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章 说话九“要”

书名:说话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你的高度 作者:栾玥 本章字数:28522 下载APP
古人说:“夫者存亡,嘴舌有责。”话虽然说得有点儿严重,但其中包含了说话之于人生的重要而深刻的意义。一个人是否能够走上成功的道路,或者能够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多远,不能说完全取决于他在说话时是否掌握分寸,但“嘴舌”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的确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嘴舌”好坏也确实会对我们的人生道路产生一定的影响。
要乐观:让你的话语始终充满正能量
乔布斯:如果还没有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那就不断地去寻找,不要急于做出决定,正如一切凭感觉去做的事一样。
人的情绪很难琢磨,谁都有轻松和开心的时候,也都有焦虑和沮丧的时候。情绪的好坏,代表的是人在一定时期的心理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社交环境。
一个性格乖张、充满负能量的人,总会为与之接触的其他人带来负面感受;而一个性格开朗、颇具正能量的人,则往往会给自己的生活周边带来轻松与融洽。正如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所说:“开朗的性格不仅可以使自己经常保持心情的愉快,而且可以感染周围的人们,使他们也觉得人生充满了和谐与光明。”这便是所谓的“情绪也会传染”。
那么,情绪传染的最主要通道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话语。因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就是说话,我们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口头表达传递给他人的。在传递过程中,话语和语气直接承载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因此,当你处于社交场合时,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使你的话语始终充满正能量,对保持和提高社交质量而言非常重要。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一场毕业典礼上所做的一次演讲,就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这一点:
……幸运的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我在20岁时和沃兹(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在我父母的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我们干得很卖力。十年后,从车库里起步的苹果公司就发展成了一个拥有20亿资产、4000名员工的大企业。那时,我们刚刚推出我们最好的产品——Macintosh电脑——应该是在第九年,我刚满30岁。可后来,我被解雇了。怎么会被自己办的公司解雇呢?是这样的,随着苹果公司越做越大,我们聘用了一位我觉得非常有才华的人与我一道管理公司。开始的一年多,一切都很顺利。可随后,我们对公司前景的看法开始出现分歧,最后只能闹掰,而董事会站在了他那一边,所以在30岁那年,我离开了公司,这件事也闹得沸沸扬扬。我失去了成年后的整个生活重心,简直心力交瘁。一连几个月,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感到自己给老一代创业者们丢尽了脸,我扔掉了曾握在手里的接力棒。我去见了戴维·帕卡德(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和鲍勃·诺伊斯(英特尔公司创建者之一),想为自己把事情搞得如此糟糕而道歉。这次失败弄得异常喧哗而骚动,我甚至想过要逃离硅谷,但是我渐渐地觉得,我仍然热爱我过去所做的一切,在苹果公司出现的这次风波,丝毫没有改变这一点。我虽然被拒之门外,但仍然深爱我的事业。于是,我决定从头开始。虽然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被苹果公司炒鱿鱼是我一生中碰到的最好的事情,尽管前景未卜,可从头开始的轻松取代了保持成功的压抑,使我进入了一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在此后的五年里,我开办了Ne XT公司和皮克斯公司,还爱上一位了不起的女人,后来娶了她。皮克斯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它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室。一个真实而显著的事实是,当苹果公司买下Ne XT后,我又回到了苹果公司。我们在Ne XT公司开发的技术,成了苹果公司重新崛起的核心内容。我和劳伦娜也建立了美满的家庭。我确信,如果不是被苹果公司解雇,这一切绝不可能发生。这是一味苦药,可我觉得很有利于治病。生活有时会给你当头一棒,但不要灰心丧气。我坚信,使我一往无前的唯一力量正是源于我挚爱着我所做的一切。所以,一定得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选择爱人和选择工作都一样。工作是生活的一大部分,使自己满意的唯一办法是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而做有意义的工作的唯一方法是热爱自己的工作。你们如果还没有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那就不断地去寻找,不要急于做出决定,正如一切凭感觉去做的事一样。一旦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感觉就会告诉你,就像所有美妙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好,因此要不断地寻找,直到找到它,不要半途而废……
被公司炒鱿鱼是非常沮丧的事情,尤其是被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一个具备伟大潜质的企业逼走,不仅会备感沮丧,而且一定会深切体会到事件所带来的那种羞辱感。按常理来说,当乔布斯提起这件事时,就算带有怨恨情绪都不为过,但他以非常平静甚至带有一些戏谑色彩的口吻讲了出来,更重要的是,他还以此为案例和依据,向听众阐发了这一事件带给自己的感悟及其激发出的奋斗不息的强大动力。
无论是谁,在生活和事业中,都难免遇到各种委屈和挫折。当事情渐渐平复后再来回首往事时,也许大多数人都能达观地对待过往,但我们是否也能像乔布斯一样,在达观的同时从中获取继续前行而且前行力度更大的那股劲儿呢?还真难说。一个人只有客观冷静面对逆境又充满正能量,才能在逆境里汲取更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他每一次提到逆境时的言谈中,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随即影响到更多有上进心的人。这才是真正的乐观。
不管纵观历史还是横看全球,那些公认的成功人士几乎都具备一定的乐观态度和精神,也善于借助一切场合将他们的乐观通过话语展现出来,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从著名企业家褚时健为周桦的传记作品《褚时健传》所写的序言中,能明确感受到一位耄耋老人充盈全身心的正能量:
一个人如果庸庸碌碌地活,我相信是不会有什么人生经验的。
回想这么多年来,我自己做得最问心无愧的就是:没有庸庸碌碌地生活。我十几岁在家乡时就帮着母亲谋生,从那时起,我就没有闲下来过,更没有混过日子。几十年来,我扛过枪打过仗,也曾经在政府机关任职,后来则是长期做经营企业的事情;曾经有过人人都羡慕的辉煌,也跌落到人生最低谷过。不管在什么阶段,在什么年龄,我都在全心全意地做事,一个人不虚度时光,要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人生才有价值。
……
曾经有人评价我是这个国家最有争议的人之一,我的人生的确也起起落落。不过,活到今天,我觉得一切都是经历,都是财富。没有那些得到,没有那些打击,就没有今天的褚时健。
我人生里没有服过输的时候,但我都是和自己较劲。我希望我的人生价值都体现在当下,而不是昨天曾经如何。
……
岁月流逝,不知不觉我也是年近90岁的老人。命运待我很宽厚,让我在经历过这个国家和民族半个世纪的跌宕起伏之后,还能看到今天翻天覆地的盛世景象。今天的年青一代比我们要幸运很多,我们这一代人,人生中有很多妥协的地方,但今天的年轻人可以更多地做自己。
大多数人对褚时健的经历都很清楚,他曾经迈上过成功企业家的高峰,也跌入过牢狱之灾的低谷,年过古稀丝毫不服老,再次像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一样开始创业,并迅速打造出了一片广阔天地。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一股强大的驱动力,而这正是如今年轻人比较缺乏的精神食粮。可以说,一句包含正能量的话语,与当下很多人的心理需求非常契合。因此我们在日常交流中,不妨多讲讲“充满阳光”的话语,对别人对自己都是一种鼓舞。这样有意识的鼓舞性话语,对人的健康成长、对事业的良好发展,都能潜移默化地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说过,乐观的人会永葆青春。他不仅能够使自己的人生始终积极向上,也能通过话语的传播和情绪的感染,使与他接触的其他人受到影响。没人喜欢听丧气的话,没人喜欢被负能量笼罩,我们在与人交往的一切场合,都愿意主动接受对我们的未来人生能产生巨大心理支撑和鼓舞作用的话语;一个在话语中总是饱含正能量的乐观之人,必定是别人最愿意亲近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人。所以,做人要乐观,说话要阳光,从你心里流露出来的情绪要稳,从你身上展现出来的能量要正,这样才能锻造出最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健康的人生旅途。
要亲和:居高临下的说话姿态不可取
王石:中国人讲属相,我属虎,1951年出生,今年63岁。我曾在中国西北的沙漠上当过五年兵,复员后做过工人,也做过技术员,这是32岁前的经历。
