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四章

书名:内向者优势 作者:赵静 本章字数:11637 下载APP
发挥自己的沟通优势,提升社交自信
提升演讲技巧,站在舞台的中心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内向者大多不习惯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讲,公开的演讲会让他们感到恐惧,但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内向者往往是演讲效果更好的人。许多内向者都是非常出色的演说者,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并不喜欢在公众面前讲话,事实上他们的谈话拥有非常大的感染力。史蒂夫·乔布斯、富兰克林·罗斯福、甘地、罗莎·帕克斯等,这些人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演讲天赋,这也证明了内向者并非真的不会说话,并非真的不会演说,只不过有时候他们缺乏勇气和信心。
外向者在演讲的时候,更喜欢运用情感的力量,他们的表达更加抽象、灵活,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而这容易导致他们刻意对演讲的内容进行修饰,有时甚至会脱离事实。讲故事专家安妮特·西蒙斯曾经说过:“在沟通中,人的存在和展示经常被那些试图让沟通变得清晰、简短和吸引注意力的各种标准所掩盖,但是这些标准实际上会让沟通过于简化、断断续续,并且令人烦躁。这些‘次要目标’经常会混淆真正的目标:人与人的联系。如果没有个体的独特性格作为背景,沟通就无法让人感觉到真诚。沟通时,你得在现场。真正的你,而不是经过粉饰的、理想化的那个你。大部分失败的沟通所缺乏的要素就是人情味……为了在每次沟通中都融入人情味,你只需要讲更多的故事……你的沟通里就有了人的存在。”
在这一方面,内向者无疑要好很多,真诚与客观就是他们演讲的最大优势,他们是更好的信息传递者。内向者的表达往往更加具体、客观,而且思维清晰,比如人们通常在评价某个人不够友好的时候,外向者的描述会比较笼统和抽象:“张先生为人不太友好。”而内向者的描述则比较具体:“张先生经常对着他人大喊大叫。”
他们常常不会说一些模棱两可或者容易被人误会的话,他们希望传递一些更为直白的信号,并且让人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这么说绝对不是感情用事,或者主观上存在什么意见,而是客观的一种描述,他们旨在传递的信息是:这就是事实。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不善于沟通,但是更加真实可靠,他们的信息传递效率往往非常高,或者说能够做到有效沟通。因此在演讲的时候,如何更加客观地陈述事实非常重要,他们需要保持真诚的态度。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内向者应该知道自己发表演讲的目的,是单纯地传达通知,还是说服、指导或激励其他人。他们必须明确了解自己想要别人做些什么,自己想要强调的重点内容是什么,以及对方为什么要在意自己所说的事情。在强调内容的时候需要举例子,以确保对方可以接收到这些重要信息,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真诚与客观的特点,提升演讲的说服力。
内向者在演讲中的第二个优势就是准备充分,由于不像外向者那样可以表现得更加轻松,内向者为了避免在演讲中出错,往往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比如乔布斯就承认自己在演讲之前会排练几个小时,并且反复修改演讲稿。而完美主义的倾向性又促使他们更多地关注演讲的每一个细节,并且提前进行修缮和改进,以确保自己不会出现任何纰漏。
他们非常善于在演讲之前做好准备,而这种准备就使得他们能够掌控好演讲的过程,这种控制力会有效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和怯场心理。一般来说,为了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向者会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行动,比如在事前就对演讲内容进行分析,拟订一份演讲稿,演讲稿会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然后为了确保自己能在演讲中拿出更加轻松的状态而进行排练,独自排练或者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排练都是不错的方法,这类场景模拟的方法往往能够提升演讲的效率。
如果足够细心的话,他们还可能对演讲的场所进行布置,并准备好演讲的相关道具。对于演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进行预测,然后提前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一些互动环节,他们会提前做出设想,对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提前设定好互动的问题与环节,这样都可以有效缓解演讲的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内向者由于不怎么积极发言,这种特性往往会增加他们谈话和发言时的魅力。
