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章

书名:我也曾像你一样迷茫过 作者:海边的西塞罗 本章字数:12203 下载APP
当你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
当你不甘心的时候
2022年5月,我的微信公众号后台不断收到一些临近毕业的同学的来信,我挑选了其中一封来回答,希望对有相同困扰的读者朋友能有所帮助。
照例,他的来信我还是稍作了加工,隐去了部分隐私信息,并用了化名。
小西:
你好!
前两天看了你答毕业生的文章,觉得与我们这届学生的苦恼还真是相似的。
但我的情况也有些特殊之处,纠结中,看你文章很久了,万望你特别关照一下,给我个解答!
和那位同学有点像,我也是个×市(某一线城市)211大学的学生,学了个不算特别硬的工科专业,再有几天就毕业了,面对两个选择,可我还是没想好到底怎么选。
一条路是我爸妈帮我选的,在老家找了一份还算安稳的工作,单位是个国企,我走了流程拿了录取通知书,虽然专业不对口,挣得也不多吧(听说每月会有五六千),但确实比较安稳。老家在准二线,消费不会很高,房子能立马解决,照我爸的说法,今年能找这么个工作已经够不错了。
可我始终还是有点不甘心,见过了外面的世界,真的不太甘心再回到老家那个小圈子里,过一碗水看到底的生活。虽然今年经济不好,但机会一定还是大城市多,不想放弃。
另一条路是,我一个同系的学长给我介绍了一家刚创业的小公司,他们给的薪水比老家那边高一些,但留下来自己打拼,光租房每月就要花掉工资的一半,而且听说那家公司人员流动性特别高,不一定能干多久……
当然,讨论这事儿时,我老爸说过我:“他们公司不稳定,这不就是你最想要的吗?”
听他这么讽我,我竟无言以对。
…………
所以到底该选哪条路?我好纠结。
另外,小西你在那篇文章里说,美国大学生车库创业的很多,但你不看好中国大学生这样做,能具体谈谈为什么吗?多谢了。
威特鲁威
以下是我的回信:
威特鲁威:
你好!
你的来信,让我想到了一个现象:给我写信,让我帮他们做选择的大多数读者,他们在来信前,自己其实已经有了一个选好的答案。之所以还要问我,无非是因为他们还不太甘心——不甘心放弃另一个其实已经被他们在心中放弃的选项。
恕我直言,其实从你的陈述中,我感觉你也已做好选择了。你想放弃北上广,遵从父母意愿回老家去国企工作,只是觉得这样是把自己的梦想甚至人生的可能性交代了,很不甘心,甚至十分痛苦,觉得进了保险箱,也进了牢笼。所以,你需要有人帮你开解一下,我说得对吗?
好吧,如果确实是如此,那我就来帮你开解一下,替你分析一下你这样选,为什么是有道理的。
实话实说,你现在的境况,跟十年前的我其实有点相似。十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虽然专业没你的吃香,不过就业形势和学校稍微好一些,一定要留上海的话也不是留不下。当时我就面临两个选项,一是回家乡所在的省份,进体制内,做一个还算安稳的工作;另一个则是接一家小型文创公司的offer。两边的工资差不多,许诺的都是五千。
当年的社会气氛,比现在可能还稍微活跃一些。“留在北上广”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件更有吸引力的事情,毕业就滚回老家似乎挺丢人的。
就像你说的,见过大城市的繁华,就这么回去了,我不甘心。
但是,那天,我在宿舍里给自己列了一张表,把生活在两地大体的开销,工作、通勤所需花费的时间,两份工作的稳定性,能否发挥我的才能,等等,都一条一条地列了出来。比较了一下两条路的优劣。
结果我发现,看似很的“逃离北上广”对我反而是更有利的选择。因为如果留在上海,即便租最便宜的房子,一个月也至少要花两千元,剩下两千多的工资,还要交水电费、通勤费,解决餐饮、娱乐之需。总之,日子会过得非常拮据。而我要去做的那份工作,像你现在一样,是不安稳的,发展的预期不确定,且工作时长还无法保证。我这个人喜欢读书,并坚信多读书会对我未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而如果我这样选,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金钱用来读书积累的。
是的,积累,列完那张表以后,我发现这个词才是决定选择的关键。
