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就是死 死就是生
生死是自己不同面貌的呈现
生命的真相
·1
答:真相可以分为三部分:头脑的真相,心灵的真相,最终的真相。
先说头脑的真相:头脑的真相就是头脑最终要的是什么。它最终要的是幸福感、满足感。心灵要的是宁静、至福与爱。最终的真相是无我、无不我。其实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因着人类的执着与分别,已经支离破碎,也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暂且如此。
问:好吧,先说头脑吧。刚才你说到头脑的模式化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就从这谈起吧,我想人们都会对这个感兴趣。
答:头脑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通道,不论地区、国家、部落都大同小异。又因着信仰、信念文化的不同,呈现出民族的差异。又因着人与人观念的不同,又有所区别,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模式本身没有对错,就看你是形成了什么模式。人的命运就是模式控制着,改变模式就意味着命运的改变。
对于头脑来说,它想要的是幸福感,怎样才能得到呢?去获取富足的物质生活。怎样去获取呢?通过你的思维去行动。你的思维怎么来的?学习来的,通过他人、父母、学校、社会学习得来的。于是,你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就是这一套思维模式塑造着你的生活。观察一下,如果你的现状不甚如意,你就该探索一下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所造成的。
如果你的人际关系不太好,问问内心为什么,你对人际关系有哪些消极看法。
如果金钱不够多,问问自己对金钱有哪些观点。
如果你总是找到令自己失望的男友,问问自己:你对男人的看法以及自我的评价是如何,还在紧抓哪些观念不放。如果你总是疾病缠身,问问自己你对疾病有哪些消极观念,以及对自己身体的评价。
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样对待你。
当你看清楚了自身限制性观念的真面目时,就知道它们没有一个是真的,你却稀里糊涂地相信了。现在,你就可以植入积极的信念,向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前进了。
·2
问:怎样植入积极信念?
答:我们已经在前面讨论过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记得吗?
问:好吧,我想问一个问题,你说消极观念没有一个是真的,这是真的吗?
答:假的。
问:假的?
答:开玩笑了。观念没有真假,也不分对错,只是观念而已。重点是,它是否帮助你得到了你想要的。
问:我想帮想减肥的朋友问一个问题:肥胖是由什么样的思维模式造成的?
答:这很不好说,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胖能给他带来安全感。
问:我没听错吧?
答:胖一般跟吃喝、运动量有关。之所以吃得欢又不爱动,是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可以逃避自己所不能掌控的事情,暂时获得安全感。(有的人会喝酒,有的人会疯狂购物,当然,这是一种幻象,解决不了问题,过后就会产生自责、后悔情绪)然后又用这种肥胖的身体去逃避应担的责任,去获得虚假的安全感,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痛苦。
问:希望对他们能有所帮助。
答:改变限制性的思维模式能使你改善生命质量——更多的金钱,更健康的身体,更迷人的身材,等等,以此来获得幸福。但是,这样就能获得幸福感吗?
问:不能吗?
答:更多、更好、更美,只是更,而不是最,头脑是不会知足的,所以幸福不会来临。
·3
问:唉,白费劲了。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费力地去追求物质财富呢?
答:头脑以为,追求到更多之后就会幸福,而更多是无止境的。所以,我奉劝各位,如果你是为了追求幸福而追求更多财富,那你就要失望了。(不过,还会有其他可能吗?)如果为追求财富而努力的话,那就善加利用头脑模式为我所用。
问:谁会只是为追求财富而去努力呢?他们总认为财富能带来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答:谁会?大部分人都在这么做。
问:那么,怎么做才能达到幸福之境呢?
答:活出幸福状态,而不是等拥有了什么再拥有幸福。这就是几百年来被人们遗忘的秘密。
·4
问:行了,别感慨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先活出幸福状态,再获得物质财富。可是,崇尚科学难道不比拜神更先进吗?
