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四章

书名:情感暴力 作者:(德)维尔纳.巴腾斯 & 王烈 本章字数:7543 下载APP
情感暴力如何让身体生病?
情感暴力不仅会导致显著的心理后果,还会导致明显的身体症状,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出现时间也各不相同,但都长期未被医学重视。同时,研究已经表明了心理负担、虐待及其他创伤经历会在身体上留下哪些印记,更多的发现也在不断加入进来。再三经历伤害、忽视的人,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会在某时变得永久性敏感,总是处在高压之下,导致身体一直发出警示信号。
在大脑下丘脑、垂体的控制回路中,信息物质被释放出来,又刺激肾上腺分泌更多的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种体内的“持续火力”让人易患多种疾病,并会削弱多个器官,加速动脉的硬化和钙化。另外,一直被伤害会降低疼痛阈值,影响免疫力。经历创伤之后,多处炎症水平上升,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患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增加:在这些疾病的发展中,炎症反应和信息物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变弱,抵抗力也变弱
情感暴力对身体来说意味着纯粹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是暂时的,但更可能是长期的。持续的高压力水平会导致慢性炎症多发而不需要有外部致病因素。这种炎症反应在科学上被称为“上调”,可导致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信息物质的浓度持续上升。身体在此时做好了随时进行战斗的准备,但实际上没有病毒、细菌等外来入侵物,于是就把自身当成了攻击目标。细胞和器官受到进攻,功能被影响,因而也会更快老化。
研究发现,在齐奥塞斯库统治时期臭名昭著的罗马尼亚孤儿院中经历封闭童年的人,一生都更易受感染。就算他们早已逃离强制的社会封锁,在少年时期找到了友好的家庭,进入有保护的环境,远离了童年早期受折磨的地方,他们在几十年之后对各种疾病和感染的抵抗力还是很差。身体不仅一直敏感,还一直脆弱。
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心理医生扎比内·奥斯特说:“在很小的孩子身上就可以观察到,如果他们被忽视、很早就与父母分开很长时间或经历了其他形式的情感虐待,他们就更易生病,死亡率也会升高,认知发育和情感发育都会更缓慢,HPA轴持续被激活而损害海马体。”
大脑也受害
海马体正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对感受处理最重要的构造,属于边缘系统,此系统又被称为“情感脑”。感受在这里被“处理”,对他人行为的反应也从这里发出。如果幼龄孩子受到情感虐待,海马体相较同龄人会更小,其功能也会大受影响。11如果孩子很早就受到伤害和侮辱,其理解、分类、表达感受的能力一辈子都会发育不足。12
而机体对恐惧刺激和不愉快情况的反应因此会更加极端,对感受的微调也更加困难。另外,身体感到的疼痛也更加剧烈。很小的挑衅和挑逗都会引起大的发作,心理承受力不佳,而且很快就会耗尽。奥斯特说:“处理疼痛和处理情感的生理系统有大到惊人的重叠。” 因此,排挤和中伤不仅会造成心理不适,还会造成身体疼痛。
不过,人对排斥和由此而来的压力做何反应也和各种遗传因素有关。任何特征的GG基因型能通过大脑及肾上腺控制应激激素皮质醇的分泌,如果有这种基因型,童年早期遭受创伤导致青春期或成年后患抑郁症或其他心理障碍的风险就更大。而基因中的AT变异似乎能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心理过快失衡,共情能力和社会应对能力也就能得到更好发展。13
后续的心理治疗也能帮助减轻海马体因压力而产生的损害,或至少缓和最严重的后果。布里施说:“经过一周数小时的强化治疗,相应的大脑结构又能恢复原样。”一个令人安心的信息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有惊人的再生能力,就算在成年以后也可以改变,这被称为可塑性。不过,伤害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帮助来得越迟,恢复的道路就越艰难、越漫长。
受过专业心理治疗技能训练的医生已经找到了很好的说法向经历不愉快事件多年后依然备受折磨的人传达:“我们只是大器晚成而已。”《拥有幸福的童年,永远都不嫌晚》(德语:Es ist nie zu spät, eine glückliche Kindheit zu haben)这样的书也表明伤害并不一定会留下无法磨灭的深刻伤痕。14 精神病学家本·菲尔曼以许多例子指出,苦难的童年之后依然可以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不需要美化沉重的过去就可以实现,而且成功率之高令人惊奇。尽管生命的开头并不顺利,许多人还是能感受到什么能帮助自己,什么会让自己强大,以及自己拥有哪些心理自愈能力。
伤害和侮辱如何损伤心脏及其他器官?
