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四章

书名:效率人生 作者:饭爷 本章字数:10419 下载APP
赢在人生的起跑线
未来传承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有次碰到了一位小学同学,聊了一些过往经历,发现未来传承这件事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位同学小时候就跟着他母亲在市场里做冷库产品批发,再大一点就跟着母亲做冷库生意。
那时候我周围都是国营大企业职工的孩子,总是嘲笑他家在冷库卖鱼,动不动说他家是卖鱼的。因为他读书不好,15岁就不在学校读书了,开始骑着摩托车帮家里送货。他在20岁出头的时候,在家里帮助下去了成都,在成华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那边继续做冻库生意,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之后他母亲年纪大了,他家里生意没人管,他又回来接管了母亲的生意。他现在有两个小冷库,批发和零售的生意一起做,一天出二三十万元的货,一年营业额过亿。唯一不好的地方是工作非常辛苦,需要起早贪黑地干,全年休息的时间很少,但是利润非常不错——很多年下来积累了很多老客户,生意非常稳,一年能赚几百万。这是我身边非常典型的普通人家子承母业的例子。
还有个子承父业的例子是做针灸的人,他爷爷辈开始就是做针灸,到了父亲和姑姑辈也是做针灸,他自己还是做针灸。他家里开的小医馆里有20张床,一天能接待三四十个病人,客单价一百多块,每天营业额三四千元。
这两个人都是继承家业的典型,相对工薪阶层来说,他们日子都还过得不错。
以前总听人说爹妈有愿意做的生意,孩子不一定感兴趣,所以如果孩子对做生意没兴趣,也不一定非要子承父业。这话的意思是,要以孩子的兴趣为重。这种论调对多数人而言是谬论,除非你在其他行业有天赋,或者做这个行业让你难以忍受,不然接手做下去才是一个人该干的事。
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能够立足,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在行业里有积累,既要有行业经验,也要积累行内的人脉,还要熟悉当地错综复杂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在某个行业里面打拼了几十年,他继续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少很多障碍,少很多自己摸索的时间。如果再加上自身素质不错,干什么不都是如虎添翼吗?
以前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从零起步相对容易很多。现在这个阶段多数行业早就是一片红海,老手已经在里面厮杀多年。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餐饮行业,因为入门容易,很多人都会选餐饮行业创业。可是你观察一下商业街上的餐饮店,总是不停地新旧交替。
除非一个人天赋极高,又能吃苦耐劳,或者家底比较厚能给予足够支持,否则一点经验也没有,很难在一个红海的行业里杀出重围。
一个人从头开始一条新路不是不可以,可是一个人能够用来奋斗的黄金时间极其有限。用前人积累的东西垫底,你才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做出点成就。
很多人不以为然,他们看到上一辈人成功得很容易,就以为这是常态了。上一辈人成功得相对容易,是因为上一辈人正好遇上改革开放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这种机会并非常态。
为什么人们总是看到日本、欧洲所谓百年老店代代传承,比如日本的寿司之神不是就传承了几代人吗?很多国人看了觉得特别不可思议,这就是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的常态。
我在其他的文章里也讲过这个观点:相比孩子考上好大学,培养出来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家长的占坑能力和提供资源的能力同样重要。
要知道孩子的起跑线是家庭,而家庭的资源和人脉的积累靠的也是代代传承的。
未来经济发展速度越慢,家庭传承的作用就会变得越大。一个人毕业之后选择家里人铺好的路,能得到家庭的资源和经验,远远比一个人从陌生领域做起来成功率大得多。
如果一个人就是个上班族,也没什么资源和技能可以传承,怎么办?对于没什么技能可传承的中等收入阶层来说,最重要的是积累本金,然后把实业、楼市、股市中的某一个规则摸得门儿清,再把实践以后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三个选项中的任意一个,自己先融会贯通,之后再教给孩子,这比把钱花在让孩子只是接受为未来找工作的学校教育和那些社会上乱七八糟的培训有价值得多。
潜移默化的力量
以前看过一本书叫《贫穷的本质》。这本书里讲,在成熟稳定的社会里,一个人命运的起点基本就是他的父母。
早些年很多人对这点感受不深,那是因为我们刚改革开放,各个行业里机会特别多,涌现了很多白手起家的英雄。这两年,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了,人们可能会感受到,突破圈层越来越难。
每代人都是站在父辈肩上前行的,假如你父母有钱且受过良好教育,教会你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可以把你送进好学校,教育你怎么维系人际关系。等你毕业,甚至可以直接在大城市给你买房子。如果你想创业,他们可以给你启动资金。万一不幸破产,条件好的父母可以给你兜底,甚至再给你一笔钱重新折腾。如果父母那代人没有积累,你就要全部从头再来。用一代人的努力和人家两代人的积累去拼,日子过得自然很辛苦。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来就从父母那边继承了两套基因——生物基因和社会基因。
生物基因很简单,就是遗传学上的DNA片段。比如你家孩子长得很像你,继承了你的外貌特征,这就是生物基因。
社会基因则包含更多因素,比如财产、观念、思维模式等。在历史早期,社会基因和生物基因严格绑定。在权力世袭制的年代,王权的社会基因会随着生物基因代代传承。后来权力世袭的制度被废除了,但是财产世袭制被继承下来。
现在孩子和父母社会基因关系最大的就是财富的传承,可以说一个人的财富和阶层都源于他的父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以前说,逼孩子学习和激励孩子提高,不如逼自己学习和激励自己提高。
你自己在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现在都没什么成就,却期待孩子能在竞争更激烈的未来成功,这不是更有难度吗?
