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代表着人在时间或空间上
对世界的认知水平
"90后" "00后"的天下 "70后" "80后"怎么办?
一、在这个 "90后" "00后"的天下, "70后" "80后"们还
有什么竞争力
去年还有人跟我说 ,现在你的年龄正好啊 ,过了35岁,40岁上下,
有学历、有能力、有经历,天下正是你们的啊。
今年就变了,又有人跟我说,现在公司招人凡是 "90后"的人力资
源大胆引入,不要怕犯错 ,而 "70后" "80后"哪怕进一个都必须老
板亲自见,以免影响了企业创新的气氛。再看看前不久B站推出一个传
播极广的视频《后浪》 ,一下把人群分为了前浪和后浪 ,"90后 ""00后"
属于后浪,而 "70后" "80后"属于前浪。今天,随着经济环境的严峻,
创投优质资源变得稀缺 ,能让各路明星天使眼冒火花、格外抬爱的也大
多是 "85后" "90后" ,连清华等旗帜型高院也专门设立种子基金鼓
励更年轻的 "00后"同学去创业,只要有想法敢试,你没有经验没关系,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输了算我的
这世界到底怎么了,好不容易闯荡多年可以大展身手的"70后" "80
后"突然之间就变成爸爸不爱 ,妈妈不疼,当年的亲爹娘现在只爱幼子了,
你过去丰富的职业经历和管理成绩没给你加太多分,反而给你打上了 "传
统型人才"的烙印。这个世界真是无可名状、危机四伏!
看到朋友圈里转发的今日资本徐新的发言,她说到当前的变化
(1 )用户群变了, "90后"变成主力消费者;
(2)用户习惯变了,抓住 "90后"的习惯
(3 )团队变了,关键是怎么让 "90后"绽放;
还有一句要命的:你要搞移动互联事业部,不是 "90后"就不用
要,就要用 "90后" 。你说,现在移动互联是每个企业转型的核心要害,
是明日之未来,只要 "90后" ,那么 "70后" "80后"怎么办?
所以,我就想说说,在这个 "90后" "00后"的天下, "80后" (包
含 "70后"等)们还有什么竞争力。
(一)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想了想,虽然能够理解 "90后"的个性化和绝对的张力 ,但是还
是喜欢 "70后" "80后"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的坚持,就像路遥写的《平
凡的世界》 ,平凡但是厚实、有味。 "70后"处事做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坚持积极正向的态度,勤奋、坚韧、朴素、自省 ,他们也许不如 "90后"
那么新鲜、新潮、新锐,但是他们爱学习、讲品德、能包容,即使遇到挫折,
首先会想是不是自己错了,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90后"喜欢人生多姿
多彩、有滋有味,但不是所有的方式都会去尝试,他们可以包容地看待
为改变而生
各种可能,但内心还是坚持普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为有些事情不该
碰的坚决不碰,自己的内心必须积极、向阳。
(二)追求一点人文精神和个人情怀
这一点比如小米的雷军 ( "65后"一起归入 "70后"了 ) 、罗辑
思维的罗胖、奇葩说的马东等等,无论他们做什么里面都有一点精神追
求在里头,不管是极致、专业精神 ,还是人性化、内涵、 口碑。除了追
求商业成功,最好还能体现出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人文底蕴。
"70后"做事可以全力投入,但背后坚持到底的还有个人内在的那点理
想主义,不管是做成世界第一,还是"为发烧而生" ,还是 "为你读诗" ,
抑或做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让大家一直会喜欢的产品 ,成功只是表相的
目的,成功背后深层目的还是那个理想的情怀。就像高晓松的一句话,
我们那时候还有诗和远方 ,你们开口就是如何成功, "诗和远方"就是"70
后"典型的情怀。
"70后" "80后"喜欢事情的完整性、思想性,最好再兼容生活
性和理想主义;喜欢师出有门 ,做事有道,有点主张、有点文化。 "70
后" "80后"可能今天随着整个移动互联网浪潮心潮澎湃,但明天就可
以坐在茶室安心读书,和朋友们侃侃而谈。所以相比"90后" "00后" ,
"70后" "80后"更有岁月的厚度,打持久战上,道比术大概比后浪
来得更长远些
(三)优秀的职业品质和操守
在 "70后" "80后"职业成长的阶段 ,CCT V《对话》节目有过
一次谈话,不少知名企业家说我们不要职业经理人,我们要家族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缺乏主人翁意识,主要看短期绩效而不看长远发展,走完这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家转眼又走下家,而家族经理人是要让人们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来经营,
有主人翁意识,能吃苦耐劳不求回报。到了 "90后" "00后"爆发的阶段,
个人主义大幅崛起,去中心化去管理去流程去KPI ,让 "职业"又变成
了固守成规、照章办事、做事节奏慢的代名词。
尽管如此,我始终认为 "职业化"和专业主义、长期主义是 "70
后" "80后"身上的优势。在生活中你如何张扬 ,在工作上还是应该有
职业精神 ,比如今天说的负责、极致、勤奋、客户导向等,都是职业精
神的表现
职业化,它让人做事先建立游戏规则,避免事后浪费不必要的损耗
它让人懂得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语言说话、以什么方式做事,努力
去匹配环境而非让环境匹配自己;
它让人知道首先是公司利益客户利益然后才是个人利益;
它让人知道商业雷区在哪里,哪些该碰哪些不该碰;
它可以用有效的方式去匹配各种规模的企业,将 "团伙"带到团队。
也许创业时期 "90后" "00后"代表了新鲜力量,再加上闯劲可以让
公司快速爆发,但是到了一定规模如何稳健持续地发展,如何从 1到
10 ,甚至到100、到N ,"70后 ""80后"代表的职业品质、能力、
思维将帮助企业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四)良好的团队精神
"70后" "80后"参加工作时 ,大多数经历的是 "70后" "60后"
的老板创业 ,那时候讲的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只有把个人放在集体中
才能发光发热,所以个人主义或者有个性的个体都是不对的,在集体中
善于挑刺的、喜欢出头的、冒尖的都是大错特错的,所以 "70后" "80
后"往往养成了内敛和深沉的性格,特别有团队精神 ,喜欢群体作战,
044 为改变而生
训练有素,分工明确。在集体中, "70后" "80后"懂得分享和补位
懂得服从和牺牲,为了大局的利益往往会牺牲个人利益。
今天 "90后" "00后"需要个体价值的最大化,需要自我的绽放,
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谁来欣赏 "90后" "00后"的个体绽放,谁来
帮助他们创造开放的团队氛围 ,谁能够为他们进行补位和提供风险管理,
谁来为他们建立帮助企业长久发展必需的规则,是 "70后" "80后" !
今天互联网时代要去中心化,但去中心不等于不要中心和领袖,相比 "90
后" "00后" , "70后" "80后"多年积累下来的大局观、团队精神,
在任何企业都能帮助团队建立更好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这就是前浪的
价值
谈了一堆 "前浪"的价值 ,是因为 "后浪"的追赶和超越,这是 "90
后" "00后"的天下, "70后" "80后"怎么办?面对新的语言、
思维和行为模式, "70后" "80后"还是有威胁,有挑战,有危机意
识的
二、在后浪追赶前浪的发展中 ,"70后 ""80后"该如何面对
"70后" "80后"面对 "90后" "00后"的后浪们 ,有很多地
方确实非常挑战 ,在这一波互联网浪潮中 "70后" "80后"势必要去
面对,并且从内而外地自我打破,甚至需要弯下腰来 ,虚心倾听"90后" ,
向 "00后"学习,甚至把自己变成他们,才有可能让自己继续成为时代
的 "共"潮儿。如何变?先从改变思维模式开始,然后是行为模式、语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一)变得 "贪玩有趣点儿"
"70后" "80后"喜欢思考 "意义" ,只要是有意义的事情 ,哪
怕没意思也要做,因为意义自己觉得无趣也还能忍还能坚持。而 "90
后" "00后"做事情不会想太多关于 "意义"的问题 ,他们觉得有意思、
好玩就有意义,反之就没意义。在 "90后" "00后"的眼里,有趣的
素人远比有权势的名人排位更靠前,要让自己每天活得有趣有意思,让
小伙伴们觉得有意思才行 ,一群有意思的人在一起才能做出有意思的事
来 ,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进来跟你一起玩。只有做的事一直有意思,才
会有人一直跟你玩下去。所以有意思自然有意义 ,有意义不一定有意思。
从这一点来说, "90后" "00后"的生命更加健康、明朗,从内而外
地自在和简单,不像 "70后" "80后"有时候拘着自己、容易拧巴。
所以 "70后" "80后"首先要学着让自己放轻松点,别总是端着
一副要教育人管理人的样子,能放得下身段,跟 "90后" "00后"一
起玩,还能玩得不亦乐乎。对于 "90后" "00后"玩得很火的东西
也许你不理解 ,但是建议你也逐个找来玩玩 ,带着足够的好奇心去看看
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个 ,他们怎么就能想出这么个好玩的东西。把自己真
的变成他们,多点意思和有趣,时不时撒撒野,让自己的生命也无所谓
地绽放一下 ,去看看因为Happy、 Fun带来的Meaning。
(二)开始放下 "节操" ,可盐可甜
我相信 "70后" "80后"在谈话中还是很有尺度的,哪怕是和自
己亲密的同学一起聚会,一些个人隐私、男女关系、情趣问题还是不用
当众来说的。但是到了 "90后" "00后" ,一切全部。pen ,他们可
以很淡定、很开放地谈论一切,你可以咋舌但必须接受。因为在互联网
时代 ,你要学会啥叫 "自嘲自黑" "无节操" ,完全把自己的各种面具、
为改变而生
伪装、大叔大妈、职业经理人的形象摔地上,他们才觉得我们都是平等的。
通过和 "90后" "00后"在一起,我大约总结了放下"节操"三阶段。
第一阶段,萌萌的 ,就是放下大叔大妈的年龄界限,像三只松鼠的鼠小妹,
眨着大眼睛 ,系着小围裙 ,两手在前面交叉,然后特别萌地说"主人主人" ,
能撒娇、能卖萌、可甜可盐。第二阶段,亲、么么哒 ,就是打破男女性
别界限,任谁都可以很轻松地叫出亲爱的,然后可以没有年龄、没有性
别、没有等级地交流和畅谈。基本都是人来熟,喜欢就直接喊 "亲"
开始什么都说,不喜欢就干脆懒得沟通 ,在交往上非常简单。第三阶段,
自嘲自黑型,比如最近腾讯和老干妈的官司,腾讯这么大一个公司居然
被一个冒牌老干妈骗了几千万,投入了广告费还被人看了笑话。而在这
次危机公关中,腾讯选择用 "90后"的操盘方式, "逗鹅冤" "我就是
憨憨" ,一下让自己从一个要被墙倒众人推的强势大鳄变成了值得同情
的弱者。所以,这里的自嘲自黑,无节操 ,我更愿意当作 "70后" "80
后"放下高大上的面具和成熟职业人包袱 ,真正和今天的年轻人建立平等、
公开、无距离的沟通关系。
(三)学会 "想那么多干吗,先做了再说"
相比 "90后" "00后" , "70后" "80后"是绝对的 "思想巨人" ,
凡事总是喜欢先想清楚再做动手,尽量把风险降低在想的阶段,所谓三
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但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敏捷研发、快速迭代、
先动后改已经成为成功的关键, "70后" "80后"怕犯错,而"90后" "00
后"却觉得犯错有什么关系,大不了中间再调整,或者从头再来过,从
本质来说,还是没有任何包袱 ,带着玩的心态做事,在机会面前抢跑,
抢跑中眼观八方调整步伐的反而容易成功。
所以相比之下, "90后" "00后"比 "70后" "80后"更 "活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在当下" , "90后" "00后"没有历史经验的包袱,也不会担心未来
会怎样,看准眼前有个机会,拉上小伙伴做了再说,做成了继续做得更
好玩,做不成就换一个做 ,更加的行动派 ,和不怕输。所以这点是往往
有经验主义包袱的 "70后" "80后"需要学习的。 "70后" "80后"
要学会在 "90后" "00后"面前不说过去,不说自己的成功经历,关
键是甩开胳膊融入当下
(四)首先打破流程规矩方法论
小米是 "70后"甚至 "60后"干的 ,但是他们成为打破流程、规
矩,NO KPI的标杆 ,建立用户驱动和员工自驱动,一切目标来自对未
来的预期。 "90后" "00后"也越来越如此, 自由、创新、不受约束、
改变世界,这些都是他们所期望的关键词 ,什么老板的界限企业的边界,
我们心里只有小伙伴,大家就是在一起玩,一起去做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一起去做改变世界,甚至制度、流程。如果要让我们为制度、流程做事,
不如不做,所有损害大家喜欢、热爱、积极性和沟通效率的管理都是无
效的,不如不要。所以 "90后" "00后"更在意自驱力,而非来自外
界的规矩、流程、制度、规范。
而 "70后" "80后"大多是受过流程规范的约束,相信无规矩不
成方圆,有规则坚决按规则办,没有规则建立规则 ,人只有在规则框定
的情况下才能有序和高效。
规则在任何时候都有重要价值,不同之处在于规则为人服务而非人
为规则服务。所以这是熵增效应与管理规则之间的一个平衡。 "70
后" "80后"需要学会欣赏无序的创新,看似无效率的头脑风暴,看似
很可能错的第一步,然后在其中寻找成功的调频,需要寻找到规则和失
控之间最合适的度。
为改变而生
"70后" "80后" ,与其承认自己是前浪,不如融入后浪,继续
乘风破浪 ,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别让 "90后" "00后"喊我们叔叔、
阿姨 ,而是Hi ,哥们儿,有意思啊,咱们一起吧!