像你,一方面迷恋北上广,认为那里机会多,理想很丰满;但另一方面,又总感到现实的“骨感”,发现有机会你也抓不住。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因为你的积累还不够,这个积累不仅仅指的是你的能力,也有金钱、房产、人脉等,而想要让自己的积累达到足以抓住机会的“燃点”,你就必须向其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而如果你在北上广找一份工作,让工作榨干你的时间,房租和高消费榨干你的工资,你依然是没有积累。你貌似把自己留在了北上广,但实则你的人生是在“空转”,你只是在空耗你的年华。
是的,这其实就是大多数北漂、沪漂,漂了半天总感觉自己一无所有的原因。前几天我在B站上刷到一个UP主(1)的视频,她年纪跟我差不多,那个视频的内容就是感叹自己在北京漂了快十年了,依然是没房没车没家没男友,换了七八份工作,每份都忙得脚不沾地,最后自己啥也没剩下。
是的,挤地铁、“996(2)”、交房租、换工作,这就是大多数漂在一线城市年轻人的真实日常。而没有积累,或者少积累的“空转”,让他们始终达不到那个能抓住机会的“爆点”,这是大多数北漂、沪漂注定将遭遇的无奈悲剧。
而你,我要说你是幸运的,回家,到国企去做那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虽然看起来挣得少一些,但你攒下的钱和自己的业余时间都会更多。而且从描述上看,你父母是能给你提供助力的,这就决定了你如果还想上进的话,能够一定程度上“好风凭借力”,更迅速地完成自己的积累期。
所以,一线城市机会多,二线城市机会少,这话确实对,但这个事实是说给所有人听的“大道理”。
而回老家你能得到的“积累”多,留在一线城市你将得到的“积累”少,这是属于你自己的“小道理”。
你记着,在这种“大道理”与“小道理”相抵触的时候,一定要听“小道理”,因为它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专属甲胄”。
这像什么呢?
你知道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吧?
那一段可不是《三国演义》的原创,是陈寿在《三国志》当中就已记载的。
你看那一段就很有意思,刘备见了诸葛亮以后,是怎么说的呢?
他说:“今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而诸葛亮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诸葛亮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你用心分析一下,会发现很有意思:刘备和诸葛亮的这一问一答,就是一对“大道理”与“小道理”的争论。
你看刘备提问题说的那一套,什么“汉室衰微”啊,“奸臣窃命”啊,“主上蒙尘”啊,“欲信大义于天下”啊,这些都是“大道理”,适用于所有人,刘备可以这样讲,孙权可以这样讲,曹操不用这么讲,人家积累够了。
所以,刘备活了这大半辈子,其实没太活明白,他见诸葛亮时,一说话还是跟我们很多大学生刚毕业时谈就业一样,开口就是一堆的大道理:什么“经济下行”啊,“北上广发展机会多”啊,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怎么样啊,哪个行业更好啊……
这些对吗?都对,但这些都是大道理、大形势,不解决你个人怎么做的问题。大势是这样的,但更关键的问题是,你自己该怎样?
而诸葛亮为什么是“卧龙”呢?他聪明就聪明在,知道这些大道理如果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是没有用的。
所以,你看他一开口,谈的全都是基于每一方势力的小道理,曹操怎样、孙权怎样,而刘将军你又该怎么样。
这才是最该思考的。
说来也非常巧,诸葛亮给刘备指出的最重要的“小道理”,
就是:刘备你现在“积累”不够——兵微将寡。
所以,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拿一块地盘,作为自己的“基业”。
那这个“基业”到哪里去取呢?
诸葛亮说你去荆州、益州取!这两个地方虽然不像中原一样是“一线”,看似不发达、机会少,但比一线竞争小啊。你不是智虑斗不过曹操么?你不是东奔西走恨无家么?竞争相对较小的荆、益恰好是你的用武之地啊!你先在这里扎下根基,完成了积累,等待时机,一旦“天下有变”,你再杀回一线去就是了!
这就是诸葛亮给刘备出的主意。你说这个主意有多奇绝,其实未必,地图就那么大,刘备原先眼瞎么,看不到有荆、益二州吗?
他当然看得到。那他为什么自己没明白这个道理呢?
