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4章

书名:香蕉特别会说话 作者:(日)柿内尚文 & 王祝 本章字数:4688 下载APP
会传达的人都在做的4件事
擅长表达的人都不会做无用功
“中年人什么都不懂!”
我年轻的时候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现在的年轻人是否也和当时的我一样,认为“中年人什么都不懂”呢?
对年轻人来说,“中年人什么都不懂”这个问题永恒存在。
那么,为什么中年人不懂年轻人呢?
明明他们也年轻过,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是按理来说,他们应该能够理解年轻人的感受。
但是,经验积累和年龄增长带来的变化、环境变化、人情世故……各种因素都会让一个人的思想发生改变。有时,人们忆起往昔,甚至会无法理解自己年轻时的许多行为。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中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区别,而在于“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无法相互理解”。
一般来说,我们想表达的内容绝对不会原封不动地传达给对方。无论是同事、夫妻、朋友还是客户,都是这样的。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抗议:“你讲了这么多关于‘传达’的内容,到头来居然说‘无法相互理解’,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你可能会这样认为,但事实并非如此。
日本脑科学家西刚志说过这样一句话:“熟练掌握了沟通技巧的人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大脑和别人的大脑构造不同,看到的世界也各不相同。”(详见《为什么你的想法总是很难传达给对方》。)
例如,当你看到“夕阳”这个词时,会想到什么呢?
就算想到的都是夕阳之景,非洲大陆的夕阳和东京市中心的夕阳给人的感觉肯定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即使听到同一个单词,每个人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也都不一样。
所以,“传达”绝非易事。
这是因为大脑存在“认知偏差”,这种偏差会因为基因、性别等先天因素而不同,还会随着成长地区、环境、人生经验以及知识储备等后天条件而改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认知偏差。
例如,在形容一款葡萄酒的味道时,如果是侍酒师之间进行对话,他们可能会运用各种专业术语来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意思。
然而,当侍酒师在餐厅里向不太了解葡萄酒的客人说明时,就需要用对方认知能力范围内的词汇进行表达。葡萄酒的美味可以通过味觉、嗅觉等去感受,侍酒师和客人对葡萄酒美味之处的想法未必相同。
这种问题不是我们想办法就能解决的,“传达”和“理解”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且,就算我们把想说的内容成功传达给对方,也只能理解为“大致传达”。
因此,我们要从“没有传达到位”“让别人理解非常困难”这一前提出发。
我认为,从结果来看,只有从这样的前提出发,“传达”和“互相理解”的部分才会增加。
那么,我们该如何适应这种大脑认知偏差带来的结果呢?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断念”。
虽说是断念,但我们并不需要放弃表达,而是要在表达前先进行断念。
断念一般作为包含消极、否定语义的词汇使用。但是,断念这个词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放弃”,意味着潇洒放手、不再执着,我们经常使用的就是这层含义;二是佛教衍生义——“断惑证真”,意思是我们要断妄念、明事物、晰事理。
在表达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断念的两层含义。
我在第27~29页讲过,传达要基于对方立场。但是,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执着于将所有内容表达出来,而是需要明确“为什么无法传达”,这才是基于对方立场思考的正确做法。
本书传授给大家一系列表达方法正是为了这一点。
“为什么我说得这么清楚,还是没有传达给对方啊?!”
“我都说到这种程度了还理解不了,你是不是傻啊?”
有时候,也许你的心里会情不自禁地涌现出这些负面情绪,但是,与其一味地否定和质疑对方,不如考虑一下自己能制定什么样的传达策略。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心中的郁愤之情,有益于身心发展。
会传达的人将温柔作为武器
我一直认为善于表达的人都十分温柔,他们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正替他人着想。
只考虑自己、喋喋不休地只说自己的事的人和那些会考虑对方的感受、为了能向对方传达而想尽办法表达自己的人相比,谁说的话更容易打动人心呢?一般都是后者说的话更容易打动人心吧?那些表达时替对方着想的人会更受人喜爱。
也就是说,在表达时,我们最好能够温柔体贴。
话虽如此,但我并不是让大家去磨炼心性,而是想让大家意识到温柔的重要性。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意义重大。
例如,当你无法很好地将想法传达给对方时,是不是会变得十分急躁呢?我也一样。
遗憾的是,这种急躁的心情其实也会传达给对方。
真正想表达的内容怎么也传达不了,对方却能立刻感受到我们的急躁。没办法,事实就是如此。
如果我们把急躁、厌烦之类的负面情绪传达给对方,对方也会产生焦虑或恐惧的心理,变得情绪化。这样一来,我们本来想表达的内容就会越来越难传达给对方,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此下去,不仅“表达”这一目的无法实现,还会徒增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温柔”会成为我们的武器。
如果感到急躁,就在内心默念“做一个温柔的人吧”。可以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同时使用各种“传达技巧”,温柔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事情就会迎来转机。
我想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也许会有些偏离“传达”这一主题。
东京帝国酒店有一家复古皇室酒吧。你知道如果在这家酒吧续杯,酒保会把第二杯酒放在什么位置吗?
答案是“客人第一杯酒所放的位置”(出自《一流人士的卓越思维教你如何跨越障碍》)。因为客人经常会把第一杯酒放在最顺手的位置或者自己想放的地方,所以酒保会“不经意”地将第二杯酒放在那个“固定位置”上。
体贴才是真正的服务之道。
服务业崇尚“顾客至上”这个理念,这种理念和表达中的“基于对方立场思考”可以说是相通的。
“发脾气”和“摆脸色”会导致传达失败!
