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沉迷于正确而无用的东西
一
我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人痴迷于正确而无用的理论是一种懒惰。
我想表达的是,很多自媒体每天争论这个、讨论那个,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为了某个观点、某个派别,吵得不亦乐乎。
在我看来,作为普通人,各种理论都是拿来用的。如果对现实世界没有用,不能帮你进阶,你研究它干什么?
你是有钱、很闲的人吗?
二
以写文章为例,刚开始,数量就是“正义”,就是质量,其他都是废话。
你要拼命地写,边写,边思考,边改善,边提炼,边向高手学习,前期要避免刻意追求所谓的深度,不要反复在文笔上雕琢。
某次,我和一个大网红聊天。我问:“这么多年,你能赚钱的原因是什么?”
网红说:“有个理论说,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红几分钟。以前我觉得很荒诞,但现在看来,大概率是可以的。”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网红的历史,这些年无数人崛起,又很快消失了。
谁可以保留下来?有作品的人,而且要持续有作品才行。你自身的能力要过硬。无论是你的外貌、婚姻,还是口才、宣传能力,至少要有一个持续的亮点,让你不停地有作品出来。
否则,人们都是健忘的,你做的事会被迅速淹没。公关公司都深谙这个道理。
很多人过不了心理那一关,觉得自己出去做业务,求人办事,丢死人了,这种想法有问题。
哪怕你走在大街上出了丑,也没人记得你是谁。你以为别人在嘲笑你。其实不然,根本就没人在意你,这才是这个世界最真实、最悲惨的地方。
我问网红:“那有深度的文章,是不是更有吸引力,更有传播的价值?”
网红说:“乍一听是有道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文章,大家会收藏,但不会给别人看的,因为绝大部分人的竞争者都是身边的人。他要是真拿到一本‘武林秘籍’,怎么可能给同事看呢?你不是说过,很多公司的领导没有认真培养下属。道理是一样的。
“你们搞知识星球,道理不也是一样的吗?真正硬核的、赚钱的,你和几个嘉宾写的,不方便公开的,也都是只发在知识星球上,不会发到外面去。”
我问:“那为什么还是有一些文章,传播度会更好一些?”
网红说:“他们传播的不是文章,而是情绪,是身份,是价值认同。
“这才是符合真正传播学的。人们要的往往不是有价值的东西,而是情绪。如果把真理写得复杂了,逻辑严谨了,人们读起来就会特别累。
“大脑是极其懒惰的,你写得越复杂,越影响阅读体验。因为大家都喜欢看故事。”
网红说:“你是拥有时光穿梭机的人,能看透世界的本质。”
三
我问:“像罗振宇的‘得到’、吴晓波的‘890新商学’等超级文化IP,在知识变现方面极其成功,你怎么看?”
网红说:“我们这批年轻人,之所以能在自媒体方面有一定的斩获,肯定要感谢这些前辈的努力。搞自媒体的骂前辈,本身就是数典忘祖。
“观点不同可以讨论,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对别人无端发起攻击,本身就是一件很被人看不起的事情。”
我问:“启蒙者、先行者唤醒了潜在客户,他们本身是‘吃’不完的,对吗?”
网红说:“百分之百是这样的。举两个例子,‘得到’App提供的知识类产品,内容都是全国顶级专家学者的理论,好不好?非常好。
“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内容太枯燥,用处不大。我看你也学哲学、法律、历史、管理等,学完能干什么?拔剑四顾心茫然,越学越焦虑,所以才有人说他贩卖焦虑,进行知识收割。
“这批读者,最后肯定会找一些能够落地的、更接地气的小V,比如你这样搞医疗的、搞房地产的自媒体,发的内容有实操价值、可落地学习。
“而吴晓波的作品,更专注于商业界。你肯定学习了很多,也是长期的读者,你怎么评价?”
