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章 思 维

书名:深层认知 作者:水木然 本章字数:26411 下载APP
产品思维
我经常说,人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规律,那就是:短期拼机遇,中期拼能力,长期拼人品。
人的成功,刚开始要靠机遇,但到一定阶段,就得靠能力。如果想要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过硬的人品,否则一定会栽倒。
同样的逻辑,商业的发展也有一个规律:短期拼声势,中期拼模式,长期拼产品。
商业的成功,刚开始往往需要借势,要站在风口上。但到了一定阶段,就得靠模式,模式必须是与时俱进的,而要想能够长远发展,必须得提供过硬的产品,否则一定玩不下去。
以上两个规律告诉我们:一切竞争归结到最后,都是“人品”和“产品”的竞争。
这是规律。
规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大手,笼罩在世界上空。人类的技巧就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规律就像如来佛祖的五指山,人类无论怎么钻研技巧,都绕不出那只无形的大手。
一个社会的发展,往往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通过“模式+技巧”的创新,给社会搭好骨架;第二阶段,再通过“产品+内容”的填充,让社会有血有肉。
这也是一个“先硬后软”的过程。比如,我们前些年大兴土木,修桥、修路、建房子,这是一种硬性设施的搭建,目的是为了做好社会的框架。只有当一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完善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能更好地搞科研,做产品。
又如,我们前些年诞生了很多互联网平台,电商、社交、交通、餐饮等,这些平台的搭建也是为了给社会搭建框架。这些平台大大提高了社会的运转效率,给了很多人创业和就业的机会。
当我们把社会的基本框架完善到一定阶段后,我们接下来的精力一定会放在软性内容的填充上。因此,中国经济的上半场完成了两大任务:用钢筋混凝土做好基建和房子,推出各种互联网平台提高社会运转效率。
在上半场,两种人最赚钱:第一种就是搞房地产的,第二种就是成功搭建各种平台的。
在搭建框架的时代,发展比较粗放,秩序不够完善,很多人都在研究模式和技巧,因此投机者更容易赚钱,这是现实。
而在下半场,随着商业框架的完善,只有做好产品和内容才有出路。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国真正的好时代才刚刚开始,因为从“模式+技巧”到“产品+内容”的升级,其意义不仅在于社会的逻辑不一样了,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能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
一个人人都在沉下心来做产品、做内容的时代,才是健康的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
这已经不是那个你几句话就可以搞定客户的时代了;因为人的心智变得越来越成熟,面对五花八门的套路,在各种经历和阅历的配合下,免疫力大大增强,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淡定。
未来的信息传播将越来越及时,越来越对称,渗透性也越来越强。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全方位了解各种信息,没有人只愿意听你的单方面诉说了。于是,你的消费者变了,你的客户变了,你的伙伴变了,人变得越来越理性了,很多故弄玄虚的东西都将消失。
未来,人和人唯一能相比的,是看谁更专注。
作为一个演员,你必须有独到的表演;
作为一个模特,你必须锻造崭新的气质;
作为一个码农,你必须精通某种特别的路径;
作为一个厨师,你必须原创几个拿手的菜;
作为一个保姆,你必须更善于装点生活。
工人要知道自己的美好藏在日益精进的手艺上,而不是隔壁的福利彩票店里;
老师要知道自己的财富藏在学生的未来上,而不是自己创收的补习费里;
医生要知道自己的幸福藏在病人健康的微笑里,而不是病人家属送的红包里。
人们要相信赚钱的逻辑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不是各种“投机取巧”。
大家都要脚踏实地,而不是整天想着颠覆别人,也不是提防被别人颠覆。
成全思维
这已经不是那个谁可以为谁去死,或者谁需要谁为自己去死的时代了,任何用牺牲换来的关系都注定成为悲剧。
有一种“好心”付出,注定没有好下场。那就是一方总是幻想用自己的牺牲,去换取对方的忠诚。
这种关系经常发生在恋人之间、朋友之间,还有家长与孩子之间,但这种付出的结果,往往是既牺牲了自己,又拖累了别人,最后弄得两败俱伤。这种付出既伤害了别人,又牺牲了自己。
因为只要有牺牲,就意味着不公。大家要记住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不公的地方,就会在另外一个地方或者以另外一种形式补偿回来。
那些刚开始口口声声说爱你的恋人,口口声声说为你好的家人,到了一定阶段,往往会要求你做这做那,或者不能去做什么,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补偿。下面的两个例子最典型。
第一种,为了孩子过度牺牲自己。
相信很多人听过这种妈妈的抱怨:“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是给你最好的,起早贪黑地干活都是为了你,为了这个家。你却这样不懂事,真让我伤心。”
母性使然,母亲总会牺牲自己的全部来爱护孩子,她们委曲求全,忍辱负重,没有理想,活不出自我,总盼望孩子以后可以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
这其实就是一种绑架,这不仅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和压抑的心理,还会破坏他们本应该走的道路。
孩子有孩子的幸福,家长有家长的幸福,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幸福,而不是直接把自己所谓的幸福强加于他们。
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混为一谈,更不要互相捆绑。
第二种,为了恋人过度牺牲自己。
很多男生在追女生的时候,使出浑身解数还不够,还会透支自己的实力去做一些无妄的事。
的确,女孩子往往都是容易被感动的。很多女生就是看到一个男人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地为自己好,于是选择了这个对自己最好的人。然而,这种恋爱最后的结果,往往也都是悲剧。
做出牺牲的男生刚开始还会为女生继续付出,但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变相地要求对方进行补偿,无形中,对女生提出了很多要求。而女生往往会被男生所谓的牺牲所挟持,甚至有的极端的男生还会动不动以死相逼。
他们甚至会对女生这样说:“我为了你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你却没有给我相应的回报。”
以上两种所谓的爱,统统都不是真正的爱,是打着爱的旗号进行索取。这是一种隐形的要求,表面上是爱别人,其实是爱自己。
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亲人、恋人之间,也适用于工作上。比如,很多老板还在幻想可以通过牺牲员工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公司的效益,那么,这条路接下来一定行不通了。因为雇佣关系已经完全过时了,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在未来必须也是彼此成全的关系。
如果一个企业张嘴就谈管理,说明这个企业的管理一定是落后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真正的企业,思考的已经不是如何管理员工的问题,而是如何“赋能”员工的问题。
作为一家企业,必须让员工能够借助公司的平台,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能生存得长久。
未来,人与人之间长久又稳定的关系,就是彼此成全,而不是牺牲一方去成全另一方。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我们都不能盲目地牺牲自己。当然,我们更不能要求别人为我们牺牲。无论你使用了强权、利诱,还是感情等各种手段,只要有人为你做出了牺牲,那么,在另外一个角落里,就会有一颗“复仇”的种子悄悄发芽……
这个世界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维持着社会的平衡。
未来的社会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独立性就越强,这已经不是那个互相强加意愿的时代了。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话。
一、你的人格越完整,你就越有资格爱和被爱;二、真正的爱不是相互牺牲,而是互相成全;三、要想有资格爱别人,首先你得爱自己;四、成就最优秀的自己,才是你的终身大事。
断点思维

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思维方式的区别。
时代在升级,人的思维方式也必须升级,否则一定会被时代淘汰。
传统年代,人们习惯“线性思维”的方式,而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必须学会“断点思维”,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方式。
在过去,我们都是在用“线性思维”思考问题。比如,事物总是沿着某一个“线性”逻辑展开的,是可以预测的。所以,我们可以做足各种充分的准备,从而应对可预料的结果。
因此,很多企业总是习惯于做各种规划和计划,以及各种预算等。而现在,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事物的发展不再呈现“线性”特征,而是呈现出“断点”特征,即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成了常态。
之前,无论是一个公司还是一个组织,或者就我们的人生而言,突发的事情是非常态的,而现在,突发的事情成了常态了。

我们先来看一个阿里巴巴的例子,马云在谈阿里成功之道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从创业到现在,只写过一份商业计划书,还是写给台湾的一家投资公司做风险评估用的,但最后我们因为网络泡沫没有去台湾投资。我认为,计划写得再漂亮,遇到环境变动便失去意义,有没有实时应变的能力才是重点。计划写得再好、再仔细,商场情势却未必如你所想。”