答: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神是什么、科学是什么、自然又是什么。
问:我是无神论者,我不相信真有神或上帝存在,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答:我知道你会这样说,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大部分人都会相信看得见的,不相信看不见的。可是,你知道吗?所有这些看得见的东西原来都是不可见的。如果你生活在原始人洞穴的时候,你会想到现代人乘飞机遨游蓝天吗?你相信科学其实就是相信看得见的现状,就像原始人说“人只能住洞穴”。
问:可是拜神难道不是迷信吗?
答: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大部分都是迷信,不仅仅是拜神迷信,也是科学迷信、权威迷信,以及各种仪式烧香拜佛等,都是处在一种迷信的状态。
问:等等,全都让你说了,那么还有不迷信的事吗?
答:有。
问:什么?
答:迷信。
问:不迷信迷信?
答:是。
问:什么意思?
答:就是我们从来不去质疑我们所相信的或不相信的东西。
问:不相信也是迷信?
答:是,是迷不信。就像你说的不信神,就是迷信没有神。
问:那么,真的有神吗?
答:有没有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信或不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迷信并不是你信什么或不信什么,而是你如何去信。
问:什么意思?
答:就是你信的状态以及你信它什么。
问:还是不太明白,请详细说明。
答:人是很容易健忘的,我们所相信的任何事大部分都失落了它当时的初衷,甚至违背了建立起它的意愿。所以,我们大部分人都在盲目地相信着,这就是迷信,因为我们已经不知道信的是什么了。
爱与恐惧
·1
答:人的行为来自两种思维:一是爱,二是恐惧。以爱为出发点做出的行为会走向幸福,以恐惧为出发点做出的行为就会带来痛苦。请问,你为什么会追求成功和财富呢?因为你觉得拥有之后你就会很幸福,这我们已经解释过了,这是一个幻象。问题就出在你是因为恐惧做出的行动。
问:追求幸福怎么会是恐惧呢?
答:你害怕不幸福,害怕被人瞧不起,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害怕别人冷落你,甚至害怕虚度一生。你需要“干了什么”和“拥有什么”来证明自己,总之,你害怕自己没价值。这就是大部分人追求成功的真正动机。所以,不管你实现了多少,幸福都不会来临。
问:那么怎么因爱行动呢?
答:首先是爱自己,不计任何条件地爱自己。
问:这不是自私的表现吗?
答:我有没有说过爱一切?
问:是。
答:一切包括自己吗?
问:好吧,那也应该先爱他人,再爱自己。先人后己,这样才是高风格。
答:这种思想是社会教育的后果。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爱自己,怎么知道如何爱别人呢?看看我们现在这个文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动乱现象,你就知道爱有多少了。父母没有学会爱自己,就去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爱得很痛苦,把各种条件与限制强加在孩子身上。有多少是假借“爱”的名义实则因恐惧做出的行动呢?归根结底是没有学会爱自己,原因是他们的父母也没有这种爱的能力。就这样,我们爱得很辛苦,被爱得很痛苦,一代一代地传承着。
·2
问:那如何改善这种轮回呢?
答:我说过人是很容易健忘的。回忆一下自己的幼年、童年、少年,还未成为父母的时刻,父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你希望那个时候父母怎样对待自己能让自己感受到幸福与爱?那就是现在你该怎样对待自己孩子的参照。
问: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竞争多激烈呀,总不能不顾现实吧,父母总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可能会牺牲一些快乐,但是是为了将来着想。
答:你还相信有将来?不管时代如何变换,爱是不变的。就是因为这个时代竞争激烈,才让恐惧大行其道,爱就丧失了。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时代有竞争、压力、痛苦,没有幸福感吗?
问:为什么?
答:是我们大部分人用因恐惧的行动力创造出来的。
问:可是,它创造了繁荣、物质的极大丰富、科技的进步。
答:别忘了我们最终要的是什么。
问:好吧,幸福。现在我可没忘,先爱自己,如何爱自己?