近些年来,“亲和力”已经成为励志语境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它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能否取得成功或者取得多大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在教育领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这意味着它能够对人格的构建和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一定意义上或者有的时候,亲和力甚至比能力更重要。
一个具备很强亲和力的人,最基本的表现在于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时的说话语气、方式和内容能够使对方感到亲近而愉悦。与其他决定口才好坏的因素不同,亲和力是在比较综合的层面反映了一个人的口才能力、性格特点甚或整体素养,决定一个人在群体心目当中能够产生亲近感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一个亲和力很强的人,还能够为自己所在的群体以及所接触到的人带来健康良好的影响,进而形成连锁效应,惠及很多人。
无论纵向研究古代人,还是横向观察当下人,那些能够留名史册和众人皆知的成功者,大多都是具备极大亲和力的人。他们的亲和力,总能体现在日常交际时的话语中。
2014年2月,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在日本东京的无印良品总部,受邀发表了一次演讲。在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王石始终像一位和蔼和亲的邻居家老大爷一般,向异国的年轻听众们,自述自己亲手创建的万科所走过的30年历程,以及它给自己带来的深刻感悟。在演讲一开始,王石是这样介绍的:
非常荣幸,无印良品公司利用年会的机会给我安排讲演。我先要简单介绍我这个人,中国人讲属相,我属虎,1951年出生,今年63岁。我曾在中国西北的沙漠上当过五年兵,复员后做过工人,大学毕业后在铁路公司做技术员,也做过政府公务人员,这是32岁前的经历。1983年,也就是我32岁那一年,辞去政府公职到深圳经济特区学习做生意。一年之后的1984年创建了万科。
照片上(现场放置的屏幕上展示了一张照片)是我当兵的时候,那是四十年前——我也曾年轻过。我们看最右边的照片,那是1984年万科创立的时候,在成立大会上我的形象,我当时的体重是69公斤,三十年过去了,我现在体重是67公斤。我们知道,一般来讲,到了中年创业之后,体重就会加重,肚子增大,由于我比较在乎我的体形,所以不但没有增加,还减少了两公斤,在这方面日本民族是很讲究的。
为什么日本人长寿呢?我体会是三个原因:第一是饮食。我去过世界很多地方,饮食上最喜欢日本菜。无论从外形、味道还是营养上,我认为日本菜是世界上最好的。第二是运动,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泡澡。饮食、运动、泡澡,我都很喜欢,今天我就是这样一个状态,这和学习日本文化是有关系的。
王石在自我介绍时,并没有像那些一夜成名或者一夜暴富的人一样,以暴发户的姿态高高在上地看待别人,而是从任何一个普通老百姓都容易谈起的话题——属相入手,告诉别人自己的年龄和基本经历,不仅拉近了自己与听众的距离,还有意无意地向日本听众传播了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常识,同时用寥寥数语便介绍清楚了自己的大致履历,演说能力可见一斑。在用词和用语上,早已功成名就的王石也并没有给在座的普通听众带来丝毫盛气凌人的感觉,从头至尾都是低调朴素的话语,使听众能够始终与他保持在一个非常亲近的心理距离内。在紧接着说到的体重、饮食、运动甚至泡澡这些话题,无一不是人人可以参与且极其熟悉的话题。
可能是出于演讲地在日本,听众绝大多数都是日本人的考虑,所以王石也没忘记结合日本文化或民族特色,以及日本人的某些生活习惯,来分享自己的经历与喜好。如此一来,能更进一步地使听众消除因彼此陌生和国籍与民族有别而产生的心理隔阂,他无比强大的亲和力顿时深深地感染了日本听众,给对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但是,说话亲和并不意味着只能谈论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最常交流的普遍话题,也要针对交流语境、场合和对象的不同,将谈论话题与主旨自然而然地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具有高质量和分量的说话亲和的表现。王石在此次演讲的最后,将演讲内容提升到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高度:“中国企业向日本企业学习,与日本企业合作,带来的不仅是中国企业成熟度的提高,也会促进中日间的友好交流。我相信,对美的共同追求不仅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也会增进我们中日两国的友谊。”如此升华,既具有高度和深度,又能引发所有人的共鸣,是难得一见的一次体现亲和力和亲和之力量的好的交流范本。
关于说话亲和的巨大作用,在古代典籍中屡见不鲜。比如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战国时期,鲁国国君鲁平公想任用孟子的学生乐正子主持国政。作为老师,孟子当然非常高兴。同样身为孟子学生的公孙丑问老师:“乐正子真的很有本事吗?”孟子说:“如果真要论本事、见闻、知识等方面,乐正子都不如你公孙丑,但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那就是他对人的态度始终特别好,一点儿都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因此有很多人都非常愿意聚集和团结在他的身边,因此他一定能够治理好国家。”公孙丑向老师孟子提问,含有对师兄弟不服和质疑的成分,但经过孟子的分析和解释后,包括公孙丑在内的很多人都立刻明白,要做像主持国政这样的大事,并不是你能力多强就能胜任,只有大量的人才共同发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而要将那么多能力出众的人都安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运用起来,首先需要的最重要品质不是你有多强的能力来做事,而是你有多大的亲和力来团结一个强大的团队共同做事。
可见,我们在一开始提到的“亲和力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的观点的确并非空穴来风、信口开河。从王石和公孙丑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亲和的品格不光在日常交流中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在很多重大和高深层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社交场合与人谈话时,培养自己的亲和气质,提升自己的亲和力,是极其有必要的事。
那么,究竟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够更快更好更容易地使自己的亲和力得以提升呢?
1.放弃自以为是的思想。
人与人交往时,之所以会给别人留下“高冷”而不亲和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自以为是的思想在作祟。它是亲和力的死敌,属于盲目的自视甚高或恃才傲物,丝毫不利于拓展交际圈和深化影响力。只有放弃自以为是的思想,时刻保持真诚的谦虚和适度的谨慎,你的大脑和内心才有可能接纳更多来自外部的东西,也才能因为善于主动接纳而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亲和。
2.摆脱坐井观天的观念。
坐井观天的人,很容易沉溺在自己的一口小井里,看不见外面更广阔的天地,要么故步自封,要么保守、封建,也就不容易与他人在情感上较好地沟通,更不用说有多少亲和力了。要改变或者摆脱观念,其实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既然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般都具有些根深蒂固的性质;而且观念在形成时,牵扯的因素必定不少。所以,要想改变不良观念,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导致它形成的不良因子,从根本上重新认识问题或事物,进而才有可能彻底剔除不良观念。
3.培养乐于助人的品格。
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很容易给他人留下美好而容易亲近的印象。每个人都有害怕麻烦的心理,而帮助别人恰好是在主动为自己“找麻烦”,因此要想使自己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必须先要认清乐于助人的好处,进而培养乐于助人的习惯。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不仅会为别人解决问题,更能为自己逐步铺垫出平坦的前行道路。
4.塑造热情参与的态度。
很多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回避一些场合或社交活动,给人留下不合群的不良印象。塑造热情参与的态度并在需要的时候积极投身其中,是提升你在他人眼中的认知度的最佳方法。要塑造这种态度,无非需要克服一些拒绝或害怕置身于陌生人群与环境的心理障碍。其实只要先逼迫自己多参与几次,等习惯了与“陌生”打交道后,心理障碍自然会慢慢消除,亲和力也便有了生发和强壮的前提。
5.开拓海纳百川的心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身上一切美好品质的形成,似乎都有个前提,这便是广阔而包容的心胸。一个能容得下世间很多不美好的人,在别人眼中必定会是一个特别美好的人。有句话叫“人的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我们没必要计较自己在某一时期或某个阶段的小心眼儿,只需要放眼未来,从此时此刻做起,学着以平常心接纳自己所遇到的所有现实,并且积极应对,那么未来一定会越发美好。
要自信:精神面貌绝对提升说话形象
小泽征尔:不对,一定是乐谱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
