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章

书名:效率人生 作者:饭爷 本章字数:19353 下载APP
抓住趋势的风口
看懂趋势,把握未来
记得以前参加一次活动,招待几位有分量的人吃饭,饭局上大家轮流发言分享成功经验,饭局气氛十分热烈。到了饭局快结束的时候,最重磅的嘉宾分享了一个很多人都听说过的故事:“从前电梯里坐了三个人,一个人不停地原地跑,一个人不停地做俯卧撑,还有一个不停地用头撞墙。电梯到了顶楼,主人问他们怎么上来的,一个说我跑上来的,一个说我做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我拿头撞墙上来的。”
当然,我们都知道电梯就是指中国经济的起飞,而三个上楼的人就是天天介绍自己成功经验的大佬。

《流浪地球》非常火,票房已经接近40亿。吴京也因为总票房突破100亿创造了历史。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战狼2》和《流浪地球》,两部就接近100亿。
吴京固然是一个有魄力有情怀的演员,从抵押别墅卖车卖房拍《战狼2》,到《流浪地球》客串进组,最后因为剧组没钱,投了6000万帮助电影拍完都体现了这一点。吴京能成功,除了他精湛的表演和电影的精良制作外,还赶上了中国崛起的大趋势。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说法,一个人的成功,固然要考虑个人的奋斗,更重要的是历史进程。吴京恰好踩到了中国这个综合国力的爆发点,民族自信和文化输出的大趋势大历史进程上。
我们的发展带来了自信,是《战狼2》《红海行动》和《流浪地球》都特别卖座最重要的原因。对一个大国来说,这个节点必定会有一个中国版超级英雄跃然纸上,人们对此也是喜闻乐见。
或许吴京只是那个吃到了国家民族自信崛起阶段红利的过渡型英雄人物,即使没有他,也会有其他人出现,毕竟这只是趋势的开始。
在经济发展、民族自信和文化发展的滚滚红利下,伴随着中国崛起的历史趋势,未来必将有更多大红大紫的中国漫威型英雄出现在银幕上。就像当年漫威英雄被创造一样,我们只是恰好到了这个阶段。
在滚滚趋势红利下,吴京、沈腾一部片子的票房就比20年前全国的总票房还要多,如果大趋势在走下坡路,你个人再优秀也不可能赚到这么多钱。
新时代最大的趋势和最强的声音已经崭露头角,吴京就是新趋势浪头上最闪亮的弄潮儿。
现在处在工业时代,真正能润物细无声的是先进的科技和文化。
如果说《红高粱》是对过去农耕文明的回望,那么《流浪地球》《战狼》《红海行动》则是展望未来,代表了工业时代对中华文明走向的主动探索,这是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文化自信,是物质水平有了提高以后向精神领域厚积薄发的自然延伸。

天赋赶不上大时代和大趋势。当趋势起来的时候,赚钱的难度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大。在新兴领域趋势的起点,并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只要有一定的积累,就能比较轻松地击败旧体系里的王者,这就是大趋势的力量。
最近十年有个典型的例子是新媒体和纸媒的转换,投资人吴悦风先生以前做过一个统计。利润快速坍塌带来的结果是致命的,大量纸媒倒闭,曾经辉煌的纸媒帝国一夜之间就崩塌了。与此同时,新媒体的收入在快速增长,增幅达到了50%的年化收益率。
在纸媒朝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徐沪生创办了一条,方夷敏创办了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他们实现了财富自由,成为新媒体行业的佼佼者。
苏宁、国美也是曾经的王者,可互联网趋势在转折点一旦形成,京东和阿里巴巴轻易就打败了他们。并不是苏宁、国美不努力,而是时代和趋势变了,它们再努力,也难以恢复往日的荣光。
我和A哥非常熟悉,他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负责永乐电器的手机采销工作。那时候,永乐电器是上海滩电器零售业的霸主,一年十多亿的采购额,让他的工作十分轻松。
一号店创立的时候找到了他,不知他是运气好还是感受到了趋势的转变,他毅然离开永乐,加入了当时只有十来个员工的一号店。当时他的下属特别不解,为什么永乐电器如日中天,A哥却选择去了一号店工作。
等三年以后永乐电器衰落,他原来的下属想跳槽的时候,互联网公司已然不再需要线下的人才了。后来,一号店以92亿的价格被沃尔玛收购,他入职时候给的股权变成了几千万。他拿到钱以后又跳槽到天猫电器城,四年行权(1)卖掉股票以后,他现在又去了小红书。A哥之前所在的永乐电器公司也被国美“吃掉”了,看不到踪影。A哥以前在永乐电器的很多同事都失业了。
A哥的成功,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强吗?A哥的能力固然是不错的,但A哥的前永乐同事和他的能力差不多的并不少。他们根本的差异在哪里?不过是A哥踏对了趋势的节奏——他从传统行业跨入上升期的互联网行业,赶上了一拨又一拨红利。
过去也有类似互联网的趋势到来的时候,但很多人看不懂趋势,抓不住机会,因此无法改变命运。
20世纪80年代,很多万元户家庭觉得自己能靠这点钱过一辈子。在美元脱钩黄金以后,全球趋势转向大印钞的背景下,没几年,这些万元户就因为货币的购买力稀释变成了普通人。
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以为进国企就能一辈子衣食无忧,毕竟父母都是这么过来的。没过几年,很多人下岗了。
2000年的时候,很多市郊农民拼命把户口往城里迁,想换个城里人身份。随着趋势转向城市大开发,市郊的农地都变成了黄金地段,一批又一批郊区农民因为拆迁暴富,村里年年分钱。
很多曾经在我们生命里觉得重要,并且永远看起来不会变的东西,都随着趋势和大方向的变化,一点点地远去。其实人生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趋势的转向。
新趋势来临的时候,没有看懂趋势,没有抓住趋势,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在“新趋势”下努力的人和在“旧趋势”下努力的人,就像在两个不同的维度里竞争。这样的竞争,就会对“旧趋势”下的努力人形成降维打击,这种打击是碾轧性的,压根儿就不是纯粹的提高能力或者努力就能赶上的。
在趋势转向的时候,你进入新趋势下的行业或者产业,选的时间点要恰到好处才行。如果太早看到并进入,你会成为“先烈”;太晚看到后才进入,又会错失太多的机会。很多“聪明人”都提早看到了趋势,没赚到钱却成了先烈。在需要出现中国式英雄这个趋势转向点到来之前,因为找不到投资人,吴京拍《战狼2》还要押房押车。所以说时间点的选择很重要。
另一个是,趋势转向的轨迹通常有“从异端邪说到真理,再从真理到平常事”的演化过程。等趋势转向被所有人看到的时候,你再看到就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个时候意味着新趋势就要成为旧趋势。这时,你已经没有机会变成一个行业的布道者或者领军人物了。
不管做什么事情,在转向点选对大趋势对产生爆发性增长都是很重要的。
赚大钱和赚小钱是同样辛苦的一件事,在路边卖鸡蛋饼赚钱不一定比你创业搞个公司融资轻松,同样是辛苦,最后达成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在趋势转向到来的时候,只要做得稍微好点,就会有爆发性增长。
很多走向平庸的行业,你做得再辛苦,也就得个苦力钱,赚一个社会平均回报率。
2000年一批70后学生离开中国去欧美名校读书的时候,出国读书工作定居是当时公认的最好选择,能在那边留下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中国当时的发展方兴未艾,刚刚到了快速城市化的转向点。
十几年以后,留在国内大城市的同学结婚生子,然后买房换房,都有了两三套房子,动辄一两千万。那些国外待着的同学就比较普通了,很多人回国连一套房都买不起。
是因为国内的学生更优秀吗?并不是,他们只是赶上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并不怎么费力就获得了比优秀同学更出色的成绩。
特别多的人其实一直都没弄明白自己是怎么赚钱的,总是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其实都是在大趋势的转向点踏准了节奏,享受了新趋势的红利。
中国有两句话说得很好:一个是“小财靠努力,大财靠命运”,另一个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现在的社会,靠努力过上不错的生活是没啥问题的。你要想发大财赚大钱,踩准每个趋势浪潮,其实并不存在什么逻辑必然,那是需要运气相助的。