“我都要犯病了!”当生活压力太大,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需要逆流而上时,我们就会在不经意间说出这样的话。科学家最近越来越多地发现这句话真是非常真实,因为心理问题不仅能很快引起恐惧和抑郁,还能导致身体的不适。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密切相关,许多病症都能归结到情感暴力,其病理生理学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也越来越多地被揭示。令人高兴的是,这早已不只是心理学的专属领域,所谓的“硬科学”也开始关心这些课题。
2017年12月,在达拉斯召开的世界最大的心血管专家会议——“美国心脏协会”大会上,医生们阐述了少年时期遭受虐待、欺凌和情感暴力会如何提高成年后患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概率,心血管系统及器官系统出现其他疾病的风险也会因此而升高。医生们指出了不良经历造成日后疾病的各种机制。15 身体之所以会更加脆弱,是因为经历过严重心理压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他们更不注重营养,更少活动,更不顾后果,于是更容易出现超重、高血压、糖尿病。这种不健康的“三组合”被认为是血管及其他脏器过早出现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又可导致其他许多疾病,比如冠状动脉钙化、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血管问题。“化悲愤为食欲”这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心理遭受压力之后,对食物不健康的过度渴望经常演变为对心理痛苦的有害补偿,从而形成不健康行为和患病之间的恶性循环。
童年遭受的虐待和负面体验也会直接导致成年以后的高血压。相比没经受过虐待的女孩,经受过虐待的女孩中患高血压者多了43%。16敌意和情感暴力究竟如何损害心血管系统以及新陈代谢还未有详细说明,首先可能是机体承受的高度压力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对不愉快体验的反应既是心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它会激发细胞炎症和应激激素分泌,从而对血管壁、组织和器官产生持续的攻击。
另外,慢性压力或反复出现的极端压力高峰,比如经受暴怒或严重侮辱后会出现的那种,会影响免疫功能、新陈代谢、神经系统扩展以及内分泌平衡。如果伤害出现得很早,程度又很严重,甚至可能阻碍儿童的发育。
参与分析的埃默里大学流行病学家沙基尔·苏利亚说:“这里的悲剧性在于遭受这些创伤的首先是儿童。我们在这里说的是遭受过身体虐待及性虐待的儿童,或经常目睹暴力的儿童。就算经历已经停止,其负面后果也不会消失,而是会持续许多年。”对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也有类似的发现。
因此,“第一预防”和“第二预防”都是最重要的目标。苏利亚表示:“理想情况下,我们要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如果确实发生了,我们就要想办法尽量减少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和长期损害。”
心理学中的“逆境”一词通常表示敌对状况及其他负面体验,包括一切能威胁孩童身体及心理安全或破坏其家庭、社会结构的东西,不仅有情感虐待、身体虐待、性虐待、忽视、欺凌、家庭暴力,还有父母的分开或去世。如果父母有毒瘾,或者从小生活在高犯罪率、多无家可归者、歧视泛滥、十分贫穷的区域,或是社会低阶层出身,孩子患病的概率也会提高。
如果将这一广义的“逆境”定义用于情感暴力方面,那么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也有将近60%的人在童年有过这样的负面经历。一半以上的人遭受过深刻的心理冲击。在苦于战乱、饥荒、逃难的地区,比例自然还要高得多。