划重点
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 "90后"来势汹汹, "70后" "80后
要做的,是学会让自己贪玩一点儿,学会大胆尝试,建立平等、公开、
无距离沟通
本章节的工具卡
作为 "70后" "80后"的 "前浪" ,可以经常做做向 "后浪"看齐
的练习
1 .每天发现一件 "有趣"的事情,要知道有多少财富阅历,都不如
一个 "有趣的灵魂"能吸引人。
2 .当别人批评你时,不妨试试自黑、 自嘲一番, "您说得对,我不仅
而且…… " ,自黑到让人叹为观止,无处可再黑。
3 .与其想清楚,不如干起来,对一件你看起来只想明白5分的事情,
先迈出第一步,让改变发生,然后在干中去增加另一半认知。
成为一个有格局的人
一、一个有格局的人,都有哪些体现
人们常说做人要有格局,那么格局究竟是什么?
拆解格局二字 ,"格"指的是对世界、对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
是否足够精深、有洞察力; "局"指的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认知范围
代表着所做的事情以及产生的结果、影响力大小。每个人对事情的认知
范围和认知程度不同,所以格局有大有小。通常来说,格局代表着人在
时间或空间上对世界的认知水平。
在我看来 ,一个人有没有格局,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跳出自己看自己
客观地看待自己,就是能及时地从自我的情绪中跳出来 ,如同一个
旁观者一样看自己、审视自己,我为什么生气 ,生气这件事情会带来怎
样的影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企业讲 "跳出画外看画"其实都是
为改变而生
这个道理
不受控制、无法自我觉察的情绪是前进的阻力,有时甚至会将我们
带向深渊
前段时间 ,我就被情绪左右做了让自己后悔的事。我家有两个孩子
老大是女儿,老二是儿子。随着孩子越来越大 ,我发现在姐姐和弟弟之
间找平衡越来越难。女儿开始进入叛逆期 ,总是喜欢说反话,越喜欢什
么嘴里偏说讨厌 ,特别在意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儿子小女儿6岁,从小
性格就很温暖、阳光 ,平时经常是弟弟让着姐姐,每次姐姐看到我给弟
弟买礼物,她就不高兴 ,会闹很大的情绪 ,然后弟弟就会让姐姐先挑。
那一天又是如此 ,我在路边看到一个很适合男孩玩的玩具,就给弟
弟买了一个,姐姐看到后就很不高兴,问我的呢 ,一听这次没有,就说
了一些难听的话,说我偏向弟弟 ,对她不公。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我噌的一下就火了,动手打了她一巴掌。她也吓到了,转身就跑进自己
房间 ,拿着外套便跑了出去,我急忙让奶奶跟去。
打完之后,我特别后悔 ,并且会想到女儿在情绪之下可能产生什么
后果,我像倒带一样回顾刚才女儿因为什么激怒了我 ,是哪句话?那句
话背后代表了她的什么想法和情绪 ,自己似乎没有去认真看待她的情绪,
却陷入了自己的情绪中。
我为什么会在当时做出那样的举动?我的情绪背后有什么心理历
程?我不希望她那样说,那我希望她怎样说?她为什么会那样说?
当天晚上,当我和女儿都慢慢冷静下来 ,我到女儿房间,特别认真
地向女儿道歉,跟女儿说妈妈不应该打你,你跑出去的时候妈妈担心坏了,
也非常后悔 ,希望你原谅妈妈,你在妈妈心里真的非常重要。我告诉她
为什么会打她,在当时的情景下是什么语言触动了我 ,让我产生了冲动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的行为。在她真的收到我的反思和道歉之后,她也开始敞开心扉 :"妈妈,
你知道吗,我特别不喜欢你说 ,感觉特别不公平 "我们像朋友
一样非常平等地聊了很久,最后我们甚至约法三章,以后在遇到这样的
问题 ,我们该怎么处理,哪些话 ,我们坚决不能说。
通过这件事,我会意识到如果将生活中一些问题客观化 ,跳出主观,
会更容易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跳出当时的情景,无论生多大的气,产
生了多大的情绪,事后能将自己放在客观的位置上,然后再来看当时的
行为,看看你和对方的状态,分别希望得到什么,什么才是解决问题的
根本,这时候你就能看得更加深远,产生更大的格局观。
跳出自己看自己是最基本的格局,它能让人变得更强大 ,让生活变
得更美好。就好像是站在自己头顶看自己 ,所谓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
当人从当下的环境中抽离出来,站在屋顶或更高的位置看问题时 ,会突
然发现原来真的可以掌控自己,那种来自内心的从容和接纳会帮助我们
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能够跳出当下向未来看,看得更长远一些
不同眼界的人,看待问题的程度是不同的。看得远的人,做的事情
更容易长久,做的决定也更不容易更改。
我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大学时代实习都是做记者 ,当时我想做中
国最好的记者。可是大学毕业后,我并没有选择进报社 ,而是选择了当
时中国最好的企业之一 联想。选择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在大学里 ,我从一个普通的学生到记者团团长,再到校报编辑部主编,
最后进入到 《中国青年报》和 《深圳特区报》实习,心里都只有一个很
纯粹的想法,进中国最好的报纸,成为中国最好的记者,敢于坚持真相、
为改变而生
对于怎么成为一个记者,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从一开始写会议稿
再到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到深度的专题,在实习过程中我都试
图像一个真正的记者一样去采访、记录和报道。
大四毕业之前 ,我有幸成为学校的学生代表,去香港见证回归一周年。
在那里有幸见到了香港众多太平绅士和实业家,经过与他们的相处和交
谈, 了解到他们如何从一名小店员、一个搬运工、一位裁缝开始 ,到拥
有如今的地位。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 ,成为当时推动香港经济的实
业企业家 ,如何帮助香港成为亚洲的四小龙。他们的经历带给我很大的
触动,我深切感受到,很多爱国的人往往是通过实业来报国 ,通过自己
的行动来为区域经济添砖加瓦。
我开始反思,对于这个国家、对于实现个人价值什么是最有意义的
事情 ,什么是真的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事情?我的思考方向一下子
发生了转变,我想进入国内最好的企业 ,想知道如何从基层一步步做起,
如何认真地服务好客户 ,如何提供一个好的服务和好的产品 ,通过自己
的努力来呈现自己的价值。做出这个选择需要巨大的勇气 ,之前一直没
有参加各种招聘会 ,一心等着报社的通知 ,以过去的经历和写过的文章,
我完全可以去做我擅长的、积累很久的事情,可是就在即将毕业的几个
月里,我调换了人生轨迹。
其实今天看当初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个人在思考人生方
向时 ,应该至少有一次深度审视的机会 ,什么是当下你认为的有效价值?