赚钱和成功都需要抓住新趋势,这世上有两种人能跟上趋势的转向,一种是天生具备敏锐嗅觉,对市场有足够的理解的人,他们天生就是多头(2),爱折腾,积极乐观的人。另外一种就是运气好,懵懵懂懂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人。这点我自己感受尤其深。
以前我们这些读书不错的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都是外企,出差出入星级酒店,收入高工作体面。民企那时还不被人们重视。直到2008年以前,到阿里巴巴、百度这种大厂去工作还不是毕业生的首选。
很多学校并不好、专业也不太好的毕业生当时去阿里巴巴谋一份工作并不难,懵懵懂懂就进了这些公司。后面的十年大家都看到了,互联网大公司飞速发展,很多早期员工拿了股票,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现在人们说到的高薪工作言必称互联网,反倒是去外企的这批人都面临中年职业危机了。
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会一直持续下去吗?不一定,多数行业不都是每隔一些年就来次大转向吗?现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不也都开始裁员了吗?
风口趋势上,猪都能飞起来;风停了,多数人都得趴着。最近不过是热钱没了,趋势转了,红利没有了而已。
最后讲个段子结束这篇文章吧。
2015年有一次交流活动,招待几个大佬嘉宾吃饭。大家轮流发言讲股市上是怎么成功和发财的。一个说我价值投资收获时间的玫瑰,一个说我看K线技术分析,一个说我纯粹甩飞镖随机选股。最后讲话的大佬说,我在股市赚钱是因为牛市主升浪来了。
前三个讲话的就是你天天在各种杂志自媒体上分享成功经验的大佬。
相信我,很快你又要看到前面三个大佬到处讲成功经验了。
获得元能力和把握趋势的人到底有多厉害
狄更斯曾经写过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用在过去没错,用在现在也毫无问题。当下的社会,一方面竞争非常激烈,我们经常觉得对未来一片迷茫;一方面我们又不断地看到新机会冒出来,很多人隐约觉得未来会更好,但是自己觉得新机会和自己关系不大。
现在很多人应该听说过这句被广泛认可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个人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对打破自己迷茫的处境、找到未来的出路非常重要。

