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到内容:注重对价值的挖掘
很多人存在社交的误区,总是认为只要学会沟通技巧就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了。实际上,相比于技巧性的沟通,打造更出色、更具价值的内容,谈论有价值的话题,往往能够有效激起双方沟通的欲望。
自动屏蔽无效信息,对内容进行选择
信息爆炸是如今最常听见的词之一,在信息时代,信息流非常惊人,人们随时随地都处于巨大的信息冲击之下,只要打开电脑,打开手机,打开电视,人们就会接触到源源不断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很多可以作为很好的社交话题,有很多则是无效信息,其中大部分都是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它们也是构成无效社交的主要元凶。
很多人对于社交话题不加选择,经常随意说一些话题,或者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他们看来只要说上话就行,却没有想过很多内容和话题不能说,没有想过很多话题根本不值得深入交流。其实,在社交活动中常常也存在很多无效信息,这些无效信息来自于自己对外界信息的吸收,然后自己又运用到社交活动中。当个人在接收和传递无效信息的时候,可能会拉低整个社交互动的档次,会让自己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人们会认为你只是一个垃圾信息的输出口,或者只会认为你的内涵和水平仅仅局限在这样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在这个时候,人们从互联网、电视或者杂志上接收到的信息可能会制造出一个社交陷阱,使得人们在无形中降低自己的格调。实际上,当某人每天都和身边人说一些垃圾信息时,其他人就会产生反感心理,会把他归类到“不值得深交”那一类人物标签中。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的社交对象可能恰恰是垃圾信息、无效信息的制造者和宣传者,他们同你对话交流的时候,会源源不断地将那些没有任何价值的信息传播给你,而面对这样的社交对象时,人们所接受到的信息自然不值得深入挖掘。
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邻居每天都对你唠唠叨叨,说着一些不着调的话;朋友在酒桌上,只懂得在你面前吹牛;同事每天都和你聊一些毫无营养的肥皂剧;陌生的路人经常向你宣传一些虚假的广告。其实这些都属于无效信息,这些信息根本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任何值得挖掘的空间,它们会导致个人社交水平以及社交欲望的下降。
因此人们必须懂得去屏蔽在这些信息,无论是自己从互联网或者电视、书籍上见到的信息,还是从他人那儿获得的信息,都要进行选择。
有人曾经对这些无效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发现它们通常以这样几种形式存在:
每天都在发生的普通事情:这类事情根本没有任何讨论的必要,也不会有人对此表示关注。比如有人说“在非洲草原上,一头狮子咬死了一只角马”,这条信息有什么价值吗?在非洲草原上,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因为角马本身就是狮子的猎物。当人们说出这样一条信息的时候,更像是没话找话。类似的信息还有很多,诸如“楼下的清洁工又在扫地了”、“医院里每天都有很多病人”。
那些琐碎且过于细节化的信息:人们通常会关注一些重要的信息,并且不会轻易错过这些重要信息的细节问题,但是如果这件事本来就很琐碎且对细节描述过多,就可能会导致听众产生厌恶感。比如有个人在办公室里谈论自己上午做了什么事情:“早上6:30我就到办公室了,然后其他人都没到,我就开始打扫卫生,你也知道我几乎天天打扫卫生,可是办公室里还是脏兮兮的,我拿了一张纸巾轻轻一抹,全是灰尘,我将纸巾对折了一下,还是擦不干净,我只好又折了一下。然后我将桌子脚擦了一下,这里昨天刚清扫过的,但上面全是蜘蛛网,我小心翼翼地将蛛网清扫完之后,发现了一只小蜘蛛,可能还不到2厘米长。接下来,我把桌面擦干净,只有那个笔筒老是擦不干净,也不是脏,就是感觉上不太清爽……”类似于这种信息往往让人觉得过于琐碎和唠叨,听了让人脑袋发胀。
跳跃性太大且缺乏重心的信息:这一类信息往往是由一大群信息组成的,传递信息的人缺乏逻辑思维,只是单纯地将信息连接在一起,导致人们理解上出现困难。“我昨天见到一只乌龟,身上是黄色的,这样的乌龟我第一次见到,小时候我见到过一只黑色的乌龟,那是我在池塘边捡到的,那时候我常常去池塘边玩,到里面捉泥鳅,那里的泥鳅很粗壮,很灵活,不像菜市场那种病恹恹的泥鳅。菜市场的水产品真的不够新鲜,我上次买鱼的时候,发现那些鱼的颜色都不对,还有那些蔬菜的颜色也不正宗,你应该去乡下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纯天然的蔬菜。对了,我的叔叔种了很多萝卜,还有葡萄园,我夏季的时候会去他那儿待上几天,城里的生活太无聊了,还是老家好一点儿,就是生活不太丰富,连K歌的地方也没有,购物也不怎么方便,关键是蚊子也很多,其他的都还好,睡觉时搭上一个帐子就行。”整段描述中提及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根本没有重点,完全是意识流一样的描述,让人觉得“无头无脑”。