陈洁是一家公司的职员,此前,她很少在大家面前发言,也很少对领导和同事的发言发表意见,这种情况就导致她成了职场隐形人。然后某一次,领导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之前提交上去的项目方案,并要求大家积极发言,当时许多人都赞同这个方案的执行,并认为该方案可能会成为公司最大的利润增长点。公司内部的一位工程师还特意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执行方案,可是在工程师发言的过程中,陈洁突然站了起来,打断了对方的发言,并且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说道:“我觉得这个方案目前还不够成熟,缺乏潜在的市场,整个项目的回报率可能并不高,至少在未来十年内都可以预见它并不能带来预期的利润。”
仅仅是这样一句话,就让之前还非常热闹的会场瞬间安静下来,大家都将目光聚焦在陈洁身上,随着陈洁将自己分析的内容娓娓道来,大家都以敬畏的眼神看着她,一个个都忘记了鼓掌。在这一刻,陈洁成功地利用其“在场”的力量影响了其他人,并成功使自己的形象得到了提升。
显而易见的是,内向者在多数时候都选择隐身,但是一旦当他们突出自己“存在”的价值时,这种在场的力量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有效提升演讲的魅力。
掌握谈判的法门,抓住竞争的主动权
在大众思维中,谈判似乎是一项外向型的活动,由于需要与人进行交谈,需要不断地做心理斗争,谈判更多时候是消耗能量的行为,而内向者更善于选择一些积聚能量的事来做,因此多数人都判定内向者不适合进行谈判。他们相对比较内敛、害羞,缺乏攻击性,总体上显得活力不足。
这种思维定式往往不够全面、不够客观,人们对于“内向者沟通能力不足”的刻板印象往往会影响内向者的发挥,但内向者在谈判中可以做得非常出色。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内向者说话非常谨慎,措辞也非常严谨,不会轻易犯错,因此很难让对方抓住什么把柄。而且内向的人非常有耐心,他们并不担心谈判时间被拖延,并不急于成交一笔生意,对他们来说,选择达成一个最佳的谈判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很多时候他们是更加沉稳的那一方。一些人就曾这样描述那些内向的谈判伙伴:“他们看上去不会犯任何错误,而且并不着急表露心迹,这种冷静和理性的状态有时候让人觉得抓狂。”
不仅如此,内向的人非常善于观察对方的反应,能够捕捉到任何微小的变化,能够捕捉到最不显眼的那些信息,例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他们是敏锐的心灵捕手,这让他们在谈判中可以及时感知对方的情绪变化并对局势做出判断,从而有效制定应对措施。
一些性格内向的人虽然不太习惯说太多的话,但是对方的一举一动可能都会被他们看在眼里,这种状态让他们看上去就像是一架敏锐的信息收集机器。更加可怕的是,这架机器对于参与谈判的另一方非常尊重,他们愿意听取对方的意见和建议,愿意更多地从对方的谈话中搜集有利的信息。许多内向的谈判者往往会将三分之二的时间花在倾听对方的利益诉求和分析上,在接下来的三分之一时间里他们才愿意提出自己的看法,才愿意有针对性地进行协商。
从某个方面来说,谈判就是一种博弈,而内向者可能恰恰是更加可靠的博弈者,他们的理性和冷静,对谈判内容进行的细节化处理,都会提升谈判的成功率。因为内向者总是能够找到一些对他们有利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就是一些不错的筹码。埃隆·马斯克和苹果总裁库克都是谈判高手,他们总是能够成功地将供应商的价格压到最低,原因就在于他们知道每一份材料的报价,每一个生产工序所花费的成本,他们能够计算出对方的最低盈利空间。这样既可以减少自己的成本,同时也可以确保对方的盈利。
理性分析和细节化处理还会催生出有条不紊的超强节奏及对谈判工作的忍耐力,这些同样会帮助他们赢得更大的主动权。相比于外向谈判者的速战速决,内向的人更像是沉稳的谈判专家,他们常常会将事情耗到最后一刻,这对于对方来说是极大的能量消耗,他们可能会就此做出妥协。
有一点非常重要,在谈判中,人们往往会落入非输即赢的博弈模式中,这种被称为零和博弈(一方盈利,一方亏损,且盈利的数量刚好等同于亏损的数量)的模式并不是谈判的目标,或者说并不适合出现在谈判场合上。内向者通常会理性地平衡好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会想方设法对相关的策略进行评估,以及对这些策略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因此他们更加倾向于共同获利。
尽管不像外向者那样咄咄逼人,甚至都不太擅长介绍自己的优势来形成压迫感,但是对内向者而言,保持低调非常有必要。这种略显内敛的方式在社交中可能会显得缺乏主动性,但是在谈判中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实际上,内向者本身就具备一种特殊的气场,他们的特殊存在有时候会混淆对方的判断。
比如供销商A与某个重要客户进行谈判,双方在第一轮会谈之后,客户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同以往那些供销商相比,供销商A显得太过于沉闷和低调了,没有对自己的公司做任何介绍,没有对自己公司的产品大肆夸耀一番,更没有对自己的市场和业绩大吹大擂,也没有动辄摆出“高高在上”的压迫者姿态。这反而让客户显得有些担忧,因为他根本摸不清楚对方究竟在想些什么,也无法对对方的策略做一个深度的剖析。
