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商业逻辑
一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1)已经结束,下半场正在开启。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有十大核心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
紧握旧地图发现不了新世界,固守旧思维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要想在下半场里如鱼得水,你必须读懂下半场的商业逻辑。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商业的重心是“商品”;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商业的重心是“人”。
上半场,所有的人都要围着产品转,才有了广交会、义乌小商品市场等这样的集会,四面八方的人都要涌过去找产品。我们也要想办法提高商品的利润率,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等。
下半场,只需坐在家里等着,产品则主动去找对应的消费者,好的产品不仅会说话(营销),还会长腿(物流快递)。以前是人找产品,未来是产品找人,人和产品的位置开始互换。
经济重心正在从“以物为本”切换到“以人为本”。
原来是人随物动,未来是物随人动。
因此,未来我们必须学会经营人,人才是真正的财富。要善于聚合人,要懂得如何更好地运用群众的力量。“社群经营”将是各个企业必须学会的一堂课。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有两大红利:“人头红利”和“流量红利”。
“人头红利”针对的是制造业和房地产。
“流量红利”针对的是互联网行业。
上半场,是跑马圈地的时代,按人头数钱,就看谁抢的人多。
下半场,随着人口增长率的衰减和流量越来越贵,企业只剩一个出路:盘活存量。
也就是说,之前,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把客户从1000个发展成10000个。而现在,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这1000个客户服务得更加深刻、细致,让他们无法避开我们,并且能让他们自我繁殖。
二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利润率决定企业的生死;中国经济的下半场,现金流决定企业的生死。
因为上半场的核心逻辑是赚差价,产品经过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加价然后再出货,所以现金流是层层加价的。这是一种侵吞关系,你的上下游环节究竟赚了多少钱你都是不知道的。
而未来,由于互联网的公开性,消费者有机会直接跟最上游的品牌方接触。于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直接付钱给品牌方(最上游),这就导致现金只是从各种渠道方和服务方经过了一下而已。
那么这时渠道方该怎么赚钱?那就由最上游的品牌方拿到钱之后,再按照各级渠道的作用和服务,和大家一起分享利润。于是,各个环节变成了一种合作关系,以契约条款为约束,然后井水不犯河水。
所以,你的利润都是你提供的价值和服务决定的。当然,大家必须事先定下分成比例,签好协议,然后组建一个产品流通系统。
也就是说,传统单向、纵深的产业链,正在变成扁平、平台式的。未来,你所在的环节能产生多少价值、能赚多少钱,都是公开、透明的,而不像以前被捂着。
你这里的服务能力越强大、价值越大,能吸引的人就越多。未来流经你这里的现金流就会越多,你赚的钱也就越多。
三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负债是一种资产;中国经济的下半场,负债是一种累赘。
上半场,我们经常说:千万不要把钱存起来,那就是贬值。于是,我们通过债务加杠杆的方式去买资产,投资收益总是大于我们的劳动收益,靠钱挣钱越来越容易。
下半场,随着我们不断地借债,资产价格越来越高,大量资产泡沫必然会破裂。这时,谁的债务越多,谁就越可能面临爆仓的风险。
经济上行时期,债务是资产;经济下行时期,债务就是真正的债务。
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踏实劳动,放弃各种投机主义。
四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企业越做越宽;中国经济的下半场,企业越做越深。
上半场的企业是横向发展:越做越大、涉及面越来越宽,因此企业越做就越容易展开“同质化竞争”。下半场的企业是纵向发展:越做越精,挖掘度越来越深,这种变化将使行业越来越垂直,协作越来越完善。
于是,中国经济越来越细分,结构越来越周密,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差异化共存”成为商业主流。
五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互联网革了实体的命;中国经济的下半场,互联网必须自我革命。
今年开始,无数互联网企业开始裁员,甚至倒下……
未来只有那些能够真正提升实体运作效率的互联网企业和那些能够促进实体之间协作效率提高的互联网企业,才能生存。
革命者的宿命,就是被革命,除非有一天革命者学会了自我革命。
六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遵循的是“钢筋泥土”模式;中国经济的下半场,遵循的是“精耕细作”模式。
上半场,我们做了各种大型基建,搭建好了社会的基础设施,就好比给社会建好了框架。
下半场,我们需要往框架里填充各种内容,文化、旅游等项目将成为核心,中国正在走向“软实力”的模式。
当社会的框架搭建完成之后,剩下的就是灵魂填充。中国未来一大批有“匠心”的人的社会地位将获得提升。那些脚踏实地的人,如工匠、程序员、设计师、作家、艺术家等,将受到社会的尊重。
七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企业”;中国经济的下半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
上半场,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公司+员工”;下半场,社会的基本结构变成了“平台+个人”。
之前,社会上的每一个“需求”和“供给”往往都是由企业对企业所完成的,今后,更多的是由“个人”完成的。商业越来越碎片化,每个人都将冲破传统枷锁的束缚,实现个体的价值,这就是个体崛起。
举个例子,为什么现在企业裁员的新闻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企业招人越来越难,因为真正有能力的个体都可以自食其力了,而那些被裁员的人往往都是被淘汰的。
经济的供需双方很多都在个体化,社会结构将越来越精密、细致。
如果中国经济是一场血液循环,那么下半场,它的毛细血管会更加丰富,输送和供氧能量会更加强大。
个体崛起,将是中国经济实现真正繁荣的大基础。
八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依靠的是少数大公司;中国经济的下半场,依靠的是海量中小企业。
在上半场,假如一个市场有10个亿的规模,往往被几个龙头企业垄断。
在下半场,同样是10个亿的市场规模,应该是由数千个中小企业共同支撑的。
海量中小企业的崛起,将越来越具竞争力、生命力,就像蚂蚁雄兵一样,不断蚕食主流市场。
九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解决的是“生产效率”的问题;中国经济的下半场,解决的是“分配效率”的问题。
在上半场,我们不断地扩大生产、压缩成本、改良工艺等,于是,我们生产出了太多物质和产品,而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产品并没有送到最需要它的人手里去。
下半场,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分配效率”的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办法提升分配效率,比如现在新兴的租赁型、共享型、定制型等商业模式,就是在盘活沉睡的社会资源。
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对有形空间的占有和操控;分配效率,关注的是对价值节点的链接和赋能。
下半场最重要的不是你能生产什么,而是你能不能把最合适的东西送到最合适的人手里,使社会资源精准匹配,各归其位。
十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是外向型经济;中国经济的下半场,是内需型经济。
上半场,我们更多依赖的是世界级的大市场,是靠世界经济这个大轮子带动中国。
下半场,世界经济已经带不动中国了,我们必须自己带动自己,甚至有责任去带动世界。
这也可以从“广交会”到“进博会”的转变看出来,“广交会”是把“产品卖到全球”,“进博会”是把“全球产品买进来”。从“卖全球”到“买全球”就像一场乾坤大挪移,之前中国是靠世界的带动,现在中国正在带动世界。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消费水平。
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区别
一
为何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大巨头的效益一直如日中天?
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它们都属于大平台企业。
为什么平台企业可以如此强大?我们再拿另外一个巨头——苹果为例,看看它凭什么成为市值万亿的企业。
虽然苹果是一家产品型公司,但它的本质是一家平台型企业。
从硬件上来讲,苹果手机和苹果电脑是全球200多家工厂共同生产出来的。它们先把各种器件生产出来,而苹果只不过把它们组装起来。
从软件上来讲,苹果系统里的各种App,也是全球各地的开发者设计出来,然后再上传到苹果的系统,再让苹果用户使用的。
苹果公司的本质,并不是一个高科技企业,而是一个大平台。苹果最大的资产是它的品牌和设计,而所有环节(包括生产和开发)都是采用分包的形式分摊出去。
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是一样的发展逻辑,腾讯依托巨大的流量,阿里巴巴则依托巨大的商业操作系统。它们都各自培育和扶植了一大批企业和无数个体,然后形成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正在从“公司+员工”,变成“平台+个体”。大平台在崛起,同时无数个体在平台上执行任务。
这非常符合社会发展的逻辑,未来的企业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平台化。把“做事”往“做局”方面升级,努力实现自己的“平台化”战略,才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最好出路。
也许有人会说,只有大公司才能平台化。实际上,平台化不只是大公司的方向,也是所有公司的必然方向。其实,即使对一个小公司来说,也必须完成平台化的升级。比如,一家小而美的广告公司,如何实现这个过程呢?首先,可以用公司名义去接单,然后再分包给个人。公司在业内的口碑和公信力,决定了其获取订单的能力,公司可以以信用为担保接到订单,然后再将订单分包给个人,这才是未来公司要做的事。
因此,未来公司最大的资产,是其品牌和公信度。当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可以孵化各种小而美的品牌,这就是未来小企业做大、做强的方式。
二
公司的平台化,能不能在中国文明历史中找到依据呢?
大家想想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龙。
中国人的图腾为什么是龙呢?