人活着主要靠什么?精气神。尤其在中国或者东方文化圈内,精气神是普遍被提及并被重视的概念。一个人精气神是否充沛,自信心能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自信的人,看上去总是容光焕发,精神面貌一般都会很好。当他与人交谈时,会因为美好的说话形象而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同时,自信并不代表自大。自信的人有基于能力和水平的底气,它不会因为别人的质疑而有丝毫松动,也不会因为一时没有受到认可而自我怀疑。相比而言,自大在表面上看与自信可能有相同的表现,但是自大经不起外界因素的碰撞,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有句话说,自大是自卑的表现。的确,在很多时候,很多人的自大往往是因为在一些方面存在软弱点和薄弱点而得不到外界认可,从而只能通过对自身的不断美化和强化来塑造出相反的特征表现。自信会为精神面貌增色添彩,而自大却会有损个人形象。因此,我们在对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时,一定要分清楚他身上展现出来的到底是自信还是自大,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取长补短,学习或者摒除。
2014年2月,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受邀在日本东京无印良品总部演讲,当讲到“道路选择”的话题时,他说:
1995年开始评选大陆富豪100名,排第一的名字不时更换,但我从来不在100名的名单里。其中原因是,1988年万科股份化改造,4100万资产做股份,40%归个人,60%归政府,明确资产的当天我放弃了自己个人拥有的股权,一直到今天我在万科拥有极少的股份。
之所以放弃资产,第一,我觉得这是我自信心的表示,我选择了做一名职业经理人,不用通过股权控制这个公司,我仍然有能力管理好它;第二,在中国社会尤其在80年代,突然很有钱,是很“危险”的……在名和利上只能选一个。我的本事不大,我只能选一头,我就选择了名。
这主要是两点原因,第一点,我们知道,传统来讲,对一个公司的管理,当然你拥有股份,你就拥有非常大的发言权。对我来讲,第一,我是非常有自信心。我认为没有必要通过股份控制来管理公司,我是凭我的能力。换句话来讲,如果董事会认为我不称职,随时可以换。我没有必要通过公司股份达到管理公司的目的。这是我第一个考虑,就是自信心。因为我们发现要做一番事业,自信心非常重要。第二点,是基于中国文化的现实环境。……所以,如果突然文化改造——那是二十五年前——突然我很有钱了,我会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地位。中国历年来的富豪排行榜上,就我所知,排在第一的有三位我很熟悉,这三位当中一位现在长期流亡海外,不敢回国;还有两位锒铛入狱。当然在中国也有很多很有钱的人也好好的。但是对我来讲,我觉得我必须选择,就是在事业出名方面还是在有钱方面只能选一个。如果你既很有钱,又很有名,这在中国是不允许的。就像我现在,因为有了名气,被社长请来演讲,这是名声。但是你突然非常有钱,那在中国是个麻烦事。可能有人很纳闷儿,说你的钱放弃后给谁了?放弃了,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做公益。现在万科的公益基金的种子基金就是我放弃的这份股权,目前主要在中国。第一,做自然环保。第二,做儿童医院——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公司是谁的?不是我的。所以我把自己定位为什么呢?就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我凭我的能力来管理这个企业。这就是我想介绍的我个人的这样一个身份。
通过王石的演讲片段可以看出,他自信心十足,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非常清醒、深刻的认识,因此他相信自己能够靠能力而非股权来管理好公司。他没有将自己定位成“老板”的角色,而是以一位职业经理人的态度,靠着多年练就的本事来经营公司和事业。如果他的自信不是源于对自己真实的认识,他也不会在商界做出有目共睹的成就。因为这份强大的自信心,王石的精神面貌始终处于焕发状态。我们都知道,王石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位曾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优秀登山爱好者,获得过广受认可的重要运动奖项。另外,王石还曾因出众的个人形象和精神面貌,以及多年积累的个人影响力,被一家世界级的著名手机企业选为代言人,拍摄过形象广告。而在日本无印良品的这次演讲,自然受到广泛的好评。
自信之所以能对人的精神面貌起到很大作用,是因为它本身是比较难动摇的。真正的自信基本上不会在受到外界影响时打折扣,因为它并非一时之间产生的,而是经过时间积淀、经验积累、事实验证的产物。因此,当一个对自己的某方面非常自信的人遇到别人质疑时,他的自信可能会表现得更加坚定,对提升自我形象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日本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曾经历过的一件事情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小泽征尔是享誉全球的指挥家,他曾经在参加一次指挥家大赛时自信满满地站在世界级舞台上,按照评委会给出的乐谱认真挥舞着指挥棒,指挥着众多音乐家演出。在演奏过程中,他忽然听到有一个地方的曲调和和弦很不和谐。一开始,他以为是乐队演奏的问题,于是停下来重新指挥演奏了一遍,但声音听上去仍然没有什么改观。于是他得出了肯定的结论:一定是乐谱的问题。但是,在座的所有评委和音乐家都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而是小泽征尔听错了。要知道,与他持不同意见的可都是音乐家里的天皇巨星,全是无比权威的音乐家,只要他们说乐谱没错,那就肯定没错,但是小泽征尔考虑了一番后,仍然自信满满地说:“不对,一定是乐谱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这句话出口后,评委席上立马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音乐大腕们集体起立,恭贺他获得大赛冠军。原来,评委们专门为这次大赛中那些实力不俗的指挥家埋了一个“地雷”,专门考验他们的自信心与坚持自我的能力。在小泽征尔之前,已经有两位实力派指挥家就因为发现了错误却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而没有当场在权威人士面前指出来,从而被淘汰出局。小泽征尔凭借着不俗的实力,以及靠着一句话而展现出来的饱满自信心,最终完全胜出,赢得了大家异口同声的喝彩。
小泽征尔的自信与王石一样,完全来自之前多年的培养。他们在各自的事业领域,经过长期的跋涉与磨炼,成了数一数二的“顶尖高手”,无论外界对他们的自信施加怎样的压力,都很难给他们带来足以引起重视的障碍。大多数自信心较强的人都属于这一类,自信完全由锻造而来。但凡事总有例外,有一些人的自信是因性格所致,他们无论是对自己了解和熟悉的领域,还是对初次接触和不甚明白的领域,都能够展现出一份独有的自信。
俄罗斯著名戏剧家斯坦尼夫斯基曾讲过一件事情,他在排练一场喜剧时,女主角临时有急事不能参加演出,在节骨眼儿上,剧组将负责服装道具的一位女性拉进来配合排练。毕竟从来没有演过戏,所以这位女士排练了几场都让斯坦尼夫斯基很不满意,他甚至表现出了耐心被耗尽的情绪,直接对着这位女士一通批评。谁知这位女性听完后,只是很坚定地说了一句:“继续排练。”从那一刻起,后面所有的戏,她都演得比较到位,让剧组大多数人都比较满意,就连挑剔的斯坦尼夫斯基都高兴地夸赞她:“我们又多了一位表演艺术家。”
这个故事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自信的力量。这位从未演过戏的女士不可能因为专家的一句批评就如醍醐灌顶,她之所以在此后能广受好评,除了被斯坦尼夫斯基的批评激发出了一些灵感之外,更多的则是她对待批评时展现出来的自信为她的形象加分不少,她通过短短一句话让人们看到了她不受外界干扰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瞬间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好感。
自信是一种气质,展示自信的话语不一定需要太多。很多时候,你只需要说出带着自信的寥寥数语,就能使听者的心情立刻变得愉悦起来。社交不是比赛,但社交场合通常像比赛场上一样,在众多谈天说地的人中间,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能够胜出的,往往只有那么有限的几个人。在你未来的社交活动中,如果想要凭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形象气质成为有限的胜出者之一,那么请拿出你的自信吧,而要获得这份自信,首先就得像王石那样,不断练就本领,靠本事说话。
要宽厚:须怀揣一颗大度体谅的仁心
李嘉诚: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
我们先来看一则故事。
话说清朝康熙年间,山东聊城有一个傅姓人家,在盖房子时因为地基占用的事情与邻居家发生了口角,于是傅老爷写信给京城为官的儿子傅以渐,希望他能够借助权力来向邻居施加压力。傅以渐是清朝开国状元,官场上响当当的人物。他收到信件后为家人的斤斤计较感到哭笑不得,赶紧提笔写了一首后来流传甚广的打油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到他的书信后深感羞愧,赶紧主动向邻居家让出了几尺地基,而邻居见此情形,也主动退让了几尺。于是两家之间就出现了一条胡同,后来被人们唤作“仁义胡同”。
其实与仁义胡同类似的传说有很多,除了发生在山东聊城傅家的这个故事之外,再比如出现于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也与宽厚仁义有关。这个典故之所以在后来能被人们安放在各自喜欢的不同人物身上,无非说明人人都尊重拥有大度仁心的人,都推崇宽厚体谅的美好品质,这就是康有为所提倡的“开诚心,布大度”。也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实业家欧文所说:“宽宏精神在一切事物中最伟大。”
在社交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温文尔雅的成功人士,他们为人朴实,待人大度,说话宽厚,素养精深,在人群中拥有很高的威信,处处都能表现得令人信服。比如华人首富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著名企业家,我们从网络上到处流传的他的语录中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
比如:“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十双有五双是旧的。皮鞋坏了,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