因为他和你现在一样不甘心,他总想硬碰硬,留在机会更多的中原,看看能不能像曹操一样“一步到位”,直接把自己的大业办成了。
诸葛亮给他的建议,就是先泼冷水: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你现在实力不够,能走的有且只有先取“基业”,做好积累,再等机会。
而且我觉得,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还包含着一种思想:他认识到成功是一枚种子,会自行发芽、生长。
这里推荐你一本书,《从1到100:模仿与创新的经营学》。
如果你不经商,其实也不必真正去读它,接受这本书传达的一个思想就好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井上达彦(不是画《灌篮高手》的那个)就说:人们总是赞美“从0到1”的突破式创新,但实际上这种创新是很难的。更多也更容易的创新其实都是模仿式的,是“从1到100”。你要先找到一个行之有效、可资模仿借鉴的成功范式(所谓的“1”),然后让这个成功范式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自己长成那个“100”。这才是更靠谱的成功方式。
你用这种观点去看刘备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就能发现道理是一样的。刘备前半辈子当“中漂”(中原漂泊者)的时候,就一直想完成“从0到1”式的创新。
什么义领徐州,什么衣带诏,什么联合吕布打曹操、联合曹操打吕布、联合曹操打袁术、联合袁绍打曹操、联合刘表打曹操,这些都是他“从0到1”的创新。
按现在的说法,刘备这前半辈子,“跳槽”了无数次,是个典型的“连续创业者”,只可惜,他一次都没成功过,他不知道成功的范式是怎样的。所以,他只能“漂”。
而诸葛亮给他出的主意的核心,就是先稳住根基,成功一次再说。
刘备很聪明,诸葛亮一点,他一下子就开窍了,在联吴抗曹的过程中,他通过模仿和扶助获得了一种“成功范式”,然后很迅速地就让这种范式“从1到100”,让成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这其实就解答了你的那个问题:
我为什么不觉得中国大学生能复制美国式的“毕业即创业”。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学生时代往往就通过打零工接触社会了。比尔·盖茨、乔布斯这帮人赚到他们第一笔工钱的年纪,我们都还在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呢!
所以,当比尔·盖茨、乔布斯这帮人开始创业时,他们其实带着已经被验证成功的“种子”用以模仿、生长的。
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临到大三、大四,才开始在学校、当地政策的鼓励下,闭门造车地写创业策划,他们根本不知道成功的范式是怎样的。
所以,我们大学生创业,搞的多半是“从0到1”式,或者说得更确切些,这叫“驱市人而战之”。
这事儿吧,就点到为止好了。
说回你自己的情况,我觉得你去一个相对稳定的企业,多做一段时间,积累一下经验也不错。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获得属于你的那个“1”,你可以观察、学习、模仿那些成功的人,有了这个借来的“荆州”,模仿来的“成功之种”,相信日后,只要你雄心不死,你会有让它生根发芽的一天。
总之,我给你的建议,跟你在来信中透露的倾向是一致的。既然形势如此,在一线城市就是漂,很难完成你现在急需的积累,那你就先安心回去,先去扎牢自己的“基业”,“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机会来临,你的积累也达到了,再杀回去就是了。
若天下不变,当个“汉中王”也不错,你说对吗?
总之,这条路无论如何都比你在一线城市毫无积累地“空转”要强得多。
这就是我给你的建议,不指望像“隆中对”那样精彩吧,只希望你看过后能坚定自己的选择,好好完成你的积累。
不要担心回去以后你自己会被拘束住,记住,只要你雄心未灭,你随时都有选择权,随时都可以出祁山,随时都可以“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
真正能拘束你的,其实只有你自己的胆识,你的内心。
(1)UP主:UP为upload(上传)的缩写,UP主即上传者,网络流行词,指在视频网站等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
(2)996: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两全法”与断舍离
2021年的考研季期间,我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他说:
小西,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最近遇到了一个让我很痛苦的难题。我在国内准二线城市一所非985也非211的学校读工科,前几个月刚跟大学里喜欢许久的女孩告白成功并成为男女朋友,但现在的问题是,我是“考研党”,目标大学是北京一所名牌院校,因为已努力很久,我相信成功概率很大,而女友是“工作党”,她家就是本地的坐地户,眼下已经有了她自己与父母都很满意的工作。