怎么样做更有价值?只有看得更加开阔、更加长远,才能做出让你更确
定的选择
我也需要感谢那样的一次机会,让自己跳出专业去看待社会、国家
经济以及个人价值这样的大课题。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三)能够不断向外看,向身边每一个人学习
我记得刚毕业的时候 ,座位对面是一位公关部的大哥,他和我同一
天到公司 ,至今我们都是好朋友,当时他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 ,他
们部门的助理总经理和他年龄一般大,我们当时都年轻 ,每天下班也不
愿意早走,都会在公司里一起吃饭一起加班。我记得有一次聊天,他跟
我说他会经常观察那位助总怎么说话、怎么做事,有些事情还会做些记录,
他认为一个人能够那么快做到这样的位置一定有过人的地方,既然是自
己上司 ,不仅要看他怎么做事,还要认真学习他怎么做人,为什么他那
么年轻就可以做到那个位置。
这位大哥的这番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年以后一直还记得,
在职场上任何人都是你的学习对象,而不是你的竞争对手,你的领导也
不是只给你派工作的人 ,去寻找他为什么当你领导的原因,后面都有他
的道理
因为这样的思考,让我在职场生涯中可以看淡很多人事的纷争,真
的好奇于每个人的优势和特点。
过去我们学习往往是工作、家庭,而今天大量的信息来自朋友圈,
一个人的朋友圈质量直接影响了你的信息摄取和认知的质量,朋友圈质
量越高 ,可学习的人越多 ,你的进步也就越大。对此我深有体会。我在
大学时是大学记者团的团长,总是有机会比其他同学接触到更多优秀的
人,比如校长、成就卓著的校友等,和他们单独对话不能露怯,所以提
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要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提问获得最有价值
的信息。进入 《中国青年报》实习时,也有幸接触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
一批记者,包括后来YY的创始人李学凌、视觉中国创始人柴继军、腾
讯网主编李方等。我当时进入的是 《中国青年报》的一个新栏目叫 "星
为改变而生
期五周刊" ,每周老师们都会聚在一起讨论这个栏目的选题 ,大家奇思
妙想很多 ,知识面涉及特别广,头脑风暴也很热烈,在那样的环境里,
感觉自己每天都充满热血,每天都在不断汲取各种养分。
后来在大学期间,我去了香港,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我接触到许
多优秀的实业家,他们向我传递了经济观、企业观和爱国观 ,对我的人
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间接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从一个黑白分明、
疾恶如仇的媒体人变成了一个开始思考商业、用户、产品的企业人。
优秀的人身上总有很多闪光点,迫使你不断地进步 ,以期拥有与他
们对等交流和共事的能力。当你了解过很多人之后,就会很客观地思考
一个人为何会获得成功。
但是,也有不少人眼里是容不得比自己优秀的人的,对于他人的成
功抱着强烈的抵触心理 ,比如我们说的 "仇富" ,当人有了胜负心之后,
人的视野就会变小,无法客观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赢不是绝对的,只有进步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而成功这件事也不是一时的,人生犹如马拉松,当把人生的轨迹拉长,
持续学习和进步才能让我们丰盈和自信,获得真正内在的满足。
当一个人用好奇和探索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人、事,思考身边的人
为何如此优秀 ,你的内心是打开的 ,你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那么你
的格局也会慢慢得到提升
二、结交有格局的朋友
事实上,那些取得骄人成就的人,都是拥有大格局、大胸怀的人。
我的朋友圈里有三个我非常喜欢的朋友 ,我想聊聊他们给我的一些比较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具体的启发
(一)樊登
提到樊登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他是 "樊登读书"的创始人,创
业5年, "樊登读书"的会员超过2800万 ,授权销售点超过3000家,
樊登书店超过300家。能将一个公司做大,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书读得好,
在认识他之后,我觉得他的管理智慧比他的读书更值得学习。他能把管
理交给更有能力的人去做,自己只专注做好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到底
哪些舍,哪些抓 ,他是真的能够想到做到 ,还能保持克制。
我记得第一次约他见面,以为他应该和我一样,作为创业公司的创
始人每天忙得要死 ,要约到他至少两周以后 ,结果他跟我说第二天就有
空,可以见一面,地点就约在他家楼下的书店里。当我到书店时,就看
到他一个人安静地坐在那里看书,他跟我讲这里就是他的办公室。
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在北京没有助理,仅有一个司机,他的公司在
上海,但是那里也没有他的办公室。现在不少创业者觉得创业必须找很
多人,要有一个很大的办公室,有很多助理才行。可是他们并不明白,
小就是大。大的格局往往来自人的内心,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当时我就
觉得他的胸襟和做人的格局太大了,作为前央视主持人,却完全没有那
种所谓成功人士的偶像光环和对形式主义的追求。
大部分人很难做到完全的授权和信任,好多事情总是觉得自己过目
之后才会放心,但是樊登能放下,完全相信身边的人,把事情交给专业
的人去做,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即可,这样的取舍成就了团队的自驱、
自我迭代 ,才取得了 "樊登读书"今天的成绩。
(二)张师兄
为改变而生
第二个朋友是国内知名的话剧公司创始人, 目前转型做影视制作公
司也做得非常好,因为为人极其低调,所以我就不在这里提他的名字了,
他是我同一所大学的师兄,所以暂且就叫他张师兄吧。
有一次和他聊对 IP的理解,在很多人眼中, IP就是打造一个流量明
星,但张师兄不这样认为 ,他觉得P应该具备三个特征 ,即时间性、跨
界性和价值性。所谓时间性,指的是IP一定要经过长时间 (至少10年以上 )
的积累和沉淀 ,观众仍然喜欢;所谓跨界性,指P不能单一化 ,一定要
跨至少2到3个以上形态,不仅仅是做话剧, IP也可衍生做图书、玩具、
电影等内容;所谓价值性,指一个成功的P至少能创造 10亿美元的
价值,比如迪士尼的狮子王和白雪公主。
我问他们的厂牌能够叫P吗,因为已经延续了 10年 ,也有超过
干万级的粉丝冲着他们的厂牌来的,每年推出一部剧总是一票难求。但
张师兄认为他的厂牌还不能称之为 IP ,因为它还不具备 IP的三个特征,
10年还太年轻, 目前刚刚开始跨界。当时聊完,我觉得这人真是谦逊和
清醒,对自己、对企业的成绩表现得非常淡定,这样的谦逊和平静就
是一种格局 … …
和很多文化圈中的朋友相比 ,张师兄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他依然保
持着谦逊的姿态,放下身段向国外制造大P的公司学习 ,也非常平和地
和身边每一个人做交流,清醒地看待自己的差距、定位自己努力的方向。
创始人的清醒和谦逊就是企业的格局。
(三)胡郁
最后聊聊朋友圈里的一个技术高人胡郁。胡郁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科
技企业家,上市公司科大讯飞的执行总裁,也是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
虽然挂了这么一堆职务 ,但是和他沟通是非常舒服的,他完全没有科学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家的架子,与任何人聊天都很平等,在对待朋友上总是很设身处地为他
人着想。有一次讯飞开 1024程序员开放大会,邀请了我去做嘉宾 ,因
为我们企业之间后期会有一些深度合作,胡郁专门安排讯飞会后的采访
让我和他一起面对所有的媒体,和讯飞相比,AA加速的概念对大家而言
非常陌生 ,而且那天会议讯飞发布的新产品才是主角。结果,胡郁却一
个劲地跟大家介绍我是谁,建议媒体人多采访我 ,听听我的想法。其实
整个媒体见面会,是胡郁在帮助AA推广,而结束的时候他却非常有礼
貌地感谢我。这样的情商和待人处世,真是令人非常之佩服。
AA加速营每次项目并不多,大约只有 15一20个,但是每次我邀请
胡郁的时候,他都尽量安排出时间过来分享,并且说只要自己有时间他
就一定来支持,因为他非常喜欢和早期科技类的项目在一起,听听他们
的声音,和他们交流。
我们在谈论人工智能时,不单纯谈论技术本身,而是谈论技术的应
用场景,如何产生价值 ,谈人类的未来 ,技术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科
技和人文之间的关系。我很喜欢一句话: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就是胡
郁作为AA加速器的导师,在一次加速营里分享的。正是因为相信未来,
相信自己可以创造价值,所以我们才会坚持如一。
我每次看到胡郁时,都感觉如沐春风。他身上的谦和与朴实总是能
释放出强大的力量来,不管对朋友,还是对其他人,他始终保持一致。
正是因为他的内心拥有大格局,所以他才能保持这种品性 ,让和他相处
的人都会被他吸引。
所以,格局其实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之中,在每一次思考、
每一个行动中。
那些格局非凡的人,总是带着一种返璞归真的朴素与平等,将复杂
为改变而生
的事情简单化,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人。把每个人都放在重要
的位置上,跳出自己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看未来 ,就是一种大格局。
划重点
成为一个有格局的人,拥有 "能容天下者,方能为天下人之所容
的气魄,追求更高的目标 ,提升眼界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拉长我们的
人生轨迹
本章节的工具卡
尝试两个提升个人格局的小办法
1 .跳出自己审视自己,每周对自己开展一次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
2 .每个月找到 1-3个你觉得比你优秀很多的朋友,面对面进行交流,
记下和他们交流的收获和启发。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终身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纪录片BecomingwarrenBuffett ( 《成为沃伦 ·巴菲特》 )里面
讲述了巴菲特真实的生活,这部纪录片里,巴菲特褪去了自己身上众多
的光环,展露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影片里的大部分镜头,记录了他和
他的家人及每天日常的生活。比如说巴菲特每天早上上班时,会开车路
过麦当劳买一份早餐,带到办公室后享用。他的桌子上也一定摆放着一
杯他钟爱一生的可口可乐。
看着纪录片你会发现,即使是如巴菲特这样遥不可及的投资大师
和世界富豪,生活中不过也是一个平凡的老人,非常平易近人,甚至还
会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小毛病。同时这部纪录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
实 一个人一生如果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注定和终身学习形影不离
他每天会按时起床 ,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新闻、财报和书籍。巴
菲特每天绝大多数的时光,都是独自一人在自己的书房或者办公室静静
为改变而生
度过的。他的办公室没有电脑 ,没有智能手机,只有身后书架上的书籍,
和一桌子摊开的新闻报纸。而他每天就坐在那里阅读和学习。时光静静
流逝,他从年轻人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84岁高龄的巴菲特, 60
年如一日地阅读和学习。
正是因为巴菲特这种终身学习的观念,让他拥有了现如今高达
1,826,163%的资产增值。
我记得我在联想的时候 ,那时候的领导、后来的联想控股董事长朱
立南曾经说过一句话: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对我也非常受用,
越成长越觉得不断学习 ,才是让人不断前进最大的动力。
二、学习 "学习的方法
做笔记
在中学时代我并不属于好学生,成绩一直都是中等偏上 ,一直到高
二分科之后,成绩才突飞猛进,最后以当地状元的成绩考进南开大学。
现在回想起来,课堂上听课的效率如何不太清楚,但是我的笔记却一直
做得又漂亮又工整 ,乃至于中学毕业的时候 ,好多母亲的同事来家里向
我要作业本和课堂笔记本,所以认真做笔记的习惯是一直都有的。
另外,我的作文一直不错 ,这跟我从小喜欢写日记有关, 日记里还
喜欢自己给自己打鸡血 ,摘抄一些名人名言放在每篇日记的最前面。似
乎觉得不写日记 ,那样青葱而美好的岁月就白白流逝了一样。写日记这
件事感觉比记笔记是更进一步的学习,多了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以及对
于课堂、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思考和向往。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前一段看到明星易烊干玺在高考前3年基本没怎么上高中,苦读3
个月,结果考了中戏双料(文化课和艺术课 )冠军,这一点我是非常相信的,