从他的这段话中,我们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亿万富豪,他倒更像一位朴素节俭的普通长者。从他对穿着打扮的观念上,我们就能感受到他性格中温和宽厚的一面。有人说,不纠结于外在装扮的人,大多都是胸怀宽广的人。只有严于律己,才能宽以待人,这话放在李嘉诚身上极其精准。
比如:“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广结善缘,自然能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做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在为人处世上,李嘉诚身上既有道家“无为”思想的泰然,也有佛家慈悲情怀的宽厚。我们可以想象,李嘉诚从零起步,半生经营,能够成为全球华人的商界领袖,与他身上的宽仁品质必定是密不可分的。
比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只有反过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都对。”
这段话反应了李嘉诚一贯倡导的生意经——要想赚钱,首先要对得起为你赚钱的员工。他将自己经营的企业当作一个大家庭来对待,本身就是心胸开阔、性格宽厚的体现。
比如:“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
“舍”与“得”是一个古老的辩证话题,可许多人很难真正理解“有舍必有得”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生一世不可能仅靠自己就能顺利地过完一生,无论是谁,都需要与他人打交道,在此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最终难免损人不利己,这也是性格狭隘、不宽厚的表现。
与李嘉诚同样著名,也取得了巨大商业成就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以温柔、宽厚之心待人,让彼此都能开朗愉快地生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事。”在成功的企业家们看来,宽厚的心既是做人不可或缺的品质,也是做生意最需要的素质。
著名房地产商潘石屹曾经在2008年接受和讯网采访时,与记者之间有一段对话,能够从中看出他在说话做事为人方面的宽厚品质。
和讯网:……我记得张鸣教授讲他面对学生讲课时,一旦他的意见和学生意见不一样,就会觉得学生眼睛里有杀气。人与人观点一旦不一样,就会表现出极其亢奋和暴力的态度。这是这个社会最令人担心的地方。
潘石屹:我跟他的观点相反,我觉得这个社会越来越平和。你想想“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的态度、人和人之间用的语言,还有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在北京的大街上,两个人骑自行车撞了,什么事都不做,就开始吵架。……今天我们再看看马路上,还有谁会不小心撞了一下就吵架?互相之间赶紧说声对不起。从“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现在,其实人和人之间更加礼貌、友善、有爱心了。唐山大地震的时候,中国人捐献出来的钱比今年5月份四川发生大地震的时候少得多,就是从财富百分比来说也不低,所以不要认为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暴力,尤其不能对年轻人这样讲。而且我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年轻人掌握的知识比年长的人多得多。我有一个同学,他女儿到英国留学,他跟我说如何管孩子的事情。我问过他一个问题:“你的女儿现在拥有的知识是你拥有知识的多少倍?”他很惊讶,问我有多少倍。我说:“有没有十倍?”他说:“你说的是信息,不是知识吧?”我说,不,就是知识。他说,不止。所以我觉得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大的知识共享平台、交流平台,这比任何时候的进步速度都要快。
我们习惯于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指摘挑剔、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总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与以往相比最差的时代,所以在言语上总有非常愤青的表现。但是,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见得如此,我们可能只是疏于认真对待、了解和分析我们生活和生存的环境而已。潘石屹面对记者时,能够举出实例说明时代一直在进步,而且特意提出了向来饱受诟病的现代年轻一代身上的优点,使我们真真切切看到了一位成功企业家对待时代和未来的宽厚态度,也便对他所取得成就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
做人大度宽厚,最基本的表现就在日常说话上。一个说话句句像吐刺的人,不管他性格多温和,心胸多宽广,为人多慈悲,也不见得能招人喜欢;反之,一个嘴甜心苦的人,无论自我标榜多有仁心,也只不过是嘴上功夫,会沦为笑柄。因此,宽厚实际上不只是一种性格或者待人接物的态度,而是一种品行,由内外兼修而得。真正宽厚的人,在做事和说话的方方面面都能够体现出来。
我国古代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去世前力主提拔蒋琬主持朝政,很多人对此都不太理解,而诸葛亮却说,蒋琬是个绝对为人宽厚的人,足以堪当大任。后来,蒋琬上台后,属下有个叫杨戏的大臣,因性格孤僻,不善言谈,即便在蒋琬与他对话时,都表现得冷漠无比,所以有人就在蒋琬跟前表达了看不惯的意思,想不到蒋琬大度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秉性与脾气,杨戏是个不会恭维人的人,所以在我跟前说不出好听的话,但他也知道说不好听的话会让我难堪,索性不如沉默,这是多高贵的品质啊。”不仅如此,蒋琬在政事上一直比较信任和重用杨戏,也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对方的优点。于是就有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说法。
真正宽厚的人说话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来不在言辞上使别人有哪怕一丁点儿的难堪,而当别人的话语使自己难堪时又总能或保持沉默或一笑了之,即使他们心中有一万条反驳的理由,也不一定会立刻表达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仅仅觉得一来二去的“嘴仗”会伤及自己的面子或者有可能使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而是他们发自内心地不想让对方心有不悦。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领悟和学习的境界。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切使你心中产生嫌隙的因素说到底都是浮云,都是历史云烟中的“秦始皇”,只有那颗宽厚大度的仁慈之心才是真正值得人们永远继承与发扬的“万里长城”。
要巧妙:当你无可奉告时该怎么回答
李肇星:谁说的?!她会的很多东西,我都不会。她蒙古语说得很好,歌也唱得好,乒乓球也打得好。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有人提出某个问题时,要么因不便于回答,要么因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从而难以张口,出现很尴尬的局面。
我们通过新闻媒体或者各种记者见面会,也看到过另一种情况:一些公众人物,特别是外交人士或者法律界人士,在答记者问时,面对不好回答的问题,总喜欢用一个成语——“无可奉告”。
无可奉告,意味着对方所提的问题不好回答,是一种较有礼貌的拒绝给出答案的应答方法,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使用还算得体。但是在不太正式的场合或者日常生活中,如果用“无可奉告”来应付不想回答的问题,就会显得比较生硬,也会对社交氛围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在日常与人交流时,当你真正遇到“无可奉告”的情况时,到底该如何巧妙应对,才能使听话人更感舒服,使社交氛围不至于尴尬,这就是一门学问。
在世界外交史上,出现过很多优秀的外交家,因为工作性质,曾无数次碰到过各种难以回答甚至“不怀好意”的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即便不能或不好直接给出答案,也都能够回答得比较圆满,不光不会使提问者产生被敷衍和冷落的感觉,听众还能通过他们的巧妙回答,感受到他们身上存在的优点或闪光点。那些巧妙的应答话语,体现了他们高超的社交艺术和处世智慧。
我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就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家,他曾多次面对媒体提问,遇到不便直接回答的问题时,总能以非常巧妙的方式应对,不仅不会给双方带来尴尬的感觉,而且能为整个社交场合增添不少轻松与欢乐。
2013年,早已从外交岗位上退休的李肇星参加完会议后走出人民大会堂时,遇到了围观采访的记者。年过古稀的李肇星虽然看上去头发已经花白,但笑声爽朗,说话语速仍然较快,大脑反应速度更是非常人所能及。
当时,李肇星正与其他人聊天,有一位记者上前提问:“您对新任人大发言人傅莹有什么评价?”这样的问题说难不难,说容易其实也不好回答。作为前辈发言人,李肇星如果直接就记者的问题正面回答的话,无论怎么说都会显得不合时宜,毕竟他已经将接力棒交给了傅莹,其实是不便于做评价的。于是,李肇星马上应道:“她和你一样,都是非常可爱的年轻姑娘。”在场的很多人都被李肇星的幽默和敏捷引得开怀大笑。记者又问:“您觉得自己跟傅莹有什么不同?”李肇星微笑着回答:“人家是漂亮女孩儿,我是老头子了,那能一样吗?”
谁都明白,记者想了解的“评价”是针对“发言人”这一角色提出来的,但是李肇星巧妙地将答案换到了另一个角度。在记者追问时,他仍然将答案转换到另一角度上,回答得非常漂亮,非常睿智。
紧接着,记者又问道:“傅莹说,她有您这样的前任,压力很大!”李肇星马上“反驳”说:“谁说的?!她会的很多东西,我都不会。她蒙古语说得很好,歌也唱得好,乒乓球也打得好。”稍微停顿了一下后,他接着说,“傅莹很有经验,做过外交部发言人,年轻的时候我们是战友。”记者继续问:“您对她有什么希望?”李肇星说:“希望你们跟发言人好好合作!”