还有一类就是价值观有问题的信息,这一类信息包含了一些恶意的诽谤和谣言,包括一些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引导,比如有的人会谈论某某人很坏,又或者在销售之前商讨着如何给产品掺假,如何欺骗消费者等。这类信息往往容易对人们产生误导,而且也会让整个社交活动变得不合理。
事实上,只要是不适合用来交流且缺乏正面价值的信息,都可以称之为无效信息。而社交内容往往决定了社交的层次、社交的高度,也决定了社交的深度,如果充斥着无效信息,那么就会影响个人在社交中的表达,也会影响个人在社交中的形象,因此人们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话题,在社交过程中必须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判断,尽量避免卷入到无效信息带动的无效交流当中。
找一个有价值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
在谈到社交和对话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看重社交的形式和技巧,都会看重自己应该如何去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应该如何更合理地将话说清楚。可以说多数人都会将社交当成一种技巧的展示,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优质的社交内容同样会提升社交的层次,同样会对深度社交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优质的话题本身就具备提升谈话质量的功效,因此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在注重技巧的同时,也要把握优质的话题,尽量谈论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人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在社交活动中分别谈论投资项目和如何练习走路姿势,究竟哪一个话题会更加吸引人并产生持续的交流呢?从理论上来说,恐怕多数人都会选择投资项目的讨论。因为对于多数人来说,有关投资项目的话题更有价值,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好处,这样的话题更加值得深入挖掘。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如果让一个普通人和大富翁共进晚餐,那么该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呢?按理说,多数人都会选择询问工作、投资、人生规划之类的事情。显而易见在面对其他人时,人们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方式去进行沟通。不过在很多时候,人们可能会陷入困惑。
在一些常见的社交误区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于人们选择了一些没有营养的话题,多数人可能将社交当成了日常闲聊,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说些什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谈话内容的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还有一部分人对于内容价值的认识不足,通常他们不清楚这个话题是不是有价值,或者说当有价值的内容出现后,不太清楚自己是否能够驾驭好这个话题,也不清楚对方是否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一般来说,什么样的话题才是有价值的呢?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者会产生积极影响。这里提到的价值不仅仅是针对谈话者本人的,也不仅仅是针对对方的,有时候是针对整个群体或者社会的,类似于一些公益性的话题就往往会引发他人的兴趣。正因为如此,很多话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人们出于社会责任感,出于个人的良知和道义,也会表现出沟通的欲望。类似于环境保护、外星文明探索、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之类的话题都是有价值的话题,可以体现出社会的某种需求。
有人曾经在网络上提出这样一个奇葩的问题:“你能和比尔·盖茨说上10句话吗?”结果很多人都表示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毕竟比尔·盖茨连续多年都霸占全球富豪榜,他的朋友也是非富即贵,如果不是鲍尔默、巴菲特之类的富翁,恐怕普通人想要和他说上一句话都难。但也并非不可能,这些年来,有一些普通人都曾与盖茨进行深入的交流。比如盖茨每年都会推荐几本书,而书的作者就可以趁机与盖茨讨论一下书的内容以及内涵。盖茨每年都会去非洲考察和捐款,而一位志愿者曾为盖茨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可行的方案,盖茨在那之后经常询问他有关慈善捐款的事情。