龙其实就是一个聚合体,它有鱼的鳞、牛的头、蛇的身、鹰的爪和鹿的角。在中国古代,各个部落之间是分散而凌乱的,每个部落的图腾都是不同的动物,如鱼、牛、蛇、鹰这些,后来部落实现了大一统,这时用什么作为图腾呢?那就取每个部落图腾的最大特点,如鹰的爪子、牛的头、鱼的鳞片,最终综合成了龙。
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协同和聚合的基因,中国人对“和”的理解是极其深刻到位的。
如果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剖析,就会有个非常有趣的发现:公司的股份化,是西方给世界的贡献。公司的平台化,则是中国给世界的贡献。
股份化的本质,是把公司拆分,在股票交易市场上交易,被很多人公开持有。
平台化的本质,是把很多分散的公司统一联合起来,各尽其才,各取所需,成为一个聚合体。
股份化是合久必分,平台化是分久必合。
平台化,是一场社会组织的变革,就好像未来的战争一样。所有部门均需要能够各自为战、化整为零,要求大家既要有单兵作战的能力,又要有协同作战的能力。
公开化、共享化、协同化,才是公司发展的大势所趋。打开公司的边界,让品牌共营、渠道共享、流量互通,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三
同样是平台型企业,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曾有人说:马化腾是水,低调沉潜,入木三分;马云是火,高举高打,气势如虹。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明,只不过水和火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这两个人的身上,还体现在两大公司的区别上。
腾讯的本质是靠流量滋生企业和个体,这些流量就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所到之处就像涓涓细流,往往能够保持对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它会通过链接的方式,把大家连在一起,和而不同,共同成长。
阿里的本质是靠运作塑造企业和个体,它谋求的是建立一个全球性商业“操作系统”,因此它就像一团火,不断地把外物拿来熔炉再塑造,成为这个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它的每一项业务推进都是一个再融化和再造的过程。
阿里的这套“操作系统”,是一个能够让全球商品的生产、交易、流通更便捷的系统。它需要简化掉很多环节,跳过很多传统阻碍,取代陈旧的资源,同时搭建更多先进又便捷的路径,如支付、物流、金融支持等。
腾讯扩张的驱动力在于连接。它不谋求控制对方,喜欢相敬如宾的感觉。它想建立一种商业生态,就像一片森林一样,里面有大树,也有小草,还有各种花儿,所以大家只需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比如,腾讯投资了京东、美团、唯品会后,京东还是那个京东,美团还是那个美团,唯品会也还是那个唯品会。
而阿里扩张的驱动力在于生长。它为了生长所以需要不断地吸收营养。还记得2019年3月份,美团的王兴批评马云“仍有诚信问题”吗?其实两者的嫌隙已久。当年美团并不想被阿里彻底掌控,美团还是想走自己的路线,有自己的规划。最终,美团与阿里决裂,并投向了腾讯的怀抱,只有腾讯才能满足美团的独立性。
再看看被阿里收入囊中的其他企业吧,口碑的李治国、高德的成从武都已离职,优酷的古永锵、UC的俞永福都转岗做投资去了,说明这些企业都已经被回炉重造,成为阿里操作系统的一部分了。
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呢?因为腾讯靠的是流量产生价值,它只需让大家完成社交的动作即可,而阿里必须靠“交易”才能产生价值,这是一种深度的互动,如果没有一致性和协同性,很难保证交易的效率。
所以阿里的商业操作系统,需要在自己的平台产生交易,形成闭环。这是它生长的原则,无论是投资高德,还是投资微博、陌陌,都必须符合它的潜在逻辑。
腾讯做的是一片繁荣的商业生态,阿里做的是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腾讯就像一个怀有大爱的绅士,阿里就像一个优秀的霸道总裁。
腾讯的原则是:相见不如怀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阿里的原则是:轰轰烈烈爱一场,山盟海誓,不成功则成仁。
这就是两大公司的根本区别。
这两大商业态势就像一根绳的两股力量,也像太极里的一阴一阳,交织成了中国商业的格局,并将在未来长期共存下去。
其实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两大公司的性质上,也体现在当今世界另外两大力量的区别上:中国和美国,就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发展力量。
中国文明的核心逻辑是“和而不同”,我们尊重每一个国家的独立性,提倡互帮互助,力所能及地帮助别的国家发展,如“一带一路”。同时,又能做到互不干涉,共生共荣。
美国发展的核心逻辑是要把其他国家纳入自己的体系中去。他总是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帮全球建立一个大运作系统,然后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按部就班。
这就是推动全球进步的两大重要力量,当然这也是一种矛盾,诞生矛盾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当然,读懂这些矛盾不是根本目的,我们要的是看透矛盾本质的能力,以及驾驭各种矛盾的能力。
会员制
Costco(好市多)是一家大型购物超市,据说是芒格(巴菲特的合伙人)想带进坟墓里的公司,也是雷军极其称赞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独特性在哪里?
作为一家表面上看似传统卖场的超市,却让中国的电商平台为之胆寒,它究竟厉害在哪里?
沃尔玛、家乐福这些超市巨头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追求高利润率,只有Costco每天都在想如何降低利润率,它究竟凭什么敢这样干?
早就有企业在偷偷学习它,但学其形易,得其神难。大象无形,只是表面上的模仿,就像邯郸学步。它的精髓在哪里?
这些表象背后,又揭示了未来什么样的商业规律?
首先来看一下传统超市是如何挣钱的。
传统超市谋利的核心就是三个字:赚差价。它们的利润源于所售商品的零售价与进货价之差,因此它们会尽善尽美地呈现更多的东西,让大家去挑选。
典型的超市就是沃尔玛,它通过大宗采购,将商品的进货价压到很低,然后平价销售,薄利多销,快速周转,赚取利润。
因此超市为了获取更多的差价,需要不断地提高利润率,降低库存,降低物流成本等,它的发力点就是让差价最大化。
Costco表面上也是在售卖产品,实际上它提供的却是一种服务。
首先,Costco里商品的利润率极低,Costco内部有两条硬性规定:
一、所有商品的毛利率不超过14%,一旦高过这个数字,则需要向CEO汇报,再经董事会批准;
二、面对外部供应商,一旦在别的地方比Costco的价格还低,则它的商品将永远不会再出现在Costco的货架上。
这两条规定严格地执行下来,导致Costco商品的平均毛利率只有7%,而一般超市的毛利率会在15%—25%。
要知道,Costco7%的毛利率,除去成本,交完税款等,纯利润就几乎为0了。
那么Costco如何盈利呢?
Costco的全部利润其实来自它的会员费:Costco的会员分为非执行会员和执行会员。在美国和加拿大非执行会员的年费为60美元,执行会员的年费为120美元。相比非执行会员,执行会员还可以享受一年内销售金额2%的返利以及其他的一些优惠。
Costco凭什么可以收取会员费呢?它提供的服务是什么?
简而言之,Costco一直在帮它的会员做最好的购物选择。要知道,Costco和沃尔玛的不同之处是:它的每个品类的商品只放两三种。Costco的整体库存保有单位只有4000个左右,沃尔玛则超过了20000个。
在沃尔玛里,各种产品琳琅满目,消费者都不知道如何选择了,而在Costco的一角,基本上每个品类就两三种商品。
它帮助自己的会员节省了大量挑选商品的时间,需要什么只需来到这个商品的展架前,就可以直接拿到了。雷军曾公开说过:“Costco每一款商品都是爆款,进了Costco不用挑、不用看价钱,只要闭上眼睛买就行了。”
Costco通过精挑细选,只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的两三种“爆款”。消费者的购买就会非常集中。这样Costco单SKU(2)的进货量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获得巨大的议价能力。
Costco并不像沃尔玛做所有人的生意,因为大众个性差异和喜好偏差太大了,如果去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成本必定会居高不下。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人以群分”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因此能满足一个特定人群的需求,才是最符合时代需求的生意。
比如,Costco的服务对象是家庭收入8万至10万美元以上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和中小型的企业客户,定位非常精准。这类中产阶层的特点是时间成本较高,希望一站式购齐,追求高品质的同时又追求性价比。Costco就千方百计地为这类人提供他们最合适的商品。
另外,只提供商品还是不够的,要想真正地服务好特定人群,还必须有无形的服务做搭配,比如Costco还提供无条件退货服务。客户买到不满意的商品,或者觉得价钱不合理,可以无须说明理由,无须任何费用退换货。
作为Costco会员,甚至可以在任何时候申请无条件退会员卡并得到全额退款。进了Costco,无论是你事先想要的还是临时起意的,只需要闭上眼睛拿,这是一种“信仰”。
在Costco,客户不再对具体商品有品牌忠诚度,而是对Costco建立起真正的品牌忠诚度。
满足了这一点,Costco就可以引入自有品牌了。比如,Costco的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柯克兰),是全美销量第一的健康品牌,一切显得水到渠成。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未来最好的生意不是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商品,而是向同一类人群提供最合适的产品。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商业重心发生了转移,从之前以经营商品为重心,转移到了以经营人群为重心。
Costco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过一句话:“公司所采取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给会员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了扩大会员数量。”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Costco的商业逻辑。
据最新统计,美国有8300万家庭,几乎90%以上的美国家庭都必备一张Costco会员卡,并且续签率达到惊人的91%。
Costco在美国的会员费是60美元,约合人民币400元,也就是说这家超市每年光会员费就赚了几百个亿。
按照中国当下最热门的说法就是:Costco玩的其实就是社群经济。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商品利润不断接近于零的时代,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随着社会的开放,未来无论做什么,竞争都会越来越激烈。而当竞争绝对充分的时候,所有产品的利润都会归零。
在中国,淘宝和拼多多先后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它们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无限拉低商品的利润。
那么未来我们该怎么办?