社会上一直有个流传甚广的观点,就是只要你肯努力深耕一个领域,最终你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获得核心竞争力。之后不但岗位稳定,工资溢价,还能避免公司中年裁员,平稳渡过中年危机。甚至有人把这套深耕理论做了总结,写成一本叫《异类》的畅销书。在书里,作者是这么说的:“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异类》的作者把这个东西叫作“一万小时定律”。
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一万小时定律”,而是时代给普通人带来的巨大影响。前面有个段子说,三个人坐电梯从一楼到十楼。一个人原地跑步,一个在做俯卧撑,一个用头撞墙。他们到了十楼,有人分别采访他们是靠什么到十楼的。第一个人说我是跑上来的,第二个人说我是做俯卧撑上来的,第三个人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他们都忽略了电梯的作用。
“跑步”“俯卧撑”和“撞墙”这种自身努力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他们都坐在“电梯”里!《异类》的作者也发现,美国近代第一批富豪基本都出生在19世纪30年代,因为6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发生大变革。
如果一个美国人出生在19世纪30年代,当他20多岁的年纪时正好赶上美国的变革,只要他能把握时代的红利,成功的可能就会很大。如果他出生在40年代之后,那么他很有可能就错过了机会,因为变革来的时候他还太年轻。
如果一个美国人出生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那么他错过机会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变革来的时候他太老了,思维容易僵化。
美国两代人的命运差异体现更明显的在大萧条前后,美国在大萧条前后有两波婴儿潮,大萧条时期是婴儿出生低谷。
如果你出生在1910年开始的婴儿潮期间,大学毕业20多岁正好赶上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多数人毕业后基本就意味着失业,日子想都不用想,肯定过得很惨。
等好不容易熬过去那段萧条的日子,到了30多岁又赶上美国加入“二战”。他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被迫应征入伍,家庭和事业的发展从此被迫中断。
如果一个美国人在1930年之后的大萧条期间,美国婴儿出生的低谷期出生,那他就幸运很多。1910年大萧条之前那波婴儿潮,带来了医院和学校的扩容建设。1930年之后那批孩子出生的时候,正好享受到这些东西。他们出生在崭新的医院,看病不用排队。因为孩子数量减少太多,各类学校都招不满,所以上学也很容易。等他们大学毕业恰好赶上“二战”结束,到处在搞建设,各种优质工作岗位求贤若渴。“二战”又失去了部分人口,所以后面他们需要养活的20世纪初婴儿潮的那批老人没那么多。等他们年纪大了,又赶上20世纪50年代婴儿潮出生的那批人口可以支撑他们养老。你看,即使普通人没有出生在一个好家庭,但是出生在了这样一个好时代的话,日子也还过得去。美国20世纪50年代婴儿潮出生的人运气也不差,他们赶上了美国1975年的计算机革命带来的高速增长的红利。
美国从1975年开启了计算机时代,那时候有能力把握住时代机遇的群体,也是20来岁的年轻人。所以计算机时代最好的出生年份是1954年左右。如果你年纪太大,显然不会放弃当时的高薪工作去搞什么计算机;如果年纪太轻,又没有能力去把握。微软的比尔·盖茨出生于1955年,保罗·艾伦是1953年;苹果的乔布斯出生于1955年;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也是出生于1955年。当然,并不是计算机时代的每一位领军人物都出生在这个年代,只是这个年代成功的概率特别大。

只是因为出生在一个好的时代,人们的命运就要比其他年代出生的人好很多的现象,不仅在美国存在,在中国也存在。和美国1930年和1950年的两次婴儿潮恰好对应的,是我们1965年和1988年的两次婴儿潮。
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波婴儿潮出生的人到20世纪90年代正好20多岁,恰好赶上了改革开放之后带来的巨大增量。那时候西方市场对我们打开大门,国内又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随便做点啥都是遍地黄金,一批人就此发家致富。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总喜欢说以前生意好做,其实就是时代的原因。和美国20世纪50年代那批人赶上计算机革命类似,80年代末第二波婴儿潮出生的人也赶上了2008年左右的互联网革命。
我国和美国的差异在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比尔·盖茨们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计算机革命时面对的是一片净土。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人虽然同样面对的是互联网的兴起,但引领这批浪潮的依然是70年代第一波婴儿潮的那批人。马云、李彦宏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丁磊、刘强东是70年代前期出生的。当然,后期崛起的还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创立的美团系、头条系和拼多多这类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婴儿潮的一代长大,互联网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高薪的传统行业。大家的梦想也从最初的希望创立BAT这样的公司,到创立公司被BAT这样的公司收购,再到现在能去BAT这样的公司上班。
不少人应该记得过去我们讨论人口红利说的是农民工红利,现在讨论的却是工程师红利。当初农民工红利说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婴儿潮这批没考上学的农民进城打工。这批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造就了我们世界工厂的地位。现在所谓的工程师红利是20世纪80年代末婴儿潮出生的这批受过教育,进入互联网公司打工的人。这种红利不是求职者的红利,而是行业的红利,本质上是劳动者在输送红利。从1999年起,我们的高校开始扩招。现在这些扩招的大学生早就进入职场,后续的供给更是源源不断。最近几年不光是本科扩招速度加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加大。未来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大学生、研究生加速进入职场。为什么说加速呢?2020年研究生又大规模扩招了。在这个工程师红利时代,我们注定要面对的是高等教育人口过剩的问题。人力充沛的问题在于,个体很难获得理想的薪酬待遇,因为职位的可替代性太强了。后面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岗位还在减少,但是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人数在不断上升,这些新人根本没什么选择。你要是不愿意干就难以保住职位,因为可以替代你的人实在太多了,就像十多年前的农民工一样。高学历的人在未来很长时间里必须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就是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