原来,马云从20年前也就是他刚创业的时候,已经具备了“断点思维”,即把无常当有常,把变化当成一种常态去看待,这其实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
再来看一个网上流传的例子。一个曾在诺基亚工作过的资深员工说过,诺基亚在全盛时期做了一件大事,建了一个详细的全球手机用户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数据很精准,诺基亚在全球找了很多调研公司和机构,花了天价,访谈了数以万计的用户。
这个数据库被认为是诺基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每当他们要做个新产品,就会打开数据库调出目标用户的各项数据,一张清晰的用户画像就出来了:生活在哪里,年龄多大,做什么工作,有什么爱好,愿意花多少钱买一部手机,多长时间换手机……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诺基亚做了如此周密的部署和计划,被苹果用一个产品就彻底打败了。
大家还记得苹果4刚问世时的声势吗?当年乔布斯做iPhone的时候哪有什么用户画像啊,凭的只是一种感觉,靠的完全就是抽象的灵感,就把 iPhone设计得如此完美,让大家一眼看到就疯了。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模糊的正确远胜过精确的错误。”
方向只要大体正确即可,越是试图精确描述,就越会迷失在无穷的细节中,反而忘记了最初的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做新产品,如果你总是按部就班,就一定会掉进怎么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流程中。反复耗费巨大的精力,还有各种无效的会议,这些让你疲惫不堪不说,而且你最终建成的很可能是一个没用的“马其诺防线”。
如今这个时代,变化越来越快,我们做人也是如此,只要方向准确,定位恰当,你就努力做好你应该做的即可。千万不要过于在乎事情是不是按照你想的那样发展,然后为了达到目的而去达到目的,这样你一定会越来越适应不了这个社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如果不能紧紧盯住宏观的战略,就一定会对当下的各种细节纠结,这也是格局太小的表现。
从现在开始,我们再也不能用传统的眼光和经验去理解这个世界,面对一系列社会状态的失控,我们必须学会适应这种状态,而不是试图去掌控它。
未来所有的东西都会处于失控的状态,包括各种平台、产品、服务,硬件、软件,有形的、无形的,都在从固定不变的,变成不断迭代和更新的,充满了各种不确定。
之前,我们看到的是结果,未来,我们只能看到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再也无法预料我们最后实现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只能不断地配合它的变化,一起迎合时代的变化,计划和结果将越来越模糊,过程反而更加重要了,我们要的就是那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什么呢?
是世界已经不是那个世界,但你还是原来的你。
传统世界跟当今世界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传统时代,我们做事一般采用“线性思维”,即一切都是连续性的、可预测的。所以,我们要做好一切规划和打算,这样才能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事情都是突变的、不可预测的;企业的寿命、产品生命周期、争夺的时间窗口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短。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断点思维”,它和“线性思维”的逻辑区别很大。
断点思维,一定要牢牢坚守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核心竞争力、核心价值等,总之是一种价值聚焦,然后以不变应万变。
有时,最好的准备就是没有准备,最好的计划就是没有计划,因为准备的成本太高,而且大部分都是无用的。
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不如进化。
无常才是事物最本质的状态。
世界上凡是我们能看到、能表达的东西,都是在变化的。当你把它描述出来的时候,它已经不是它了,因为它时刻都在变化。
《孙子兵法》里面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也就是说,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能够根据外界变化而适时调整的人,才是最牛的人,可以成为神人。

然而,还是有很多人,一如既往地把精力放在各种计划、调研、评估上。
其实,这个世界只有一种“认真”是有价值的:那就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初衷。
有一种“认真”是最虚伪的:那就是为了能够按部就班,而采取的各种牵强的工作。
在未来的世界里,我们只需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点上,努力做好你该做的,其他的一切,上天都会帮你安排好。
防止骗局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治安环境越来越好,同时,另一种隐忧却越来越大,那就是各种骗局越来越多,尤其是各种高端骗局,让人防不胜防。我们的生活就像十面埋伏,每天如履薄冰。
那么,究竟该如何防范这些骗局呢?
首先,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越高端的骗局,越高喊着正能量,披着善良和爱的外衣去敛财。
时代不同了,骗子的手段也在与时俱进,如今的骗子越来越高大上了,甚至还会“温暖”你的内心,给你带来“希望”。
这个世界是平衡的,越好的东西,越能藏住坏的东西。所谓大真必出大伪。比如,区块链是不是一个好技术?当然是。然而,自从区块链被提出之后,有多少骗子打着区块链的幌子去敛财?数不胜数。
比如,国学是不是一个好东西?当然是。国家一再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然而,国学又被多少培训机构变成了自己敛财的工具?他们一边让你做圣人,掏空自己的口袋,一边却偷偷做小人,变相地获取你的财富。
社会上就是有这么一帮人,专门追捧各种新鲜的概念,专门高呼正能量,然后用来变现自己的贪婪。这些人永远“立足”于时代最前沿,大发横财。
每一个新概念出来,每一个正能量思想诞生之后,总是要被一波骗子抢着利用,被他们利用一番后,才能轮到老实的人去干,这让人多么痛心!
大家要记住一个道理:最好的东西永远都是和最坏的东西并存的,天堂的隔壁就是地狱,天使的身边就是魔鬼。越好的概念越容易被利用,我们一定要注意甄别。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骗子是如何利用正能量蛊惑人心的。
正能量的一般句式就是:“只要你怎么怎么样,你就能怎么怎么样。”比如:“只要你按照我们所说的坚持下去,你就会获得成功。”“如果你还没成功,那就是你努力得还不够。”这种正能量都是经过各种加工的,充满了辩证色彩,从骗子嘴里说出来,简直就是口吐莲花、金句爆棚,这可是如今骗子们的标配啊。
这些话看似很有道理,却都是没用的废话,而且让你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
还有很多骗子从网上找来各种心灵鸡汤,然后在现场播放给大家,在各种音乐和气氛的烘托之下,很多人在现场听得如痴如醉,但一回到现实生活里,还是那一堆破事。
这些励志的鸡汤段子,看似很能鼓舞人心,但它们其实是在悄悄地毒害你。
因为他们把你当成一个标准件来处理,完全忽略了你的特点、你的环境和你的资源。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现成的方法论,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即便是同样的事情,用同样的方法,不同的人去做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
让这些不一样的人,都用同一套方法去获取成功,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正能量套路的本质,其实是骗子制造了一把钥匙,然后告诉大家,这是一把万能钥匙,只要你拥有了这把万能钥匙,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你很快就会成功。
这其实是在偷懒,是在找成功的捷径。大家要记住一句话:真正的聪明人都在下笨功夫,只有笨蛋才在找捷径。然而恰恰是这种野路子,符合了大众心理,符合了人性的需求。
《乌合之众》里说:“大众只会被极端的感情所打动。”因此,那些极具煽动性的演说家,会出言不逊,信誓旦旦,用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的方式,而不会用说理的方式去证明任何事情。这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也是骗子们惯用的说服技巧。
实际上,大众追求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而是各种情绪和欲望,是盲从、偏执和狂热。那些让大家感觉不爽的“真相”,大家会一直充耳不闻。相反,那些能让大众产生美好幻想的谎言,却可以让大众狂热,这就是人性。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至于赚钱,永远都是内行人赚外行人的钱。而骗局,永远都是高认知的人骗低认知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当A的认知在B的认知之下时,B说的每一句话都超出了A的认知,这时,A就会被B牵着走,最后走入B设下的圈套。
骗子口里的正能量,其实是偷换了一个概念。他们把人的迷茫跟他们贩卖的产品联系在一起,对那些认知低下的人来说,他们理不清其中的联系,就会一步步地走进骗子的圈套。
因此,提升自己的认知,才是防止被骗的最核心的要领。
很多骗局的受害者,其认知能力往往在最底层,他们的认知根本不足以驾驭他们所占有或继承的财富,而在中国这个社会,最大的公平就在于:当一个人的认知不足以驾驭他所拥有的财富时,这个社会有一百种方法收割他。
因此,一个人的认知不提升,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收割他。
放下思维
有一次,孔子给颜回讲了一个道理。
一场赌局中,决定胜负的东西是什么?
