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章

书名:抗逆力 作者:邹建章 本章字数:11178 下载APP
应对人际情感,离不开强大的耐受力和复原力
失恋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人们天生就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倾向,他们始终都希望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东西能够顺利得到满足,觉得自己期待的东西一定会实现。这些期待中的事情和欲望得到实现之后,人们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强化,甚至产生一种“我比任何人都要强”的自我感觉。可是如果自己的期待没有实现,那么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其中期待越大,失落感也就越强,一旦人们遭遇的失败和打击超出了个人的承受能力,就会引发一些消极的情绪,并且对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个时候,人们会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下,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失望,甚至是绝望。
在恋爱中往往就是如此,当人们爱一个人而不可得的时候,当一个人失恋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和逆境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失恋之后会迅速遭受重大的打击,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并且会产生一种“我的世界突然崩塌”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无疑会让个人进入一种情绪失控的状态,理性思维会慢慢失控。
不仅如此,当个人遭遇失败的第一波冲击之后,往往会受到“力比多定向机能”的影响,力比多定向机能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机制,主要是指个人的大脑一旦被某一个想法占据,就会不断对这个想法进行合理化,而且会立即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与此同时,力比多定向机能会想办法排除另外一些或许更合理的想法对这一想法的制约以及平衡的能力。
这种奇怪的心理机制形成于远古时代,那个时候原始人由于缺乏更先进的生产资料和工具,无法应对大型猛兽的威胁。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大脑选择了一种非常奇特的逃避方式,那就是故意摒除掉那些与解决危机无关的心理机能,比如仁慈、恐惧、拖延等特质,而强化自己的勇气和行动力,把自己当成无所不能的超人。
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力比多定向机能仍旧会影响大脑的思维模式,当人们产生某种情绪或者想法时,就会不断强化它们,并且屏蔽其他的思维选项。显而易见的是,当一个人产生某种负面情绪或者负面的想法时,就会强化它们的负面影响,并且不会认为自己的相关思维是错误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压力会不断累积,从而逐步将自己推向逆境状态之中。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失恋者会沉溺在痛苦中不可自拔,甚至会出现抑郁症,并引起自残、自杀等行为,当人们认定自己非某人不娶或者非某人不嫁的时候,整个心思和想法都在为这份执着做掩护,任何有关迟疑、质疑和否定的想法都会被屏蔽掉,这个时候他们就可能会为自己的错误选择埋单。
想要打破“力比多定向机能”,就需要对自己的思维和心理进行调节,以便个人能够从固执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提醒自己应该给自己更多更为合理的选择,应该想办法去寻找更合理理念。比如告诉自己“这段感情不适合自己,也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现在的结局反而是最好的”“失恋意味着自己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有个女孩因为失恋了决定离家出走,远离这个伤心的城市,可是在一年多的旅游生活中,她并没有放下这段感情,内心的思念、怨念和不甘反而越来越深,最终在某一个夜晚,她打算给对方打一个电话,可是不巧打错了号码,接电话的是另外一个男人,对方非常耐心地听完了她的倾诉,然后用富有磁性的声音鼓励她重新振作起来。
也许是出于好奇,男人主动邀请这个女孩去咖啡厅喝一杯,就这样两个人在咖啡厅里第一次见面,而男人帅气的外表、体贴的态度以及温柔的微笑,让女孩感觉心里很舒服,回家之后,女孩突然发现自己不像之前那么痛苦了。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两个人频繁往来,并很快陷入热恋之中,因为错误的电话,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一起,而女孩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刚刚出现。
很多时候,人们容易陷入主观分析的思维之中,认为自己非常喜欢对方,对方没有理由抛弃自己,但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联系,而失恋往往是因为情感已经变成了单向的情感输出,而一方单纯地喜欢另一方,这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也不稳固。人们应当理性地进行分析,看看对方是否也像自己一样付出真心,看看对方是否也像自己一样时刻牵挂着另一方,看看对方是否也像自己一样专情,是否也像自己一样用心经营这份感情。如果人们意识到一份感情正在失衡,或者沦为独角戏,那么这段感情无疑正在向畸形的方向发展。