不过,受过情感暴力的人并不一定举止异常,他们的心理压力、身体疾病也不一定一眼就能看出。有时缺陷只会在生活艰难等高度压力和极端情况下表现出来。这时,身体和心理的症状会叠加:如果受过情感暴力的人在工作上遇到困难,他很容易觉得自己要被炒鱿鱼了,于是背痛或心脏不适。或者一和伴侣吵架就觉得要被抛弃,于是总感觉头晕。一位有经验的医生称之为“侧风稳定性缺失”(德语:Fehlende Seitenwindstabilität):缺陷和损伤只在日子难过、境遇不顺时才显现出来。
当然,不是所有在逆境中长大、受过情感暴力的孩子都会血管过早狭窄、新陈代谢失常。有一系列生理和环境的保护机制,包括文化和社会的保护机制来降低风险,避免发病。要更好地预防、保护孩子不受早期暴力经历长期后果的伤害,就要加强这些机制。
现在,能让医生尽早识别出高危病人的指导和建议还很少,这方面的研究尚需大大加强。到目前为止被认知的只是情感暴力和所导致长期健康后果之间的诸多简单关联。不过,不少刚刚开始的探索已经展现出这个问题在实际中是多么重要、会影响到多少人。对于不明原因的身体症状,也要考虑可能是情感暴力导致的。
心啊,你还需要什么?
大家老早就会说“心碎”,但科学家直到相对近期才发现心确实可以碎。1990年,日本医生第一次描述了心理压力、恐惧、悲伤、冲突对心脏可以有多么大的影响。在超声波及其他影像手段的帮助下,他们发现,一些病人的心脏出现奇怪的收缩。因为其形状让他们想起了日本传统的捕章鱼器,所以他们将这种病命名为“蛸壶综合征”,17 更出名的叫法是“心碎综合征”。
患者会感到胸痛,有压迫感,喘不上气,心脏泵血减弱。因心电图有明显改变,所以医生一开始经常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通常只有在心导管检查时才能看出区别:冠状动脉竟然没有堵塞,这与心肌梗死不同。致病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心肌毛细血管暂时性收缩,这可导致供血减少甚至危及生命的泵血功能衰竭。18 住院几日之后,症状又几乎完全消失了,病人也肯定不是在装病。
“心碎综合征”
她从父母那里从来没听到过什么好话,也没获得过亲近和鼓励。她只记得自己被训斥,好一点儿的话也是被告诫。爸爸经常对她说:“你什么都做不好,还不如死了算了。”她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在家努力干活儿、帮忙,以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从来不要求什么感谢。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但在重症监护病房待了几天后,67岁的她又想了起来。现在她进了复健医院,因为“医生说心脏没事,健康得很”。
她因为疑似心脏病发入院——胸痛、气短、在院子里突然晕倒,这些似乎都能证明。到了医院后,医生也马上施治。检查结果却表明她的冠状动脉没有变狭窄,心肌供血充足。她回忆道:“医生说就是压力太大了,突然就发作了。”
对“心碎综合征”的了解也有一个有趣的扩展。苏黎世及德国的医生表示,不仅负面压力会致病,在某些极少见的情况下,正面压力也可影响心脏。19 他们还为此起了一个上口的名字“开心综合征”。研究作者、苏黎世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专家耶莱娜·加德里说:“可能生活中的高兴与悲伤都有相似的情感及身体作用,治疗心脏不适的病人时,医生要考虑到这一点。”
医生分析了欧洲范围内1700名疑似患有“心碎综合征”的病人,其中485人的唯一致病原因是心理因素。95%的参与者曾有过负面经历,仅4%只有正面经历。到目前为止,医生主要根据病例报告来判断(如果能判断出的话),此项研究是目前最大型的。令人惊讶的是,少数“开心综合征”患者和多数“心碎综合征”患者,不管是临床发现还是检查结果都很相似。
心脏专家克里斯蒂安·滕普林说:“我们认为‘心碎综合征’其实是一种经典的循环反馈。心理及生理刺激都参与,心脏和大脑都涉及,最后悲伤和美好的经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走的是同样的感受处理路径。”