普通人所有的学习其实都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前提是你一定要选对大方向,不然所花费的时间基本上就白费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努力的方向远比努力本身重要很多。
以前经常有人搬出“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只要你深耕一个领域,沉浸足够多的时间成为专家,就能过上有发展且稳定的职场生活。现在大多数毕业就进入大公司,到中年被公司裁掉的人基本都是被这个观念误导了。如果一个人进大公司后,仅仅专注于深耕细分专业技能,最终只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你只是被安排到流水线上做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到一定阶段就会被废弃。过去,我还没有从大公司离职的时候,专门去学过这套流水线理论。整套东西就是告诉你,怎样把公司工作分步拆解以后流程化,流程化以后再层层细分,每个人只深耕一小块,因为这样带来的好处非常多。
首先,把工作细分以后,每个人只懂自己的一小块。大家都会变成公司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可替代性很强。其次,多数工作层层细分以后,员工上手速度很快,培训两个月就能上手干活。最后,工作内容越是细分化、单一化,员工能跳槽的地方就越少,离开平台就越不好找工作。在这套机制下,公司可以毫不费力地换人。拥有这种流水线细分技能的人不过是公司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在这种公司,很多简单岗位的工作,多数人培训两个月就能胜任,极少数复杂岗位的工作,可能需要一两年的历练。无论你学习什么技能,其实最终都没用,因为你能学会的东西,其他多数人都能轻易学会。只要公司薪水不错,地理位置也不错,人才市场里从来不会缺性价比比你高的人。
对于迭代太快的领域来说,专注深耕技术更是个陷阱,最后只会绑着你一起沉没。游戏玩家都知道,韩国当年有众多竞技选手在《星际争霸Ⅰ》上面深耕,每天花大量时间研究参数,寻找新打法。没过两年,等《星际争霸Ⅱ》出来,大量职业选手发现他们根本没办法适应《星际争霸Ⅱ》的打法。那批老玩家的年纪又过了精力最好、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面对开始就接触《星际争霸Ⅱ》的年轻玩家时,很难与之竞争,后面只能选择退役。很多技术类工作的变化和电子游戏一样,它们并不是稳定的领域,更新迭代速度极快。
互联网领域更是迭代极快的领域,手机操作系统就是其中的典型。假如过去十年你一直在“塞班”技术上深耕,突然大家都开始用安卓了,你就会栽大跟头。虽然你过去拥有丰富的开发经验,能让你在短时间内上手学会安卓开发,但你面临的残酷现实是,市场上有一群比你年轻十岁、精力更旺盛、能力和你差不多、马上就能干活的安卓开发人员。你过去的不断深耕没给你带来优势,还把自己变成了这门注定要被替代的技术的陪葬品。
以前有种论调,好好提升自己的技术就能让自己不可替代。但是在这个技术急剧变化的时代,大部分人不但没办法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而且可以取代他的人随时随地都能找到。要知道,不可替代的前提是没有人可以轻易学会你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在人才济济的今天,这种想法显然不可能。很多公司之所以搞分工合作流程化,既提高了效率,也让每个人变成流水线上可以被替换的人。还有一种论调说是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不仅你在小公司学不到核心竞争力,在大公司也不会让你不可或缺。
当然不是说懂技术不重要,但修炼技术从来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单纯修炼技术你只能做个工具人,工具损耗到一定程度,就要考虑换新的。毕竟现在社会上每年有百万级的年轻人要工作,他们的性价比显然更高。当你大龄的时候,哪怕精通“搬砖”的九种姿势,面对年轻人性价比高的优势也无济于事。
我们按照大城市高薪公司的晋升节奏算算时间,就很容易明白仅仅精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人在23岁进入职场,从公司基层做起,28岁成为公司中层骨干或者团队负责人。基本上到了35岁性价比就不高了,多数公司会考虑把你清理出局,给28岁的精英们腾地方。这无关你的学历、职称、年薪,只关乎年龄和性价比。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都是公司这个平台赋予你的,只要你的能力和技术需要依附公司平台,就无法实现脱离公司平台后有实现个体盈利能力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加,面对更年轻的人高性价比的优势,你的一切经验和深耕都变得毫无意义。本质上你只是公司流水线上运转的工具,一旦离开平台,就很难找到生存之道。离开平台你会发现,个体能赚钱才是硬道理。人们说深耕技术就会有出路什么的,都是哄你的片儿汤话(3)。所以才会有很多老人一再劝孩子考个事业编,哪怕一辈子拿几千块工资,但胜在稳定。这也是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在父母这代资源和认知高度匮乏下的唯一选择。

能在高薪的行业熬过35岁大关,在公司里混得如鱼得水的人又是什么样呢?这些人在行业能力和技术上有一定积累之后,都开始发展属于自己的元能力(4)。因为技术更新永不停止,元能力的底层逻辑这些年从来没有变过。元能力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远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越优质的能力越具备通用性和普遍性。
元能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元能力的含义比较广泛,我的认知中,这些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产生内容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传播的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分配利益的能力。不管是我们以前经常提到的演讲、写作和快速学习,还是在公司里的有效沟通和掌握运用职场的规则,都属于这个范畴。元能力的拓展性和迁移性强,而且不用重新学习。
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行业,元能力都可以发挥作用。元能力是一种通用能力,无论你换工作还是创业,元能力都不会浪费,而是时刻需要并且能够成就你的能力。
一个人在职场越往上走,对其专业技能的要求反而越低,对元能力的要求越高,在大公司工作的人应该体会得更深刻。在大公司只会埋头勤勤恳恳做事从来不是核心竞争力,会做PPT的同时,会表达、会展示自己才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如果你想创业,专业技术能力不过是基础而已,发展得好不好主要靠元能力。比如怎么找到上下游、怎么打开突破口、怎么找到和说服关键人、怎么领导团队、怎么分配利益等等,都是元能力。你的元能力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你的学历和技术在这个时候很难发挥根本性作用。
如何获得这种元能力?你没办法在任何职场课程中学会,只能靠日常工作历练和观察,并且在踩坑、试错中获得。不少技术厉害的人就是败在这个东西上——虽然他们技术过硬,但是他们元能力不行,所以没办法升职往上走。
对普通人来说,有一定技术基础之后,在这些社会运行万年不变的底层逻辑上花时间深耕,提升自己的元能力,远比仅仅钻研技术有价值。另外就是,在职的时候就要利用手头资源或者兴趣爱好,尝试培养点低成本高杠杆的副业创收,这对避免一个人遭遇中年职业危机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强调,这套法则只适用于普通人。如果你是天才,技术厉害到无可替代,前面的话可以不听。

