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五章所论。“东海”“秋风”之句,实暗寓臧子源《答陈孔璋书》

书名:柳如是别传上册 作者:陈寅恪 本章字数:1801 下载APP
第五章所论。“东海”“秋风”之句,实暗寓臧子源《答陈孔璋书》中“秋风扬尘,伯奎马首南向”之意(见《后汉书·八八·臧洪传》)。牧斋赋诗之时,殊属望于延平,非仅用《神仙传》麻姑之语已也。俟后详论。又此首末句“每移秋扇感停云”,即此全十首之结语。“停云”固用陶诗旧题,又是松圆为河东君所赋之诗题(详见前论《耦耕堂存稿诗·中·停云次茂初韵(七律)》)。今此“云”则停留于家中,相与偕老而不去矣。辞意双关,足见牧斋之才思。当崇祯十三年庚辰之冬至十四年辛巳之春,牧斋于松圆则为《楚辞·九歌·少司命》之“悲莫悲兮生别离”,于河东君则为“乐莫乐兮新相知”。此旧新悲乐异同之枢纽,实在《縆云》一诗。故述牧斋一生生活之转折点,不可不注意此诗也。抑更有可笑可悲者,《牧斋外集·二五·题张子石湘游篇小引》(可参同书十《嘉定张子石六十寿序》)云:
孟阳晚年归心禅说,作《縆云诗》数十章,蝉媛不休。至今巡留余藏识中。梦回灯灺,影现心口间。人生斯世,情之一字,熏神染骨,不唯自累,又足以累人乃尔。顷者见子石《湘游》诸诗,风神气韵,居然孟阳。却恨孟阳已逝,不获摇头附髀,共为吟赏。予读此诗,感叹宿草,不复向明月清风,闲思往事,亦少有助于道心也。嘉平廿日蒙叟钱谦益题。
寅恪案:牧斋此文不知作于何年,然其时孟阳之卒必已久矣。《列朝诗集》所选孟阳《縆云诗》共八首。今牧斋云:“孟阳晚年归心禅说,作《縆云诗》数十章。”岂孟阳所作原有数十章之多,而《耦耕堂诗》之留存于今日者仅其中之八首耶?抑或牧斋以松圆之诗与河东君有关者,概目为《縆云诗》,如其所编《东山酬和集》之例耶?俟考。若牧斋之言可信,则“归心禅说”之老人,穷力尽气,不惮烦劳,一至于此。河东君可谓具有破禅败道之魔力者矣。牧斋此文自谓“不复向明月清风,闲思往事,亦少有助于道心”,但其于垂死之时,所作《病榻消寒杂咏》第三首《追忆庚辰冬半野堂文宴》诗云:“蒲团历历前尘事,好梦何曾逐水流。”(见《有学集·一三·东涧诗集·下》。)是犹不能忘情者。言之虽易,行之实难。斯诚所谓“情之一字,熏神染骨”者欤?至牧斋所以题《张子石湘游篇》,言及孟阳《縆云诗》者,其仅由张氏此篇,其性质与孟阳《縆云诗》同类,实亦因子石、孟阳当年与河东君有诗酒清游一段因缘也。
崇祯九年丙子,孟阳尚有一诗关涉河东君及朱子暇。此点与牧斋间接有关,兹论述之于下。《耦耕堂存稿诗·中》及《列朝诗集·丁·一三》所选《二月上浣同云娃踏青》诗后,即接以此诗。《六月鸳湖饮朱子暇夜归与云娃惜别》诗云:
寻得伊人在水湄,移舟同载复同移。水随湖草闲偏乱,愁似横波远不知。病起尚怜妆黛浅,情来颇觉笑言迟。一樽且就新知乐,莫道明朝有别离。(寅恪案:《楚辞·九歌·少司命》云:“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乃孟阳此两句所从出,自不待言。至“新知”一辞及其界说,见前论孟阳《停云》诗并宋让木《秋塘曲序》等条,兹不复赘。)
寅恪案:朱子暇即朱治憪。其事迹见《劫灰录·一·永历帝纪》、《小腆纪年·一三》、《小腆纪传·五七》、《明诗综·六六》、《槜李诗系·一九》、光绪重修《嘉兴府志·五一·文苑传》、道光修同治重刊《广东通志·二四·职官表》、道光修光绪重刊《肇庆府志·一二·职官·二》等,兹不详述,但据《广东通志》云:
(崇祯)十年 同知 朱治憪 吴大伊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同知 倪文华
《肇庆府志》云:
(崇祯)十年 同知 李含璞 朱治憪十一年
十二年 同知 (以后缺。)
可知崇祯十年朱子暇外,任肇庆府同知者,尚有其他之人。两志所列之人名虽不同,然朱氏之到任所(《明诗综》《嘉兴府志》“同知”皆作“通判”。据《小腆纪传》云:“天启辛酉举于乡,选肇庆通判,历同知。”盖先选通判,后迁同知也),必在崇祯十年无疑。故孟阳此诗亦应是九年所作。崇祯十三年肇庆府同知既非朱氏,则朱氏此时或已离任返家。其后来在广东之活动,当是重返粤省以后所为也。检程、钱两家之集,关涉朱氏者,除此诗外,皆为崇祯三年春夏间事,时间太早,无关考证。(可参《耦耕堂存稿诗·上·答朱子暇次牧斋韵三首》。《列朝诗集·丁·一三》上选程孟阳此诗,题作《答朱子暇见访同牧斋次韵三首》,题下有“庚午春”三字。《初学集·九·崇祯诗集·五·夏日偕朱子暇憩耦耕堂次子暇访孟阳韵三首》。)自崇祯九年夏,至十三年冬河东君访半野堂之前,未发现钱、朱两人有往还踪迹。牧斋集中涉及河东君之诗,最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