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章

书名:内向者优势 作者:赵静 本章字数:12202 下载APP
把握当下,关注内向者的困境
这是一个为外向者服务的时代
马蒂·O. 兰尼博士在书中提到内向者的一些特征:享受独处时光、关心深交的朋友,即使在参加活动时表现活跃、淡定、沉默寡言、三思而言,能做一名很好的聆听者,但回家后,他们会精疲力竭。而外向者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喜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认识、关心朋友,喜欢闲聊,在说话做事前不假思虑,说话做事更有动力。
事实上内向的人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他们尤其擅长一对一工作关系的培养,他们可以更长久地经营自己的友情;他们具有更为独立的意识、更灵活的思维、更强的专注度、更强烈的自我反省能力、更强大的创造力,他们往往刻苦勤奋,分析能力超绝,而且非常有责任心,通常情况下也比其他性格特征的人更加坦诚。但是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个群体,在他们眼中,内向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几个怪异的特征:交际能力弱、不与他人沟通、不友善、不喜欢接近他人、沉默寡言、喜欢一个人行动。
正因为内向的人容易被人误解,所以他们常常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一些生活困境,而这些困境正是导致他们常常无法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原因。在过去一个世纪,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而整个社会开始适合外向者生存,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是这样的,而内向者开始丧失一些舒适的生活空间。
在20世纪以前,多数人仍旧生活在历史学家所谓的“身份文化”中,人们通常都会严格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一套规则,因此在言谈举止方面都会尽量有所克制,保持低调沉稳、安分守己的状态。可是当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进时,社会的壁垒、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原有的身份文化不再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直接让更多的人蜂拥进入大都市和大公司,人们都想方设法前往更好的环境、更好的平台上展示自我,希望自己可以在竞争激烈的舞台上占据最佳的位置。
那么该如何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过去相对沉稳和保守的性格,这时“身份文化”开始失效,并且开始向“性格文化”转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明星热、追星族的出现,而且都市中产生了一大批生活更加豪放、工作更加热情、沟通更加直爽大方的人,尤其是在职场上,外向型的人越来越多,并且直接改变了职场的一些游戏规则。大家不再像过去那样注重隐私、注重独立自主的工作方式,过去的习惯遭到了破坏和侵蚀,“新群体思维”“团队合作高于一切”等新的理念开始代替过去的工作方式,头脑风暴法也应运而生。人们必须主动参与团队活动,才能确保自己不会被排斥和淘汰出局,而每一个人都被要求变得更加健谈。社交能力成为衡量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公司会明确将人际关系水平和社交能力当作招聘的一个重要标准,办公室也变得越来越透明,开放和分享成为工作者必须掌握和具备的技能。
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教务处对外宣称将不会接收那些敏感的、神经质的怪才。当时哈佛的学生都意识到“一个人说话要坚决,即便只了解一半的真相也要宣称了解100%”,此外,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在哈佛大学独自学习是错误的。因为哈佛是一个团队,没有什么是应该独自进行的。仅仅过了10年,耶鲁大学的校长公开宣称“理想的耶鲁学生不是皱着眉的聪明专才,而是全面发展的人”,该校的一个院长甚至给出了更极端的表态:“我们认为性格内向的天才没有什么用。”
在很多时候,团队合作与开放式的工作模式带来了很多优势,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很多善于言谈的领导,虽然魅力四射,但是他们不具备沉稳的态度和缜密的思维,也不具备理性分析的能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在他们的管理下,公司并没有变得更好。而所谓的头脑风暴法常常会被一些人弄巧成拙,导致内部决策的整体质量被拉低,一些优秀的方案惨遭遗弃。此外,由于人们变得越来越开放,彼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导致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再像过去那么专注,他们的记忆力、办事效率、创新能力都在下降。尤其是当个人的生活空间、办公空间被压缩后,很多人变得越来越不自在,越来越低效。
尽管内向者和外向者并不存在谁更强、谁更弱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整个社会的天平更多地倾向于外向者,而这种失衡局面对于内向者非常不利。内向者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受到重视,毕竟整个社会的工作机构都是为外向者设计的,大多数制度也是为外向者服务的,内向者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无情地压缩。