记者所提的好几个问题,都集中在一个主题上,那便是“老发言人”对“新发言人”的看法。从记者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够从前任口中得到对接任者的评价,那是很重要也很能引发巨大关注度的信息,但对李肇星来讲,直接评价接任者并不是很好的做法,而面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回答,所以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做了很能体现智慧的巧妙应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遇到不好或者不方便回答的问题时,除了转换角度巧妙回答外,一针见血地从问题中发现提问者的常识性和逻辑性错误,然后以纠正错误的方式回答,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以下两个例子:
问:您对香港奶粉限购怎么看?如果发布会让您回答这个问题,怎么答?
李肇星:你作为记者应该知道,没有一个发言人会回答假设性的问题。那如果我假设我自己是记者,你是发言人,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问:您怎么看中港关系?
李肇星:什么叫“中港”?你这个问题可大了!……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说话要注意!要严谨!
在第一对问答中,记者提了两个问题,但是很不幸的是第二个问题带有假设性,所以被李肇星很敏锐地发现后,他以“发言人不回答假设性问题”做了回答,连提问者本人都无法辩解;第二对问答更是出现了最基本的常识性错误,对于这样的问题,李肇星并没有也不能直接回答,所以他立即指出了错误,并且教导记者要严谨,记者也因此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赶紧连说“对不起”。这两个例子,都没有在实质意义上回答问题,但事后我们认真分析就会明白,李肇星的应对,其实是类似问题的最佳、最有效的回答了。
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可以代替“无可奉告”来回答问题,并且效果要好得多,这种方式就是针对问题再反问。
曾有记者问李肇星:“您怎么看中日关系?”他回答说:“你没看到新闻发布会上都回答了?你没去,是吧?你是哪个媒体的?哪里学的新闻?”一连几个反问句,不光从侧面回答了提问,其实还巧妙地“解决”了记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其一,这个问题之前已经公开回答过,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其二,已经面对所有媒体回答过的问题,没必要再针对单个媒体进行二次回答,这包含发言人职责、操守、时间宝贵的因素,也有教导记者之前不专心或者不细心的因素,是一种颇具责任感的体现。
类似的回答方式,李肇星不止一次运用过。当时,还有记者提问:“您怎么看房价问题?”李肇星反问:“你有几套房?”记者回答:“一套房,我是北京户口。”李肇星接着反问道:“那你还要几套?要几个户口本?”几个反问句,引得大家又一阵大笑。据说还有一次,当有国外媒体问到关于台湾和所谓部署导弹的问题时,时任驻美大使李肇星反问道:“关于所谓部署导弹问题,你能保守机密吗?”在场的所有媒体人都一愣,他们没想到李大使居然要回答这个问题了,那位提问的记者立刻兴奋地说:“我当然能保密。”结果李肇星马上回道:“我也能保密。”如此结合人生与处世智慧、说话与外交艺术的绝妙回答,令在场的所有媒体大腕五体投地。
同样可能使人难为情的问题,由不同的人回答,效果会完全不一样,这取决于回答问题时用的是“无可奉告”甚至是伴随着不正常脸色的正面拒绝,还是颇具艺术性的巧妙回答。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的问题,无论多刁钻、刻薄和使人难堪,都一定存在着一种最合理、最能体现智慧的回答方式。不管这种回答方式具体是什么,它必定具备一个特点,那就是巧妙。
巧妙地回答问题,能够从客观上消除问题可能引发的尴尬,创建更和谐的社交氛围,也能够从主观上使双方的心情保持在相对愉悦的层面,也就能进一步提高社交质量。同时,因为巧妙与智慧紧密相关,因此如此回答不好回答的问题更能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展示出来,从而提高自己的魅力指数。从长远来看,通过不断地积累,这必定会成为一个人迈向成功之路的一大基础。
要形象:修辞手法不只属于书面文章
和讯网:能否这样说,出版社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您的书的开发商?
潘石屹:可以这样说。我给他们提供的是水泥和砖头。
我们在写文章时,经常会运用到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排比等大量修辞手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修辞手法对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一个意思,用最普通的话语表达和使用修辞手法的方式表达,呈现给读者的感觉有时候会完全不同。修辞手法在提高话语质量和形象程度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样,我们在日常说话时,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不仅能够使我们的话语更加形象易懂,有利于听者接受,而且就说话行为本身来看,这也是对一种艺术形式的运用和体验,我们自己能从中体会到语言表达所带来的心理快感,而最重要的是,听者还会从我们合理运用修辞手法而提升了质量的话语中,明显感受到倾听所带来的美妙感觉。
2008年4月,著名房地产企业家潘石屹出版了一本名为《我用一生去寻找》的书,很快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家媒体也在第一时间争相采访了他。在与和讯网的访谈中,我们能够轻易发现,向来说话比较有趣的潘石屹,在日常谈话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几乎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而这种说话方式,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话语的形象程度。
和讯网:您当时为什么想写这本书呢?
潘石屹:随意写的。书中的内容有的是从博客上摘录的,有的是平时的随感。还是出版社很费心,他们把这些内容整理、编辑。等我看的时候,我就觉得加工过的东西和没加工过的东西就是不一样。我写的东西是原材料,可是经过出版社的加工,变成了另一个产品。
和讯网:能否这样说,出版社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您的书的开发商?
潘石屹:可以这样说。我给他们提供的是水泥和砖头。
身为地产商的潘石屹,在与记者的对答中,将“原材料”“加工”“产品”等一些较为行业化的语言,非常形象地运用到了交谈中,甚至将他所从事的建筑行业的“水泥”和“砖头”等词语都拎出来,极其贴切地为出版行业的图书编辑打比方。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因为一两个比喻句,瞬间被严丝合缝地联系到了一起,顿时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这也能使更多的人对潘石屹著作的形成过程,或者可以说对某类图书的生产流程,有最基本的了解,还会因话语的生动有趣而对说话者生出更多好感。与此同时,和讯网的采访者也运用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来提问,将出版社比喻为作者的“开发商”,与潘石屹的话语在形式上交相辉映,增强了话语的感染力。
和讯网记者在后续采访中,还针对潘石屹的为人处世方面问道:“我们听到很多朋友讲您特别豁达,对一些事情看得开,包括在这本书里也看到您在很多事情上都主张开放、宽容、磋商的态度。这些是事情的结果,还是从开始就有的起点?”潘石屹答道:“不算是结果吧。应该还是在过程中!可能给外界造成了一个印象——商人都特别物质至上。”和讯网记者说:“事实上也是这样。”潘石屹继而回答:“可是我觉得作为现代的、完整的商人,不能光追求物质的东西,这跟一个国家只追求GDP、一个企业只追求利润、一个人只追求钱是一样的,我们也需要精神上的成长。物质和精神的成长应该是平衡地向前走。个人先不说,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是与全世界相通的,如果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忽视了精神财富,有可能多年来创造的物质财富会毁于一旦,土崩瓦解。”
在这段对话中,双方实际上在无形中将谈话内容提升了一个档次,聊到了更为深刻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如此较为形而上的问题,潘石屹谈论起来丝毫不显得生涩,也没有使人产生故作深沉的感觉。关于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辩证关系的理解,潘石屹打了国家不能只追求GDP、企业不能只追求利润、个人不能只追求金钱的比方,合理而精确地阐释了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显然,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说话方式,与平铺直叙比较,产生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在这次采访中,仅就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潘石屹是妙语横生。当和讯网记者提出,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在经营调整上会有些什么考虑时,潘石屹回答说:“其实特别简单,最早的时候媒体把这次金融危机叫作‘金融海啸’,这和大自然的海啸现象很像。假如我们在一个小岛上,海啸来了,我们本能想到的事就是朝最高的山峰跑。朝最高的山峰跑,不去研究海啸过来有多少米而我要跑多高。海啸来时,人先跑,能跑多高就跑多高。我现在看到房地产的山峰在北京和上海。但不是北京和上海所有的地方都是‘山峰’,北京、上海的繁华地段,CBD地区,商业地段都是‘山峰’”。他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会将商业目标向一线城市的繁华地段挪移或集中,但他并没有直说,而是用了一个“海啸”与“山峰”的比喻,既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回答了记者的问题,其实也对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的选择给出了一个基于自己理解与判断的解释。也就是说,他利用一个比喻,在逻辑链上拓展性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比直接告诉记者“我想这样做”更能满足提问需求,还能使对方立刻就非常容易地明白他“这样做”的原因。答话者给出的内容比提问者问到的更丰满,这样的聊天气氛有谁能不喜欢呢?
