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沟通技巧,挖掘社交深度
社交活动中,有的人可以引起关注,与他人轻松地交谈,有的人却总是被人拒之千里。在社交活动中,技巧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社交的效果和深度,因此人们需要重点掌握沟通技巧,掌握拓展话题、深化谈话主题的能力。
投入更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心
有个慈善家多年来一直在努力解决留守儿童上学接送的问题,所以他打算寻找一些社会学家以及慈善企业家共同打造一个有关儿童校车的慈善计划。可是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慈善家一直都四处碰壁,每次当他谈论起这个计划的时候,其他人就觉得这个计划缺乏实用性,这让他觉得非常苦恼。
妻子建议他发表一个动情的演说,这样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很快他举办了一个慈善演说活动,并在台上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2015年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封山区孩子的来信,他在信中一直都在强调‘我不想上学’这句话,我后来问他为什么不想上学,毕竟每个孩子都会待在学校里,他在回信中反问了一句:‘其他孩子都有爸爸妈妈接送,为什么我就没有呢?’
“为什么爸爸妈妈不去接送孩子呢?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是成人世界的法则,生活、工作、家庭责任、金钱、欲望,或者只是单纯而卑微地活着,没人能说清楚。我没有回答他的话,只是突然想起了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因为开会而忘了去幼儿园接她,结果她在学校门口足足等了两个半小时,我后来见到她时,她非常委屈地哭了:‘爸爸,如果我被坏叔叔拐走了,你不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这是我唯一的一次迟到,但让我懊悔不已,而更让我感到担心的是,很多孩子每天都在面临这样的困境,尤其是一些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他们的孩子是如何上学和放学的呢?对于那些留守儿童来说,情况可能远远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峻。”
当他在广场上发表完演说之后,很多企业家主动找到了这个慈善家,然后大家在一起拟订了更为详细的校车捐赠计划。
情感一直都是社交活动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展示更加丰富的人物情感,可以丰富人物的形象,可以让相关的话题和事件变得魅力十足,可以让整个对话充满人性化的色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每一个人都是情感的混合体,每一个人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情感本身就是最好的社交催化剂,相比于单纯的利益,或者只是简单的角色关系,情感在社交中起到的作用更为独特。
在生活中,人们的交往常常都是点头之谊,就是因为情感上的联系不充分,平时只是虚情假意客套几句话,这样的交流往往缺乏情感基础,因此彼此之间的关系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相比于单纯地提出社交请求,或者直接进行沟通,融入更多情感元素可以让整个谈话变得更具吸引力。这些感情的表达不一定就是煽动力,一些平实的语言同样具有真挚的感情,一些简单的对白中同样可以表达出诚意。
比如在提出请求时,有些人可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帮我拿一下那个遥控”,或者直接会说“把遥控拿过来一下”,这些话中缺乏诚意和情感,有的只是生硬的表态,对方往往会表现得无动于衷。
“麻烦你帮我拿一下遥控,谢谢”——这句话比较礼貌,但有时候也会显得有些老套,毕竟别人还没有想过要换台,没有想过将遥控交给别人,提前说谢谢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尴尬而承受一定的压力。
“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帮我拿一下遥控吗?我想换一个频道,不知道可不可以”——这句话给了对方一定的选择权,对方往往会比较舒适,而且也能感觉到请求者谦虚礼貌的态度。
不同的表达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功效,对彼此之间的交流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当人们在请求时给予对方更多选择的权利时,双方的沟通会变得更加顺畅和深入。
甲:“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帮我拿一下遥控吗?”
乙:“好吧,你难道不喜欢看这个频道吗?你一般喜欢收看什么节目?”