当内向者遭到社会挤压时,他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也许内向者可以适当地做出改变,但是这种调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抹杀个性,一旦内向者在不舒适的环境中抹杀自己的天性,那么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这个社会将会越来越缺少有思想的人,将会失去更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毕竟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医生、数学家和哲学家更多地出现在内向型人格的群体中。
因此如何打破这种困境成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这不仅仅要求内向者去打破困境,更要求整个社会去打造一个更加平衡的生存环境,而这才是发挥内向者优势的一个重要前提。
不懂得拒绝别人,承受无谓的压力
S小姐刚刚结束自己的实习,上司就直接给她安排了一大堆的工作,其中有很多根本不是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而做了那么多工作之后,工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不仅如此,同事们也经常让她帮忙,平时有什么文件需要复印和整理,有什么表格需要填写,有什么内容需要审核,都会找她帮忙。
性格内向的S小姐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别人,也怕得罪他们而影响自己的工作,因此每次都只能勉为其难地将这些杂七杂八的工作接下,属于自己的工作时间却被大量压缩。正因如此,她常常在下班之后还要加班到深夜。巨大的工作负荷让她每天都处于极度疲劳之中,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父母都很心疼她,而她却不知道该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坚持着。
从个人的生活模式来分析,内向者不太善于也不太喜欢与人进行沟通,因此不太容易拒绝别人,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请求,这就导致他们更容易遭受压力。在生活中,有很多内向者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性格偏于内敛,不太喜欢说话和沟通,也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因此常常会被人当成逆来顺受的老实人看待,这样就容易将自己置于被支配的地位。当别人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时,他们的内心也许非常抗拒,可是由于不知道该如何向对方解释,也害怕直接拒绝会伤害到对方,伤害到彼此之间的感情,最后不得不答应。通常情况下,内向的人都比较敏感,他们会抓住对方身上的任何细节变化,即便是一个眼神、脸上的一丝抽动、一次转头、手指的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会被内向者看在眼里,他们会分析对方的心理状态,并评估这些状态可能会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
但是问题在于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及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帮得上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如果帮助别人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任何一种助人为乐都是有限度的,面对他人的索求无度而不拒绝,恐怕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相比于外向者,内向者可能更加善良,更加懂得体贴和理解别人。他们不希望身边的人受到伤害,不希望让那些前来求助的人失落而回,即便有时候他们意识到自己有些为难,但仍旧不希望因为拒绝而使得对方受到伤害。只不过,这种善良很多时候容易被人利用,一些人会想办法利用内向者不善于拒绝的心理而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
除了善良之外,有时候内向者由于不太善于表达,因此不好意思开口拒绝他人,即便他们意识到自己应该避免去做这件事,但是始终没有办法大声说出一个“不”字,结果常常会被人直接当成默许,或者对方干脆先声夺人,将求助当成一个“必须完成的义务”一样强加到内向者身上。
有个人曾经吐槽说自己平时经常坐公交去上班,为的就是节省一点儿油费,可是某一天他开车上班正好被一个同事撞见,于是对方就请求他帮忙载一程,这一帮忙不要紧,对方竟然提出了一个要求:每天都接他上班。而这就意味着他每天都要从家中绕道10分钟去同事家,然后开车去公司。这个人不好意思拒绝对方,但实际上已经面露难色,结果对方直接说:“好了,那以后就要多多麻烦你了。”眼看对方说了这样的话,他更加不好意思多说什么了。而正因如此,他每天不仅要多花10分钟去接人,而且自己原本坐公交上班的习惯也被迫做出了调整。
对于外向者来说,遇到一些不方便做或者不想做的事情时,常常会直接告知对方自己的想法,如“这个忙我帮不了”,或者给出一些比较明显的暗示:“我有时间的话,帮你看看。”“我现在有点儿忙。”“你说的这些东西,我还不太懂,你最好先去问问别人。”内向者却容易因为自身的“社交体系”和“社交语言体系”而陷入被动。这种被动会让人陷入纠结和困惑之中,会让人对自己的整个生活体系产生混乱和质疑,却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做出改变。