我说:“我刚毕业那几年特别痴迷于学习,看的都是战略、管理哲学、名企、名家的文章,以为自己学习了很多。
“但是,等我年纪大了,职位升高了,自己也在大公司看到了很多战略的制定过程——各种无奈、妥协、曲线救国、资源约束。就这样搞出来的战略还被外面吹成神一样的案例。我就不想看外面的管理学文章了。
“《反脆弱》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就是那个写了畅销书《黑天鹅》的人,我对他研究一番之后,更加确定了这个观点。塔勒布靠写了几本书声名鹊起。但是,你得研究他为什么能有这个战绩。
“他说,在他十几岁的时候,黎巴嫩爆发了大规模内战,他爷爷是黎巴嫩当时的国防部长,但是他爷爷对内战的认知和出租车司机差不多,都认为过几天就会结束。
“后来,他去了美国,接触到世界500强公司的CEO,他原以为这帮人应该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结果他们和他爷爷的水平也差不多。
“这一点,我是有感受的。我认识一些高校的老师,甚至很多所谓智库的人,过去几年,他们连续几次做出巨大的误判。
“有人问英国这么闹腾,会脱欧吗?
“很多智库的人说脱不了,结果全部‘打脸’了。”
网红说:“这一点,某个知名人物在演讲里也承认了。知识分子对预测世界是无能的,他们只擅长解释世界,是事后诸葛亮。”
我说:“既然如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别跟着凑热闹,多研究点具体问题。”
网红问:“哪些具体问题?”
我笑着说:“比如升职加薪、职业规划、向上管理等问题。”
通往财富自由的路上,要多看看天
一
我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要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赛道。但是职业收入只是收入的一个方面,既不全面,也不安全。
稍微研究过经济学或财富理论的,都知道收入分为职务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也就是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
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财富自由,那么到底赚多少钱才能财富自由?有标准吗?
务实派的理论将财富自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财富保障阶段,第二阶段是财富安全阶段,第三阶段是财富自由阶段。
它们的标准是什么?
财富保障阶段:在完全没有外部收入的情况下,你手里有可以维持6个月生活的钱。从统计学来说,6个月内,你会调整好,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即使是真的失业了,你也会在其他领域再就业,尤其是当你处于年富力强时。
财富安全阶段:A×12÷i,A是你每个月的必要花销,12是12个月,i是你手里资产的年化收益率。
也就是说,你手里的资产年化收益部分能够覆盖每个月的必要花销,那么恭喜你,你实现了财富安全。
举例说明:家庭每个月的必要花销是1万元,一年就是12万元,最稳妥的资产年化收益率是4%,那么12万÷4%=300万元。
也就是说,你手里有300万元现金,你就处于财富安全阶段。当然,如果你手里有300万元现金,你的收益率肯定不会止步于4%。
打开银行App,拿出小本子,算一算,看看自己还差多少。
迈过财富安全阶段,下一步进入财富自由阶段。
财富自由阶段:A×12÷i,还是一模一样的公式,只是其中的A所代表的含义发生了变化,A是你每个月想要花的钱,12是12个月,i是你手里资产的年化收益率。
这个标准,完全就是因人而异了。
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有什么样的财富规模。
二
只有别人不吃亏,能赚到钱,别人才会一直跟着你。而这些人就是你的财富。
我身边有个朋友,在外企做高管,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研究特价机票,到处旅游。
有一次和他吃火锅的时候,我劝他:“你要是把研究特价机票的精力用来研究如何赚钱,你都可以坐头等舱了。”
这就是方向性错误,但是改得了吗?很难。
人是很难被说服的。更悲观一点说,人是不可能被说服的。我们在人群中找到和自己观念一致的人就够了。
前面提到了资产,而资产的对立面是负债。
什么是资产?能够帮你产生现金流的,比如公司、股票、债券、不动产,以及你的作品(书籍、微信公众号、人脉)。
什么是负债?不断消耗你现金流的,比如汽车、包包、奢侈品、日用品等。
我们的策略是什么?不断买入资产,降低负债。
这里就会有争议,比如我爱买房子和理财,妻子爱买汽车和包包。
一个要的是资产增值,一个要的是高品质的生活。
所以,如何更快地提高赚钱效率,才是我们应该不断思考的。
三
一群小孩子,一起玩,一起学习,他们往往会很快乐。
那么这些人未来会如何发展呢?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时间观。
一个人把时间放在哪里,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基本上决定了这个人的上限。
现在视频越做越短,书没人看,博客变成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太长都没耐心看完。人们的时间太碎片化了,太多的信息会分散一个人的注意力。
这个时代,信息无比泛滥:对财富感兴趣的,可以看全球顶尖智库的书籍、文章;对游戏感兴趣的,可以无限制地玩各种版本;对影视感兴趣的,有无穷无尽的资源可以看。
这佐证了我刚才的观点——你的注意力放在哪里,基本上就决定了你的上限。
上面讲的注意力,是一个人花费时间的数量。
注意力>时间>金钱,这个公式中,时间指的是什么?在信息化时代以前,你要学一门知识,要去上大学,要去图书馆,很可能沉下去好几年才能摸到一点门道。
但现在不一样了,各种知识无限供给,有免费的,有付费的,甚至有高质量的付费内容。只要花点钱,你就能得到顶级的知识成果。
付费就是“捡便宜”。你的那点钱购买了别人十几年的经验和成果,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武侠小说里,你被坏人推下悬崖,刚巧碰上一个被铁链子拴着的武林宗师,等着传授给你一身的内力。
代价是跳下悬崖,也就是要花费你的注意力和一点钱。
要分清什么是大钱、什么是小钱,要定个大目标,要活在未来。
不要被身边的小动静打扰,别被涨涨跌跌弄得心惊肉跳,你要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判断什么是大趋势、什么是小波动。
专注思考,不要消耗生命。
如果坚持不下去了,该怎么办?