其实既不是技巧,也不是运气,而是你赌博时下的注。
为什么呢?
有人拿普通的瓦片当赌注,他赌得自如潇洒,因为他不在乎这个瓦片,所以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有人拿昂贵的带钩当赌注,他赌得战战兢兢,因为他总担心输掉了带钩,所以心存恐惧,束手束脚;而那个拿带钩当赌注的人,在赌局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神志昏乱了,其结局可想而知。因为他太在乎每一场结局,患得患失,气度和魄力全无。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总是输,总是走不出困境,都是因为被自己手里的东西束缚住了。
我见过很多人谈自己的产品时,反复地说产品多么多么好。从材料到做工,从价格到服务,怎么都比市面上的其他产品好很多,但就是卖不出去,为什么呢?
因为决定产品价值的,根本就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之外的东西。比如,喝茅台真的是为了喝那个酒吗?排队买喜茶真的就是为了一杯茶吗?如果不放下产品去谈产品,就会永远被套在产品里出不来,越陷越深。
同样的道理,很多人一上来就给你推销东西,迫切地想把产品卖给你,这种人充其量就是一个销售员。真正厉害的销售是放下销售谈销售,不知不觉中就把东西卖给你了,还让你觉得自己占了一个大便宜,笼络了你的心,从而进一步挖掘你的购买潜力。
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张嘴就谈设计的设计师充其量是个普通的设计师,张嘴就谈策划的策划专家充其量是个普通的专家,因为真正驾驭某项技能的人,早已不会被技能束缚。他们能直达本质,把专业变得通俗易懂。
人生的最高境界无非两个字:放下。如果能放下产品做产品,放下生意做生意,放下策划做策划,那么,你就成功了。
武学中有一句话叫:“心狠手不准。”意思是:心越狠的人,出手越不准。因为他总是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对方置于死地,所以每一招都是撒手锏。但越是这样的心态,越打不准对方的要害。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男生追女生,越在乎女生,心中越放不开,反而越追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他太想得到对方了,以至于做每一件事的目的性都很强。这导致女孩会有一种被挟持的感觉,潜意识里就想离这个男生远一点。
而那些能放下的男生,都善于用“欲擒故纵”的办法,真正掌握了追女生的大道。他们看起来若即若离,却在悄然间抓住了女生的心。
很多人事情做不好,就是因为把手里的东西攥得太紧了,或者总是盯着目标不放,总是放不下。“凡外重者内拙”,意思是越看重身外之物的人,思想一定越笨拙。
世间所有的技巧都可以学习,人的能力和机遇也都差不多,人和人最关键的差别就是心态。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能放下,就在他放下的那一刻,一切死结就都解开了,人也顿悟了,心境马上就不一样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就有了。
但是,现代人的欲望都太强了,恨不得一口吃成大胖子,甚至把每次机会都当成一夜暴富的救命稻草。在面临各种机会的时候患得患失,束手束脚,惊慌失措。但越放不下,越容易失去。
所以,绝大部分人不是败给了对手,而是败给了自己。世间的大部分失败,其实是败给了“在乎”二字。
为人做事,“放下”就是最高层次的操控,就是主导一切变局的秘诀。
放下产品谈产品,放下创业谈创业,放下理想谈理想,才能真正地触及本质问题,才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每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带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求名图利。但如果一个人能放下名利心,那么,便能名利双收。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将自己置身于事物之外,才能把事物看得更透彻,才能对局面把握得更精准,才能有一种超然的心境。
放下吧,所有的答案都有了。
故事思维
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靠各种故事构建一个大场景。
世界上最大的特权就是讲故事,谁拥有了讲故事的权力,谁就拥有了统治地位。
比如,《圣经》这本书,是世界上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翻译最多的一本书,而且信徒无数。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里面全是故事。
又如,《论语》《金刚经》这些影响力巨大的书籍,全是各种对话场景、各种故事,更不用说《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这些著作了。
这个世界上最高明的行为,莫过于通过故事影响别人。
我们从小都是听着各式各样的故事长大的,故事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
能够把一个个的琐碎点联系起来,然后再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呈现出来,并有侧重点地表达出最关键的环节,让大家自己去思考下结论,这就是讲故事的能力。
故事思维,就是一种场景化思维,是未来最重要的思维。因此,讲故事的能力,就是未来最重要的能力。
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鱼”就是道理,就是答案;而“渔”就是故事。因为答案只要一呈现,总有确定性,而故事是开放性的,引导听众自己寻找解决方案,能让每个人得到不同的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来没有直接告诉过别人半句道理或者知识,他只是不停地和人对话。对话的本质就是构建故事场景,让别人去思考。他认为道理并不能灌输给人,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意识,只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自主启迪智慧。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容易影响人们的情绪感官,从而引导人们决策,而且让人们牢牢把握住对故事的最终解释权,也就是对客观事实的解释权。
创业者必须学会讲故事。讲故事是打动投资者的最好办法,用故事描述自己的理想和未来,然后把他们带入你的故事里,你就成功80%了。
传统的表达:我的目标是做一个市值千亿的高科技公司;场景故事的表达:我坚信有一天,我的产品能够进入千万家庭,并让无数妈妈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我想那样我就成功了。
产品经理必须学会讲故事,你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要和人们的生活场景息息相关。用户有千万种生活场景,他们有偏好、有向往。你要从用户的角度去设计各种故事。当然,设计故事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你要围绕着这些设计好的故事去设计产品,这才是打造产品的最好办法。
过去,我们在乎的是用户规模,是流量。未来,我们应该把用户具象成无数的场景和故事,丰富存量。
领导必须学会讲故事,因为规矩本身是没有温度的,道理本身都是冰冷的,人类本身也是有偏见的。只有将人们带入一个幻想的世界里,人们才能变得更感性,更容易被说服,从而更容易被管理。而故事能将矛盾本身转化为矛盾双方的自我思考,于是矛盾便迎刃而解。
普通人也必须学会讲故事。比如,理想这个东西人人都有,给别人描述自己的理想是件挺尴尬的事情。不如浪漫一点,给大家讲一个如同史诗般壮丽的故事吧,你会发现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乌合之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掌控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就掌控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这个世界最终属于那些最会讲故事的人,故事把冰冷的真相变得柔和、浪漫。世人不愿意接受真相,真相只有披着故事的外衣才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商业的本质就是讲故事。看看我们身边吧,每天都有各种公司投入金钱在我们耳边讲故事,从广告、包装、促销到电视、电影等,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诞生。
甚至摆地摊都需要讲故事,比如:“温州江南皮革厂,老板吃喝嫖赌……”这个生动的故事直到现在还在我们耳边回荡,太深入人心了。
真正的高手都在讲故事。
灰度思维
一个人越成熟,越能发现一个道理:现实中的事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现实中的人也并不是非善即恶、非敌即友,这些都是可以随时转化的。
所以,如果我们单纯地用“对”和“错”去判断事情,会有失偏颇。
西方社会是二元社会,很多事情都是对立的:要么是对,要么是错。而中国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有了一个三,所以很多事物不是对立的,而是并存的。