这些人之所以能够与盖茨聊天,靠的就是高价值的话题,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可以满足盖茨以及其他人的某些需求,因此会有更大的机会同盖茨建立深度交流。
许多人都会认为深度社交在于形式和技巧的把握,殊不知深度社交首先应该体现在内容的深度上。很多人习惯了将一个话题由浅入深进行分析,但是选择一个有深度、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本身就会带来社交的优势。人们经常会感叹社交活动越来越无聊,感叹彼此之间的谈话缺乏营养,感叹互动的时间越来越短,其实就是因为人们没有注意选择挖掘话题的深度,没有注意将谈话内容进行筛选,如果一开始就选择一些更有价值的话题,那么对社交深度的挖掘有更大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自己可以挖掘话题的深度,可以提升谈话的意义和价值,只要人们懂得将自己的谈话内容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就行。比如某城市建设的负责人让三个建筑师设计出一个城市地标建筑,第一位建筑师做出保证说:“我会设计出一个非常好的弧形建筑。”第二位建筑师说:“我会设计出一个地标建筑,使它成为城市的名片。”第三位建筑师说:“我会为这个美丽的城市出一份力,会让整个城市变得更加美丽,会让整个城市变得更具人文气息。”
很显然,通过这三个人的表达,城市建设负责人必定更乐于和第三位建筑师交谈具体的设计方案,原因很简单,第三位建筑师将自己的作品提升到了美化城市,成为城市精神文明象征的层面上,意境更高、层次也更高,让整个谈话变得更加有价值、有意义。这种拔高谈话内容和思想层次的话往往更具吸引力,能够引发他人的关注,并且挖掘话题的深度,因此可以作为社交的一个好方法。
给予他人思考的空间,提升话题的黏性
在参加某些社交活动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将焦点放在“我该说些什么”上,他们更多时候关注的是自己的主观表现,却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对方希望听到一些什么,对方对什么内容可能会更感兴趣,或者说什么样的内容会引起对方持续的社交期望。
如果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那就是黏性,即吸引对方谈话并且提升彼此关系的一种特性。怎样打造社交话题的黏性呢?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毕竟深度社交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不过深度社交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必经过程往往就是深度思考,因此可以说,如果某人提供的话题或者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能够引发他人的深度思考,那么就可以说这个话题具备了黏性,具备了突破彼此谈话深度的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深度社交看重的是双方思维和思想上的碰撞,看重的是一种分享,因此深度社交需要重点调动彼此的思维,发动个人的思考,而思考就是挖掘深度的一个要素。更直接地说,只有调动他人的思维,整个谈话才有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一般情况下,大脑需要通过激活内部的奖励回路来使人愉悦。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中有一些重要的部位:腹侧被盖区、伏隔核及杏仁核,这些脑区是多巴胺奖励回路的关键部分,负责将多巴胺分配到大脑各处,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可以让人感到愉悦,简单来说来源于外界的刺激导致大脑产生了更多的多巴胺。
可以说,大脑本质上是排斥深度思考的,因为它需要提供大量的精力,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而且思考是一种内部行为,当一个人深度思考的时候,由于过分集中注意力,此时大脑与外界会隔断联系,人们将无法获得新的刺激。这也是人们不太愿意深入思考的原因,但事实上深入思考是一个挖掘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能够带来更多的成就感,尤其是当人们越来越接近答案时,人们也能够获得足够的愉悦感。
从对话的角度来说,深度思考可以激发人们社交的欲望,可以激发双方保持良性沟通的愿望。比如当人们在谈论房价为什么会上涨得比工资快很多时,其他人可能会对房地产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工资水平的提升、市场投机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而这种思考也会促使他们期待着给别人做出解答。
在诱发深度思考的时候,需要对话题的内容进行把握,一般都会选择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比如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房价、孩子的学习、家庭理财、食品安全、税收等)、自己可能会经历的一些事情(优生优育、驾考改革、工作考核等),也可能是一些本身就充满争议和弹性的话题。