现在我纠结的是该不该为了女友改变我筹备多年的人生规划(我家是同省某县城的),是应该在考上后跟女友异地恋,还是暂时放弃继续深造,先在这座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待两人关系稳定后再做打算。可我总觉得这两种都并非“两全法”。我该怎么做,才能两全其美呢?切盼你的回复。
看过我的“西塞罗来信”系列比较多的朋友都知道,对于我所挑中的读者提的问题,我一般都会给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但唯独这篇提问,我非常直白地告诉这位同学:我答不了。因为他问我的,其实是一个到底要舍弃梦想还是舍弃爱情的问题。而且从他的提问方式看,他给每一个选项都披上了一层不那么残忍的面纱(放弃考研,被他说成是“先稳定,暂时放弃”;离开刚确定关系的女友,奔赴异地,他依然想要保持异地恋)。这个提问方式显现出对于梦想和爱情,其实哪一个他都很难割舍,一旦将来真的把其中某一个搞丢了,他一定会回过头来后悔,后悔自己当初的那个决定。不管他怎么选,后来发展如何,这种心情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来临。到那个时候他要怨谁呢?我相信,怨自己总比怨别人能让他到时稍微好受一点点。
我要诚实地回答这位同学:你的这两个解决方案都不好,没有基础的异地恋很难维持,而先工作,“稳定”后再考研的思路可能性会更低。世间难得两全法,可能你必须得在学业与爱情之间做个取舍。至于怎么选,不要问任何人,只能由你自己。
这不是旁人对你无情,我知道这种选择对你来说很痛苦,但正因为很痛苦,这样的决定,只有你自己去做,才能变得不那么疼一些。
回答完他的这个问题,我突然想起了萨特的那句话:“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了不选择。而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要面临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我曾觉得这段话很经典,但现在想来,萨特其实没有真正把意思点透。人的每一次选择中其实都包含了对一种人生可能性的放弃,所以人生是痛苦的。
真正痛苦的来源,不在于选择,而在于我们要不停地与人生某些可能性“断舍离”。而这种“断舍离”,我们一般将其柔和地叫作“成长”。是的,残酷地说,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消减你人生可能性的过程。仔细想想,这位来信的男生所遇到的那种难题,我们其实都曾遇到,只不过变换了一点问题的形式而已:我们在青春正当年的时候遇到一个喜欢的人,是驻足停下,与他(她)终成眷属,还是斩断情丝,继续前行?当我们走入婚姻的殿堂,两人情深日笃,是趁热打铁,要一个爱情的结晶,还是以事业为重,先把自己的人生调试到一个满意的状态?当父母老去,你是迁就他们的心愿,选一个稳定的工作,还是去某个大城市再拼一把?
在这些不停的选择与放弃当中,你的人生之路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窄,一切其他的可能都成了回忆,你的眼前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无论你愿意与否,你都要将这种可能性品味完。而这,就是老去。我二十刚出头时,刚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觉得特别痛苦,像从我身体上割下一片肉一样疼。再后来,选得多了,反而反应没那么激烈了。但我自己知道,并不是不疼了,只是麻木了。这种麻木,其实也就是有些人所谓的成熟。那么,怎样做选择才能把这种痛苦感减轻到最低呢?如果你仔细想想,会发现一切宗教、哲学,都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信仰的本质,就是告诉你该如何面对选择与舍弃。佛教讲四大皆空、讲放下“我执”,其实就是告诉你无论哪一种人生可能都不值得过分看重,割舍起来不要过分心疼。
基督教讲拣选与预定,讲“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其实是把这种选择与舍弃的痛苦托付给了神,让神替代人挑起了这副抉择与舍弃的重担。而儒家思想倒是强调这副担子要你自己来担,可是从孔子的“心安则为之”,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再到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它给出的答案其实并不是统一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三种或者更多关于选择的回答中,你更服膺哪种呢?至少我自己还没有遇到一种能完全说服我的宗教或者哲学,所以也可以说我的这颗心灵比当年成熟了一点,但还没有“熟透”。每一次舍弃与选择之后,我仍能感到那丝丝疼痛。记得我小时候曾看过一篇采访报道,说1998年的时候发大水,有一户农民遭了灾,母亲和妻子都被洪水卷跑了,而在危难时刻,这个农夫紧紧拉住了自己的妻子,只能看着母亲被洪水吞噬。后来有采访者问他:你为什么救了妻子而没救母亲呢?
