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投资中的陷阱
别掉进金融产品的深坑
有一段时间,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投资者投资金融产品的本金不但亏光了,还要倒欠银行钱。
“原油宝”产品的底层资产就是原油期货,即使没有暴跌,期货移仓也是要赔钱的。这次赶上了“原油宝”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更是让人血亏,因为油价直接跌到负值了——中国银行通知它的“原油宝”客户,他们的原油期货会按照-40美元结算。这等于所有客户都已经穿仓。穿仓的意思就是你账户里的钱根本不够赔,已经跌光了。负价格意味着不但跌光了你的本金,你还要倒给银行钱。
那时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有人不但300多万元的本金亏光了,还得再给银行补交500多万元才能填上窟窿。还有一个人的情况就更惨了。他是在1分钱抄底进去的,买了1万元的原油期货,当时他想的是赌一把,大不了1万元不要了。结果没想到后面油价跌到了-40美元,他一下子欠了银行4000万元。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投资1万元会带来这么大的损失。原油期货价格是1分钱的时候,1万元可以买100万桶原油,半个小时以后跌到了-40美元。这时候你有两个选项,要么实物交割,租船去拉回来100万桶原油,要么卖掉100万桶原油的合约,这时你需要付给别人4000万元才能卖掉合约。普通人哪有能力去把实物原油拉回来,所以只能选择卖掉原油合约,于是欠了银行4000万元。
其实当初很多人对纸原油、纸黄金这种东西是有误解的,以为自己买卖的是实物。但纸原油的宣传材料说,这是一种只计算份额不提取实物能源的产品,用人民币或者美元来买卖份额,价格随着原油期货波动,无任何杠杆。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抄底实物资产最多也就是本金亏没了,但是现在投资者不但本金亏完了,还倒欠银行一大笔钱。
不过国外操盘手也是“原油宝”事件的幕后推手。他们先修改交易所规则和熔断规则,然后才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负油价。原油宝负价格就是用来围猎不接货又不移仓的投资机构的,而普通散户自然也成了受害者。
投资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一条原则,不熟悉的领域不要参与。即使尝试也只能拿小钱,不能投大钱。其实对广大散户来说,秉承不懂不做、不要尝试复杂金融产品的原则是最可靠的。
银行等平台在设计纸黄金和纸原油之类产品的销售体系的时候,往往设计得很“科学”——银行等平台基本是对外有杠杆、对内没杠杆。举个例子,假如银行卖给客户10亿元的原油宝产品,对外投资原油期货是10倍杠杆。银行只要拿出1亿元买入期货,对应的就是10亿元的投资产品,实现了对客户产品的覆盖。剩下的9亿元拿去干什么了呢?买债券放在自己的理财池子里,这部分收益归自己,和客户没关系。如此银行通过它的产品设计在你不知不觉之间赚了你两次,一次吃你交易的手续费,另一次吃你剩余资金的收益。
客户购买了纸黄金和纸原油等产品,如果平时波动不大,客户赚得可能不多,赔得也不会太多,可是一旦遇到极端的价格波动,要么非常赚,要么就赔个底朝天。疫情期间,有个朋友因为觉得油价到了底部,所以他买了银行的纸原油,后来亏得非常多,拿着很痛苦,因为仓位太重,割掉实在损失太大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而且这个朋友还提到一个细节——纸原油是当月合约猛跌,远月不跌。这样的话多次换月以后就亏光本金了。
可能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当月,什么是远月。比如现在是五月,那么五月就是当月合约,十二月就是远月合约。当月和远月之间的价格往往差异巨大。如果你买了一张五月的原油合约,可能在五月合约到期的时候,想换到六月合约时会发现钱不够了,因为六月合约比五月的价格要高。很多人都在说原油暴跌,引起暴跌的原因是即将交割当月主力合约,多数参与者必须移仓。