之前,我们都在靠有形的商品赚钱,有形的商品赚钱的逻辑是“差价”。
未来,我们必须靠无形的商品赚钱,无形的商品赚钱的逻辑是“服务”。
未来有形产品的利润越来越趋近于零,而无形产品的利润趋近于无穷大。
举个例子:美容产品的利润越来越小,但在美容的过程中产生的利润越来越高;汽车的利润越来越小,但汽车的后期服务利润越来越高;书本的利润越来越小,但读书会的利润越来越高。
未来商业的最好出路,不是靠有形的产品赚钱,而是用产品背后的服务赚钱。
什么是有形的产品呢?看得见的,可以对比的,有标准的,都是有形的产品。
什么是无形的产品呢?比如,附加值,增值服务,或者会员服务等。
未来真正的生意,从表面上看都是不赚钱的,甚至是亏本的,但商家设置了隐形的路径,通过无形的产品或服务来赚钱。
千万不要只迷恋产品本身了,我们早就进入产能过剩的时代了,这个社会早就不缺产品了。
未来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是精神指导,是帮助选择,是学习,是陪伴,是宽慰,是放松娱乐,是身份属性等这些无形的东西。
人类的物质越发达,人类的精神就会越迷茫。人越迷茫,就越容易对无形的东西如饥似渴,比如精神认同,比如时间的节省等。
世界有一个根本逻辑:无形的东西决定有形的东西,看不见的决定了看得见的。
未来有形的东西都是摆设,都是表面的,都是不赚钱的,而背后那些无形的东西,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就是这个道理。
商业的核心,已经从“交易”升级到了“服务”。之前,我们都在经营产品;未来,我们必须学会经营人心。
降维打击
一
这个世界看似浑然一体,实际却可以分为不同的维度。不同维度的世界,就像一条条平行线,下一个维度就像是上一个维度里的人的意识投射。
这种分化会愈演愈烈,未来处于不同维度的人们,就像不同的物种。未来即便身处同一个屋檐下,也有天壤之别。
先以房子为例做一个阐述。我们为什么要抢房子呢?因为房子的本质,是一种“高维度”产品。
为什么这样说呢?
物质世界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物质,第二维度是空间,第三维度是时间。
同样的道理,商品也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的商品,指的是各种有形的产品或者服务,属于物质层面。
这个维度的东西处于最低的层次,最容易发生变化。比如,某一领域一旦发生创新,该领域的产品就会受到很大冲击。
比如,由于科技创新带来的产品迭代,每一代苹果手机总会附带着新科技成果;新能源汽车总是会对传统汽车造成冲击;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总能革掉某一个传统行业的命。
第二个维度的商品,指的是能够给我们提供空间价值的产品,讲究的是场景感。这个领域的产品不会受到第一维度的创新的冲击,只有第二维度的创新才能带来改变。也就是说,只有发生空间变化,才能使它受到冲击,它属于空间层面。
比如房子,房子的价值只跟它的位置和大小有关,而位置和大小就是空间的两大尺度,房子的价值和建筑材料几乎没有关系,也就是无论建筑材料怎么创新,和房子价值的关系都不大。
只有当一个城市的格局发生位置转移的时候,房子的价值才会受影响,如老城区被新城区取代。于是,新城区的房子比老城区的房子升值得更快了。也就是说,只有空间的转移,才能影响房子的价值。
第三个维度的商品,指的是能够产生出“时间”的商品,如近年来美国硅谷的一些大佬不断地钻研各种延长生命的方法。他们通过人工智能、基因科学等方式,不断修改生命密码,企图延长寿命。它属于时间层面。
又如金融产业,首先它和一维商业(物质创新)无关,它其实是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产业,就像二维和三维的夹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金融的本质就是用二维的“空间”去交换三维的“时间”。
举个例子:假如有个项目,如果自己干,你需要五年才能做成。如果你采用金融的手段,先融资再去干,两年就能干成,时间加速了三年,但同时你也释放了一部分股份出去,也就是说,把你自己的盈利空间分了出去,成功的时间缩短了,这就叫用“空间”换“时间”。
这就是金融的本质,是处于二维(空间)和三维(时间)的过渡产业。
二
商品的三个维度,也是商业的三个维度。我们所说的降维打击,其实就是当高维商业挑战低维商业时,具有碾压的优势。
比如,二维商品对一维商品的冲击:我们平时所说的各种创新,如产品、服务、渠道、模式等方面,这些都是第一维度的产品,是物质方面的改进,物质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无论你的产品多么先进,总是很容易出现另一种东西取代你、颠覆你。
而房子属于第二维度的产品,无论第一维度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冲击不到房子的价值,除非外界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比如,市中心转移了,新区崛起了,房子的价值才会变化。因此,我们看到世界日新月异,但房子一直都在那儿不动不摇,不离不弃,这才是“不动产”的真正含义。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营盘始终还是那个营盘,这就是不动产的价值。放眼四望,在这个处处谈创新、处处搞颠覆的时代,只有“房子”成了最可靠、最稳固的财富载体。
也可以这样理解:越是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那些越不容易发生变化的东西就越有价值。
再如互联网,它的本质也是二维产业,因为互联网改变了空间路径,它使消费者和产品的路径大大缩短了;它改变了信息路径,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改变了。这就会对一维的传统产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互联网是极其容易给各种传统产业带来革命的。
而金融产业是我们所熟知的产业中最顶端的,因为它是二维和三维的夹层,也因此,当金融产业遇到一维的传统产业和二维的房地产、互联网产业时,可以所向披靡。
那么有没有比金融产业更高的产业呢?有。
那就是第三维的时间产业。时间可以改变吗?当然可以。比如,曾有一批中国富豪前往乌克兰“买命”的新闻传得沸沸扬扬;又如,硅谷最具代表性的投资人之一彼得·蒂尔正在用各种办法尝试“长生不老”。
他已经公开承认,自己正在服用生长激素药物,这是他“活到120岁”计划里的一部分,这不就是在“制造时间”吗?
人类的竞争,其实就是以上三个维度的竞争。
第一维度的竞争是科技竞争,我们每天都在思考科技创新,然后发明出各种产品。
第二维度的竞争是空间竞争,抢房子只是初级阶段,搭建优势路径(渠道或社交)才是根本。
第三维度的竞争是时间竞争。全球最富裕的那帮人早就开始行动了,他们已经开始和时间赛跑,去抢“生命”了。
人类自古以来,最富有、最有权势的人都在抢时间,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就是典型的代表。
未来,能够承载人类终极寄托的,只有时间。人类的一切竞争,最终都将指向时间战场。
三
读懂了世界的维度,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一物降一物”。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需要把一维的传统产业再做一个细分,传统产业还可以再细分成两个维度,那就是低级的农业和高级的工业。
第一轮收割:工业对农业(一维的高级对低级)。
有个词叫“工农剪刀差”,就是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定价机制,农产品主要是主粮,民以食为天,所以定价权掌握在国家手里。农民用的化肥、农药属于工业产品,却是市场定价,也就是说,农民自己生产产品却没有议价能力,但他们使用的产品要接受市场价格,这就造成了工业对农业的收割,所以农民是贫穷的。
第二轮收割:互联网对制造业(二维对一维)。
互联网的诞生,改变和优化了空间路径,从此,社会运作逻辑全变了:人、货物、现金、信息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东西都被“连接”起来,完全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网约车对出租车,网店对实体店都形成了巨大冲击。
二维商业的另一个产业就是房地产,也对实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就像我们前面所言,房子属于空间产品,无论第一维度发生怎样的创新,都冲击不到房子的价值。相反,它还可以吸纳一维创新的成果,成为一种金融产品,不断增值。
第三轮收割:金融对互联网(二点五维对二维)。
金融是嗜血如魔的,专门寻找价值洼地和最大化增值空间,当它嗅到其中的增长空间后,当然会插足进来,尤其是互联网产业。比如,滴滴、ofo这种平台,就会被一股无形的资本力量操控,当资本得到它预期的利润之后就会撤出,留下一个空虚的躯壳。它遇佛杀佛,遇魔杀魔,很多产业成也资本,败也资本。2006年的AR、VR,2007年的人工智能,2008年的区块链,一个也逃不了……
再往上走,就是三维的时间产业对资本的收割了。讲到这里我们先停一下,因为时间产业尚不够成熟,但这并没有阻碍资本被收割的历史进程。
那么,是谁在收割资本呢?