其实元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上也同样适用,因为元能力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
教育孩子完全没必要在什么陪作业、陪看书上面费时费心太多,提高自身的占坑能力(5)和眼界更关键。这是因为:以前物质匮乏的时代,父母需要解决的难题是让孩子吃饱,现在不仅需要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支持,也需要在精神上给孩子支持,才能让孩子成年以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更好地立足——家长要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认知,也要对社会未来的趋势有基本的判断,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了解人性,正确处理爱与性,找到合适的对象;让孩子了解自己,并且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教给孩子如何选专业,选取未来有前途的行业;教给孩子如何思考,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教给孩子了解各个社会阶层的状况,了解并避免人生中的一些陷阱……让孩子学会这些,远比学舞蹈、唱歌更重要。
很多中等收入阶层家长太过重视表面的东西,总喜欢随大流去跟风。和很多家长聊天,他们总是错误地把出国、补课、陪读和学区房当成孩子成功的关键因素,却忽略了培养孩子要从整个人生周期去考虑,结果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学习那些无用的技能。这也是孩子成年后进入社会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父母的眼界和判断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眼就看清生活真相的人,和花了半辈子才看清生活真相的人,命运注定不同。
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好工作
人们眼里的好工作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的。很多人一定记得,20世纪90年代发生过打碎铁饭碗,大量40后和50后的人被买断工龄。有人说,他们下岗以后就不能打工或者做生意吗?答案是可以,但是非常难:一是因为大量劳动力同时出现在市场,根本没那么多岗位;二是因为他们当时学会的全部技能就是为大工厂服务,一旦大工厂不要他们了,他们瞬间不知道怎么办了。在此之前,进国企拿铁饭碗是20世纪80到90年代最可靠的工作,也是人人羡慕的好工作。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曾经的铁饭碗一夜之间没有了。
时间进入2000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外企变成了人们嘴里的好工作。钱多事少有面子是当时外企工作的真实写照。
我记得以前有个男性邻居,2002年就在北电网络拿上万工资,那时候北京的房价也不过每平方米三四千元。他在当时被视为人生的赢家。后面结果大家也知道了,随着华为、中兴崛起,北电倒闭,这个人最后被裁员,因为年纪太大没办法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自然也失业在家。幸好他在房子低价时买了好几套,享受了资产价格升值带来的红利,目前也算衣食无忧。
当时能成为移动、联通和各大银行的员工,也是很多人渴望的。这是当时优秀毕业生进不去好外企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现在还有人把移动、联通的工作当好工作吗?尤其是大学毕业去银行做柜员的,现在这批人的离职率应该是屡创新高。
当时最不被人待见的就是民营企业,现在人们都觉得华为、阿里巴巴是好公司,进去就意味着高薪。但在当时,很多好大学的毕业生根本没人愿意去阿里巴巴。
人都是回头看觉得过去处处是机会,其实身在其中的人根本没发觉很多东西都在变化。要是大家当时都觉得阿里巴巴是好公司,为什么当时阿里巴巴根本招不到人?
未来信息时代来了,大家面临的变化会更大。唯一不变的是,虽然技术进步了,但是人的基本需求并没有变化。多数人提高自己收入的渠道只能是服务业,利用信息时代的口碑传播效应结合自己的技术提高收入才是王道。我过去曾经不止一次和大家提起过有个做针灸的小伙伴,常年积累的名声加上口碑传播,让他的生意源源不断。现在已经开始准备雇人,筹划开第二个店了。以前讲过的做瑜伽的小W、做蛋糕的小C也是风声水起,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将来多数人都会面临职业选择问题。有些是超过35岁,很多企业不愿意要了;有些是因为曾经的好工作,因为时代的发展变成待遇较差的工作。想保持生活水平不变,就要提早积累。
有段时间出差,见了一些以前认识的外企朋友。他们中年失业后除了给人做顾问,很多人都开了滴滴或者卖了保险,和以前的生活落差挺大,很多人心态也变差了,这是因为没有及早准备。
很多人觉得我为企业努力付出,到了中年却要被裁掉,想不通。你要知道,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保持竞争力,就必须让能给企业贡献更多的人上岗。
为什么员工到了中年,公司都不待见,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因为到了一定年龄,体力跟不上,难以完成任务重的工作,有的人还成了老油条混日子。对很多互联网公司来说,削减35岁以上的员工,换成28岁左右的年轻人就成了最划算的事。企业和个人本来就是合作的关系,生意不合算了,企业自然就不干了。
一个人想让自己保持竞争力,避免35岁的职场危机,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元能力,最好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在职场积累自己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爱好发展一份副业,让自己具备脱离平台也能赚钱的能力。
洞悉时代,掌握主动的人生
信息社会,很多职业会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很多过去看似价值坚挺的资产都在贬值,比如我经常说的商铺。现在位置一般的商铺越来越难出租,即使租出去,租金也不太理想。之前不止一次有人留言问:“我手里有点钱,又啥也不想干,能不能买商铺来做投资?老人说‘一铺养三代’,买个商铺收租是不是就能一劳永逸了?”
很多人期望靠着固定的资产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种想法在过去还有一定的可能,在现在的社会已经没有希望了。除了家里资产特别雄厚的人,普通人想靠买点资产在那儿放着不置换就一劳永逸已经不可能了。如今需要你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置换,不然资产一定会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趋势下迅速贬值。
在过去,有些家庭依靠商铺收取资金,就能过上很舒服的生活。随着互联网对服务业的改造,很多商铺未来都会成为被人们淘汰的资产。以前互联网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年代,一家普通的店铺也能收取可观的收入,很多人都打算买了商铺过一辈子幸福生活。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商铺能够收取的租金越来越少,这种靠商铺过上轻松生活的愿望就难以实现了。
买商铺的习惯其实是老一辈人在工业时代留下的。那时候刚刚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人口开始往城市集中,你买个商铺可能开始位置很一般,随着城市扩张,之前很多一般的位置都变成人流密集的繁华地带,商铺价值和租金都是水涨船高,租客也不愁,成为最划算的买卖。买商铺就能赚钱的观念在人群中口口相传,买商铺变成了最好的投资之一。
时间来到信息化逐步完成的今天,所有的逻辑都变了。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被电商改造了。随着电商的兴起,线上对线下的冲击越来越大。要知道每个人用于消费的钱是一定的,这里多花一点,那边就少一点。商铺的租户总在感叹生意越来越难做,其实就是因为人们花在实体店的钱少了。最典型的是电脑大卖场,十年前电脑商铺的租金极其贵,以前深圳华强北一个柜台月租六十万元,还得靠介绍才能租到,现在却很难租出去。
北京中关村市场的倒闭,上海百脑汇清退,也就是最近几年发生的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信息社会的业态升级,有了京东,谁还去电脑大卖场呢?
二、多数城市都已经完成了基本的版图扩张,城市的版图停止扩张,意味着一个城市的人口就不可能迅速增加。因此,你用低价买到一个人流量一般的商铺,想等城市扩张以后变成人流密集且高价值的商铺,已经很难了。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会比较稳定,小城市的人口还是萎缩的,这对需要稳定流量和客源的商铺尤其不利。
三、从业态上来说,商铺是个落后于时代的产品。我们小时候的记忆里,应该都有老城区遍布铺子和老商场的一条商业街,这里曾经是全城最繁华的地方。逢年过节,四面八方的人都铺天盖地拥往这里。随着商业综合体吃喝玩乐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风靡全国,连四、五线城市的人流都开始向商业综合体聚集。各大城市几乎每个区域中心交通便利的位置都建起了一个商业综合体。区域内的人流被综合体抢走,老的商业街人流没了,自然风光不再。很多老商场、老商圈、老商业街现在看起来不但破旧,而且很难招到好的品牌入驻。即使人流密集的商业综合体,因为电商不断争夺购买力,生意最好的永远也是吃饭和看电影的两层,卖东西的几层多数时候售货员比顾客还多。有个卖皮草起家的感叹,现在进驻很多商场是血亏,柜台一个月的销售额还赶不上之前一天的销售额。
有人说,既然商业综合体的商铺赚钱,那我不买商业街的店铺,换成买综合体的商铺,不行吗?举个例子吧,类似万象城这种顶级商业综合体,商铺是开发商自持的。而某品牌广场这样的综合体是内铺自持,外铺卖给人们以便收回成本。
综合体里面冬暖夏凉,你是消费者你选哪里?况且内外铺是竞争关系,开发商并不会给外铺倒流。更重要的现象是银行对商铺估值越来越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商铺的投资价值越来越低。买过商铺的人应该知道,过去很多年里,商铺的价格比住宅高一截。现在很多商铺都和住宅差不多,甚至都没住宅高,转手税费也非常高,还不一定卖得出去。
以前是“一铺养三代”,现在则成了“一铺坑三代”。商铺不好租出去,租出去价格也是极低,而且不好转手卖掉。买商铺的人倒是帮开发商回笼了资金,自己却掉进陷阱里。
落后的企业会被时代无情淘汰,而落后于时代的资产会迅速贬值。
有个流传很广的段子,一个人在20世纪90年代末因为偷盗坐牢十年,始终没交代他最后一票干了什么。熬了十多年,他在2010年出狱时,神神秘秘地带着小弟到藏宝的地方,说带小弟致富,然后挖出一堆BB机。
曾经价值不菲的东西,在时间巨轮的碾轧下变得一文不值。把时间跨度拉得足够大,你会发现财富是真正的猛兽,它只陪伴能驾驭它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拆迁和中彩票暴富的人中,不少人被收割。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说,中等收入阶层最重要的是摸清实业、楼市或者股市投资的门道,哪怕只是摸清其中的一个门道,并把这种方法传授给孩子,远比孩子只会考试强得多。这也是我总强调每个人都要跟上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的原因。
跟随趋势,才能让自己更优秀
我以前开过工厂,后来把工厂卖掉了。我这两年出差的时候,会见到以前认识的小企业主和供应商。他们忧心忡忡,觉得什么都不好做。开饭馆的说很多街头店正在关闭,买写字楼的说办公室很难租出去,做小企业、小工厂的说成本越来越高,环保、员工的薪酬支付都有压力,他们总在怀念十多年前躺着能赚钱的黄金年代。他们认为经济出现问题了。他们并不知道,不是经济的问题,而是趋势变了,是信息社会来了,一场悄无声息的经济变革早已发生。就像汽车的出现淘汰马车一样,落后于时代的事物总要被淘汰掉。
信息时代使得人们的生产方式被重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重新改造。中国正在快速前行,成为全球第一个逐步进入信息社会的国家。标志之一是4G通信基站中国占了一半,5G铺开之后,未来全球四分之三的5G基站都会在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生产和销售方式的变化也是空前的。每次进化和变革都很残酷,没有跟上趋势的人在社会里会被边缘化,有些资产会迅速贬值,有些跟不上趋势的企业会被淘汰。