抄底石油最好的工具是能源股,因为不存在损耗。期货从来不是抄底原油的好选择,尤其对新手来说,规则没搞清楚往往损失会很大。为什么原油期货、纸原油还有很多石油ETF不能拿来抄底原油呢?因为存在巨大的换月成本。每次换月巨大的价差会导致你换一次亏一次的钱,换到最后连本金都没了。
投资有个原则是没搞清楚规则之前不要做。如果搞不清楚底层资产是什么,那更是不能碰。石油ETF和黄金ETF是不一样的,因为大部分黄金ETF是买了黄金放在自己的仓库的。因为储存和期限问题,石油根本不会去交割实物,而是通过购买石油期货合约模拟油价回报。期货只是一张买方和卖方签订的对赌合约,每个月在到期日进行自动结算。
因为石油期货每月到期,所以石油ETF就需要卖出当月合约,然后买入下个月的合约。这个过程叫转仓(Roll)。因为两个合约的价格不一样,所以在转仓过程中会产生回报或者亏损,我们叫转仓收益(Roll Yield)。假如五月合约期货价格是17块,六月的合约期货价格是25块,你换仓一次就亏损了8块。我们平时在新闻里听到的油价不是现货价格,是当月合约期货的价格。
之前每次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打价格战,增产原油,石油期货都会出现升水的现象。升水的意思是期货价比现货价高。一方面是因为石油储备充足,大家不担心现货供应;另一方面是因为现货买家需要承担储存成本,所以计算了储存成本之后,期货将来的价格比现在要高。
升水的反义词是贴水,意思是期货价比现货价要低。出现贴水的原因大多是减产导致现货供应变少,大家因为怕买不到现货,所以愿意付出比将来更高的价钱买现货。
现在产油国都在增产,导致供应过剩,疫情又导致经济停滞没什么需求,市场处于大幅升水状态。而且大家还有一个预期,价格战不会持续太久,未来经济恢复也要增加用油需求,价格不可能一直这么低。所以远月期货的价格看起来比近月高很多,这就导致了每次转仓换月都会产生损失。买底层资产是石油ETF的道理也一样,每次转仓都会亏钱。和油有关的,凡是底层资产是石油期货的,升水状态下都是持有的时间越长,损耗越大。
这类底层资产是石油期货的金融产品,根本不适合投资,尤其是在石油期货升水状态下。假如你每个月转仓换月亏损1%,一年下来油价要升13%,才能抵消你的换月成本。极端的例子是2009年原油价格大涨78%,但石油ETF的回报率只有19%。
我认为投资新手不应该随便碰带杠杆的金融产品,尤其是存在有升水、贴水、损耗和交割的投资。虽说这些都只是工具,但是很多人出手之前并没搞清楚工具的规则,莫名其妙就亏钱了。投资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做熟不做生,即使觉得一个新领域有巨大的机会,那也是应该先少量投入摸清楚规则再说。
现在很多投资项目听起来很诱人,但是亏损可比收益来得快。如果一个人两眼一抹黑冲进去,当然有可能发财,但更可能的是直接就掉坑里爬不上来。中国香港的保险、柬埔寨的地、普吉岛的公寓、澳洲的房、美国的教育,以及日本的民宿都是万年深坑。
在我看来,国内就是最好的投资场所。如果你在一个人口14亿、GDP年均增长6%的市场都无法下手,那么面对海外那种人口少、低增长的地方更不会寻找到太好的投资机会。普通人跑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和领域去投资,基本就是去给人送钱的。
投资赚钱很重要,但是避坑更加重要,毕竟大家每一分钱都不是白来的。我们可以富得慢一点,但千万要注意别掉坑里,因为掉坑里一次爬出来太费劲了。
保险是不是智商税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商业保险该不该买。这么多年了,各种保险咨询顾问常用的说辞都是:“给未来买个保障,给家人买个安心,保险是你规避风险的最好办法。”那些广告常常告诉你,如果未来这五件事有一件你无法确定,还是买份保险吧:
1.你能否保证在退休前不会生大病?
2.你能否保证在退休前绝对不发生意外?
3.你能否毫不犹豫拿出50万元医疗费并且不影响生活?
4.如果你没有50万元,能否保证有朋友借给你并且不用还?
5.你能否保证,面对大病和意外,不得已离开时,有亲友像你一样照顾你的家人?