当资本变得越来越大,几乎能吸纳整个社会的财富时,贫富也会越来越大,大众消费就会越来越疲软,这就会让社会感到窒息。当资本试图一手遮天的时候,就会有权力出面调控和干涉,瓦解资本的扩张性,严控资本。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金融大鳄倒下,这是历史的必然。
那么权力所做的一切,又是为谁服务呢?权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平衡,它必须及时地汲取财富,用于各种民生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扶贫、公租房、社保、教育、医疗、交通等,确保大家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必须明白两点。
一个是地点:你所处的上下游环节是什么——收割对象。
一个是时间:你收割和被收割的时间到了吗——收割时间。
这就是大自然的收割法则,一物降一物,一茬接一茬,大家互相收割,这和农民趁麦子成熟的时候就去割麦没什么区别。
利润接近零
在之前,一个人的成功,往往靠三大因素:机遇、胆识和努力。
但这三大要素如今都在被一一化解:当数据信息越来越对称,机会越来越平等,人们的见识越来越接近,各种区隔越来越少,机遇就失去了作用;当分工越来越细致、周密,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社会告别了野蛮生长期,胆识就失去了作用;当人人都在努力拼命,人人都明白只有靠自己的时候,你的个人努力也不值一提。
另外,随着社会的开放,未来无论做什么,竞争都会越来越激烈,而当竞争绝对充分的时候,所有的利润都会无限接近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每个行业都会有一个利润的红利期,往往发生在一个行业的初期,处于爆发阶段。当从业人员较少,社会需求较大时,这个阶段的利润率就比较高。
由于利润率较大,就会有很多人插足进来,随着从业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开始趋向饱和,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利润率就会大幅下降。降到什么时候为止呢?降到接近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为止。
所谓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就是在这个社会上,一个人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比如,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这个收入水平在6000—10000元之间,无论你之前是从事什么暴利行业的,都会被拉到这个水平。
之前贴手机膜的、做美甲的、开网约车的,都曾是暴利的工作。现在呢?都沦为了普通职业。
每个行业都会有一种自动调节机制,让该行业的利润水平回归到平均利润率。比如,之前做培训很赚钱,当时通过各地招商、电话销售、搜索引擎等形式获取大量客户,而现在电话销售效果越来越差,招商越来越难,搜索引擎越来越贵,因此,获取客户的成本大大提高了。于是,利润率大幅下滑,直到回归到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为止。
当然,当一个行业的利润率回归到社会的平均利润率的时候,就不会再降低了,因为从业者的脖子被平台卡牢了。但它们不会卡死你,会给你留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让你疲于奔命,却又只能赚到基本的利润率,维持生存。
这真的离不开各大平台的功劳,淘宝和拼多多的先后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现在在淘宝上开店,就是比拼价格,否则很难有销量;在拼多多上开店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薄利多销。因为它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无限拉低商家的利润率,将商家的利润维持在仅仅能够解决温饱的边缘线上。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未来老板和员工的收入也会无限接近,一起接近一个社会的平均劳动收入。
做老板很风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其实这两年日子最难过的就是各种老板。大到上市公司,小到家庭作坊,日子真的都很难熬,为什么呢?
因为企业的管理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人力成本也不断提高,而商品的利润率却越来越低,即商品越来越便宜,而人却越来越贵。企业遭遇两头难,两头都在挤压。
现在很多老板整天忙得团团转,为了找出路,整天急得满头大汗,而大部分的员工却依然很清闲,朝九晚五地上着班。究其本质,是绝大部分企业的体制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所以效率低下。
现在不像以前了,之前随便拉拢一帮人就可以揽活赚钱去了。现在,作为一个老板,必须极其善于管理,要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赚不到钱。
那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不能赚钱的企业总有一天会倒下,拥有独特技能的企业,虽然还能继续赚钱,但扣去经营成本后,老板也剩不了多少钱。我一个朋友做工厂的,年产值几个亿,辛苦一年下来才几百万利润,他一个高管却有四五十万的收入。
因此,未来老板的收入也会无限接近员工的收入,双方一起无限接近社会的平均劳动收入。
未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那是一个三无的世界:无生意可做,无工可打,无机可投。
所谓无生意可做,原因是传统社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导致社会的“供给”和“需求”始终是错位的,这就需要“生意人”去对接,并从中谋利。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变得对称又透明,“供给”和“需求”都被精准连接,已经不需要生意人去对接了,于是“中间环节”和“赚差价”都不存在了。
所谓无工可打,原因是传统社会遵循的是大工业逻辑,很多人作为员工只需要执行公司命令就可以了,他们并不需要承担结果,这就是打工的本质。而在未来的时代,随着个体开始崛起,公司开始平台化,你必须主动思考和去解决问题,并发挥特长为社会创造价值,否则你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未来你还是抱着打工者的心态,那么一定会被淘汰。
所谓无机可投,原因是传统社会里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导致每个行业都有潜规则,这让很多人可以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得灰色收入。而在未来,随着中国法律、法规变得越来越完善,投机的空间会越来越小。未来,所有人都要适应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展开活动。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人就不能有所作为了吗?恰恰不是。我认为,未来一个人要想改变命运,既不是靠拼命,也不是靠机遇,否则人类会永远陷入竞争和踩挤的陷阱里,在互相对抗和算计的轮回里无法自拔。
未来是价值回归的时代,我们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再奢望一夜暴富,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创造。
未来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把自己定位为价值创造者,你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你创造的价值。
中国正在告别野蛮生长期,同时正在进入价值重塑期,未来那些一心只想发财的人,可能再也赚不到钱。而那些时刻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一定能获得等同的地位和回报。
从下页的图形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价值最终都会回归均值。
其实,这也是经典的价值曲线走势图,所有的资产价值也符合这个趋势。
房子、股票、虚拟货币、估值、市值等,都符合这个价值曲线。很多人看上去拥有了很多财富,但很多财富都只不过是一场黄粱美梦,一旦到了价值重塑期,一切资产都会价值回归。
这也是人生的写照,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彻底认清自我的过程,无论你经历了多高的巅峰,最后总会回归最真实的自己。
其实,一个人所创造的价值,决定了一个人的终点。很多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人坐的是过山车,大起大落,有的人坚持脚踏实地前行;有的人先扬后抑,有的人先抑后扬,有人一步一个台阶。人生真的不必那么焦虑,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前面少的后面自然会补上,这里少的那里自然也会补上,这就叫规律。
商业5.0时代
为什么很多人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因为中国已经进入财富5.0时代了,但大部分人的思维还停留在1.0时代。
这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迷惘,以至于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甚至开始“病急乱投医”。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
商业1.0时代
思维——利润差价
载体:实体产品
市场:卖方市场
这个时代大概是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持续到2002年。这是一个“产品”相对短缺的阶段,此时劳动力充沛又廉价,资源的开发效率较低,人们的需求也很粗放。
因为社会需要“产品”去填充各个角落,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就很重要。负责“生产”的就是各种工厂,负责“流通”的就是各种经销商、批发商、实体店等。
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我的老家(安徽北部)的集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有一些勤快又精明的人跑到浙江的工厂里去批发一些面料、被单之类的摆摊来卖,每次都会被一抢而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大家看到这么漂亮的东西感到很新鲜,而且物美价廉。
所以供不应求的状况决定了整个市场是“卖方市场”。这个阶段财富的核心关键词是:差价。工厂赚取的是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差价,商家赚取的是产品从“原产地”到“目的地”的差价。当然,他们都大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维系了商业繁荣,在支撑起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财富。
既然是“差价型”思维,商人比拼的就是消息的灵通性。比如,浙江温州人就从做小生意开始,在全国各地不断来往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各地的产品价格行情。因此,他们迅速地在全国各地渗透,成了中国第一批经济弄潮儿。
而其中一部分温州人不再满足赚差价,他们开始从家庭作坊做起,自己生产各种产品,慢慢就发展成工厂。工厂再形成工厂群,然后就是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中国制造业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商业2.0时代
思维——单品海量
载体:传统互联网
市场:第三方市场
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起,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注定要被改写。
从2003年开始,中国就在逐渐进入电子商务时代。此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依然没有变,但“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时,各种第三方电商平台产品(包括价格、质量)在你面前一览无余,它彻底撕裂了“人为”和“区域”制造的差价信息,再加上交易的信息化和物流快递的发展,商品流通得更快了。
而此时,中国实体店经过30年的发展,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于是,一大批单纯靠“信息不对称”来赚取差价的店家被淘汰了。
然而,一批人倒下,就必然会有另一批人站起来,这是铁律。何况在当时开“网店”是免费的,成本几乎为零。于是,第一批从“实体店”转型到“网店”的人,都是最懂这个时代的人,理所当然地收获了财富。
由于电子商务不受现实空间限制,很容易产生边际效应(即产品销量越大成本越低),所以很适合“单品海量”的产品,商家们最喜欢的就是“爆款”产品。
此时还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于第三方平台主导着流量和排名,“卖方市场”迅速变成了“第三方市场”。“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这也是个铁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商家并没赚多少钱,却把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养肥了。
但是,电商时代的商品都是大同小异的,消费者比价太容易,导致价格战越来越激烈,“网店”只有不断地促销、刷单才能产生交易量,所以“网店”的成本不断攀升。
最终,电商又把大家带入了价格战、同质化的怪圈。
此时还有一个变化在发生:由于产品一直在加速生产,已经由“短缺”步入了“饱和”阶段。当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时,必然开始挑三拣四,这也就意味着一种微妙的变化又将发生了。
商业3.0时代
思维——增值服务
载体:产品增值
市场:买方市场
随着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品开始出现“过剩”现象了,这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件很可怕的事。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无论是什么产品都急于出手,反正你不卖有人卖,你不做有人做。
所以,这个阶段一定有很多传统工厂要倒闭,很多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要被淘汰。
但大家不要忽略了,此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大家的消费水平也在升级,也就是说,传统方式生产的产品,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以前,人们的需求是如何更加快捷地找到产品,买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如今,产品已经足够丰富、足够多,而且都在打折促销。人们的需求升级成了如何找到“好产品”,或者说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产品,这就是眼下的状态。
所以,那些能给大家带来“价值”的产品,仍然是短缺的。这就需要我们给产品增值,我认为大概有两个方向。
第一,纵深化。将产品的某种功能做到极致,越来越聚焦,越来越专注,就服务特定人群,引领行业的不断细分。
第二,定制化。给消费者量体裁衣,走个性化生产路线,今后的产品不再是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模式,这也是工业4.0时代的生产特征。
以上两个方向会导致市场的分化,所谓市场分化就是说,市场“大一统”的时代正在结束。
今后的产品很难再有统一的标准,这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跟另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多元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
大家彼此之间将完全搞不懂对方在搞什么,当然了,我们也不需要懂,你只要生活在属于你的世界里就可以了。
由于商业的细分,商家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情况将越来越少了,都属于“闷声发大财”型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商业重心已经转移到消费者这一端,“第三方市场”主导的市场正在变成“买方市场”主导。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圈住自己的消费者。其实,最好的切入点就是需求,一切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以前是先做产品,再去找消费者;今后是先找消费者,再去定做产品,这完全是倒施逆行的逻辑。
我们终于发现:商业的核心最终从做“产品”切换成了聚“群众”。
而按照“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的定律,此时,消费者将大大受益,并且有权分得产品利润的一杯羹。进而言之,谁拥有聚合消费者的能力,谁就掌控了未来商业。
商业4.0时代
思维——号召力
载体:社交媒体
市场:信用市场
马云曾说:“如果说中国还有什么红利没有被发掘的话,信任、互信是最大的未开发财富。”
的确,中国未来还有一波最大的红利:社会信用关系的重建。为什么这样说呢?