答:无条件地爱自己。
问:你是说不管我有多失败,有多少陋习、多少缺点,都爱自己,是吗?
答:是啊,大自然有没有因为你长得不漂亮就给你一天23个小时呢?
问:这怎么听上去像是自恋狂或自大狂,缺点不是应该被摒弃的吗?
答:自大、自恋其实是恐惧的变体,它试图掩饰什么。只有真正爱自己,才能改正缺点,甚至有的缺点在爱的作用下会变成优点。缺点、失败、陋习其实是你判断得来的,判断来自比较,比较永无止境,这你还熟悉吧?
问:是的。
答:你能这样判断自己,也会同样去判断别人,依着这种主观判断就会产生条件限制,爱就无从产生了。爱是没有条件的,有条件的都不是爱,那是一种交易。只有怎么样,才能怎么样,限定了爱的范围,爱被囚禁了。爱一旦丧失,恐惧就控制了局面,所以,无条件地爱自己,才能无条件地爱别人,爱自己就是爱别人,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3
问:为什么我做不到无条件地爱自己,更遑论无条件地爱别人呢?
答:这是因为你并不知道你真正是谁。
问:又来了,你一直在说我的本质是什么,但一直都没有答案。那么,现在,可以说了吗?我是谁?本质是什么?我不是身体、不是思想,我是灵魂吗?
答:你不爱自己是因为你受到了外在条件的限制,如一事无成、不漂亮、不会说话、没有朋友等。当然,你也用这些限制去评判别人。如果这些限制条件都抛弃,那是什么?
问:只是一个人。
答:人,你爱不爱?
问:说不上来爱不爱。
答:你爱花吗?
问:爱。
答:为什么?
问:很漂亮。
答:如果把漂亮去掉,你还爱它吗?
问:不知道。
答:如果把花拿走,你的生命中再也没有花,你觉得怎么样?
问:不好。
答:让人在你面前都消失,怎么样?
问:那一定很孤单,不好。
答:万物都消失,只剩你自己,怎么样?
问:那还不如死了算了,太恐怖了。
答:那么,现在,你爱人吗?
问:爱。
答:爱花吗?
问:爱。
答:爱万物吗?
问:爱。
答:为什么?
问:因为有他们在。
答:太棒了,你爱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这就是你的本质。你的本质是存在,万物的本质是存在,这已足够。人最大的价值不是拥有什么、取得什么,而是存在本身。你真正的需求也与你同在。
情绪是什么
·1
问:你提到过思维模式,就是思维惯性,它影响着我们的命运,它跟我们的信念、观念有关,它跟情绪也有关吗?
答:是的,人其实很少能做出新的行为来,人都是模式化了的。再加上人的惰性,人的一生变化不大,除非有强烈的意愿,意识到必须改变,改变才会发生。控制情绪的秘密就是打断模式链接,建立新的通道。比如:愤怒、生气、悲伤这些负面情绪侵害着我们的身体,我们对此又无能为力,就是因为这种情绪与事件建立起了一种链接。而且,当这种类似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会认为理应有这种情绪。
·2
问:如何打断这种链接建立新的通道呢?
答:如果有人骂你,你就很生气,对吧?
问:谁都会生气的。
答:这就是一种链接模式,虽然我们知道这对我们自己并没有好处,但我们依然会这么做。
问: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答:是的,人类在很多事上都知道这么做并没有好处,但依然会去做的原因就是他被模式控制了。
别人骂你,你为什么会生气?
问:我当然会生气了。
答:为什么?
问:令我不舒服。
答:哪里不舒服?
问:心里。
答:为什么?
问:因为他不对,可恶,丢我面子,侮辱我。
答:这就是你的注解,有这种解释当然会生气。
问:还有其他解释吗?
答:你知道佛门大师是怎么做的吗?