因此人们在失恋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这些情况,确保自己不会被单方面的情感输出所困扰,不会被自己的固执击垮。当个人遭遇失恋的时候,不妨解开心结,主动选择退出和放弃,这才是解决个人情感困境的关键。
磕磕绊绊才是常态,没有挫折的爱情不叫真爱
有一位叫艾伦的少女跟随父母搬到了名为波特的小镇上,由于家中一株高大的玉兰花吸引了镇上很多少年的注意,她因此结识了少年格拉罕·伍尔夫,这个英俊、善良且温和的少年很快吸引了艾伦的注意,两个人至此成为好朋友,并且在成长中慢慢相恋,两人相约在大学毕业后结婚,可是“二战”爆发后,艾伦因为专业问题而前往战场。
离别那天,格拉罕拿出亲手制作的定情信物,那是两条玉兰花吊坠,他将一条挂在了艾伦的脖子上,一条自己留着。可是在战场上,艾伦不幸弄丢了吊坠,于是前去寻找这个定情信物,却不幸被炸弹炸伤了左耳,由于有了身孕,她不能使用任何药物,结果导致伤口感染和发炎,左脸几乎毁容。
受伤的艾伦回到了家乡,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面对格拉罕,只能用一块黑纱巾遮住自己的脸。为了治好自己的脸,为了能够和爱人尽快相见,她开了一家诊所,尝试着用玉兰花泉水洗脸。但是她始终不敢面对自己的爱人,好几次见到格拉罕,她都想要相认,可是看看自己的脸,她又打消了这个念想。在伤后7个月,她产下了女儿安娜,并且发现母乳对于伤疤的治疗有帮助,于是将牛奶和玉兰花泉水混合起来使用。
有一天,艾伦意外收到了红十字会寄来的敷面霜,上面写着:一日三次,可修复外力造成的皮肤挫伤。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艾伦发现效果很好,于是结合自己研发的牛奶玉兰花泉一起使用,结果不久之后就成功袪除了伤疤。
这时候,艾伦鼓起勇气撕掉了面纱,跑到格拉罕家的楼下高声呼唤爱人的名字。两个人相见之后,艾伦发现原来格拉罕早就认出了自己,并且一直都在努力想办法帮助自己恢复容貌,他结合自己的医学知识研究出了一款非常有效的护肤品,并通过红十字会赠予艾伦。
这对年轻人经过重重挫折、重重考验,始终坚守彼此之间的这份爱情,两人最终走到一起。1951年,格拉罕推出了一款旨在修复皮肤受损的产品,为了表达自己对艾伦的爱,他以艾伦的谐音OLAY来为这款产品命名。
从情感交流和人际交流的角度来分析,两个人想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尤其是恋人级别的情感联系,往往需要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这种磨合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往往还牵涉两个家庭,毕竟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人生阅历、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目标追求都不同,这就导致不同的人在沟通和相处时容易产生分歧和矛盾。一般来说,两个人走得越近,这些矛盾和冲突往往也会越明显。正因为如此,当两个人恋爱时,首先就要面对各自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多时候都会制造一些不小的麻烦,它们可不仅仅是“相爱”就能轻易解决的。
类似于家庭的干扰、疾病的威胁、性格上的冲突,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干扰因素和障碍,一些意外因素也会破坏感情的发展,而人们需要克服这些困难,然后寻求双方关系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并不是要求双方一定要完全实现情感输出的对等,也不是要求双方完全实现门当户对,而是保证双方在各个方面的条件不会产生太大的冲突,彼此之间的相处不会显得太过于突兀。同时确保内在的情感维系和外在压力的平衡,确保双方不会受到外力的影响和干扰,确保彼此之间的感情能够以一种更加轻松愉悦的方式被双方接受。
心理学家还从个人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爱情之路的坎坷和多变,他们认为任何人的心理需求都很丰富,而这些心理需求就像照相机的广角和望远镜头一样,当人们试图用望远镜头瞄准某一个对象时,这个对象就会重点凸现出来,而其他对象则被模糊处理,换句话说,当人们迫切地追寻某种需求时,其他的需求就会被淡化,而等到人们满足了需求并试图寻求新的需求时,其他的需求再次变得无关紧要。
可以说,当两个人相处并相爱后,可能会彼此获得某种满足,但是当各自的需求得到保障之后,新的需求再次出现,个人也会成长,这个时候原有的相处模式就被打破了。可以说,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成长,都会改变自己的需求,才使得爱情变得冲突不断,即便是结婚之后,也经常需要相互适应,相互调整,相互迁就。比如在热恋之时,女方会觉得胡子邋遢的男友非常性感,随性自然,很有艺术气质,可是当两个人生活的时间久了,女方就会嫌弃男方不注重个人形象,甚至不注重个人卫生。磨合中往往冲突不断,挫折不断。可以说,在磨合的过程中,难免会被彼此的棱角所伤害,难免会被外力干扰,这就是建立感情的过程,也是一种常见的恋爱形态,可以说感情增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磨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调整的过程,因此免不了会磕磕绊绊。
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应该对彼此之间的爱情保留信心,要相信困难和分歧是暂时的,只要双方能够同心协力、共同面对感情中出现的问题,只要双方都表现出良好的态度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感情就会越来越深厚,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拉越近。