甲:“我喜欢科教频道,类似于大自然和科技类型的知识类节目,我都非常喜欢。”
乙:“那的确很有趣,过去我也喜欢看这些,当然现在我更喜欢体育频道。”
甲:“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个体育迷或者运动达人,如果我丈夫在的话,你们一定可以聊到一块去,他是一位资深的足球迷和篮球迷。”
……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请求,但是感情投入的多少也会影响最终的结果,而在这一方面女性所做的要好于男性。尽管通常人们都认为男人是社交的主力军,但实际上女人在社交中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其中一项就是情感细腻,相比于男性,女性在社交中的情感更加丰富,这也使得她们具备出色的沟通技巧。有人做过实验,分别让同等数量的男性和女性与陌生人进行交往,包括提出请求、相互闲聊以及进行谈判,结果女性社交的成功率高于男性,他们所花费的时间也少于男性。人们在面对女性的时候,通常都愿意说得更多、更深入一些,在挖掘社交深度方面,女性具有更多的优势,更善于引导别人说出一些隐藏的信息。
因此,喜欢参加社交活动的人一定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表达,一定要注意提升情感释放的方式和技巧,尽量让自己变成一个感情丰富、人情味十足的人,这样才能在交流中吸引他人的关注,并且慢慢感染和打动他人。
引导对方说话,将话题更加深入下去
在社交场合,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善言辞的人,或者不想谈话的人,与他们的对话很容易陷入冷场状态,这个时候人们应该给对方一些启发和引导,确保谈话可以顺利进行下去,而且能够不断深入。有时候谈话会陷入僵局,以至于大家都没有兴趣把话题继续下去,这个时候如果一方率先打破僵局,主动进行引导,那么就会让对话更易延伸。
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采用一些实用的技巧来引导对方说话,并将对方引入到一个愿意主动分享、愿意积极互动的谈话模式当中来。最常见的两种模式就是:第一,谈论对方喜欢的内容;第二,以采访的形式进行交流。
——谈论对方感兴趣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这就会成为社交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如果对方对谈话表现得很冷淡,不愿意深入交流,或者对方对你的谈话没有什么回应,那么就意味着自己的谈话方向和内容出现了错误。而调整的策略很简单,那就是尝试着了解对方喜欢什么,了解对方喜欢谈论什么内容,而把握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则可以一步步引导对方适应彼此之间的对话模式。
有几个妇女在游轮上谈论着各自的家庭生活,其中一个妇女谈起了自己丈夫:“他是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平时工作非常忙,两个人基本上很难见上一面,上个月的时候,他打来电话说自己在外出差遇到了一点儿麻烦,身边的那个翻译临时请假回家了,我不太放心,所以——”可是刚说了几句,其他几位妇女就打断了他的话,并且开始纷纷炫耀自己的丈夫。
“唉,出门在外难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我的丈夫是一位律师,为人比较谨慎,他去年的收入达到了7位数,我让他出门也小心点儿,这不我刚唠叨几句,他非要给我一笔钱让我出来散散心。”
“嗯,我丈夫的珠宝生意这一次做到国外去了,所以我这一次出来旅游,顺便帮他看一看店面。”
“我丈夫最近忙着炒股,挣了不少钱,直接给了我十几万,让我出来走走。”
“我丈夫……”
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话时,第一个开口说话的妇女默不作声了,这时有人才想起了最开始的谈话内容:“对了,你刚才说你丈夫遇到了点儿事,应该没事吧?”
第一个说话的妇女微笑着摇摇头,转身离开,觉得没有必要与其他人继续交谈下去。这个时候,有一个之前没有说话的妇女跟了上来:“你刚才谈到了你丈夫的事情,那么你这一次是自己一个人来的吗?”第一个说话的妇女点了点头。
对方接着问道:“如果我猜得没错,你是不是学习过英语,我猜你应该还当过翻译。”第一个妇女说:“确实学过。”“我尝试过学习外语,但我觉得那很难,我不清楚你是怎么做到的,天哪,那真的很难,也许我一辈子也做不到。”
听到这里,第一个妇女来了兴致,主动谈论起当年学英语的种种经历,谈论起了自己毕业后给外资企业的高管担任翻译的事情,还主动分享了自己担任翻译时的一些糗事。
——多提问题,以“采访”的方式进行交谈
几乎从上学时候开始,人们就意识到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信息,那么就要懂得主动提问,这是深度挖掘谈话内容的关键点。心理学家认为提问比直接的陈述更容易让人产生兴趣,提问具有延伸话题和激发思考的功能,在提问中,接收问题的一方往往会在所提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这个时候双方反而容易产生良性的互动,从而加深彼此的交流。