问:请讲。
答:他们会说:“谢谢你,消我业障。”
所以说,不是情景引发了你的情绪,是你对情景下的定义引发了你的情绪。如果有人对你吼“你浑蛋”,你会立马生气;如果有朋友笑嘻嘻地对你说“你真是个浑蛋”,你是不会生气的,因为你通过判断认定他是在开玩笑。所以第一种方法就是改变你对情景的定义,打断思维链接。
问:那么肯定还有第二种方法了。
答:伴随着情绪的发生,会产生一个相应的肢体动作,这个动作和情景紧密相连。比如:愤怒,你可能是怒目圆睁、呼吸急促、拳头紧握。悲伤,你可能是低头驼背、两眼流泪。只要用你愉悦时的肢体动作替换悲伤的肢体动作,就可以改善情绪。你高兴的时候是什么动作?
问:面带笑容,昂首挺胸,脚步轻快。
答:你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
问:眉头紧皱,呼吸紧促,低头无语。
答:所以,当你生气时表现出高兴时的动作,看看会发生什么。
问:你是说别人骂我,我要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答:对呀。
问:那别人一定认为我是神经病。
答:谁是神经病那还不一定呢。神经病的定义是:明知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反而要去做。
问:改变肢体动作为什么能改变情绪呢?
答:生气需要生气的肢体动作去配合,这是潜意识认为理所当然的一种链接。当有意识地刻意改变动作后,潜意识就纳闷了——这个动作是高兴的动作呀,于是,你就变得高兴起来了。潜意识是个大笨蛋,它只会遵照反应,不会分析判断。所以有的人利用潜意识取得了巨大成功,有的人则任凭潜意识无益的链接摆布。
问:有没有第三种方法?
答:第三种方法就是认清情绪的真相。
·3
问:情绪的真相是什么?
答:情绪的产生,不是由当下的事件引起的,跟别人也没有关系。之所以你会去指责、抱怨令你生气、愤怒、悲伤的事件,是因为这样可以对此不必负责,逃避自己的担当,把矛头指向别人、指向外在,就不用面对自己的伤疤。真相就是:你内在的情感需求创造了外在境遇,以便体验一直压抑在心里的情绪反应。
恐惧与爱
·1
问:内心的恐惧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答:恐惧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因为在那个时候你没有能力掌控什么,只能被动接受,当你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你的行为遭到否定,就会产生不安或恐惧的心理。你不想体验这种负面情绪,就逃避它,于是就派生出了生气、愤怒、悲伤等情绪。通过生气等负面情绪去逃避恐惧,无异于用盐水解渴,只会变得更加情绪化,直到今天这仍然控制着你。
问:原来是这样,看来小时候的经历对成长至关重要。
答:是的。
·2
问: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用负面情绪去逃避恐惧不安呢?
答:因为这是在恐惧状态下做出的选择。恐惧派生出来的大都是负面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那个时候我们很小,还没有有意识选择的能力,只能被动地被环境影响。
问:所以,家庭、父母是怎样的对孩子很关键。
答:是的。
·3
问:可是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呢?
答: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就是在证明:缺少爱。我知道很多父母不能认同,关键不是你有多爱,会爱才是硬道理。
·4
问:怎样才算是会爱呢?
答:因为父母没有学会爱自己,爱孩子就成了一句空话。真正的教育,不是去教孩子该怎么样,而是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意思。大部分父母是以自己为出发点要求孩子该接受什么样的爱,而不懂孩子的真正需求。这不是爱,这是一种强迫。父母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爱和行为呢?是源于恐惧、担心。
问:父母担心什么?
答:担心吃不饱,逼迫孩子吃。担心出去学坏了,关在家里。担心学不好让人笑话,逼迫孩子学习。担心交错朋友,刨根问底……要举例出来那就太多了。
问:难道这不是爱吗?不是为了孩子好吗?