保持宽容,应对家庭人际关系危机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十一二岁的时候,突然对独自完成一些事情表现出了很强烈的兴趣,但是母亲玛丽认为盖茨只是一个小孩子,她并不希望孩子脱离自己的掌控,那个时候,玛丽经常教育盖茨应该这么做或者应该那么做,尤其是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各种细节和方式。可是盖茨却并不配合,他经常和母亲顶嘴,认为母亲的话太过于可笑,他甚至讽刺母亲的教育方式。盖茨过于自我的表现让他和所有家庭成员都处于尴尬状态,两个姐姐也直言盖茨是整个家庭中最让人讨厌的家伙,根本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
有一次,母亲在告诫盖茨应该怎么做时,盖茨突然就在餐桌上对她进行冷嘲热讽,而且还说了一大堆粗话,这让玛丽感到惊讶,她警告盖茨应该注意分寸,结果遭到了更为激烈的反对。这时候,父亲直接站起来将杯子里的水泼到盖茨脸上,没想到盖茨不以为然地说道:“谢谢淋浴。”
从那一天开始,夫妇俩突然意识到儿子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们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变成这样,于是去心理医生那儿寻求帮助。心理医生分析之后,给出了一个建议:盖茨如今已经长大了,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父亲和母亲应该减少对孩子的控制,给予对方更多的私人空间,让他自己去面对生活,而不要像过去一样对他提出各种要求和规范。同时对孩子保持必要的宽容,让他自己去应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危机。
经过心理医生的提点,比尔·盖茨的父亲和母亲开始放弃过去那种严格的管理模式,给予儿子更多的空间和包容,结果家庭关系迅速得到缓和,盖茨不再像过去一样偏激和无礼,而母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家庭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人从来到世界的这一刻起,就已经和所有家庭成员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但任何一种关系都可能出现矛盾和纠纷,也都可能会因为这些矛盾而陷入困境,家庭关系也不例外。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婆婆与儿媳之间的矛盾、父子之间的交流问题、兄弟姐妹之间的纷争,各种各样的家庭矛盾都可能会让彼此之间的关系陷入困境。
相比于其他社会关系而言,家庭关系一般更为稳固,也更加紧密,但是一旦出现了裂痕,往往也最容易造成伤害,最容易引发激烈的矛盾斗争,这样的特征使得家庭关系的处理常常会成为人们的一个重要烦恼。
事实上,家庭关系中的矛盾纠纷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在于两点,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对家庭关系并不重视,觉得这是血缘关系下自然而然形成的关系,根本没有必要刻意经营,就像母亲本能地爱着孩子,而兄弟之间互敬互爱一样,这样的想法使得人们经常忽略和淡化家庭关系的培养和强化。另一方面,家庭关系出现裂痕时,人们会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一切都会复原,因为血脉亲情会维持这种关系继续保持健康良性的状态,所以多数人对于家庭内部的矛盾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家庭本身就会慢慢分解和消化这些矛盾。
正是因为人们经常忽略这些问题,导致家庭关系陷入僵局,使得整个家庭生活经常会被一些干扰因素困扰,并且随时面临危机,这对所有家庭成员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而在面对家庭危机的时候,许多人都会保持恐慌的心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会突然变得这么严重,甚至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对抗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当家庭关系陷入困境之后,很少有人能理性地解决问题,处理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问题,而是盲目、激动地进行对抗,导致关系越来越僵。
家庭危机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由于长时间接触和交往,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和身边的家人爆发冲突,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最关键的问题是当彼此都意识到家庭关系陷入困境时,应该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任由这种危机继续下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沟通和宽容,其中,沟通的目的是弄清楚他人在想些什么,弄清楚他人言行举止的目的是什么,了解他人的内心需求,这种了解有助于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有助于彼此之间增强互信。
另外一种就是保持宽容心态,任何人都必须意识到一点,那就是尽管所有家庭成员都曾有过共同生活的经历,而且大家平时也都经常待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必须保持一致。首先,所有家庭成员的性格是不同的, 接受教育的水平也不一样,平时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有所不同,认识的朋友更是不一样,加上他们的现实需求、精神状况、交际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存在分歧。这些分歧无疑会导致矛盾的出现,但人们应该以豁达的心态来看待彼此之间的不同,并且以宽容的心态来应对一切,避免被分歧所捆绑,甚至小题大做。