如果把聊天的内容看作一盘菜,那么修辞手法便是做菜的调料。你在做菜的过程中,不放任何调料也可以做熟一盘菜,但归根到底还是有香气宜人和索然无味的区别。我们自己究竟是不是好厨师,就看怎样使用调料了。古往今来,能够在社交领域“烹制一桌佳肴”的“好厨师”比比皆是,也就意味着可供我们学习的资源特别丰富。
战国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孟子就是一位无论在口语表达中还是在文章锤炼上,都能将修辞手法运用到极致的大师。比如他的那篇著名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开篇,孟子就以排比的形式,列出六个实例,为后续阐述自己的主张打好基础,而通过对这种举例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读者在看到后面的内容时立马明白他要表达的主旨,这自然就是使用修辞手法的好处了。除了写文章外,孟子在与他人说话时,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也经常能信手拈来。
有一次,魏国执政者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在治理国家上,也算很尽心了,无论哪里发生饥荒,我都会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富庶的地方去。大家看看周边其他国家,没有一个国王像我这样做。可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们魏国的老百姓就是不见增多,而他们国家的老百姓也不见减少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那我就用打仗做个比方。在战场上,当一方溃败时,将士们开始逃亡,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了下来,而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住了脚步,要是那些逃了五十步的兵士笑话逃了一百步的兵士,您怎么看这种现象?”梁惠王说:“这可不行,逃了五十步不也是逃跑嘛。”于是,孟子针对当时各国执政者治理国家的策略,为梁惠王讲了一番道理,使他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便是古代典籍中有名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孟子在结合梁惠王的认识而向他教授治国理念和政策时,并没有直接告诉梁惠王该怎么做,或者直接说明梁惠王在哪些方面做得有欠缺,而是从梁惠王的兴趣点,即战争中找了一个合适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最佳治国方略,传达了自己的“仁政”思想,纠正了梁惠王的政治认识。试想,孟子如果直接正告掌握着绝对权力的大王该怎么做或他的认识有问题,不仅会使对方难以接受——毕竟没有人喜欢被别人驳面子——还有可能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运用比喻来阐述观点,不光容易使人接受,更容易使人明白,还能起到各方面的转圜作用。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引申出来的意思是,我们的语言,无论书面文章还是口头表达,如果没有一定的修饰,就不会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在日常会话时,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易于别人接受,便是符合所谓“言之有文”的观点。因此,我们平时在与人谈话交往过程中,应相对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对一些基本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让自己的话语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富有感染力,使听者在与你交谈过程中感受到你口头表达的魅力。
要自省:敢于承认不足才能提升自我
史玉柱:第一个月我们投了5000万的广告费打水漂了。一个月5000万广告砸下去了,第二个月3000万砸下去了,小一个亿就没了。
自省,源自孔子提出的对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自我认识的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意思是说,遇到贤良的人,我们要认真学习,向他看齐;遇到不贤良的人,我们就要以他为参照,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毛病。
世上本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短板与缺点,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时不时地进行自我反省,通过这种不断地认识自我的方式来取长补短,从而提升自我素养和能力。这其中就会出现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是否敢于承认自己存在的不足。
敢于承认不足,实际上从一定程度上能间接说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是否到位,代表的是“自省”的力度与深刻程度。孔子也曾因为自己失察而对他人的认识有所偏颇,后来了解真相后做了自我反省,在与他人对话时又坦诚地承认了问题:“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从此之后,孔子一直非常注意对他人的真实评判。
圣人尚且如此,常人更需谨慎。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反省,并且敢于表达出来,是每一个追求自我价值提升、对自己未来发展有要求的人都需要具备的重要品质。
2015年6月,著名企业家史玉柱在创业脱口秀节目《享说》中演讲时,就对他曾经在创办企业时,因没有完全认清自己、没有把控好事业的节奏与方向,出现决策失误,从而导致事业失败的经历,做了详细的讲述和分析。从中,我们能够完全感受到他当初在事业失败后反思与反省的心路历程,而大多数人当然也知道他后来从头起步再塑辉煌的成功人生经历。
关于那段往事和对它的认识,史玉柱是这样说的:
一个企业家、一个领路人和一个团队,最难认清的是自己。尤其是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对自己的认识是最不清楚的。巨人集团当年取得了成功之后,我的团队——主要是我,开始觉得自己本事挺大的,想做的事真的做成了,再做事我也能做成,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
第一阶段……觉得自己不行,你就要加倍地努力,所以就会出现不断聚焦、聚焦再聚焦,当第二个阶段自己取得一定成功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以为自己比别人强了,这时候就开始犯错误了,就认不清自己了。脑黄金成功之后,我们的队伍、我本人就彻底忘乎所以了。我们做第二个又是成功的,就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组织了“三大战役”:保健品、药品和软件。在组织“三大战役”的同时,又拓展了新的领域:化妆品领域、服装领域。当时传销是违法的,我们还成立了一个传销部。因为我们这么忘乎所以,所以投了这么多项目,现在回过头来看,但凡懂点儿管理学,懂点儿企业运营,就能看出这样做只有一个结果:失败。因为你没有那么多人才,因为你没有聚焦,因为你的人力、财力、物力各个方面都跟不上,因为一个项目要做成功,你的研发要做到一流,你的营销要做到一流,你的管理团队要做到一流,你的激励机制要跟上,你的财力要跟上。我们做了那么多,一个都跟不上,所以一个月——“三大战役”——第一个月我们投了5000万的广告费打水漂了。一个月5000万广告砸下去了,第二个月3000万砸下去了,小一个亿就没了。这时候我们管理还不到位,广告打出去了,产品还没生产出来,除了脑黄金已经在生产,其他产品没生产出来,广告就在那儿打。广告一叫停,我们产品出来,没广告了,我们的资金就紧张了。资金更紧张的原因是,我们盖了巨人大厦。巨人大厦投资12亿,我们只有两亿的资金,还要去搞产业。很自然地,我们的钱就不够了,所以巨人大厦最后没盖起来,现在还在那儿放着,是个烂楼。巨人很快陷入了低谷,一下从悬崖上坠落。我们上得很快,用了快三年时间爬到山上,而一个月就从悬崖上掉下来了。虽然没摔死,但一下就摔昏迷了,休克。整个公司1997年1月份一下子就休克了,这个根源出在哪儿?