比如某公司准备提拔新的经理,并拟定了两个候选人,这两个人中一个专业技能很强,对内部的工作非常了解,而且在基层待过;另一个虽然专业技能不高,但组织能力出众,具有非常好的管理才能。这个时候,大家就对“谁才是最合适的人选”进行争论,有人认为第一个人了解工作情况,而且专业知识丰富,对于日后的指导工作肯定更具发言权。而另一方则认为管理人选看重的是管理才能,专业知识并不重要。
双方的想法都很合理,公司无论选谁都是合理的,同时也充满争议,但对于公司高层来说,这样的深入讨论是有意义的,既可以加深内部的深度交流,同时也能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更多参考。
在生活中,这一类话题往往具有很多思考空间,因此容易引发他人的深度思考,这个时候双方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更为频繁,也更有意义。有时候人们对于生活中所经历或者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感到疑惑,或者会进行思考,这个时候就可以将自己的思考纳入到社交话题的范畴中,而这一类思考往往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感染性,可以引发他人的思考。在这里可以称之为由个人的思考引发的思考,或者说叫共鸣。
比如很多人都会谈论时间过得很快,谈论时间越来越不够用的话题,而当人们感慨“也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引起他人的共鸣——“我似乎也面临这样的困境”,对方也会思考自己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也会深度思考这个问题,看看自己平时都是怎样安排时间并进行时间管理的,看看自己是否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有什么地方需要加以改进,并思考着该如何进行改进。当共鸣产生的时候,各自的深度思考会转化为关于时间管理的共同讨论。
深度思考既是深度社交的一种类型,也是推动深度社交的一种方式,通过设置某些话题来引发他人深入的思考,有时候还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如果是你的话,准备怎么办”、“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万一遇到这件事情,该怎么办”,这一类提问同样可以引发他人的深度思考,并顺利达到互动的目的。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如果人们可以寻找到更好的话题,可以谈论更多优质的话题,可以为他人提供更多深入思考的空间,那么双方之间的对话将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借助热点话题的热度进行交流
深度社交通常需要一个有价值的话题,只有围绕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高价值话题的谈话才具备更大的吸引力,此时双方才更容易进行深入交流。而想要让话题具备吸引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谈论热点话题。
热点通常代表了短时间内的一种信息趋势,代表了一个信息爆炸点,它们具有强大的话题性和吸引力,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制造关注度。热点话题是指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影响力最大、舆论最热烈的事件,对于谈话者来说,将谈话内容和热点话题结合起来是一个突破社交的好方法。营销学中有一个热点升值法则:人们会借助焦点事件进行商业传播,目的就是造就一个与热点话题相互联系的经典故事,从而保障产品能够借势热销,提升自己的价值。在社交中,热点话题同样可以为人们的谈话升值。
首先,热点话题或者热点事件话题性十足。热点话题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流量属性,在一个流量为王的信息时代,热点话题可以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关注度。相比于每次都谈论吃穿住行,或者谈论工作和家庭,热点话题信息量更大,而且信息的冲击力更强。如果注意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即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热点话题也能占据新闻的头版头条,人们仍旧会给予足够的关注。人们会针对这些热点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和分析,不同的人会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且这个时候人们似乎更容易与他人产生积极的互动。
社会行为学家通过对信息流量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当一些重要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信息就会呈现爆发的状态,而且信息流量具有某种倾向,它们是社交活动中最容易引发讨论的事情,人们往往会受到这些热点话题的驱动。而且在这一类话题中,双方更容易找到共同的话语,更容易找到交谈的切入点。