如果将内向者的这种困境进行分析,那么就可以发现其根源在于“个人边界”不清晰,或者说因为具有不健康的个人边界。因为不健康的个人边界,所以总是过于顾虑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却极少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他们的心中可能会产生“我要为别人解决所有麻烦”的想法,会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如果自己拒绝了别人,很可能就会感到内疚和自责。
健康的个人边界是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同时明确暗示他人也要对他们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拥有健康个人边界的人会阻止他人越界侵犯的行为,这种人具有清晰明确的自我保护意识,而拒绝别人就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且寻求自我保护的方式。
内向者通常都具有不健康的个人边界,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比别人的感受更为重要,不知道哪些行为是自己不必接受的,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更没有坚定的反抗意识,因此容易让自己陷入困境。
或许人们会这样去想,一个有求必应的人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一定会成为群体内人人尊重的好人,然而他们是否真的成了人见人爱的大善人,是否真的带着“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标签在社交圈如鱼得水?事实往往令人沮丧,内向者的付出并没有真正换来多少社交上的情感筹码,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像表面上所呈现出来的“互相帮助”的那种形态,更多时候他们仍旧被孤立在自己的世界中,也许会有几个有限的朋友,而更多的人只有在试图利用他们时,才会友好地问候一句。
这样的关系总是显得很微妙,甚至非常脆弱。尽管前面也提到了,内向者一直在努力维护好每一段感情,确保自己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但在这种敏感的心理下,最终受到伤害的是他们自己。
容易被人误解,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内向的人性格孤僻内敛,不喜欢主动表达,也不会主动与人沟通交流,由于长时间独处,他们看起来比较压抑。尽管有时候他们并没有表现出逃离人群的想法,并没有表现出与人隔绝的想法,但是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被人误会,其中最明显的一条“罪状”就是“不合群”,在多数人看来,“不合群”就是内向者身上的一条“原罪”。
首先,在别人看来不合群可能表现为孤傲、轻视或者鄙夷他人,尽管内向者所表现出来的孤僻行为是性格使然,而不是真的看不起人,但是在外人看来,内向者的表现缺乏真诚和平等,他们会觉得内向者孤僻自傲,尤其是那些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突出才能的人往往会被人诟病为恃才傲物。
有个作家多年来一直深居简出,也很少和邻居走动,平时和大家见了面也会打声招呼,或者简单地寒暄几句,可是在邻居眼中,这个作家始终都不愿意多说话,而且每次别人问他好几句话,才得到几句简单的答复,重要的是作家很少主动说话,基本上都保持冷淡的态度。有时候邻居会举办一些聚会,或者相约一起出去散步逛街,作家也很少参与进去。这样的举动让邻居们感到不舒服,他们认为作家自认为是文化人,有知识有涵养,看不起他们这样的普通人,也不想和他们这样的普通人交朋友,因此渐渐疏远他,不再和他往来,作家便逐渐被大家疏远与隔离开来。
在许多时候,不合群会被人误认为是孤傲的表现,这就使得内向者难以正常融入社会和群体。由于内向者的性格,且他们不善于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因此他们很多时候需要获得外界的帮助,可是一旦他们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一旦被认为看不起别人,或者不屑于与别人为伍,就可能会让他们进一步遭到外界的抵触和排斥,这样内向者与群体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拉越大。实际上,很多内向的人都是心地善良的人,他们能够体贴别人的痛苦,能够以最平等的心去面对他人,只是由于表现不佳,很容易引发误会,而这种误会又会加重他们的孤独感,甚至让他们感到压抑。
其次,不合群可能表现为不合作,至少在别人看来,内向者的表现就不符合一个合作者应该有的形象。在多数人眼中,内向者缺乏主动融入群体或者主动参与群体事务的意识。每次当群体内部出现什么活动时,很多人都会积极参与进去,都会想办法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唯独内向的人安静地坐在角落中,他们似乎并不想参与进去,而且似乎对相关事项漠不关心,一切就像完全和自己无关一样。
尽管内向的人因不懂得拒绝别人,每次有人提出请求,他们都会硬着头皮接受,而在他人看来这只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体现出足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真正的合作者应当主动参与团队事务,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应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来帮助团队,而不是选择置身事外。这种不合作的态度会引起众怒,因此内向的人被排斥在群体生活和团队生活之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内向的人并非缺乏积极性,也并非缺乏团队精神,他们并不抗拒群体生活,只不过更多时候他们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而且他们不喜欢表达的特征也决定了他们难以在团队中像其他人一样发表更多的看法。许多内向者虽然不太合群,但是也会在私下为团队提供各种帮助,也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只不过他们不会刻意表现出来而已。