给自己定一个大目标,找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
比如我逼自己每天写一篇文章,坚持5年、10年、20年,这个期间可以联结到的人都是我的资产。
能静下心看文字的人,大概率比整天看短视频的人要收获多一点,这是我的判断。
那个写了几篇公众号文章的家伙,身价千亿了
某位知名企业家的微信公众号简介是这么写的:“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也作为我自己的记录。希望几十年后,能像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一样,依然可读。”
朴实无华的简介和整体的文风,一脉相承。
一
2016年2月18日,这位知名企业家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我的中学和大学》。
这个时间点很特殊,这年他做的第4个创业项目火了,前面3个都没火。
2015年9月,新项目上线。
2016年2月,单月成交额破1000万元,付费用户突破2000万人。
每个人都有倾诉欲。
只是很多人成功之后,再发表的言论可信度相当于官修史书。
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在于,一个人可以在5年内迅速崛起,也可以看到一个身价千亿的人,5年前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喃喃私语。
如同我为了鼓励年轻人,在知乎上分享我是一步步如何走来的,这个人的第一篇文章是《我的中学和大学》。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是在想告诉大家“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至于“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他在公众号的简介上回答了。
二
对于普通人,改变命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教育。
这位企业家从杭州市郊的一所普通小学考进了杭州外国语学校。这所小学办学的9年时间里,他是唯一一个考进杭州外国语学校的。人生充满戏剧化,他当时参加奥数比赛得了个奖,老师让他参加这个中学的入学考试,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他不想去,又被校长劝了一番才去的。后来想起来,他庆幸自己当时去了。
一个好学校到底有多好,我是看了这篇文章才有深刻体会的。
杭州外国语学校80%以上的学生可以保送大学,当年(20世纪90年代)就可以看很多人看不到的影视剧。
后来,他被保送到浙江大学混合班,这个班是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前身。“竺可桢”这个名字,我们在课本上就了解过。
导师、实验室的各种优质待遇,以及激烈的内部竞争,我就不赘述了。
在这里,我重点讲一个和我做微信公众号思路不谋而合的人——惠尔丰的创始人、POS机的领导者梅尔顿。他投资了AOL和PayPal。
20世纪90年代,梅尔顿创办了梅尔顿基金会(Melton Foundation)。这个基金会神奇的地方在于,其在全球选了5所大学,分别来自五大洲。
基金会每年在这些大学中选出5个年轻人。一旦入选,大家每年飞到一个成员国闭关10天,一起开年会,一起讨论,一起玩。
这个圈子还是终身相伴,打破了圈子边界,也成就了很多跨国夫妻。
那么梅尔顿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呢?他看到了柏林墙的倒塌,预感到世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梅尔顿将宝押在新兴国家的年轻人身上,他赢了。
三
我和很多人聊天的时候,会经常在心里评估他们的思考力。
对一个现象,你是否尝试去思考其本质。很多人每天说了无数的话,但都是宣泄情绪,毫无意义。比如,我们身边和网上总有人赞同“读书无用论”,吐槽某些优秀的家庭出现了纨绔子弟。和宣称“读书无用论”一样,你看到的反面案例,都是“幸存者偏差”,绝大部分人很优秀。
普通的学校教育只是通识教育,真正的“屠龙术”更多的是口口相传的家庭内部教育。
多数人通过拼命阅读、记笔记和思考,忙活二三十年才参透的道理,有的人很可能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从他的父母那儿知道了。
父母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
听着很令人绝望,但是有办法改变吗?有的。
该知名企业家提到一点——田忌赛马,即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创造局部优势。是不是很熟悉?
