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章

书名:情商高,就是把情绪控制好 作者:于一鲁 本章字数:10481 下载APP
保持善意,打造良好的社交形象
一、给予他人积极的语言暗示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通常都希望获得他人更多的认同和赞美,希望他人对自己有更积极正面的评价,获得更好的印象。为了达成这些目标,人们会不自觉地拿出最佳的状态来表现自己,想方设法地给自己的形象加分。许多人认为这是自我提升和表现的一种心理需求,更确切地说,“期待着给他人留下更好的印象”涉及自我价值。
他人的认可和赞美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心理支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多数人的自我价值都不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和定位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的。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将直接决定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定。换句话来说,人们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并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形成自己的形象设定。
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会更加在意他人的想法。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一个人打算赢得他人的好感,那么一定要帮助对方建立起更高的自我价值,让对方尽量获得更为积极的、友好的评价,这对对方的心智成长和对外交往都有很大的帮助。高情商的人往往会通过一些赞美或者更为积极的语言暗示来提升他人的自我价值,从而为双方之间社交关系的展开做好铺垫。
著名的成功学导师拿破仑·希尔幼年丧母,一直都生活在父亲严苛教育的阴影之下。因此,他的性格变得非常叛逆,经常做一些恶作剧以获得他人的关注。他成了父亲眼中的问题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责骂和讥讽。
某一天,父亲带着即将迎娶过门的第二任妻子回家,其余几个孩子在继母面前表现得非常礼貌,继母也和他们一一打招呼。只有拿破仑·希尔的态度非常冷淡,对这个新加入的家庭成员漠不关心。孩子这样不懂事,父亲非常生气,于是在介绍拿破仑时,直接指着他的鼻子说道:“这就是拿破仑,是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
面对父亲的嘲笑,拿破仑的脸上毫无表情,他早就对父亲的评价习以为常,并且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在继母面前遮遮掩掩。可就在这个时候,继母伸出手轻轻托起了拿破仑的下巴,然后用非常温柔的声音说道:“这是最坏的孩子吗?完全不是。他恰好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而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让他的伶俐品质发挥出来。”
正是这句话改变了拿破仑的一生。他此前从未获得过任何人的赞美和激励,无论是父亲,还是其他兄弟姐妹,都将他当成一个不懂事的捣蛋者,一个没出息的顽劣之徒。来自外界的这些评价极大地降低了他的自我价值和形象分,而他自己也变得破罐子破摔。遇到继母之后,继母一直都给予他更多的赞美和一些积极的暗示,这让他重拾信心,并且为之后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比那些喜欢打骂和用棍棒教育的家长,拿破仑的继母无疑做了更好的示范。她能够把握住孩子的心理和一些人际交往的心理策略,因此可以形成更好的沟通力和影响力。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是更想接近那些能够赞美自己、认同自己的人,总是倾向于接受那些愿意给予自己一些肯定的人。因此,那些经常给予他人积极暗示的人,往往更能处理好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高情商的人往往都非常擅长赞美他人,他们会挖掘和把握他人身上的优点,而且是比较明显的优点。一个人的能力、德行、价值观都是赞美的目标。当然赞美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歪曲事实,要针对对方现有的优点及能力赞美,不要过分夸大对方的价值和业绩。一些不存在的优点没有必要去说,没有必要编造谎言去赞美一个人,也不要试图去美化他人的缺点。此外,许多人为了赢得他人的好感,不仅会赞美对方的为人,还会连不认识的对方的家人一同赞美,这样就容易失真。因此,如果没有必要的话,赞美他人时不要爱屋及乌。
除了赞美之外,积极的语言暗示还包括了一种积极乐观的评价,这些评价主要以鼓励为主。比如,当某个人陷入悲观的情绪中时,高情商的人可以对他进行鼓励,带动他的情绪,让他产生更加积极的想法。鼓励往往带有正向的引导性,可以带给他人更多的力量,让对方摆脱负面情绪的干扰。善于鼓励的人往往可以成为他人人生的导师、精神的向导。相比赞美者,他们更具影响力。