除去财富,孩子传承更多的社会基因是父母言传身教的东西,比如孩子会沿袭父母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如果孩子没接受正规的教育,多数孩子基本就是父母行为模式的翻版。因为不管普通人还是富人,其实都会把自己的一套东西传给下一代。
比如富人会传授很多经商经验,书香门第的家庭会传授很多知识,而普通人往往会把很多没用的东西有意无意地传授给孩子。因为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孩子会继承父母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如果孩子接受了正统的教育,那很多孩子成年后就可以走出父母的世界。
很多父母往往会逼着孩子学习和提高,自己却并不努力——很多人从大学毕业以后,就不再读书学习了。过去的人们是打牌、喝酒、看肥皂剧,现在的人们则改成了刷抖音、快手和打网络游戏,一直在重复之前的日子。他们知识的巅峰基本停留在高考前那两三个月。这些人是很难成为合格的父母的。
你自己每天的状态会深深地影响下一代,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强调说人一生中最好的投资,就是对自己的再教育。
有句话叫“人在做,天在看”,在看的不仅是天,还有你自己的孩子。你家的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也不愿意听你的?因为他模仿的就是你,如果你每天还是稀里糊涂地过,那么他长大后难免成为另一个你。
现在你明白了吧,能不能持续学习和自我教育影响的不光是自己,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
你为什么需要更努力
有一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很火,在美国工作的一个人目睹了美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家长拼娃的盛况以后,内心发慌。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学区房的竞价中加了5万美元仍然没有买到房子;到一对一家长会上,老师美式夸赞孩子以后,告诉作者孩子成绩不行;再到作者回家后开始激励孩子,让孩子努力并终于力争上游。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经历了种种辛酸。当然,中国国内多数地方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认识一位孩子的母亲,住在离省城150公里的三线小城。每周的星期六早上6点,准时带着孩子坐高铁去省城,让艺校的名师指点孩子弹钢琴。孩子5岁到8岁的三年时间,风雨无阻。可三年以后的成果让她略感疑惑,虽然孩子弹得还算成调吧,但是怎么也登不了大雅之堂。有心放弃吧,三年的时间从没过过一个完整周末,20多万的学费,再加上精力的消耗,沉没成本实在太大,实在不甘心。再说,万一孩子有天赋呢?自己不是成了孩子成为下一个郎朗的绊脚石吗?