在提出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怀有好奇心去倾听,这是客观地理解对方的故事和谈话内容的一个好方法,也是迎合对方的一种最基本表态。而好奇心也是提问的一种表现形态,这种表现形态可以借助一个非常实用的对话载体,那就是采访。
有个年轻人准备去拜访一位成功的商人,准备收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在见面之后,对方却表现得非常冷淡,事实上商人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但是最近几天他对于类似的拜访有些厌倦了,之前他都是一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根本提不起什么兴致,就像是一次次自说自话一样。为了不至于让慕名前来的年轻人扫兴而回,他只好继续之前的谈话套路。
可是谈话开始之后,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位年轻人与之前遇到的其他人不同,年轻人经常会在谈话中提一些问题,诸如“您在创业的时候,是如何将知识与信心结合起来的”、“您刚才多次谈到了自己的父亲,您觉得他在您的人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自己也曾创业过,但是多次失败,您觉得一个创业者最需要什么东西?或者说如果让你自己选,你希望获得什么东西?智慧,资金,勇气,执行力?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在整个谈话中,年轻人并没有一味地充当倾听者,而是将自己当成一个采访者,他通过不断的提问和互动来挖掘谈话的深度,确保双方谈话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结果商人这一次聊了很多,而且将一些非常好的经商经验分享给了年轻人。
有人认为,良性的对话应该是彼此之间的一种探索,而采访形式的对话就使得这种探索和互动变得更加深入、有趣,它可以有效挖掘更多优质的内容,可以挖掘更多的感情。
在提问或者采访的过程中,应该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对于自己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你谈到了多种食物,那么您是怎样看待肉食主义者和素食主义者的饮食模式的”、“你能告诉我关于饲养宠物需要注意哪些事吗”、“为什么你会了解这么多”,开放式问题往往不是简单地用“是”或者“不是”进行回答,而这些问题往往更能够增强互动性。
掌握拓展话题的技巧
深度社交的一个关键是话题的深入,两个人见面时只谈论天气和交通,或者只相互问候几句,这是谈话的最表层信息,想要确保交流更加深入,那么就要改变话题,或者懂得借助这些话题引申出更深的内容。但是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该如何深入话题,不知道该如何在原话题上进行挖掘,结果每一次都导致双方的谈话停留在“最近怎么样”、“吃饭了吗”、“又准备去散步吗”这些浅层的对话上,对于真正的社交并没有什么帮助。
深入话题是一个技术活,一些善于沟通的人会巧妙地挖掘话题,或者从浅显的话题中跳到更有深度的话题上,这些技巧往往包含了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关于这一点,在学校时很多人就已经掌握了类似的技巧,比如数学题目中的不同的解题方法,语文写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去立论,哲学中涉及的事物的多面性分析,这些都是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有的方法是殊途同归,有的则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社交中同样如此,有时候当人们觉得一个话题说完之后没什么可说了,可以尝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探讨,这个时候双方的思维就可以得到转换和深入。比如当人们在谈论如何生产一家可以清扫灰尘的机器时,一直都在讨论将灰尘吹出去,然后有一天有人转换了角度,提出了将灰尘吸进去的想法,而这个新的角度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在大家的完善之下,最终促成吸尘器的产生。
其次,善于将话题进行拓展。通常人们会将话题停留在“是什么”或者“做什么”上,此时的话题停留在某件事、某个行为上,如果想要将谈话深入下去,可以对话题进行拓展,拓展的模式为“为什么做”、“什么时候开始做”、“怎样做”、“和谁一起做”、“在哪里做”、“做到何种程度”、“目前怎么样”等。
比如两个好朋友见面后,往往会相互寒暄,“好久不见了,最近在忙些什么呢?”
对方回应说:“没什么,已经在家待了好几个月了,准备去贩卖水果。”
“哦,是应该找点儿事情做做了。”
这样的对话模式往往比较简单,两三句话就沟通完成,因此谈话双方并没有深入交流的打算,也没有创造深入交流的契机。那些善于沟通且渴望与别人深入交谈的人就会对自己的谈话进行拓展。
“好久不见了,最近在忙些什么呢?”