有个学校由于生源不足,于是降低录取学生的门槛,结果一大批成绩很差的学生进入学校。这些学生并不都是所谓的问题学生,也不都是一些捣乱分子,但他们的确在学习方面欠缺良好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校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直接在新招收的两百名学生中挑选出成绩稍微好一点的五十名学生,然后组成了一个班级。校长告诉这五十个学生,他们是学校特别看重的被认为是有潜力的学生,学校组织五十人成立一个荣誉班级,为的就是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
学生们听到这番话后大受鼓舞,觉得自己受到了校长和学校的关注,相信自己确实拥有潜力和天分,于是激发出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结果这个五十人的班级真的成了学校里的“荣誉班级”,校长也因为善于鼓励学生而受到全体师生的喜爱。
一般来说,人们会依靠外界的评价来认识自我。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外界更多正面的、富有能量的评价,这是他们进行自我定位的主要依据,也是他们强化自我认知的一种重要方法。这样的评价往往能够强化彼此之间的社交关系,让沟通双方的关系更为密切。
二、不轻易评判和否定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其他人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行为,或者因为某些行为而导致出现不合理的结果时,往往会对这些人进行否定和批评:“我觉得你的想法有问题”“这件事一定是你出了错”“你这种想法无疑会害了所有人”,此类的表达很常见,但这一类表达通常都会引发他人的不满。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批评他人,并直接否定他人的行为,这是责任分配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很多时候,人们会依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学识来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并且妄下定论。这些定论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并不一定符合实情。此外,过于直接的表达无疑会让对方感受到敌意和威胁,对方会觉得你的评判是一种充满伤害和攻击性的表达。哪怕对方真的做了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也有可能导致误会和冲突的产生。
一种更为理智的做法是,评判者在对相关事件做出一些评判时,应该先尝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我是否了解事情的真相?”“我是否对这个人怀有成见?”“考虑到他的做事动机,这件事究竟是对是错?”“换位思考,我是不是也会这样做?”
1935年,美国纽约的一家法院对一桩很普通的偷盗案进行判决。接受审判的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她在一家面包房里偷了几个面包,然后被面包房的老板直接起诉到了法院。法官在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对老人做出了十美元的判罚,要么就面临十天的拘役。老人满脸惊恐和羞愧,她告诉法官,自己偷面包只是为了养活三个失去父母的孙子。如果自己有十美元的话就不会去偷面包了,但如果选择拘役的话,自己三个可怜的孙子也许就会因为没人照看而饿死。
正当所有人都在窃窃私语时,时任纽约市市长的拉瓜迪亚从旁听席站了起来,他对着老人鞠了一躬,恳切地说道:“请您接受十美元的判决。”他从口袋里掏出了十美元放到帽子里,然后对着法庭里的所有人说道:“现在,请诸位每人交五十美分的罚金,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在场的人包括法官都很震惊,于是纷纷站起来缴纳五十美分的罚金。
依靠主观思维和经验去评判他人以及他人的行为,往往会引起很多误会,也容易让人们失去真正了解他人的机会。相比直接做出判定,保持客观和理性更为恰当。比如,很多高情商的人会在保持客观的同时注意评判的弹性,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有家公司的老总在和朋友交谈的时候大吐苦水,因为最近公司里有很多员工提出了加薪的申请。但实际上,早在去年十月份的时候,他已经一次性提升了百分之二十的薪酬,这一次员工希望再次增加百分之十五,这无疑会给公司增加很大的财政负担。老总直接吐槽这些员工太过贪婪,他打算在内部开一次会,当面提起这些事情,并且正式地拒绝。
朋友听完之后,很同情这位老板的遭遇,但他并没有直接对员工的“不合理”行为进行批判,而是非常理性地给这个老板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点,先看看公司从去年十月份到今年十月的产值,弄清楚企业的利润在增加还是在减少。对这些要求增加工资的员工做一个调查,看看他们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记录和绩效,看看他们是否在创造和增加公司的收益。增加的比例是多少,是否和同一时间段公司的盈利成正比。第二点,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分析,然后预算下,如果开除这些员工,公司会受到什么影响,整个产值和效益是否会下滑,下滑的幅度有多大,公司是否找到了合适的替代者,招聘以及培养这些替代者需要花费多大的成本。