阿里巴巴每年的“双十一”影响巨大,现在很少有人记得,阿里巴巴10年前第一次提出“双十一”的时候,整个策划团队还在为招商苦恼,因为没有品牌愿意参加。2009年第一届“双十一”的销售额是5000万元,只有27家品牌参与。促销方式简单。2010年第二届“双十一”全部销售额不过9.36亿元,当时大家都已经觉得是天文数字了。
后面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不但每年的销售额一路突飞猛进,这个日子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电商狂欢日。
2018年的“双十一”,天猫和淘宝全天卖出2135亿元,是2009年第一届销售额的4000多倍。
线下的实体店和一些品牌从看不懂、看不起、不参加“双十一”的促销活动,到现在想报名参与都要排队审核。参加阿里巴巴“双十一”的门槛越来越高,参加的大牌也越来越多。
随着阿里“双十一”迅速崛起,一大堆淘品牌也借着东风崛起。比如“三只松鼠”从2012年上线,到2016年销售额过50亿,也不过只用了4年,2019年“三只松鼠”上市。
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依靠3G和4G基站遍布全国、流量费用不断降低才能实现,这也意味着整个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近十年来越来越少的人去逛商场买东西,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时候会选择在淘宝、京东等购物网站买东西。大家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地被改造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实体店觉得生意不好做。因为每个人收入一定,用来消费的钱是有限的。在家按按手机就购物了,自然用在实体店的钱就少了。
被电商降维打击的除了实体店经营者,还有商铺投资者。商铺曾经是最好的投资项目之一,坐地收钱,租金年年上涨。随着电商销售额的节节攀升,人们突然发觉,很多街铺租不出去了,变成不受欢迎的资产。“一铺养三代”变成了“三代养一铺”,虽然店铺不好出租,但商铺的贷款是要还的。
在菜市场卖菜曾经是个稳定的生意。可是有盒马生鲜等送货的小区,附近菜市场的生意就每况愈下。
并不是所有实体店生意不好做,渠道下沉到三、四、五线的海澜之家的利润依然屡创新高。虽然大城市的人觉得海澜之家的衣服不够时尚,但海澜之家是很多三、四、五线城市最潮的男装品牌。
你看,悄无声息的生产和销售方式的变革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