最后,内向者常常会被认为是难以沟通或者难以正常沟通的怪人。由于他们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也没有太多表达的欲望,因此很多时候会被当成活在自我世界中的怪人。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特立独行的一面,包括思考的方式和行为、日常的言谈举止、应对生活和工作的方式,都可能会显得与众不同。比如一些内向者会衣着邋遢,不修边幅,因此被人误解为懒;有些内向者会进入忘我的工作状态,尤其在思考时容易走神,这样就会让人觉得他们的脑子有问题;有些内向者思考的东西完全超出了常人理解的范围,因此他们会被贴上“胡思乱想”的标签;有些内向者会被认为是抑郁症、孤僻症的患者,甚至被认为是智力发育存在缺陷的人。
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内向者身上的不合群特质会促使他们在被人误解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使得他们更容易沦为社会边缘人。扮演这样一个社会角色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尽管许多人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越来越孤僻的生活只会增加他们性格上的内敛特性,只会让他们一步步远离群体,而这会伤害到他们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角色定位。
当然,想要走出这种困境,一方面需要获得社会的理解和认可,需要获得社会的关怀和帮助,其他人应该正确地对待内向者身上的性格特征,不要将这些特征人为地进行扭曲和误读,而应该保持一种正常心态来理解和看待它们,并帮助内向者克服一些行动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内向者也要适当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应该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主动强化人际关系,增加和创造与人互动交流的机会。
习惯性地被他人遗忘和忽视
之前一节谈到了内向者“不合群”的问题,而这种不合群的表现会直接导致他们被社会排斥,当然这种排斥并不仅仅源于不合群的表现,还源于他们“不主动作为”和“不主动表现”的特征。
内向者通常不善于主动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即便他们满腹才华,即便他们有出众的能力和想要展示的欲望,但是由于缺乏表现的勇气,就很有可能会压抑自己。而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如果人们不能够主动展示自我,就很难指望别人会引荐自己。尽管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只有那些发光最亮的金子才会被人发现,而多数金子则被埋没在地下,与沙土为伍。
考虑到现如今的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人们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想要把握住更多的发展机会,首先就要表达出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索取欲望。尽管“索取”这个词听上去有些让人不那么舒服,但是每个人都是社会资源的创造者和瓜分者,只有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人们才能更好地立足与生存。从这样一个层面来说,内向者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相对就不那么明显了(这并非说他们不具备优势)。
在一个不断开放的社会平台上,人们需要表现出更多开放性的特质,这种开放性首先就应该体现在自己的完美释放上。
比如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往往会主动参与团队活动,会主动结交更多不同类型的朋友,他们会想尽办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和事业,并且会利用各种资源来铺路。他们善于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并且会主动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只要有合适的平台和机会,他们就会抓住这样的机会来展示自己,并且希望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在公司里,他们会主动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会加强与同事的联系,会主动把握住每一次工作的机会,并且会主动提出工作申请,并接受更高的挑战。在生活中,他们会主动参与各项活动,会积极为团队和群体组织的活动出谋划策,并且努力争取成为团队的核心人物。他们一直这么去想,也一直这么去做。相比于其他人,他们更容易成为团队和群体中表现出众的那些人,因为当他们表现出色的时候,其他人会将更多的重要事情托付给他们,并且会告诉他们“这件事让你去做更合适”。