朋友的表达很明确,就是希望老板不要意气用事,不要急着去否定和攻击员工,而应该先对相关的情况做一个调查。了解下员工提出增加工资的请求是否合理,他们是否真的有能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如果公司真的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那么员工们提出申请也是理所应当的。老板听了朋友的话后恍然大悟,于是决定按照他说的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从去年十月份到今年十月份,公司的业绩增长了百分之三十,而那些提出申请的员工的业绩更是提升了百分之四十五。由此可见,员工提出的要求并不过分,而且对公司的整体运作不会有任何负面影响,从长远来说,反而更加有利。
除了注意保持弹性,避免直接做出判断之外,在遇到分歧时,人们可以适当采取“三明治”沟通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模式为“先甜后苦再甜”。简单来说,当人们意识到他人和自己意见不合,或者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和冲突的时候,不要急于争辩或者否定对方,可以尝试做一些积极正面的回应。比如,称赞对方的思维和想法,称赞对方提出这些观点的勇气,又或者对对方谈话中某些积极的内容给予肯定。接着,人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恰当地指出对方谈话中的某些不妥之处,或者阐述自己对他人某些谈话内容的不赞同。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再强调双方合作的价值,自己对对方能够提出不同的意见感到开心,这对彼此之间的深度交流及思想的完善很有帮助。
某人与合伙人在一个很重要的投资项目的策划上产生了分歧。他认为自己的策划方案最合理,可以帮助公司提升一半的收入,而且这种策划方案的相关流程比较少,完全适合这一次的投资项目。而合伙人却觉得自己的方案更合适,因为自己的方案更为稳妥,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这对公司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合伙人要想说服对方,就可以选择“三明治”沟通法,先赞美对方的设想,以及方案中的高收益,给予对方必要的尊重。然后指出对方的方案有过高的风险,而且投资成本也会增加不少,这不符合目前的预算。最后合伙人表态公司可以采取更加稳妥的方式,适当采取对方方案中一些好的建议。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无论是换位思考,保持客观和弹性,还是采取“三明治”沟通方式,本质上都是为了在表达的时候,给予他人最基本的尊重,避免激化潜在的矛盾,从而确保双方可以在一个相对温和的情绪状态下进行沟通。
三、包容他人的错误,接纳不同的想法
在社交中,人们通常不会有意识地考虑运用哪一种策略来改善彼此间的关系。多数时候,人们所谓的社交行动和原则都只是一种对他人行为自然而然的反应。理智和情感往往会相互争夺主导权,有时候理智占了上风,有时候情感会压制理智。尽管人们经常会觉得自己的策略经过了深思熟虑,但结果往往会失效。因为人们常常会忽略一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本身就不同,无论是想法和立场都会出现差别,这些差别就是矛盾产生的原因。
由于差别的存在,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利益夸大,将自己的观点进行夸张处理,为的就是说服对方。而一旦参与沟通的双方都抱有这种想法,恐怕就没有人能够在沟通中形成真正统一的观点了。
詹姆士·哈维·罗宾森教授曾经在《下定决心的过程》一书中,重点谈到了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观点的问题:“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有多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的’这个简单的词,是做人处事关系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备相同的力量。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水杨素的药效或亚述王沙冈一世生卒年月的错误……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每一个人都希望维持自己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仅仅包括外在的形象,也包括个人表达时所传递的知识、经验以及个人的生活层次等相关信息。为了让自己在群体中更具说服力,更加有话语权,人们通常都愿意相信自己的话是正确的,并迫不及待地压制其他人的想法。这是人们身上具备的排外性和过度自我的一个常见表现。过度自我的人往往不愿意赞同他人的观点,任何质疑和不同都可能会引发一场激烈的纷争。
产生分歧是沟通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它不仅出现在陌生人之间、竞争对手之间、上下级之间,还经常在亲人、朋友以及合作者之间出现。从交流的层面来说,这是一种思维碰撞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深度交流的模式。但分歧的存在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导致双方的关系受到破坏。所以抑制负面情绪的一个关键方法就是保持包容心,包容不同的想法。