这和我们熟悉的军事理论如出一辙: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各个击破。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在经济学里,这就是“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区别。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个人都要尽快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使在总体指标低于对方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发展。
最后,该企业家提到,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普通人要学会知识变现
一、知识
对于只想过简单而美好生活的普通人而言,我们要想明白,知识是什么,别人为什么要为你的知识买单。某天,我走在路上想这个问题,觉得知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知识是知识饥渴症患者买单,像我这样的,每天喜欢东看看、西学学,学到东西就很开心。
这种知识算是提供了情绪价值,除了让自己有一定智力上的愉悦感,其他没什么大用,除非你找到一个变现的抓手。
有人说过,懂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这些道理没找到抓手,道理没有变成财富。
还有一种知识能让人买单,就是一旦学会,能帮别人赚钱,比如电焊、电脑编程、开车、会计、开挖掘机,甚至投资房地产、理财。
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一点?
因为某天我拿着彩色宣传页在会议室里和经销商费了半天劲儿,口干舌燥地讲这个产品如何好。
对方两眼一抹黑,听得云里雾里,半懂不懂。对方关心这个产品的细节吗?
从对方空洞的眼神里,我很快就知道,我的产品到底有多好,他根本不关心。他只关心我的产品拿货价是多少、市场价是多少,他能赚多少。
你要先把这些讲清楚,这才是知识——能赚钱的知识。其他的虽然重要,虽然正确,但是不好意思,现在不要讲,因为对方没兴趣。
如果你连对方的兴趣还没撩拨起来就乱讲一通,效率是极其低下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
你看很多公司市场部、研发部门的人,知识水平是不是更高?
但是,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些部门创造的利润经常没有销售团队多,为什么?
距离赚钱效应远,又提供不了情绪价值,你让出钱的人怎么买单?
二、时间和节奏
在内部培训的会议上,我和很多同事强调过时间和节奏的观点。
所有的销售都是在和时间赛跑,那好销售和坏销售有什么区别?
从1000万元的销售额做到5000万元的销售额,有的销售人员花了三年,有的销售人员一年就搞定。时间上的差别就是最大的区别。
什么是好领导?一个市场,别人花三四年才能拿下来,他花更少的时间带队拿下来,这就是好领导。
很多公司都是如此,尤其是刚创立的公司,事关生死存亡,速度就是一切,每天都在想如何快速扩大规模。规模,是一切问题的解药。
即使是一个超级好的赛道,你磨磨唧唧的,等对手全起来了,你还没把根据地弄好,就等着被收割吧。
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是这么崛起的,比如美团、阿里巴巴、微信。
尽管某种产品或者商业模式不是我发明的,那又如何?我能快速、高效地扩大规模,这才是最牛的能力。
发明一种东西固然牛,但能让一种东西普及到全世界更牛,否则,发明就是自娱自乐,难以实现人生目标。
我为什么会在这篇文里聊时间和节奏?因为很多销售员每天盯着老板布置的那点KPI,没完成就火急火燎地去压货;一旦超了KPI,就天天想着如何踩刹车。这么做,对吗?
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想着拿奖金,当然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你想的是3年、5年,甚至10年之后的职场回报率,那就不应该在意这些。因为太耽误事了。你这么做,整个市场布局和人生布局的节奏都被打乱了。
把眼光从KPI上挪开,每天在脑海中琢磨:我为明年做了哪些布局?我带出了几个能打的人?这个市场还需要几个人?市场的规模有多大,存量是几千万?增量市场是多大,在哪里?我要找谁去覆盖?刹车是不用刻意去踩的,因为这里是中国,有无限广阔的市场,到处都是增量市场。大脑的带宽是有限的,要多想一想:我够不够快?还能不能再快一些?有没有更高的效率联结更多的人,团结更多的人?