当你在某一段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 ,并且积极思考后面的逻辑和方法,
那你 1个月可能替代 1年的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的学习。我在高二之前一
直理科不好,所以读了文科。到了高二分科后,觉得不能让数学拖后腿
干脆请了一个家庭老师,每周来辅导一次 ,老师是我姐姐的同学 ,只比
我大上4岁,讲课非常有趣 ,也没有老师的威严,还非常擅长讲题目背
后的方法。所以,在辅导的那段时间,研究数学答题背后的方法成了我
最开心的事。最后高考,这些方法和逻辑成了自己思考问题的底层操作
系统,在高考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你去思考题目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掌握了解决同类型题目的方法,你对题目的掌控力和稳定性就会大大加
强,对于学习的热爱也就提升了。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之所以不爱学习其实不是因为学习本身,而是
因为学习方法太过枯燥 (死记硬背标准答案 ,也不去了解为什么) ,而
学习结果还往往无法自我掌控 (背、抄无数遍 ,仍然做不到举一反三 ) 。
如果能够早一点思考学习的方法,学习优秀人士 "学习的方法" ,那么
学习是帮你掌握知识、掌控人生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想来,中学时候好好记笔记、每天写日记、摘抄名人名言、思
考做题后面的共性和方法,为我的人生、甚至职业生涯的每一步发展都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建立的 《战略落地CAPEM模型》 《创业加速
八布 (画布 )法》 ,都与探索背后的逻辑和方法论有关。而随手记录时
下的观点、经常写写观察也成为现在保持学习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通过实践来习得人生百味
为改变而生
大学时代 ,很幸运地进入了我的偶像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中文系。
南开位处天津,学风淳朴务实,比之清华、北大学生的压力要小了很多。
在南开的四年,我的成绩一直不属于最好的,中等偏上,但是却参加了
大量的社会活动 ,看了大量自己想看的书。现在想来 ,运用大学时光,
参加了大量的社会实践 ,进行大量的阅读,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大学里有很多的社团,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方向,我在大学中有几
个实践活动特别想推荐给年轻的朋友们,这些实践对我后面的发展都有
持续的影响。
第一个叫作演讲队。我刚到大学的时候,普通话非常不好 ,典型的
福建腔 ,因为前后鼻音不分,R和 L不分,所以经常遭到宿舍姐妹们的
取笑。恰好宿舍号是222,我不会儿化音,只会说 "饿饿饿" ,姐妹们
老让我来一个 222;去打肉包子,也总是说成露包子。恰好学的还是中
真是觉得要了命了。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 ,居然在大一的时候 ,报
了学校的演讲比赛,大概就是想给自己一个挑战,写了文章 ,反复训练,
整个演讲过程感情酝酿也很饱满,但最后在四个字 "充分发挥"上还是
露怯了,看到台下一阵笑声,我干脆说抱歉了,各位老师 ,我是南方人,
今天参加演讲赛就是想挑战一下自己 ,让自己普通话快速提升一下,没
想到还是说错了 ,希望大家能对我的勇气给一些鼓励。结果大概是评委
们被我的厚脸皮给打动了,最后居然还拿了个三等奖。
大三的时候,我在学校团委又参与组织了周恩来纪念馆的演说团,
我还是团长,带着大家一起去给参观人员讲解周总理和邓颖超的故事,
听了很多关于总理的故事 ,自己也参与讲解了很多遍。那个过程非常锻
炼人,既是学习,也是一种价值输出。后来我再去想这件事,也许因为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自己一时的勇气,也从一定程度克服了自己到新环境可能会存在的敏感
和自卑,反而完全变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所以很感谢那时候练
习演说的过程。
第二个叫作记者团。当时宿舍里有一个姐妹是学校广播站的,我和
她特别要好,就很想和她参加一个社团,可是我的普通话实在不够标准
广播站也不会录取我 ,结果阴差阳错加入了给广播站供稿的学校记者团。
因为在记者团 ,有了很多机会采访学校的领导和校友,而中文系很多师
兄师姐当时在全国各大报社都担任着记者或编辑的职位,所以每年寒暑
假都会去一家报社或者杂志社实习,从 《天津日报》 《今晚报》 ,到福
建 《海峡都市报》 ,到 《中国青年报》 《深圳特区报》 ,新闻口、社会
口、经济口、专题口,甚至摄影部都去了一遍,很早就看到了社会百态,
经历过一个月一篇稿子发不出来,重大社会事件报不出去,跟着老师去
采访知名企业家、艺术家、省级领导人,也有自己一个人从策划到约访,
到一周写3000一5000字的整版专题。
那些过程令人难忘,也是极好的社会实践 ,我学到了两样非常珍贵
的能力:一个叫 "平视" ,一个叫 "提问" 。因为作为一名记者,如果
你选择仰视或者俯视 ,都会让你的角度和观点有失偏颇,只有 "平视"
无论对方是谁,街边卖菜的阿姨或者一省的省长,都是平等的、值得尊
重的,你都需要做足够的准备,都需要珍惜对方的时间。而因为要珍惜
对方的时间,让对话有质量,让对话对象能记住你 ,愿意和你说出跟别
人不一样的内容,那么 "提问"的态度、方式和方法都非常重要。
你需要建立亲和与共情 ,让他愿意和你说真话。
你需要提有力量的问题,让他觉得你是懂他的,而且问题本身也能
让他深思和收获。
为改变而生
你需要认真而专注地倾听,抓住重点并及时反馈和确认 ,以保证能
让他放心地说。
"平视"和 "提问" ,至今我也总是和我身边的朋友、公司的小伙伴、
我的学员反复强调 ,甚至把平等沟通和提问的能力变成了工具,来帮助
大家刻意练习。这样的认知正是来自当年学校的实践学习。
第三个叫作勤工俭学。我记得那时候有师姐在宝洁工作,所以周末
总是有一些在学校或者商业街派送小包装的促销活动。我有一段时间,
每周末都去商业街做派送员,穿着宝洁发的工服,站在商业街上不断给
行人派发赠品,工资按照天算,最后你是不是全部发完了并没有人管你,
所以不少人发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自己藏起来用 ,或者放在学校里
元一包交给小卖铺卖。这样一件小事,既考验了面子问题,也考验了个
人的品格。既然收了工资 ,答应派发完所有的小样,这就是一种自己对
自己的承诺。所以这么小的事情,却建立了当时对于商业的基本概念,
即使到后来我也觉得是最重要的商业价值观,叫作说到做到、诚信。
而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虽然有时候面子是个问题 ,但是
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的收益,那份独立感和成就感是什么都比拟不了的
这样的习得越早越好。
四、每一年每一天都在进步
大学毕业之后有近 15年的职业生涯,分别在世界500强企业联想
集团和民营上市企业福建的九牧王集团 ,在去的时候联想还只是国内的
知名企业,九牧王也还不曾上市,离开的时候它们却都上了一个台阶,
所以,在其间的过程 ,跟随着企业的发展,自己也在不地学习和成长。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联想有一句话: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这句话用于我在联想
的 10年也是非常贴切。每一年都不曾荒度和懈怠,每一年都在不同的专
业领域有所精进,这个也是我终身都要感谢这家企业的原因。
一毕业就加入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的价值观对你的影响会非常大。
我非常庆幸当时选择了联想这样的企业 ,从一开始进入联想总部的联想
管理学院,有幸和柳传志柳总有着多次面对面的交流和深度讨论的机会,
早早就被柳总的个人魅力和大局观所折服 ,之后因为在管理学院负责着
全集团的入模子培训,小小年纪就要给很多已经工作多年、甚至来了就
做高管的经验人士做班主任,因为做高层干部培训,也有幸以课程之名
接触到联想各个子公司最优秀的一群人 ,从他们身上又学到很多优秀的
品质和做人做事的方法。
那时候本来只是做课程运营,大概我的性格总是希望突破自己的角
色,能够不断去挑战一下,所以不到半年就和管理学院的老师申请讲课
通过内部的试讲,正式成为讲师 ,在当时也是少有,因为联想管理学院
的员工本身都是博士、硕士,我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加入其中就是特例,
而讲师大部分不是联想高管就是非常资深的培训师,像我这样一个初出
茅庐的年轻人去当讲师,大家其实很有点儿不适应,后面还有些好奇
所以称呼我也是有趣的 "小吴老师" 。
联想总部拆分,面临两个选择 ,一个是留下来跟随自己熟悉的团队、
欣赏自己的领导一起创建联想投资,一个是到陌生的电脑公司,在新组
建的信息服务公司 FM365来做当时的互联网门户。两个都是新鲜的
但是最后我却选择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参与到当时第一拨互联网浪
潮中,担任栏目主编、首页主编 ,充分体会了内部创业的历程。
为改变而生
而在后来的时光通过内部竞聘加入产品设计中心,负责自己从来没
有做过的战略和运营工作,抓起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和设计战略管理 ,很快得到提拔。又因为感觉自己战略专业度不够 ,而
放弃了高级经理的头衔 ,转而走专业序列 ,以高级研究员的身份进入公
司战略研究中心 ,负责企业重大战略课题研究和高管务虚会策划组织。
在战略研究过程中 ,参与到联想并购 IBM一PCD这场蛇吞象的国际化课
题中,并承担了一部分整合课题的论证工作,有了与国际团队跨国沟通
的大量经验 ,了解不同国家的企业人在思考问题上不同的方法体系和
价值观
而后发现自己离业务始终有点远,在做了战略两年后加入最核心的
业务部门渠道销售部去负责全国的零售通路规划和建设工作,从布局街
边店、电脑城店、千强镇店,到国美苏宁等大连锁出现,再到电视购物,
最后京东杀出,线上购物开始和线下并行。又是经历了和深度参与了整
个零售业的变迁和升级,以及一个国内最优秀的企业如何应对和不断调
整自身战略,其中的快与慢,得与失。
在联想的 10年,每一个脚印都是收获 ,总结下来,它给了我很好的
职业素养、职业能力 ,也给了没有天花板的舞台,让你只要想,就有足
够的空间和舞台。
另外,如何建立规则和体系,如何让事情更加专业而有序,如何在
事前计划事后复盘,这些对职业生涯非常重要的习惯,甚至是终身成长
的能力,也是在联想这样的企业中学到的。
还有,就是格局观,我记得联想早期的愿景是让中国岿然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使命是把个人的追求融入企业的长远发展中。虽然后面看,
联想在发展过程中因为缺乏灵活度和对差异的包容度,错过了很多很好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的商业机会,这和它高度强调集体主义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反观我的职
业生涯 ,在联想的 10年,它的民族尊严、大国使命 ,它的国际化探索之
路、它的头部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柳总本人的管理思想无形中也拉升了
自己的格局观和世界观。
所以 ,有很多刚毕业的同学问我到底是应该选择一家小企业 ,更有
空间和活力,还是选择一家大企业,更规范和体系,我大多建议的是如
果能进一家大公司,还是应该去一家大公司打磨几年,开开眼界,培养
一下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划重点
一个人一生如果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注定和终身学习形影不离。
我们不仅要思考事物的逻辑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学会平视和提问。终
身学习的人,生命不仅有温度,更有力度。
本章节的工具卡:
每天看 30分钟的书籍,这30分钟不要把手机放在旁边,看完之后,
然后做一个小的摘抄。
连续做21天,试试看,你有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
好句摘抄
我的收获
知识要分成 "知"与 "识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谈论一下,什么是知识。
知是知道 ,什么 叫"知道 "?看一个东西能够辨识道理、了解规则
和常识,这就是知;道是道理、规则、常识。 有一个字叫 "智" ,把它
拆解开就是日日知 ,日日知新 、日日知道,就有了智。
识就是识别和区分,要能够识别和区分,你就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
断能力,明是非 ,做选择,这就是识。
所以 ,知识是区别于我们今天说的信息。今天,在移动端高度发展
的社会,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各种知识付费的内容不断向
我们涌来,如何选择?如何让知识付费获取的不是信息,而是知识 ,让
你是在强化你的常识和你的判断力,而不是削弱你的思辨力,成为知识
的奴隶,或者信息的堆积者。
关于知识,我特别想让大家跳出固有的一些认知来重新看待 ,有句
话叫 "实践来源于生活" ,所以我想和大家强调 "知识来源于生活" ,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去积极地生活,你就一定会获得属于你的知与识。
一、知识来源于家人
比如今年在跟创业者分享创投趋势,解剖当下的一些成功案例时,
经常会讲起盲盒这个现象。关于盲盒的认知有很大程度就来自于我们家
盲盒的重度消费者,我 12岁的女儿。有一段时间 ,几乎每周她都要去酷
玩店或者无人售货柜买一个盲盒。为了获得购买盲盒的钱 ,她有了很强
的学习动力 ,每次考了班级第一就会说妈妈能不能奖励我一个盲盒呢?