相比之下,内向的人就缺乏这些主观行动的愿望和勇气。他们不太习惯主动向别人提出请求,不太习惯主动去争取机会,无论是在工作当中,还是在生活当中,他们都喜欢将机会让给别人,或者说无意站在舞台中间,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刻意隐藏自己的能力。这种不积极主动表现自己的做法会造成个人能力被忽视、个人身上的光芒被掩盖起来的结果,而这样他们就难以更好地赢得外界的关注。
社会学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许多内向的人都具备强大的能力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非常突出,就连一些抑郁症患者和自闭症患者也具有特别突出的才能,可是因为性格原因所以常常会被外界忽略。比如在一家公司里,老板准备委派下属去执行某项任务,其中一个下属比较外向,性格也积极乐观,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个时候他可能会主动请缨,无论他是否有足够的把握去做好这件事,他都会表现得很主动,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借助一切可用的资源来达到这个目的。而另外一个下属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即便他有能力去做好这件事,也不愿意主动提出申请,而且他平时对于公司内部的活动参与不够积极,也不怎么表现自己,因此很难衡量和评估他的能力。最终的情况是老板有很大的可能会选择外向的人负责这项任务。
通常情况下,那些不愿意表现自己的人,他们无法完整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别人也不清楚该如何给予他们释放能力的平台,或者意识到什么样的平台和职业才真正适合他们,这样就导致很多优秀的人被压制在自己不擅长的职位上,他们对此又不会主动提出申请,从而造成人才的浪费。比如有些能力出众的海归派在工作中经常被分配到一些自己不擅长的职位上,而自己由于性格问题不愿意与上级进行沟通,结果导致自己的工作很不顺心,并且还会被贴上一个高薪低能的标签。实际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没有针对自身的优势与上级进行沟通,因此他们没有办法获得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职位和岗位,没有获得一个施展和释放才能的平台。
不仅如此,许多管理者还会用有色眼光看待内向的人,会将内向的人当成性格古板、胆小怕事、缺乏能力且不负责任的人。在他们眼中,内向的人缺乏灵活的社交策略和办事原则,他们也不具备承担责任的勇气,不具备团队精神和荣耀感,甚至怀疑他们是否具备办事的能力——或许正是因为没有能力才事事都不主动。在诸多误解下,内向者表现和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会越来越少,这也是他们经常容易被他人忽略的原因。
当他人将内向者当作没有能力且没有责任心、荣耀感和团队意识的一群人时,情况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利,加上内向者本身就不善于表现自己、释放自己,因此无法准确及时地让别人了解真实的自己,无法让别人发现或挖掘自己身上的优势。这个时候,他们会感到越来越压抑,并且会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失,慢慢被掩盖,而这对于他们对生活的探求会形成很大的阻碍。
完美主义的陷阱
如果对内向者进行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一群体中的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完美主义倾向,或者可以说他们往往都是潜在的完美主义者,而这种完美主义倾向会通过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包含了适应型完美主义者与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其中适应型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对于相关的执行流程与细节把握都非常严谨,而且他们总是相信自己可以如愿以偿。适应型完美主义者有信心、有耐心,更有能力作为基础,他们中的很多人往往可以成为顶级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
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虽然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但是由于期望和能力失衡,因此结果往往会让他们丧失信心,使他们陷入一种消极的状态。很多人认为内向者不喜欢表达,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害怕由于表达不准确、不到位、不够吸引人而影响自己的形象,所以很多时候干脆选择不开口。内向者不善于在别人面前表现自我,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担心一旦自己搞砸了,就会当众出糗。
这样的人越是表现出完美主义的倾向,就越是信心不足,而且还会催生出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拖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拖延和焦虑的情绪有关,当人们处在一个充满压力且让人恐惧的环境中时,往往就会产生焦虑和怀疑的情绪,由于这类负面情绪会带来肉体和内心的痛苦体验,因此人们会产生逃避心理,而逃避会暂时停止焦虑的折磨。
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拥有焦虑的心理:“如果做不到,事情将会失控。”“我将这件事情搞砸了,那么成功将永远与我绝缘。”“我的老板明天或许会解雇我,同事们也将笑话我,我是不是会因为这些错误而失去一切。”他们在很多时候都过于看重自己的表现,一个得体的、完美无瑕的行动才符合他们的行事标准,而这种不容有失的错误想法会将他们架在一个自我审判的位置上。