之前,第三方平台的特点是“强信息、弱关系”,如淘宝、大众点评,都是在强调商品信息的正确性、公开性,但平台上的消费者之间的联动比较小,由于消费者过于分散,只能任由平台发号施令。哪个商品做活动了,哪个商品能上首页,哪个商品必须得下线,都是第三方平台说了算。
而社交媒体已经让大家进入“弱信息,强关系”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IP(3)、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而且彼此联动性很强。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地来自“分享”,而不是“告知”。
正如上面所言,既然商业核心机理从“物以类聚”过度到了“人以群分”,那么,今后的消费者也必将从分散走向联盟。作为一个消费者,今天你不主动把别人团结过来,明天别人也会把你团结过去。请记住,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谁主导了消费者,谁就主导了市场,谁就能来分钱。
看看现在的淘宝吧,排名靠前的店铺都被“网红”把持了,再看看现在的大V、自媒体、各种小众品牌的崛起等,都是这种特征的直接反映。
什么才是团结别人的最好工具?当然是信用和影响力。
一方面,如今的信用市场还未建立;另一方面,大家彼此之间失去了信任。我们都把大量精力、成本放在了如何互动、提防上了。但在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驱使下,信用市场必将一步步建立。今后的市场一定是“信用市场”。
未来最好的营销是内容,最好的内容是产品,最好的产品则是信用。
未来对于每个人来说,信用会变得格外重要。同时,“链接力”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未来我们经营的不再是产品,而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符号,产品只是一种副产品。
有人会问,拼多多算哪一阶段的产物呢?其实拼多多具备了这一阶段的特征,因为它的驱动力是“低价+团购”。它具备了社交的属性,但它并不是这一阶段的代表,因为它的产品不具备品牌化、定制化、品质化的特征,拼多多只是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它并不代表未来。
商业5.0时代
思维——小众品牌
我们现在面对的一切经济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手段来解决,那就是个体化。
顺应个体化这个大浪潮,中国未来将有海量的中小品牌崛起,这才是未来商业的大势所趋。
在过去,十个亿的市场规模是由五十个客户构成的,三年以后,十个亿规模的市场将是由两千个客户构成的。
社会已经在越来越细分,点对点的衔接越来越细致,这是海量小众品牌崛起的基础。
未来,这些中小品牌将非常专注、聚焦于某一品类,具备垂直打通、纵向整合的能力。比如,从原料来源、设计开发,到生产营销,再到客服、后期维护,而且它们的背后可能不是一家工厂,可能是一个工厂群,都能随时被它们整合。
其次,这些小众品牌将非常善于把人聚合起来,它们用内容和用户建立起强关联。当然,它们懂得如何更好地运用群众的力量,每一句话都蕴含了发动群众的艺术。
当众多品牌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平台就可以发挥更宏观的作用了。平台可以通过数据统计把同类的需求放到一起,进行协同生产,如原材料采集、下单时间等。这些看似碎片化的生产环节,又可以具有强大的“计划性”了。而且平台还有一个核心的任务:给平台上的各个环节的企业进行授信,降低大家不必要的磨合损耗的成本。
平台还可以根据零售数据做精准匹配,促成“消费端”向“生产端”的渗透,帮助“生产端”做各种计划准备。这就会让“零售”和“生产”之间的协同效率增加,这解决的是无效产能,使库存最优化。
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计划经济”,非常符合辩证的哲学。
总之,只有抓住商业变化的精髓,深刻理解商业变化规律,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发现,公开化、共享化、平台化、定制化,是未来商业的大势所趋。
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就好比逆向打通了中国经济的任督二脉,唤醒中国进入下一个春天。
从小的方面来说,这种新型的商业趋势,必将引起一场人们个性和兴趣的解放,包括个人价值的实现。
商业版图的改变
先来总结中国经济上半场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跑马圈地。
什么是跑马圈地?
所有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会经历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跑马圈地”。一旦社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抓住机会的人就会加足马力往前冲,谁的马力大谁抢的地盘就多。
17世纪左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革命新贵把很多土地变成了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著名的圈地运动。法国、德国、荷兰等也都出现过圈地运动。
中国经济原始积累的过程有两大红利:第一,人头红利,针对的是制造业和房地产;第二,流量红利,针对的是互联网行业。
先看人头红利。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按人头数钱,就看谁抢的人多了。
但还有一个很客观的事实,就是:中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尽管我们已全面实施了二孩政策,但从2017年开始,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回落,只有5.32‰。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这两座超级大都市已经在控制人口增长,数据显示北京和上海两地常住人口40年以来首次同时出现负增长。
很多事物的拐点,往往从人口的拐点开始。
2018年之前的房地产,依靠的是大量人口进城的红利,而现在随着人口增长的放缓,这种模式也走到了尽头。
2018年之前的制造业,依靠的也是大量廉价劳动力的红利,而现在随着劳动力的减少,用工成本就水涨船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彻底没了出路。
既然外部流入人口越来越少,那就只剩一个出路:盘活存量。
房企开始进入“盘活存量”和“生活服务”的时代,从“拿地建房”向“构建生活社区”升级。
未来城市的特点,用一个词可以概括:人以群分。城市一定会出现一个个不同主题的群居社区,并需要有配套的服务,然后更好地服务好这一群人,这才是房企应该思考的问题。
同理,制造型企业也必须看清未来产品的方向,定制化和个性化产品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按需生产”的时代正一点点接近,必须找到自己服务的精准人群,建立链接。
实体企业的上半场,我们做了A业务,会进一步开拓B业务,那是因为社会基本结构还没完善,所以有这样的机会。
实体企业的下半场,你立足于A业务,必须不断深挖这个业务,你要构建一道高高的城墙,让别人望而生畏。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我们经营的是商品,人围绕商品在转;中国经济的下半场,我们必须学会经营人,人才是真正的财富。
再来看看流量红利。
2019年之前的互联网是上半场。
互联网的上半场又可以分为两大部分,PC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
在PC互联网时代,中国诞生了诸如新浪、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搜狐、网易等互联网公司。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靠从QQ到微信的自我革命站得更稳;淘宝也掀开了手机淘宝的篇章;新浪依靠微博得以发展。与此同时,还诞生了今日头条、滴滴、美团、拼多多等小巨头。
无论是PC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都是“流量为王”的时代,是流量在主导一切。流量就像水源,只要有流量就能孕育生命,水到之处绿树成荫,然后枝繁叶茂。
但是,一方面高速增长的人口势态已经不在了;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凡是能搬到线上的人基本已经都搬上去了。
我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无论是成熟平台还是创业者,从外部获得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
互联网的上半场,我们抢占的是用户规模,我们通过广告活动及奖励来不断提升下载量。
互联网的下半场,我们抢占的是用户时间,每个用户的停留和使用时间及频率,才是最关键的。
跑马圈地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抢人数”和“抢地盘”时代的结束。
既然地盘和人数都已经被划分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你必须经营好你的一亩三分地了。
既然机械式地从外部获取流量越来越难,那就必须从盘活自身存量入手。反正线上的地盘就那么大,互联网企业的一大出路就是去线下抢地盘。
都说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什么是产业互联网呢?简而言之,就是能够深刻改变实体行业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优势是可以改变生产关系,改变生产关系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实体的供应效率、运作效率和协作效率。
在下半场,互联网开始进入“深挖用户”和“服务实体”的阶段。未来,那些能够彻底掌控实体供应链的互联网企业,那些能够真正提升实体运作效率的互联网企业,那些能够促进实体之间协作效率的企业,一定能胜出。
互联网的上半场,大家只顾去抢别人的地盘,天天忙着革别人的命,现在地盘抢得差不多了;互联网的下半场,轮到革自己的命了。
数年之前,传统企业就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现在,互联网企业必须提出“精细化运营”的思路了。
到2018年底,中国的几大互联网巨头,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几乎全部进行了组织结构调整。与此同时,最近很多互联网企业年底裁员的消息也不断传出。这其实都很正常,它说明一个事实: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当人口和流量红利结束之后,打铁还需自身硬,现在都到了优化自身结构的阶段。