这就像是一场捉迷藏的游戏,当双方都尽量拿出自己的筹码来展示谈判优势的时候,供销商A的隐藏行为更像是一种误导,客户也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谈判,因此不断陷入被动。而善于做好准备工作的内向者,虽然没有太多的主动展示,但是有效搜集了更多谈判的相关信息,这使得他们能够真正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对于内向者来说,参加谈判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但是他们具有一些谈判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如果处理得当,是可以完美融入到谈判工作当中的。自然而然,内向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当他们有这样的勇气去面对新的挑战时,就能够有效转化自己的优势,并将它们成功运用到谈判当中去。
积极参与群体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
多数情况下,内向者更加倾向于自己思考及独立完成任务,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工作模式,此时他们对于工作及相关的问题往往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有助于寻求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在社会模式下,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个人的独立行动有时候要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需要积极纳入群体活动中。为了保持交流的活跃性,保持关系的协调性,人们需要更多地分享自己的生活。这种分享往往带着合作、开放、互动等标签,它是强化彼此关系的催化剂。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能力非凡的人,他们经常都不太喜欢将自己放到群体中,更多的时候他们办公室的大门是紧闭的,他们的行为模式也是封闭的,可是一旦他们在一个合适的社交场合,将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分享出来之后,他们就会意识到这些成果对于自己拓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其实,无论是为了展示自己,还是为了促进自己与外界的联系,保持分享都是提升社交水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内向者来说同样如此,尽管有时候他们看起来有些孤立且不合群,而且会有人认为这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关键,但是不善于分享并不能作为成功的一个先决因素,独立行动和不与人分享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保持独立的同时一样可以拓展自己的社交行为,一样可以向外进行分享,并且当他们面对群体生活的时候,就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社交分享中的巨大优势。
人们只要试着想象一下就会发现,自己身边的那些内向者,他们虽然不善言谈,虽然不太喜欢待在人多的地方,但是当他们进入群体中时,很多时候他们会给群体中的其他人带来更加新鲜的知识、更有趣的事实,会带来更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有深度的思想。
一个职员在人前这样描述自己的上司:“他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不太喜欢交际,你甚至很少见到他出现在聚会上,但他偶尔会在朋友圈中讲述一些冷笑话,或者会谈论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包括谈论平行宇宙和黑洞,他在这些方面有很高的认知水平,而他在谈话的时候常常让人觉得魅力四射。”
一个孩子在讲述自己从事法律工作的父亲时这样说道:“我的父亲有些不太善于交际,他甚至不太喜欢家里来太多的客人。但他会每天定时去小区的棋牌室与老人讨论围棋,还能毫无违和地与老人讲述法律知识,以至于人们觉得难以置信,他究竟是如何做到那么另类又那么融洽地与老人相处的。”
有个家庭主妇则在网络上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本地的妇女组建了一个家庭主妇群,大家经常会在线上线下举办交流活动,谈一下家庭生活尤其是做饭的心得。其中有个女作家平时很少说话,看起来是个非常内向的人,但是偶尔也会参加这类活动,并且常常提出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比如这个女作家会认为“女人做的饭菜不一定要迎合男人的胃口,只要男人长时间吃同一种口味的饭菜自然会适应”,她还提出了“饭菜是能够撬动整个婚姻基础的重要因素”,这些另类而幽默的观点常常让其他人感到耳目一新。