为什么我要单独把时间和节奏拿出来写?是因为我看到有些人到了年底,为了省那么一点钱,在全球供应链极其不稳的情况下把库存降得极低,最后把生意的节奏搞乱了。这样做很不值得,太保守了。
供应链能不能创造价值呢?我以前对公司的供应链没有深刻的认知,认为它就是送个货,招那么多人,真是太糟蹋钱了。
接触时间久了,我发现人家赚钱是应该的,管得好的话每年能节省两百多万元,这可是净利润!
那他们赚的钱多吗?具体多少,我不知道,估计也多不到哪里去。为什么?因为领导只能看到你帮公司赚了多少钱,很难看到你帮公司省了多少钱,甚至认为你帮公司省钱是应该的,是你的分内事。
这就是目前国内多数公司的现状,因为我们处于有利时间段,因为我们发展得非常快,有太多的增量市场,有太多的机会去赚钱。
在未来的某个时段,同样的生意规模,谁能节省更多的钱,控制成本,谁就更牛,像负责苹果供应链的人去当苹果CEO一样。
你看,小到个人,大到公司,都是有节奏的。在不同的时间和节奏里,你的知识变现能力是不一样的。
三、被骂与坚持
我怂恿管供应链的同事去找总部争取更大的事权,同事的头摇得跟个拨浪鼓似的。
他一边摇头,一边对我说:“你太极端了。”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市场,这个产品已经占全球50%以上,但凡对公司负责、对生意负责,就应该把事权放在中国,否则就是对生意不负责任,你不说,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你说了,提了这样的要求,是不是要被骂?当然会被骂。
因为你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要求的人,有人会觉得你是在争权夺利。
这些都是理由,但是重要吗?一点都不重要。什么最重要?赢最重要。
有一次中午吃饭,我把这个故事讲给老板听。老板把盒饭放下了,双眼瞪着我:“你什么意思?”
我连忙摆手:“我不是那个意思。”
我光顾着吹牛了,忘记了对方是老板。
但是,一个强大的组织必须得有这样的觉悟:功成不必在我。当然,也可以功成不必在你。
生意发展到一定程度,规模变大,组织架构随之发生变化——说到底,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当前,中国区市场已经变得超级大,占50%以上的销售额。作为业务负责人,连事权都不提,那就不应该了。不仅要提,而且要多提。
管供应链的同事一脸羡慕地看着我说:“你有个好老板,一个有包容心的老板。”
我说:“我的老板也是你的老板。遇到有包容心的老板,就该多创新,多搞点事情,搞十件被毙掉八件,能干成两件就是人生幸事了。否则,咱们都对不起那份包容心。”
我不会轻易放弃这件事,肯定要努力把这事往前推动,即使被骂也要坚持。因为这个见识一定要找到人来买单,否则说了半天又变成自娱自乐了。
最后,我也不认为有哪个老板喜欢自己的团队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的。
所以,不要那么拘谨,奔放一点,直白坦率一点,大不了挨骂,又不扣钱。
知识的属性
某天,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建议大家加我的微信后做自我介绍,这样我好给大家搭建关系,促成合作。
这些读者向我介绍自己以后,我发现他们当中很多都是中产人——一群焦虑的中产人,当然也有更富有的人。
普通人天天想成为中高层,中高层天天惦记着成为高层。和他们接触得多了,发现真的好像各有各的焦虑。
普通人的焦虑是如何尽快地迈入资产××万的行列。中高层的焦虑是如何尽快地迈入更大成就的行列。
人和人的焦虑,完全不是一回事。
有的人,是在桥洞里焦虑明天会不会刮大风,把被子刮跑了;有的人,喝着红酒,焦虑要不要在另一个国家再开一家工厂。
有的人焦虑完,把单薄的被子裹得更紧了;有的人焦虑完,去做了个精油SPA。
大家做的事不一样,焦虑的事更不一样。
在这拨自我介绍的人里面,有一些医疗行业的人很迷惘,找我商量,询问职业发展等。他们很辛苦,却赚不到钱。
对于公司或经销商老板等,我会帮忙分析赛道、产品、投资回报率及行业政策等。
对于个人,我会先问一个问题:你是想在年轻时就赚到钱,还是想到老了再赚钱?