宽容的人会注意包容他人的想法和思维,会接纳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对他们来说,这本身就是家庭得以存在的一个基础:思维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因此,人们有必要保持宽容的态度,要善于理解和接纳其他家庭成员的想法,即便这些想法和自己的思维有冲突,也要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主动了解他人的需求,适当进行换位思考,而不是一味对他人进行指责,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将原本僵化的关系引入更糟糕的处境之中。
妥善处理职场上的分歧和矛盾
戴尔·卡耐基曾经安排侄女约瑟芬给自己做秘书,那时约瑟芬刚刚高中毕业3年,而且只有19岁,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因此一开始,约瑟芬经常犯错,而且在工作中表现出了很多他并不认同的想法,这让卡耐基感到恼火,他不止一次想过批评对方,想要解雇这个不称职的秘书。
事实上,卡耐基甚至认为侄女仗着和自己是亲戚关系,故意没有用心工作,这让他陷入尴尬的境地,当然亲情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卡耐基,他一直没有勇气告诉约瑟芬:“你做得可真烂,我要解雇你。”这样的纠结情绪让他感到挣扎,约瑟芬大概也感受到了这一点,她并不觉得自己做得有多么糟糕,两个人的关系也一度变得很紧张。
某一天,约瑟芬又犯了一点儿错误,这个时候卡耐基正想着发作,突然他调整了情绪,然后立即告诉自己:“等一下,卡耐基,你的年龄是约瑟芬的一倍,经验更比她多万倍。你怎么可以奢望她现在就有你的观点、你的准确和你的精力呢?戴尔,想想19岁的你在做些什么?忘记了你愚蠢的举动和错误了吗?”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卡耐基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开始以更为积极的眼光看待约瑟芬的工作,他认为现在的约瑟芬可比19岁时的卡耐基更加出色。不仅如此,他也将自己原本的批评性话语做了调整:“约瑟芬,因为你不能万事精通,所以你在工作中就会出现错误。但是上帝知道,我所犯过的错误比你还要糟糕。不要紧,毕竟成功来自丰富的经验,而且你比我年轻时强多了。我也曾做过很多愚蠢的事,所以我并不想批评你或者任何人。但是难道你不觉得,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会更好吗?”
在职场上,人们会因为利益冲突、思维分歧等原因与他人产生激烈的冲突,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虽然人们往往坚持共同的团队目标,往往有着一致的奋斗方向,即便每一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团队利益的最大化,彼此之间仍旧会产生分歧和冲突。这些冲突一旦处理不当就容易为自己招来更大的压力,就容易导致个人陷入困境。
而在日常的分歧中,可能人们都会专注于强调自己才是正确的一方,他们会千方百计证明这一点,并且想方设法说服对方。心理学教授詹姆士·哈维·罗宾森曾经写过一本书《下决心的过程》,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的’这个简单的词,是做人处世关系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备相同的力量。
“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水扬素的药效或亚述王沙冈一世生卒年月的错误……
“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会要求他坚持到底。也许事后他觉得自己的‘不’说错了;然而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既然说出了口,他就得坚持下去。”当人们过于主观时,他们不允许自己出错,此时也就意味着难以调和自己与他人的矛盾,意味着自己将会陷入一种想要退出而不可得的尴尬处境,而这一切都是个人自己一步步向前推动的。
在职场上,无论是上下级之间,还是同事之间,都有可能因为这些分歧难以解决而产生更大的矛盾纠纷,过于主观的看法会对他人产生压迫感,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个人的想法不被人理解,而自己也没有兴趣去包容他人的想法,从而导致双方的关系陷入僵局,这对于内部的团队合作和工作状态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面对这些分歧和矛盾时,应当保持理性的态度,要确保自己始终保持宽容的沟通态度,避免将彼此之间的关系推入死局。
在Facebook(脸书)公司内部,雪莉·桑德伯格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谷歌公司的前任高管,雪莉·桑德伯格的人生履历非常丰富,因此她也有足够的底气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很多时候,她会积极地给扎克伯格提意见,会毫不留情地指出他身上的错误,她不是那种会轻易妥协且畏首畏尾的人,哪怕面对的是自己的老板,她也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她曾多次在工作时朝着扎克伯格大呼小叫,这样的行为在其他人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也许雪莉·桑德伯格也曾以这样的方式冲着谷歌的两位老总怒吼,但是扎克伯格无疑更加谨慎,更加自我,也更加像一个“独裁者”。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面对这种带有攻击性的批评和指责时,扎克伯格显得非常包容,他从来不曾当着雪莉·桑德伯格的面予以激烈的回应,而是小心翼翼地对她说:“你还好吧?要我抱你一下吗?”这样的表现轻易就化解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当别人给自己带来不便和伤害时,不要盲目做出反击,有时候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伤害,彼此之间的问题就会变得无足轻重了。此外,人们需要进行有益的自我调整,需要改变自己看待他人的想法,这是执行包容法则的前提。