这五个问题是不是一下子让你有了买保险的冲动?我先说结论吧,作为一个普通人,买好重疾医疗保险、意外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就够了。当然了,如果你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家庭积蓄又相对脆弱,还可以考虑下定期寿险。
保险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整体上保险其实就两种。一是财产险,二是人身险。看名字就知道,一个保财产,一个保人身。家庭财产保险是财产险。健康、人寿、意外都属于人身险。其中健康险里面包含了防癌、重疾和住院,人寿里面包含人寿养老险,意外险里包含了各种意外险。
买保险的时候,买保障就买保障,不要当成理财产品买,也不买复合型的产品。如果你买健康险和理财的复合产品,或者买寿险和重疾险复合型的产品,性价比都是非常低的。
比如你买了1万元保额的重疾险,消费型而不带投资性质的保险会卖100元,保障期内生病发起理赔,保险公司赔钱。没有理赔,这100元就算是消费了,保险公司不会归还。而返还型的会卖300元,100元是成本,200元是储蓄投资。保障期内发生理赔,那就赔保额。如果没有生病理赔过就去世了,也会返还保费或赔保额给家人。对于没有出现意外情况的人而言,保险公司拿了这多出来的200元钱去投资债券或收益永续分级为A的这类产品,它买入的时候年收益率为5%,按照3%年收益率返还给投保人,赚了投保人几十年的利息差——那就吃大亏了,我们知道过去20年货币年贬值速率在8%。
假如你45岁买入月缴费2000元的返还型保险,缴费20年。65岁至85岁的时候,你每个月领6000元,购买力折算到现在用6000元除去货币贬值等于1287元。比你交的2000元钱购买力还少了1/3。所以买保险的目的要纯粹,保障是保障。购买复合型产品,看似什么都有了,其实到最后你是亏的。
为什么说普通人购买重疾医疗保险、意外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就够了呢?原因很简单,这几个都是避免大额损失风险的有效手段。
重疾险、医疗险都是保障大病支出的。医疗险是报销性质的,给投保人一个额度,生病住院的开销是可以在额度内报销的。重疾险是给付形式的,大病确诊达到合同约定条件可以直接赔付投保人购买时定下的保额,这笔钱是用来养病还是治病全凭自己安排。
既然医疗险都可以报销了,那还花钱买重疾险干吗?一场大病,并不是只有躺在医院才需要花钱,真正可怕的是治完病之后直线下降的赚钱能力。所以一笔大额赔付款还是有用的。
意外险就是针对意外带来的风险。因为意外去世或伤残,可以拿到一笔赔偿款。一年一百多元的意外保险支出很值得。而家庭财产保险其实就是房子的意外险。这种保险很便宜,一天就几角钱,万一房子碰到自然灾害和人为伤害,找保险公司理赔就行了。
比起之前的三种保险,定期寿险可能听起来最不吉利,因为它在投保人身故或者重残的情况下才会起作用,为的是帮助自己的家人慢慢回归正常生活,以防自己提前谢幕后家庭失去支柱而陷入黑暗。
那么保险该怎么买呢?首先记住,保险是一个对抗风险的工具,所以我们应该优先购买对抗极端风险的保险,如重疾险和意外险。其次就是在同类保险中购买一些性价比较高的保险。
我们国家是全球对保险公司监管最严格的地方之一,只要符合条款的,都可以赔,所以便宜是硬标准,谁便宜选谁。拿重疾险举个例子吧,只要是能覆盖6种核心重疾,如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后遗症、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终末期肾病,还有19种较常见的重疾病都可以赔付。所有产品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无非就是一个鸡蛋,你把它做成咸蛋、茶叶蛋和松花蛋的区别。保险公司开发了那么多产品,基本都是为了销售渠道,只要覆盖了常见的25种重疾的保险,功能都是一样的。
现在市面上的大多数产品,保障的重疾病种都有上百种,不过重疾病种是100种还是110种的区别不大,购买的时候,你不用担心病种多少的问题。我认为唯一的差异可能是在轻症和中症方面,有人愿意保,有人不愿意,这部分也是看个人的选择。不过从目前市场看,加了轻症或中症后的费用并没有增加多少,但理赔门槛降低了不少,如果一年支出不差这点儿钱,那就加上吧。至于很多人讲的保险投资,如果你追求高收益,根本不用考虑。现在市面上最好的理财险比起股市或基金定投的收益都差远了。
保险投资的唯一卖点就是稳定、没风险,收益全写在合同里,按照合同一定会给到投保人。这只适合有点闲钱还不自律的人。不过随着疫情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全球都逐渐开始步入负利率时代,要是保证60年都按4%的年复利付给投保人收益,应该能跑赢绝大部分的理财。
