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四章

书名:想太多是会爆炸的 作者:(新西兰)格温多琳.史密斯 & 黄意雯 本章字数:3072 下载APP
忧虑型想太多(忧虑)
临床上,我平均每天会看诊7位求诊者,而7个人当中就有6人有焦虑的症状,而6人之中又有4个人有忧虑型想太多的问题。
在了解这些人的过程中,我总会问他们觉得自己是想太多还是忧虑。年纪稍长的人倾向于回答是忧虑,而25岁及以下的年纪较轻者,则说自己是想太多。当我问起想太多的情况时,他们所描述的内容与那些自认为有忧虑倾向的人一样,也就是预测会产生负面的灾难性结果。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将把忧虑型想太多简化为“忧虑”。不仅仅是能省点儿打字时间,而且在我看来,这两者指的也是相同的认知过程。
忧虑与迷信
许多求诊者都知道,“忧虑”这种思考方式会对他们造成健康问题、睡眠障碍以及倦怠心理。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放弃这种做法(习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能保证他们的安全,给予他们动力,并且防止坏事发生。要是他们停止忧虑,肯定会出事。
这是错误的观点,也是迷信。
让我为你指出这其中的荒诞之处。假设我们一起坐在我的诊疗室里,我问你:“你还好吗?”你伸手去寻找一个离你最近的东西,可能是一个木制品,你摸摸它之后再拍拍自己的头说:“还不错。摸摸木头,万事无忧。”
现在,想象一下,有个外星人正坐在房间里看着这一切。
它会有怎样的感觉?可想而知,它会觉得好荒谬啊!那个外星人肯定会这么想:“这个人的心情,跟随便摸一下家具或窗框,再拍拍自己的头有什么关系呢?”
明白了吗?这跟撒盐、避免从梯子底下经过,或是不能在室内打伞一样,是奇怪且迷信的行为。
虽然我不想这么说,但忧虑也是如此,它就是一种由迷信行为演变而成的习惯。
让我来为你描述一个场景:
请想象一个有两个17岁女儿的妈妈。女孩们不但要去参加舞会,而且还是跟一群男孩开车去,其中一个男孩是指定的司机。喔,我忘了说还会有酒助兴。当天晚上,人在家中的妈妈开始来回踱步,还不时望向窗外;爸爸看着电视上的体育节目对妈妈说:“坐下来,放轻松。就让孩子去玩一下嘛——她们长大了。”
妈妈厌恶地望向爸爸:“你就只顾着看电视,当然觉得一切都很美好。我只是希望你知道,总得有个人为这个家操心。天知道如果哪天我不再为这个家操心,会出什么事——这个家就毁了!不是我爱操心,而是你从来不操心,所以只好由我来!”
接着,事情就是这么巧:这群年轻人出了一场小车祸,错不在他们,但是他们全都受了轻伤,被送进当地医院。就在那一刻,妈妈的担心与这场意外相撞了!
因为这个巧合,这位妈妈得到更强有力的证据(从感性角度来看)来证明,不论现在、过去,还是未来,永远都有担忧的必要!现在,这位妈妈仍然相信为孩子担忧是必要的,这样能避免坏事发生;同时她也相信,要是她当时再多担心一点儿,并且没有被那个只顾着看电视的丈夫分了心,她就能阻止那场意外。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为何忧虑以及对其必要性的信念总是挥之不去。
现在你知道了,
忧虑迷信主要包括这两方面:
1. 迷信忧虑的预防能力;
2. 迷信忧虑的预测能力。
然而现实情况是,忧虑是一种认知(思维)过程。而且,据我所知,光靠思考是无法移动或改变物质的,更别提控制世界上发生的那些事情了。
也许你正在筹办一场户外婚礼,这时你立即担心起来:要是下雨可怎么办?可是,不论你怎么担心,你都控制不了天气。你能做的就是采取行动:搭起遮雨棚。
重点是,除了引起肠胃疾病等身体上的不适,忧虑不会为你带来任何好处。
对于重要的事,我习惯反复强调,这些正是我希望你能理解的概念!话不多说,让我再说一个忧虑无用的例子。
忧虑有用吗?