对方回应说:“没什么,已经在家待了好几个月了,准备去贩卖水果。”
“是吗,准备什么时候去做,一个人做还是寻找合伙人,你最近的生活不是好好的吗?怎么想起来吃那个苦头,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通过话题拓展,双方之间的谈话就会通过“卖水果”这件事拓展开来,对原因、具体的操作有更深的挖掘。这个时候,谈话双方就会有更多的话题,而且也能够针对相关话题传递和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再者是联想法,简单来说谈到某件事就可以联想到另外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上,这种联想也是扩展和深入话题的方式。比如有的投资者与别人谈论股市现状时,可以先谈论一下国内的股市投资现状,然后联想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的低迷,联想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美国股市大崩盘。这样一来话题就会得到拓展和深入。
一些最简单的话题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拓展,比如人们见面后会谈论天气情况,“今天可真热啊,今年都是这样的高温天气”,然后联想到“大约八九年前,你还记得吗,那个时候的高温天气也很恐怖,大学军训的时候热得受不了”。这个时候双方就顺利地谈论起大学上学的事情,并联想到大学生活,双方的话题就会越来越多,距离也越来越近。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人们也可以主动制造话题,有时候当双方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话题时,不要试图站在角落里一句话也不说,这样只会让气氛更加尴尬,这时不妨观察周围的环境,看看他人的言行举止,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挑起话题。比如“看看张小姐,我好久没见她那么开心了”、“看到那边的扫地工人了吗?据说是公司某领导的家属”、“那是林主任的儿子吗?好像在哪儿见过”、“他们刚才在谈论公司的新项目,你听过这件事吗”。
有时候也可以将对话当成一种游戏,“你喝的是什么酒,等等,先让我猜一下,是不是剑南春?”“你说话的声音真好听,让我猜猜,你是不是当过主持人或者播音员?”这样的对话具有游戏风格,可以将对方甚至是周围的其他人纳入到游戏当中来,从而快速活跃谈话的气氛。运用这一类沟通方式也是达成深度社交的好方法,实用性比较强,而且容易操作,非常适合普通的社交活动。
社交风格要结合他人的生活经验
在社交活动中,语言障碍是导致社交活动难以深入的一个原因,语言模式不同会造成沟通障碍,许多人常常只能和其他人聊上一两句话,一方面是因为语言系统不一样,譬如说俄语和说法语的人无法进行正常交流,说英语和说中文的人也无法顺利对话。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话不投机,而这里的话不投机往往在于语言模式、语言风格的差别,比如一个喜欢谈话的人和一个沉闷的人对话,双方往往会很尴尬;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与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进行交谈,整个谈话同样会非常糟糕;让一个文雅的人和一个粗鲁的人进行交流,双方也难以说到一起去。
在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难以与他人深入交流,或者觉得自己与他人没什么可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语言描述的风格不同。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即便想要向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请教农业知识,双方也难以将对话继续下去。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概念:经验。经验是每一个人应对外在环境和外在事物的重要参照指标,在相对陌生的社交环境或者面对相对陌生的人时,人们会依照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判断。当人们试图让他人接受一个新的思想或者想法,并确保对方有所行动时,应当注意利用对方的经验去解释其中的某项原理和内涵。
经验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经验、学习经历、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考模式都属于经验的范畴,而这些经验往往会转化成各自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模式。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同样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话说出来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在沟通中,当我们看到一种新式飞船时,如果想让人们相信这飞船令人诧异的长度,当你想说给城市的人们听时,你就得说它有三个街区那么长;如果你要对农民说,你就说飞船有他的村庄那么长。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都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和理解习惯,在社交中,想要让别人与自己产生良性的互动,首先要确保自己的表达方式是被对方理解和接受的,而这种被理解和接受往往建立在他人的经验得到了迎合。换句话说,想要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就需要了解他人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的风格,按照对方习惯的语言风格进行交流,才能保证自己的话被对方听懂和接受,才能打造一个更加和谐的顺畅的交流氛围。