什么是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REITs这个单词是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的缩写,译为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简单说吧,股票基金是把很多人的钱聚集在一起,交给基金经理去买股票。债券基金是把大家的钱凑一起,让基金经理拿去投债券。REITs就是把大家的钱凑一起,基金经理拿去投不动产。
REITs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到目前为止算是一种流动性好、收益稳定的股债替代品。从投资形式看,美国那边的REITs分为权益型、抵押型和混合型。所谓权益型就是说REITs拥有不动产的所有权,投资者的收益主要来自租金收益和股利分红。抵押型偏债权属性,募集的资金用于抵押贷款或者购买抵押证券。抵押型REITs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所以风险和投资收益一般低于权益型。混合型就是前两者的混合体,收益和风险一般也处于两者中间。
2021年4月美国权益类REITs的收益率是8.06%,抵押型REITs的收益率是4.5%,可以看出来还是有差距的。从美国的数据来看,REITs产品是能长期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稳定回报的。最近30年,富时全美REITs指数的年化回报率是10.26%,是收益比较稳定的资产。这里面富时全美权益型表现最为出众,其年化回报率是10.73%,高于同期标普指数的10.42%、罗素2000指数的10.44%和道琼斯工业的8.42%。
国内的REITs算是刚刚起步试点,通常我们有试点的惯例,就是分步走、稳妥发展的战略。所以REITs初期的产品,监管部门的限制非常严格,基本上把高风险的住宅、写字楼、公寓、商场和酒店都在试点阶段禁止了。目前REITs能投的不动产,基本集中在仓储物流、产业园、收费公路、机场港口这些基础设施,还有就是供水供暖这些有稳定现金流的市政项目。大家可以看看已经递交招募说明书的基础设施REITs,是不是基本集中在这些方向。只允许投资这些东西,正是因为供水供暖只要建成,每年都有稳定的现金流。收费公路、港口机场这些东西,都能收到稳定的过路费。就算竞争激烈的产业园,也是国内非常优质的产业园。不光是产品投向,在地域上也做了限制。优先支持重点区域,这些重点区域包括京津冀、雄安新区、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海南省和各类国家级新区。
有了这两个双保险做保证,初期发行的REITs安全系数还是挺高的。一方面试点期间REITs底层资产质量不错,另一方面这些REITs的底层资产,基本上都在经济相对较好的区域,不用担心爆雷的风险。不过试点这批REITs,我觉得可能不是太划算,内部收益率(1)(IRR)比波动率已经小于1了。当然了,这是目前试点期间的情况。
如果未来监管放松了限制,把高风险的住宅、写字楼、公寓、商场和酒店都纳入REITs的基础资产,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认真评估一下了,判断自己要买的REITs的底层资产和目前的经济环境到底是不是匹配,从而分辨这个产品到底是否安全。
最典型的例子是香港的那几个REITs,这两年出现了明显分化,有的表现还不错,有的表现很糟糕。一般表现很难看的,基本都是因为投了商业地产。商业地产这几年出租率本就不好,最近又赶上疫情。所以投商业地产的这些REITs,现金流不少都出现了问题,价格出现分化也是必然的。
除了投资的安全问题,可能大家还比较关心REITs的收益问题。通过前面介绍REITs的底层资产,大家应该也明白了,REITs的收益主要来自不动产的租金分红。如果底层资产没问题,那么投资REITs就很像买入一只低增长高分红的股票。比如,你现在买入工商银行或者中国石油,就和买入一个REITs差不多。因为股价常年基本波动很小,每年的分红相对比较高。会买这种公司的,基本上都是买了以后等着长期分红的。这些人只当是买了一种带小型看涨期权的理财产品。平时就拿着长期分红,等牛市来了,还能赚个上涨收益。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REITs的价格波动风险。我们知道REITs产品的底层资产,现金流是非常稳定的。这就决定了REITs的内在价值,是非常稳定的。目前上市的公募REITs,在沪深交易所是可以交易的,就像你在股票软件里买卖股票一样。