这些内向者看起来都不太适合社交活动,但是在很多时候他们能够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够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更多的人,并且可以很轻松地就将那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传播出去,而这就使得他们能够非常巧妙地融入到社交环境当中,这是他们拓展影响力的一个优势,只是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这种分享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它不是简单的内容分享,不是单纯地将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分享给别人,而要注重对分享过程与分享状态的控制,这种社交心态往往比较生活化。比如定期参加交流活动,类似于家庭聚会、朋友聚餐、结伴旅行、文化娱乐性质的活动等,这些活动并不像会议或者演讲那样郑重其事,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尽量保持放松状态。在这些活动当中,内向者可以保持一定的主动性,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彼此之间最好保持开放式的话题,不要将内容局限在家庭或者工作上,不要总是谈论“最近怎么样,工作还忙吗”或者“你的新项目进行到哪一步了”。对于内向者来说,个人的事业或者成就都是偏于隐私的内容。如果觉得尴尬,可以谈论一些娱乐性的话题,谈论一些科学或者文学之类的东西,或者直接谈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话题。
需要注意的是,沟通的话题不能太过于正式,话题的风格也不要太过于沉重,一些让人感到纠结或者不悦的话题最好少说,而且彼此沟通的风格最好偏于轻松幽默,这样可以带动氛围,让整个社交活动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也能让内向者感到更加惬意和轻松。
通过这一类分享生活式的沟通和交流,内向者可以在社交活动中找到更多的快乐和自信,可以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并且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社交欲望。
成为更贴心的安慰者
如果一个朋友最近失恋了,她非常受伤,一直都陷在悲伤的情绪中难以自拔,面对这样的情形,该如何进行安慰呢?
如果一个共事多年的同事最近被公司开除了,他陷入困惑和失落的情绪中,一方面会产生深深的自责,另一方面会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感到担忧。这个时候,作为同事兼好友,又该如何进行安慰呢?
通常情况下,性格外向的人会主动上前安慰,要么激励对方摆脱不开心的事情,重新振作起来,寻找到更好的幸福;要么对对方施以同情,让对方感受到这份情谊。而内向者往往害怕安慰别人,原因就在于他们担心自己的安慰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自己的安慰会不会让对方觉得这是在炫耀,从而引发对方的嫉妒和反感?自己在安慰的过程中会不会说错话,从而加重对方受到的伤害?自己的安慰会不会被对方认为是虚伪的表现?自己会不会被人当成乘虚而入?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顾虑,他们往往会保持沉默,即便自己对他人的受伤感同身受,但是仍旧会这样提醒自己:对方的受伤已经成为事实,即使自己去安慰也于事无补。
这种想法恰恰忽略了维系感情的需要,而情感维系往往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适时地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那么社交将会变成一种形式,将会变成一种伪装。
如何安慰那些情绪低落的人往往是社交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内向者在面对这类情况时会显得束手无策,他们天生就不太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常常无法表达同情,无法表达自己的关切,更多时候会选择沉默。事实上,他们往往是更加贴心的人。
如果对这些生活场景进行还原,那么就会发现那些因为受到伤害而情绪低落的人,往往会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而内向者便是最合格的倾诉对象。他们的确是更好的倾听者,而倾听有时候就是最好的安慰形式,就像平时安慰失恋或者事业不顺的朋友一样,内向的人可以不用说太多的话,可以不用给出一些情感上的共鸣或者跟着对方释放情绪,他们只需要安静地坐在那儿,听对方吐露悲伤,听对方表达出那些怨恨即可。在这一方面,内向者完全可以充当一个“信息垃圾桶”和“负面情绪垃圾桶”的角色,让对方畅快地将内心的委屈、愤怒和失落全部倾诉出来。