因此,西方人做事总是求个对错,而中国人做事总是在把握分寸,为人处世的精髓在于对尺度的把握。
善于把握分寸,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艺术。
很多人之所以能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他们多么聪明、勤奋,而是在于他们懂得什么叫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时刻都能找到那个平衡点。
以吵架为例,西方人处理吵架,总是会把对错分得很清楚。中国人处理吵架,是不会把对错分得很清楚的。比如,两兄弟吵架,要是被分了对和错,结果是明朗了,但兄弟两人的心也散了。即便是分了对错,即便你赢了,但感情出现间隙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在中国,成年人处理兄弟吵架、老师处理同学打架、领导处理员工争执,一定会说两个都有错,两个都该骂,之后还要告诉他们,互相反省,互相道歉,互相承认错误。
所以,中国人讲究彼此各让一步,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如果一定要分谁对谁错,分到最后必会离心离德,尽管天天处在一起,但有时候还不如路人。
即便你有理,即便你是对的,即便你有功,你依然不能得理不饶人。你必须时刻检讨自己还有哪里不足,人无完人嘛。你应该看看自己该如何进步,甚至你要让对方和你一起进步,这才是大格局。
又如,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就开始钻牛角尖了,对人寸步不让,一副有理走遍天下的样子,咄咄逼人。
但是,这种人到最后往往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算计。古往今来,栽在这种事上的人太多了。
所以,如果不懂得把握分寸,你事做得越对,反而得罪的人越多。因为你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从不肯让人半分,所以你会被周围的人孤立。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真真假假,是是非非,是可以随时转化的,对里往往有错,错里往往有对,这也叫灰度哲学。
好事虽然可以做,但如果做绝了,同样会变成坏事。因为对的极致就是错,错的极致就是对;黑的极致就是白,白的极致就是黑。善与恶,好与坏,同样遵循这个逻辑。世事没有绝对,一直在循环与转化,就看你如何把握那个“度”了。
灰度思维,才是最接近世界真相的思维模式。
因为真实的世界不是棱角分明的,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圆润的、混沌的、无常的。它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随时可以变成白,白随时可以变成黑,这就是灰度。
任正非是最懂灰度哲学的企业家,他曾经说过:“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一个清晰的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度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常常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不要疾恶如仇,黑白分明……干部有些想法或存在一些问题很正常,没有人是没有问题的。”
可见,任正非才是真正的“人性大师”,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可谓清澈见底。
任正非说:“允许异见,就是战略储备。那些满脑子条条框框的人,以及心中装满了是非对错的人,往往都是情绪、规则或偏见的奴隶。因为他们总被自己的情绪牵动,总是被外界规则所束缚,或者以自己固有的偏见去下结论,这就是自我封闭。 ”
人一旦走向自我封闭,往往只能感受到自己愿意感受的东西,只能听见自己愿意听到的话,就会形成一种过滤机制,把不符合自己思维的东西屏蔽。于是,无论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都感知不到,直到有一天被彻底淘汰,才发现自己的愚昧之处,但为时已晚。
河流可以百折千回,但终归大海。人也是这样,过程可以迂回,方法可以多样,但结果一定符合潮流趋势。
西方人更注重过程的公平,而中国人则讲究结果的公平,灰度哲学就是可以忽略过程,直奔结果。比如,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要求不能太苛求,对眼皮底下发生的很多事情可以视而不见,只要结果符合人心所向,就可以适度放开。
灰度的本质,就是时刻怀着开放的心态,动态地去认知事物,永远做好接纳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准备。勇于面对不确定因素,均衡——失衡——再均衡,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善于平衡局面,是最高境界的管理艺术。
恰如其分、花好月圆、和谐、圆满,才是我们追求的极致,也是大格局的体现。
人生的本质,是要在灰度中寻找光明。
最后,检验一个人能力好不好的标准,就是看他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下,还能不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混沌思维
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它正在回归诞生时的状态——混沌化。
大约150亿年前,宇宙还未诞生,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世界还处于没有中心、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
老子把这种状态称为“无极”,他说,知道外界环境的特点,同时又能守住自己的特性,是应对一切变化的根本。于是,一切都返璞归真,回归到最简单却又最根本的状态。
无极就是事物的最原始状态,同时也是事物的最崇高状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万物回无极。
一切都处于无极化、混沌化,如果能用“混沌”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很多事情就能想通了,就能驾驭很多事物。
环顾一下周围的世界,我们可以发现世界的确在混沌化。比如,各种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各种学术之间也开始互相交叉。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被逐渐打开,企业不再是封闭的组织,而是成为包容性和扩展性很强的平台,并且开始互相越界和穿插。
人与人之间的限制也被逐渐打开,人们不再被限制于某种特定的位置,开始互相越位和糅合。
如今,那些厉害的人,往往是一个跨界的人,能够在不同思维路径上找到交汇点,并且建立全新的认知坐标,成为一个游离于各种状态之上的人。如今,那些厉害的企业,往往也是一家无界的企业,手握用户和数据资源,击穿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篱笆,建立融会贯通的创新型组织。
所以现在诞生了很多我们难以用传统词汇形容的个人或企业,他们看起来似乎不伦不类,却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发展迅速,颠覆了很多传统的经验理论。我们应该大胆地接受他们,因为这将是今后世界的常态。
另外,世界上的很多事物已经不再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现实中的很多人也不是“非善即恶”“非敌即友”。是非对错,黑白善恶,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它们是可以随时转化的。
这就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一切都变得似是而非,若隐若现。
世界正在回到它最本源的状态:混沌的、流动的,不断地趋向于一种平衡,打破平衡,再形成新的平衡。生生不息,日夜循环。
在未来这个无常的社会里,你要想有存在价值,必须先能创造价值。无论世界多么混沌和流动,只要你时刻都有价值,就会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讲理思维
以前有句话叫:“有理走遍天下。”真是这样的吗?
先看看家庭,家庭是一个需要讲理的地方吗?不是,家其实是一个需要讲“爱”的地方。
我们在和爱人、家人沟通时,如果一味地讲道理,这个家庭就会越来越缺少温馨的感觉,不像一个真正的家。
尤其是很多男人在外面应酬惯了,回到家跟老婆讲理,这应该怎么样,那应该怎么样。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沟通方式,只能积累矛盾。
家需要的是包容和关怀,你再能赚钱、再有理,到了家里都得卸下理性,卸下你的光环。不要再去盘算应不应该,对或者不对,怎么才合理,而是应该向家人倾洒你的爱。
再看看职场。职场、生意场是一个需要讲理的地方吗?显然也不是,职场是一个需要讲“利”的地方。
我们在和伙伴、客户沟通时,如果一味地讲道理,你的客户或伙伴就会对你越来越嫌弃,你会被大家逐渐孤立。
职场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奔着“利”字来的,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管你讲不讲道理,有没有理,你只要把人对利益的需求满足了,大家都会服你。
如果不能满足大家对“利”的追求,你再对又如何?再明事理又如何?