经验是每一个人身上的重要标签,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人们通常只关注自身的经验和语言标签,只关注自身如何表达,却没有想过对方能不能理解和接受,一旦对方无法理解这些信息,双方之间的对话就会陷入困境或者快速终结。实际上沟通不仅仅在于单纯地传递信息,还在于将信息转换成大脑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到信息编码和信息包装两种方式。编码的目的是将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信息转化成更加通俗易懂的信息;包装则是想办法将信息转化成为更容易被人接受或者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形式。在社交活动中,为了结合他人的经验,就需要对信息进行编码,将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转化成他人习惯且能够接受的形式。
有时候这一类生活经验的差异并不在于语言风格的不同,而在于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体验的不同,就像一个出生富豪之家的人无法理解贫苦人家孩子的日常生活一样,想要赢得对方的认同,人们就需要了解他人的生活。
有两个机械制造商准备出售自己的农用机器,为了拉拢更多的农户,两个人各自在农村搭建了一个展台,向老乡们介绍自己的产品优势。制造商甲一开始就非常郑重地说:“我公司的机器是目前市面上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比如这个手扶拖拉机足足就有20马力,它的发动机是德国货,犁地的铁片是美国货,拖拉机内部的动力传动系统非常强大,切线力(向后的水平作用力)、推进力(向前行驶的推动力)都比一般的产品强大很多。”
虽然他说得非常卖力,讲解得也很仔细,可是老乡们对于这些性能和参数并不理解,因此兴趣并不大,他一台机器也没卖出去。而反观制造商乙,在搭好一个简单的展台后,他指着一个用来耕地的机器对众人说:“这台机器别看它个头小,但是干活不费力,犁地的效率抵得上三头牛,价钱却只有一头成年牛的一半,老乡们,这玩意可实惠着呢!”
接着他又指着一个剥玉米粒的机器:“你们村里最厉害的剥玉米能手是谁,可以叫他和我的机器比一比,它的工作量比5个最好的剥玉米粒能手还要大。像这样一蛇皮袋的玉米粒,它很快就能搞定。”
面对这样幽默且接地气的描述,大家对于机器的性能和优势有了最直观的了解,于是很多人都产生了购买的意向,仅仅两个小时,他就顺利推销了4台机器。
对于人们来说,如果想要打造好的社交模式,那么从一开始就要努力融入到对方的生活模式、思维模式和语言模式当中,这种融入不仅仅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人究竟是如何思考和生活的,这有助于人们做出更合理的社交行为。
帮助他人了解自己
在谈到社交技巧或者社交技能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将问题集中在自己身上,比如要求自己把握他人的需求,要求自己表现出更多的感情,要求自己提升表达的技巧,要求自己去关注自身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要求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但事实上社交活动往往是相互的,当人们觉得自己应该了解自己的时候,殊不知对方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
有人曾对此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常常会有“我该怎么办”、“我到底适合成为什么人”的疑惑,而这些疑惑往往来源于人们无法认清自己的定位,无法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定位,而且对自己的一些特点不那么了解,这些又导致他们行为上的不确定性与心理上的困惑。
——这件产品适合我吗?
——我适合做这份工作吗?
——我应该怎么搭配衣服?
——这件事对我有利吗?
——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做出这个决定?
——我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点儿压力?
人们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会对自己接触的东西或者和自己有关联的东西产生怀疑,甚至导致消费行为的混乱。而参与社交的人一方面要懂得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选择,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同时还应该帮助这些人理清所有的关系,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重要信息,使他们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帮助他人进行自我了解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社交行为,也是一种有效拉近社交关系的方法,可以适当给别人提一些建议,比如说“你的身材这么纤瘦,可以穿风衣,这样看起来会更加得体舒适,也更有气质”、“你性格偏内敛,不太适合做这份工作,否则将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你在群体中应该扮演助理的角色,努力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帮助团队管理者管理团队”、“你需要拿出魄力去做这件事,它对你更加有利”。