而保持宽容,首先就需要对自己的错误认知进行改正。在现实生活中,恐怕多数人都会将“不合”与“不和”混淆在一起,“两个人观点不合”往往会被当成“两个人关系不和”。因此,他们会觉得一旦两个人的观点不同,立场也不一致,那么就没有继续谈下去的必要,因为好的关系必须是没有分歧的。但观点的不合不一定就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良性的关系本身就需要进行思维碰撞,进行深度交流,以吸收不同的养料。因此,要改变那种“说不到一起就不是朋友”的错误认知,尽量以包容的、纯粹的思想交流的心态来面对彼此之间的分歧。
比如,在Facebook公司内部,扎克伯格和雪莉·桑德伯格经常会因为工作当中的一些分歧而产生激烈的争执。扎克伯格在工作中有些过于自我,并不太容易被他人说服,而雪莉·桑德伯格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通常都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扎克伯格身上的错误。她不是那种会当面说好话的人,经常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样的脾气难免会让她与扎克伯格相处时产生一些冲突。但几乎每一次扎克伯格都会向雪莉·桑德伯格妥协,毕竟雪莉·桑德伯格拥有非常辉煌的人生履历。她曾经在谷歌公司担任要职,能力非常出众,因此扎克伯格千方百计将她挖到公司里上班,并且对她非常信任。当双方产生分歧和争吵时,雪莉·桑德伯格会表现得非常强势,甚至会大发脾气,而此时的扎克伯格会温柔地说:“你还好吧?要我抱你一下吗?”正是这种宽容心和包容精神,使得雪莉·桑德伯格在工作中做得越来越出色,而她与扎克伯格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很显然,人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尤其是在一个追求合作的时代环境下。人们更需要保持宽容,意识到多元化文化和价值观的存在,并尊重这种存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他人的言行保持宽容,对他人的思维方式保持宽容。正如同梁实秋先生翻译的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中的那段话:“每日清晨对你自己说:我将要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无礼的人、欺骗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们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不能分辨善与恶。但是我,只因已了悟那美丽的‘善’的性质,那和我很接近的行恶者本身的性质——他不仅与我在血统上同一来源,而且具有同样的理性与神圣的本质,所以我既不会受他们任何一个的伤害(因为没有人能把我拖累到堕落里去),亦不会对我的同胞发怒而恨他;我们生来是为合作的,如双足、两手、上下眼皮、上下排的牙齿。所以彼此冲突乃是违反自然的,表示反感和厌恶便是冲突。”
四、少说不同点,多说共同点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动不动就喜欢搬出立场,拿彼此之间的不同说事。他们容易夸大这些不同点,甚至将其转化成立场问题和原则问题,而一旦上升到立场的层面,简单的差异也会被放大,这是因为双方缺乏更为合理的沟通。但没有人会在同样一个问题上保持绝对一致的思想和立场,除非是一种盲从的状态。考虑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考虑问题的视野、思维的层次、目标取向、做事的动机、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社会地位都不同,想法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几乎是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免不了会在各种交流和沟通场景中与他人发生不同程度的摩擦,这些摩擦既是展示自身形象和价值的需要,也是推动人际关系进步的前提。如果过分坚持立场,强调彼此之间的不同,可能会将矛盾激化,将简单的分歧复杂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经常强调不同点的人具有两种心态。
第一种是有很强的个性表现的需求。这种人往往专注于如何体现自己的个性,如何在群体中表现得与众不同。他们非常在意这一点,并且会想办法提升自己的“非凡形象”。有时候甚至刻意与其他人保持距离,与其他人划分界限,或者行动上更为标新立异。但过分追求个性的人容易与群体内其他成员相互脱节,导致自身的生活、工作以及社交受到很大影响。
第二种心态是专注于不同点的人往往在于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所有的感受并不是因为他人的行为所带来的刺激,而是因为自身的需求没能得到满足。这个时候他们会反复强调不同点,以此突出自己的不满,并且期待着让对方注意和妥协。一般情况下,对他人肆意进行批评、点评、指责都能够反映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和内心诉求。
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因为他们通常都会担心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时,如果被人拒绝,就会陷入更为尴尬的处境。因此,他们会想办法进行各种提示。但这种通过强调不同点来做出隐晦提示的做法,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彼此之间的分歧。更为巧妙的方法是先谈论彼此之间的共同点,通过这些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特质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强化彼此间的社交联系,慢慢建立起互信的基础,然后再想办法阐述各自的需求。