现在大家发现了吧,家庭和工作这两种人生中最常见的场合,都不需要讲理。
面对尊者、强者的时候需要讲理吗?其实也不需要。
面对这些人最需要讲究的是一个字:礼。
比如,面对长辈、老师时,无论你做得多对,都得表现得毕恭毕敬。很多人总以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或者有理在先,就可以在尊者面前理直气壮,肆无忌惮,甚至冒犯他们,这就是最大的“无理”。
尤其在面对强者的时候,你就更没有讲理的份儿了。你再有理也要做到隐忍不发,表现出一副服服帖帖的样子,从而让自己处境安全,悄悄地积聚力量。
面对弱者的时候需要讲理吗?也不需要。
面对弱者需要讲的是一个字:仁。
如果我们总对弱者讲理的话,只能说明我们冷血。弱者本来就是按照强者设计的逻辑生存的,如果不能给予弱者足够的关怀,弱者就会和强者走向对立面,积聚社会矛盾。
强者要对弱者常存仁爱之心,甚至适当地给他们更加灵活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一个社会最大的仁慈,也是强者最大的智慧。
现在的社会,对强者越来越狠,容忍度越来越低,各种道德审判让他们每天如履薄冰,犹如背负着巨大的枷锁。与此同时,对弱者的宽容性却越来越强。
面对冲突的时候需要讲理吗?其实也不需要,现在唯一能解决冲突的是“法”,而不是理。
如果只讲理的话,就不会有“防卫过当”这个罪名了。很多人在遇到和别人有冲突的时候,总以为自己有理在先就可以大打出手了,这是非常错误的一个认知。
执法单位怎么处理打架事件的?首先看谁动手,再看谁把谁打伤了。只要你动手了,哪怕你有理,哪怕是你在自卫,也要负责任。如果你把别人打成轻伤了,还得负刑事责任,这跟你有没有理没有关系,动手就是违法。
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种软性的冲突,处理冲突时,懂“法”的人远比讲“理”的人要占便宜,要更高明。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未来是一个越来越讲“法”的社会。
只有人人都讲道理的时候,讲理才有价值。
或者说,不要认为只要你做对了,做好事就够了,有时如果把好事做绝了,也会变成坏事。
比讲理更重要的是明事理,我们要学会和这个混乱的世界和谐相处。
精进思维
人最愚蠢的行为,莫过于总是企图用身体上的勤快来弥补思想上的懒惰。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给我一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了。”
这就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没有思考的配合,所有的努力都只能叫重复劳动,你的生活不会有丝毫进步。
我们必须记住两个词。
第一个词叫“逼近”。
逼近什么?逼近各种现象的本质。
如今这个社会,信息传播高度发达,每个人都像一个信号塔,能随时随地地接收和发射各种信息。然而,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考越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很多人在给我们制造假象,很多人试图直接给我们答案,很多人在努力把我们变得更愚蠢,这背后藏着的全是商业目的。
越是在这样一个似乎什么都能看见的时代,我们越什么都看不见。的确,在一个信息时代,我们都成了睁着眼的“盲人”。
这个世界看似越来越公开,越来越透明,但同时也在生成各种无形的区域,不同区域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在坐井观天,很多人像盲人摸象,人的敏锐度会变得越来越迟钝。
人的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一个人只有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才能不被迷惑。
从现在开始,每看到一个信息,你必须有下面四个思考维度:
一、这个事情本身是“表象”还是“真相”——看过去。
二、这个事情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看现在。
三、这个事情的出现是否隐藏了某个真实的逻辑——看本质。
四、这个事情的出现昭示了什么样的倾向——看未来。
这就叫认知坐标体系,它由以上四个象限(维度)组成。记住这四个维度,在一次次地反复追问后,你就会形成一种善于逼近本质的能力。
第二个词叫“精进”。
什么叫精进?它是说你每次必须比上一次进步一点点。
记住,慢就是快。千万不要忽视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力量,也不要试图一口吃成胖子,真正的进步是滴水穿石般地累积,这就叫“精进”。
一张薄薄的纸,对折64次,其高度达184亿公里,这个长度是什么概念?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才38.4万公里。
大家再记住一句话:正确地做事,不如做正确的事。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再依靠时间的辅助,就一定能产生奇迹。
精进,也可以理解成复利思维。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人要做到增长财富不难,但能持续数十年地坚持,这个世界上只有巴菲特等极少数人能做到。
大多数人总想着一夜暴富,追求过高的回报率。真正厉害的人却追求叠加和迭代,一步一步往前走,步步为营。量变一定能引起质变。就更不用说还有更多人早已陷入重复劳动的轮回里,每天浑浑噩噩,消磨自己的斗志。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精进,一定以结果为导向,无论你用什么办法,每次都必须比上一次有进步。
为什么对于大公司来说,稳定压倒一切?其实真正成熟的公司,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平衡,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远。
只有初创型的小公司,才迫切地需要创新,需要自我革命和颠覆。人生也一样,越往高处走,越需要稳。稳中有进,就是最好的状态。但请记住,稳字在先。
成功的两大法宝,一是逼近,二是精进。务必记住,人生的改变,不是从改变思维开始,而是从改变习惯开始。
这两大法宝,不是两种思维,而是两种习惯。
它们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暗示和训练养成,但这两个习惯一旦养成,生活就不会觉得辛苦,反而能成为乐趣。
从现在开始,千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了。
“活着”和“生活”的区别在于:活着,是只活了一天,然后重复了几万次;生活,是把每一天都活出不一样,把每一天都活出精彩。
如果人只是为了活着,我们谈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精神挑战
19世纪威胁人类的是肺病,20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癌症,21世纪一定会是精神疾病。
人类未来的最大挑战,根本就不是人工智能,不是经济危机,也不是癌症,而是人类自己的精神问题。
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当人类在物质财富这条路上狂飙时,精神世界必然会陷入无尽的空虚中。
物质的进步给人类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但同时也带给人类精神上的痛苦。
人类固然很聪明,善于发明,创造出各种与时俱进的工具,但我们也应该发现:这个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快到我们根本来不及接受就遭遇当头一棒。
人类的聪明就像作茧自缚,这也像孙悟空和如来佛祖的关系,任孙悟空有再大的本领,也逃不出如来的五指山。
未来的社会,各种事物的迭代速度还会不断加快,各种变化的周期还会不断缩短,各种不可预料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我们随时都要做各种防范和准备,精神随时都处于紧张和不安中。
焦虑、紧张、抑郁、迷惘等负面情绪,已经成为人们内心的常态。的确,物质这条路我们越走越快,也越走越胆寒……
未来我们一定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迎接外界的各种变化,否则一定会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说过,精神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疾病。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人们原来以为只有成年人才会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可是如今,少儿的发病率也不低。
究其根本,是因为现在的学生不再严格遵守社会标准和家庭标准。成年人身上的一些价值观念在他们身上不见了,他们没有了学习的榜样,于是就去模仿电视和电影中的故事人物,就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未来各种虚拟现实、网络游戏等,都会把人类带入各种场景中。于是,人类沉浸在幻想和虚拟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的表现就是一团糟。
如果我们再不做防范,未来,心理变态、精神分裂、抑郁、压抑的人会越来越多。
世界大战、人工智能、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人类的精神危机面前,犹如小巫见大巫。
在未来,一个人掌握了多少技能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健康,是否强大。
留量思维
一般来说,一个行业的周期是20年,这个周期非常精准。我们就以房地产和互联网为例,做一个探讨。房地产的真正起点是1998年的住房改革,从此之后,房企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它们的模式是不断地“拿地建房”。这是大建设的时代,等同于搞基建。
直到2018年,各方都已明显感觉到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房企开始进入“盘活存量”和“生活服务”的时代。
房地产从1998年到2018年,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大周期,下一个时代正在开启。
再看看互联网行业,也是以1998年为起点。当时四大门户网站成立,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后又孕育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互联网企业,这是属于大流量的时代,流量主导一切。
直到2019年,各方都明显感觉到流量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流量越来越贵,凡是能拉到线上的都已经被拉过来了,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深挖用户”和“服务实体”的阶段。
这也说明流量为王的时代正在消亡。
互联网从1998年到2019年,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大周期,流量主导一切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
从这两个行业的规律,我们也可以大概总结出商业变化的趋势:企业千方百计地获取客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必须拥有一种深度服务客户的能力。
简而言之,之前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客户从1000个发展成10000个,乃至100000个。而现在,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这1000个客户服务得更加深刻、细致,让他们无法避开我们,并且能让他们自我繁殖。
从本质上来讲,未来最贵的东西其实是“人”。
我们之前是不断地吸引客户(人),花钱买客户(人),而今后我们必须拥有一种留住客户(人)的能力。
关键问题来了:靠什么才能留住人?靠什么留住一个人的心?