他们几乎全都回答,肯定是年轻时就赚钱啊。
我会告诉他,你干的事跑偏了——普通人的工作看似纷杂,类别特别多,但说到底就分为两种:要么和物打交道,要么和人打交道。
一般和物打交道的,除非你是顶尖科研人员,否则大概率没有和人打交道的赚得多。为什么?因为大家掌握的知识完全不一样。
和物打交道的人,掌握的绝大部分是通用知识,这种人是可以批量化生产的。供给无限大,必然导致可替代性强、收入低。
而和人打交道的人,掌握的知识都是专用知识。比如做业务,你在外面遇到的客户长什么样,成交意愿如何,未来潜力多大,全都是用专用知识去评判的。
同一个客户,不同的人去拜访,得出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
比如,我刚毕业的时候去拜访公司最难搞的客户,他5年期间换了7个销售员,所有销售员去一次被骂一次,最后全被骂跑了。
我去也挨骂了,但是我觉得,会骂人的客户都是好客户,因为对方每骂你一句,都是在告诉你他不满的地方。你听得久了,一总结,来来回回就那几点。
真正没戏的客户是对你和和气气,不把不满告诉你,那才让人真绝望。
清华大学教授讲过一个让助理去买西瓜的案例。他要求助理买一个甜的西瓜。
如何保证西瓜甜?是拍拍,还是切个口子尝一口?甜不甜,有多甜,答案都太主观了。你要想客观,就得买个甜度计算仪器,才能保证买的西瓜和老板说的一致,但买西瓜带甜度计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优秀的销售员权力大、奖金多。
岁月静好是有代价的,经历腥风血雨是有回报的。
希望你在自己的赛道上,积累更多、更久、更专用的知识,长期如此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普通人能模仿、会复制就很厉害了
前些天和老板聊公司业务,这些年好用的销售工具来来回回就那几个,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很多公司都在讲创新、讲变革,老板问我:“你怎么看待创新?”
我是个老实人,真的经常思考这个话题。我斩钉截铁地说:“创新是极少数人拥有的天赋,更得有运气加持,才能搞成。
“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资格搞创新的,包括我在内,因为对于医疗领域,我也不太懂。
“但是,我有个小本领,就是谁做得好,我看一眼,听他讲一遍,我就学会了。我学习、复制、改善、提高的本领特别强。
“一套理论、一项技术,谁发明的当然重要,但是这个人经常只得到了名。而谁能把这套理论或技术规模化、扩大化、商业化,谁就能得到更大的收益。
“不够聪明要认,不要整天想着和真正的天才拼脑子,要多想一点如何与真正的天才合作。你脑子好使,我腿脚灵活,咱们合作不好吗?”
老板说:“好吧,第一次看到一个人把自己不够聪明说得这么理直气壮的。”
我说:“很多人以为自己聪明,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遇到天才。我遇到的天才太多了,所以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我得找差异化竞争,找比较优势。”
智力只是生存的手段之一,不是目的。
一、广告
写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作者大概率都会接广告,绝大部分人是无法拒绝别人送来的钱的。
而有些广告弄得太不像广告了,竟然有很多读者意识不到那是广告。
因此,我决定把整版的广告停了,基本上不接了,只接文末的贴片广告,而且写清楚那是广告位,尽量只接读者的广告,报价也让读者自己报。
广告主和账号之间衍生出的一个细分领域是广告中介。
这拨人,一方面找广告主要钱,另一方面找公众号主谈价。任何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领域都会产生中介。
某个周日,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之前有个广告中介说广告主反馈广告投放的效果很好,要找我再次投放广告。
我告诉他不接受整篇文章的广告,只接受文末的广告,而且尽量只接读者的广告。
对方很震惊,问:“什么时候开始的?你的读者还可以在你这儿做广告?”