这里的重点是再次向你强调“忧虑没有用”——因为,除非你相信这一点,否则你一直都不会甘愿放手。
请你在脑海中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我跟你在我的诊疗室里。诊疗室里有木制窗框、一个小小的档案柜,还有两把舒适的座椅。我们两人各有一杯水。
我是你的治疗师,我就坐在你对面,身旁是那个档案柜。我要你想象自己盯着我的那杯水,想象杯子里装满红酒。还要想象我动不动就把档案柜的抽屉开开关关,同时我的脚也摇来晃去,不安分地动个不停,随时都在有损这杯想象中的红酒的稳定性。
当我坐着时,我开始假装担心可能会发生什么事(预测)。我盯着那个杯子,希望并祈祷它不要掉下来。在预测灾难可能会发生的过程中,我的想法也许是这样的:
天啊!如果那杯酒掉在地毯上怎么办?如果污渍去不掉怎么办?如果地毯无法更换,也没法理赔,而我又拿不出钱赔该怎么办?然后如果我失业,甚至流落街头该怎么办?
我一路滑向负面思维旋涡的最底部,这有点儿像是把自己冲进马桶——其实我这么做也无妨,反正最多也只能这样。
回到诊疗室里的场景。我当然可以一直坐着,想象那个杯子“可能”会掉下去,毁了地毯,导致我失业,最终如我所想的毁了我眼下的事业;或者,我也可以移动杯子,让它离桌子边缘远一点儿,降低它倒下的“可能性”。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行为可以改变结果,而忧虑却什么都改变不了。这种想象出的负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通过行为而非想法降低的。
被高估的可能性
看一看下面的表格,你会发现,所有你花了宝贵的时间反复思考和担忧的事,其实最终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可能会发生。
只有8%是真正值得担忧的事(其中一半我们无力回天,另一半是我们可以对此做点儿什么的)持续高估灾难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忧虑者认知的一项特征。你越是高估生活里发生负面事件的可能性,你的焦虑程度就会越高,而且一旦事情真的发生,还会加深你无力应对的想法。当你仔细了解这些事实时,就会更清楚地看到,你其实花了大把时间在自找麻烦。你的痛苦更多来自你的想象而非现实。
“如果”——忧虑魔咒
“如果”这两个字看似无害,与跟其后的内容结合起来却成了引发大部分忧虑的罪魁祸首。下列这些想法,你觉得熟悉吗?
• 如果真的发生那种情况怎么办?
• 如果他们那么做呢?
• 如果我做了那件事,导致另一件事发生呢?
• 如果我处理不了呢?
这个“如果”魔咒,会让你陷入长时间的忧虑状态,持续想象各种夸大了的可能情形,带着你在无止境的负面预测旋涡中不停地打转。
每当你新进入一个忧虑旋涡时,你就在让你的战斗或逃跑机制持续处于运作状态,并会不停地分泌肾上腺素,最终耗尽自己的能量。这也是一种导致你彻夜难眠,隔天起床后无法神清气爽的思维类型。忧虑不仅会使人预测将发生负面事件,还会预测将产生严重后果。
这就是所谓的“灾难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会引发焦虑的思维模式,并不需要任何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来触发。所有生理及情绪上的骚乱,都是你的思维创造出来的。其触发器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你的内在。
本书以上所述篇章的目的,是要让你知道忧虑的复杂性——本书不仅涉及生理、情绪、行为与认知的运行机制,还涉及忧虑本身的复杂性质。
忧虑作为一种认知习惯,是一种棘手的现象,有点儿像女巫——一个狡猾的预言者。
忧虑狡猾地避开逻辑与理性,深植在人的思维当中,而且常常难以根除。我在看诊时常常发现,每当我问就诊者“怎么样?都还好吗?你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克服忧虑了吗?”的时候,他们就会回答:“是的!我现在只担心重要的事情。”
女巫,狡猾的预言者
天哪!
遇到更大的问题才忧虑,意味着他们认为忧虑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能够改变现实。我的患者常常相信自己“已经痊愈了”,因为他们已经决定不再“为小事抓狂”,只为人生中的大事烦恼。
并非如此!忧虑就是忧虑!
忧虑因为人对其的迷信体系而持续存在,忧虑迷信强化了它的存在感、气势与影响力。应对之道,就是运用以事实为基础的证据,去挑战各种与忧虑相关的迷信看法。
下篇 如何克服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