答:源于恐惧、担心派生出来的都是负面情感或行为。这不是爱,你只要问一下父母们,他们都会告诉你:很辛苦,头疼,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心力交瘁等。父母们的这种缺乏爱的恐惧状态感染了孩子,孩子也必定是父母的翻版。当然,这也不能怨父母,因为父母的父母也是这样教的。所以,孩子的过激行为都是因为内在的不安和害怕派生出来的逃避策略。孩子的不安和恐惧是因为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爱,因为父母没有给他们。
问:为什么没有给他们呢?
答:因为父母也没有,父母的父母也没有……
问:你这么说可能要得罪很多人。
答:我只是说出实情,真相总是会遭到世俗的质疑,但是总有一天会成为常识。
·5
问:怎样才能拥有爱呢?
答:已经说过了,爱一切存在。
问: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不是把孩子惯坏了吗?溺爱孩子吗?
答:满足孩子的需求,不是满足孩子的欲望。
问:如何区分是需求还是欲望?
答:孩子的需求是爱(所有人的需求都是爱),欲望是不安的代替品,求爱不得,于是不安,转而寻找替代品。哭闹、打滚,要这要那,都属缺乏爱的表现。
问:看来,父母有很大的责任。
答:如果一味地去满足孩子的欲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欲望只会变得越来越大。这种满足孩子欲望的方式就是溺爱,而且也永远满足不了,所谓欲壑难填是也。孩子直到成年,仍然保持着这种状态。看看你的身边,有几人不是呢?所以这就是缺乏爱留下的后遗症。
问:那如何满足孩子爱的需求呢?
答:首先,父母自己得有爱,才能给孩子,你怎么能给自己没有的东西呢?
问:那怎么办呢?父母还没学会爱自己呢。教育下一代看样子成了一句空话。
答:所以现在的教育大部分是欲望的教育,欲望是求爱不得的不安,不安转而寻找替代品,索取、执着各种物质,竞争、忌妒、愤怒、压力、掠夺等各种派生物应运而生。总之,一句话:爱失落了。
问:你的意思是没救了,是吗?
答:当然不是,教育要从教育自己开始,爱人要从爱自己开始。父母、学校老师、社会等,都要从自身做起。若如此,改变就会得以发生。但人们都想从改变下一代开始。
·6
问:为什么从自身做起这么难呢?
答:因为人都想改变别人,不想改变自己。因为说是很轻松的,改变自己很麻烦。真正的教育是以爱心去影响他人,真正有爱的家庭、学校、社会是没有应接不暇的问题的。这个社会的教育大部分都在培养竞争者,竞争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问:如果没有竞争意识,如何让孩子将来立足这个社会呢?很可能找不到工作,或被社会淘汰。
答:竞争是恐惧引起的,恐惧是缺乏爱引起的,爱是幸福的保证,如果看不到这一事实,必会在人生之路上艰难跋涉。要始终清醒地意识到:我这一生所追求的是什么。要经常提醒自己,因为人是很健忘的,不要等到最终的那一天才发现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后悔晚矣。
爱是一切的答案
·1
问:每个人都想要的是幸福,为什么大都求而不得呢?
答:因为他们没有以爱去行动,就是佛家说的执着、妄想、分辨,结果就是苦啊。
·2
问:没有物质生活的基础,这样的幸福就没有缺憾吗?
答:幸福的生活不会有缺憾这一概念。缺是不安的产物,幸福是爱的产物,物质财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是要不要的问题。对于幸福的人来说,他们觉得很够,不想要“再多”。所以,在大众眼里,好像他们很“贫穷”。其实贫穷的是我们,我们拥有了过剩的财富,却还在抓取,只因我们有一颗贫穷、不安的心,是失落了“爱”的恐惧。
问:我不觉得有不安、贫穷或恐惧。
答:有没有不需要去证明。幸福的人,他从不会去证明自己幸福;贫穷的人,他们会去证明他们的富有。想证明什么就缺少什么,想掩盖什么就自卑什么。
问:难道富人不幸福吗?