那可怜的农夫无奈地回答:我当时没有想,只是看到老婆离我更近,我就一把把她拉住了。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得这个故事,我觉得这可能是最能让人减少痛苦的选择方式吧:如果选择过于两难,选的时候反而不要多想,听从你的内心,一旦选了就不要再后悔。这样的解答,已经很接近阳明心学和受其影响深厚的日本哲学。它可能非常适用于我们这些平素总在面对无数可能性诱惑的现代人吧,它比较简便。这也可能就是起源于日本的“断舍离”文化这几年这么时兴的原因。
我无比感谢这场提前到来的“危机”

某天,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从我辞职那一刻起,我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
过去的我在上班时是那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单位人”,而下了班之后是个读读书、写写文章、谈古论今、粪土万户侯的书生。
但从辞职那一刻起,我的身份已经变了,我不再是一半的单位人、一半的书生,我的工作和生活被连为了一个整体,我成了创业者——一个苦乐自承、风险自担、24小时都在工作中的创业者。
我告别了单位人的束缚,但也要告别书生的任性和锋锐。与过去那个安稳的自己彻底告别,才能够生存,这才是这场改变的实质。
那么,这场改变的来临,对我的人生来说是好的吗?我相信是好的。
但丁在《神曲》中的第一段诗句是:“当人生之旅行至中途,我发现自己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正确的道路早已晦涩难明……”
辞职以后,我也越发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片“幽暗森林”,需要停下脚步好好想想。
这份迷茫不仅仅是工作变动给我的,也是年龄给我的。
但丁在《神曲》中给自己设定的年龄是三十五岁,我再过三四年就这个岁数了。而我最近重读才发现,他在书中说的有些话,你必须接近这个岁数才能读懂。
比如,我们年少的时候都会被教育要“立志”,但真正长大一些就会发现,年少时的那些志向,要么压根不能作数,要么只能管你的前半生。
人的前半生是靠激情、梦想活着的,我们会基于梦想而不是现实来勾画自己的未来。这个梦可以是与心仪的爱人终成眷属,可以是从事一份什么样的职业,也可以是要赚多少多少钱。
随你怎么想,毕竟年轻,没人会嘲笑你。
有个新闻说,当代中国有超六成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自信自己可以在毕业十年内实现年薪百万。
很多人嘲笑,但我觉得倒也没啥,毕竟在青年时代,梦想本就不是应该用理性来衡量的。
可是,一旦到了但丁定义的这个“人生中途”、三十来岁的年纪,你就不可避免地会进入“梦醒时分”。
当梦想与激情随着荷尔蒙一起退潮,更多的理性来了,世界的真相开始在你面前显现。
你发现年少时做的那些梦,有些已经达成或者腻烦,有些则也许永远无法再达成。
这意味着你的人生必须面临一次重新规划与变轨。
其实广义上的“中年危机”自古就很常见,李白被赐金放还,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贾谊被贬长沙,甚至王勃路过滕王阁、填词作赋,都可以算作这种“转折时刻”。你看他们表达出来的也都是一副在“幽暗森林”里迷路时的样子: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是啊,青春的梦想在现实的钢板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人生的上半场在你与现实对阵的落败中结束。于是在幻灭中,中年危机来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或早或晚,它都要来。

怎样应对这种“中年危机”?如果我们还是那些在操场上喊“拼搏一百天,考上清北”的高考学生,那么答案是现成的。人要在这场危机中重新立志,再度校正自己的人生航向,开始人生的下半场。
孔子说“三十而立”,我总疑心他也说了这层意思——到了这个年纪,人要自己站立起来,是时候勇敢地与现实世界好好谈谈了。
但这一次“重新站立”,远没有少年立志那么简单,大多数人都是做不来的。
因为环境对人会有极强的驯化能力。三十来岁,如果你碰不上什么大变故,生活已经产生了强大的惯性,便会推着你照着原轨道继续,而你的锐志已经被现实磨平了。
所以,一番内心戏之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你说服了自己:“算了,也就这么混呗。反正过得虽然不太开心,但也没太不开心。”
当你放弃了按照想的方式去活,你就会慢慢按照你活的方式去想。或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成天以“鸡娃(1)”为乐,或是给自己找一些很零散的爱好,填充生活。