帮助他人了解自己,就可以有效提升彼此之间的对话质量,同时对对方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但想要引导对方更好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需求和定位,就要对对方有足够的了解,这种了解可以通过交谈来积累。
比如主动挖掘对方的记忆,包括了解对方过去喜欢做什么,了解对方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什么,了解对方曾经想过做什么,对方的愿望是什么。这些记忆点往往包含了丰富的个人信息,一些人常常会对自己的行动感到迷茫,但是从过往的记忆和经验中可以发现对方究竟适合做什么,发现对方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活,这些经历可以作为现在生活决策的一种参照。
有个经销商某一次在酒席上无意中得知合作商与其长兄的关系很糟糕,两个人曾因为股份问题而交恶,多年未曾见面,这个合作商想要修复兄弟关系,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经销商本想安慰对方要懂得放下,但是看到对方挣扎和难过的心情,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想必,你们两个人以前的关系非常好吧,你们也是一起长大的吗?我也有一个兄弟,我们两个人差不多有三十年没见面了,但我总会想起小时候一起玩耍的片段,那个时候他会帮我抓螃蟹。”
商人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触动了合作商的感情,对方开始絮絮叨叨地回忆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讲述自己的兄弟如何放弃读书的机会供自己上学,然后又讲述了兄弟一起创业的艰辛。聊着聊着,合作商突然抓住对方的手说“谢谢你,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几天之后,他就主动向兄长道歉,明显释放出了和解的信号。
很显然,经销商并没有给合作商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但是对方已经通过回忆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说他通过记忆重新找回了自己,明确了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除了激发对方的回忆之外,主动了解对方的特点则是一个更好的引导方式,比如观察对方的性格是怎样的,了解对方的性格优势和劣势,明确对方的角色以及能力水平,了解对方平时的做事风格与习惯,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对方的特点。比如一些性格强势的女人常常会遭遇婚姻危机,她们自己对此浑然不知,而如果有人愿意针对她们的性格进行分析,讲述性格与婚姻的关系,讲述性格在人际交往以及男女关系中的作用,就可以逐步帮助对方摆脱困扰。
无论是挖掘和刺激记忆,还是了解个人的特点,其本质都是一种引导,帮忙的人所扮演的是一个导师或者引导者的角色,目的是帮助他人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但是有时候,帮忙的人不用直接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不用直接给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他们只需要进行分析,只需要唤醒他人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引导对方去做出选择。
而从最终的结果来说,人们扮演的角色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容易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得到他人的信任,因此这一类谈话往往可以快速强化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保证双方开启更深层次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在社交对话尤其是引导的过程中,人们会进一步把握对方的信息,而这对于双方的认识和日后的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幽默是最高效的社交模式
在社交活动中,难度最大的不是如何开口说话,不是如何吸引对方,而是如何打破对方的防备之心。由于人体具有自我保护机制,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保持一定的戒备之心,在涉及隐私话题时,他们同样会保持强大的戒备心理,他们会在交谈时更加谨慎、更加紧张,尽量确保自己不会泄露更多信息。而想要让他人与自己进行深度交流,那么就要率先突破他人的心理防线,要让对方解除心理防备机制,保持更加放松的社交姿态。
而如何才能让谈话变得更加轻松自在呢?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幽默。幽默的人天生就具备强大的吸引力,一般情况下,幽默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关注,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他们具备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在西方国家,幽默常常被当作社交的一项基本技能,那些说话幽默的人往往更受欢迎,一些企业在选择管理者和接班人时,幽默也是一个必须考量的因素。