我们必须明白:人与人之间唯一长久的关系,不是“喜欢”和“被喜欢”,不是“依靠”和“被依靠”,不是“馈赠”和“被馈赠”,而是“成全”与“被成全”,留住一个人的最好办法就是成全他。
未来的企业,营销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做好产品和服务才最重要。因为靠噱头吸引别人的,只会昙花一现;靠施舍吸引别人的,一定会被背叛,谁要是再试图通过某种手段(如补贴和炒作)来吸引用户,必然失败。
营销的升级就像恋爱的升级:之前的你,总想花枝招展,只为了让她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现在的你,需要千锤百炼,让她流连忘返。
如何用你的商品或者服务成全你的客户?这才是企业应该思考的终极问题。
世间过客匆匆,人们来来往往,并且频率越来越高,比“吸引”更重要的是“留下”。
切记:“流量思维”已不再适用,未来比拼的是“留量思维”。
破局思维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普通人都在埋头做事,真正的高手都在做局。
其实比做局更高明的叫“破局”。什么叫破局?
太极为什么可以四两拨千斤?因为它的原理是“借力打力”。破局的原理就是“借局做局”,借别人的局做自己的局,这才是真正的运筹帷幄。
大家要记住:比“做局思维”更厉害的是“破局思维”。
做局的关键在于制定规则,破局的关键在于找到规则漏洞,破掉对方的局,甚至顺势再做自己的局。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当时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最为强大。齐国是传统强国,而秦国是后起之秀,经历商鞅变法和几代明君才强大起来。秦和齐东西对峙,其他五国穿插其中,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外交活动频繁,矛盾错综复杂。
后来苏秦出山了,他游说东方六国自南向北纵向联合,把秦国包围起来,这叫“合纵”,之后六国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使秦国15年不敢出函谷关,这就是做局。
再后来,破局的人出现了,秦国的张仪挨个游说各国,逐个沟通许诺,逐一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用连横去破合纵,再结合“远交近攻”的战略,各个击破,这就叫破局。最终,秦国统一了中国。
其实,历史一直在不断地重演。面对当今之局势,我们总能在历史中找到借鉴。
能不能打破陈旧的利益平衡,构建新的利益平衡,是破局的关键。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记住以下三个步骤:
一、分解。
首先要找到传统利益格局中的各个利益方,研究他们利益的关联性,梳理其中的关系脉络,越清晰越好。
二、找漏洞。
找到传统格局中的漏洞。要知道再完美的系统都有漏洞,就像黑客入侵一样,找到漏洞就能入侵,漏洞也可以理解为传统秩序中的隐形冲突。有些冲突早就在了,只是被设法掩盖住了,揭开并放大这个冲突,往往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组装。
找到那个漏洞之后,要善于帮助漏洞所涉及的利益方构建更加和谐的利益关系,这一点很关键。破局的本质不是破坏,而是创新。破坏不需要再组装,是以毁坏为目的的,而破局的关键在于能够组建一个更完美的局。
有人做事就有人做局,有人做局就有人破局,这也叫一物降一物。
认知坐标
比勤奋努力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比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建立认知坐标。
什么叫认知坐标?每看到一个信息,你是否有这四个维度?
一、这个事情本身是“表象”还是“真相”——看过去。
二、这件事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看现在。
三、它是否隐藏了某个真实的逻辑——看本质。
四、它的出现昭示了什么样的倾向——看未来。
所谓认知坐标就是由这四个象限(维度)组成的。
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社会里,如果不能建立自己认知世界的坐标体系,就会像一头乱飞的苍蝇,永远只能是蝇营狗苟之辈。
如今这个社会,信息传播速度极其迅速,每个人都像一个信号塔,能随时随地地接收和发射各种信息。
一方面,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各种信息不停地扑面而来,让我们应接不暇;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去制造和传播各种信息,而且是互动式的,这让我们深陷信息的洪流中。
然而物极必反,越是在这样一个似乎什么都能看见的时代,我们越什么都看不见。的确,在一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我们都成了“盲人”。
首先,信息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既然信息可以被制造,就一定会有人利用信息达到各种目的,如商业上营销的本质就是运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心理学知识等来圈定客户。
美国知名学者迈克尔·R. 所罗门的《消费者行为学》里这样说:“我们身边时刻都有成千上万的公司,花费数以亿计的美元,在广告、包装、促销、环境,甚至电视、电影里做手脚,从而影响你、你的朋友和家人的消费,从中获取利润。”
既然信息能自由制造,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如资本家),必定会利用话语权的优势,在你周围制造出一个“信息包围圈”,让你身陷他们给你创造的世界里,按照他们给你设定的逻辑去思考问题,如各种节日大促、各种广告语等。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自媒体,故意用危言耸听的内容吸引你的关注;直播网站上的主播,变着花样刺激你的味蕾;很多小说网站,故意用限制级的内容让你去付费阅读。这就是一种变相的挑逗,让你沉浸其中不可自拔。与此同时,这让你对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视而不见,因为它们太不起眼、太朴实了。
信息自由传播的时代,并不意味着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自由传播。因为越是负面的内容越容易传播;越有价值、越正能量的内容越容易被人忽略。比如,谣言、谩骂、浮夸、色情等垃圾信息漫天飞舞,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总是被掩盖。
打一个比方,如果你正走在大街上,这边有个哲学家在做演讲,那边有两个人在打架,你愿意去看哪个?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都会被两个打架的人吸引,尽管他们扯衣撒泼,粗俗不堪,照样会被人围观。而哲学家的演讲无论多么昂扬,多么有水平,一般鲜有人问津。
这就叫人性。
人性使然,过度的自由是不会产生平等的。相反,过度的自由只能让人类走向被奴役。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往往是先知先觉者抢占先机;而在信息高度对称的时代,往往是趋利者在做幕后操控。
人为什么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焦虑,就是因为我们每天接收了太多杂乱无章的信息,开始被自己的各种杂念和欲望控制,人人都觉得自己只差一个机会,人人都相信自己可以一夜暴富……
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人的杂念和欲望越深重,越看不到真实的世界。
这个朗朗乾坤、昭昭日月的时代,我们都成了睁着眼睛的盲人。
未来,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守心如玉”。我们一定要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自己的认知坐标,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和独立。
五大思维
一、游戏思维
游戏思维的发源地是深圳,腾讯是游戏思维的集大成者。
多数年轻人玩过吃鸡或王者荣耀。从小学生到中年人,很多人都对这些游戏着迷。实际上,真正让这些人痴迷的并不是几款简单的游戏,而是游戏思维。
游戏思维的本质,是让用户以一种有计划、有方向的方式获取乐趣,是按照人性逻辑设置的商业路径。比如,一层又一层的闯关,然后随机给予的各种奖励,不断刺激一个人的探索欲和好奇欲,每满足一个欲望,又自动生成下一个欲望。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这样用户会永远离不开商家,商家就借助这个过程实现谋利。
举个例子,以前多少青少年都在日夜不停地挂QQ,目的就是为了升级,而升级最终只是为了等级能够高人一等。这是人性里的攀比基因,所以QQ也是按照游戏思维设计的产品。
游戏思维已经无处不在,现在很多互联网产品和平台都设置不少游戏思维的逻辑,这样才能让用户离不开它们。利用人性的弱点去赚钱,虽然充满了很多争议,但只要这个时代还存在商业,就离不开这些游戏思维的运用,关键是度的问题。
二、电商思维
电商思维,通俗一点说是卖货思维,发源地是浙江。浙江的小商小贩特别多,只不过之前在线下进行,现在搬到了线上。
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汇聚了大量的商贩,后来又诞生了阿里巴巴(淘宝、天猫)这种超级卖货平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所谓卖货思维,一切都是以卖货为最终目的,管你有没有思想,管你是什么价值取向,能把货卖出去就是王道。