于是就有了“中年油腻”问题。在“中年危机”这个中场休息中,你没给你的生活这支球队安排任何战术布置。人生下半场的开场哨一吹响,整支球队就进入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梦游状态。下半场的表现,当然宛如中国男足。

所以,其实只有很少的人能真的从中年危机中突围,在人生的下半场抓紧时间,活成那个自己想要的样子。
真正走出来的人,也许是真的英雄,他们毅力惊人,自觉到“再也不能这样活”,痛下决心与过去断舍离。
而另一些人则要感谢造化,一场突来的变故将他们放逐出旧有的生活。
而但丁其实属于后一种。
但丁童年时代的志向是继承家业,成为一个在故乡佛罗伦萨崭露头角的政治家,在三十五岁以前,他已经部分完成了这个梦想,当上了佛罗伦萨的执政官。
但就在三十五岁那一年,他遭遇了一场突变,政敌以强加的罪名将他赶出故乡佛罗伦萨,宣判了他政治上的死刑。
被逐出熟悉环境的但丁不得不告别过去的自我,开始新的人生,他如《神曲》中神游三界一般流亡各地,见证了人生百态,他为了给自己寻找新的事业,不得不拿起笔,写出了《神曲》与《论世界帝国》。
当你以这种眼光再去读《神曲》时,就会发现它的特别之处。是的,这本书在很多构思上很像现如今的“龙傲天爽文”,作者有着犹如青年般同样炽热的梦想。
但区别在于,但丁的梦想是在遭遇“现实的毒打”后,重新燃起的。在青春梦想的灰烬当中,理想之火居然重新燃起,而这一次,它更加理性,更加坚定,也更加执着,到生命止熄那一刻,它也不熄灭。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这个“中年大叔”的立志故事,实在太激励人心了。
所以,是那场新的变化刺激了这位伟大学者,促使他走出自己的书斋,进行一次“中年立志”与新的奔跑,让他最终从自己的“中年危机”中突围而出。
请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在“人生行至中途”时,突然遭遇那片“幽暗森林”,但丁会怎样呢?他可能会成为佛罗伦萨当地的大政治家,但充其量名噪一时而已。除了研究专门史的人会知道他,七百年之后,恐怕谁也不会再记住他,更不会有那些流传后世的千古绝响。
所以,在人生行至中途时,突然遭遇一场波折,也许未必是一件坏事。
如果你对旧有的生活已经厌倦,如果你不想让人生的下半场沦为“上班保温杯泡茶、回家刷抖音带娃”的油腻模式,请把这次变化看作一次但丁式放逐,也许,上天真的安排了一部《神曲》等待你去成就。
(1)鸡娃:网络流行词,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别惹小人,这算不算一种胆怯
唐朝的时候,戡平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晚年时卧病在家。
有一天,门卫通报,说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探望。郭子仪大惊失色,连忙吩咐家中的女眷们都赶紧回避,只留下自己独自接待卢杞。
等到他客客气气地送走了卢杞之后,妻妾们就很奇怪,问:老爷,平素有那么多官员前来拜望,您从来不让我们回避,怎么偏偏这个姓卢的来了,您就反应这么强烈呢?
郭子仪长叹一声说:你们有所不知啊,这个卢杞不仅长得丑,内心还极为狭隘阴险,我怕你们看到他的相貌,忍不住失声发笑,他若记恨在心,等到他日当了宰相,但凡寻个不是,发落了我,咱们家也会受牵连。
后来的事实证明,郭子仪这个嘴就跟开过光一样,卢杞这人后来真当了宰相,他把之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罗织罪名、陷害杀掉了,唯独郭子仪一家得以幸免。
读历史这个事儿,看来真的是要有点人生积淀的。我二十岁的时候第一次读这个故事,对郭子仪的选择很是鄙夷,觉得这不就是“宁惹君子,不惹小人”的犬儒哲学吗?但到了三十岁,我重读这事儿,有了一点心得感触。
郭子仪胆怯吗?其实并不,作为复兴大唐,在疆场上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沙场老将,他并不害怕死亡。但他一定很害怕自己死得不值——我郭子仪是什么人,你卢杞算什么东西啊,我要是因为一次讥笑被你给记恨上了,最终遭陷害而死,那岂不是太不值当?
所以,郭子仪不得不“让”了卢杞一把,就像我们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出门时,也不得不远远地“让”着粪车、垃圾箱,免得被它们泼了一身脏污。
郭子仪的不惹小人,不是怕对方,而是一种对卢杞这种丑陋小人人生价值最大的鄙夷。
当然,在这鄙夷当中,可能还有郭子仪的一点小小的无奈。郭子仪知道卢杞是小人,甚至满朝堂应该都知道这家伙是个王八蛋,但郭子仪却又预感到这小子日后一定会飞黄腾达,并会肆无忌惮地挟私报复。
这是咋回事儿呢?
