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第十四章

书名:中国思想简史 作者:(日)武内义雄【著】,汪馥泉【译】 本章字数:3385 下载APP
从儒教到老庄
后汉亡(公元220年),便成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时代。魏国创业主是曹操武帝,其子曹丕文帝,善继其父业。文帝有称为《典论》的著述。其序中说:“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称“上”,即指武帝,所称“余”,即指文帝,故可知武帝父子是爱好学问的。武帝有《兵书接要》这著述,似乎该书乃集《太公阴谋解》三卷、《孙子略解》三卷、《续孙子兵法》二卷、《司马兵法注》一卷、《兵法要论》一卷总计十卷而成;惟至今尚存的,只不过是作为魏武《注孙子》的《孙子略解》三卷。就此来看,武帝似是兵法学者。《魏书》评判他说:“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在参与他的军事的学者中,有仲长统那般的儒者,因此,武帝或者也是通达儒教的人。仲长统是《昌言》的著者,前面已说过,《昌言》乃带有浓厚的法家色彩的儒家言,刘勰氏的《文心雕龙》说,魏初兼霸术名法。又《魏志》评曹操曰:“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就此去推测,则曹操的儒学,一定是和《昌言》同样属于法家的。而魏朝的施政方针,乃强迫极端节俭;虽后宫,亦食不兼肉,衣不用锦帛,茵蓐不取缘,器物不施丹漆(《卫觊传》),其臣下亦与此同化,大吏亦端壶飱上官署(《和绘传》),列卿亦日食干饭,衣破则以纸补缀之(《卫觊传》)。这一切或许都是根据那诫浮靡的《昌言》的主张的。
继曹操之后的文帝,在黄初之初,兴学宫,增博士员额,图儒学之兴隆,当时的学者中,有王肃其人。王肃,字子雍,其父王朗乃后汉末学者,赐姓杨,是传授今文学的人,故其子王肃,显然亦精通今文学;他又好贾逵、马融之学,折衷今古文,撰录《书》《诗》《三礼》《左氏》《论语》的注解,都为学官所采用,他折衷今古文的态度,虽亦与郑玄同样,惟他反对郑玄。据说,郑玄用今文之处,他便用古文,郑玄采古文之点,他则改为今文。他又有《圣证论》十二卷,该书乃依据《孔子家语》以驳斥郑玄。据说,他所根据的《家语》,乃他个人伪增的。这么一来,他每事都反对郑玄,惟其意见之不同,主要的是礼制和字句的解释,与大义有关者很少。其后,《圣证论》便成为郑学和王学论争的中心,奉郑学的马昭既驳斥他,王学之徒孔晁则答辩,博士张融亦批判之。同时,孙炎亦奉郑学,著《圣证论驳》,孙炎又著《尔雅注》六卷及《尔雅音》一卷,潜心于文字的训诂。就这些事实来推测,则大约是自古文学兴起以来,便侧重于文字的研究,渐次讨论到细小的问题,当时研究文字是很盛的事实,看了张缉的《广雅》三卷,《古今字诂》三卷、曹侯彦的《古今字苑》十卷等书籍的陆续出世,便可知道,同时,由三字石经设立的事实亦可明了。所谓三字石经,乃用古文、篆、隶三体书写《尚书》《春秋》的文章,此古文乃根据魏初邯郸淳所传的古文经传,当时在学者间,似乎很注意这古文的笔法,于是,文字的训诂及笔法,是当时经学的主要问题,并无与大义有关的。鱼豢的《魏略》这样地记述当时学界的状态:太学始开时,有弟子数百人。到太和、青龙(公元227—236年),中外多事,人尽避就,虽不解性学,多请求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人,而诸博士率皆粗疏,因不能教育弟子,弟子原本为避役,因亦不能努力修学,冬来春去,年年如此。有时虽有勤学者,亦止于台阁举格,加之不念“统大义”,只在字指、墨法、点注之间问学,百人同试,未有十焉,因此,志学之士终复陵迟,求浮虚者各竞逐焉。(《魏志》卷十三注引《魏略》)
就此看来,当时的学问,似乎拘泥于文字的意义与笔法的枝节,毫无生意。因而,在这个时代,社会的方面是受后汉末诸子的影响,强制在严厉的法律下过极端的禁欲生活,在思想方面则受训诂学之余弊失却指道精神,其结果,稍有才能者,都脱离儒教而走到老庄。
所谓老庄之学乃信奉老聃、庄周之道的学派名称,是道家之一派,汉初信奉道家之人很多,特别窦太后是热心的信奉者,故这教势力很大,当时此派的人们,并称黄帝与老子,名为黄老学。惟及至武帝即位,儒家既得势力,黄老之学便失势于中央,仅集于淮南王刘安之下维持其余势。他们在淮南王之门,编纂《淮南子内书》二十一篇、《外书》三十三篇、《中书》八卷,同时并注意庄周,编纂《庄子》五十二篇,似乎是从此便敬仰老聃、庄周为宗师而形成了老庄学。可是,其后的两汉思想界,已成为儒家独霸的舞台,不见有老庄的活跃,仅由于后汉的许慎和高诱注解《淮南子内书》,著成《淮南子闲诂》及《淮南鸿烈解》,可想象一部分人尚不忘却他。然而,及魏晋之际,时势一变,老庄之学抬头,老庄思想压倒儒学而居其上。这回转期的代表者,是王弼和何晏。