为了避免出错,他们不得不往后拖延,不得不一遍遍推倒重来。有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研发成功了一项新技术,运用这项新技术,企业的产能将会提升40%,而且还可以节省更多的成本。可是他性格偏于内向,为人非常敏感,在技术成熟之后,他却迟迟不肯上报给公司高层。原因很简单,他担心自己的技术还存在什么缺点,如果这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真的出现了什么问题,到时候恐怕就会影响自己在公司的发展,所以他并没有急于向公司展示这项技术,而是不断地加以改进。一拖就是一年,结果此时市场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技术,这个年轻人只好放弃自己的技术分享。
可以说很多人实际上为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拥有坚定的目标,但是完美主义掩盖了所有的一切,由于最终没有给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人们不可能注意到他们存在的价值。有些时候完美主义对个人的信心也会产生巨大的消耗,尤其是在长时间拖延之后,个人的焦虑会加重,行动更容易受到干扰,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受到制约。
在社交时也是如此,为了尽可能做出最好的表达,内向者绝对不会轻易开口,而这就容易影响他们的沟通能力,并压制自我表达的欲望。比如许多人在会议上从不发言,不会主动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不会认真加入讨论中,那上司们通常会怎么想呢?内向者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似乎忘记了最基本的义务,也许他们对此一直都漠不关心。
有一些老板会抱怨甚至当面进行指责:“你不能什么都不做,这是一个团队,你必须积极参与进来。”可事实并非如此,内向者对于工作的专注度或许超过了任何人,但是这种专注使得他们过于看重那些细枝末节上的修缮。他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的大脑一直在飞快地旋转,一直都在认真倾听和分析他人的观点,可是他们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口的勇气。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想法还不够成熟,还值得进一步完善,只有做到万无一失、毫无破绽,只有做到让他人完全赞同,才算得上是一个好点子。在这里,老板所说的“参与团队”是外向的、显性的,而内向者的参与更加隐晦,他们会努力去做好这些事,会在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想要说的那些话,但他们的过分沉默并不是明智之举,这会让他们的努力遭人误解,并且常常付诸东流。
对于很多完美主义者来说,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说这是制约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突围的一个困境和陷阱。完美主义让他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却掩盖了他们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事实,拖延和否决自己让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举步维艰,那些能做的和不能做的都将成为一种负担,而这样的压力有时候会让人感到绝望。
尽管许多内向的完美主义者都知道这样的道理:不要指望所有人都会喜欢你,不要指望所有事情都会做到位,不要指望所有的机会都能够把握住。可是当面对现实的时候,他们仍旧会不由自主地追求完美,仍旧会背负着“我要做到最好”的压力上阵,这些压力会让他们变得更加畏首畏尾,最终将自己困在“想做却做不好”,以及“想做却被人误解什么也不做”的怪圈中。
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推进,整个社会开始呈现出快节奏的发展状态,各行各业开始将时间当成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们在工作中变得越来越紧迫,人们每天都在匆匆忙忙地赶路、上班、下班,完全失去了过去那种轻松与闲适。与二三十年前相比,人们的工作时间明显增加,紧迫感也明显增强。
在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内向者的拖延问题会进一步凸现出来,比如需要立即下定的决心,需要及时回复的信息,需要立即完成的工作,需要立即获得的商品和食物,这些,可能都会成为内向者的困扰。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环境下,过度追求完美使得内向者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内容延伸: 不要为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
艾先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一直以来,他都非常讨厌自己的性格,并且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是家庭中的另类,也是朋友圈中的另类,其他人也认为他看上去怪怪的。平时他基本上很少出门,从来不和邻居打招呼,在课堂上总是显得非常克制,连学生都觉得他是一个很闷的人。
正因如此,他非常羡慕那些能够在人群中侃侃而谈的人,羡慕那些可以和任何人打成一片的人,并且渴望让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所以,他经常会表现得非常主动,与其他人谈笑风生。