不过,内向者并非完全沉默或者无动于衷,他们往往善于观察对方情绪上的波动,可以掌握对方的心理,从而很好地找到话题及谈话的切入点。这种敏感的察觉能力本身就能够有效避免一些错误的举动(尽管他们一直担心自己可能犯错)。有时候对方即便没有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悲伤的感情表现出来,内向者也能够敏感地感受到对方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变化,即便只是一些细微的变动,他们也能够察觉出来,因此他们其实很少会不识趣地犯下一些错误,反而能够及时察觉到一些微妙的氛围而确保自己不会做出一些冒昧的举动。
无论是倾听还是心细,都是内向者身上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元素,这些优势在前面也重复讲过多次,但是在安慰别人这种特殊的社交情境下,它们会释放出更多人性化的力量,会让人感觉到更多的人情味,而这种人情味就是社交的一种味道,也应该是社交的味道。
从这一方面来说,内向者应当利用好这些优势,承担自己的社交责任,而不是去逃避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可能扮演的那些角色。而为了凸显这些优势,他们需要更加主动一些,需要适当将自己内在的情感表达出来。
比如直接告诉对方自己为这件不好的事情感到遗憾,同时希望对方可以振作起来。在表达的过程中,安慰者一定要强调自己“支持者”的立场,鼓励对方走出阴影和悲伤,并且重新抓住机会。虽然这些话显得有些套路,但确实可以让对方感受到安慰者的诚意。
有时候内向的安慰者可以给对方讲述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不用太励志,但一定要有疗伤的效果,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来引导对方走出情绪的低谷,并及时缓解对方的悲伤情绪。这些故事可以是安慰者个人的失败经历,可以是一些有特色的寓言小故事,也可以是一些略带幽默的话。这些故事整体上应该偏于柔和,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让对方从失败的困惑和悲伤的情绪中慢慢恢复。
一些自认为笨嘴笨舌的人,可以练习自己的口才,如果他们不放心,那么也可以尝试着列出一份谈话清单,尽量规避那些可能伤及他人的话题和语言。或者也可以写一封简单的信,鼓励对方勇敢站起来。相比于当面说话,写信是一种更为安全的方式。除了这些,必要的身体接触也能释放出强烈的暗示,让对方感受到安慰者的诚意,比如拍一拍对方的肩膀,摸一摸对方的头,这些简单的动作通常都饱含深情和体贴。
无论是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还是肢体动作的暗示,内向者的举动都是为了表达出个人细腻的情感,为了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与感情联络,这些情感的释放能够有效构筑起稳定的感情纽带,确保双方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
建立有效处理分歧的沟通机制
一般来说,由于性格不同、工作差异、利益分配、个人思维方式的不一致,再加上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目标不同、方法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容易出现分歧。此外,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引发许多的误解、摩擦,信息会在传输的过程中发生扭曲或者遗失,导致整个谈话无法正常进行,双方会在信息沟通方面脱节,从而导致分歧的产生。
分歧往往是沟通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陌生人之间会产生分歧,朋友之间也会出现分歧;竞争者之间会产生分歧,合作者之间同样存在分歧。分歧的存在可能会对彼此之间的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它本质是一种思维的碰撞,是不同立场的深度交流。正因如此,如何更合理地处理这些分歧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强大沟通能力的关键因素。
不过心理学家认为,多数人会透过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会相应地树立起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尽管对某一件事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是一旦人们意识到自己倾向于某一种解读方式,或者坚持某一个立场时,就会选择性地忽视其他内容或观点。这是人体内的一种信息过滤功能,即记住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而且在必要的时候,人们会改变原有的信息,使之符合自己的需求。
这种心态使得人们在面对分歧的时候容易固执己见,并且努力去说服对方,甚至施加压力迫使对方做出改变。而一旦双方都以这种态度来处理分歧,只会导致分歧和矛盾不断扩大。在分歧面前选择针锋相对或者直接摊牌并不是一种明智的方式,更合理的方式是寻找良性的对话,双方应当建立更合理的对话机制。这一点对内向者尤为重要。