从社交的角度来说,幽默的人往往具备一些优势,比如幽默的人让人觉得是无害的、可信任的。这是一种奇怪的想法,毕竟幽默并不意味着某种利益的许诺,并不意味着双方的立场就是一致的,但事实就是如此,在很多人看来,幽默的人不具备威胁和攻击性,他们就像是取悦于人的好心人。
心理学家安排一批人分别和严肃的老师、脾气古怪的科学家、暴躁而敏感的商人、高调而张扬的政治家,以及幽默风趣的售货员进行对话,其中每一种角色的人都说过要和受试者交朋友,他们还主动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受试者最后都选择接受了幽默风趣的售货员发出的交友邀请。心理学家觉得很奇怪,于是进行询问,结果受试者一致表示售货员看上去更加和善、可靠。
除此之外,幽默的人更容易进行沟通和相处,他们很少会说让人感到不悦的事情,很少会让人难堪,而且他们谈到的话题往往非常有趣。幽默的人一般都会将一些严肃的话题进行处理,会将一些敏感的信息进行转换,会将一些可能引发矛盾的信息进行修饰。因此和幽默的人交谈往往会感到非常轻松愉快。
一场金融危机之后,两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家在银行门口相遇,两个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同时也希望获得一些安慰。
第一个企业家最先开口说:“在我三十岁的时候,我感到不满足,因为除了钱,我什么东西也没有;在我四十岁的时候,我得到了满足,除了钱,我什么都得到了。”说完之后,他非常无奈地打开了钱包,里面一分钱也没有。
第二个企业家苦笑着说:“我看上去也不比你差,毕竟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像现在一样,我能够一下子拥有如此多的东西,它们是贫穷、疾病、背叛以及一颗受伤的心。”此时,他的手上拽着一张破产声明书、一张病例,还有一份离婚协议书。
接下来,两个人坐在一起聊起了各自的人生、家庭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几个小时后,两个人成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幽默能够有效拉近彼此的距离,即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来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美国语言学家赫伯·特鲁曾经这样评价幽默的作用:“幽默是一种特性,一种引发喜悦,以愉快的方式娱人的特性;幽默感是一种能力,一种了解并表达幽默的能力;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运用幽默感来增进你与他人关系的艺术;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以善意的微笑代替抱怨,避免争吵,使你与他人的关系变得融洽,更有意义;幽默可以帮助你减轻人生的各种压力,摆脱困境;幽默能帮助你战胜烦恼,振奋精神,在沮丧中转败为胜;幽默能帮助你把许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幽默比笑更有深度,其产生的效果远胜于咧嘴一笑。当你把你的幽默作为礼物奉献给他人时,你会得到同等的,甚至更多的回报;幽默能使人更喜欢你、信任你,因为他不必担心被取笑,被忽视。所以人们希望与幽默的人一起工作,乐于为这样的人做事,而且希望与一位有幽默感的人成为终身伴侣……总之,幽默是一切奋发向上者身上必不可少的力量。”很显然,幽默的特质可以有效化解他人的心理防备,并确保双方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无疑有助于社交的不断深入。
一个英国公司的负责人和一个中国公司代表准备代表各自的公司进行谈判,为了迎合英国人的交谈习惯,中国代表在见面后直接和双方谈论起了天气,结果两个人在不知不觉中谈论了大半个小时。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英国公司负责人率先停止了谈话并故作惊讶地说:“真希望我们一会儿的谈判可不会耗费这么多时间。”中国公司的代表笑着回应:“嗯,幸运的是,我们谈判的话题不会是天气。”由于有了这样愉快而幽默的交谈,双方很快就进入谈判主题,并且仅仅花了一个小时就达成了协议。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幽默容易使人发笑,而笑是活跃气氛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社交环境中,经常出现笑声,往往有助于改善群体内的交流环境,给人带来温暖、愉悦的感觉。此外,幽默感是一种魅力和气质的体现,也是个人素养的体现,具有幽默感的人本身就具备强大的吸引力,能够吸引更多的交流者。
化繁为简,简单本身就是一种说服力
在谈到深度社交的时候,人们通常会认为深度社交一定是建立在更加细致的沟通上,一定是建立在更为频繁的社交基础上,他们会觉得深度社交一定要经过烦琐的交流,一定要建立在内容堆积的基础上。而这种想法就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想要达到深度社交的水平,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同,那么就要说更多的话,就要描述得更详细一些,就要尽可能输出更多的信息。
但事实上,深度社交更加看重的是内容的深度,看重的是彼此之间的技巧,而不是依靠内容堆积出来的。在生活中,有时候聊天的时间长,聊天的内容多,也会越聊越深,但很多时候聊天时间越久越容易落入无效社交的陷阱之中。比如许多人都不太喜欢和那些唠叨的人说话,因为喜欢唠叨的人往往会重复说话的内容,对于倾听者来说,这些唠叨并没有什么价值,也许真正有意义的只有那么几句话。