真正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和自己团队的能力,狂妄自大。因为成功是一个包袱,所以中国的古话这么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是对的。失败了之后,你总结的教训往往是真实的,往往是有意义的,往往是让你提高的……
史玉柱在企业家里是个奇迹,曾一手多次成就了巨大的成功,也曾遭遇过无法想象的失败。作为社会名流,能够在公开场合将自己曾经的挫折与导致挫折的个人不足原原本本说出来,既需要不计较面子的勇气支撑,也需要在自我认识层面有较强的细致剖析能力。正因为他能够在失败时有勇气直面挫折,并进行认真而深刻的自省,所以他也就有了重新起步的可能,更因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有机会再次成功。
从无比耀眼的高处一下子跌落至普通大众堆里,那种失落感可想而知,那种由于失落和丧气而可能导致的悲观与消极心态也必然在短期内难以摆脱。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遭受了很大失败与挫折而一蹶不振,从此消极对待人生。如果史玉柱不是一个敢于面对失败的人,他便不可能有能力自我反省,更不可能有眼界突破曾经的自我局限,去亲自验证“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至理名言。史玉柱能够取得接二连三的成功,不能不说以健康正确的心态来对待挫折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曾子有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他所说的“三省”有具体指向: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完全可以“断章取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只从“三省吾身”切入,不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特别是那些由我们自己制造的阻碍自身发展的缺点与不足,做出判断、梳理、分析和总结,进而找到精准的解决办法或者改变方式,以便在未来的前行和发展道路上能够吃一堑长一智,不再犯同样的失误甚至错误,这便是自我反省的过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封建皇帝之一,在他二十三年的执政生涯中,因为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经常对自己的执政动作和决策做自我反省,才出现了享誉历史的“贞观之治”。当身边最著名的谏臣魏征死后,他说过一段极具哲理的话:“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自省的原动力一般有两种,一是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做出正面而积极的应对;一是在别人的指正、提醒和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后反思自己的言辞或行为。魏征之于李世民,便属于后者。他曾多次一身正气地当面指出最高领导人的错误,而李世民身为皇帝,虽然很多时候心有不悦,但又总能够放低身段放下颜面,当着群臣的面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此做法所带来的好处是富有成效且显而易见的,他为大唐帝国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与此相反,一个人犯错后,如果不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正视自己和现实,不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反省,它带来的后果也常常会使人悔之莫及。我国古代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商纣王对待自己的叔父比干的例子就能很深刻地说明问题。
商纣王帝辛执政时期,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滥用重刑,对整个国家和国之重器造成了莫大损伤。比干身为商纣王的叔父,同时作为威信和能力都非常杰出的政府高官,以无比忠诚的赤子之心劝诫那位集所有权力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起到一丁点儿作用,反而引火烧身,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当商纣王听到比干的劝谏时,说了一句丧尽天良的话:“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比干因此被挖心而死,而商朝最后的灭亡也在情理之中。
与李世民相比,商纣王是个活生生的反例。同样身为一国统治者,之所以能有完全相反的表现,之所以能够为国家带来完全相反的局面,说到底与两人对待错误的态度密不可分。“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内省话与“吾闻圣人心有七窍”的恶毒语,活脱儿地将两人的治国理念与处世思想展现了出来。
德国作家海涅说得好:“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可见,反省既是我们挖掘和寻觅自身错误的重要媒介,也可能是我们清除自身错误的有力工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也说过一句重要的话,将敢于承认不足才能使自我得到提升且为什么会得到提升的道理淋漓尽致地表述了出来:“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
因此,当我们在社交活动中出现失误时,拿出勇气,将自我注意的焦点从所谓的“面子”上移开,及时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做出深刻的思考和正面的应对,才是我们提升自我能力的正确方式,也是我们锻炼社交水平和取得良好社交效果的重要途径。
要节制:千万别只顾自己的说话需要
墨子: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与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完全能算得上阅人无数;同时,作为一个媒体人,在与那么多人口头交流时,也的确尝尽了酸甜苦辣。与别人面对面沟通,虽说大家体现的都是嘴皮子上的功夫,但给听者内心带来的感受完全不同。究其原因,无非在于对方在说话方式、语气、内容等方面是否有所节制,是否能让人感觉舒服。俄国作家契诃夫有句名言:“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唱得好才是硬道理。
人类很难离开基于说话的社会交往,人与低等动物最大的区别不正是主要体现在语言交流上吗?我国古代史学典籍《春秋榖梁传》有言:“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所以,在所有人都难以避开的社交场合,如何说话便会成为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探讨、钻研和学习价值的话题。
有的人说话令人如沐春风,用“享受”二字形容都不为过;而有的人只要一开口,气氛就会变得紧张起来,空气立马凝结……正如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就是这个道理。在职场上,说话令人愉悦的程度,直接与人的形象和气质挂钩,进而或许还会影响到一个人前途的发展。因此,了解并践行有利于社交的说话方式,是每一位职场人必修的功课。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说话令人舒服呢?我有一位在外企做人力资源总监的朋友,曾跟我聊过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实例。
三年多前,他们公司有一次招聘新媒体运营专员,经过两次筛选后,最后剩下两位女孩参加最终面试。那天,当他推开门走进会议室时,看到女孩A安静地坐在桌前,女孩B正在打电话。
她们看到他进来,女孩A仍然端坐着,看上去非常文静的样子,而打电话的女孩B则冲他点头微笑了一下,看上去有点儿不好意思,大概是因为自己正在打电话吧。
他默默地为她们各自倒了一杯水,女孩A虽然还是安静地坐着,但看到陌生人后略微显得有些不自然起来;女孩B则在他递水的时候,微笑着用左手做出了接水的动作。
一分钟后,女孩B打完了电话,赶紧微笑着对他说:“实在不好意思,您是面试官吧?刚才是家里打来的电话。我怕父母担心,只好多说了几句,耽搁了您两分钟,对不起。”此时,女孩A赶紧站起来,马上笑容满面地说:“哦,原来您就是面试官啊,我以为是普通工作人员,我叫……”接下来两三分钟,女孩A像连珠炮一样,自顾自介绍自己的优点,完全不像之前安静时的样子。最后,还是他主动制止了她,面试才真正开始。
在面试过程中,女孩A只要有机会说话,就会激情澎湃到停不下来。而女孩B则张弛有度,能够比较完整地回答问题,也懂得照顾到对面面试官的提问需求;当女孩A中途打断她的话时,她不争不抢,会非常有礼貌地等对方说完……
大约二十分钟后,面试结束。女孩B跟他落落大方地告别,然后转身离开了房间。女孩A却一直跟他问各种问题,甚至毫无顾忌地问起了对方家住哪里、老家是哪儿的这样的问题。
几天后,面试官录用了女孩B,虽然从学历、证书、所获奖励等来看,A似乎比B更优秀一些。
其实不难发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女孩B的言行举止在面试官心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令人感觉很舒服,而另一位女孩虽然“铺头盖脸”地说了很多话,向面试官展示的方面更多,但她的话语让人心里颇感不适,也就影响了最终的结果。
一个人的话语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但却能体现出自我修养、社会阅历、性格特征、处事原则等很多内在的东西。请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女孩A在面试过程中“丢分”的地方。
首先,她缺乏善于观察的眼睛,或者说对面试场景的分析能力欠缺。当有人走进来时,连女孩B都能想到这可能是面试官,而她却对此无感。直到自己的竞争对手问到对方时,她才恍然大悟,然后马上表现出了似乎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性格,与之前简直判若两人。我们不能主观地说女孩A比较势利,但至少在对待与利益是否有关的不同人的态度上,她的标准并不唯一,这是第二点。
第三,在与人谈话时,既要合理而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诉求,同时也要懂得照顾到对方的感受,这才能算完整的交流过程。但是,女孩A抓住一切可利用的空隙,只顾自己的“说话需要”,很少考虑其他人的“听话需要”,使得你来我往的谈话在很多时候变成了一台独角戏。甚至,她在别人说话时因急于展示自己而连连插话打断对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尤其对于一次面试来说,显得比较“致命”。
另外,面试结束,也就意味着一种谈话语境终止,特别是在如此特殊的情境下,能否在规定条件与时间段内沟通完毕,既体现了素质,也代表了交流能力。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当她不合时宜地与面试官不住地聊天时,给对方带来反感情绪几乎是难免的,何况她那些非常主动的聊天内容涉及得过于私密,使别人感觉为难,还有套近乎之嫌。面试官与面试者一样,在双方交流时,最希望创建轻松和谐的氛围,而女孩A却一直在“搞破坏”。
与女孩A相比,女孩B的做法就非常得体,别人的缺点在她身上全部以优点展现了出来。本来,当面试官进场后,女孩B因为正在接电话而首先落了下风,可她凭借最基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再加上到位的面部表情,给面试官留下了较好的印象;打完电话后,她那几句很得体的解释,不仅没有损害自我形象,还使得面试官对她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其一,这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女孩;其二,在碰到不利于自己的境况时,也能够表现得落落大方。一句话,女孩B在与人交流时非常有效地把握住了分寸、角度、方式、态度、情绪等,在这些方面都很懂得自我节制,刚好将自己的话语把控在最合适最合理的范围内。
这个例子看似不复杂,事件本身也比较简单,可经过我们简单分析后,却从中挖掘到了很多有关提高说话水平的细节。说话并不难,难的是把话说得让人舒服,懂得说话是需要在很多方面有所节制的。古人说:“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你只有在平时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注意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才能够以最得体的方式,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交场合,做到说话使人舒心,才能够换得别人的好感、喜爱和信任,进而有被人当作朋友看待的可能。朋友多了,路好走,因此说话质量的高低也会较为长远地影响到我们人生发展的走向。
要靠谱:谁都喜欢接地气的务实精神
李书福:我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现在天天在学习。我们沃尔沃的董事会的构成,都是全球最顶级的专家。
人生在世,无论干什么,我们都喜欢和靠谱的人在一起:谈恋爱,需要靠谱的对象来承诺一辈子的幸福;做生意,需要靠谱的合作方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干事业,需要靠谱的搭档来创造未来的辉煌;交朋友,需要靠谱的人来谈天说地、倾诉情感……总之,一句话,在生活中,我们既离不开靠谱的人,也需要成为靠谱的人。
靠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支撑这种品质的东西是脚踏实地接地气的务实精神。唯有务实,人的心思才不会太过飘浮,才不至于总有浮萍一般的感觉,人生之路才能走得坦荡而扎实。跟靠谱的人打交道,总会非常放心。有句话叫“你办事,我放心”,说的即是办事人比较靠谱而使安排事情的人心无所虑的意思。
与靠谱相对应的自然是离谱。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做起事来丢三落四;也有一些人为人处世虚无缥缈,给人的印象极度浮夸花哨;还有一些人在生活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较为长远的计划,时常过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这些,都是离谱的表现。离谱与靠谱一样,也是一种人生形态或者生活方式,而人都是自由的,怎么过都无可厚非,但是离谱与靠谱呈现的状态截然不同,它们所表达的人生质量也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为了提高或者保证我们的人生质量,一定要做一个靠谱的人。靠谱不仅要表现在做事上也体现在口头表达上。只有说话和做事都靠谱,才是真正的靠谱。否则,光说话靠谱而办事不靠谱,便是歇后语所说的那种“鼻子上耍木偶——面上人”,只会满嘴跑火车;光办事靠谱而说话不靠谱,是对自己的社交行为和个人形象的不负责任。只有说话和做事都比较靠谱,始终保持最踏实、最诚实、最朴实、最真实、最务实的状态,才能够在社交中获得更多益处,也能为他人带去更多好的影响。
2014年,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在接受《英才》杂志的记者采访时,双方有过以下这段对话。
《英才》:去年(2013年)8月,沃尔沃开始国产化。当初您预想到要经过一千多天这么漫长的审批过程吗?