结果考第一逐渐变成了常态,她的盲盒在家里也越积越多。
因为和学习激励挂钩起来 ,价格也不是特别贵,所以我从来没有否
定过她的行为,但是我对她的痴迷非常好奇,一个小玩具而已,为什么
这么上瘾呢?于是我和女儿有了一次关于盲盒的对话。以下是对话的实
录:
问:女儿 ,你为什么会这么喜欢盲盒呢?
答:天啊,妈妈,你不觉得它特别酷吗?
问:好像有一点,但是我好像不会上瘾 ,为什么你那么想买 ,把零
花钱都花在这里呢?
答:好吧 ,妈妈 ,你看哈 …
首先,你买每一个盲盒你事先都不知道它长什么样,是不是很
神秘,很好奇,最后拿到手里拆它的感觉,就像拆圣诞老人的礼物
一样,特别兴奋和期待。
第二,你拆开以后可能有你不喜欢的,但是大部分都是你喜欢
070 为改变而生
的,还有几个是特别好看的,大家都想收藏的,而且盲盒总的设计
还都是大家喜欢的,设计感在平均之上,价格也不太贵,买了也不
第三,在我们学校,基本上女同学都收集盲盒,它已经成为我
们这个年龄同学之间沟通交流的话题,你看哈,我们女同学都在说
如果我没有的话,我们就少了一个共同话题,我是不是显得很没意思。
第四,盲盒里面有神秘感,但这种神秘感又很公平,每个人都
不知道里面是什么,都是 自己抽取的,所以你即使抽重了也不会怪
别人,还可以跟同学交换彼此没有的。
第五, 它里面藏了一个特别的惊喜感,就是 "隐藏款" ,在包
装盒上看不到图像,往往设计更特别更好看一点,数量又特别少。
万一抽到隐藏款,价值可以达到原价的 10倍,网上有很多销售隐藏
款的,你感觉就赚大了 ,之前买的不喜欢的就都值了,所以每次都
特别希望能够抽到隐藏款。
第六 ,当我能够收集到全套盲盒的时候,我在同学面前会很自豪,
如果谁能有全套盲盒,就觉得她太牛了 ,就是校园大咖。所以盲盒
是不是真的很好啊。
我又随手拿起手边的一个玩偶和一张人物的画作问她 ,如果把这些
做成盲盒你会买吗?
女儿答:当然不会了,你看它长得多没特点啊,还有身上的衣服太
简单了 ,都没有什么零部件,你看这个盲盒 ,你有没有觉得它长得很不
一样,很特别,很酷。做工也很精致,还不断有新的系列出现。总之,
感觉买不完买不够。
听完这段话 ,我忍不住对女儿说,你在盲盒这件事情上你就是我的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老师,我能不能把你说的记下来,如果我的创业项目里有涉及盲盒的,
能不能请你当兼职设计师 (女儿漫画画得很好) ,或者做产品体验师。
你看,知识来自家人,来自你的孩子,来自生活。
和女儿聊完之后,我在我的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论2019年重
要现象之盲盒。不是所有的卡通产品都能做成P,即使有P也未必能盲
盒化 ,即使有盲盒概念也未必能够走进年轻人的心,即使走进年轻人的
心也未必能持久 … …
二、知识来源于朋友
那天我跟一个我授课的学生一起回家,我搭他的车,在课上他非常
谦逊,也特别有激情,总是不断询问我各种关于创业创新的问题。一起
坐车回家 ,其间我随口谈起了我儿子最近老在咳嗽 ,偶尔还会哮喘 ,非
学生在路上就开始跟我传授 ,到底应该怎么去治疗咳嗽。他竟然是
中医世家的子弟,也是国内一支传统中医大师的嫡传弟子 ,家中几乎从
不去医院看病,自己基本上都能够解决。
他跟我讲孩子的病,一个问题出在消化积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外
感风寒。其实,大多数孩子的咳嗽就在于这两个问题。你解决了这两个
问题 ,一般常见病都没有了。他劝阻我买药,并传授我怎么去做山楂酪,
安全又有效,解决孩子的积食问题 ,另外一定要注意别让孩子出汗的时
候受寒,那样就特别容易感冒。在这一路下来,感觉自己对孩子长期咳
嗽的焦虑一下就没有了,如果我不与其同行,不在路上分享我最近的焦虑,
我可能也得不到这些知识 ,而我们只存在课堂上的师生关系。
为改变而生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在你身边就有这样优秀的朋友,
他们掌握着你不了解的知识 ,当你和你的朋友们进行交流 ,让他们分享
他们自己最擅长的一个点时,你收获的知识就在成倍地增加 ,朋友们的
知识能够帮助你突破认知的边界和惯性。
后来我又让这个朋友在我们的社群里和大家分享了他的养生学问,
包括职业人特别容易犯的痛风怎么解决 ,慢性咽炎怎么解决 ,焦虑抑郁
症怎么解决,等等。有一个同学在群里问 ,最近处在焦虑近抑郁的阶段
怎么办?这位朋友说对于焦虑抑郁症也不要慌张,这是因为肺、脾胃出
了问题,过度思虑引起 ,有方法调节就好,他给出四个方法:
1 .运动调整 (双手空抓 )
2 .强迫自己笑 (调动阳气)
3 .怒生 (释压 )
4 .调养 (揉丹田,春阳气升灸关元,晚不灸冬不灸 )
讲完,群里很多人都说我们都有一定程度焦虑,现在听完觉得有解
决方法了
另外一个男讲师问,总是喉间有痰,有慢性咽炎能治吗?朋友说慢
性咽炎治疗方法:
1 .声音按摩,不舒服时做喉间吞吐声 ,如俄语发喉间颤音;
2 .揪痧,揪喉间位。咽炎是因为喉位置气血不通,经络淤堵 ,所以
自行刮痧,让淤堵通畅
3 .用青橄榄泡冰糖含服,可润喉润肺
4.鹰爪掐咽喉两侧,手抓喉结放松抖。
你看这就是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 ,解决了生活中困扰我们很久的
问题。这样一次搭车 ,通过我把朋友的优势进一步放大 ,把他的知识传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递给了更多需要的人,现在,大家都把这个朋友当作生活中的一个宝。
三、知识来源于书籍
我很喜欢看书,书籍对我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应该说影响是最持久
的。不过,同样喜欢看书的人,每个人通过书籍获取知识的价值却各有
很多人看书都是看信息。看完之后,其实并没有得到什么收获。所
以他们并不知道里面的道理 ,也没有形成自己看世界的态度和自己的认
知能力。其实,当知识能够沉淀在你脑中或者沉淀在你的心里,并且能
够产生一些好的价值,这才叫获取知识。所以,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
自己的读书方法
读书读三遍。
第一遍叫略读 ,翻翻目录,快速过一遍书的内容,了解整个书的框架
里面有可能有哪些是过去我不了解的,对我的吸引力会有多大。
第二遍开始精读,在精读的时候 ,习惯拿笔在书上进行标识,比较
好的段落在书上画出来,如果觉得未来可能用得上的,就在旁边加上注释,
在哪里,怎么用,或者这个段落让我产生了哪些启发和联想,就在边上
做上批注。这些地方往往就会形成你的思考和判断。第一遍读书讲的是知,
第二遍就是识。我们读书就是有一个从知到识的一个过程。
有时候为了巩固知识对自己产生的启发,我还会做对这本书的第三
遍解读,就是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本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它跟
之前阅读过的书籍相比带来的新知是什么?给我的启发是什么?在未来
哪些领域这样的新知是可以运用到的。所以,我发现自己读书那个 "识"
为改变而生
的部分都变成了内在一个独特的能力,就是把书中内容工具化、模型化,
通过整合优化之后再传递出来,带给他人以帮助。
我的朋友樊登也爱读书 ,但他特别厉害的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做成
了商业,每周读一本书 ,然后把他对书的看法和见解说给读者听。他读
书主要选择三类书籍:家庭、亲子和经营 ,这三类几乎每个家庭都需要。
我认真听过他的读书节目 ,做得特别好的点在于共情 ,樊登总是能把书
中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特别朴素的道理,或者,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小故事表达出来,让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
樊登说,读书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所以选择读给大家听的书一定是
解决大家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棘手的一个问题 ,比如点击率最高的 《正
面管教》就是告诉大家如何与孩子沟通; 《亲密关系》就是解决夫妻之
间如何相处; 《非暴力沟通》就是怎么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 ,共
情和解决问题成为 "樊登读书"为什么那么受欢迎的 "秘密" 。
樊登把他的知识传递给了其他人,而其他人如果没有思考和运用,
就可能纯粹是堆积信息 ,还会丧失自己读书的乐趣和思考。一旦听完之
后还会反过来再去书中求真,还能将对自己最有启发的部分用于生活,
那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
大部分的书籍翻完就可以了,因为里面没有新知 ,对你来说可能就
是起到信息获取的作用 ,类似于大数据的功能。但是总是有那么一部分
书是可以给到你精神和行动层面的启发、促进,你需要对这部分做一个
筛选。多读几遍、反复读、写读书笔记 ,在以后的文章或者演讲中反复
引用。这样 ,书籍中的内容已经变成了你自己的内容,别人的输出成为
你的输入 ,消化之后,真正成为你自己的知与识,形成你自己的独立判
断和主张 ,让你对事物有更全面的看法和认知,也会让你的选择更果断。
我想这才是书籍对我们最大的意义!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四、知识来源于实践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知识来源于实践。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从根本上
不是来自外在 ,无论朋友、家人,还是书籍 ,都是外在的输入,而最重
要的还在于你自己做出来、走出来、感受出来,就像那句古话 "行万里路,
破万卷书" 。
我曾经举过两个我自己的例子,刚毕业想去联想,就把我在实习中
发表的文章发给联想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很幸运,不久就收到她的邀约
在沟通中她问我大多是实践的问题 ,比如这些文章都是你独立完成的吗?