这也说明互联网的上半场,形成了一些既得利益者,他们可以坐享其成。互联网的下半场开启之前,一定要先优化自身组织。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组织,每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一小撮既得利益者,拿掉既得利益者才是自我革命的根本。
互联网的下半场,也可以让我们做一个这样的总结: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主要解放的是C端(消费者或用户),一切都为让人民大众的生活更加便利,平台和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发展更多的客户而努力,不断地跑马圈地。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主要解放的是B端(企业或组织),我们的工作重心需要转移到提升企业或组织的运作效率上。因为,当人均GDP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人的管理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企业的管理成本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在下半场,那些靠人海战术、堆人战术的企业一定会被淘汰。同时,将有大量企业开始为提升效率而买单,很多业务开始从to C 向 to B转变。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解决的是“生产效率”的问题,我们不断地扩大生产,压缩成本,改良工艺等,因此我们生产出了许多物质和产品。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产品并没有送到最需要它的人手里去。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需要解决的就是“分配效率”的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办法提升分配效率,比如很多租赁型、共享型经济就是在盘活沉睡的社会资源,很多互联网企业的定位就在此。
世界经济的核心问题已不是“生产效率”的问题,而是“分配效率”的问题。经济重心需要从提升“生产效率”升级到提升“分配效率”。
一方面,关注“分配效率”会逐渐使生产走向“按需生产”,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人们对需求的提升会倒逼生产水平的提升,从而出现更多的高端制造企业。
另一方面,未来会有更多的互联网企业诞生,它们专注于发掘沉睡的社会资源,进行自动匹配,转化成各种收益。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是外向型经济,依赖的是外国资本,世界级的大市场。2001年加入WTO是中国经济史上浓重的一笔,简而言之,是靠世界经济这个大轮子带动中国。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是需求型经济,必须依赖中国人的消费水准,必须提高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品位,必须在产品的先进性方面引领世界,简而言之,就是中国开始带动世界的发展。
这一点可以从“广交会”到“进博会”的转型看出来。“广交会”始于1957年,迄今为止已持续办了大半个世纪,首届“进博会”也在2018年召开。“广交会”主要是为了让中国的产品出口,而“进博会”主要是让国外的产品进来。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从“卖全球”到“买全球”,就像一场乾坤大挪移,象征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大逆转,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好的产品要进来。
那么,作为国内的制造业企业,是不是做好了与其产品质量竞争的准备?同时,作为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能不能把这些产品更快、更好地送到消费者手里?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只要把美国的互联网模式照搬过来,基本就可以成功了,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都是这样成功的。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只要把中国的互联网模式复制到海外,就可以大概率成功了。有很多人已经开始践行,同时,现在也有很多国家开始照搬中国的互联网模式,如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遵循的是“钢筋泥土”的模式。我们搭建好了社会的基础设施,就好比给社会建好了框架。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将升级成“精耕细作”的模式,我们需要往框架里填充各种内容,文化、旅游等项目将成为核心,中国正在走向“软实力”模式。
可以说,中国经济的上半场是努力融入世界,中国经济的下半场是努力带动世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发展理念。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里,我们为了融入世界,完全遵从了游戏规则,那就是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美国的设计、日韩的原器件、中国的装配、资源国的原材料和能源,然后销往全球;当然,各国挣到的都是美元。
美国以信用背书,让这些国家挣到钱后再去买美国国债。于是,这些发行的国债又让输送出去的美元重新回到了美国。结果大家辛苦赚到的美元,又刺激了美国的资本市场,然后再以资本的形式向海外输出,从而操控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种产业。这样循环往复地生利,美国就只管坐享其成,稳坐全球食物链的制高点。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美国这种循环往复的游戏越来越玩不下去了,中国人的奋发向上,也使中国不可能永远只是其中一个生产环节。所以,我们提出“一路一带”、搞“自贸区”、搞“进博会”,其实就是在带动新一轮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给世界贡献了各种各样的产品:衣服、鞋子、玩具等,被定位为“世界工厂”。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给世界的贡献将不再只是产品,而是能深刻影响人类的文化、模式及系统。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其实也是世界经济的下半场,我们必须明白身上的重担,同时也要对自身充满信心。
中国经济正在驶入新的快车道,现在,我们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岔路口张望。这次,我们的责任更大,因为我们每迈开一步,世界都会紧随其后。
这不仅要求中国承担更重大的历史责任,也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放大自己的格局和视野,千万不要只停留在传统的秩序里沮丧、萎靡。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悲观的人看什么都是悲观的。
这就像我们登山,虽然空气越来越稀薄,爬得越高越孤独,但是,我们看到的风景和享受的境界,已截然不同。
商业的操作系统
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可以一分为二。
所有的人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身体,二是灵魂。
身体的核心是健康,灵魂的核心是精神文化。
同样的道理,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都是由两大结构组成的,一是硬件,二是软件。硬件的核心是芯片,软件的核心就是操作系统。芯片是它们的身体,操作系统是它们的灵魂。
可以给操作系统这样定义:为了让计算机有条不紊地工作,需要用一个软件把它的所有资源和指令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使其有条不紊地运转,这种软件就是操作系统。
最高境界的征服,是精神征服。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伟大的公司都在做同一件事:操作系统。
来看看全球最牛的三大科技公司吧:微软有Windows系统,苹果有IOS系统,谷歌有安卓系统,它们三者掌控了世界上的电脑、平板和手机。
也就是说,世界运转的逻辑是出自这三家公司的设计。
什么叫伟大?每个人的生存逻辑都得围绕着它的指令展开就是伟大。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世界的硬件(芯片产业)和软件(操作系统),都被美国的公司牢牢把持着。
阿里巴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经济代表,也在不断地谋求建立“操作系统”的机会,这是一盘更加宏观的棋。
这套操作系统负责全球商品的生产、交易、流通。它需要简化掉很多环节,跳过很多传统阻碍,取代陈旧的资源,同时搭建更多先进又便捷的路径,如支付、物流、金融支持等。
每一年的“双十一”,其实是这套“操作系统”的一场大练兵。“双十一”的缔造者,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这样看待“双十一”:“‘双十一’是社会化大协同的产物,涉及线上商家、线下商家、物流方、客服、消费者等各方,一套独一无二的‘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也在同步形成……全世界没有一个公司有这样的一套操作系统,它不仅触达消费者,而且能够服务企业。”
比如,2018年的“双十一”,其实是中国各种商业生态的首次全面集结。具体来说,它调动的资源包括:20万家天猫新零售智慧门店,165个城市的近100家盒马鲜生门店,470余家超市,62家银泰百货门店,400个城市里的100万个餐饮店、水果店、鲜花店等本地生活服务商家,343万家从网商银行获得了资金支持的商家(资金量在2020亿元),3000万平方米菜鸟智能物流链接全球仓库,20多万辆快递车辆,20万个快递网点。除此之外,还有700个机器人、19架小型飞机、2架波音747飞机、300万个蜂鸟骑手、24小时外卖不打烊……
他们在“双十一”完成了一场大汇合,能将这么多资源动员并协调起来,这需要一个强大的商业操作系统,阿里巴巴做到了。
因此,阿里巴巴早已不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成了一个横跨营销、娱乐、金融、物流、供应链、云计算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数字经济体,搭建起了一套“全球性的商业操作系统”。
那么,和阿里巴巴可以平起平坐的腾讯,为什么没有建立起商业操作系统呢?
