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两晋南北朝,以学术思想论,倒也很有特色的。汉儒都喜欢注古,就不免有“泥古”之弊,因此激起思想上的反响,有喜欢讲哲学的风气,又和佛教的哲学相接近。五世纪初年,大乘经典,渐渐流行,士大夫相信他的也不少。因为和异族接触的多了,本族的文化,就因之而起变迁。世家大族在政治上既占优势,生活自然要宽裕些,养成一种优游暇豫,不肯做事情的习惯。起自中下阶层中较有活气的人,参与政治的机会较少。三国时代,南方士大夫的风气,还是颇为剽悍的。晋初的周处,还很有武烈之风。倘使元帝东渡以后,晋朝能多引用这一班人,则除为国家戡乱以外,更加以民族的敌忾心,必有功效可见。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之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玄学和佛学
两晋南北朝,以政治论,虽然衰败;以学术思想论,倒也很有特色的。汉时儒学盛行,儒学都喜欢注古,就不免有“泥古”之弊,因此激起思想上的反响。三国中叶(魏废帝正始年间,正始,自二四〇到二四九),北方就有喜欢讲哲学的风气,他们在儒家的书中,注重《易经》;在道家的书中,则取《老子》《庄子》,很热心地互相讲论。他们这种讲论,谓之“清谈”,所讲论的学问,谓之“玄学”,很有许多高妙的见解。因此又和佛教的哲学相接近。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大乘的哲学,比小乘更为高妙。初期盛行的,都是小乘,到五世纪初年,大乘经典,才渐渐流行,士大夫相信他的也不少。
清谈者未必不事事
晋代为玄学时代,其风起于正始时。玄学之兴起,实为汉世儒家泥古之反动。故其重要之观念,为重“道”而遗“迹”。道者今所谓原理,迹则事实也。谈玄者谓之清谈,世皆訾其误国。然清谈者未必不事事,不事事者亦不必皆能清谈。谓不事事误国可,谓因清谈而不事事者误国可,清谈而勤于事,固不能谓其误国也。正始诸贤,皆有志当世之士,则其明证。其后或为司马氏所戕贼,或则隐晦以求自全,此乃军阀之罪恶,岂可释之而罪学者邪?玄学之蔽,乃在承新莽改革失败之后,不复敢言社会革命,而徒欲移易人心,遂至陷入唯心论。观鲍敬言之无君论,徒能斥现行政治之恶,而绝无办法可知。次则其人虽有学问,而不胜其物质之欲,不能自振,且冒于财利。此已为学者之失,而非其学之咎矣。(《中国通史晋朝部分纲要》,写于1952年,见《吕思勉遗文集》上册,第631—632页)
中外文化的和合
因为和异族接触的多了,本族的文化,就因之而起变迁。这时候,论建筑则有寺、塔;论图画则有佛画;论雕刻则有佛像(现在河南洛阳伊阙,山西大同武州山的佛像,都是后魏时所刻),都是从印度来的。而音乐从西域输入的亦不少。衣服的式样,本有南北两派,南派是宽博的,北派是窄小的。(可参看林惠祥《文化人类学》第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