其次,热点话题具有公众性与客观性。公众性保证了沟通话题的普及性和传播性,也就是说很多人可能都对这个话题有所了解,这样在谈话的时候,社交双方就不至于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情况。客观性是指话题的真实性得到了保障,许多人在谈论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或者一些所见所闻的事情时,往往会加入一些主观描述,但是热点话题往往比较真实,至少一些主流信息都是真实客观存在的,这样就保证了双方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正是热点话题具有的话题性、公众性,使得它成为最理想的社交话题之一,可以更好地让双方进入沟通状态,并引发双方的思维和情感。在前几年,苹果公司的产品尤其是iPhone成为最佳的流量代表,在一款新的iPhone即将发布之时,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这个新手机的相关信息。无论是地铁站还是公交车站,或者是网络平台上,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新款iPhone,大家对于这个话题总会产生更多的互动。
人们可以选择谈论热点事件,以此作为社交的引线,双方可以通过这些热点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建立起良性沟通关系,甚至确定朋友关系。有的时候也可以直接以热点话题作为谈话的主题来引导对方加入到谈话中,而相比于将热点话题作为引线,这种沟通模式的影响力更大。阿里巴巴上市之时,迅速成为各大新闻版块的头条新闻,当时有一家准备登上新三板的公司开始进行融资,公司的负责人将目光锁定在了一个投资者身上,然后在对话时就谈到了一点:阿里巴巴最近上市了,我们公司也会登上新三板,等到企业壮大后,可以和阿里巴巴一样上市。他还特意提交了一份发展的规划和预案,结果对方很快就答应进行投资。
在沟通中,热点话题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突破点,也是社交的借势对象,人们可以借助热点话题赢得更多的关注。并不是所有的热点话题都适合直接当作沟通话题,不同的热点话题需要在不同的场合下,针对不同的社交对象精心安排,比如在一个相对喜庆的场合,谈论一个悲惨的热点事件无疑不太合适;在面对一个悲伤的人时,不适合讲述那些相对喜庆的热点话题。人们需要依据具体的场景和对象来规划自己应该谈些什么,应该规避什么,以免破坏社交氛围。
此外,热点话题就像一阵狂风,来得猛烈,去得也很快,它们往往有比较强的时效性。在热点事件发生之后,往往只能维持很短的一段时间,除非这些事件还有后续的进展,否则它们不可能长期霸占新闻头版的位置,而人们在种类繁多的信息冲击下也会快速淡忘这些事情,因此那些想要通过热点话题来展开社交活动的人一定要注意对时机的把握,不要等热点事件冷却之后还想着“炒冷饭”,这样只会让对方觉得你有些落伍,而且是没话找话说,而拒绝做出积极的回应。
寻找那些有创意的社交内容
有个营销者在上班途中遇到了一家客户公司的同行,于是就想要和对方闲聊几句,顺便了解一些对方公司的情况,由于双方不太熟,这个人只能刻意聊起了天气:“今天天气好冷。”对方一脸严肃地说:“南方的冬天本来就这样,这很正常。”这个人听了有些尴尬,反而觉得自己说了一句废话。
看到对方无动于衷,他又问了一句:“你喜欢看电影吗?听说最近有几部国外大片还不错。”对方淡淡地回答说:“还行吧,我不怎么看电影。”这样冷漠的对话让营销者越来越不知所措,他鬼使神差地说了一句:“你现在准备去上班吗?”对方用奇怪的眼神看了他一眼,然后点点头。其实对方拎着公文包,而且在公交站牌等车,明显就是去上班,何况当天还是周三,一般人肯定会去上班。接连几次问话都毫无所获,营销者感到有些沮丧,于是很快找个借口离开了。
许多人常常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候他们会认为这是因为社交对象过于冷漠,但实际上问题很可能出现在自己的沟通内容上。比如有的人说了一大段话,他人也提不起任何兴趣,而有的人一开口就能吸引他人,并且还能激起他人进一步交谈的欲望,引发这种差距的原因可能在于内容是否新颖有创意。出色的广告人知道只有那些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广告才会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出色的营销员知道,有时候需要以另类的营销内容来取悦客户。如果人们打算吸引他人的注意力,那么从一开始就要保证自己的谈话内容具有独特的魅力且创意十足。
保持创意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思维,所谓的常规思维就是指大众化的、普遍性的思维,人们要做的就是破坏人们对于现实的正常理解,破坏人们所拥有的正常想法,然后以一种另类的、独特的形式来创造一个新的思维形象。内容上的创意,其核心就在于对社交内容进行适当的颠覆。
比如很多记者和主持人在采访一些名人的时候,常常一开口就会谈到对方的成就,会谈到对方正在参加的社会活动,会谈到对方的一些规划,可是有的主持人却很少这么做,他们会谈论家庭。“现在会议结束了,你回去就可以参加女儿的生日宴了”、“你最近那么忙,是否也已经想好了去哪里度假?”