一天,我在乘坐出租车时遇到了一位看起来很烦躁的司机,他动不动就按喇叭,还小声地抱怨。过了一会儿,他主动找我搭话,但我对他先前那种烦躁的态度有些反感,所以即使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他聊天,也一直心不在焉,到最后我也没听进去他说的话。
“生气”“不高兴”“害怕”等状态都会影响传达效果。在这些状态下,对方会基于负面情感理解我们表达的内容,这样一来,他们也很容易以一种否定、消极的态度来处理这些信息。更甚者,对方会过度集中于负面情绪,忽视更重要的内容,最终导致传达失败。
人都有感到烦躁或生气的时候。但是,如果在表达时过于情绪化,那么传达大概率不会成功。
我曾经将这些告诉一个做管理工作的熟人,结果他对我说:“我只是希望下属能够成长,情不自禁地把话说重了或者生气了,这些都是为了我的下属好。所以,就算你告诉我最好不要生气,我也很难真正做到。”
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上司的目的并不是生气,而是希望下属能够成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让对方理解我们想表达的内容并愿意接受。而不生气可以提高成功传达的可能性。
人们经常说“坏情绪会传染”。如果朋友情绪低落,这种负面情绪就会传递给我们,让我们的心情也变差。我想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吧。一项调查显示,“不愉快的情绪甚至可能通过社交平台等渠道传递给更多人”。
那么,当愤怒和不愉快的情绪出现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精神科医生和田秀树曾说过,压制怒火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在生气或不愉快这个事实,然后先冷静下来(出自《为了我们“再也不生气”》)。
愤怒不仅会使我们想说的话无法传达,还会让对方觉得我们不够成熟,从而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掌握压制怒火的方法非常有必要。
和田医生还介绍了一种减轻怒气的方法——生气时先深呼吸3秒。
怒火攻心时,我们的大脑可能会缺氧,此时深呼吸3秒,会把氧气传送到大脑中,也会帮助我们重新恢复冷静。
据说还有一种“冰激凌灭‘火’法”——吃甜食可以提升血糖值,冰凉的食物可以“冷却”大脑。
如果觉得无论如何都无法压制怒火,那就要求自己“只能生3秒气”吧。怒气一直憋在心里的话,对身体不好,所以我们可以稍微发泄一下。不过,必须限制生气的时间,以便能快速改变状态。这个方法非常实用。
总之,掌握这些调整心态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
误认为“就算我不说,对方也能懂”会导致不好的结局
据说离婚的第一大原因是“性格不合”。各种机构进行调查后都发现该原因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了第一名。
看到这一调查结果,我产生了疑惑。
另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恋爱结婚的比例占87.9%。虽然情侣们交往的时间有长有短,但大部分应该都是了解并喜欢上对方才结婚的。既然这样,为什么会“性格不合”呢?难道这些人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对方的性格才结婚的吗(不过,应该也存在那种结婚后性格大变的人)?
据说走到离婚这一步的夫妻在生活中有以下特征:很少沟通、不怎么关心对方、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间很少、不怎么听对方说话、总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他们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正是因为在相处的过程中抱着一种“就算我不说,对方也能懂”的错误心态。
产生不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表达”
这个问题不仅会在家人或者夫妻之间出现,还经常发生在职场中。在工作中,报告、联系、商量非常重要,这些都和“表达”有关。
如果每天都在一起工作,同事之间很容易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算我不说,对方应该也能懂。”或者“那件事我们都知道了。”
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对方并不懂我们的想法,也并不知道那件事。这样一来,同事之间就会产生不满。
我们可能会觉得对方并没有认真听,或者搞不明白对方究竟在想什么。不满的情绪就这样在我们的心里扎根。这种不满越积越多,有时甚至可能会爆发,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因此,报告、联系、商量非常重要。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表达”。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忘记表达。如果注意力暂时被其他事情占据而来不及表达,请务必及时地表达出来。
这样一来,我们才能重新认识到表达究竟有多么重要。
专栏 迅速知道传达是否有效的提问法
在面试时,如果听到面试官说“请做一下自我介绍吧”,有些人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内容大多是简历上有的。
很遗憾,我认为这些人其实并不擅长表达自己。因为他们并没有理解面试官为什么要他们进行自我介绍。
其实,面试官之所以要应聘者进行自我介绍,主要是因为他们想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魅力是什么”。
我们活了多久就和自己相处了多久,因此,与自己交情最深、最了解自己的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无法很好地介绍自己,面试官自然会产生怀疑。因此,“请做一下自我介绍吧”其实是一个能够一眼看穿对方表达能力的关键性问题。
另外,在面试中还有一个关键性问题——“请谈一谈你的工作经历”。
听到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只会回答自己以前的职位或所属的部门。我认为这种人也属于不擅长表达的那一类人。因为这样其实只说了自己以前的职位,并没有回答具体的工作经历。和了解自己一样,我们也一定是那个最了解自己工作经历的人,所以,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很好地叙述自己的工作经历,以此吸引面试官的注意力,那就太可惜了。
下面有一个例子。
“请谈一谈你的工作经历。”
“我曾经在××公司担任财务部部长一职。”
如果这样回答,肯定没说错什么,但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明白这不是对方想听的内容。
部长只是一个职位,部长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究竟是管理,还是职员兼管理,或者是其他的?如果是管理,那么工作经历就是在财务部管理下属;如果是职员兼管理,那么就可以从一边管理下属,一边从事××具体工作说起,使自己的工作经历听上去更吸引人。我认为能够这样回答面试官的人才是真正善于表达的人。
提问的抽象度越高,我们就越能明白对方在思考什么。如果想要得到明确的答案,提问者就必须提出具体的问题;如果想更广泛地了解对方的想法,那么故意提抽象的问题也是一个可取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