在东亚这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里,成功的定义相对单一,好好学习进入厉害的公司、晋升,出人头地成了唯一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中等收入家庭的人都在担心自己的阶层下滑。在社会舆论的鼓吹下,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培优班、提高班,成了他们抵御焦虑的重要手段。很多家长抱着这样的心态:先报了再说,万一管用呢,不能耽误了孩子。结果通常是,家长的钱花了一茬又一茬,孩子到最后依然没有什么起色。
从过往的历史看,除去刚刚经历社会大变革,机会比较多的时点,教育可以算一个重要的提升因素。到了稳态社会,孩子未来走得怎么样,孩子的教育固然非常重要,还有两个因素也非常重要,一个是孩子的天赋,一个是家庭背景。
BBC有部纪录片叫《人生七年》,一共拍了56年,讲的是不同阶层孩子的成长历程。每隔七年,这些孩子都会被回访,工作人员用视频记录下他们每个时段的生活状态。在稳态社会,多数孩子都没有实现阶层的跨越。片头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极深:让我带一个孩子到7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
人类社会优秀的人普遍都具有几个特征:精力旺盛、智商出众、勤奋异常、有上进心、责任心强。如果你研究过这些特征,会发觉,这些特质很大程度上是天赋,少部分是后天养成的习惯。当然,教育也非常重要。
看起来相同的孩子,从小就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特质,即使同一个家庭,同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特征、未来的成就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完全是天赋差异。可以说,天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很多人的未来,必须承认天赋的差异,才能正确认识孩子间的差异。
这位母亲连续三年带着孩子周末无休地学钢琴有错吗?没错。一点成绩没出该怪孩子吗?不能,他只是不擅长而已,大多数人只有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的时候,才会有成就感和愉悦感,才能坚持下来。
天赋多数来自遗传,另外一半大概来自基因突变吧。小时候常听到的故事是,巷口卖菜的贩子有五个孩子,读书环境不好,也没人管,居然有一个考上了北京大学,这大概就是基因突变。
天赋异禀的人成功的概率就是这么大,就像你再努力练习短跑,也跑不过牙买加名将博尔特。
中国14亿人选11个踢足球,青训少年队一拨接一拨,钱花了不少,依然踢不过贫民窟里一群踢野球出身的巴西少年,这也是天赋差异。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教育不重要,而是说,如果孩子没有某个方面的天赋,就不要在某个方面逼着他学习。即使你花了很多钱,往往也难以有什么成果,远不如让他在他擅长的方面努力收获更多。
除去天赋,家庭背景占了另外一大半因素。毕竟人群中天赋异禀的只占了5%,剩下95%里面,90%是资质差不多的孩子,这90%资质一般的孩子未来成就的决定因素在于天赋以外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对这群资质差不多的孩子来说,很多比拼,与其说是拼孩子的天赋,不如说是拼家长的能力。想逆天改变孩子的天赋,不如先试试改变自己更可靠一点。
很多人喜欢说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可孩子的起跑线不是读书,是你自己啊。作为家长你得先读书,先努力,你逼孩子努力的时候,更要先狠狠地逼自己一把。完全靠通过孩子自己改变命运非常难。
其实除去5%天生有天赋的人,大部分普通孩子的出路,除了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家长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未来子女的出路和就业水平直接决定于家长的诸多因素。家长占坑的能力越强,社会关系越广,对经济的认知越深入本质,孩子的出路就越多。
很多人稀里糊涂地生活,跟着社会前进的大潮突然变成了中等收入阶层,但总怕有一天突然会失去,尤其是人到中年,很多有文化有思想的中等收入阶层,莫名其妙跟着焦虑,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

教育本身是一项投资,在你的钱没有多到可以随便挥霍的情况下,所有的投资都要讲回报,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拼教育没错,但是要想一想砸钱学习的目的。就像很多从小没什么艺术天赋的孩子,家长非逼着孩子在弹琴、画画上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孩子学得无比痛苦,家长也花了很多钱。孩子学这些能为他带来什么呢?