从沟通的角度来说,人们通常都喜欢他人说一些自己在乎或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对一些在自己兴趣之外或者和自己无关的话题就会表现出不耐烦。这种情况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老师在授课时喜欢谈论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并且经常会在这一方面展示自己强大的功底。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加喜欢活泼的、故事性比较强的表达方式。这种不同点很容易引起双方在教学方面的分歧,学生会对老师的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失去兴趣。同样地,在面对家庭主妇的时候,很多人喜欢谈论事业、时事政治,但家庭主妇最大的话题往往会集中在家庭和孩子身上:给孩子准备什么吃的,给孩子购买什么玩具,丈夫的事业,家里准备什么食物和菜肴。
善于交谈的人往往会照顾他人的兴趣和想法,了解他人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发起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直接自说自话,盲目强调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他们非常善于利用彼此之间的共同点作为话题,而且非常善于挖掘这些共同点。比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会见客人之前总是会花费时间了解对方的职业和爱好,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寻找相关内容的资料来充实自己。这样一来,当双方正式会面的时候,他就可以侃侃而谈,谈论对方感兴趣的那些东西。这也是很多人都喜欢和罗斯福交流,并且认为他为人亲和、学识渊博的原因之一。
多说一些共同点,是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方式,尤其是在陌生人之间,它具有强大的凝结作用和黏合作用,能够帮助不同想法的人更好地交流。共同点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共同的兴趣爱好,即双方有什么共同的习惯、共同喜欢去做的事情、共同喜欢的食物和音乐等。共同的兴趣往往更加生活化,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很多人想要认识新的朋友,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谈论彼此之间共同感兴趣的东西,如运动、食物或者炒股。即便双方是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层次和地位的人,仍旧可以在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中找到建立进一步关系的基础。
第二种是共同的话题。这里的共同话题是指双方都和某一件事有着重要的联系,或者双方都是某一件事情的参与者,这样一来,彼此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有了共同的话题。比如,运动员之间会对运动这一话题进行交流;美食家会针对美食进行交流;汽车爱好者会针对各种汽车进行交流。有时候,即便是不同类型的人,也可能会因为共同话题而进行深入交流。比如,医院里有很多患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从事各个不同的行业。但因为疾病,他们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交流。
第三种是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简单来说,就是沟通双方可能不是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甚至存在很大的分歧。但双方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因此很容易在交谈中建立起更加稳固的关系。一些合作者很容易产生意见上的分歧,但由于双方都想要实现共同的目标,因此,他们能够有效地将分歧控制在合理范畴之内,确保双方之间的关系不会闹僵。
对人们来说,如果想要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沟通氛围,就应该掌握一些沟通技巧。少说不同点,多说一些共同点,可以有效地提升沟通的效率,确保双方的情绪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五、面对拒绝,保持风度
作家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谈到了“90/10法则”。他认为生命的百分之十是由个人的机遇决定的,而剩下百分之九十则由个人的反应和态度决定。按照这个理论,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总是抱怨,因为这些困难的出现有一部分是人生际遇不好的表现,是无法凭借人力去轻易逃避的。而人们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让自己去适应这一切,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有人上班途中突然遇到堵车;有人明明有急事却遇上飞机晚点;有人一直想努力挣钱,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力不从心。这些是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事实,既然已经发生,那么最好的方式不是去抱怨,指责和唉声叹气,而是对自己的态度进行调整,以更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这一切。
