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第一章及第二十章以下的,这些部分,文章也长,内容在哲学方面也

书名:中国思想简史 作者:(日)武内义雄【著】,汪馥泉【译】 本章字数:3248 下载APP
第一章及第二十章以下的,这些部分,文章也长,内容在哲学方面也进步,感到是很新的。据《汉书·艺文志》,在《礼类》中,载着《中庸说》二篇,所谓《中庸说》想是说明子思的《中庸》的书,现存的《中庸》后半部,恐怕便是这《中庸说》附加在《中庸》的本文之后的吧。详细地研究《中庸》后半部的文章,其中有: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的一节,这与李斯的奏议中说的“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臣请……以古非今者族”,是同一的表现,总感到这是秦始皇时代的文章。其下又说: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据许慎的《说文·序》:“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似乎在始皇的统一以前,各国异其车轨、文字,“今天下车同轨”云云的一节,似是始皇时代的口吻。《中庸》后半部的末了,有:
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的一节,这似是敷陈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巡狩四守所建立的颂德碑之一的琅琊台的碑中说的“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的话的。综合上列的话来看,说《中庸》的后半部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的文章,当可首肯吧。
分析《子思子》二十三篇的残卷,即《中庸》《表记》《坊记》《缁衣》这四篇,其中,第一,《中庸》的前半部,是近于子思的文章。第二,《表记》《坊记》及《缁衣》这三篇,恐是成于战国末秦初的子思学派的人之手的。第三,《中庸》的后半部,是入秦以后的子思学派的人解说《中庸》的文章。由于这个分析,可以看到子思学派是如何地变迁的。《表记》《坊记》《锱表》中的称引《易》,及《中庸》后半部中说的“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话,这也是尊重《易》的证据。所以,《易》被当作儒家的经典,是由子思学派的人开始的,恐怕始于战国末,到吕不韦的时代已很流行;其次,当始皇时,因李斯的上奏烧却《诗》《书》的时候,只有《易》用了卜筮之书的名目免了灾厄,所以,终于由于《易》来鼓吹儒家的精神的吧。被称为孔子之作的《易》的《十翼》,想来也是这个时候写成的。
在《易》的《十翼》中,最早的部分是《彖传》与《象传》,这些部分,以“中”为标准,说明处世道德。这与《中庸》前半部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中立而不倚”的话,是同一的思潮,所以,《彖传》《象传》恐怕是由子思学派之间产生的。又,在《十翼》中,显示了最发达的思想的,是《系辞传》与《文言传》,这些部分中所说的内容,酷似《中庸》的后半部。清代的儒者魏源,比较《中庸》与《易》,写《庸易通义》,可以说,很看到了其类同点。日本东条一堂,在《系辞问答》中,讲到《系辞传》成立的年代,其中绝不征引《诗》《书》,专由《易》立论,这恐正是表示这是排斥《诗》《书》的秦代的述作,这也是开启千古的秘密的卓见,从这一点上来看,也可以把《系辞传》看作与《中庸》后半部同时代的述作。因此,《系辞传》与《文言传》是与《中庸》后半部同时代同学派的述作,都可以看作研究始皇时代的儒家思想的资料。所以,由于这些资料,可以一瞥始皇时代的思想。
在《中庸》后半部中,举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道作为道的代表,称之为五达道;举智、仁、勇的三达德,作为所以践行这五达道的德;再概括起来,归诸一个“诚”字。所谓五达道,是继承孟子的五伦的,三达德,是继承孔子的并举知、仁,再加以一个“勇”字的,把这三达德归诸一个“诚”字,这是《中庸》后半部的特征。原本,“诚”字,在《孟子》中也已看到过,与《论语》的“忠”字同意义的,这在前面已经叙述过了;《中庸》后半部的作者,不单把诚当作人道的践行的基础,更进一步,解作宇宙原理。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
这一节,明明是把诚看作通贯宇宙间一切的原理的,可以说是比历来的儒家更进一步的。诚是通贯宇宙的原理,所以,由于“诚之”,“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又当“祸福将至”的时候,“必先知之”。由于诚而先知祸福,这是《易》即卜筮的根本信念。所以,《文言》中说: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系辞传》中说: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这些话,都是在说明,《易》与《中庸》后半部的思想是相同的。《系辞传》中又说:“生生之谓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中庸》的“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吧。所谓“生生”是《中庸》的“天地之化育”吧。所以,《易传》与《中庸》后半部,都把生生、化育看作宇宙之道,由于无思、无为,只存诚,把参赞生生化育信为人之道的吧。用一句话来批评,《易》与《中庸》后半部,是可以叫作“生”的哲学的,把宇宙全体看作活物,悟得生生作用是知,随顺着参赞生生作用是仁。所以,《系辞传》中也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总之,当由于子思的后学,把《易》当作儒家的经典的时候,正碰到始皇的焚书,已经失去了用《诗》《书》来申述主张这一条路的儒家,努力于借幸免烧却的《易》,来发扬其精神。其结果,提出了从未阐明过的“生”的哲学,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上开拓了一个新生面。同时,在历来没有明了的体系的五经的学问中,再增加一种《易经》,酿成了建立那通贯六经的思想体系的机运,成了后来产生的经学时代的准备:这一点,是很值得注意的。
* * *
(1) 吴大澂《字说》。——原注
(2)《礼记·祭法》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原注
(3)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原注
(4) 这首诗的训诂依据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的说法。——原注
(5)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编者注
(6) 见清阮元《挈经室集八·论语论仁篇》。——原注
(7) 参照王念孙《读庄子杂志·大宗师篇》与“造物者为人”之条。——原注
(8)《论语》中,又往往并论知、仁、勇三者,但是这些部分,是比较的后世的话,是与《中庸》下篇等同一时代的思想吧。——原注
(9) 即《尚书》。——原注
(10)“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十一字,和上面的一句意义重复。“一日”的“日”字,恐是“曰”字之误。这十一字,是注记异本的文句的,误入了本文吧。《史记·弟子列传》引这一章,只作“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左传·昭公十二年》引用孔子的话,只作“克己复礼仁也”。现在的《论语》,合并了两异文。——原注
(11) 这一章,《卫灵公》篇作:“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意义相同。“一以贯之”,是以一言而行之的意思。“贯”字古训“行”说,详见阮元《揅经室集》。——原注
(12) 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原注
(13) 见后汉赵岐《孟子题辞》。——原注
(14)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的说法。——原注
(15)“贵”字恐是“體(体)”字污了,只剩一半了的。——原注
(16) 子思卒于公元前402年。——编者注
(17) 见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原注
(18) 见《隋书·音乐志》。——原注
(19) 参照拙著《老子原始》附录《关于子思子》。——原注
(20) 清邵懿辰《礼经通论》的说法。——原注
(21) 见《后汉书·张衡传》。——原注
(22) 桓王遣史角赴鲁授礼。——原注
(23) 拉克贝利的《中国文明西方起源说》中的说头。——原注
(24) 清姚姬传《老子章义序》。——原注
(25) 拙著《老子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