作为一个普通人,教育投入金钱和时间、精力之后的目的就是能够赚取理想的报酬,拿不到就是投资失败,你的投资就变成了消费。
不管是让孩子上培训班还是让孩子出国留学,首先要明白你的目标是什么,以及这种决定是不是能帮助你实现目标。否则只是你的钱装进了别人的口袋里,你却什么也没得到。
很多中等收入家庭动不动就送孩子出国,动不动把提升孩子的眼界、格局、扩展人脉挂在嘴边,其实特别不切实际。如果要提升眼界和格局,国内就足以让孩子提升了。如果想建立人际关系,也不是靠出国能够获得的,要知道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彼此都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的。
中等收入家庭父母思路跑偏了,造成的结果是孩子思路也跑偏了。一般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要出头唯有靠自己。富裕家庭的孩子知道,自己的未来不用太担心。越是中等水平的家庭,越不甘愿普通,在教育上砸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拼命地硬着头皮上。
一个人的选择,如果忽略了对历史行程的研究,注定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20世纪80年代的说法是,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那时候,人们觉得读书虽然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途径,但是也认为不读书做个体户致富也是完全可能的。20世纪90年代,一批大学生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2000年以后,通信、互联网、金融行业又让一批高学历的人才完成了阶层跨越,这是历史进程造就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原来有价值的岗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不再具有那么高的价值,新出现的岗位变成了香饽饽。
改革开放后社会大发展,行业的机会爆炸性增长,岗位需求激增。成长于这个年代的人,很多成功的人家境一般,他们用自己过去30年的经历,深信不疑地告诉你,只要敢闯敢干,遍地都是机会,人人都能完成阶层跃迁。如果你没做到,一定是你不努力。即使他们生活在小城市,他们还是会用自己小时候从农村通过努力走向了小城市,最后在小城市立足的经历告诉你,完全没问题。涉世未深的你,在步入社会前一直都会这么认为,觉得好好读书,留在大城市,拿到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是理所当然的,每一个人通过奋斗都能达到。
在北京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女生,出生在中国的五、六线小城市,考了生物学博士。父母的工作也不错,对她寄予了厚望,按照她父母那个年代的标准,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考上顶级大学基本上就是很高的职务了,博士在北京安个家那不是轻而易举的吗?可现实击碎了一切,想在大城市安家?除了户籍的问题,首先考验的是你的家庭支付能力,后来她的父母开始感叹,这个社会怎么了?
随着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时期,全社会能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少,发生在70后和80后身上的通过教育投资带来阶层跃升的概率会降低。20年后各方面增速平稳的社会,孩子很难像70后和80后一样,大规模地实现阶层跨越。我并不是说不要在教育孩子上进行投资,而是在孩子教育投资上不要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如果全家卖房或者举债让孩子出国留学,那就不是明智的行为。
70后的父母和80后的父母的特征是让孩子和条件艰苦的比奋斗,和厉害的比成就,孩子的生活轨迹还得和周围人一样,别人都25岁结婚,你25岁也得赶紧结婚。
这一代父母的过往经历和成长烙印给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教育越阶。他们认为只有教育的军备竞赛才能让孩子走向越阶之路,这也是他们之前走过的路。殊不知,大环境已经开始变了,这些人用自己大半辈子奋斗历程所建立的深信不疑的奋斗哲学已经作废了。
说起来中等收入阶层最大的焦虑,就是想再发展一步变成人上人,可头等舱哪有那么多位置?他们上不去又担心掉下来,所以每天很焦虑。相当于在墙上画了个小怪兽,把自己吓个半死。特别富有的人财富可以继承,但中等收入阶层的财富很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迅速贬值,就像20世纪的万元户后来成为普通人家一样。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没有更好的办法稳固阶层,只能寄希望于拼教育,在教育上较劲。
只会低头奋斗,不会抬头看路,对未来的趋势视而不见,是血拼教育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最大特点。就像每次金融危机都会挤掉很多奋进的中等收入阶层,使这部分中等收入阶层又变成下层的轮回一样,时代变迁,教育的军备竞赛里,他们所做的最终依然是无用功。不过好处也有,部分下滑的中等收入群体最终会将知识、文化经验带到下层,慢慢地,整个国家的素质都会提高。
人生想过得轻松,也是靠代际血酬的,也就是说,父辈流过的血,就是你能享的福。说到家庭背景,很多人就对富有家庭的孩子愤愤不平,觉得他们命好。其实想想看,他们的祖父辈在商场和职场上拼命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祖父辈还在保守地种地或者做工。富有家庭孩子的祖父辈积累下足够的资源,这是他们奋斗的结果。如果你想改变,就要从自己开始学会积累。