患者中女性占多数,她们似乎更易被突发情感影响,其中一小部分并无深刻的负面经历,而是报告称近期曾有过令人高兴的事,于是研究者得以排除其他,将狂喜作为对心脏不适的唯一解释。
有时候就是高兴过了头:子女结婚、与50年未见的同学重逢、当上奶奶或外婆、喜欢的球队屡战屡败后终于赢了一场。研究的参与者还报告了离职惊喜派对、过生日、求职面试成功、核磁共振检查未发现任何问题等相关场景。这样压倒性的经历不仅会导致大幅的情绪起落,有时还会在身体上留下印记。情感的力量真的可以“扼杀”一个人的心。在这里不应说是情感暴力,而是情感过度。
陪护亲属:因忧而病
“心碎”抑或“高兴过头”引起心脏问题只是暂时的特别状况。长期的负面感受则会给人带来有损心脏功能的后果。比如,伴侣关系、家庭关系中的“协同”(有时却正是“不协同”),对心脏及其他各个器官都有惊人的强大作用,以致身体各个部分都会受其影响。
2018年,美国心脏病专家研究了移植人工心脏对病人及其最亲密家属有何影响。研究表明,安装了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病人有明显好转,但由于他们需要陪护者的大量关心和支持,所以陪护者很有压力,这反倒会影响到陪护者的心脏健康。
担忧和不安等负面感受会反映在身体上。研究表明,如果陪护亲属受到的压力太大,他们的免疫力会大受影响。免疫力降低表现得很具体:相比无须进行陪护的同龄人,陪护者更难以抵抗人类疱疹病毒。于是,长年照顾家中痴呆患者的人,其皮肤表面伤愈合更慢也就不奇怪了。
面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病、某些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进行性慢性病,陪护者清楚地知道病人的状况会越来越糟糕,而且没有治愈的方法。感觉亲人的认知能力、身体功能日渐下降是一种特别沉重的精神压力。
许多因素会让陪护者的健康受到影响:改善无望让人更容易抑郁,而与他人的接触、社会活动、工作事宜通常都会被削减,因为陪护要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都会削弱免疫力,让身体状况变糟。
压力如何伤害身体?
压力首先事关神经系统,但长期的压力会影响整个机体。医生们很清楚,如果一个人一直处在压力之下,无法处理身体的自我攻击,心脏就会更早出现问题,血管就会更快变窄,以致几乎每个器官都受到影响。但尚不清楚为何有时是免疫系统、疼痛感知被影响,有时是背部、胃、心脏被影响。科学家最近才指出,长期压力如何在大脑的指挥下扩展至全身,并影响各个器官,尤其是心脏和血管。20
哈佛医生艾哈迈德·塔瓦科尔为此带领团队研究了将近300名中年人。承受高压的被调查者,其大脑深处杏仁核的神经活动增加了,他们的血管硬化也更严重,通过的血流更少。杏仁核是“情感脑”的一部分,害怕、气愤等感受在这里被处理,在压力之下,它似乎会立刻向骨髓和身体其他部分发送信号,从而产生更多的白细胞和其他炎症介质。
这样,身体无须通过细菌感染也就是外部病原体进入机体,就会长期处在炎症的状态下。医生所说的“炎症”就是身体中无处不在、持续进行的一种攻击过程,它可损害任何组织尤其是动脉血管壁,使之变硬变厚。由动脉硬化、钙化造成的血管过早狭窄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都是容易产生的后果。
压力引发的慢性炎症不仅危害血管,如果持续一段时间,完全可能危害到身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一些特定的信息物质,即所谓的“炎症介质”,就会在整个机体中拉响警报。如果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的值升高,就说明炎症反应及对应的免疫反应都在加剧。这些物质不仅自己有攻击作用,还刺激别的抗体和免疫细胞将身体当作要毁灭的目标。
这是多种信息物质、细胞、免疫反应在共同起作用,这本可保护身体不受外界侵害,而且十分管用: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免疫细胞被激活,大量免疫细胞横扫全身,具有攻击力的物质也帮助它们做斗争。这个组织严密的防御行动十分有力,也能很快增加“兵力”,只是在压力引起炎症时会把火力对准自身。
压力如何让人生病?