王弼字辅嗣,正始十年(公元249年)二十四岁逝世。王弼的族祖王粲,得后汉名儒蔡邕之遗留书籍,其后把它让给王弼之父王业,王业又把它传给其长子王弘。王弼幼时便读诵其兄之书籍,有博览名,其著述有《老子注》二卷和《易注》六卷。他的《老子注》,乃以庄子思想解释老子,较从前的解释更进一步。他的《易注》,乃根据《费氏易》(古文《易》之始祖),借老庄之哲学以说明《易》,此乃以前所无者。试举其一例而言,他在《易》复卦的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一句之下,注解说:
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
其解释完全本老庄之说。他的《易注》,仅解上下经和彖象传,尚未及系辞传,惟韩康伯受他的见解,便写成系辞之注,且在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句下注解说:“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由此看来,可想象王弼、韩康伯之《易注》如何地受老庄之影响。
何晏,字平叔,有天聪之誉,好老庄,书《老子》之注。传闻其后及见王弼之《老子注》,服其清奇,叹为如斯之人可与语天人之际。遂焚自己的注解,故他也算是王弼一流的人。又有《论语集解》二卷的著述。《集解》是集积他以前对《论语》的注解,更补其不足之点,他这补足的部分,乃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例如,注于《述而第七》“子曰:‘志于道’”句下说:“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又注于《先进第十一》:“回也其庶乎,屡空”句下说:空,犹如虚中也。皆以老庄哲学解儒书。总之,后汉末至魏初,古文学之进展,既有作为倾向于文字训诂一方面的反动——以《易》和《论语》来阐明儒教精神的倾向,至正始以后,又有借用老庄哲学来说明《易》《论语》的意义的人们。其后老庄学的研究,日盛一日,自魏至晋之间,便有无数的老庄注释书。钟繇的《老子训》,董遇的《老子训》,张揖的《老子注》,何晏的《老子道德论》,阮籍的《道德论》,钟会的《老子注》,孟康的《老子注》,荀融的《老子义》,虞翻的《老子注》,范望的《老子注训》,王尚的《述老子》,程韶的《老子集解》,张凭的《注老子》,孙登的《老子集注》,崔撰的《庄子注》,向秀的《庄子注》,司马彪的《庄子注》,李颐的《庄子集解》,张湛的《列子注》等等,几不胜枚举的与儒者的注解讲疏相对抗。刘勰在《文心雕龙》说:“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诚非我欺之言。老庄学这般地盛行,便形成了避俗事尚清谈这一种时代思潮,赵瓯北《二十二史札记》中论这风潮说:
清谈起于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祖述《老》《庄》,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者也,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王衍传》)是时阮籍亦素有高名,口谈浮虚,不遵礼法。(《裴頠传》)籍尝作《大人先生传》,谓世之礼法君子,如虱之处裈。(《阮籍传》)其后王衍、乐广慕之,俱宅心事外,名重于时,天下言风流者,以王、乐称首。(《乐广传》)后进莫不竞为浮诞,遂成风俗。(《王衍传》)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愍帝纪论)
这实为简略而得其要之言。而时尚之所趋,汤汤成俗,虽偶有裴、江淳、范宁等二三忧时之士,思有以矫正之,亦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徒传有阮籍、阮咸、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竹林七贤”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