我心里凉了半截,但还是很坦白地说:“你不看我的文章,也不是我的读者,所以我不愿意接你的广告,而且照你这么做,应该是做不好这个生意的。”
对方很委屈,如果不是为了柴米油盐,谁愿意做广告。
对方说完后,我心里更凉了。我给他抛了一个很好的话题,他完全没接住,而且理解的方向全跑偏了。
我说的内容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里面埋了一个宝藏,就是“打法”。
如果我听到别人和我说“你这套打法做不好生意”,我绝对不会认为是在批评我,而是立马会问:“那还有什么更高级的‘打法’请教教我,让我开开眼界,看看真正的高级要怎么做。”
这才是真正的聆听能力,太多的人整天只关心自己,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其实没人关心你,别人只是在发表自己的观点。
如果他问,我就会和他分享我看到的非常厉害的广告中介是怎么做的。
我从来不接理财、金融类的广告,但是两个月前,我接了一个保险的广告。
理由有四点:
1. 产品的确很好,在业内属于主流之一。
2. 重疾险的时间窗口很快就关闭了,也就是说以后要涨价。
3. 2020年,我的父亲发生了脑出血,我之前却未曾给他买保险,故而我有切肤之痛。
4. 这个广告中介很厉害,是我的深度读者,她能筛选出哪些自媒体号会火,对头部账号深度追踪并努力绑定。
以上四点看着都成立,但真正让我接这个活的原因只有第四点。
她催了我很久,我始终不接招。
有一次我正在出差的路上,她发了文案过来,是按照我的口吻写的,也就是给我定制的。
我很震惊,这也太拼了。虽然最后这个文案没用,但是我被她的拼搏和钻研精神打动了。
最后我把广告发出去了,因为我要交她这个朋友。她不仅卖保险能成,有这股劲儿,做什么都能做成。
最终的结果是,她很满意,我也很满意。我还帮她介绍了其他渠道,宣传效果也很好。
你骨子里真的认可“二八原则”吗?
也就是你80%的业绩是你20%的客户贡献的。这条规律在很多领域都适用。
你把几个有能量的人维护好,就很厉害了。而维护的方法不用多么创新,只要你看到、肯学,用心模仿,就可以发财了。
二、工具
在我们公司,有一个销售工具,叫作“大篷车”,是十几年前一个市场部经理发明的玩法。
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价格也是最高的。为了解决价格的问题,就让销售员开着车,带着十几万元的设备,到处给客户演示、试用。
公司报销租车费、油钱等各种费用。只要你肯做,公司大力支持。
这么一个销售工具给你,你会用吗?
绝大部分销售员是不用的,我问他们为什么不用。
有的说没效果,有的说没创意。一个人不做一件事,可以找出无数个理由。
但是有一个省的几个销售员连续几年一直这么做,最后效果非常好。
我和那个省份的业务经理聊天时问他:“你们的行动这么频繁,不会‘审美疲劳’吗?”
对方说:“这么做上瘾了,赚钱的事,怎么会疲劳呢?”
我问:“你就没有其他的‘打法’?”
对方问道:“其他‘打法’是什么样的?你们打一遍我看看。如果更有效,我跟着学。”
我心想,这也是一个高手。
有的人天天惦记着创新,有的人却天天惦记着要复制、要扩大规模。
但凡在大公司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在一个地方做出微创新是多么难得,复制到全国是多么大的挑战。
两个都很难,但是我问你,现在有两个人,一个是能做出这个微创新的,一个是能把这个创新复制到全国的。你提拔谁?你让谁负责更大的市场?
工具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炫耀的。
花里胡哨的点缀,只能在局部有效,在局部发光,不堪大用。
三、深刻
某天看综艺节目《奇葩说》,薛兆丰和刘擎一见面,我就连拍大腿,觉得太厉害了。
马东问刘擎:“经济学家说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冠,你怎么看?”
刘擎说:“经济学是社会学科的一个分支。”
薛兆丰回敬刘擎:“哲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深刻的道理真是无处不在。在娱乐节目里,在电影里,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关键是我们发现了多少。
某天早上起来看到了一个读者留言,把我吓了一跳。
读者是在凌晨两点半给我留的言:
达叔好,我想向达叔融资50万元,去投资比特币,2021年年底前归还。达叔可以考虑一下,如果认可,××日前转账到我的支付宝账号×××。如果不认可,我希望能收到达叔的反馈;如果需要进一步的消息,我们可以微信语音(视频)讨论。
谢谢达叔的理解。
××读者
在此之前,我还收到过让我体验到人类想法多样性的消息,是另一个读者发来的活动会议邀请:
2021人类永生计划大会暨长生不老大会(中华区)。
这个读者还说:“达叔,你好,我看到这个活动就想起了你,很符合你的气质。”
我生气吗?我一点都不生气。
有时候我们会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和我们一样,这种想法很单一。
我们有时候又以为自己很孤独、很特别,这种想法也很单一。
真正的世界是,无论你卖什么东西,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都能找到同类,关键是如何找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