这篇文章当时你经历了什么?你觉得对你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作为一
个实习生为什么能发表这么多文章,怎么获得实习单位的信任?怎么处
理挫折?这些问题背后都是实践,你没有经历过,根本就回答不了。因
为这样的一个面试过程,我成功地进入了我想进入的公司。
在离开世界500强加入一家正在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 ,我经历了很
长一段时间蛰伏期,这种蛰伏不是主动 ,而是被动,因为中国的民营企
业大多是野蛮生长起来的,他们的创始人很多都是家族创业 ,没有上过
高等学校,没有理论和系统,大多是靠在江湖中摸爬滚打活出来的,他
们尊重人才和经验,非常渴求知识,但真正在治理公司的过程中,从上
至下只相信一个道理 "你去干干试试 ,看你的结果行不行" 。
所以 ,在进入这个公司的初期,我提了很多方案,大家都说好,慢
慢熟了以后,大家开始说听不懂,再熟一些,他们直接跟你讲:玲伟,
不要再说了,你得自己去做啊,别老跟人家说怎么干,你干给大家看看。
过去在500强,分工和职责非常明确,做到一定位置,连方案和 PPT
都不用自己做了,只要做一些决策,见一些重要的角色,给出指导就可
为改变而生
以了。可是到了民营企业做高管 ,你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才是 "打出来的
江山" ,对于空降的职业经理人来说一样 ,你说理论、道理,说得再好
都没有令人信服的业务业绩来得有用。
所以,在完成这样的认知之后 ,我开始走到店里,像一个真正的销
售员来面对客户,了解产品到底好在哪儿。走进制造工厂,看看一件衣
服究竟需要几个工序完成 ,服装剪裁的专业化到底体现在哪里。
当时我在企业中负责战略 ,很多人说听不懂,后来经过不断地交流,
我才知道 "听不懂"的意思是 "不知道怎么做" ,大家要的不是知识,
而是自己能够做战略的能力和方法,所以,不是丢给大家一个战略模板、
参考案例和一个上报的规划流程就可以了,而是让大家自己会做战略,
并且相信战略。怎么完成这个转变呢?带着他们一起做战略 ,和他们一
起跑市场分析用户、一起开会研究数据、一起以渠道的角色换位看看哪
些品类的衣服可能成为爆品,等等,最后这才帮助一个一个业务模块把
他们的战略做出来。
自己创业之后,知识来于实干的感受更深了,我甚至把 "干法"作
为我做公司的最核心的理念
创业是干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让创业者在一起赛马才是最好的助力 ;
让用户决定产品的方向,让创业者决定自己的路。
所以我的企业核心产品就叫作 "创业加速八布法" ,帮助大家解决
干法而不是学法,帮大家看见改变而不是贩卖焦虑。这些都来自对实践
的深刻理解。
我记得有一年作为前员工代表回到联想交流 ,老领导、联想集团
CEO元庆问我这几年最大的启发是什么?我回答说,很多事情不再依赖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于经验和知识,我们过去的固有思维模式反而会框住我们对外部的理解
和认知,只有勇于去实践 ,和用户、市场在一起,才真正能够有真知和
比如我要做加速器这样一件从来没有人做过且做成功的事情 ,如果
在大公司会怎么做?通常会告诉我们先去研究外部的成功经验或者标杆,
先研究,想清楚了再做。那么从立项,到研究、学习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
然后剩下半年和各个部门协调关系,统一认知和行动,先做个试点项目,
估计又是半年。这一年时间,我们只做了一轮加速营,其实仍然在我们
的固有思维里做事,结果一定不会理想。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事情做
不成 ,于是很可能就选择放弃试点了。
而今天我做加速器,我一开始并没有想清楚 ,在3分清楚的时候就
开始干 ,一开始也是和其他人干的类似,找大咖 ,做课程 ,干的过程中
就发现了问题在哪里。到底什么叫加速?课程就是加速吗?我们没有自
己的产品,社群运营经验不足,创业者时间成本最重要,我们要求他们
上课,却没有让他们在有限时间里看到改变。
有了这样的认知 ,我们马上启动了第二次加速营,对上面的问题进
行了迭代,同时继续观察学员的反馈 ,让学员参与到我们的迭代中来
这时候我们开始有了产品的初步雏形 ,发现筛选比助力更重要,发现项
目数据公示化会促进他们的行动,发现对早期项目加速和基金配套起来
才有可能创造收益… …我们对加速器的认知已经有6分了。
这一年我们做了第三期,继续对上面的问题进行验证和迭代,并且
发布了我们的加速产品和加速理念,提出了我们对一个加速器的理解和
定义,在这个行业中因为实践和加速的成果 ,我们用一年的时间成为行
业的标杆。这,就是实践的力量,按照以往的惯性一年做一期 ,思考了很多,
为改变而生
以为自己想明白了,其实结果依旧还是3分。而一年做三期,在迭代中
寻找答案,你就可能从3分到6分,甚至9分。
划重点
知识要分成 "知"与 "识" ,知是知道,识是识别和区分。知识不
仅仅从课本获取,也可以从家人、朋友、实践中获得。无论从哪个方面
获取的知识,都可以带给我们勇气和力量 ,带给我们充实和宁静。
本章节的工具:
尝试精读一本好书,完成一次从 "知"到 "识"的升级过程:
第一步:快速读完一本书,能够给人介绍这本书大致是讲什么的,
故事梗概是什么 。
第二步:精读这本书,认真阅读每一章节,对好句画上横线,在有
想法的地方可以直接做上注解。
第三步:在精读完一遍之后,在3天内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
笔记,里面至少包含3个来自你自己的观点。
第四步:定一个时间,给你的朋友或者团队做一次不少干30分钟的
分享,让知识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
朋友圈的质量决定了你的认知天花板
我和一些创业者聊天时,经常会提到朋友圈 ,在智能化时代 ,朋友
圈渐渐演化成一种广义的社群关系或者连接关系,而不局限于人与人之
间面对面的交流。线上朋友圈的质量大大拓展了过去你直接面谈的朋友,
以往有这样一句话 :一流的朋友跟人谈理想,二流的朋友与你谈事业,
三流的朋友喜欢谈事情,四流的朋友总是谈论是非。你的朋友圈很杂,
有些人你也许从未谋面 ,但是通过他的朋友圈,你可以发现他是什么样
的人,是否值得尊重或深交,这样的人越多,朋友圈的价值越大。
而对于线上的朋友圈是否有质量,一个人是否能够受到朋友的尊重
我感觉里面有四个层次,依次往上是:能力、思想、价值观、格局,如
果你的朋友圈里能够四者兼具的 ,你一定要把他们做特殊的备注,多看
他们的输出,他们往往成为你做人做事的标杆,争取有机会面对面学习
和交流;而如果你的朋友圈里你评价这四个层次一个都没有,那么你可
以对朋友圈做一次梳理和删减。
为改变而生
企业家的层次
不同的朋友所谈论的重点完全不同,但是每个人如果能多一些有格
局有高度的朋友,对你的见识和格局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无论线上线下,你的朋友圈质量就是你的社交质量。
你每天在关注什么样的人,与他们进行过怎样的交谈,能从他们那
里获得哪些信息,是否会对你起到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能不能帮你打
破你的认知局限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线上朋友圈 ,见面不多,但是英雄相惜 ,知
思想知主张。
我的朋友圈大体有这样五类人,他们帮助我构建了我在工作和生活
中大量的认知
一、与工作相关的创投圈的朋友
由于工作的性质,我需要和大量年轻的创业者打交道。创业者经常
在朋友圈发一些与创业相关的内容,比如相关项目应用的信息 ,对于创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业发展的看法,以及团队新闻等。通过他们的朋友圈我可以了解到创业
者的状态 ,他们的观点和价值观 ,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最近
在关注什么人什么事,他们喜欢转发哪类文章,他们的眼界和边界在哪里,
他们的企业是否仍然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这个能够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
度识人、识项目 ,也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些项目的创始人突
然关闭朋友圈的开放度 ,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消息发出,那有可能就是
他或者他的企业出了问题 ,这也会帮助我们快速对项目进行投后跟进和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会经常和加速过的创业者建立沙龙,听创业
者在社群里或者线下分享他们最优秀的创业技能,或者在创业过程中遭
遇的最惨痛的坑 ,这样实干出来的事例对大家的帮助非常之大,有时候
远超过知名导师、顾问带给彼此的冲击。
在创业者分享的信息中也会分出高下来 ,有些创业者他们分享的信
息既有年代感,又有先锋感,对于我们固有的思维惯性是极好的突破。
有些人每每转发都会写出自己转发的理由写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就仅是
转发而已。相比之下,前者更有价值。
除了创业者 ,大量的就是投资人。投资人大多分享的是他们投资项
目的信息,或者投了谁,或者已投资的谁融资上市等信息。投资人的朋
友圈基本上都是报喜不报忧 ,信息偏多。少数投资人会自己原创文章,
或者通过演讲来分享他们的投资理念 ,和对行业趋势的看法。这里面其
实也会有高下,有一些在专业度上非常强 ,经常能够给出专业领域的分
析报告。有一些对于他关注的文章或者现象有一些想法,就会写出来。
这里面大多还是体现出他们的能力,只有少数是能够产生思想,体现和
他人不一样的格局。这里面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经纬资本、洪泰资本
为改变而生
的创始人,他们的分享就有这样的特点,不致力于在报道和宣传一个基
金如何,更多地是在思考当下、思考产业趋势、思考常识、思考未来。