如果说一定要培养孩子,那么最需要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习惯。最后坠落底层的人,最惨的并不是笨,而是从小就懒、爱玩、爱交不务正业的朋友,总之除了学习和劳动不爱,其他啥都爱。
自制力强、延迟满足、守纪律、勤奋、善于学习,这些是有成就的人的标志。
多数孩子都是有人宠,却没有被正确地约束和处罚——家长只会提要求,但是往往也很迷茫,完全不知道怎么管理和引导。最后孩子不仅在短暂的青春岁月面目可憎,到了中年,甚至老年也不会变得可爱。别期望阅历和知识能改变从小就懒惰、短视、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人的坏习惯,往往只会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浓。
太多的人无法做好父母的原因,是这些父母多数20多岁就停止了学习和深度思考。他们的知识结构、审美水平无法赶上他们的孩子,自然也难以说服孩子。多数家长不能靠知识和威严管束孩子,只能完全依靠家长的身份压制,结果是孩子不服气,家长总生气。
孩子成年了,尤其中年以后可能反而觉得父辈的话有道理,是因为多数孩子根本没办法突破固有的阶层,父母中年以后那些人生体会,正好他们用上了,然后一代代循环。
改变本身需要来自家长的努力,而不是寄希望于逼迫孩子。漫威迷对两个角色应该很熟悉,一个是钢铁侠,一个是绿巨人,钢铁侠能打,靠的是全身的高科技装备;绿巨人厉害,靠的是变身成怪物。
“常人靠变异,富人靠科技”是漫威迷对漫威超级英雄诞生方式的调侃。这句话用在拼娃身上同样也适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变慢,整个社会能提供的机会变少,在文凭仍然海量供给的今天,单纯同质化的教育军备竞赛当然也是有用的,但要孩子胜人一筹,也需要家长的努力。如果你不能给孩子提供基础的支持,只寄希望于孩子出生就厉害,这显然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做一个温暖的后盾
很多人小时候饱受伤害,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原因,竟然多数是因为家长不正确的教导。有位女生说,她的讨好型人格来源是自己的母亲。从小母亲就打着爱她的旗号,嘲笑她的梦想,打压她的能力,践踏她的尊严。这些从小产生的阴影几乎在她的心里形成了条件反射,每次遇到问题都会先卑微地检讨自己——“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他才这样的”“是不是我总是让人失望,我对不起爱我的人”“我是不是需要做点什么来补偿他”。
这个女生最后能走出童年的阴影,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很好的爱人,帮她分析问题,逐步修正。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
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很心疼从小被妈打击到大的女生。他的经历和她极其相似,他用半生治愈了童年留下来的心理问题,所以深有感触。
对多数人来说,朋友甚至男女关系可以选择远离,但是血缘关系很难。不管你是否喜欢你的父母和家庭,这是天然存在的关系,而且孩子也不可能离开家独自生活。孩子只能在家庭中长大,但孩子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对于教育,多数家长只把精力和财力用在了孩子的读书和考试上。当然,很多家长通过我的文章知道了提高孩子的财商也很重要,其实同样重要的是培育孩子健全的人格。
我认为我母亲的经历,以及我母亲教育我的方式,值得讲一讲。这要从我姥姥那辈人说起,因为这代长辈里,出现了一个对我母亲性格影响很大的人。姥姥家是陕北人,大家都知道,陕北是革命根据地。我的姨姥姥,也就是我姥姥的姐姐嫁给了一个军人。姨姥爷是个军人,也是个文化人,解放以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某省城的大型国营钢厂做了厂长。厂里有几千人,因为姨姥爷能帮着找工作,姥爷一家也就跟着来到了省城。后来姨姥爷工作调动去了北京,我们就暂时断了联系。
姥爷很帅,看起来像个文化人,实际上是个粗人。只要外面有人向姥爷告状,姥爷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家里的孩子非打即骂。
我母亲是家里的老大,有几个弟弟妹妹。因为是外来户,附近的小孩就总欺负他们。父母不在的时候,母亲就要承担起保护弟弟妹妹的责任,所以从小她的性格就很泼辣。
小时候因为巷子里的男生总欺负舅舅,母亲和他们没少打架。有一次,母亲拿了半块砖追了一个男生很远,一砖头拍人家脑袋上。还有一次把一个男生追回家,堵人家门口骂了半小时。
每次出点事,只要对方家长来告状,姥爷不问对错就对我母亲一顿打,鸡毛掸子都打断了几根。母亲从小以为每家小时候都是这样,直到她后来去了北京才发现并非每家都是这样——那应该是20世纪70年代,母亲第一次去了北京,在姨姥姥家生活了一个月,这段经历对她影响至深。
当时姥爷家住的是平房,每天早晨要去公厕倒马桶。母亲在北京第一次见了三室一厅的楼房,家里用的是抽水马桶,也第一次见了煤气灶。更重要的是,母亲第一次见了不一样的家庭关系。
只要姨姥爷在家,家里就总是如沐春风。姨姥爷喜欢正面引导讲道理,孩子们遇到挫折,他总能像个智者一样帮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姨姥爷也会立规矩,但是很少靠打骂这种方式树立威严,家里的孩子打心底都对他很服气。
这段经历给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母亲建立了家庭,有了我的时候,她希望我们家也能建立类似的关系。母亲是这么想的,后来也这么做了。