既然可以在交易所交易,那就一定会出现价格波动。如果你打算买的REITs 产品短期出现上涨,那么千万不要追涨。因为进入交易所以后,短时间决定价格的,就是在某个阶段卖的人多,还是买的人多。如果说你买入以后,短期卖的人比较多,很可能就会出现价格下跌。这时候如果你急用钱需要卖出,很可能赚到分红,却因为高买低卖出现了亏损。
由于底层资产带来的现金流稳定,所以抄底当理财买,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未来买入REITs的时间,可能是A股市场从高估到低估这段时间。这段下行时间通常很长,往往需要好几年,之前总是没合适的投资配置,现在有了REITs,也算有了合适的金融产品,终于可以在资本市场估值回归期,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了。
多数人不适合专职做投资
总有人觉得自己的投资能力很强,而过去一段时间的收益又从客观上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觉得现在自己的工作很无聊,所以不想干了,想做的事情就是辞掉工作专职做投资。全职做投资倒不是不可以,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是不建议大家专职做投资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大家可以自己判断有没有道理。
一个是多数人在决定专职投资的时候,基本意味着放弃了稳定的现金流。通常情况下,多数人除了工作收入,也没什么其他被动收入可以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在这种情况下,辞职基本意味着现金流没了。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这很容易导致心态崩溃。
现金流有点像我们每天呼吸的氧气,虽然大家平时不太感觉得到有多重要,但如果没有,很快就会感到窒息。这几年因为市场整体行情不错,大家就算买基金也能赚到不少钱。计算一下年化收益,不少人甚至超过了30%。这是因为整体行情好,才会有这样的收益率。要是赶上2018年那一拨下跌的话,多数人看到的是账户天天亏损。本来每天就够闹心的了,这时候要是再没有现金流,恐怕生计都成问题了。
另外一个是本金的问题,多数人想要辞职全职做投资的时候,通常手里的本金是不够的。在本金不够的情况下,每天还要考虑赚钱维持生活,这时候你做任何投资,都不可能淡定从容。
那么手里到底有多少本金才能全职做投资呢?我认为要依据开销。如果你日常的开销,只要手里的本金能产生5%的收益就能满足,那么你就具备了专职做投资的基本条件。举个例子,如果你家里每年需要花50万元,那么你手里就需要有1000万元的本金,才能满足用5%收益赚到50万元的开销。
为什么我们说50万元呢?因为除去少数高薪行业,50万元年薪可能是多数人全职工作的天花板。想要把工资水平提升1倍到百万年薪,对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不如在投资上多付出一点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手里有1000万元,这时候选择专职做投资,把之前年化5%的收益率提高到10%,也就是把这笔钱的收益率从上班时候的每年50万元提高到辞职以后的每年100万元,是有一定性价比的。这时候你就可以考虑一下,全职做投资是不是值得。
还有一个全职做投资多数人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会不会脱离社会,以及丧失社会认同感。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多数人是不是工作以后基本就很难认识新的人或结交新的朋友了。我们工作以后新建立的社会关系,基本也都是通过工作。脱离工作对我们来说,基本意味着和社会脱离了。
要知道人是社会动物,只有性格非常孤僻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脱离社会,多数人根本做不到。不过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周围社会认同感的丧失。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原来你有一份工作的时候,因为这份工作,周围人会对你笑脸相迎。原因也很简单,比如你是老师或医生,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会和你接触,也有需要你的时候,所以大家见了你都很热情。等你做了职业投资者,大家对你的热情就会逐渐淡漠。原因也很简单,你对大家没什么价值了。
