已经成真了,你现在的状况就是你相信并选择而来的,你的愿望从来就没有落空过,你的现状都是你要来的。所以你选择相信什么,你就能成为什么,依据过去的这些现实,你没有理由不相信你以后的愿望不会成真。
问:既然选择相信什么都能够成真,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呢?
答:想要和相信自己就是如此,是不一样的。相信并不是喊出坚定的口号“我相信”,而是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是选择而已。
问: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答:你只能得到你信的。
问:我如何做到相信你说的,你能说服我相信吗?
答:你可以信,可以不信,这就是自由。如果没有自由,信不信就成了一种“逼迫”。如果没有自由,得到任何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重点就是你信的和你想要的是否矛盾。
信什么并没有高级低级之分,也没有对错之别,它们只是你的选择。你自由的选择及选择的自由,就是有这种自由,世界才变得五彩缤纷。我只是给你指出一条路,选择不相信并不比选择相信更理智或更聪明,它只是一种选择而已。我只是在告诉你,你想要的不必和你相信的有冲突,这样才能梦想成真。
认识自己的本质是瓦解一切负面信念的“利器”。
你是谁,并不是找到认识你是谁,而是你要创造你是谁。
你就是你所创造的那一位。
你就是你所是的那一位。
你就是你所是。
他是。
我也是。
·3
问:光有正确的思维就能梦想成真吗?
答:负面思维也能成真。思维意识是首要的,还有你的感觉、语言和行为,如果四样达到一致,你的梦想会“超速”成真。
问:如果思维做不到相信呢,行为有效吗?
答:如果思维意识做不到相信,可以通过行为、语言来创造你想要的感觉。当感觉分不出真假时,你的意识就会相信了。
问:就是先假装,再证实。
答:不错,假装就是真装,真假并没有界限,相信就是真,不信就是假。行为和语言可以创造感觉,感觉可以影响思维意识,意识又可以控制你的言行,创造你的感觉。它们是一个循环,只要你对之施加了一个外力,这个循环自会旋转起来,带来你想要的一切。
·4
问:如果没有真假对错的区分,我们该如何判断、行事呢?
答:根据有益还是无益,也就是说是否有益于你想要的,为之带来助力。如果你很想成功,却又相信自己的机会渺茫,或相信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那么你相信的就对你想要的并没有益处。
问:真的相信什么就能梦想成真吗?还是不敢相信。
答:这正是你最该要相信的,梦想可以成真,心想可以事成,事实上,心想也只能事成。如果心想不能事成或事成不是由心想引起的,那会是怎么一回事呢?偶然的吗?那岂不是天下大乱了吗?创造又何从谈起呢?人类创造的每一样东西,哪一样不是从心想开始的呢?
问:怎样才算是顺应自然之道呢?
答:自然有其规律与法则,如吸引力法则、果因定律、合一法则等。所有这些法则都是以爱作为动力的,你不是因爱行动就是因恐惧在行动。
因恐惧行动是违背自然之道的,因为自然就是爱,你是自然也是爱。因恐惧而行动就是以非你的形式在表达你自己,你就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不认识自己的真相了,所有的痛苦由此而生。
自然之道就是做真实的自己,做爱一切的自己。
·5
问:怎样让爱之道融合在生活中?我怎么知道我是以爱的方式在行动呢?
答:首先,理解什么是爱。在生活中,记得经常提醒自己:我现在想的、说的、做的是否是出于“爱”?想的什么是来自“爱”吗?说的是爱吗?做的是“爱”吗?“爱”会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吗?
问:举个例子。
答:譬如说你感冒了,“爱”会怎么想?你会想,感谢,这次感冒会增强我的免疫力,让我好好享受这次机会,同时,它给我传达了一个什么信息让我变得更好呢?吸引力法则也开始起作用了。如果你因恐惧去想:糟糕,我感冒了、病了,完了,又失去了上班赚钱的机会,于是赶紧上医院或吃药、打针,免得引起肺炎,那就后果不堪设想了,为此浪费了好几天。吸引力法则也开始起作用了,一个吸的是感恩会变得更好,一个吸的是不堪后果,因果法则就成就了这个事实。所以,你会发现,吃药打针的经常吃药打针,不吃的好像不会生病,其根源就在于你头脑里想了什么。
·6
问:有人说如果平常不容易生病的人,一旦有病就是大病,是这样的吗?
答:你相信是这样的吗?
问:不知道,好像说得有道理,有不少这样的事例。
答:你相信它,它就是真的。你相信受凉就感冒吗?你相信人性本善吗?你相信生活艰难吗?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没有什么是真的,也没有什么是假的,全在乎我们去创造什么。你的可塑性是无限的,你想用什么去塑造自己,全凭你一己之念。
利用你的思想、你的感觉、你的语言、你的行动去创造你自己,去创造你在这个世界上想经历的一切,没有什么是你不能的。记得忆起你的本质,没有什么能阻挡你,除了你自己。
生命,好好利用,不要在担心惧怕中虚度一生。人生,是一场游戏,不要生活得过于严肃。你不是游戏中的你,你是玩游戏的人,你也不是玩游戏的人,你是创造你的那一个。
生命是展现,不是结果,你生命的精彩就是你独一无二的展现。你人生的意义,就是活出真实的自己。
你是谁?你就是你所是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