如果心理压力不断增加,或心病一而再地发作,对身体也会造成一些后果:信息物质和炎症细胞会被激活,激素水平改变,疼痛阈值下降。每个人都有自己容易被心理攻击伤害到的薄弱之处。比如,应激激素和炎症介质可攻击胃,减弱胃壁对酸的防护,刚开始只是反酸,后来会变成反流,最后症状加重,可导致溃疡。
还有人是血管最先被殃及,应激激素和炎症导致血管壁变硬、弹性降低,无法适应血压和血流的变化,钙化也会出现,血液逐渐无法通过,最终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
不过,慢性疼痛也经常是由压力引起的,毕竟,骨骼也是一种活组织,不停地在合成和分解,会受到应激激素和炎症的攻击,再加上疼痛阈值降低,肌张力增高,就会造成持续的疼痛,比如背痛就经常不是身体问题,而是由职场中的精神压力造成的。如果人长期感觉有压力又被忽视,感到疼痛的可能性就特别大。苦恼于工作中没有成就,也不被领导和同事重视,即所谓的“满足感危机”,是原先健康无病的人患上慢性腰痛的最主要原因。
通过对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扫描,研究者证明,杏仁核活跃度升高也和炎症介质浓度升高相关。临床经验也多次表明,如果杏仁核一直发出警报,开动火力,受试者的血管就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患上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也会升高近60%。
塔瓦科尔说:“和心血管疾病的其他风险因素一样,慢性压力也应在常规问诊中被关注,其治疗也应有针对性。如果精神压力能得到有针对性的释放,不仅能让人感觉良好,还对身体健康有实在的作用。”
在早先的研究中,英国的医生就已经搜集了世界各地的大量数据,并以此指出心理压力和负面感受会增加患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风险,其影响几乎和抽烟一样,甚至更甚于著名的传统风险因素——“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21 工作、家庭、伴侣关系中的压力和不悦造成的负担导致患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系数高至2.67,与众所周知的风险因素——抽烟造成的风险系数(2.87)相差并不远,甚至还高于糖尿病(系数为2.37)和高血压(系数为1.91)。
莱顿大学的伊尔泽·博特说:“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饱受日常压力之苦,不管是因为工作量增加、工作不稳定还是生活没有保障。”她还向医生同行呼吁道:“我们在日常行医中应更多地考虑到这一点。”毕竟有许多证据表明压力能强烈地影响到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22
内容要点
■ 情感暴力以多种方式影响身体,所有器官都可能被影响到。另外,伤害和侮辱还会损害免疫系统,让人更易感到疼痛,伤口愈合也会被干扰,结果是长期处在压力之下的人更易被感染。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非致病原引起的炎症会攻击各个器官。
■ 情感虐待还会造成大脑的改变,尤其会导致负责处理感受和经历的部分发育不良,受影响者难以面对改变和突然的压力。
■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容易被压力攻击到的地方,心脏、胃、后背最常被影响,损害机制各种各样。
■ 在心血管方面,情感暴力会让动脉更快钙化、弹性降低、血液更黏稠,从而形成血栓,最终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律失常。
■ 骨骼也是活组织,在长期伤害和负面经历的影响之下会被攻击以致更快退化。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会影响骨骼,再加上恐惧和压力导致肌肉僵硬、缩短,综合起来情感暴力易引发后背疼痛等骨科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