首先,内向者要明确自己沟通的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在这一方面,内向者应当保持理性,他们需要采取就事论事的态度,将自己的攻击性投注到分歧上。其实相对来说,他们更容易保持客观的立场,无论是对事件的描述还是对自身看法的表达,他们都会尽量贴近事实,尽量对事不对人,这种客观的倾向性能够有效避免矛盾的升级,同时可以帮助双方回归到“分歧”上来,而不是进行斗气,更不是对对方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打压。当问题被控制在分歧上,那么就容易得到合理的解决,他们可以找出最佳的沟通策略和方式。
戴尔是一个内向而且很偏执的企业家,他的思维非常开阔,总是会提出一些非常奇怪的设想,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和其他人产生冲突,但是在面对分歧的时候,暴脾气的戴尔从来不会打击或者辱骂对方,而是会就事论事地进行批判。
任正非也是一个喜欢就事论事的人,当他觉得其他人做得不好或者无法说服自己的时候,就会针对这些不同意见进行批判和争辩。他们都会非常客观,非常理性地面对分歧和矛盾,然后确保双方之间的矛盾不会扩散到话题以外的地方。
其次,内向者要注意自己的态度是否坦诚。这当然也是他们的一个优点,在面对分歧和矛盾的时候,保持坦诚沟通的态度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双方将会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如果一方试图隐瞒或撒谎,那么整个谈话就会陷入“各说各话”的状态。因此内向者应该率先做出表率,明确向对方坦白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解决分歧的效率。
这种坦诚主要包含几个方面:内向者要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及对分歧的分析;内向者必须直面彼此的分歧,不要试图圆谎;内向者需要给出一个具体的矛盾解决方案,而不是遮遮掩掩。只有真正将问题摊在桌面上来谈,彼此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进行沟通。
最后,内向者需要顾及他人的想法,尊重对方的表达,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换位思考。在一个充满分歧和矛盾的对话中,如果每个人都只懂得坚守自己的立场,那么双方之间的对话就会进入死胡同。从确保沟通有效性的角度来分析,保持尊重和宽容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内向者通常都会表达出尊重对方的意愿,他们在很多时候都乐于倾听对方的看法,或者说,他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发挥出这样的优势。
因此当双方出现意见上的分歧时,不要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可以先进行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了解对方的想法是什么,了解对方会从什么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化地减少自己对他人观点的排斥。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之外,内向者还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愿望,保持开放的沟通态度,对于彼此之间存在的误会、矛盾和分歧都要采取比较直接的沟通方式。一些人害怕出现分歧,害怕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因此会采取逃避的态度,既不承认自己的立场有问题,也不承认自己的想法或者行动存在瑕疵,更不希望其他人进行干扰。选择沉默和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分歧的暂时搁置并不意味着就得到了解决,问题会一直存在,会成为一直存在于彼此之间的一个沟通障碍,所以直面分歧比逃避它要更好一些。
总而言之,在面对分歧的时候,针锋相对或者试图逃避都不利于彼此的沟通,不利于双方在分歧当中达成最基本的共识。内向者应该表现出更加积极、配合的心态进行应对,应该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主张“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个“麻烦制造者”。
内容延伸:沟通的4P法则
《内向者沟通圣经》的作者珍妮弗·康维勒曾经提出了一个“4P”法:准备(Preparation)、展示(Presence)、推动(Push)、练习(Practice)。
准备是因为内向者不善于对外沟通,对他们而言置身于公众环境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而应对这项挑战的直接方式就是做好充足的准备。一些人会认为仅仅依靠临场发挥也能解决问题,事实上临场发挥或许是一种更为冒险的行动。由于不够严谨和细致,它容易导致一些错误的出现。无论是演说、回答问题或者与陌生人进行交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个人的临场发挥都难以取得好的结果。