所以渐渐地 ,这些人的朋友圈你就会格外留意,转发的内容也相应多一些。
二、与未来相关的技术创新者和思考者
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不少科技管理人,他们也是技术创新的带头人。
我很喜欢看这类人的朋友圈 ,他们发的内容相对比较少,但是非常严谨、
未来感很强,总是能够最快捕捉到前沿的科技哨声。
因为未来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工作中有很大一部
分都是在做商业的科技化升级,以及科技的商业化、场景化发展,是否
有核心技术,如何判断核心技术,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当下的发展状况就
变得非常重要。
所以,一方面看他们的朋友圈都在关注什么;另一方面,有疑问积
极向他们求解 ,寻求他们的帮助。
比如有一天看到群里一个朋友发出一条信息 "技术没有价值观,技
术应用不能没有价值观" ,我突然对技术有没有价值观,产生了好奇,
于是立刻请教了三位技术界的朋友:
地平线创始人、Al领域的专家余凯回答:科学是没有价值观的 ,技
术是科学的应用,应该有价值观。比如空气动力学是科学,导弹是技术,
是空气动力学的应用,就有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价值的孰轻孰重,善恶
就是价值的取舍和排序。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胡郁回答:技术是一种无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取向性的手段,而技术应用主要评价使用技术的人,所以技术应用有价
值观 ,原因是这些人会把技术用在不同的场合而后领域。对于Al来说,
如果人工智能发展到强A l阶段,没有人可以保证他一定能产生意识或者
不产生意识。
搜狗的创始人王小川回答:技术服务于人的生存, 自然就有了对意
义的追求,技术被人选择 ,所以技术一定会体现出价值观。
一个话题 ,不同的人给你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你会因此而产生更
深度的思考和理解。
和科技类的朋友进行交流 ,你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的朋友
尤其强调与谁沟通、沟通的效率和沟通的质量,所以当你跟他们进行交
流的时候 ,你要提出你的观点,同时说明你的理由和看法,当形成平等
的互动和交流时 ,你们的沟通才会在一个维度上往深入去走,否则下次
再请教估计就没人理睬了。
三、那些你可以称之为导师的朋友
如果你的朋友圈全是一流的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 ,那么你自
己也一定身处这个行列,也如他们一样优秀。大多数人不在这个金字塔
的顶端 ,所以,你的朋友圈里如果能有几个你能列为导师级的人物,那
就会对你产生不一样的收获。
什么是导师,就是我在前面说到的,他的能力、思想、价值观和格
局都能够给到你启发和拉升,帮助你更开阔地认识世界、更深刻地理解
人性、更有效地发展行动。能够成为导师的人,往往自己就是一个实践
为改变而生
主义者或者深度思考者。
在我的朋友圈里非常有幸能有一些这样的导师,企业家如俞敏洪、
张一鸣等人,还有投资人和学者。他们的朋友圈关心着国计民生,思考
着经济和科技大势,他们志向高远而心怀天下 ,拥有着广博的世界观和
人类观,他们对当下的社会现象非常敏感,或者说他们就是他们所在行
业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他们发出的企业信息也往往是这个时代做企业的
人值得学习的榜样。比如洪哥在疫情下坚持写了 60篇疫情日记,既记录
了这个特殊的时代下特殊的事件,又呈现了他作为企业家对于事件的思
考和期望。如果说勤奋是一种能力的话 ,那么洪哥在思想、价值观和格
局上都是一个标杆。
而一鸣一直是朋友圈的深度潜水者,看到他的内容大多不是通过
他自己发出的,而是通过别人发出他的信息,最近他在字节跳动8周
年写给全员的一封信就让人看到一个卓越的全球企业家的样子,其中他
的思考 "什么是科技?什么是科技公司?为什么科技公司需要承担更多
的社会责任? " "如何把公司当作一个产品?公司这个产品的本质是什
么? " "什么是始终创业的重要标志?"这些不仅是他和他的企业未来
要专注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格局层次值得学习的内容。
柳传志柳总一直是我的老领导,也是很多企业家的偶像 ,在我的朋
友圈有大量以前联想的同事,所以总是看到柳总的各种信息,比如关于
何为真朋友,柳总这样定义:永不相欺、永远赤诚相待、肝胆相照 ,敢
于把后背让给他。有些惺惺相惜、心生仰慕,没有时间相聚,但心却是
相通的,虽然是隐形朋友,也同样是真朋友。
四、和孩子相关的爸爸妈妈们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我特别关心孩子教育的问题,因为家里有两个孩子 ,如何和他们相
处是每个妈妈都关注的问题。所以孩子妈妈们所发的朋友圈 ,我经常会看。
因为她们所转的大多是一些与儿童教育相关的内容,比如要买什么书,
买什么好东西等。还有她们带着孩子参加了哪些有意思的活动,去哪儿
玩了,吃什么好吃的,都对我有价值。
比如前段时间我买了一套3岁孩子的书 ,叫 《萌萌的科学》 。这套
书是妈妈们推荐的,特别有意思,里面讲的内容都是与科学相关的故事,
帮助孩子理解科学。
什么是温室效应?其实解释起来非常复杂,但是它会讲一个故事
小宝宝去外面晒太阳,然后他裹着一张毛毯,就觉得特别暖和。太阳一
直吸进来,就会觉得越来越热,然后就会出汗。这就是温室效应。因为
地球就是你 ,大气就是裹着的毛毯。如果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多,地球
就会越来越热,就会出汗,然后冰川开始融化。
先讲了一个相匹配的故事,然后再来讲科学,就非常有意思了。其
实这就是教人说话与沟通的一个方法,要先讲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这
个故事对方一定要听得懂 ,然后再来讲道理,自然更容易理解。
这样的方式既适合给孩子来传递什么是科学,同时也会让我联想到
工作,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产品,如何让用户和投资人更好
地理解和接受他的信息。
一个做企业的妈妈,最内疚的就是缺少对孩子的陪伴,所以经常关
注朋友圈内妈妈们的信息,感觉也局部弥补了自己心中的缺憾,同时也
提醒自己去省视你做得究竟如何?你是否能够很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
你是否带给你孩子快乐和安全?
为改变而生
五、那些经常被你忽视的亲朋好友们
他们都存在于你的朋友圈里,但是当朋友圈人越来越多,那些线下
曾经是你最亲近的人 ,却慢慢地变成朋友圈里最沉默的人。
他们是你的父母兄弟 ,他们会提醒你冷暖 ,关心你心情和健康 ;他
们是你的老同学、老朋友,好久不见,可是仍然在那里;他们是就在你
身边的爱人、孩子、伙伴 ,就在眼前,却最容易视而不见 ,明明不断跟
你讲话,你却似乎根本没有听见。
所以这些人,往往是在朋友圈里你需要置顶的,固定时间电话连线
或者线下固定时间做固定话题交谈的人。和他们交流 ,能够让我们心安。
也许里面只是家长里短、各种琐事小事,但是这就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爱
和温暖,也是你的朋友圈真正的基石,无论朋友有多少,这样的群体是
不能被忽视和遗失的。
因为有他们在,所以支撑了我们发展自己的能力、思想、价值观和
格局
每个类别都那么不同,但是他们真实地充实着每个人的朋友圈 ,认
真去和不同的人接触,对你自己的朋友圈产生好奇,你就会不断突破你
的认知
划重点
在智能化时代,朋友圈渐渐演化成一种广义的社群关系,所以我们
要学会对自己的朋友圈进行分类,帮助自己更好地提升朋友圈的价值,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温暖地拥抱朋友,开阔地认识世界,深刻地理解人性。
本章节的工具卡
请拿出 1个小时,来给你的朋友圈做一个梳理和分类吧
1 .哪些是朋友圈里的安全基石,对你最重要的人,你要保持定期沟
通的 ,写下5个名字
2 .哪些是你最亲密的工作伙伴,写下5个名字
3 .哪些是在成长中可以成为你导师的人,写下5个名字;
4 .最后,请删除掉 100个你认为无效的名单。
既有开放的心态 ,也有取舍的能力
一、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万物
在 17世纪以前 ,人们认为天鹅是白色的 ,直到在澳大利亚发现了第
一只黑天鹅,这一不可动摇的观念才被打破。可见人的认知是没有边界的,
如果给自己设限,那就自我封闭了。
而封闭这件事情,真是年龄越大越容易犯。我们看小孩子 ,都是永
远充满好奇心,永远想要尝试 ,就算被骂也停不下来。而成年人 ,特别
是中年人,到了一定阶段 ,有了一定阅历和经验,价值观相对形成 ,对
别人的不同意见反而难以接受。
我去年由于业务的拓展,曾经想挖一个三人小团队 ,但是跟那个团
队接触几次之后我就打消了挖人的念头。因为我发现 ,团队的两个成员
都称呼主管为师傅 ,并且对师傅言听计从。我跟这位 "师傅"讨论事情
的时候 ,经常我的话还没说完,他就准备好了反驳的姿势,他每次说话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都以 "可是" "但是"开头。
我觉得这样的人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我的团队是开放的氛围 ,大
家各抒己见,发挥所长。
如果每个人都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根本听不见别人的声音 ,也看
不见世界的精彩 ,感知不到每日的不同,那么每天只能被困在忙碌琐碎中。
我很喜欢 《混乱》中的一句话:在自然界中 ,多样性意味着健康,
在其他领域,亦是如此。
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接纳万物。
二、如何保持开放的心态?