信息社会带来的变化同样在农村显现。
以前农村人买东西,除了村口的小卖店,就是赶集或者去镇上。因为运输条件限制和信息不对称,乡村各种山寨货盛行。饿了吃“康帅博”方便面,渴了喝“雷碧”,闲了嗑“治治”牌瓜子,脏了用“蓝月壳”洗衣粉,洗头用“瓢柔”洗发水,闷了抽“中萃”香烟,并不是什么笑话。
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加上长期交通不便,高昂的运输成本让很多品牌商望而却步。村民也不是不想买真货,而是市场上除了山寨根本没有正品可选择。通常都是花正品的钱,买山寨的货。
随着道路和通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快递和网络开始深入乡村。越来越多的乡村有快递站的布点,村里的网速也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网上购买东西。随着农村不知不觉走进信息社会,很多地方的村民都能买到正品,假冒产品也就下岗了。

这次信息化变革中被改造的还有服务业。在网购平台上,外卖、订票、打车、订酒店、叫家政都可以一站式解决。美团这类生活服务平台在变革中快速崛起。
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美团还只是个外卖平台,但它早就进化成中国最大的生活服务平台。当然,迭代之前它更早的名字叫团购网站。
2010年,王兴模仿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美国蹿红的团购网站Groupon,团购这个业态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
不过看到团购网站机会的不止王兴一个,焦点网的吴波创立了拉手。做过超市和短信营销的徐茂栋创立了窝窝团,铺天盖地的资本涌向团购这个赛道。
当时,这个赛道上并不像现在是美团和饿了么双雄争霸的格局。资本疯狂涌入,5000多家团购网站遍地开花,在资本的推动下,千团大战很快打响了。
我对这次千团大战的印象特别深,不但我表弟在当时的糯米团工作,身边也有个传统行业的大哥砸了大半身家入局。遗憾的是,这位大哥没打赢千团大战,800万美元进去,最后20万人民币出来,从开张到倒闭清算总共才一年多。
千团大战的存活率只有3.5%。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胜出的美团和大众点评也在资本撮合下最终合并。
2012年,王兴判断:互联网对服务业的改造速度和翻天覆地的程度,会超过互联网对原来商品零售业的改造。摆在美团面前的,将是一个超过1000亿美元的市场。
事实证明,王兴的判断是对的,美团开始在生活服务这个大赛道上不断狂奔。从餐厅、本地交易到电影票、外卖、景点门票、火车票、供应链、生鲜超市、网约车再到共享单车,都在围绕生活服务这个目标做文章。
以“吃”为基础,朝着“吃喝玩乐,尽在美团”的一站式生活服务品牌大步迈进已经成为美团的目标。
美团和饿了么对大家生活服务带来的改造是巨大的。近五年来,宅男宅女们越来越少在餐馆吃饭,点餐越来越多。从定外卖到买门票、订酒店,美团和饿了么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后续开通的各种预订上门按摩、上门护理、上门家政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各种服务。
新业态不断地涌现,除了美团,滴滴这类网约车平台无疑是一股清流。在下雨以及寒冷的冬天,你可以把网约车叫到楼下,免去了在马路边拦出租车挨淋受冻的痛苦。
以前在小区几乎成为摆设的信报箱也被快递柜替代,变身为生活服务领域的一个参与者。当快递柜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都是将信将疑,这玩意儿会有人用?现在丰巢、菜鸟和速易递的快递柜已经到处都是,人们已经习惯了去快递柜取件。
这一切都是在最近几年信息社会发达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完成的,而且变革就在不经意间完成了。

在这次信息化浪潮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改造里,娱乐方式也是变化最大的领域之一。直播、短视频和小游戏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这里面,城市人最熟悉的应该是抖音和直播。抖音通过数据计算,不断向你推送感兴趣的内容。
信息化对三、四、五线城市乃至乡村娱乐活动的改造更是翻天覆地。以前这些地方娱乐匮乏,除了看电视、打牌,基本没有其他活动。随着通信基站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便宜,短视频和直播也走进了三、四、五线和乡村。人们把大量闲暇时间花在这些软件上,给之前枯燥的生活抹上了亮色。
以前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在三、四、五线乃至乡村,快手APP更流行,仔细研究过后才发现其中的奥秘。快手的用户群体通常社交圈较为固定狭窄,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去改变社交范围和质量。然而快手同城界面只以时间排序,只要是最新发送的视频,就可以被推到周围人视频的最顶端。你敢发,快手就敢送你上头条。而且快手产品设计简单,界面层级少,大大降低了学习成本,所以风靡三、四线城市和城乡接合部并不奇怪。人们玩游戏会买欢乐豆,看直播也不吝啬送出一点小礼物。这也大概解释了为什么快手网红是各大平台里收入最高的头部用户。不少扎根乡村的网红在这个过程中崛起,比如天天拍养竹鼠的华农兄弟,拍摄古风乡村生活的李子柒。这里面最出名的是拍摄古风乡村生活的李子柒。无论在哪个平台,李子柒都是绝对的头部玩家。每月出两三条视频,仅仅国外视频网站上每月广告分成收益就大几百万。赚钱的同时还传播了古风文化,成为国外视频网站上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
三、四、五线乃至乡村最喜欢的棋牌娱乐在信息时代也有了变化。只要下载一个棋牌APP,再花几块钱买张点卡,就能开个线上虚拟棋牌间。熟人输入密码就可以进房间一起打牌,大家再也不用跑老远凑到一起了。别看就这几块钱,就能让棋牌的线上服务商赚得盆满钵满。专门搞这门生意的闲徕互娱创立5个月就被上市公司以20亿收购。当然了,线上棋牌容易成为涉赌的载体,大家的质疑也一直没停过。
直到今天,这些小地方依然是信息时代创业的洼地。和一、二线城市很多人关注上百个微信公众号,安装几十个APP不同,村里的人可能只安装了几个APP,关注了几个微信公众号。他们对每个推送都保持了足够的热情和参与感。要知道中国农村的常住人口有6亿多,互联网普及率还不到40%,而且还在加速上升。
这几年几个发展迅猛的APP软件,比如快手、头条、拼多多基本都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开始的。
可以看出,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大家的娱乐活动随着进入信息社会都在不断被改造和迭代。