腾讯的重点在于连接,而阿里的重点在于交易。
腾讯版图的扩展是物理变化,它携带着流量四处流淌,就像水流不断向四周渗透,所到之处就能滋养对方,你原本是谁,未来依然还是谁,只不过更加茁壮了。比如,京东还是那个京东,美团还是那个美团。
而阿里版图的扩展是化学变化,它要把对方吸纳过来为它所用,在努力完成自身商业升迁的同时,也成全了对方。
腾讯有原始的输出需求,输出是为了遍地开花,它不求协同性,只求绿树成荫。
而阿里有原始的输入需求,它需要不断吸纳各种商业形态,然后不断升级自己的战略规划,发挥产业协同,形成更大的商业闭环。看看它收购微博、陌陌、UC、高德、优酷的出发点吧,都符合这样的逻辑。
如今,阿里系的商业版图里的重大板块,如蚂蚁金服、阿里妈妈、阿里云、高德、阿里影业等,都是这个“全球商业操作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
伟大的商业操作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必须给众多小创业者提供支持。
2018年的“双十一”,蚂蚁金服副CTO胡喜在现场宣布:“双十一”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已经实现100%开放。“双十一”期间,共有343万个商家从网商银行获得了共计2020亿元的资金支持,贷款金额较上一年同期增长37.4%,网商银行累计投入3000万元补贴,来帮助降低商家融资成本。其中最小金额贷款,来自贵州的农户向网商银行贷款1元,用于出售农家自种的红豆、薏米。1元钱也可以信用贷款,这就最大限度地帮助小企业解决了资金占用问题。
通过“310”贷款服务(3分钟在线申请,1秒钟放贷,零人工干预的贷款模式)和“212”保险服务(2分钟申请,1秒审核,2小时到账),数千万小微经营者接触到了从前难以触及的金融服务。
1元钱的贷款,反映了服务门槛越变越低,越来越平等,无论是大企业,还是数千万的小微经营者,都可以享受无差别的服务。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小企业可以自由自在地进入全球市场,开始全球贸易,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无边界的市场。
从有限到无限,从有差别到无差别,从有边界到无边界,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意货币买卖任意商品,这就是这套全球商业操作系统带来的巨变。
这套商业操作系统一旦建立起来,每转一圈相当于传统商业转100圈。
未来,人和人的区别,企业和企业的区别,国家和国家的区别,都将变成“操作系统”的区别。
对每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能力的提升,能力只是这个操作系统上的一个独立的App,是可以开发和优化的,而操作系统却是我们人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不行,再好的想法最终也无法实施。
如果一个人要跃迁自己的“操作系统”,必须注重人格的提升,加强情绪的管理,学会格物致知,懂得修身养性。的确,这已经不是那个依靠蛮力和胆识就可以成功的时代了。
对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拥有什么样的产品和资源,因为技术、产品和资源都将趋于共享,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建立一套独立运转并自动升级的系统。再强的个人都干不过一个团队,再强的团队都干不过一套系统。
把复杂的事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模式化,把模式化的事系统化。这样,你就组建了自己的系统,这才是未来创业的真正路径。
对一个国家来说,未来最重要的不再是经济、军事势力的强大,而是能不能利用文化,建立一套更与时俱进的运转体制。
从人类历史来看,一定是先进的文明取代落后的文明。如今,世界发展的核心问题已经不是生产效率的问题,而是分配效率的问题。
全世界都在期待一个更加高效的分配机制:让每一个人得到的回报无限接近于自己创造的价值,同时又能兼顾弱者的生存质量,这就是下一个高阶文明。
商业的流体化
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形容未来的世界,我想,“流动”就最合适不过了。
未来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流动的状态,包括各种平台、产品、服务,硬件、软件,有形的、无形的,都在从固定不变的,变成可以组装的、可以共享的、可以迭代的。
世界正在回到它最本源的状态——混沌的,流动的——不断地趋向于一种平衡,打破平衡,再形成新的平衡。生生不息,日夜循环。
世界正在从“大工业”时代过渡到“互联网”时代。
大工业时代遵循的逻辑是“占有大于一切”,而互联网时代遵循的逻辑是“连接大于拥有”。
大工业时代关注的是有形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形的空间对它来说既是优势,也是一种阻碍;而互联网时代却可以把人、货物、现金、信息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东西“连接”起来,完全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大工业时代需要占有大量实体产品和有形的资源,互联网时代最关键的不是你拥有了多少有形资源,而是你能配置和影响多少资源。资源属于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使用资源,如何更高效地使用资源。
互联网时代注重的是流动和循环的效率,共享、分享才是大势所趋。每个人都只是一个信息节点。
于是,所有固化的、有形的壁垒都会被流动的、无形的力量所摧毁。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这股洪荒之力。
未来的世界是柔软的、流动的,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地迭代,变得不稳定,充满了各种不确定。
举个例子,未来无论你做的是什么产品和服务,从本质上来讲,你经营的都是“数据”。你接触数据的大小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决定了你的经营水平。
未来所有的东西永远都将处于形成之中,之前我们看到的是产品,未来我们看到的是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再也无法预料我们最后实现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只能不断地更新它,不断地使其与时俱进,不断地迎合时代变化。目标和终点将越来越模糊,过程反而更加重要了,我们要的就是那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这也叫“无常”。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无常才是事物最本质的状态。
在未来整个流动的时代,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
第一是注意力,第二是感情。
我们将不再随便消耗我们的注意力,因为世界越来越丰富,注意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分散,变得越来越稀缺。没有谁的一天是25个小时,而且没有哪一种技术可以增加我们的注意力。
未来的注意力就是金钱,金钱就是注意力。比如,如果我们收看了广告,就应该拿到报酬。因此,现在有了看广告可以赚钱的商业模式,如趣头条,很短的时间就做到了在美国上市,另一个互联网巨头今日头条也在开发类似的功能。
在情感方面,我们更不会轻易浪费自己的感情,因为未来很多东西都是被运算出来的,如找对象、找工作、找合伙人等。人发挥主观思想意识的空间将越来越少,我们将越来越少地去动真感情,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是在逢场作戏。
流体化的另一个特征是:互相渗透性。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无条件地主导他人,没有哪一方可以占据绝对的主动性。一切都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一切都是在协作中产生的,一切资源都将变得开放和共享。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有边界都被打开,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
在未来那个流动的世界里,再也没有所谓的经验,没有所谓的权威,没有所谓的标准。所有人都是新手,同时所有人也都是老手,大家永远都是公平的。
未来社会财富的流动性也会越来越快,首先,财富将变得越来越虚拟化。我们的财富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粮票时代,第二阶段是现金时代,第三阶段是不动产时代,第四阶段就是市值或估值时代。一旦到了第四阶段,人没有股权就很难富有,然而,股权时代的财富最大特征就是虚拟化、流动化。
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形式就是估值或市值,趋于虚拟和流动,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你拥有多少财富,并不代表你就可以随便花这些钱,而是代表你有支配这些钱的权利,财富多少意味着调动资源的大小。究其本质,是整个社会越来越流动化、公开化。
在流动的世界里,未来只有现金流,没有利润率。在流体化的时代,未来会有很多生意,表面上看都是不赚钱的。比如,很多卖课程的把课程变成免费,然后靠运作社群赚钱。如果你还在依靠表面生意赚钱,那么,你必须早一天实现转型,否则总有一天你会被别人颠覆。
在未来那个无常的社会里,你要想有存在价值,必须先能创造价值。让自己永远都有价值,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未来我们能做的只有终身学习,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当你一直处于学习的状态时,你也变成了一个流动的人,永远保持饥渴和虚无的状态,你就能和世界融为一体。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相信那些坚不可摧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自己垮掉。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相信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总有一天会默默发生。
直播经济
如今,电商已经从“图文时代”升级到了“直播时代”。
于是,商业的逻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图文时代靠的是商家的“P图”能力,而直播时代,则可以全方位地、实时地展示产品。任何美化都是苍白的,这是根本的区别。
图文时代的消费者需要看评论,需要问客服,而直播时代的消费者则可以直接互动,随时提出各种质疑。
未来的消费者不仅需要全方位地看到产品,还需要看到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看到每一个生产细节,整个生产过程将越来越透明化、可视化。
有人说直播不就是以前的电视购物吗?这里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电视购物的节目是后期剪辑出来的,当展示产品出现意外或瑕疵的时候,是可以剪掉再拍的,而直播是实时的,是无法遮掩或者过于美化的。
随着5G和视频媒体的发展,未来的商业将越来越公开化、实时化、透明化。一切都将变得可视化、直观化、可追踪化,无论商品还是人,都必须有足够的勇气直面自己的消费者。
那种在商品面世之前,需要先偷偷躲起来“P图”,或者用文案去渲染产品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其次,在图文时代,我们进入一家店铺首先看到的是货品,是“货to人”,而直播时代,我们进入一家店铺首先看到的是人(主播),是“人to人”。
也就是说,主播这一角色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双十一”期间,最大的两个直播间在线观看人数分别达到了3683.5万和4315.36万。
这说明电商正在从以“产品”为核心,升级到以“人”为核心。在以产品为核心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美化产品,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利润率。而在以“人”为核心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美化“个人”,提升人的人格魅力,塑造人物的传奇性。
也可以这么理解:未来的商业,“谁在卖货”往往比“卖什么货”更重要。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那些能够聚合消费者,并能感知消费者需求的人就会出现,如主播、网红、大V等。
未来的商业,比拼的不再是品牌策划能力,而是你能不能在消费者中具有极强的号召力。从“做产品”到“聚群众”,这也是商家能力的升级。
另外,大众的注意力将会从对产品品牌的信赖上,转移到对人(主播、网红、大V等)的信赖上。
直播经济、网红经济的本质是一种聚合消费者的艺术,意味着商业正在由“物以类聚”向“人以群分”过渡。
未来的商业,人的信用将大于品牌的信用。这背后反映的是商业逻辑的彻底变化:传统商业是以商品为核心,未来的商业是以人为核心。