不要过度解读朋友之间的矛盾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曾经共同创立了微软公司,两个人早年配合非常默契,不过保罗·艾伦更像是一个出谋划策的谋士,而比尔·盖茨则擅长编程,两个人形成了完美的配合,保罗会提出各种非常好的想法,而盖茨会质疑这些想法,并制定和编写核心的程序,两个人共同将微软推向巅峰。
可是在利益分配方面,两个人出现了分歧,按照盖茨的说法,自己对于微软公司的投入更大,做出的贡献也更大,毕竟核心程序的编写直接决定了微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他要求获得更多的股份。保罗认为自己的作用也很大,因此并不太同意盖茨的说法,但是为了确保内部的团结,他做出了妥协。
后来,盖茨的校友鲍尔默加入了微软,盖茨认为公司应该给鲍尔默一些股份,而且盖茨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股份分配。保罗·艾伦认为让鲍尔默加入公司,他并不会反对,但是要出让更多股份给鲍尔默则不合理。两个人的矛盾进一步被放大,但双方仍旧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
1983年,29岁的保罗·艾伦不幸患上了淋巴癌,为此他暂时离开公司去治疗和休养,可是等到他战胜疾病回到公司并准备给老朋友盖茨一个惊喜时,不巧在办公室门口听到了盖茨和鲍尔默的对话,大意是保罗·艾伦生病住院,可能不具备领导公司的能力了,因此不适合继续在公司里担任职务,为此有必要削减他的股份。这些谈话让保罗·艾伦非常伤心和愤怒,他感觉自己遭受了世界上最严重的背叛,最终他离开了微软公司,这一对伟大的组合至此分崩离析。后来,盖茨和鲍尔默亲自登门道歉,两个人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这个时候大家也都意识到可能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只不过由于处理不当,大家都将事情搞得有些失控了。而经历过这场风波之后,保罗·艾伦虽然离开了微软公司,但是仍旧保留了大量的股份,而这也使得他成功拥有200多亿美元的身家。
相比于其他那些由于矛盾而形同陌路的朋友来说,盖茨、鲍尔默和保罗·艾伦之间的处理方式还是比较温和的,在彼此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之前,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对裂痕做了一定程度的修补,尽管这种修补并不一定会达到100%的效果,但是却为双方摆脱友情破裂的逆境提供了帮助。
在很多时候,朋友之间也会因为利益纠纷、思维模式差异、性格方式不同等问题而产生分歧和矛盾,这些分歧和矛盾有时候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可以被彼此之间的感情掩盖和消除,但是一旦分歧扩大,超出了彼此之间的底线,就容易引发友情危机,大家都会针对彼此之间的问题进行攻击,并导致关系陷入僵局和死局。
有关朋友之间关系破裂的事情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一些最好的朋友也可能在利益诱惑或者理念分歧上产生巨大的矛盾和冲突。社会行为学家认为,多数人都有过被朋友伤害的经历,这种经历和“刺猬法则”息息相关,当两个人靠得太近时,彼此之间的个性就会伤害对方,而这种伤害往往来源于对彼此之间矛盾的过度解读。
心理学家们发现,朋友之间的冲突往往在于人们觉得自己可以无话不谈,觉得自己可以无所顾忌地向朋友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对方必定能够理解自己,或者说对方必定会适当做出妥协。当矛盾双方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会理解自己时,整个对话就陷入了困境,而此时双方情绪会发生严重的对立,大家都容易失去理性,认为对方背叛了自己。这种主观上的“信任”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信任,而是一种道德绑架,即“既然身为朋友,他(她)就应该为我考虑”。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互相信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也是避免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的重要保障,不过一旦人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时,就容易对他人的行动产生怀疑,并夸大自己受到的伤害。
就像某个人与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他希望身为第三者的好朋友能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这个时候,一旦朋友帮助他人说了一句公道话,可能就会引起这个人的不满,他一定会觉得这个好朋友已经背叛了自己,觉得好朋友已经打定主意要和自己决裂,或者说对方一定和他人相互勾结,共同对付自己。这些主观上的臆测无疑会深化彼此的矛盾,将原来一件简单的小事变成复杂的大事,将一个小矛盾激化成为不可调和的大矛盾。