最后,全职做投资的人还需要思考一下自己在家工作,是不是依然有自我激励的动力和自律的能力。事实上,多数人是不具备自律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必须被人管着才能好好干活。工作的时候可能还好,因为每天有人不断给你安排事情做,你必须按时完成任务。真要回家没人管了,可能很多人就废了,每天不知道该怎么安排工作和生活。没了约束就没了工作的动力,在家能躺着就不坐着,一天天地混日子还没什么收获。
所以要不要专职做投资,即使本金足够的情况下,多数人还是要掂量一下的。专职做投资唯一的优势就是自由。但对不自律的人来说,自由恰恰也会给他带来很多问题。
日本养老投资启示录
前面讲的都是投资,在这本书的结尾,我们想讲一下养老的问题。这里我们以日本为例,告诉大家老龄化以后,整个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在年轻时候,又需要为此做些什么准备。用日本举例说明,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非常接近,只是他们的发展比我们要早30年。
体面养老需要多少钱
通过互联网搜索,我们会发现日本在养老细节和保障方面被吹上了天。网上评价日本养老领域发展迅猛、保障完善、细节完美、服务优质,日本可以说是养老天堂了。那么这些文章有没有过于夸张呢?并没有。如果你有钱,是个富裕老人的话,网络上的每一句话我认为都是真的。
以前日本有个街头采访,采访对象是一位住在养老院的85岁老人。这位实在的日本老人告诉我们,养老院不是普通人随便能住的。在日本,条件稍好的养老院收费门槛极高,初期费用动辄高达数千万日元,即便如此,“首都圈”养老院仍是供不应求。入住以后每个月还有各项杂费。每个月大概要花3万元人民币,一年总共差不多36万元人民币。到现在为止,这位日本老人已经差不多在养老院住了10年,也就是360万元人民币。85岁的大爷依然神采奕奕、头脑清晰、衣着得体。可以看出大爷在养老院过得不错。
这时候记者突然问了一句,如果没钱维持现在的生活,那会很辛苦吧?老人的答案让人大吃一惊,“钱花光那天就是我的死期”。在养老院的10年里,大爷算上初期费用共花掉了655万元人民币。开销这么大,也不知大爷的积蓄能坚持多久。记者于是询问老人的储蓄还能维持多久。大爷竖起三根手指。不计算通货膨胀,按照现在的日常开销,这些积蓄还能支撑大爷过30多年。
看到屏幕上的一个个数字,想必大家也能体会,日本的养老服务确实很棒,细节完美,保障完善。唯一的问题就是,价格不是普通日本人能承受的。因为经济原因,多数普通的日本老人显然没办法过得这么潇洒。
普通日本老人的困境
在国人的印象里,日本这个国家人民富足又长寿,而且也是全球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2015年6月,藤田孝典先生撰写的《下流老人》出版了。“下流老人”这个词也在2015年成为日本的年度流行词。
据统计,全日本现在一共有1100万“下流老人”。要知道日本的老年人总数也不过才2000多万。这里的“下流”不是说作风问题,而是指收入水平和社会阶层从工作时候的中等水平向下层滑落,以至于滑落到贫困阶层的事实。“下流”在这里意味着下跌或者滑落,也可以解释为一种失去安全的状态,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随着年纪增长,这样的老人不仅收入变得极低、没有足够的存款,而且在社会上逐渐变成既没有依赖也没有倾诉的人。经济困难和精神孤独的双重压力使得很多长寿的日本老人承受折磨。现在这样的人群在日本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不只65岁以上的日本老人,更进一步蔓延到工作人口。经济衰退、收入减少、物价上涨三重危机叠加,年轻人就业困难,中年失业的上班族很难再次进入职场,这批人正在成为“下流老人”的预备军。在经济方面,不用到老年,其实从中年开始,很多日本人就已经开始滑落。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意外。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千禧年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开始推行临时工制度,打破终身雇用,企业可以随意裁员。临时工制度使得以前大学生毕业就能靠努力成为中产阶级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多数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根本找不到长期稳定的工作,只能做临时工。