有个记者去采访一个商界名人,由于这位名人工作比较忙,约定只给记者10分钟的采访时间,当采访开始后,记者发现对方手上拿着两个包,于是就好奇地问道:“我注意到你手上有两个包,能说一说那里面装着什么吗?如果我也有两个这么漂亮的包,我想我会用来存放饼干,你知道我们这一行总是饿肚子。”
对方原先以为,记者肯定会谈论一些有关事业和投资的事情,询问一下投资的技巧和秘诀,或者谈论自己经商的经历,他甚至已经想好了自己应对的答案。可是没想到记者竟然这么问,这种另类的开场白让他感到惊讶,同时也对这一次的采访产生了兴趣,很快他就聊起了自己的包,之后又谈论了爱情和孩子,并没有涉及任何与商业相关的话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双方愉快地交谈了30分钟。
这些另类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往往能够有效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越是对一样东西感到好奇,就越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了弄清楚真相,他们会不断进行询问,以便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开这些悬念,而这个时候双方就会进行更多有意义的互动。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交方式,它以整个谈话内容背离预期模式的方式来吸引社交对象的关注,简单来说,就是当对方以为要谈论A事件时,可你却谈到B事件,这种偏差就会对对方的预期项目造成冲击,从而激发其好奇心和吸引力。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谈论的话题也很多,可是在一个内容为王、流量为王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拿出更具竞争力的东西来吸引他人,需要把握住更新鲜、有趣且独特的信息。
有两个厂商分别去拜会一个投资者,希望对方可以投资自己的新产品,这两个厂商都是生产轮胎的公司,因此在拜会投资者的时候递上了自己的广告策划,希望能够打动对方。第一个厂商提交的广告主要讲述了三口之家出行,展现了汽车在山地等不同路面上行走时的稳定和牢固。整个广告和常规广告大体差不多,都是为了正面突出轮胎的质量水准与安全性能,总体来说,整个广告中规中矩。
第二个厂商也递交了自己的广告,而广告的主题是“当你烦躁的时候,可以尝试一百种方法来破坏这些无辜的轮胎”,广告中提到了开着车子在满是砂砾石的地上疾行、转弯和漂移,提到了用刀子扎轮胎,开着车子碾压酒瓶,整个广告看上去就像是恶作剧,但是轮胎却依然表现出了“坚挺”的一面。
相比之下,第二个广告创意十足也更加吸引人,因此投资人很快就与第二个厂商进行深入交谈,双方也很快签订了合作合同。
有创意的内容通常可以给社交活动增添更多的价值和趣味,可以有效提升社交的质量。当然在引发他人好奇心或者兴趣的时候,不要刻意去追求反常规的东西,不要总是谈论反常规的信息,试图用完全违背常理或者违背现实规则的方式去吸引他人并不总是有效。作为社会人,每一个人接触的人和事,所接受的教育,实际上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任何人都是活在现实当中的人,所以无论怎样,一般人都愿意面对和认可那些普遍存在的规则,如果所谈论的内容完全处于一种与现实分离的状态,那么就容易引发他人的质疑。
故事是最好的沟通内容
在生活中,那些善于讲故事的人往往更容易赢得他人的认同,这一点从孩提时代就存在,讲故事的人总是轻易就会成为人群中的焦点。长大以后,一些人误认为故事只是小儿科的表达方式,根本不具备什么优势,并且看上去不够正式和严肃,无法应对成人世界的社交。还有一些人认为故事的力量已经超出了人们所认知的范围,在他们看来“逻辑难以使人信服。当你在论述观点时,听众们忙于在脑中与你争论;即便你成功地说服了听众,也只是基于知识层面的认知,人们无法受到理性行为的启发”,不仅如此,社交活动可能多数时候都会流于肤浅的对话和打招呼,人们很难产生“我们应该坐下来谈一谈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可以试着坐下来继续谈下去”之类的想法。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故事在社交中的作用和魅力非常大,相比正常的沟通,故事的吸引力更大,情感更充分,内容更加丰满,自然而然,也就更具吸引力。从本质上来说,故事是帮助大脑思考的一种工具,在社交中讲故事,人们可以顺利地把信息转换成大脑更容易接受的形式。比如很多人在社交中会进行自我介绍,会介绍和展示自己的能力,某个人对自己的介绍,对自己所做之事、所拥有的能力、所经历的生活、所看见和感悟的人生都可以用故事讲出来。在故事中,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包装,可以打造出别人喜欢的那种类型,也可以让自己的谈话内容变得更加有趣、动人。