他会在同学聚会上刻意表现得非常热情;他会在人群中高谈阔论,彰显自己的能力和学识;他会在朋友面前唱歌,并且努力表现得像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受到大家欢迎的人物。可是当人群散去之后,他便会意识到自己多么可笑,会觉得自己仍旧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边缘人物。
对自己产生片面的认识或者扭曲的认识,是内向者很容易出现的问题,他们不愿意正视自己,不愿意以原有的状态和面貌示人。由于长期活在他人的有色眼镜中,他们会失去对自己的公正判断,并认为自己是言行举止非常怪异的人。而当内向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不合理时,可能就会选择假装,比如他们有时候会被迫取悦于人,会被迫做一些“看起来更好的事情”,假装非常自信和健谈,假装自己是一个冒险家,假装自己是一个非常强大且魅力四射的人,假装自己非常适合做某项工作。但问题是他们根本不适合这些行为表现,这些伪装的行为掩盖了很多原始和内在的特质。
人们应当明确一个基本问题:每个人的性格类型是在自身的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而气质类型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这就使得每个人的性格类型不太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换句话说,内向的人往往会一直保持内向的性格特质,而外向的人也会一直保持外向的性格特质,除非个人的大脑受到重创或者个人的大脑发生器质性病变。很多名义上的改变或者假装往往会让内向者感到更加痛苦,他们会在模仿和迎合他人的同时失去自我。
其实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一样,都是非常正常的性格特征,人们要做的并不是在两种不同性格之间区分高低,而是尽可能地正视内向性格。内向者要做的不是进行自我否定,也不是改变自己的性格,而是想办法了解自己性格的特点和优势,然后找到更好的方式来发挥这些优势。
内向者应该坚定地做自己,不要盲目去迎合别人,而这里所说的做自己包含了三个方面。
——明确个人的定位及要做的事情
在前面谈论内向者的困境时,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个人边界”,而内向者的困境往往是个人边界不清造成的,心理学家认为内向者没有一个清晰的、健康的个人边界,以至于他们将他人的情绪和行为看得比自己的还要重要。个人边界不清晰是内向者身上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而另外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则是他们经常越过自己的边界,从而让自己被外向者同化。因此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是什么人、适合做什么事、有什么计划,然后给自己划定一个基本的边界,将外来的刺激阻挡在外,同时明确自己的行动。
——优先做好个人的事务
内向者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但是由于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他们常常会流失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并导致自己的本职工作受到影响。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内向者应该主动明确自己的优先事务,毕竟只有先做好自己的事,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别人。
确立优先事务主要分为几个步骤: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要做什么,这样就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这就涉及个人的意愿和目标,而目标的设定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引导和督促的效果;开始确立目标,对目标进行持续的评估,确保这个目标不会出现错误;接下来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一步步追求目标,不能盲目和冒进;给自己的工作进行排序,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确保自己可以更合理地利用时间。
——保持自身的特质,发挥自身的优势
外向者有许多优势,他们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面临的压力的确更小一些,但是内向者同样具有很多优秀的特质,这些优秀的特质完全可以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生存优势。比如在很多涉及创新的领域内,内向者更容易获得成功,而且他们更加专注、理性,更加敏锐,因此能够在诸多方面发挥优势并占据先机。因此,内向者真正要想的问题是如何将优势运用到实践当中,而不是效仿别人。在发挥自身优势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开自己的劣势,对某些不擅长的领域就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盲目涉猎,以免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内向者必须努力维护好自己的生活方式,必须尊重自己的思维模式,而这才是能够帮助自己快速适应社会生活的直接方法。盲目向外向者靠拢,或者盲目复制外向者的生活模式,反而容易弄巧成拙,让自己丧失原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