按照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调查结果,现在日本从业者中,每三人就有一个是临时工。而临时工的收入不过是正式职员的一半。企业通过雇用非正式员工,节省了社会保险费,削减了劳动成本。如今,这类拿着低工资又无福利待遇的非正式员工人数,已达到日本就业者总数的1/3。这是造成日本贫困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日本政府曾宣布说,日本的完全失业率已经下降至4.4%,并将其视为“结构改革的成果”。实际上所增加的就业人口,基本上都是上述这种非正式员工。
作为临时工,年轻的“穷忙族”在20多岁还能找到临时工的工作,30岁以后工作就变得极其困难。除去少数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多数日本人从事的职业在35岁以后无论选择面、竞争力还是收入水平都是逐年下降的。很多人在40岁失业以后就再也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以打零工为生,根本不用到退休,中年后半程开始,日子就越发艰难。这和近两年国内很多中产面临的职业困境是一样的。其实从统计数据看,除去极少数大器晚成或者特殊行业,多数人的收入水平都是随着年纪增长而下滑的,这一点在全世界都不例外。
精神方面,随着年纪的增长,多数人越来越难交到新的朋友,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孤独。调查显示,相比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常找同事或者朋友沟通,步入中年的日本人变得越发沉默,常常倾向于不找任何人沟通。老龄化、不结婚、少子化、城市化使得生活在大城市的日本人离开了职场,与社会的新关联不断缩小。尤其是居住在大城市的中年人,看起来忙忙碌碌,但多数人其实除了在工作场合偶尔接触人外,并无机会与他人进行深入接触。很多人一旦离职,失去了和公司同事的联系,会变得越发孤独。随着年纪渐长,这种孤独感与日俱增。
每一位日本老人年轻时都和你我一样认真地工作,却从没想到年老后的生活如此孤独辛苦,很多人甚至失去求生欲望。钱不够花,储蓄清零,吃不饱饭,坐不起车,不敢生病,没有朋友,拼命工作,听起来惨不忍睹的描述却是很多日本老人真实生活的写照。因为贫穷,很多年过花甲的日本老人不得不重返工作岗位,干起了送外卖、开出租的活儿。随便在日本叫一辆出租车都有可能遇到满头银发的司机,要知道,日本的出租车司机平均年龄接近60岁。由此可以看出,65岁以上老人占就业人口的权重明显在逐年升高。
2017年在日本2000多万的老年人中,有807万65岁以上的高龄者仍在工作,创下了历史纪录,并且这个数字连续十多年呈增长态势。目前的日本正在打造“终身不退休社会”,最新的一项政策是上调退休领养老金的年龄至70岁。
因为贫穷,现在日本的老人犯罪率越来越高。截至2017年,犯罪老人的数量已经占到犯人总数的20.8%,而1997年仅占总数的4%。在这些犯罪老人中,70%都是因为“盗窃”被捕,他们偷盗的多数是三明治、饭团等日常食品,并不贵重。
很多老人都是有意为之,目的就是被抓,能够住进监狱养老。只需要从便利店顺走一个200日元的三明治,就可以获得两年的监禁,比领养老金靠谱多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日本长崎一位叫田中的80岁老人,因生活贫困15次犯盗窃罪,在监狱待了20年。另一位叫东山的79岁老人,多次故意犯罪,吃过大阪、名古屋、福岛、鸟取、高松等地的牢饭,荣登日本“老年犯罪名人堂”。
监狱已经变成了这批“下流老人”最喜欢的地方,以自由为代价换取食物、住处和医疗,还有监狱看守提供服务。这些老人本身的行动能力就很差,住在监狱里也不比养老院差多少,能免费吃喝又不用干活,居住条件也不错,还有免费医疗,这就是他们向往的生活吧。
养老金问题
日本老人的凄惨状况和养老金不足息息相关。2019年6月3日,日本金融厅发布了一份报告:一对夫妻,丈夫达到65岁,妻子达到60岁,都没有工作,每月可以领到约20万日元的养老金,但是每月的开支要多出5万日元。单单依靠养老金,每个月将出现3000日元的缺口,从而陷入老后破产的窘境。按照日本提倡的寿命百年来讲,每个人从65到100岁,需要约2000万日元来弥补养老金的不足。
钱不够怎么办?报告给出了三条建议:
1.退休后继续工作;
2.卖掉房子换钱;
3.从城市搬到乡下以节省开支。
报告一发布就引发民众的愤怒。
很多日本老百姓控诉,辛苦工作一辈子,每个月按时交养老金,想着退休颐养天年,结果政府告诉大家不存够2000万日元就无法善终,这不是骗人吗?