朋友之间的矛盾不一定都是误会引起的,但往往有过度解读的嫌疑,一旦人们意识到朋友在某个方面没有顺从自己的意愿,那么双方就可能撕破脸皮,并且因为处理不当而陷入更大的人际关系困境当中去,比如遭受背叛和报复,或者直接绝交。这种过度解读的行为会让友情变得非常脆弱,人们应当极力避免被类似的思维和情绪困扰,当友情出现问题,甚至产生沟通困难时,一定要保持冷静,要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要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摆脱人际关系的困境。
保持主动性,积极克服社交恐惧症
心理学导师卡耐基曾经举办了“戴尔·卡耐基课程”,在开课之前,他特意做过一个调查,了解人们来上课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的中心愿望与基本需要基本是一样的,学员们的回答非常纯粹:“当人们要我站起来讲话时,我觉得很不自在,很害怕,使我不能清晰地思考,不能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什么。所以,我想获得自信,能泰然自若,当众站起并能随心所欲地思考,能依逻辑次序归纳自己的思想,在公共场所或社交人士的面前侃侃而谈,富有哲理且又让人信服。”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怎么会说话,他们患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在一些社交场合上会陷入困境,这种社交上的逆境让人感到迷茫和沮丧,而卡耐基对此也非常关注。1912年,戴尔·卡耐基在纽约市青年基督协会负责教授一批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商人学生,当时他想了很多办法,可是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并没有听进去,商人们仍旧觉得自己缺乏社交的勇气,无法在客户面前从容不迫地发表演说,也没有勇气站在会议室里向所有成员做汇报。
卡耐基意识到单纯地传授方法和经验无法帮助他们摆脱社交困境,因此他主动抛下了课堂上的那些理论知识,对课程内容大胆进行调整,他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每次上课后,大家可以不必理会老师说了什么,也不用去理会自己应该说些什么,完全可以畅所欲言地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而这样的改变很快起到了效果,商人们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积极,交流的氛围也越来越浓。不仅如此,他们一再返回学校上课,沟通能力越来越好。
在这之后,卡耐基总结出了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内容就是安排人们主动与人进行交流。相比于经验传授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他认为这是提升人们表达的最好方式,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因为一个人的勇气是很难调教出来的,如果人们不想说话或者害怕说话,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保持说话的主动性,让他更多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有关社交和抗逆力的关系一直被人忽略,社交恐惧也是一种逆境感,如果将那些不善言辞的人暴露在公众面前说话,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反应。美国演说家格鲁内曾经提出了一个“自我形象受威胁论”的观点,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理性的、社会的、性别的、职业的自我形象,而这些形象往往会被很好地保护起来,但是它们有时候会被迫暴露在陌生环境中,其中一些人就会感受到严重的威胁,他们担心自己的形象会被误解、扭曲和嘲讽,会遭到批评和指责,于是陷入不知所措的处境中。
在应对社交恐惧症方面,需要强大的抗逆力来支撑。如果进一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在抗逆力培养中,社会胜任力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它是指有效与人交流的能力,具体来说,是个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他人表示关心、回应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胜任力一般包含三个子维度,即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同感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很多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容易遭遇障碍,害怕面对陌生环境,害怕和陌生人进行交流,这是典型的社会胜任力不足的表现,而社会胜任力不足无疑会导致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时时陷入困境,并且难以摆脱这些恐惧感。为此,心理学家建议人们保持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像卡耐基所倡导的那样,积极主动地与人进行沟通,想方设法让自己与外在的环境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结,这种联结可以从很小的范围开始。换句话说,人们应该强迫自己离开舒适区,强迫自己进入一个相对有挑战性的陌生环境来刺激自己的成长,强化自己的勇气和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