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十章

书名:中国思想简史 作者:(日)武内义雄【著】,汪馥泉【译】 本章字数:1733 下载APP
秦代的思想界
第一节 吕氏春秋
公元前246年,李斯离开了荀卿的门下,到西方的秦国,做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从阳翟的商人起身,在秦庄襄王与始皇帝的两代为相,被封为文信侯,广招天下之士,集于其门下。招集天下游士的风习,齐威王、宣王开其端,当时齐国的稷下,成了文化的中心;后来齐国衰落,稷下学士分散,集到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的四君那边;到四君凋落,吕不韦的门下兴盛,据说其食客有三千之多。于是吕不韦命这些学士,各论著其所闻,编辑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总称为《吕氏春秋》。据十二纪的末了的《序意》篇,十二纪的完成是始皇八年,其他的部分似稍后纂成的。
十二纪,从《孟春纪》到《季冬纪》,大别为十二纪,各纪中收集五篇文章,各纪最初的一篇,都是记述那个季节的行事的,与《礼记》的《月令》大同小异,其下列着的各四篇的文章,是关于政治道德的记事及论说。最后的《序意》篇中说:
维秦八年……甲子朔……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曰……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凶吉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
依据这一段话来考察,编纂这些文章的主意,在于表示政治道德的基础是依从天时的。《孟春纪下》的《本生》篇中说:“始生之者,天地,养成之者,人也……立官者,以全生也。”这是说,政治的目的,在于助天地生成之德。又《仲春纪》说,为贵生,当使耳、目、口、鼻四官从心之命,当先节情欲,染适当师教。其次,在《季春纪》中说,人类应该先修己,然后论人。又《孟夏纪》,设《劝学尊师》篇,说忠孝之道。在《仲夏》《季夏》这两纪中,论音乐;在秋的三纪中,论兵;在《孟冬纪》中,论葬。从大体的结构及主意上来看,可以说是以儒家为经,折衷诸家而成一家的。把天地之道看作在于生成,揆之验之以说人道,这在儒家之中,比诸近于荀子,实更近于子思、孟子的系统。
其次,八览,立《有始览》《孝行览》等八大纲,在各览之下,各收八篇,又六十四篇而成,其内容很驳杂。《审分览·不二》篇中,说: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责廉(兼),关尹贵清(静),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杨生(杨朱)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
依据这段话,他评骘诸子,归重到圣人,可以知道,八览的主意,也倾向儒家的。在《孝行览》中,力说治天下国家之本在于孝行,下面引了曾子的话及《孝经》,这暗示了其主意在什么地方。总之,八览也可以说是本诸儒家——尤其是曾子、子思派的主张,折衷了诸子的。
再次,六论大别为《开者》《慎行》《贵直》《不苟》《似顺》《士容》六论,各论之下收集六篇文章,由三十六篇而成。其思想内容,与上述的十二纪、八览,没有多大的差别。
总之,《吕氏春秋》全部,是折衷诸家而成一家的,其中虽则也采取道家、墨家及法家,但是没有非难儒家蔑视圣贤的极端的话,大体上,是以儒家——尤其是曾子、子思派的思潮为根干的。其中,到处引用《诗》《书》与《易》,作为立论的根据。所以,我们可以由于这部书,想象下列的两点:
(一)在秦初的思想界,有种种的思潮杂流着,其中保持最有势的地位的还是儒家思潮;儒家被排斥,是李斯的政策为始皇采用了之后的事。
(二)到吕不韦的时候以前,不知在什么时候,《易》被当作儒家的经典了,这是在《孟子》及《荀子》中都看不到的现象,恐怕是由孟、荀以外的别的学派起来的。
这里,我们试另换一节,一述《易》。
第二节 《易》之儒教化
《易》,本来是卜筮之书,似不是儒家的经典。据传说,孔子晚年爱读《易》,作《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的《十翼》,把它传给商瞿子木,由子木经桥庇子庸、臂子弓、周丑子家、孙处子乘,到汉初的《易》学者田何。
但《十翼》不是孔子之作,宋代欧阳修已论述过了,孔子不消说,孔门诸弟子关于《易》也不曾讲过什么话,再后至于孟子也不曾讲到《易》,荀子的书中只有两个地方引用《易》,这也是后人所附加的部分,所以,《易》,自孔子到孟、荀,不曾被看作儒家的经典。在现存的儒家的文献中,称引《易》的,最早恐怕是认为《子思子》的残卷的《礼记》中的《表记》《坊记》《缁衣》吧。
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