李书福:虽然不知道多少天,但我知道一定不容易。怎么会不知道呢?从今天开始到未来也不会容易,我们做的是实业,做实业本来就是很艰辛的,没有容易的事。
《英才》:当年吉利起家的时候,提出的口号是“做中国人开得起的车”,性价比是当初吉利在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一招撒手锏。现在这个定位有没有发生变化?
李书福:没有啊,吉利还是大众化的汽车品牌,还是买得起的,变化是我们的品质和科技水平提升了很多。我们要造最节能、最环保、最安全的好车,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这个是不矛盾的,老百姓也是要节能、要安全、要环保嘛,你不能说老百姓就不要命啊。其实并不是说只有大众化的品牌才追求性价比,豪华车也一样,虽然它的价格敏感度会低一些,但每个品牌在各自的区间里都会追求性价比。
《英才》:跟管理吉利相比,管理沃尔沃是不是更有挑战性?
李书福:新的事物肯定都是有挑战的。我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现在天天在学习。我们沃尔沃的董事会的构成,都是全球顶级的专家。在企业管理上,讲实在话,他们的能力比我强得多。
《英才》:就你个人而言,在吉利和在沃尔沃的管理风格差别大吗?
李书福:差别很大。其实,这两家企业我都不具体管理,我就是提需求:一个是站在用户的层面提需求,一个是站在股东的层面提需求。
《英才》:“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意味着什么?李书福:外面有评论说,李书福是为了不把沃尔沃的品牌稀释了,所以一直讲“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错了。我这样讲,其实是要让沃尔沃集团的所有员工明白:“你们独立了!我要把你们放虎归山。”沃尔沃是一只老虎,但原来这只老虎被圈养起来了,它的野性、它的捕猎能力没有发挥出来。现在你们要自己寻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你们要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世界汽车工业中老大的地位。我不会告诉沃尔沃怎么走,我也不知道怎么走,是吧?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思考和智慧。不过,现在它正在朝那个方向走,走得挺好。
《英才》:你觉得特斯拉代表汽车行业的一种方向吗?
李书福:不一定。特斯拉现在赚钱了吗?怎么能证明它成功了呢?但是,我们要研究它,用开放的胸怀对待新生事物。
《英才》:有没有想过再去并购别的一些好品牌?
李书福:没有,我们要把手头的工作先做好,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哪想得那么多?
《英才》:现在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了,以后增长率不可能再像以前那么高,到2020年左右甚至会出现市场饱和。你对这个趋势怎么看?会不会影响到吉利和沃尔沃的规划?
李书福:世界天天在变,我们能做的,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整个方向性、战略性的东西搞清楚,然后朝着正确的方向做得比人家更好,就行了。至于说市场,有时候成长快,有时候成长慢、有时候可能还不成长、还倒退,都有可能。不过,没关系,因为现在总规模已经很大了,一年将近2000万辆的市场。我们要靠提高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而不是说总去依靠总量增长来获得发展,这个是不可持续的。
《英才》:你个人的终极追求是什么?
李书福:什么终极追求?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所有人最终都会进坟墓,哪有什么终极追求啊。
李书福是全国有名的企业家,他在为人处世做事方面的靠谱自不必说,偌大的吉利集团便是见证。我们只简要分析这些问答话语,来看看他在说话方面如何靠谱以及靠谱的话语会带给听者怎样的舒适感。
当记者问到沃尔沃国产化的审批时,这件事情早已搞定。很多人在向别人讲述过往时,难免或多或少带有夸张效果或者回避问题的通病,但李书福直接表达了艰辛不易的意思。接着,李书福回答吉利汽车起步阶段和后来已占有很大市场份额、具备很大市场空间时的性价比问题时,将一贯坚持的商业原则和品质、科技要素等不断需要改进的地方,明明白白地表达了出来,这些都使人看到了一个实业家稳稳当当做事的风格与能力,既没有夸耀也不含虚假,全是非常务实的考虑和接地气的布局。当沃尔沃被收购后,其实国内外商界的很多人在管理、技术、融合、布局、营销、口碑等很多方面,都持有不看好的态度,而李书福在回答时没有回避或者敷衍对这些问题实打实的思考,也对吉利和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做了说明,重要的是讲出了自己针对薄弱点的规划与做法,没有丝毫闪烁其词和虚而不实的成分。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那个关于“终极追求”的问答。一般而言,当有人问理想、追求、目标之类的问题时,我们都习惯于表达自己的志气和愿景,即便是对“终极”问题也会有个看上去无比高大上的说法,反正未来的事情谁也拿不准,万一实现了就会成为奋斗成功的标本,要是不能实现也无伤大雅,毕竟是对未知的遥远畅想。可是,李书福并没有如此应对,而是从人生是奋斗的过程这一角度来解答问题,直接将“终极”的虚无性和无意义的一面直率地点了出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书福考虑问题或者说打造事业并不以“想当然”和难以把控的“追求”为基准,他将做事的重点放在了夯实过程上。实际上只要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精心夯实了,最终的结果必然不会差。无论是话语内容还是回答问题的方式,李书福都让我们看到了靠谱之于人生的分量。
关于靠谱,当代作家池莉有过这样一段诠释:“靠谱,口语,说起来简单,落下去复杂;听起来像感觉,做起来是原则。……日常里,人们对人对事,观其举手投足,听其说长论短,第一时间,几乎都用靠谱来做判断。你靠谱,你就容易被接受,你就讨人喜欢,就有凝聚力;你不靠谱,你就不可靠,你就没水平,你就被人瞧不上。……靠谱,是人们基本的生活依据和认知底线。”池莉对靠谱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说得较为深刻、清晰。虽然她并没有直接提到话语的靠谱,但我们结合自己在日常社交中的表现,或者结合自己在社交中遇到的各色人等的各类言论,便可以挖掘出说话靠谱的重要性。
正因为靠谱很重要,所以在当今社会,如果真心赞扬一个人“靠谱”,其实是很高的评价。
在英国流传着一个关于说话靠谱的故事。18世纪,一位富有的绅士一天在回家路上碰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男孩看上去无比落魄。小男孩再三请求这位绅士买一包火柴。可是这位绅士没有零钱,于是小男孩让他拿了火柴,自己接过整钱,然后说:“先生,我去给您换零钱。”男孩走后,这位绅士等了很久都没见他再出现,便以为这位男孩拿着多得的钱跑了。没想到第二天,另一位小男孩在这位绅士办公的地方找到了他,并且说是哥哥让他来还找零的钱的,他的哥哥因为被马车撞伤而不能前来。这位绅士因那个卖火柴小男孩的靠谱而颇受感动,后来索性承担了两个小男孩的生活所需。这则有名的故事,多年来一直被收进中国青少年的课本中。显然,这并不是因为故事本身,而是因为渗透于其中的一诺千金的靠谱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