如果能够提前对相关事项进行分析,做好相应的准备,就会增强对于结果的掌控力,确保自己能够应对自如。准备意味着内向者需要拿出一个更加合理的、完善的计划,在这项计划中,要弄清楚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这样就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步骤,确保自己不会偏离目标和方向。
准备工作还要求明确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以及对方的反应变化,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模拟出对话的场景,对可能出现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比如说要和合作商洽谈业务的时候,可以先搜集对方的资料和信息,可以先准备好一份合作的方案及备选方案,并对洽谈业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这些准备工作可以有效确保业务的顺利推进,并保证他们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总的来说,这些准备工作通常包括周密的计划,沟通的步骤、策略和方式,而每一种准备都可以为将来的行动减轻压力。
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就可以选用合适的展示方式,将关注点落到当下需要解决的人和事上面。这个时候内向者需要思考双方在沟通过程中可能达成的共识,需要有意识地为意料之外的事情做好准备。做好这两点就可以有效释放他们的优势,与沟通者建立起信任关系。展示的目的是表现出自己的姿态和举止,并且突出自己的存在感。当对方认为内向者和他们站在一起,或者双方有着共同语言的时候,就会建立起更好的印象,或者说个人的存在感就会增强。
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做好准备,那么内向者可能会显得非常焦急,总是急于凸显出自己的影响力,这样就会导致他们无法顺利地专注于当前的事情,没有办法针对对方的反应做出合理的回应,这样的展示就会非常失败。比如上面谈到与合作商进行业务洽谈,只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内向者才能够更加从容地专注在洽谈业务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出自己在沟通上的一些优势,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在展示个人优势与影响力的同时,内向者需要推动自己逐渐走出舒适区,去面对自己害怕面对的事情,去做自己不擅长做的一些事情,这样就可以有效拓展眼界。比如当内向者与合作商之间出现分歧和矛盾的时候,内向者需要强迫自己直面这些冲突,强迫自己做出一些妥协,或者接受某些违背个人习惯的要求。
接下来是练习,为了确保自己可以更好地控制住弱项,内向者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练习,反复尝试那些害怕面对的事情,反复走出舒适区,在准备、展示、推动及练习这四个步骤中不断循环和强化,直到顺利掌握新的技能。
例如,一些人在面对合作商时会感到害怕,会本能地退缩,或者干脆坐在那儿一言不发,而练习的目的就是逼迫自己认真做好准备,认真进行自我展示,并且大胆提出自己的一些合作条件。内向者应该督促自己不要轻易放过这种沟通和练习的机会。一般情况下,内向者可以先就合作话题与亲人或者朋友进行模拟演练,通过不断的演练来提升自己的勇气和控制力,确保面对合作商时不会怯场。
4P法是沟通中的一种常见方法,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无论是社交、公开演讲、会议,还是项目管理,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比如在社交中,准备工作就包括了解社交的目的是什么,计划自己能够提供什么及获得什么,社交网络的准备,正面积极的自我暗示;展示则包括倾听对方的谈话,进行实质性的交谈,自我介绍并且回答问题;推动包括了主动与对方接触并进行对话,主动帮助对方解决问题,换位思考及妥协;练习则包括及时更新状态,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模拟演练等。
在领导工作当中,准备包含了了解自己,了解团队,了解激励方案,了解整体的局势变化;展示包含了任务的委派,倾听与协调,弄清楚对方的情况;推动包括直面冲突,主动交流,对组织和下属进行审视和监督;练习包含对建立支持体系进行的模拟训练,包括对员工的实时管理。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基本上都遵循了这样一种模式:
“准备”主要是搜集信息,从而做到了解目标,了解自己,了解对方,了解形势。
“展示”要求内向者关注当下,将正面的印象传达出去。
“推动”更多的是要求内向者走出舒适区,勇敢地去尝试、实践。
“练习”则是一个持续成长的过程。
对内向者而言,这种方法有助于帮助内向者改变自己的性格缺陷,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提升社交的能力和水平,从而避免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