在社交中,这一类事情更为常见,人们总是急于对他人的表现做出反应,急于抱怨那些不和谐的社交场景。比如,当人们有求于人却遭到对方拒绝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愤怒地抱怨,认为对方不够意思,认为对方轻视自己,认为对方有意针对自己。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拒绝及被拒绝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情况。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事事如己所愿,事事都称心如意,总有一些时候会碰钉子。而这个时候,想办法缓和气氛,让自己保持更好的风度和个人形象才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有个企业家和客户谈生意,在介绍自己的产品及发展的设想时,对方只听了五分钟,就表示有事要办,并且会考虑这个合作项目。一般人都能听出来这是一句托辞,对方对这一次的合作根本不感兴趣。
考虑到这已经是最近一个月内拒绝他的第十七个人了,他略微有些沮丧,但还是保持风度地握着客户的手说:“真是不好意思打扰您这么长时间,无论最后的结果怎样,您都是过去一个月当中唯一一个愿意听我讲五分钟的人,我应该感谢您能够给我这样的机会,您的态度让我很受鼓舞。”客户离开之后,觉得有些内疚和不安,于是晚上又打了一个电话给这个企业家,表示下次有时间约个地方好好谈一谈合作项目的事情。
有个创业者一直想要找一个好的工程师,他不惜花费重金邀请那些在海外公司有过工作经验的人。有一次,他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曾在谷歌公司工作过的华裔,于是提出愿意以高出谷歌公司一倍的工资聘用对方,可是对方非常直接地说:“我曾看过你的公司及发展规划,觉得你不是一个专业的人,而且你的公司发展规模太小,恐怕不适合我。”一般人听到这样的话,往往会非常生气,这位工程师可以说把创业者和他的企业都批评了。但创业者却并没生气:“谢谢你能够坦白地告诉我这些问题,能够坦白地说出对我们公司和我本人的看法。你的建议对我这样的创业者来说非常重要,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而我也真正意识到公司的发展需要更多像你这样出色的人才。”
在上面两个案例中,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创业者,都很好地保持了风度。他们在面对拒绝的时候,并没有将其当成一次灾难,急于表现自己不满和失落的情绪,而是巧妙地将这些情绪转化成一种赞美,转化成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而这往往会化解尴尬,将双方之间原本尴尬的气氛转化成一种和谐的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个人形象,也会为彼此之间的和谐相处奠定基础。
事实上,人人都渴望赢得他人的认同,这是他们展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当他们遭到拒绝的时候,内心往往会遭受打击,这种挫折感很容易引起内心的不满和情绪上的波动。而高情商的人善于缓和气氛,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以得体的方式来处理因为拒绝而带来的冲突。这种高情商往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拒绝行为发生以后,被拒绝的一方要强调一点:拒绝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因此我尊重和理解你所做出的决定。这种表达的重点在于主动给对方台阶下,从而避免对方产生内疚或者敌意。拒绝者会觉得被拒绝的人能够理解自己,因此会用同样的态度回应对方,而且下一次可能就不会再拒绝了。
其次,要强调拒绝的行为是非常坦白的,是一种真心相待的举动。被拒绝的人不要将拒绝当成一种敌意和对抗,不要认为这是针对性的报复行动,而要认为这是对方坦白说出心里话的表现,这种坦白比刻意掩饰、虚伪做作的行为更加难能可贵。被拒绝的人应当对这种坦白行为表示感谢,认为只有真诚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这种情况下,无论拒绝者是出于什么目的拒绝,他的内心都会感到一丝安慰。
再者,要强调拒绝行为中的一些积极因素。比如,被拒绝的人可以说“我能够理解你的想法,也知道你这样是为了我好”“尽管你拒绝了我,但是你说的这番话对我很有帮助,你提出的建议让我非常受用”。被拒绝的人应该尽可能消除拒绝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而重点谈论一些积极正面的内容,让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对被拒绝的人来说,他们需要克制自己的失落感和挫败感,尽量不要去揣度他人的想法,更不要轻易将“恶意”“针对性报复”“轻视”等标签贴在对方身上。尽量找一种方法来帮助对方解释“为什么拒绝”,这样反而能够因为自己的风度赢得对方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