因为郭子仪把时局看得很透。
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中后期,是一个皇权受到了极大打击的时代,这个时候皇权的第一优先事务,已经不再是怎么恢复战后经济,而是怎样收拢手中的权力,威慑百官。在这样的时代里,皇上所要优先选用的人才,就不会是有操守的正人君子,因为正人君子做事有底线,处事讲原则,无法起到震慑百官的作用。
可是,小人不一样,他们无底线,不讲原则,可以无所顾忌地罗织、撕咬。把这么一个人放到高位上,自然就会让百官、百姓战战兢兢。所以,任何皇帝在这种时候都会优先任用小人。
久经历练的郭子仪明显看出来了,那时就是一个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时代。你郭子仪就算头铁,想要独力对抗这种大势也没有用。甚至即便你凭一腔血勇,趁着卢杞这厮未成气候,抄起长刀,一刀把他给结果了,也没什么用。即便杀了一个卢杞,还会冒出“张杞”“王杞”“李杞”,因为这种人的起势是环境使然。
郭子仪的产生是偶然的,所以也是宝贵的。
但卢杞的产生却是必然的。
就像粪坑里总会生蛆,垃圾堆总会招苍蝇一样。你怀着一腔义愤扔个炮仗把厕所炸掉,粪坑依然是那个粪坑,只是你白沾了自己一身粪土。
所以,还是少做一点炸粪坑的举动吧,离这种人远点。这不是胆怯,这只是鄙夷,这只是无奈。
但退让等于让小人得逞吗?不是。
中国古人说“常以冷眼观螃蟹,看尔横行得几时”,西方人说“宙斯想让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当无底线的小人越聚越多,调门越喊越高,身上的病菌互相传染,他们最后一定会迎来一个节点,彼此内卷,互咬互撕,最后一起灭亡。
何况如前所说,任何小人的得志,也不过就是顺应了时代的一时之用,夏日的蚊蝇可以在一潭死水里做出一个道场,可是当寒冬重来,灭亡就是它们迟早的下场。
你看,卢杞这个家伙最后下场就很惨,也很有戏剧性。
唐建中二年(781年)的时候,卢杞通过苦心投机钻营终于拜了相,但仅两年的时间,这小子就把朝野搞得天怒人怨。两年后他就被贬出京,连降数级去远恶小州做长史。
卢杞走的时候还不死心,说了一句特别灰太狼的台词:“他日必蒙复召为相”——我还会回来的!
过了些年,唐德宗确实有重新重用他的意思,想先下诏把他调个饶州刺史当当。但因为卢杞名声实在太臭,他不敢在白天写诏书,只敢在晚上趁着群臣不上班,偷偷让给事中草诏。
可值夜班的给事中当时就不干了,紧急摇来了众大臣,一起觐见德宗,恳请他收回成命。
看见群臣的这个阵势,德宗还想给卢杞说说好话,说:哎呀,你们看小卢这几年改造得也知错了,就给他个小州刺史干干,难道不可以吗?
宰相不咸不淡地来了一句:陛下口含天宪,就算给他大州刺史当又有何难呢?只不过这样任用奸佞,要是激起天下人的不满,皇上您只怕也难办啊……
其实,本来皇上对卢杞这种人也没什么真感情,就是想用他干干脏活,一看这阵仗,知道这小子的利用价值已经没了,该扔了。于是,他立刻做出一副被奸佞所误的痛悔状:哎呀,不是爱卿们提醒,朕几不能识其奸啊。既然他如此王八蛋,那就再贬一贬,平个民愤吧,让他去澧州做个别驾!
卢杞得诏后也很干脆,干脆得死在了澧州,死得像条狗一样卑微。
“看尔横行得几时”,古人诚不欺我。
在风云诡谲的中国帝制时代,郭子仪的人生是个特例,后来曾国藩对郭子仪有个评价,说“古今立不世之功而终保令名者,唯郭汾阳一人耳”。
是的,如果说郭子仪的人生目标是“立不世之功而保令名”,那他当然不愿与卢杞这样的小人过多纠缠,那不过是一只苍蝇,时候一到,会自取灭亡,打他还害怕脏了自己的手呢。
所以,在生活中,若你碰到同样难缠、狭隘的小人,不妨也照此办理——我们不与他们纠缠,不是怕了他们,只是他们甚至不配我们投去鄙夷的一瞥。
让我们把眼光瞄向正事,瞄向真正值得的功业。
少去炸厕所,他们不配,你不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