为什么日本人支付的养老金都不够老人日常生活支出呢?很简单,因为养老金不够了。养老金本身是现收现付制。年轻人交,老年人领,政府只是转移支付。没年轻人了,退休金自然就发不出来了。
对于养老问题,日本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当年的日本做了比全世界任何国家都多的事情以应对养老问题,也存了比任何国家都多的养老金。1960年日本建立养老金制度之后,经过40年的积累,到21世纪头几年,日本厚生养老基金达到了140万亿日元、国民年金10万亿日元、各种共济组合50万亿日元、民间养老基金40万亿日元,合计240万亿日元的规模。
历史上没有任何国家为养老存过这么多钱,只有美国曾经接近这个数字,其他任何国家的金额都不在一个数量级。这么快就不够了是因为日本当年建立养老金制度的时候对未来几十年过于乐观。
首先,日本的养老金制度是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当时的设计寿命是72岁,现在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80岁。当时的设计者根本没预料到现在的人能活这么久。
其次是低生育率。日本的人口出生高峰出现在“二战”结束后,之后除了20世纪70年代初因为“二战婴儿潮”这代人长大结婚生子带来一个小高峰,就一直下滑到现在。1960年建立养老金制度以后又过了五年,“婴儿潮”这代人才开始参加工作,直到2005年,“婴儿潮”这代人才到60岁。
之前因为年轻人多老人少,一直在大量收钱少量付钱,这使得前面几十年高速发展的日本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产生重视。收费低、给付标准高是开始的标配。举个例子,日本养老金创设之初的1961年每个月只需要付100日元,老人每年就能领24 000日元。80年代初月付4 000日元,老人每年领50万日元。如果一个人1938年出生,1961年23岁大学毕业开始交社保,交足40年,那他一生缴费230万日元,退休到死亡可以领1 300万日元,收益率是480%。到了90年代日本发觉这么做难以为继,只能调高费率,现在月缴15 000日元。
2005年“婴儿潮”一代开始大量退休,领取养老金的人口暴涨。过去几十年持续下降的出生人口又让缴纳养老金的年轻人数量锐减,收支越发不平衡,日本的养老金就不够了。老人越活越长,缴费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日本的生育率这些年是屡创新低,长期在1.5左右徘徊,及格是1.8,正常为2.1。2018年日本新出生的婴儿只有92万人,创历史最低,连续三年不足100万。有科学家预测:2055年日本总人口将减少到9000万,2105年将减少到4500万。
老人越来越长寿导致支出不断增加,收入却因为低生育率而停滞不前。想继续提高养老金费率也不现实,十几年的经济衰退让日本国民收入原地踏步,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多交养老金。想靠投资收益弥补收支缺口,几百万亿日元规模的资金在国内投资,年收益率只会和GDP增长差不多,每年也就不到1%。恶化的收支情况加上增长不足,日本每年都要从过去的积累中拿出存款来支付退休金。单单2011年厚生年金就拿出8万亿日元补贴收支差额,相当于总资产的1/10。日本20世纪80年代法定60岁退休,仅仅到2004年养老金就扛不住了,要晚发退休金,搞“渐进式退休”乃至打造“无退休社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生育率不足,没有足够的年轻人缴纳养老金。
日本的启示
日本人养老金不够用的原因,除了人口老龄化问题,还有个体年龄过大后收入下滑,但是房租还不断上涨的问题。9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衰退,步入失落的20年。这期间,日本房价不断下跌,很多日本人不再买房,而是选择租房居住,甚至选择一辈子租房。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普通人考虑养老问题的时候要先买房,甚至在钱宽裕的情况下最好在人口流入的一、二线城市买多套房,作为养老的被动储蓄。等到年纪大了,我们可以靠房租或者卖房来弥补收入上的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越来越离不开他人照顾,谁来照顾老人又成了问题。最后不是自己的孩子照顾,就是雇用别人的孩子照顾。照顾这件事对独居的有钱人来说从来不是问题,人家请得起护工照顾自己;对于独居的没钱人才是问题,他们老了没钱请别人的孩子照顾自己,也没有自己的孩子帮忙。因为经济原因,现在国内多数老人都是由自己的孩子照顾,想必很多人都见过父母那代人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雇用保姆,费用一般至少是养老金的2~3倍,多数老人根本负担不起。请不起别人的孩子照顾你怎么办,只能依靠自己的孩子。
现在网上流传着一种论调,老了以后靠积蓄和养老金生活就行,生孩子养儿防老很无耻。有钱人无所谓,但普通人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年老后的收入水平。按照统计数字,目前老人开始逐渐失能需要人照顾生活的时间大概为8年。目前二线城市一个医养结合能够很好照顾失能老人的养老院月收费带护工大概是1.5万元。不算通货膨胀,一对老夫妻目前需要有300万才能雇用他人照顾。你觉得目前除去日常开销、养育子女等各种费用,在人生的最后9年能支付起这个费用的老人有多少?时间推移到30年以后呢?费用又是多少?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根本不存在住好养老院得到体面服务的选择,因为经济水平达不到。最后养老要么靠积蓄,要么靠孩子。
只要想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根据自己的条件该做什么准备也就清楚了。
(1)内部收益率,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