还有很多人不喜欢开会,因为每一次开会,各个阶层的主要领导都会发表长篇大论的讲话,而从现实效果来说,这些演说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在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内说完。但是有很多领导偏偏喜欢将这些内容扩展成2个小时或者3个小时的演说容量,而对于倾听演说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折磨,根本没有任何交流的欲望,更不用说会产生深度社交。
在把握深度社交的时候,人们更加倾向于信息容量的扩展,更倾向于把简单的事情说得更详细、更复杂,似乎复杂就是深度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常常习惯性地认为更多的、更复杂的往往意味着更好的,而且会将“复杂”或者“更多”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当道路变得拥挤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修建更多的道路,扩展交通网络,可是当道路不断增加时,发现交通拥堵越来越厉害;当人们试图将某一件事描述清楚而发现自己难以解释清楚时,会不断增加词语,会不断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修饰,会寻找更多的理由和依据,等到自己说得越来越多时,发现越难解释清楚,对方也变得越来越迷糊。
在面对烦琐的程序,臃肿的组织机构,烦冗的办事流程的同时,各种烦琐的对话也顺势成了一种社交毒瘤,而在社交中,人们通常都喜欢简单明了地进行沟通,喜欢将问题简单化。麦肯锡咨询公司曾经提出了30秒电梯法则,意思是要求员工必须在乘坐电梯的30秒时间内将工作汇报清楚,将所要谈论的主题说清楚。对员工而言,在最短时间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取悦和说服客户的一个基本技能。
有个人曾经在网络上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他去店里购买衣服,结果店员一直喋喋不休地介绍自己的产品:“女士,您可以看看我们的产品,并且好好体验一下,衣服的面料全部是羊驼毛做的,你知道那些动物吧,即便买一头当宠物也要好几万元,可能价钱还要更高。你或许不知道这些羊驼毛的质量,它们的保暖性和柔和性都是一流的,重要的是你不一定能够买到。你可以摸一摸这些毛,非常柔和,这种触感只有类似的高档原材料才有。或许你不相信,但你可以看看其他店里的那些产品,看看你在其他店里接触过的衣服料子,绝对没有这样的触感。或者你觉得那是羊毛,但你购买的多数衣服都不是所谓的纯羊毛,绝对不是,我可以以人格担保,它们之中还不知道掺杂了其他什么东西,也许是其他动物的毛发,也许是一些人工的毛,这些材料的保暖性很差,手感也不好,而且可能残留了化学产品。
“你认真感受过那种差距吗?在你见过的、穿过的所有衣服里面,绝对没有羊驼毛这么柔的材料,不会有这么舒适,不是任何人都有机会买到这样的衣服的。羊驼毛的进口量一直受限,在南美地区,人们开始保护羊驼,它们的出口量以及皮毛的出口量都会减少。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国内很少有店家出售羊驼毛,你可以去网上查询一下。
“你是不是不太相信这些,我是说你可以摸摸这个料子,可以看看类似的面料对比一下,这绝对是货真价实的,你可以查询一下衣服上的标签,可以查询一下这个品牌,基本上只有在一线城市才能买到。这绝对是上品,其他衣服绝对不会有这样出色的质感。你还用得着犹豫吗,这种保暖性和柔和度,绝对无可比拟,你拿到干洗店就可以清洗,并且不用担心毛发受损。要不我给你套上试一试吧,保暖还耐脏,你不用穿羊绒衫,里面一件保暖内衣,外面一件这样的大衣就行。怎么样,试一试吧,而且它看上去和你的皮肤很相称,而且很有气质,这位美女,你从事什么工作,我想穿着这件衣服肯定会让你的闺密羡慕不已的。材料、做工、气质,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你说是不是……”
以上这段话,换任何人听了都会抓狂,事实上,售货员原本可以非常快速地将衣服的特点和优势说清楚,尽管她的工作态度值得称赞,工作热情也值得尊重,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是难以取悦消费者和顾客的,顾客们大概想着快点逃离这里。
因此,保持沟通的简洁是很有必要的,表达者应该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简化处理,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最容易被人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沟通创造更好的条件,才能为进一步的沟通创造更好的空间。
一般来说,简化的方法往往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谈话时删除不必要的信息和内容,重点谈论核心信息,这样就可以确保人们在最短时间内接收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谈话过于啰唆,充斥大量重复性的话,充斥着大量无意义的话,对方可能会对谈话产生反感,甚至就此放弃交谈。
第二,谈话内容应该简单易懂,确保听众能够轻松地理解所有的内容,一些专业性太强的术语最好不要使用,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也不要出现,适当降低表达的难度。
希望打造深度社交模式的人需要主动改变自己追求复杂化的思维,转而坚持这两种简化方式,从而确保整个谈话更加顺畅,无论是表达者和倾听者都可以完成轻松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