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类
绿鹃
翔食雀
鸫类
雀类
奥杜邦先生的鸟类学著作
鸟儿之别
食物问题
鸟儿是否惧人
等待被发现
序
这是一本主题为鸟类的书,或者更恰当地说这是一份走入鸟类学研究领域的邀请函,作者的目的是想唤醒并激发读者对自然史这一分支的兴趣。
我写这本书是因为对鸟类的爱和熟知,写作过程比较轻松自如,尽管在精确的科学精神上有所欠缺,但我在任何情况下都未罔顾事实,并没有放任想象去为事实添油加醋而误导读者。比起学术研究,我在树林中收获的更多。事实上,我所提供的是一份严谨、细致入微的对事实的观察记录,所以这本书记录的都是真实的。不过,在鸟类学上我最感兴趣的是追求、追逐与探索,这类活动的特点与狩猎、捕鱼以及其他野外活动类似,都是我带着眼睛、耳朵一起出发。
曾经有一位诗人问我:“如果没有猎枪,你能说出所有鸟的名字吗?”
我还真没那个自信说我能。
但我能做到的是,告诉人们我所看到的浩渺天空和大地、我所听到的黎明时分麻雀在赤杨树枝上高歌。换句话说,我只是呈现一只活生生的鸟——在树林中,或在田野里——与它所处的环境和氛围相融,而不是呈现一个被填充和归类的标本。
我一直在想怎么给这本书定名最为恰当。但是这个愿望很难实现,思来想去,脑子里终于出现了一个词——“延龄草”,这是一种白色的植物。它在林中开放,标志着众鸟归来[1]。
修订版序
这本书新版之际,我要对读者们说些什么呢?或许,什么都不用说。我们彼此已经十分了解。
想必你已经了解并接受了我,为此,我心存感激。与其赘言,不如闲聊。
这本书出版至今,近二十五年了[2]。写完它,我又度过了许多岁月,其他集子接连出版。但要问我具体出版了多少,我还真需要停下来数一数。一位母亲,不用数就知道她有几个孩子。一些落后的土著人,扳着指头只能数到五,但知道自己有多少家禽与牲畜。因为他们的心总是牵挂着,所以记得住每个孩子、每头牲畜的特征。
一个作者,和母亲、土著人不同,当他把稿件交出去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他就已经和它告别了。
谈论自己的书,就像父亲谈论离家闯荡的儿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和父子关系相比,作者与书的关系要简单得多,个人色彩更浓。书是不会改变的。不论它流落在外,有什么样的命运,都会始终保持最初的样子。它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无论好不好,都是作者的。因此,我回避谈论我这个孩子的优缺点,我也不会被所有的评论干扰,我相信读者会谅解的。
我的书,我不视为“著作”,因为我并不把写作当成一种劳作。整个写作的过程,对我来说,是很享受的。我的素材都是在垂钓、露营或泛舟的时候得来的。我在山中游玩或者睡觉时,季节变化,植物成熟……而写书的时候,我又对这种原野生活进行了一次更好的回味。它被写出来,又一次打动我,成为我的一部分。
我有一位年轻时在俄亥俄州北部生活的作家朋友,他说:“只有在流落异乡时,才有写书的念头。写作,是为了让往日重现。”
写作能一解乡愁。我本人也这样认为。
这本书写于我在华盛顿政府工作期间,我那时是个小小的金库保管员。坐在一堵铁墙之前写作,在那段无聊的日子里,给了我很多安慰,仿佛那堵铁墙的另一边就是生机盎然的树林和鸟儿们!
1873年离开华盛顿之后,我的生活中不再有铁墙。我有了一扇能俯瞰哈德逊河的窗户,还种植了葡萄园。我的心,对葡萄园,比对金库更有兴趣。葡萄园的蔓藤、累累的果实,比金库里的钞票更让我感到满足。
但我很怀念那堵铁墙,尤其是在漫长寒冷的冬天。我的心沉湎于我所喜爱的一切回忆之中。冬天,总是让人更懂得向内看,面对自我。
我的书能否带领你在林中进行一次散步呢?
……