最后,这些善于圈人的网红诞生之后,他们不仅能随时随地地发起一场场购买狂潮,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可以联合粉丝向厂家定制产品。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日本和欧洲的几家化妆品生产商,开始为中国的电商(网红)品牌做代加工了。
就连日本Cosmo Beauty株式会社的掌门人山添隆也这样感慨:“过去,一直是中国为日本品牌代工,而现在,日本工厂也开始为中国品牌代工了。”
我在《工业4.0大革命》里提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诞生C2F(顾客对工厂,简称客厂)模式。
如今,各种各样的网红和电商品牌都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直播等社交工具去感知消费者的需求,然后收集订单再交给工厂去生产。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再通过强大的物流系统送到消费者手里。
未来的生产方式一定是先有订单再生产,这就是按需生产。未来,每一件产品在生产之前,销售者都知道它的消费者是谁,这样就再也不会有库存了。
我们正在进入“按需生产”的时代。这不仅意味着产品的定制化、个性化生产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的供应关系也会被摧毁重建。
也因此,海量的中小品牌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产品正在品牌化。在过去的供应链里,即使你一年的营业额很高,你也最多是个经销商或代理商,所以在传统的大批发时代形成的是档口林立的格局,而不是品牌林立。
在过去,假如一个市场有10亿元的规模,可能是由50个客户构成的,而未来100亿元规模的市场将是由2000个客户构成的。
想想10年前我们用的日化用品吧,基本都被宝洁垄断了,而现在,各种小而美的品牌正在崛起。它们围绕某种特定功能或者特定人群开始定制而产生,所以,未来将有更多小而美的品牌诞生。
究其本质,这是由于中国互联网的高度繁荣带来的市场分化,商家可以有机会通过各种平台圈自己的消费者,然后提供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
未来只要你有足够的想法,只要你愿意围绕某类特定人群活动,你就有机会打造自己的品牌。
对这个世界来说,中国未来的角色应该是一个信息大节点。因为中国电子商务已经处于世界最发达的水平,再加上跨境电商向其他国家渗透,中国可能会组织成一种全球性大生产模式,这种大生产首先打破的就是美国主导的传统全球产业链。
中国未来很有可能将全球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对接,实现跨国生产和定制。未来的社会,将实现按需定制,按兴趣组队,按人群服务,小批量制作,不断迭代,用多样化的产品去对接多元化的需求。
有了“按需生产”,我们就会逐渐过渡到“按需分配”的阶段。因为按需生产意味着产品的定制化和多元化,社会的物质产品一旦应有尽有,每一个人就会各取所需。那么,传统的竞争和抢先就没有意义了,社会会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局面。
赚钱的逻辑
最近这两年,很多人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实际上,不是赚钱越来越难,而是整个商业的逻辑发生了变化。
这里,我们来理一下商业的逻辑变化。
一、从“信息对称”到“价值对等”
对商业冲击最大的就是互联网,因此,在探讨商业未来之前,我们必须先来理清互联网进化的三个阶段:一、信息互联网——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二、物体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三、价值互联网——区块链、5G等。
第一个阶段的信息互联网,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再被区隔,把那些以特殊渠道获得信息并谋利的二道贩子淘汰掉了。
第二个阶段的物体互联网,解决了物体不衔接的问题,产品由机械化变为智能化,能和人们互动;产品型号和设计由一刀切变成了定制化、个性化。
第三个阶段的价值互联网,解决了价值不对等的问题,人们的收入分配方式不再依靠职位、资历等,每个人创造的价值都能得到精准记录并随时兑现。
打一个具体的比方:现在对于一个公司的员工来说,他的收入往往是这样产生的——除了约定的工资之外,公司再从利润里拿出一部分按照职位、贡献的不同,给每个人发一笔年终奖。这种分配方式是很粗放的,每个人最终能拿多少钱,一方面要看公司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还要看领导或老板对你的认可度。
这并不能真实而精确地反映出你创造的价值,所谓价值互联网,就是让价值互相联通并自由流动。如果这里有人为性、行政性、第三方的因素干扰或阻隔,都不足以称得上是价值互联。
区块链和5G的诞生,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科技的进步帮助人类开创的一种精准记录价值的方式,让价值更快、更完整地流通。比如,区块链可以实现全民参与记账;5G可以让数据实现实时更新,可以点对点地记账,随时随地兑现价值。因此,价值互联网正在诞生。
二、从“买卖关系”到“服务关系”
对于这一点,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比如,一家传统的菜市场,里面有很多菜贩在卖土豆,他们的土豆都是从批发市场以每斤2元的价格批发过来的。但是,他们卖的价格不同:老实的菜贩每斤只敢卖2.3元,胆大的菜贩可以每斤卖3元。
戏剧性的是,老实的菜贩卖得便宜却不太会吆喝,胆大的菜贩卖得贵却很会吆喝,所以胆大的人赚的钱更多。
后来,胆大的人还学会了如何包装和营销,给自己做品牌,所以赚的钱越来越多。再后来干脆承包了菜市场,脱离了菜贩这个阶级。
阶级和贫富分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但是,未来的菜市场是这样的运转逻辑:菜贩子依然会以每斤2元的价格从批发市场进货,但他们卖的时候价格是规定好的,是被统一的,比如,就是每斤2.5元。每一个前来买菜的人,都是默认这个价格的,不会有讨价还价这个环节,而且他们的钱都是付给菜市场的,拿了就走。
肯定有人要问,那菜贩子怎么赚钱?
菜贩赚的钱只跟他卖掉的土豆多少有关系,由菜市场事后统一结算。每个菜贩子那里都有一个记账本,每一个菜贩子每做一次生意都会喊:我又卖了3斤,我刚才卖了5斤。由于所有的生意都被大家看在眼里,所以很难作弊。大家都会统一记账,即使你的账本丢了,别人那里也有你的账。
如果菜市场想除去运营的费用,还想留点私房钱也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账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赚了多少钱,知道隔壁老王赚了多少钱,又有多少钱应该交给菜场管理运营,这是一笔公开账目。
所以,未来的一切生意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每一笔订单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产生的,你想坑蒙拐骗,门儿都没有。
这时,肯定又有人问:有的菜贩勤快,有的菜贩懒惰;有的菜贩聪明,有的菜贩愚笨;难道我们不鼓励多劳多得吗?
当然是你卖的土豆越多,赚的钱就越多,每一个菜贩都应该把自己的聪明勤劳放在吸引更多顾客上。此时,欺骗是肯定行不通了,因为太公开透明了。
这时,传统竞争就会升级成一种服务竞争。比如,有的菜贩会这样对买菜人说:你买了我的土豆,我会帮你把土豆削干净。
其他菜贩就不服了:你买了我的土豆,我不仅帮你把皮削干净,还帮你把菜送到家。
而真正聪明的菜贩子会这样干:我这里不仅有土豆,还有牛肉,您可以再买一点牛肉做土豆炖牛肉。另外,我还可以再送您两根葱,送您一份菜谱,把菜都给您洗干净打包……
看明白了吧?这就是消费升级。
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正在从“买卖关系”升级为“服务关系”,未来比拼的是你的深度服务能力。
产品的事交给厂家去完成,售后和客服也是另一块单独的内容。商家要做的是产品的衍生,它决定着你吸引消费者的能力,也是商家最有价值的地方。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这种商业逻辑下,就不存在暴富的方式和暴利的产品了,这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所具备的商业特征。
三、你只管努力,上天会安排好一切
上述的例子,也可以引申出商业变革的基本逻辑:传统商业是一环吃一环。在产品经过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会加价,然后再出货,这其实是一种单向的赚“差价”模式。
你的上游环节究竟赚了你多少差价,你是不知道的。当然,你也不知道你的下游环节究竟能赚多少钱。所以,大家都是在互相保密。
显然,上下游环节是一种侵吞的关系,此消彼长,你赚得多我就赚得少,你赚得少我就赚得多,所以每个人都尽量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而未来,由于互联网的公共性和链接性,消费者有机会直接跟各种品牌方接触。于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直接付钱给品牌方(生产方),这就导致现金会不增不减地直接到了品牌方手里,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层层盘剥。
那么,渠道方和服务方该怎么赚钱?品牌方拿到钱之后,再按照事先的协议把价值分配出去(当然每个环节的价值回报是和其贡献作用直接对等的)。于是,大家以契约条款为约束,组成了一条新的价值链,然后井水不犯河水。
于是,你的回报是由你提供的价值决定的,你的服务能力越强大,能吸引的人就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而且,未来你能产生多少价值,能赚多少钱,都是公开的、透明的,而不像以前被捂着,这就是点对点的价值链。
这也应了另外一句话:你只管努力,不求回报,上天会安排好一切的。
所以,未来只有现金流,没有利润率。
四、未来你靠什么而活?
未来的社会只有三种企业角色:一、负责国计民生的资源型企业,如国企、央企;二、负责商品流通的平台型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三、在各种细分领域里有独特产品或深度服务的小公司,如价值主体。
除此之外,就是游离在各种平台上的个体,如网店主、自媒体达人、网约车司机、律师、设计师、会计师等。
如果以上这些都没有你的位置,你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未来定位了。
在社会不断向“平台+个体”的结构转变过程中,平台先淘汰掉了一部分人,如各级经销商、中介、经纪人等。
与此同时,平台又成全了很多个体户,如司机、设计师、律师、保姆、快递员、送餐员等。
也就是说,虽然大量中间商不存在了,大量的服务个体却出现了。
比如,由于产品越来越趋向定制化,所以大量产品设计师出现了;又如,由于产品的后期服务越来越重要,所以大量售后人员和客服出现了。
这就是变革时代的特征:一批人倒下,必然有另外一批人站起来。
平台的价值,就是通过运营,能够精准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接起来。于是,定制化、个性化产品越来越多,并且商家努力的方向就是千方百计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就是点对点的服务。
而在之前,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无法直接对接的,所以只有让大量的中间商去做对接,让大量的企业去做对接,但他们只充当了桥梁的作用,并没有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也就是说,原来的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反经济周期、低买高卖等差价思维,正在被一种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取代。
由于5G等新技术的出现,未来所谓的商业会越来越趋向于流体化。线上有两个流体:信息流、货币流;线下也有两个流体:产品流、人群流。线上的两股流体和线下的两股流体互相依托。
世界的本质就是流体的,这个世界在回归它最本质的属性:流动的、变化的、生生不息。
信息、货币、产品、人群,这四种东西会流动得越来越快,中间的阻隔会越来越少。未来商家的最大价值就是促进流体流动,商家必须成为流体的推动力,而不是各种阻碍。
未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成为一个价值放大者,即要使产品或服务流经你这里时能把它的价值放大,这样流体才有流经你这里的价值。而不是成为一个阻隔,让人家必须从你这里流通,然后去收买路钱。
在未来的价值链里,你要想获得价值,首先得有存在价值。
按照这个逻辑,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公正,价值正在变得越来越对等,这才是一个高效运转的社会。
* * *
(1)本书的经济的上半场是指传统的经济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而经济的下半场则指的是正在发生的、未来的新型的经济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
(2)库存保有单位(StockKeepingUnit,简称SKU)是对每一个产品和服务的唯一标示符,该系统的使用SKU的值根于数据管理,使公司能够跟踪系统,如仓库和零售商店或产品的库存情况。
(3)IP是i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意思是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