奥克斯公司热水器销售员在推销自己的热水器时遇到了很大的竞争,产品很难销售出去,事实上没有人对销售员的话感兴趣。后来,有一个热水器销售员对销售方式做了调整,他对顾客这样说道:“你知道吗?我的家里至今也没有一台奥克斯的热水器,真的,我干了这份工作8年,卖了可能有670多台热水器了,可是我至今没有使用过热水器。我有两个孩子,他们总是抱怨冬天洗澡太冷了,因为家里唯一的一个太阳能已经是老产品了。你知道,现在的热水器价钱并没有那么昂贵,可是我仍旧用不起,我得支付两个孩子的大学学费。但是今年我存了点儿钱准备安装一个,我的一个孩子即将大学毕业了。”
结果,他每次都可以和客户进行深入交流,彼此之间会谈到家庭,谈到热水器的质量,谈到事业和工作,最终成功出售热水器。
在谈到讲故事在社交中的优势时,很多人都会重点提到一点,那就是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和故事本身的形式有关,这就像人们一直以来在沟通中携带的基因一样,生物学家们也认为近10万年的进化已经把人类大脑培养成以故事结构进行思考的器官,人们在很多时候更偏爱讲故事,也更偏爱听故事。
心理学家约翰伯顿在《催眠语言》中这样写道:“所有的沟通交流都是邀请对方进入一个催眠的恍惚状态。”这里提到的催眠并不是让人睡觉,而是确保人们进入一种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你所做的任何使你的听众有反应事情,是因为你在他们的大脑中植入了心理图片,这就是醒着的催眠。”按照这样的说法,催眠的本质是确保双方可以在谈话中有所突破,进行深入交流,注意力集中就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原因。
有个人多年来一直都在与陌生人进行交流,目的是让对方写下自己的愿望,然后10年之后,双方约定好在某一个地方见面,看看这些愿望是否实现了,这类似于一项人生的测验。这个人希望收集500个愿望,但许多人都认为他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大家都是陌生人,凭什么将自己内心的秘密分享出来呢?但这个人却在短短3年时间内顺利收集了500个愿望,而且之后的10年时间里,他成功地与300多人进行了会面。
许多人非常好奇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信息越来越发达而人的戒备心越来越强的时代,想要让陌生人相信自己并愿意分享一些私密的话题,无疑非常困难。而这个人分享了自己的社交技巧,那就是讲故事,他在面对每一个路人的时候,都会讲述一个有关理想的感人故事,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故事打动了路人。许多接受这项测验的路人后来都表示自己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所牵引,他们做了一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而这种力量正是那些故事带来的。
《故事思维》的作者安妮特·西蒙斯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通过讲故事来说清楚的,如果有什么事情是说不清楚的,那么只能说明这个人不会讲故事。在社交中,故事所描述的远远不是一种事实,而更像是一个暗示,一种引导,可以让对方接受自己所传达的信息,并且确保之后的对话得以继续进行。
安妮特·西蒙斯在《故事思维》中还特别提到了6种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故事,即关于“我是谁”的故事、“我为什么会在这里的故事”、“愿景”故事、“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教学”故事、“行动价值”的故事,这些不同类型的故事都是为了确保谈话内容的精度和力度,以使倾听者可以接收到更为优质的内容,并意识到这样的对话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