人类自私的本性是反对思想开放的,换句话说 ,接纳开放是反本能的,
因此才艰难而珍贵。
想要打开自己,让自己心态开放、快乐,可以尝试几个小方法
1 .尝试新事物
我经常周末空闲的时候,带着孩子们或者好朋友去寻找北京最好吃
的馆子,无论大小,但是一定要有特色,最好是之前没吃过的。看看新
的美食、好看的摆盘、吃好吃的食品是一件很容易让人开心起来的事。
还有去逛逛新的书店,去大型的shoppingmall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店铺
新的产品、新的摆设,看看年轻人都喜欢什么新事物 ,又有什么新的品
牌出现排队的情况。
2 .结交新朋友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情,跟新认识的人聊天,听对方说新的想法,
真的很有意思。你也可以加入一个志同道合的群 ,比如插花群、话剧群等,
为改变而生
兴趣相投的人总会有共同的话题
3.深度聆听别人说话
这就是倾听的力量 ,当你耐心而专注地听别人说话 ,压制下意识的
反驳行为,就会从别人的话中获取什么,实现了打开自己的第一步。
4.培养一个兴趣
这个我深有体会 ,我属于兴趣广泛的人,最近迷上了话剧表演,每
周再忙也要去排练一次。虽然每次都被老师恐,但我依然想方设法地挤
时间过去。兴趣能让你开心 ,一开心离接纳就不远了。
5 .做决定之前想一下
在做出决定前给自己一些时间,保留对每种可能性的判断 ,不排斥
任何一种可能性。一旦做出决定,就相信这是当下做出的最好的决定,
对下一刻的变化 ,以开放的心态处之,你相信变化是常态,拥抱变化会
让下一步更美好
三、开放之后要收敛和聚焦
说完开放的接纳 ,我想说一个故事。公司的小伙伴都知道我喜欢学
习型的团队,喜欢让大家头脑风暴,确实很多创意就是这样风暴出来的。
可是前段时间我发现 ,会议室里总是有人在讨论,大家都说得很嗨。我
就很好奇啊,于是在又一次大家讨论得很嗨的时候,我进去听了听。结
果听了半天也没摸着头脑 ,有人说咱们跟一篇肖战的热点文吧,肖战哪
些照片特别撩人;有人说咱们应该做个APP,如何刷评论如何抢占用户
留存;有人说抖音是流量高地,咱们赶紧在抖音号上发力吧
我实在忍不住 ,就问会议组织者,你们到底在讨论什么主题,想解
决什么问题。他的回答让我差点儿背过气去:没什么问题要解决,我们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就是头脑风暴一下现在的业务。
没有目标和主题,没有结果的达成,这么嗨,是不是太浪费了,然
后呢?
这就是开放状态过头了,开放完之后呢 ,要干什么?就像我们买东西
双十一抢购一屋子的东西,然后呢,就堆在门口吗?当然不能!
知识也一样,发散开之后,要根据主题,进行总结和归纳 ,形成最
后的结论 ,有用的进入到今天的结论中 ,没用的丢掉好了。最怕的是讨
论一天,不知道哪个有用哪个没用,因为没有目的性。
就像上面说的头脑风暴,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那么大家聊得
再嗨 ,后面没有一个聚焦,没有总结和共识。这对于工作时间来说就有
点浪费了,说得好听一点叫头脑风暴 ,说得不好听,就是拿公司的工资
在闲扯
如何杜绝这种浪费呢?明确主题,总结归纳。
我相信事情是由一个个主题构成的 ,我们每天面对庞杂的信息和知
识,如何选择,如何取舍,我认为标准有一个,就是主题化。
"什么对你来说是有价值的 ,什么是无价值的" "你是谁" ,先要
区分这个。拿我来说,我非常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事,就是特别想去寻找
一个答案,什么才是对创业者真正有用的东西,于是我做了创业加速器。
我一直在探寻加速的产品,并且不断进行验证,我的实践和认知都
是围绕这个目标在前行的,这其实就是典型的目标导向 ,先找到那个主
干,所有有效的知识是一定能挂在这棵树上的 ,如果挂不住,那就丢掉吧。
而且挂在这棵树上的东西,最终会滋养这棵树,树长得更茂盛,能挂上
的东西也就越多。
反过来也成立,当有了明确的主题 ,知识还会自动聚集,开放就有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学习能力
一、为什么要深度学习
我们公司有两个女孩,很有意思。
第一个女孩比较外向 ,活泼开朗,积极主动 ,每次开会布置任务时,
我说这个项目谁想尝试一下啊?她肯定第一个举手。我说这位客户需要
个特别方案 ,谁来加班做一下啊?她肯定第一个说 "让我来吧" 。这样
的积极性肯定不能打击啊,于是我就交给她了。然而,几次之后,我发
现事情不是那样的。她每次提交的方案都不达标,甚至非常初级,项目
重点、诉求等完全没有体现,几乎就是之前的方案换个标题 ,没有就某
个项目的具体思考。
还有一个女孩,和刚才那位恰好相反,她是内向型的,每次别说抢
答了,我点名让她去做训练营的班主任 ,或开课的时候让她去开个场,
她每次都因紧张而满脸通红 ,最后还特别无助地说 :"V姐,还是你来吧。"
但是她极其认真,特别爱做笔记,会议记录是全公司做得最细致的,
为改变而生
拿出的方案非常完备,每次都有四五页 ,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思考。但是
正因为太完备,每次我周一要的东西,她都要拖到周五,中间我催问几
次都没用 ,直到最终提交一个她认为满意的东西。
悲剧的是,她花了很大精力做出的方案,却不是我想要的。从
方向上就搞偏了,重点根本没抓住。我就要从头为她梳理思路,列出
一二三四点,然后她再重做。如果她把从周一到周五独自思考的过程拆
成几次进展沟通,相信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两个女孩,让我头疼,也让我反思。
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看似两种不同的典型问题,一个是不输入,一
个是不输出,但她们身上其实都有一个问题:深度学习能力。
提到学习能力,我们都不陌生,学习能力是从小孩子到成年人都非
常重要的能力。一般人会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听课、跟老师请教等,
这些其实是输入。这种学习有用吗?肯定有用。有多大用呢?不知道,
因为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才有大用。
学了能用出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主人公,跌落山崖被世外高人所救
并将毕生内力传给他。如此深厚的内力有用吗,或者怎样最有用?肯定
是融入自己的武功招式里最有威力。
所以,只满足输入其实是浅层学习 ,能够输出,并且有效输出才是
深度学习
在如今这个信息丰富多元的时代,深度学习尤其可贵,因为快速
简便、轻松获取大量知识的方式在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深深损耗着我们
深度学习的能力。最近听到一句话,"听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浅层学习,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会让我们陷入知识的诅咒 ,会让我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们越学越迷茫
我们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相反,我们应感谢身处这个和平而开放
的时代,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才能有效地深度学习呢?
我的方法就是随时随地思考,把思考当成生活习惯。看综艺节目时,
我会发现一些热点词汇 ,作为我们宣传推广时的点子;看电影时,我会
想人物的性格为什么是这样的 ,故事反映了什么主题 ;跟我女儿一起追
剧时,我会关注到她喜欢的流量明星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这些 "00后"
这么红,原来他们真的很优秀 持续思考能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越
来越强,生活中能留存下来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
二、深度学习的方法
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我再推荐给大家三个小方法。
1.即时记录
如今的生活节奏这么快,每天的时间像流水一般 ,一周一周转眼就
过去了。如果不留心,不记录,那么一个月、一年,可能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可能因为我是学文的,我一直有记录的习惯,我现在把朋友圈当成
了记录的工具,每天看见什么想到什么,有感而发 ,马上记录。
关于即时记录,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俞敏洪就做得特别好。他每年
都会出几本书,很多人不理解,他那么忙,怎么每天还能写东西呢?
是的 ,他就是每天坚持写作 ,还都是自己亲自来写。他有一个 "老
俞闲话"的专栏,不管是看书,还是见了什么人,或是去哪里玩 ,吃了什么,
去做个演讲,都及时记下来,然后这些内容就变成了一本一本的书。
他建立了一个持续学习、持续记录的习惯 ,从记录到分享,到成书,
为改变而生
去影响更多的人。他是我的榜样,特别值得我学习。
2 .即时分享
这一点比即时记录容易一些 ,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快速发出去,或者
跟别人交流,或者转发出来,在分享的过程 ,就是强化输入和融会贯通
我在我的朋友圈经常会分享很多我看到的好文章,有些内容有可能
还没看完 ,但是看到题目和作者我就觉得值得看,所以我就会在朋友圈
里做推荐。久而久之,很多人喜欢每天看我的朋友圈,因为觉得质量很高。
我通常不会只是转发一篇文章,转发的时候一定会加入自己的点评和推
荐,这篇文章往往是让我有感触或者觉得真的好,我才会转发的,所以
要重视自己分享的价值 ,这不仅仅代表了推荐的质量,其实一定程度也
代表了你的个人水平、你的喜好和价值观。
3 .教是最好的学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自己看过的书,当别人问你这是一本什么书,
讲了什么内容,你想要把书里的东西清晰地告诉别人的时候 ,你会发现
非常难,明明心里想得很明白,怎么讲的时候就语无伦次了呢。
因为你没有完全理解书里的内容,想要讲清楚一本书,或者一件事,
一个项目,你必须对它非常理解才行。
"教"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逼着你梳理逻辑 ,深度理解你想要表达
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再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或文字 ,传达
给别人。这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
"教"最高的境界是用最简洁直白的话,让一个外行也能听懂你的
意思。如果这样讲一本书 ,你会发现很久之后还能记得它的内容 ,而其
改变第二步
优化认知习惯
他的书,可能睡一觉就忘了。
我喜欢培养学习型的团队,我们公司最近每周五下午有个固定环节,
让大家轮流分享这周自己最大的收获,尽量能用简单的PPT或者文字的
形式进行分享,这样在讲的时候不只是简单讲述,还会让你在准备过程
中有深入整合和系统输出的能力。文章开始时提到的两个女孩 ,经过几
个月这种锻炼,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其实不仅工作中,在家里也是一样。
女儿和儿子分别学习了钢琴和围棋 ,但是坚持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
事。于是,我这个妈妈就变成了他们的学生,我让女儿教我弹钢琴 ,并
且承诺一个月一定学会一首曲子;我让儿子教我下围棋 ,告诉我他学到
的知识点。这下他们劲头就来了。他们为了教我,每次上课明显认真了,
水平也明显提高了不少。
教的过程是对学习的检验,也是让学习更系统化、逻辑化的途径。
我女儿和儿子现在很习惯地讲一二三 ,经常跟我说,妈妈我跟你说三件事,
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很有逻辑性。
所以我相信 ,从选择愿意当小老师的那一刻起,你已经变得和之前
不一样了,你已经准备好了要来一场和之前不一样的学习。
划重点
在如今这个信息丰富多元的时代,深度学习才是立身之本,保持及
时思考、即时分享的学习方式,对关键要素进行判断和把握,建立各种
观点之间的多元连接。不要只有输入,输出是更好的学习。
为改变而生
本章节的工具卡
深度学习听起来很高深,练习起来并不难,核心还在干坚持。
1 .即时记录
准备一个小本子 ,有好的想法立刻记在上面,不要偷懒 ,无论几个
字都可以记录。
在手机的录音器上建立一个文件夹,随时录下你当下的灵感和想法。
2 .即时分享
做到每天在朋友圈分享一篇你觉得不错的或者有趣的文章 ,并给这
个分享加一段话,你为什么分享,它好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