很多人说生意不好做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东西越来越难卖了。他们抱怨的同时,各种新品牌和新零售渠道被信息化加持,也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崛起。
从小米开始,一系列极致性价比的新品牌正在中国大地上飞速发展。没有自己工厂的小米成立九年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手机厂商之一。
另类的卖点也成为新品牌在新时代的突破口。钟薛高这个牌子在2018年5月上线,推出个白酒口味的雪糕。当时我还琢磨,雪糕加白酒能好吃吗?可是,它在天猫上架一年就卖出了700万支雪糕,最贵的一支66元,销量很好。这种销售额上涨的速度早就没办法用传统思维来理解了。
新品牌风生水起的同时,传统品牌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落。曾经的超市之王家乐福被四十几个亿卖掉的时候,喜茶正在以90亿的估值融资。家乐福有200多个上万平方米的大卖场,喜茶只有200多个十几平方米的小门面。然而喜茶的估值是两个家乐福。
同样是超市,家乐福溃败的同时,盒马却在到处开店扩张,成为新零售的标杆。
以前总听人说绝大多数消费品早已经是红海了,对创业者来说没什么新的机会了。事实证明,根本没有什么能阻碍优秀的企业在红海中崛起。比如手机领域早就是红海了,苹果、三星多年前就是市场的老大,可这并没有影响华为、小米的快速崛起。混战到现在,三星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微乎其微。
雪糕、奶茶哪个又不是红海?挑战者们不也都杀出来了吗?现在市场上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升级的,可以微创新的,主要在于能否找到独特的切入点,完全杀出一条自己的路。
信息时代的特征是口碑扩散快。只要有人能拿出打动人心的好东西,就能在人群中流行并快速扩散,成为现象级产品。这也是现在新品牌和新零售崛起最根本的原因。

在新零售的浪潮下,新渠道也在不断崛起,天猫、京东、唯品会其实早就变成了传统电商。
前些年,多数人都认为电商市场饱和了,电商行业不会再有巨头出现。就在这时,拼多多突然有了几亿用户。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是鄙视拼多多的。每天各种微信群、朋友圈里的砍一刀让他们嗤之以鼻,总觉得这玩意儿太低端了。然而拼多多用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拼多多初创时候定位就是社交电商,用户群体是空闲时间多、对价格敏感、人均收入较低的那部分人。这个群体的需求主要是省钱、实惠,能通过购物砍价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获得社交和归属感。
这和我春节在村里的观察是一致的。在农村除了淘宝(因为有服务站),大家使用最多的是能砍价的拼多多。
渠道和媒体也正在打通。你在那边刷着抖音和快手,你只看看抖音和快手里的段子,那它就是媒体。如果你在它的购物车里买了东西,它就是渠道。
在信息社会,随着通信基础设施的普及和流量越来越便宜,手机已经变成最大的销售渠道。联结手机和消费者的是中间的网红。
你不需要水平高,也不需要文采好,只需要学会四个字“打动人心”。只要你能直击人心,就能和人群建立联结。口碑越好,联结的人越多,你的价值就越大,随便卖什么产品都很容易。而且联结本身还会自我裂变,比如你会把认可的东西推荐给朋友,你朋友看了认可后也会把东西推荐出去,这个过程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从薇娅、李佳琦就可以看出,信息时代新渠道的变革多么巨大。一个人带货可以养活几家工厂,这在过去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能够发现,现在根本不是经济出现了问题导致生意不好做,生意从来就没有好做过,不然统计数据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会只有三年不到。
现在很多人觉得生意难做,不过是因为他自己做生意的模式落后于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模式,不然没法解释这边有人说坚果难卖,那边“三只松鼠”卖坚果已经卖上市。
信息社会的每个行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跟上信息社会的形式而转型成功的,能获得新赛道的巨大红利。跟不上信息社会的形式无法转型成功的,会无奈地被时代淘汰。
当下的社会形态在迅速地进化和变革,进化和变革给多数人带来便利——5年前没人能想到会被外卖、网约车改变工作生活节奏;3年前没人能想到很多工作不但不需要常驻办公室,还可以和相距1000公里外的人通过网络协同完成。同时,社会的进化和变革也很残酷——20世纪90年代打破头进国企拿铁饭碗的人不会想到自己会下岗;10年前,人们没想过电商会淘汰街道上的商铺。
在这次影响社会形态的变化中,整个社会的生产销售和工作方式都在转型。很多行业的机遇在爆发式增长,旧的模式也在面临挑战。
如果只是想看哪个行业好赚钱,进去吃现成的,任何时候都没这种便宜的事。
即使行业再好,你自己找不准位置,把握不住机会,财富也和你无关。以前有个段子,问一个人,互联网的风口你也赶上了啊,为什么不赚钱?答,因为互联网行业不行。再问,那你做什么的?答,网管。
对个人来讲,即使行业技术升级,人的基本需求也不会变,而且人们的需求还要升级。你认真地洞察人们的需求,看看怎样把自己的技能和人们的需求结合起来,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一个人要做的事。
20年后,中国很可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完全进入信息社会的国家,而多数国家则会停留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商铺和办公室租不出去是正常的,因为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慢慢变了,落后的模式被淘汰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也是难免的。
不管你乐意不乐意,进化和变革都不会停止。适应和持续学习是必须的,不能进化的人要被社会边缘化,不能进化的企业要被淘汰,有的资产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贬值。
(1)行权:是指权证持有人要求发行人按照约定时间、价格和方式履行权证约定的义务。
(2)多头:是指投资者对股市看好,预计股价将会看涨,于是趁低价时买进股票,待股票上涨至某一价位时再卖出,以获取差额收益。这里表示总是对未来看好的人。
(3)片儿汤话:北方地区的一句方言,形容说了一大堆都是些没用的,没有说到点上,并且含有故意避开话题的意思,不着边际,说了跟没说差不多。
(4)元能力:即获取和运用能力的能力,是专门能力的基础。
(5)占坑能力:占据优势地位和资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