虽然母亲仅仅是高中学历,但是从教育的角度讲,她比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强得多。
我四岁以后,基本没挨过打,从小家里基本都是大家讲道理,家长不用年纪压人。谁能讲出来道理说服对方,那就听谁的。大家说话也都算数,要么不承诺,要么说了就会做到,不敷衍。错了当然有惩罚,但大多数时候都是鼓励,尤其是我小时候自信不足,缺少勇气的岁月里。
姥姥在世的时候还讲过我小时候的事,因为这些事情让她印象深刻。
我四五岁之前,经常是被姥姥带着,我和她感情很深。有一天,我在家门口看到小朋友在玩一个玩具,就拉着姥姥说去附近的商场看看。
姥姥开玩笑说,我可没钱给你买。
我说,咱不买,就去看看。
到了商场,我拿起来看了半天,姥姥本来准备买了,我突然放下说,咱们走吧。
姥姥说之所以对这件事印象这么深,是因为我从小就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不会因为想买什么东西哭闹。而且我答应的事,多数都会信守承诺。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就是用童年治愈一生的幸运儿。长大以后,小时的很多事其实没什么印象了,但是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对我影响至深。
说件事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教育得好不好不光对人影响很大,对小动物影响都很大。几年前舅舅家小狗生了崽,母亲和阿姨都抱了一只。养了一年以后,两只小狗就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阿姨家的小狗随地大小便,有时候还跳到床上、沙发上小便。我家小狗会和人握手,也会和人表示再见,想要大小便就会走到你旁边拿爪子挠,让你带它出去。
从个人体会来说,我认为培养孩子的性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和自信的心态。这就需要家长少挑剔,多鼓励。孩子错了自然要批评,孩子做得好应该被鼓励,而不是打击他说,你将来很快就会做得不好。
不要总站在自己的高度期待子女一下就成长到和你一样的高度,这两者之间相差了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和教训,况且你的经验也不一定对。
二、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给他做选择的机会。
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同时征求他的意见。平等的相处和交流是孩子自信的阶梯。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自说自话帮他做选择。除非孩子有超于常人的天赋,否则,你做不到的事情,孩子做起来也吃力,而且往往会扼杀他的自信心。
三、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帮他分析经历,复盘问题,让他正确面对失败。下次遇到类似问题还要鼓励他自己去解决,这个过程会帮他建立自信。
很多家长弄错了教育的执行方式,认为教育是让孩子不要犯错。实际上教育的过程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把该犯的错误犯了,然后你帮他复盘吸取教训,这样他才会懂得怎样避免错误。
更严重的是,很多家长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却没有匹配足够的信任。爱和信任从来不是一回事。你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他就会变成一个自卑气馁的孩子,容易在困难面前退缩。
你因为爱他帮他收拾残局,后面他会更气馁。他不自信,是因为你从来没信任过他,也没给过他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多控制欲强的家长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他们从来不相信孩子离开自己也能活得很好,也从不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证明自己。
另外,告诉孩子,别人的看法并不那么重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才重要。看淡别人的看法能给人带来很多正面的心理状态,比如自由感、安全感。
四、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早脱离依赖。
要培养孩子让闹钟叫醒的习惯,而不是家长一次次叫他起床。让孩子从小要学会自己穿衣吃饭,而不是家长追着他穿衣服和喂饭。生活能自理的孩子才能在没有依靠的情况下依然不彷徨。
成长就是要培养能生活自理的人,长大就意味着不再需要父母照顾。
五、重视承诺,要么不答应,答应了就要去做。
承诺了不去实现,慢慢地你们的互信感就没了。为什么很多孩子遇到问题不愿意告诉家长,也不愿意和家里倾诉,因为你们一直都没有互信,他觉得说了也白说。
六、培养孩子识人的能力和孩子及时止损的能力。
孩子和家长彼此建立信任以后,孩子才有可能具备及时止损的能力。当建立了信任关系,孩子从小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愿意坦诚地告诉你,你帮他分析,并给出解决的方法。慢慢地,他就具备了鉴别人和止损的能力。要是他根本不信任你,什么话都憋在心里,你能知道什么呢?又怎么帮他建立这种能力呢?
从小就能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更理性,避免走极端和钻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