卖货的手段无非就是价格战、做促销、买流量等,只不过从传统的卖场搬到了线上平台进行。现在电商和直播的出现,使卖货思维更具有立体感,如网红带货、直播购物等。
即便杭州出现了很多网红,个个看起来光鲜无比,但这里遍地都是卖货的吆喝声。还记得十年之前的电视购物吗?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声嘶竭力地吆喝着:“数量不多,欲购从速,赶紧拨打屏幕下方的电话购买吧。”
现在我们又在各大直播平台听到了类似的吆喝,一个个直播间里,网红们拼命地吆喝着。所以,历史很有意思,它从未改变,只是在不断地重复。
卖货思维虽然是一种初级的商业思维,但门槛较低,收获和付出能成正比,很适合出身平凡但又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就好比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果想在最快的时间里赚到第一桶金,往往会选择销售员这个岗位一样。
至少目前来看,对草根们来说,杭州是一个最有希望逆袭的城市。
三、金融思维
金融思维是一种很顶端的思维,最流行金融思维的地方是上海。
金融思维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为“有钱人”理财,为暂时缺钱的“有钱人”融资。
在金融玩家眼里,每一件物品、每一项服务、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变成一个金融产品,然后对其进行配置运作。比如电影的金融化,当你在看电影时,别人却在赌票房。
在金融玩家眼里,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为我所有。房子、车子、股票、公司等,都只是工具。他们的目的不是彻底拥有它们,而是利用它们,通过更新、倒手与赎回,实现增值,然后去配置更多的资源。
金融的核心在于信用,没有信用就谈不上融资和托管。水往低处流,钱往高处走。钱永远流向信用最高的地方,所以未来谁占领了信用的最高地,谁就占据了财富的最高地。
金融的本质就是钱如何生钱。钱不是万恶之源,钱只是可以将一切量化。资产可以量化,思维可以量化,生命可以量化,感情可以量化,甚至时间都可以量化。
但是,金融从业者必须拥有最前沿的眼光,还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因为他们是在帮整个社会配置资源,既要懂产业,又要懂趋势,不但看懂宏观,还能解读微观,甚至需要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所以一个人的修为如果不够,就贸然从事金融行业,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最近两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已经足以说明一切,P2P跑路的、基金沦陷的、金融大鳄消沉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如果你想站在社会的最顶端,你就必须拥有顶级的格局和修养。
四、媒体思维
媒体思维的本质是影响力,影响力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力量的配合,最终支配与统率他人的一种能力。
影响力不仅包含权力,还包含了商业价值。媒体并没有直接的权力,也不能直接赚钱,却有一股无形的力量。
北京是最具媒体思维的城市,北京是一个“制造”思想的地方,在上海、深圳、杭州、广州这些地方,如果你对一个人大谈你的理想,基本上没有人会理你。但在北京,你可以找到很多谈理想的人,这就是北京的独到之处。
凡是在北京待久的人,都喜欢讲究名正言顺,喜欢讲究背景,喜欢描述自己背后的力量。大家都能接纳社会背后那股神奇的力量,就看最后谁能操控得了谁,这就是影响力思维。北京人不喜欢直接谈钱,喜欢找对等的力量,资源对等了,大家再在一起玩。
影响力改变的是人的思想意识,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可以在无形中推进很多事情的进展。
因此,我们有时被难以察觉的影响力操控了,这就说明对方很善于使用媒体思维。
五、服务思维
服务思维的本质是将产品或者服务流程化、拆解化。比如,将原来看起来简单的服务,拆解成多个流程,多个动作,使客户的体验感达到极致,从而离不开你。
广东人是最早具有服务意识的人,广州、东莞一带的服务业尤其发达。现在,广东的月嫂还很受全国欢迎。经常有人抱怨,在北京的餐厅吃饭,服务员都像大爷一样,但在广东就完全不一样了,餐厅的服务意识极强,服务员永远都是毕恭毕敬的。
而将服务思维发扬光大的企业就是海底捞了,海底捞之所以能够红遍全国,靠的就是那种极致的服务意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餐厅做不到的。
总之,一个城市的底层逻辑,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气质。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分别引领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当然,很多小的地方也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只不过一线城市更善于引领而已。
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一定是一个跨界的人,能够在不同思维路径上找到交汇点,并且建立全新的认知坐标。
一个真正厉害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无界的企业,手握用户和数据资源,将各种思维集于一身,建立融会贯通的创新组织。
要有“以多胜少”的思维
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以少胜多”,古往今来,无数人迷恋它。那么,什么叫“以少胜多”呢?
有很多人期望着以少胜多,通过出奇制胜,一个妙招定乾坤,其实这是投机思维。
《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段话:“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十则围之”,意思是:如果你的兵力是对方的十倍,就可以围住对方打,轻轻松松地打一场包围战。
“五则攻之”,意思是:如果你的兵力是对方的五倍,就可以正面进攻对方,正面迎击敌人。
“倍则分之”,意思是:如果你的兵力是对方的两倍,就可以先把对方分段,然后一段一段地去进攻。这样就又人为地制造出实力差了,每一场战役依然有十足的把握。
“敌则能战之”,意思是:当敌我双方兵力差不多时,应该继续和对方周旋,寻找分割对方的机会。如果被对方撞上,且回避不了,再开打。
“少则能逃之”,意思是,如果敌人兵力比我们多,那就躲避它,千万不可硬打。
“不若则能避之”,意思是:如果敌人兵力比我们高很多,那就必须主动躲远一点,千万不要让对方发现我们的踪迹。
大家仔细分析孙子的这段话就会明白,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通过一个奇谋妙计让少数人去战胜多数人,而是不断地制造多数人去攻击对方少数人的机会。
举个例子,假如对方有五万人,我有三万人,该怎么打赢对方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和对方周旋,不断地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去攻击对方的薄弱环节。比如找准机会,用自己的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去攻击对方一支一千人的队伍,然后不断地寻找这种能够“以多击少”的机会。
也就是说,每一场战役,都要在有十足的把握时再去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孙子兵法》里还有一句话:“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意思就是: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制造胜利的态势,然后向敌方挑战,而失败的军队,都是先同敌方交战,然后尽力在作战中去取得胜利。
也就是说,高手打仗,要么不打,要么有确定的把握再去打。
对一个善战者来说,战争只是一个过程,不是通过战争把敌人打败,而是确定敌人必败无疑,他才开始打。
善战者先胜而后战,要胜中求战,不要战中求胜。
《孙子兵法》里还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
这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脚踏实地地积小功成大功,不投机取巧,不是机会主义。
不求一战定乾坤,但求打一仗就胜一仗,走一步就对一步。
又如,资本市场中,很多人都期待能一下猛捞一笔,而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却显得特别平庸,他只是把目标定在取得超越道琼斯指数10个百分点的业绩,集小胜为大胜。
巴菲特从未在某一年取得惊人的收益,但巴菲特几乎很少有亏损,他投资的稳健性,使他的年化收益率能够高达20%,而且保持了50多年。
在资本市场,能短期跑赢巴菲特收益率的投资者大有人在,然而能像巴菲特那样连续50年保持复利增长的寥寥无几,这才是巴菲特成功的秘诀所在。
不求一步跨越,但求走一步就赢一步。
《孙子兵法》里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你看到的虚的,往往是实的;你看到的实的,往往是虚的。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表象和事物本来的面目往往是相反的。
以少胜多,就是这样一个幻象。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个巧妙的招数,可以“以少胜多”。
既然“以少胜多”只是一个传说,那么,为什么大家都那么迷恋“以少胜多”呢?