答:贫、富不是幸福的标准,幸福是穷富的标准,幸福的人都是富足的人。
问:我不是指这个意思,我是说有钱人不幸福吗?家财万贯的人,富翁、富二代。
答:幸福不幸福跟钱财没关系,跟爱有关,标准就是是否以爱去行动、去创造财富。幸福的人更容易创造财富,但是他们的目的并非金钱本身,获取任何东西都不能失去爱与喜悦,否则,就是南辕北辙。
我们教育孩子大都是在为孩子的将来考虑生存问题,而不是幸福与否。我们都错以为保证了生存技能才能谈论幸福,岂不知恐惧的欲望会伴随一生,想用物质去换取幸福是不可能的。看看我们大人们的现状,就知道孩子的将来,我们以为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会更幸福,所以我们也这样教孩子。
问:难道有钱人看不到这一事实吗?毕竟他们已经很富足了。
答:看到这一事实的大有人在,他们做慈善、公益事业等有爱心的事情,甚至不会留财富给下一代。
·3
问:看来还是有钱好啊,等我有了钱我也去做慈善。
答:并不是所有的有钱人都会意识到并做到这一点,他们可能觉得还不够,就像你想的那样,等够了再说。
问:多少算够了呢?
答:是啊,多少才算有钱了呢?
数字是无限大的,多少都不能算多。事实上并不是钱多得花不了了才去做慈善,而是他们了解了爱的本质。慈善不是你能为别人付出多少金钱,而是你能否付出爱心。其实接受帮助的人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物质或金钱,而是爱。提供给他们资助只是让他们感受到被爱的一种途径,唤起他们心中的爱,爱他人、爱自己、爱世界。慈善是一种传播爱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心中失落的爱。如果爱被在人们心中唤醒,世界就再也不需要慈善,也不需要法律、制度,那才是和谐社会的实现。
问:那个社会一定很美好。
答:所以,重要的是爱。和谐、满足、喜悦等都是爱的变体。它们本是一体,从不分离。
问:所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爱是一切的答案。
答:太棒了,总结得不错。
·4
问:还有一个问题,如何让爱贯穿在日常生活当中呢?
答:学习爱,活出爱,表达爱。对孩子,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不管你做了什么事,希望父母怎样对待自己?那么对别人也是如此。父母不要以孩子的行为来定义他,而要反观这是由自己付出爱太少造成的。其实人指责、抱怨、批评、愤怒、生气等的真正原因是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所做出的“保护”措施。
问:父母需要指责孩子来保护自己吗?
答:他们“保护”的是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
问:怎么保护?
答:逃避不想体验的恐惧不安,用负面情绪指向他人,“都是你的错”,把责任推向对方,避免面对自己的创伤,这样,就不用对发生的事件负责任,从而寻找安全感。
问:这样就能找到安全感吗?
答:不可能找得到,这一系列的负面情绪都来自恐惧。恐惧怎么能带来安全感呢?
·5
问:只有爱才能带来安全感吗?
答:正确,你所想要的一切都只能在爱里找到,你所不想要的一切皆是来自恐惧。恐惧是不存在的,所以你不可能战胜它,也不能逃避它。恐惧是缺失爱的幻象,有光就不可能有黑暗,黑暗是因缺失了光。活在爱里就是活在光明里,活在恐惧里就是活在黑暗里。是要活在黑暗里还是光明里,这是一个选择,而不关乎其他。光明一直都在,你要做的就是拉开遮挡光明的窗帘。
问:我是一个人,是存在、是爱、是光明,我不能改变别人,除非我改变自己。我不能爱别人,除非我有能力爱自己。我不能给予别人什么,除非我拥有什么。
答:太棒了,总结得不错。
永远记着:只有爱是真实的,其他都是恐惧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