因为大家都在幻想能够花小钱办大事,都想投机取巧,都希望可以四两拨千斤,都希望彩票中大奖,都期待一夜暴富……
也就是说,人人都在找捷径,人人都渴望一战成名,人人都被欲望蒙蔽了双眼。
再来对比一下《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三十六计》里全是诡道,是奇谋巧计,而《孙子兵法》强调的都是基础功和实力。胜利来自日积月累,而不是奇谋妙计。
真正的高手,在默默下着笨功夫。只有愚蠢的人,才整天寻找捷径。
我们还应该悟到另外一个道理:那些让大众感到平平淡淡的“现实”,大家会一直充耳不闻。相反,那些能让大众产生美好幻想的传奇或传说,却可以让大众疯狂和着迷。
赚钱的六个层次
人赚钱的方式可以划分为六个层级:第一个层级的人,靠力气赚钱,如在工地上搬砖的工人;第二个层级的人,靠技能赚钱,如掌握一定技术的工人、月嫂等;第三个层级的人,靠经验赚钱,如帮很多人打官司的律师、做过很多手术的医生等;第四个层级的人,靠能力赚钱,如老板就是靠管理能力,创业者靠创业能力;第五个层级的人,靠名字赚钱,如作家、画家、艺术家等,越有名气,作品越值钱;第六个层级的人,靠脸面赚钱,这种人不需要力气,只要露脸就可以赚钱,如明星。
从第一层级的人到第六个层级的人,赚钱的方式越来越轻松,赚钱也越来越容易。第一个层级的人是最辛苦的人,他们靠力气赚钱,每天都很劳累,回报也最少。
从第二层级到第三层级,乃至第四层级的人,完全是靠实力吃饭,但依然很辛苦,因为必须出成果,要以结果说话。设计师、咨询师、司机、编辑、会计、律师,乃至小老板、创业者、职业经理人等,都属于这个阶层。
其实,人一旦到了第五个层级,即能够靠名字赚钱,就基本上脱离了劳动阶层,可以不再需要辛苦劳动去挣钱。
人一旦成名,完全可以冲破“技能”或者“结果”对自己的束缚。别人会因为你的名字而买单,你需要的不再是提高技能,而是运作自己的个人品牌。
对做产品的人来说,这就像从“做产品”到“做品牌”的升级,如果你只停留在“做产品”的阶段,一定会遇到价格战和利润挤压的情况,而一旦你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就再也不用考虑这些琐碎的事情。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会赚钱不如让自己更值钱。人一旦到了第五个层次,也就是靠名字赚钱的时候,就已经很值钱了。
来看一下“值钱”的“值”是怎么写的,是一个人站直了。站直的意思就是自信、自立、自强,一个人越独立越强大,他就越值钱。
值钱之前,是你求别人;值钱之后,是别人求你。
未来,赚钱会越来越辛苦,值钱却越来越轻松。
赚钱是外在的短期行为,值钱却是内在的长期结果。
会赚钱的人,是人在找钱,而值钱的人,却是钱在找他。
这和做产品的理念是一样的,未来产品与产品的区别,不再是质量的区别。现在的产品的质量越来越接近,但品牌不一样,价格完全不一样,甚至同样质量的产品,因为贴了不同标签,价格可以相差上百倍。所以,有的产品可以很值钱,而有的产品就是不值钱。
然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只顾着赚眼前的钱,不愿意让自己更值钱,不愿意在品牌方面进行投入。因为品牌是长期建设的过程,它需要长期积累后才能看到效果。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只看到眼前的产出,不做长期的投入和规划。
很多人虽然日进斗金,但被各种事务缠身,时间都消耗在应酬、会议、拜访、加班上,这种人挣的永远都是最辛苦的钱。
该如何改变呢?不如采取下面这些方式:与其拿回报,不如要股权。选择你看好的客户,进行深度服务,少拿点现金收益,多拿点长期收益,如股权。
与其依赖公司,不如依赖个人实力和影响力。千万不要过于依赖平台,而是要借助平台的力量打造你的个人品牌。
与其给别人做服务,不如做自己的原创作品。只有原创作品才能形成你的个人品牌,才能打造你的个人IP。
这才是人生真正获取财富的路径:先学会找门路“赚钱”,然后再设法让自己更“值钱”。
未来是个体崛起的时代,早一天打造自己的IP就会早一天实现自由。
做事的三个层级
做事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把事做正确”。这是态度层面的问题,是指做事的结果必须符合目标和预期,扎实关注每一个执行细节,时刻关注事情本身的进度,要的是效能。第二层级,“正确地做事”。这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是指做事的方式要正确,态度和姿势要摆正,时刻关注方式和方法,要的是效率。第三层级,“做正确的事”。这是战略层面的问题,是指千万不能犯战略方面的错误,要做出对的决策,时刻把握好方向,要的是格局。
完美的做事能力,应该是这三个层级的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然而现实中的人,往往能够具备一个或两个层级的能力,很少有人能同时具备三种能力。
比如,有的人善于执行命令(第一层级),不善于改进方法(第二层级),更谈不上做战略规划(第三层级)了。
有的人善于在别人做事时指手画脚(第二层级),但缺少系统布局(第三层级)的能力,而当他们具体去做的时候,往往眼高手低(第一层级)。
有的人善于出谋划策(第三层级),就像古代的谋士,但不善于执行(第一层级),也不善于协调(第二层级),他们只适合做顾问,提供咨询服务。
的确,现实中的我们,往往缺少某一个层级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自己,看看自己究竟拥有什么、缺少什么,扬长避短,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位置,或者找到和自己互补的人,共同合作。
那么,该如何协作呢?
比如,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老板必须具备第三层级的能力,要做正确的事,一定要时刻保证公司不能在战略上犯错误。
高管要具备第二层级的能力,要正确地做事,时刻把握好做事的方法和方式。在不违反公司战略的情况下,手段可以灵活运用,可以改进方式、方法,只要不改变公司的战略。
而员工最需要具备第一层级的能力,只需要把事做正确,把工作重点放在执行层面,目标完成得到位,执行细节得到位。员工最忌心浮气躁,心神不定,眼高手低。
这三种角色的配合非常重要,不能互相越位,否则必出乱子。
而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板总是在做很多执行的事,或者很多员工总是对公司的战略指手画脚,这样的公司必定会出问题。
做事的三个层级,往往也是做事的三个阶段:无论做什么事,第一阶段我们应该先“做正确的事”,即做好战略布局。这往往依靠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力,一看时代大势,二看行业需求。
我们经常说的选择比努力重要,其实就是把“做正确的事”放在第一位。
再来看一下“二八法则”,它通常是事物最靠前的20%的部分,坐拥整体80%的资源。这个法则极其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比如,现实中80%的问题(困难),是由20%的主要矛盾带来的。我们必须集中自己80%的精力,去应对这20%的主要矛盾,才是性价比最高的做事原则。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80%的精力用在“做正确的事”上。事情要么不去做,要么做了就要做到极致,切忌面面俱到,用大而全的做事方式。什么事都在干,往往什么都干不好。
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就那么一两件,大多数人的失败,是因为他们自始至终没有找到那个应该聚焦的点。所以,一定要找到那个属于你的20%。
第二阶段应该是“正确地做事”,一旦定好了战略,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除了做事的方式、方法很重要之外,做事的心态和姿势也非常重要。
你是否把握了合适的推进节奏?你是否运用了最先进的工具?你是否有了创造性的思维?你是否平衡了各方的利益?这些都是“正确地做事”的基本条件。
第三阶段应该是“把事做正确”,即不断地落实每一个步骤和细节,执行的时候应该一心一意,这需要一种匠心,最忌讳的就是坐这山望那山,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最终的结果可能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
这个阶段看似简单,然而无数人的失败就败在了这个环节。很多人原本走的也是正道,最后却走上了歪路,就是因为被身边环境所诱惑,自身发生了化学变化。
把事做正确,我们需要牢记四个字:不忘初心。
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